看过《马达加斯加》很久了,偶然的机会又重看了一遍。
忍不住就像说两句。
两遍过去,印象最深的还是童话故事里的生命等级。
还记得看《狮子王》的时候,我就是憋着劲等着看丛林法则下小狮子如何面对本来应该是食物的朋友们。
结果制作人员以对狮子来讲近乎残忍的手法--让狮子吃植物和虫子--假装不经意的避开这个问题。
虽然小朋友们可以继续保有一种梦想,但却令我很是失望。
《马达加斯加》几乎直面了这个问题,回到原始森林里的狮子在饥饿下恢复了野性,差点把最好的朋友吃掉。
但是世界和谐的梦想还是要延续的,于是接下来峰回路转,只有让一直没说过话的鱼类做出点牺牲了--由最聪明的企鹅给狮子王献上了丰盛的生鱼片。
说什么好呢?
丛林法则下的弱肉强食本是几亿年来生命的存在意义。
但我们不愿面对,尽管人类做出过更残忍的针对生命的暴行,但我们还是要给孩子们编制一个真善美统一的完美故事。
于是我们就把生命划分了微妙的等级,以一个递进的次序来构建和谐。
完整的和谐固然好,但不得已时就慢慢牺牲,比如先牺牲掉植物,很少有童话电影里考虑过那些被吃掉的植物原本也可以做朋友,也会有于我们相近的感情;然后我们需要的时候又开始牺牲掉昆虫,然后似乎就是海洋生物了,再接着鸟类可能比哺乳动物牺牲得要干脆一点,当然最后的才是人类,但人类的的等级似乎更多...其实我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让所有的生命和谐平等,只是隐约的有一点希望:在我们逐次牺牲掉别的生命的时候不要总是那么的下意识,或者可以有一点点愧疚--尽管这还不是足够。
原写于2007年1月12日
话唠斑马最喜欢玩口水,将那点口水耍的,绝活啊!
四只企鹅堪称活宝,绝对有组织有纪律,团伙作案完了团伙流窜,在狮子快要饿死的时候竟然想到做鱼生给他吃,那刀工,那叫一个出神入化,我简直星星眼了,倒回去将这段看了好几遍啊笑喷!
结尾那首move,超搞嘢的,听着很有想扭屁股的冲动!
嘿嘿
好看极了!
btw, 我一直觉得david schwimmer长得像某种动物... 看完马达加斯加才知道,那就是长颈鹿没错了 :Dbtw, 还没看过的豆子们请一定要看原音版本,口音是一大亮点
在我眼中电影的本质无非是给观赏者一段美好的时间,或轻松愉悦、或深有感触,总之你觉得为之付出的一个半小时是值得的,就ok。
这样说来《Madagascar》对我而言就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可能因为我看电影的出发点肤浅、娱乐性比较高,再加上某种程度上偏爱动画影片,总之我给《Madagascar》打8.5分。
值得一提的是,感觉片子的配音(原音)很棒,听起来非常舒服,很久违的一种感觉。
另外还有那四个企鹅,不能不说也是表现出彩的配角。
总评:观赏性高,画质也非常棒,配音出色,幽默十足,细节处理也不错,推荐带着孩子全家观赏。
(档期过了很久,不知道寒假期间各大影院是否有上映,错过的家长们可以多留意。
)
2005年的夏天闷热难当,知了在树上聒噪地叫唤着。
某个周末,我加班加点完成了暑假前最后一个大型活动。
本以为可以松口气,却莫名又接到了“新的任务”,看着那张对上阿谀奉承,对下作威作福的脸,真是叫人恶心至极。
而回到家,不知因为什么,又和家人起了口角。
心烦至极的我摔门而去。
坐在出租车上,我的眼泪就不争气的掉了下来。
差头爷叔看我这样,也没有多说,只是问了目的地。
心乱如麻的我,根本没想去哪里、去干嘛,只是脱口而出说了南京西路。
看着手机通讯录里的几百号人,真是翻遍了也没有一个想拨出去的号码。
但还是拨出了第一通电话。
“喂,你在干什么?
能出来陪陪我吗?
