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是沉没成本让我看完了这部电影,节奏简直太慢了。
实在坚持不住了一看时间,还有1个小时,WTF!
导演是不是忘记剪了?
我一共看了6次表终于熬到了还剩40分钟,开始快进……这个电影看得可累死我了。
评到上边已经不想评了,提示我还没到140个字…刚才睡着了,太可怕了,啊啊啊啊啊啊啊
高雅不是装出来的,孙子才是!
这句话是郭德纲说出来的,好笑,更有道理。
个人是因为郭德纲才知道的《寒窑賦》:什么“……灵鸡双翼,飞不过鸦。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天不得时,日月无光。
地不得时,草木不长。
人不得时,利运不通……”之类。
真学到了东西,值得叫“老师”。
尤其是“高雅”论点,哥这种俗人,深以为然!
大俗才能大雅!
厉害如四大名著,有叫俗人看不懂?
只不过,各人关注的点、解读的点,常常会不同而已!
高能比李白高雅?
他的“床前明月光”得背,你不懂?
艺术,不是普通人看不懂听不懂就厉害。
最明显的道理,懂都不懂的话,你装孙子给谁看啊?
电影个人近来最鄙视的是《信条》,居然就是以普通人看不懂为宣传噱头。
就离谱!
不说糊弄,不说欺负,就小岳岳,字正腔圆吧?
说段河南话,得童叟无欺,你诺兰就懂?
还大导演呢!
呸!
这“呸”的是《信条》的营销策略哈,纯粹个人意见,对事不对人哈,圣贤行,哥虽然只是俗人,也行,不信随便你,哈哈😃😃😃。
爱谁谁!
扯远了,说回电影。
这《绿衣骑士》,据说是根据描写亚瑟王时代的诗歌改编的,源远流长,来头不小。
《绿衣骑士》电影
《绿衣骑士》长诗开始哥没弄明白,后来看了人家的解读文,一知半解。
故事重点应该是——某贵族子弟,通过与某绿衣骑士的互砍脑袋誓约,领悟要成为骑士的五项美德:慷慨、无私、仁爱等等之类。
故事的爽点设置应该是——某贵族子弟为履行和绿衣骑士的誓约跋涉,途中的各种经历,让他逐渐领会到要成为骑士的五项美德过程展现。
应该是。
哥就期望着,这骑士五项美德听着这么堂皇,展现的过程,就该出乎意料辽阔壮丽吧!
真出乎意料。
出乎意料地无聊!
就跟普通人碰到小毛贼、做奇奇怪怪的梦、遇到好心大伯大婶等等的遭遇差不多,鸡零狗碎,没什么好大张旗鼓的事情。
照理说,这些普通的事情,就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提,可电影就煞有其事地跟你描述,还详尽,恨不得告诉你它内裤是毛线的。
谁关心那个啊?
可它跟你说,故事的精髓,就是这个!
我——差点说脏话。
所以,哥很不爽。
反正电影弄得神神叨叨的,很无聊!
归根到底,哥就没读过这个诗!
“生有涯,而知也无涯。
”得读过这个吗?
很出名?
没能读完莎士比亚,要先要读这个,不然就是“无知当个性”?
那荷马呢?
“床前明月光”咋办?
呵呵。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开不起特斯拉说没充电桩?
就不许葡萄真是酸的啊?
特斯拉就不要充电桩?
没读过诗的,就不能说这电影无聊?
为什么要扯上《黑色1847》呢?
《黑色1847》剧照是因为,哥觉得这俩电影,其实挺像的。
完全不同的电影,怎么会像?
首先,是画面氛围像。
泥巴地,斑驳的旧砖墙,老旧的暗黑城堡,阴郁的色调,都有充满隐喻气息的浓雾,几乎全片都是灰蒙蒙的天空,很少有亮丽的画面!
《绿衣骑士》荒野
《黑色1847》荒野
《绿衣骑士》沿途
《黑色1847》沿途
《绿衣骑士》泥巴地
《黑色1847》泥巴地说人话,就是,都TM黑咕隆咚的,扮酷呢?