”“我今天不太方便。
”“嗯,好吧...”第二通电话。
“我在南京西路,你有空吗?
”“你怎么了?
”“没什么...”“你在哪里,我来找你.”“梅龙镇.”“我一会儿就到了,你别走开.”“哦...”我红着眼睛挂断了电话,徘徊在伊势丹门口熙熙攘攘的人群里。
好友匆匆赶到,看我的样子也没多问,拉我去楼上电影院的等候区,买了冰可乐给我。
看着我发呆的样子,好友轻轻问了一声:“你到底怎么了?
”这一问彻底激活了我放声痛哭的开关,所有的烦恼和委屈都随着泪水奔流而出。
那真是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大概这一辈子的伤心事,我都想起来了。
哭得那个叫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啊。
我后来想,好友一定后悔四了,递了一整包餐巾纸给我以后,再也没开过口,就任由我一个人对着那杯冰可乐哭着。
这样哭了大概一个钟头,心里仿佛倒空了一般。
忽然就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扭头对好友说:“现在有什么电影看?
”好友尴尬地看着我说:“动画片马达加斯加,看不看?
”“看,干嘛不看。
我都哭完了。
”“哦,你终于哭完了。
”好友如释重负,赶忙去买了票。
置身于满是小盆友的放映厅里,我喝着那杯已经变成常温的可乐,看着电影里的各种搞笑场景,笑的格外开心。
好友看着我,苦笑的说:“一些哭,一些笑,两只眼睛开大炮。
”电影散场,各自回家。
哭过,笑过,这跌宕起伏的一天就这么结束了。
人生路上,谁都有几近奔溃的时候,幸好有友情的陪伴,有电影的宽慰,有家人的守候。
哭,就要酣畅淋漓的挥泪。
笑,就要恣意纵情的开怀。
在小儿不停地“爸爸,看斑马”的央求下将《马达加斯加》看了几遍,儿子是一如既往地咯咯笑个不停,我自己在笑过一次之后却笑不出来:这片子明显在讽刺一群叶公好龙的小资嘛!
生活在中央公园动物园的狮子、斑马、长颈鹿、河马哪里还是动物,分明是一群养尊处优的演员,狮子亚力有发型师、长颈鹿出场的时候带着睡帽,演出结束后有专人推着送餐车来送各自专属的大餐;饱暖思XX的真理即便是放到中央公园动物园也皆准:斑马在四只假模假式要去南极的企鹅诱导下,产生了对wild world向往;于是在一番折腾后,四个小资如愿以偿或者被逼无奈到了马达加斯加。
在这片wild world生活了短暂的时间之后,最妙的剧情出现了:饿昏头的狮子亚力把好朋友斑马当做美味肉排的企图被阻止后羞愧地自我放逐并且将自己禁锢起来,初步完成了人性对兽性的抑制;而受到了惊吓的斑马河马长颈鹿不得不离开失去“理智”的狮子后,沿途却看够了食虫草吃蝴蝶(?
)、蛇捆小鼠、鳄鱼吞小鸭等残酷的丛林法则,于是彻底放弃了在wild world生活的美好念头,为一条能够带他们离开这鸟地方的希望之舟的来到欢呼雀跃,偏偏这条船也是由另外一群小资——那群试图遵循自然法则回归南极的企鹅驾驶,他们真的到了南极却忍受不了南极的严酷环境,带着防晒霜掉头来到了马达加斯加。
最后如果不是希望之舟没有燃料无法离开,小资们几乎完成了自我否定——动物演员小资们要回纽约,企鹅小资们要在马达加斯加继续晒太阳。
不过故事讲到这也该结束了,所有的反讽都已经足够了。
影片最有趣的地方还是一些无厘头的恶搞:狮子的招牌亮相动作简直是将标致的LOGO掉了个方向,眼珠饿得发绿的狮子追逐斑马的配乐是万宝路牛仔的经典音乐,《American Beauty》中漫天飞舞的玫瑰在这里是牛排——不稀奇,都是梦工厂的手笔嘛。
还有那只头戴草冠的狐猴山大王,I like moving moving, you like moving moving!