不同的是,《绿衣骑士》神神道道地扮酷,可是个人觉得不酷。
而《黑色1847》是简单粗暴地扮酷,有酷到。
《黑色1847》重点——某士兵返乡,亲属遭人迫害冻饿而死,他奋起复仇的故事。
爽点设置应该是——在士兵奋起复仇的过程中,他各种机智果敢的行为展现。
那士兵的特点是部队战斗英雄,能打!
在电影里,他一个人能灭掉一队衙差,还把那地方,一把火点了。
然后,复仇过程也是简单粗暴,取人性命于不动声色间,酷到没朋友!
这种不动声色的简单粗暴,就爽啦!
重点、爽点设置简单粗暴,可故事背景可不简单。
那是北爱尔兰的故事,那年,大饥荒。
北爱尔兰那时候是英属地,最高律法机构应该是英国管辖。
等等等等。
关乎历史、民族、制度、民主那一类大课题,真要探究起来,好多本书,都得说不完。
不要说,像《绿骑士》那种一本轻飘飘的叙事诗了。
但《黑色1847》没有只纠结于这个,有电影的样子,知道抓住故事情节作为重点,给人呈现了一个有始有终的爽快故事。
说故事的目的,不是要人懂,然后有共鸣吗?
胡说八道不要钱,胡说九道不负责。
哈哈,个人意见,尽管不同。
网图,侵权必删。
绿衣骑士形象,这个就敷衍了
#电影# <绿衣骑士The Green Knight>男主高文是传说中不列颠的传奇国王亚瑟王所领导的圆桌骑士中伟大的骑士,他是亚瑟王的外甥,圆桌骑士中最有风度的一位,也是整个圆桌骑士成员中十分耀眼的存在.剧中讲述一位纨绔的贵族成长为一位真正的骑士的过程.说实话挺无聊的,片子的艺术性还是给予肯定的,作为大片的格局还是有的,也非常具有观赏性,但在漫长的节奏中也会让你在昏昏欲睡.
今天聊聊电影《绿衣骑士》。
片名The Green Knight (2021),别名绿骑士(台)。
独立电影公司A24推出了他们的首部奇幻冒险电影,故事改编自14世纪英语小韵文(英语韵文骑士文体)《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
全诗共2529行,作者不详,属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传说系列,作品宣扬骑士精神,表现了一种理想骑士制度。
在艺术造诣上,此诗“语言优美含蓄,情节完整紧凑,人物性格细腻丰满”,代表了中古英格兰韵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本片导演大卫·洛维(David Lowery)在制作影片《风云际会》(Willow ,1988)人偶时,产生了制作一部电影重新解构《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的想法。
《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原本是一部有关骑士精神正面形象的电影,但解构后的影片呈现效果,大大偏离观众对奇幻世界骑士精神的幻想。
熟悉A24公司的观众会知道,这家电影公司制作电影的核心始终是艺术,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做出很酷的电影”。
看过《米纳里》《第一头牛》《伯德小姐》《月光男孩》《艾米》《弗罗里达乐园》《龙虾》《女巫》《机械姬》等电影,你就会大致了解A24独立电影的风格。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愿意制作独立电影的A24,我们就不会看到这部《绿衣骑士》。
《绿衣骑士》获得全球媒体与影评的高度盛赞,但大众打分却并不好看。
影片中也有充满奇幻色彩的光怪离奇镜头,艺术电影与普通观众之间天然存在着距离感。
一般观众如果不了解故事背景,观影会感到很困惑。
片中并没有大家脑海中会出现的高文骑士大战绿衣骑士,也没有各种平常娱乐片中的各种小高潮小爆点,很多人看完之后会有一脸懵的感觉。
为了对比故事改动,我特地找Jessie Weston 1898版和W.A. Neilson 1999版两个版本对照看了一遍。
这里也放上《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Jessie Weston 的译本(链接: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 |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照查看。
影片开场先用石中剑引出故事,因为高文爵士是亚瑟王(King Arthur)所领导的圆桌骑士(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一员,也是亚瑟王的外甥,在整个圆桌骑士团中是个明星人物,据称也是“白马王子”一词的来源。
高文爵士三部曲共有《高文爵士与绿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高文爵士与乡下的卡莱尔》(Sir Gawain and the Carle of Carlisle)和《高文爵士与瑞格蕾尔小姐的婚礼》(The Wedding of Sir Gawain and Dame Ragnelle)。
《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手稿插图:绿衣骑士手持自己的脑袋
《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故事共分四个部分,本片在保留四个部分的同时,将故事更加细化。
下面简单说说原故事内容,大家就知道哪里有改动了。
故事第一部分在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庆祝宴上,一位身披绿甲高大威猛的骑士闯入大殿。
绿衣骑士向众人发起挑战,看哪位骑士敢砍他,并且要求该骑士第二年必须到绿教堂赴约,绿衣骑士会回砍。
高文自告奋勇,砍下了绿衣骑士脑袋。
绿衣骑士并没有死去,而是捡起自己的脑袋离开,离开前强调高文一定要赴约接受回砍。
故事第二部分一年很快过去,高文前往绿教堂赴约。
他一路跋山涉水,遇到许多艰难困苦,最终来到一间古堡。
古堡主人和妻子热情招待了高文,并表示绿教堂就在不远处。
古堡主人对高文提了一个条件,他白天出去打猎,晚上拿猎物和高文交换他当天得到的东西。
故事第三部分古堡主人不在,他妻子开始引诱高文,高文拒绝了她。
第一天晚上,古堡主人将猎物作为礼物,高文以一个吻做回礼;第二天晚上,古堡主人将猎物作为礼物,高文以三个吻做回礼。
第三天,古堡主人妻子送给高文一个绿腰带,表示可以刀枪不入。
高文想到要被砍就收下了绿腰带。
晚上,古堡主人将猎物作为礼物,高文并没有交出绿腰带,而是吻了古堡主人五下。
故事第四部分高文离开古堡前往绿教堂,精灵给他做向导并极力阻止他,高文并没有听精灵的,精灵讪讪离开。
到了绿教堂后,绿衣骑士按约砍向高文。
第一下,高文缩了一下头,绿衣骑士痛斥他胆小;第二下,高文没有躲避,绿衣骑士砍偏了;第三下,绿衣骑士只是砍了高文一点头皮。
然后高文要求绿衣骑士停止攻击,绿衣骑士揭开了自己真面目。
原来他就是古堡主人,主要在考验高文能否遵循骑士美德考验。
绿衣骑士前两下没有砍高文,因为高文遵守了约定,第三下砍了一点是因为高文没有按约交出绿腰带。
高文回家后叙述自己的冒险经历,亚瑟王提议让所有圆桌骑士和宫廷妇女都佩戴绿腰带,以纪念此事件。
而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所有一切都是女巫摩根·勒菲计划,目的就是让亚瑟王最精英的骑士成为的绿骑士。
对比影片《绿衣骑士》,你会发现故事改动挺大的。
原著和电影都在考验高文,看他能否坚守骑士精神,而两个版本的结果却完全相反。
原本严守骑士美德的高文,在影片中成了完全不遵守骑士精神的纨绔子弟。
他母亲结合女巫摩根·勒菲(Morgan Le Fay),包括高文和他母亲在内,甚至都不是白人。
可以说,骑士精神被高文糟蹋了个遍,所谓骑士精神都是忽悠外人的说辞,要求别人遵守骑士精神的人自己却一条也不能做到。
所有冒险均靠冒险者口述,统治者只要掌管好宣传机器,就可以混吃等死一直忽悠下去。
在原著第二篇章中,明确提到了骑士的五大美德(These five larger virtues)。
在影片中多出出现五角星,用五角星代指这五大美德。
五大美德指的是虔诚(Piety)、慷慨(Generosity)、善行(Courtesy)、贞洁(Chastity)、友谊(Friendship)。
结合影片表现,他没有通过任何一项骑士考验。
1.虔诚高文开场没有去做礼拜,而是在妓院厮混。
他母亲担心他难以成器,于是做法召出绿衣骑士,量身定做了一套考验,同时还给儿子一条刀枪不入绿腰带以保周全。