这调调估计会成为下一阶段各个迪吧夜场的保留曲目。
嘿嘿。
作为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至于从中看出啥来实在是见仁见智,也许只有我这喜欢打着回归原乡旗号的城市小资看出味道不对,那实在是这片子掀起了我的皮袍露出隐藏许久的“小”,心里不爽而已,不必当真。
一直没在意,前几天听说星战的本周票房被它超了上去,不免惊讶了一下,白天和朋友路过影院,顺便看,可惜是中文配音的:(从片头Alex飘扬的秀发开始,就一直不停地笑。
片子一如既往的好,CG加上一贯的动画搞笑,好莱坞在数字动画上越走越纯熟。
最有趣的片断当数对"American Beauty"的恶搞,同样音乐下漫天的红叶换成了牛排;而片子的灵魂笑料显然是那四只企鹅;把船劫持到了南极,感慨"环境太糟了"就又回到了马达加斯加,怀里还揣着防晒霜,做企鹅也太不敬业了吧....狮子和斑马,在最终涉及到食物链问题时,还怎么做朋友,好莱坞动画总是提出这些让人越想越为难的东西,自己却又不好好解答。
编剧要让观众觉得:狮子吃斑马可怕,而吃牛排和鱼就完全没问题?
斑马是狮子的好朋友,可是鱼儿也很可爱啊,为什么要吃鱼鱼?
……当电影制作者使这些人格化美国化的动画形象在银幕上跳来跳去,表达爱与自由的主题时,应该认识到:他们编的故事完全无法自圆其说,用知乎er的话说,处处都是细思极恐。
编剧们应该知道现实中狮子会吃掉斑马,狐狸会吃掉兔子,玩具坏了会被丢弃,更别说香肠了。
动物世界,乃至人类社会本来就弱肉强食,但为什么这些完全经不起推敲,被粉饰过的,选择性失忆的,虚假故事仍成为了传达人类社会最美好品质的媒介?
任何道德都是有阶级性的,这当然没错,但好莱坞错就错在自己的精神分裂,道德双标:把四个动物主角拉到“人”的高度,把其它的小鱼小虾踩到“物”的高度,“人”在舞台上演绎着喜怒哀乐,吹嘘着自由博爱,“物”的死活却无人问津。
这是在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
狮子捕捉猎物是天性,但影片中,这样的天性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所谓“人性”,于是,逻辑矛盾便不可避免: 被动物园的同伴称为“大猫”的狮子只吃肉排,回归野外,恢复部分野性的它开始捕捉自己原先的同伴斑马,后来它还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学会了吃鱼肉充饥。
设定食肉动物与其猎物是朋友,狮子捕猎被定义为不道德,但吃鱼肉和肉排就被允许。
难道鱼不算生命?
肉排又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在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
另外我想说,如果是我,我不希望成为一只斑马或长颈鹿,生活在动物园里。
可看来《马达加斯加》里的动物们在动物园生活得相当惬意:它们在“监牢”里表演,做马戏,赢得观众的喝彩,并引以为傲; 影片的最后,主角动物们满心欢喜地踏上返程的轮船,又将回到那个衣食无忧的“监狱”。
(不讨论续集剧情)这,又是在传递什么价值观?