2.慷慨高文路遇拾荒者,得到了道路信息却不愿意给钱,最终不情不愿地给了一枚硬币。
3.善行原创角色圣维尼弗雷德(St Winifred)要高文帮忙寻找头颅,高文则想到拾荒者,开始索要报酬。
4.贞洁高文没有能够抵得住古堡主人妻子的诱惑,面对她缴械投降。
古堡主人妻子的形象和高文之前厮混的妓女埃塞尔(Essel)形象一样。
埃塞尔戴着铃铛,因为在中世纪,妓女和麻风病患者被认为是不洁之人,被迫在衣服上佩戴铃铛,以警示别人。
高文对她也只是玩玩,一直走肾不走心。
而成为夫人(Lady)后,同样的形象古堡主人妻子却能被高文以礼相待。
5.友谊高文对不离不弃的小狐狸粗暴相向,哪怕小狐狸保护过他也丝毫不在乎。
再说其他几处改动:
1.在原作中,领主城堡里蒙住眼睛的女士就是摩根·勒菲(Morgan Le Fay),这里和高文母亲合二为一了。
2.在影片中,绿衣骑士在圣诞节到来。
在原诗中,他在新年前夜来到。
3.电影删掉了绿衣骑士就是古堡主人的设定。
影片中还有几个小细节。
1.高文黄色斗篷上的图案,实际上是服装设计师马尔戈西亚·图尔赞斯卡(Malgosia Turzanska)丈夫的指纹。
2.绿衣骑士被腐蚀的盔甲上刻着萨巴克(Sabaic)字母。
萨巴克语是一种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6世纪使用的南阿拉伯语言,这样可以让这个角色看起来既古老又有范儿。
3.开场白的声音是导演大卫·洛厄里和他的妻子奥古斯丁·弗里泽尔混合起来的声音。
4.在出发之前,高文母亲和其他三个女巫创造腰带里有三个符文的雕刻。
从左到右分别是巨人图里萨兹(Thurisaz),象征着一个强大的工具或武器、防御或保护;麋鹿阿尔吉兹(Algiz),象征保护、更高自我、神性和教导;坐骑雷霍(Raidho),象征旅途平安、心中正义和崇高。
5.拉尔夫·伊尼森(Ralph Ineson)和凯特·迪基(Kate Dickie)之前曾联合主演过另一部A24电影《女巫》(The VVitch: A New-England Folktale ,2015)。
6.多次出现的螺旋塔是真实存在的建筑。
帅气谷仓(The Wonderful Barn)位于爱尔兰的莱克斯利普,由康诺利家族于1743年在卡斯尔敦庄园建造。
7.挂在笼子里的骷髅的十字路口与电影《风云际会》(Willow ,1988)的形象相似。
全新解构小韵文,骑士精神转个向。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大学时曾有一段时间非常迷恋亚瑟王的传说和中世纪骑士文学,所以以此题材的电影基本每部必看。
但看到这部电影时,还是让我觉得颇为惊喜。
与大部分前辈不同,这部电影并不立志于把高文爵士的罗曼史改编成一个好莱坞式的现代化冒险故事,而是几乎原汁原味的还原了原著的故事结构和精神内核。
不仅于此,在画面与调性上,这部电影也极力的想还原中世纪骑士文化的味道:油画般的长镜头,晦涩的台词与低语般的对白,如教堂壁画般脸谱化的角色形象,还有那标志性的幕间字…无不在努力把观众拉进一部老旧的中世纪长诗之中。
从艺术的角度上说,这部电影确实特别而自洽。
然而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内核是寓言式的道德说教和宗教规劝,其故事往往也结构简单甚至不合逻辑。
所以如果以当今商业电影的眼光来看,这部片的故事显得简单无趣,主题也不太符合现代人的思想认知,所以难免让大部分观众觉得故弄玄虚,或者有形式大于内容之感吧。
但于我看来,这样的矛盾或许恰恰是统一之处。
《绿衣骑士》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如果只看豆瓣评分差点就错过这部电影了,幸好最近片荒才有机会看完,我非常惊喜,可以给四星(仅代表个人),电影的场景,服饰,摄影,色调,每一样都就精彩绝伦,每一帧都是壁纸级的享受,尤其是光影及其讲究,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这是故事以外的完美体验,所以如果还有人觉得评分不高而错过,那真的是太可惜了!
电影的剧情是晦涩难懂的,但整体看下来,男主做了什么,大致的剧情发展,基本都能讲清楚,可为什么还是觉得电影沉闷呢?