这样说来,四只企鹅倒是最具有反抗精神,也是最值得敬佩的角色。
另外,好莱坞动画电影自然都有卖萌耍宝的桥段,但马达加斯加相关桥段却使我觉得它们愚蠢做作,令人厌恶。
大概是他们不够可爱。
我不喜欢《马达加斯加》系列。
但又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方面这是一部蛮讨巧的电影。
先说技术,这是一部2005年的电影,那个时候电脑技术的突飞猛进,电脑动画已然成为动画片领域的一支独秀,其中梦工厂的史莱克系列就堪称业绩惊人的成功典范。
《马达加斯加》是梦工厂和PDI继《怪物史莱克2》之后的又一野心之作,在编导埃里克•达尼尔和汤姆•麦克格雷斯的带领下,影片电脑动画团队不但运用顶尖技术打造出了生动绚丽的影像,还赋予影片以独特的怀旧元素,从而向查克•琼斯和特克斯•艾弗里等传奇动画元老致以崇高敬意。
麦克格雷斯说:“我们深受3、40年代经典动画影响,当时动画片的幽默效应多数源自人物的动作和外形,我们认为《马达加斯加》应该一脉相承,并且需要更进一步。
”达尼尔补充道:“我们的人物非常风格化,而且并不基于现实,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人物的动作和外形造就出很多乐趣。
这些人物的创作灵感源自二维动画,但最终完成于电脑的三维世界。
因为这是一部动画片,所以我们可以尽情发挥。
”制作人麦瑞尔•索瑞亚赞同道:“这部电影比我们之前的任何作品都更卡通,我们在人物和影片总体设计上都采用了这种风格。
”在本片中,电脑动画技师需要使用一种叫做“压缩和拉伸”的视觉技术。
作为经典动画片的标志性特征,压缩和拉伸是动画技师让物体变形并随即复原的方法,用于表现动作或冲击。
虽然画笔能轻而易举完成这种效果,但用电脑却异常艰难。
麦克格雷斯说:“在过去,电脑中压缩和拉伸的幅度非常有限,所以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突破这一瓶颈。
PDI及梦工厂的技术人员创造了一种高水平系统,运用这种系统,动画技师可以尽情推拉伸展而又不致破坏物体。
”这个电影主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
当我们这些厌倦了城市的人们嘴里心里脑子里处处都是抱怨时,不如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真的渴望逃离城市么?
影片里的几个主角,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不,应该说是一个,斑马,Marty,它在纽约日复一日的繁华里觉得无聊和疲惫,它开始想念墙上的那片天地,有澄澈的湖水,有绿油油的草地,有繁盛的森林,它想象着那里,有清新的空气,可以自由的奔跑。
它渴望自由,渴望解脱,对这个繁华喧嚣的都市,它的疲惫越来越深。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工作,回家,路途,淹没在城市的钢筋水泥和车水马龙里,繁华,喧嚣,热闹,却疲惫、孤寂,而有些疲惫和孤寂,无处言说。
日复一日。
也许,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场所,是一个可以让人忘记城市喧嚣和疲惫的场所。
Marty渴望的场所,在都市外,也许不远,一个夜晚便可来回。
而它不知道,一个举动,改变了几个朋友的路途。
此后,它们都将在流浪,从一片大陆到另一片大陆,跨越海洋。
Alex,纽约动物园里的国王,从幼年开始日复一日的表演,获得人们的欢呼和喜爱,用它的表演换取舒适的生活,可口的牛排。
它内心善良,嗜肉,许多年来许是没有感觉到饥饿,所以与朋友相安无事。
直到在另一片大陆,饥饿,疲惫,还有对无知世界的恐惧,它内心深处的欲念渐渐觉醒,它才知道原来它是狮子,百兽之王,食肉。
然尽管饥饿,它依然对朋友忠贞,不背叛,不离弃。
朋友之间,可以打闹,可以嬉戏,可以调侃,可以争吵,但最重要的,危险来临的时候它们一直在一起,共同面对。
它是强者,虽然不自知,但依然可以保护朋友不受伤害。
Marty,一只生活在都市动物园的斑马,它一直不知道它究竟是白底黑纹还是白纹黑底,它不似身边几个朋友对现有生活满足,它想要离开,即使是短暂的时间就好,它想要到野外去,也许内心深处有一种呼唤,让它想离开。
它对Alex的友谊深切而长久,坚守着朋友之间的不离弃,Alex的勇敢和坚持,其中有Marty的支持,有了Marty,Alex才变得更勇敢。