我想除了节奏问题以外,还有台词太过“诗意”和无法理解的角色行为,比如狐狸,无头女人,城堡里蒙眼的老妇人等等等等,可能大部分观众觉得沉闷的原因不外乎这些吧,这些问题虽然客观存在,但我却恰恰相反,反而乐在其中,因为这部电影既是按套路推进,又完全猜不透接下来发生什么,这种体验真的比看一部纯商业片有意思,所以我一直很投入的在看,生怕错过什么好奇有趣的情节!
如果在现实中把这类电影作个比喻,我们每位看完电影的人都好比是购买了一套解谜游戏,然后把那些不懂的地方总结出来,再去寻找关于游戏的教程,一点点的回忆,一点点的揭秘,从而得到自己的答案(理解),于是恍然大悟,原来某处细节是这样,原来某位角色是那样,这是很有趣的体验,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得先拥有它(认真的看完它)!
上面都是看完电影后的小联想,当然电影本身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下面,我也说说我的理解吧,首先电影里“砍头”的设定,看似一场圣诞小游戏,其实不然,这位绿衣骑士真的就只是“游戏”boss这么简单吗?
他一定是某种象征,我觉得他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男主高文的成长,而他是怎么出现的?
谁的最大动机是期盼男主成长呢?
我想最有可能是男主的母亲,前面很多母亲施法的镜头都有所交代,只是电影给人感觉并没有侧重表现,如果是这样,那后面发生的一切,可能都与母亲有关,比如那只小狐狸,可能就是母亲的化身,【《魔弦传说》中的猴子就是这样的】,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很多地方就好理解的多,电影一开始,男主在荒淫不堪的房间被一盆冷水浇醒,完全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于是母亲为他准备一场“游戏”,而后,男主选择一刀砍掉了绿衣骑士的脑袋,以此证明其对“骑士精神”的渴望,而上路后的种种遭遇,他的表现却并不像个骑士,不过看完电影后,我对这样的设定表示理解,男主虽然算不上勇敢,但我感觉,他还是很诚恳的,明明知道自己不行,却硬着头皮往前走,就算跪着也要爬到终点,这一段,像极了我们中的很多人,毫无防备的摸爬滚打,即使是个胆小鬼,即使不够“骑士”,却依然在挑战着每一个妖魔鬼怪,所以看到最后我也没有多讨厌男主,也不觉得他很虚伪,反而觉得他很真实,一转眼,狐狸开口说话了,它的一番话挺耐人寻味,他提醒男主,绿衣骑士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知难而退并不可耻,一切都是游戏而已,不过,既然你要一心赴死就留下绿色腰带吧,而男主听罢,感觉像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挥起斧头就是一顿乱砍,我想男主此刻心里其实是有点底气的,一方面他存在侥幸心理,毕竟一路上遇到了这么多“神奇的”事情(我曾经做过类似的梦),或许真的就只是一场游戏呢?
所以最后被砍头前他反复确认,“真的直接砍了吗?
摄像机在哪里?
我是不是在做梦?
你在逗我是不是?
斧子是塑料的对不对?
”,另一方面,绿色腰带是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像临死前抱的佛脚,说不定真的能保佑他不死呢?
于是重点来了,正是看到绿男(绿衣骑士)真的要砍他的头,他才露出了狐狸尾巴, 才让他变得不纯粹,这怎么理解呢?
我觉得“骑士精神”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你要么听狐狸妈妈的话,知难而退,承认自己是个懦夫,因为懦夫其实也是一种“精神”,这本身无可厚非,要么你就扔掉绿腰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骑士,不就是掉脑袋嘛!
你过来呀!!!
而不是又当又立,母亲之所以为儿子安排这趟冒险就是要让他对自己做一个了断,超越自己,当他系着腰带接受审判时,看到了自己悲惨的余生!
他悟了,人终有一死,他于是抽掉腰带,准备人头落地,我想那一刻他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骑士精神”!
可能我的理解并不全面,甚至是片面的,希望大家理性讨论!
那些选择“懦夫”精神的人至少有勇气承认自己并不勇敢,可以理解,毕竟在如今的社会,纯粹的“骑士精神”太可贵了,更多的都是躺平的“懦夫”精神,而最让人厌恶的是那些既系着绿腰带的懦夫,又大谈“骑士”精神家伙!
难道他们不怕掉脑袋吗?