Gloria,雌性河马,在这个四人组里,它是唯一的雌性,所以从始至终,它都是那个母亲的担当者。
它们失了分寸的时候,有它在中间调停;它们争吵的时候,有它在劝说;它们没有主意的时候,它仍然保持着理性。
就像一个家庭里的母亲,给予柔情,给予温暖,是温柔的力量。
Melman,一只体弱多病的长颈鹿,瘦弱,似乎在队伍中没有明确的分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关心,对了,它还负责搞笑,负责呆萌,一直有一种喜感。
也许存在感不强,却是队伍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几只动物在一次偶然的出走下被流放至非洲,几只并不甘愿,但在企鹅特工队的助推下,远离,逃亡,容不得它们选择。
瑰丽却充满危险的马达加斯加,可爱温驯的狐猴,高大的猴面包树,草地,湖水,茂密的森林,于它们而言显得陌生,且困难重重。
它们渴望回到都市,回到动物园安逸舒适的生活。
Alex的本性渐渐显露出来,而三个朋友,只有帮助它,才能一起渡过难关。
但其实,第一部里,它们面对的危险,也仅仅是狼,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是几个人是否坚定的内心,是Alex的心魔。
当然,毫无悬念,最后他们一定做到了。
那种渴望离开却又充满担忧的矛盾心理。
离开熟悉的环境,渴望自由宁静的生活,有了自由,危险也伴随着,于是渴望以前舒适的生活。
创作团队将人的内心渴望加之在动物身上,借此表达出来,是人类社会高度繁华下的产物。
在这个主题下,这部影片里,似乎缺少了一些可以让人动容的东西,四个主角,抢了风头的是企鹅特工队和疯癫的狐猴国王。
也许,这仅仅是一部动画片,是适合孩子的片子,孩子可以在里面寻找到欢乐,学会团队合作和友情,学会不离不弃。
而成人,也许只是发现了那一颗渴望自由渴望逃离的内心,是动物们想要重回自然之心,原野之心。
仅此而已,你就只能当它是一部纯粹的动画片,不能深究,否则,将失望无比。
我喜欢那四只企鹅,又是企鹅。
才看完《帝企鹅日记》,不过这四只很诡异,恶搞,感觉出场风格像谍中谍,全能特工。
mort,一只小狐猴,只有一颗门牙,大眼睛抱着像松鼠一样的大毛尾巴,哭起来很可爱。
在狮子的大嘴面前,楚楚可怜的惹人爱。
http://www.douban.com/people/smallsmile
食肉动物alex在这个组合里真的很奇怪,美国式的幻想故事总是这样
10年前那会,我看了好几次,每次看到10几分钟都忍不住关了,实在是看不懂这些美式笑点。之所以给二星,是因为不能跟那些彻底的垃圾比如汽车人总动员之类同分。
还次歇斯底里的是一群
结局决定高度系列。前半段放在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故事,在咱们这就像是科学上网后仍然打拼音缩写的粉红,在他们那就是中产的凡尔赛了
听见了Friends里Ross的声音,喜感。
重温了一遍,觉得1比2好看,2的家庭主题太老套了。
觉得没什么笑点啊...
I like move it move it.
可以让那四只企鹅当主角
实在看不下去!!
许是因为先看了第二部,对里面那段歌舞救父亲的表演念念不忘,导致一直期盼第一部也可以有很高潮的SHOW。。。有点小失落。可是如果从故事发展角度看,第二部应该是完全和第一部没关系的情节延续。。。第一部里面没有提到任何身份的隐含意。。
这部动画影响深远恶劣啊 现在你随便站在80后人群中大喊一声“马达”保准有人小声接一句“加斯加”
还不错,其实往深了看,还比较有深意。
越来越喜欢梦工厂的东西了。
先看的2再看的1,1比2好很多,结构丰满人物也各有特点,最关键的在于2的故事实在有些太俗套了些,而1却值得每一个珍惜朋友的人思考
其描写四只小企鹅的段片更好看。
粗糙大气上档次 高调奢华有一定内涵 美国精神果然很像汉唐气象啊 看来要大气就必须得糙一点和大条一点
太可爱了,好好笑啊!早知如此,当初买盗版好了....
好莱坞动画一大乐趣就是从动物有着明星脸
动物主题的动画带给了我们太多欢乐。用在动物世界的仿人类学,让我们觉得既熟悉又新奇,笑果就产生了。马达1很搞笑,细想一下其实话题也挺沉重,人与自然,动物园里被人类驯服了的动物到底还保有多少野生本性,对自己的处境有多少觉悟呢?四个朋友太可爱了,真是各有特点。最难忘也最可爱的就是四人头靠在一起,远观才发现长颈鹿的身子在一边,头却越过三个伙伴出现在另外一边的样子。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