PS:如果是我面对绿衣骑士的斧头,我想可能我会大大方方的把绿腰带扔掉吧,并请求绿衣骑士砍的尽量快一点,准一点,倒不是我有什么“骑士”精神,而是我觉得人活着真的没什么意思,死亡也就没什么好怕的了,另外,其实。。。
我不怕死,但我怕疼!
《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是英语韵文骑士文体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4世纪,反映了骑士制度的理想,是中世纪封建贵族文化的精髓,代表了浪漫传奇的法国派故事。
本片根据此叙事诗再创作后,展现给我们一种朦胧的艺术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人性与宗教信仰。
无论是高文糜烂的生活方式;还是亚瑟王与高文交流表现的陌生的亲情;以及时代特征,勋爵骑士是贵族的荣耀与追求;女巫会魔法受人唾弃恐惧;贵族发动战争带给贫民的伤害,阶级对立下的并不是反抗而是妄想加入;精灵的化身下的动物跟人的友谊、陪伴;骑士精神给予的信仰力量展现的坚韧与克制;巧妙的展现了LGBT的情感;结尾对高文反转取下腰带坦然接受被砍头的骑士精神升华处理,种种片段导演都很好的用艺术镜头展现。
光影以及音乐的处理基本符合本片的基调。
不足的是没有展现亚瑟王所代表的圆桌会议下的史诗感,过于边缘化。
整体也比较慢热没有史诗感,起伏变化不激烈....对中世纪骑士精神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想找共鸣,寻刺激与文艺气息的不推荐。
奇幻史诗改编的影视作品曾一度风靡全球,从《指环王》三部曲到《权力的游戏》,但我敢说A24今年出品的这部新片《绿衣骑士》肯定不是朝着这个趋势而制作。
尽管这部影片是改编自英国14世纪的诗歌,但已融入了太多现代化的改编,与传统史诗故事大相径庭。
从A24过往出品的电影来看,这显然又是一部风格盖过内容表达的作品。
影片讲述亚瑟王在自己的宫廷里举行宴会。
一位绿衣骑士前来向圆桌骑士挑战:有谁敢当场砍下他的头,并让他一年后回敬一斧。
男主角高文接受挑战,砍下了绿衣骑士的头。
那具依然活着的躯体捡起头颅,回到绿色的教堂。
一年以后,高文践约去寻找绿衣骑士。
▲颠覆骑士传统的男主角相信很多人未必看过原著,而在我看来这个现代改编版似乎在不断颠覆传统的骑士精神,男主角与传统上恪守戒律的骑士相去甚远,他不过是终日流连于酒色的无所事事之徒,他砍下绿衣骑士的头只为了在国王面前炫耀一番,更不必说在一年之后的旅程上,他没能慷慨施舍给拾荒者,也没能拒绝城堡女主人的诱惑。
该片导演大卫·洛维此前有一部《鬼魅浮生》,我非常喜欢,因为他对时间观念的视觉化呈现令我着迷,所以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不少类似的手法,我也感到相当兴奋。
一处是男主角被拾荒者绑架倒地后,一个设计巧妙、缓慢旋转的环形镜头展示他变成了一具骷髅白骨,但镜头突然又恢复到当下,这种瞬时跨越到未来的画面具有死亡预示的惊悚感。
▲惊悚感十足的画面另一处则是在他拒绝了绿衣骑士的斩首邀请后,惶恐地逃回去过上安稳日子的段落,在短短10来分钟的情节里,足足叙述了横跨数十年的故事,从他与妻子诞下新生儿,到抛弃妻子,再到平步青云做上国王,到最后被万人唾弃。
在这种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画面里,时间快速的流逝感与《鬼魅浮生》如出一辙。
不得不说,大卫·洛维的电影直觉相当突出,但是这些视觉化强烈的画面能否在主题上,或者与观众产生情感联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表面上这是一个拒绝类型化的寓言故事,但实则又无处不在套用冒险题材的悬疑惊悚情节,使叙事在古典与现代感之间摇摆不定,甚至有失衡偏差的惊险时刻。
古代的训诫大多数过于意识流。
绿骑士来了说你们谁有勇气过来砍了我,但代价是一年后我全数奉还。
动作是砍你,代价是全数奉还,但好处是什么?
他又没说你不砍,我杀你国王、屠你国民、侵你国土。
是,证明了你敢干,但你为什么要干。
单单为了彰显勇气么?
人家是伸头给你砍,需要多大勇气,不晕血么?
这就像有人拿来一瓶毒药说,你们谁有勇气喝了它,一年后就会死,你不喝我也不能拿你怎么样,但不敢是小狗。
Gawain也显然不是一个勇敢的骑士,他甚至在挺身而出的时候都没有弄明白这个行为意味着什么。
就是亚瑟王跟他说了几句体己的话,他就头脑发热,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了。
脑子走在了能力前面,行动又走在了脑子前面。
骑士是Gawain母亲召唤来的,目的是锤炼自己的儿子,让他成长。
不然天天留恋声色场所,还骗人说是做弥撒,以后多半是个废物。
但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
电影前期的Gawain基本上就是个纨绔子弟,结果你试炼他的第一部就是成为整个国家口耳相传中的顶级骑士。
天上一脚地下一脚。
结果就是国王谈话才不情愿的开启旅程;见小贼毫不反抗,就知道求饶,还是被抢;被鬼魂求助,不情不愿还想要报酬;被好心留宿,结果禁不住引诱,与人妻偷情;好不容易到了绿城堡,人家举起斧子,他就想逃跑。
如果这一路是试炼之旅的话,他一个考验都没过。
比你考试扔鞋得的分都低。
在他最后到达绿教堂前一直如影随形的小狐狸拦住他,劝他回家。
如果把小狐狸当做母亲念力的化身的话,也说明了母亲眼看着这不长进的儿子一步步走成这样,后悔给这一个不成器的人这么大的使命着实欠考虑。
想说就算了吧,你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吧。
勇气分很多种,即便最后Gawain下定决心扯掉腰带,引头赴死,也只是一时激勇。
和当初一时血涌,跳出来接受挑战一样,属于匹夫之勇。
看似主动,其实被动。
他做的只是站出来,而站出来这个动作并不是深思熟虑,相反却是头脑一热。
所以最后影片在结尾处戛然而止。
他是否带着头从教堂出来,就让观众见仁见智吧。
当观看此影片之前并没有对“绿衣骑士”有过多的了解,看完影片后,带来的感触是非凡的。
影片以著作《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改编,著作中描述了四个部分,为了简洁专门去度娘翻阅了资料,大概讲述一下①“第一部分”讲述圣诞当夜在亚瑟王的庆典上,绿衣骑士首次出现并定下了挑战,高文骑士首当其冲站在亚瑟王面前,接受了绿衣骑士的赌约。
②“第二部分”高文骑士应赌约在第二年圣诞前夜去绿色教堂赴约,跋山涉水,在路途中遇见城堡,城堡主人允许暂住,但要用主人白天出去打猎的成果与高文的物品作为交换,高文答应下来。
③“第三部分”城堡主人外出打猎,城堡夫人借此机会像高文示爱,以及向高文骑士献吻,前两吻高文只是礼貌性回礼,但在第三吻并带着绿色腰带的的情况下,高文也只是象征性回吻。
④“第四部分”高文依旧赴约,见到绿衣骑士并表示来接受约定,,高文不慌不忙的缩了一下头,绿衣骑士见状怒喝他胆怯;第二斧高文并没有躲闪,任凭他砍来,但绿骑士却直接没有伤害到他;则第三斧也只是砍破了高文一点儿头皮,只流了一点血。
绿骑士提起斧头再向他砍来时,高文猛地跳起来,要求绿骑士马上停止攻击。
这时绿骑士揭开了自己的真面目,原来他就是城堡的主人。
原因主要是考验高文是否遵循骑士的高尚之道。
前两斧没有伤到高文代表高文在城堡的头两晚没有背信他们之间的约定,第三斧伤了他是因为在第三晚时他没有交出夫人所送的绿腰带。
【到此处,以上四部分为原著中内容,接下来我们来对比影片中所描述】
(对应原著中第一部分)
此上三图中善意,一段插曲,及外出之旅可能并没有在原著中有所体现,但是在影片中,高文骑士的这三次挑战真的是一塌糊涂了,其次就是第二部分的城堡
此上二图就为男主最后的第四部分最后绿色教堂的挑战。
本片中以骑士精神描述了: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精神,诚实,公正!
贯穿了整条故事线的情节,骑士精神,高文骑士对拾荒者小伙的慷慨造成了丢失自己的坐骑以及与绿衣骑士的约定中绿衣骑士的斧头,但也足够体现高文在骑士精神中的就“精神,怜悯”
在接下来的挑战中,高文骑士帮助殉职女士下泉水找回丢失的头颅,并在离别前归还了绿衣骑士斧头应征了高文之前所说的作为交换你能带给我什么一句,也更加体现骑士精神的“英勇及牺牲精神”
但是在接下来与城堡夫人的接触中,高文骑士离别前最后一早在贞洁精神并没有做到,也正如著作与电影中所体现最后绿衣骑士第三斧砍下去擦伤高文作为惩罚前后呼应
过多也不做剧透,如果有想深入了解可以阅读原著,电影中所体现的中世纪美学,并不像战争类电影所带来的感受,这部电影看完后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值得观看
很多剪辑破坏了延续的诗意,一股子想要拍出epic的味道,但是呢,epic的错觉其实是配乐造成的(哦,还有那些摄影)。问题是,它的配乐真的太吵了呀,感觉就没停过,如果只在一些“传说”段落出现那还尚可。所以这种所谓的史诗感在全片到处都能感觉到一点,很多时候甚至替代了语言,与五花八门的摄影和特效一起堆成了视觉奇观,我只想说:哇哦!以及,这不是一部严肃的骑士电影,它是娱乐性的。
(6.5/10)
太美,拖沓得都这么美。最后竟然是《基督最后的诱惑》那样的寓言。die a knight or live a coward. 中世纪电影就应该拍成这样吧。
Wow, 好久没有这种观影体验了:看到四分之三的时候我还跟乔老师说怎么还什么都看不明白,看完后四分之一突然豁然开朗,谜题解开留下无穷回味。有些情节看上去玄之又玄,其实故事不过是一场简单的关于骑士精神的试炼,如何面对自己的虚伪和懦弱,如何化解面对巨大权力时虚妄的执念。精彩!
中世纪的氛围营造得还是不错的。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的故事本身就是挺温吞的一个传奇故事,之前一直想看会如何改编,没想到基本都是原样照搬,最后结局来了个《基督最后的诱惑》,然而基督是用凡人无法承受的痛苦替换了平庸而幸福的一生,是失去,是付出,但毫无担当的纨绔子弟高文却是用痛快解决的一斧替换卑鄙懦弱的一生,还是选了容易的一条路而赚到啊。难怪要让印度小哥儿来演,既显示了政治正确,还不用让英格兰帅哥们去演这个渣男而毁掉形象呢。英美帝国的文化产品,用心真是很深啊。
这片得在影院看 音效太棒了 故事改编的也蛮好 很喜欢片尾部分future flash的音画处理
你到底砍不砍吧
装腔作势,整色整水,A24的片都是一样的。
其实算不上恐怖,奇幻片
我没看明白,但我小受震撼。想想再说吧
开场事件不错,结果那一年居然直接就用字幕卡略去了,叙事大硬伤…… 主角在凡间的那一年时光对解释人物动机可以起到很大作用,至少应占据半小时篇幅,尤其结合结尾想表达的主题来看更是如此。
美术配乐不错。
好怪啊,真的好怪啊。
费这么大劲真是大可不必。
又是一部风格盖过内容表达的作品。非常喜欢这位导演此前的《鬼魅浮生》,所以在将近结尾部分看到如出一辙的手法相当兴奋。对骑士精神的古典解读,也融入现代人的思维表达。表面上是拒绝类型化的寓言故事,但实则又无处不在套用冒险题材的悬疑惊悚情节,使叙事在古典与现代感之间摇摆不定,甚至有失衡偏差的惊险时刻。
美如画的画面,精心构思的摄影角度,以及引人入胜的原声音乐,使得这部作品有点像A Ghost Story和The Northman的融合;将经典的民间传说融入了简洁而富有艺术性的改编中,最终呈现出一部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作品。
西洋版聊斋志异,拍得像坨shit那种
2倍速都不算快 这逼装的
绿色是热情褪去后留下的
昏暗神秘、晦涩压抑,除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世上的一切都可归结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