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天涯海角待饮香》这个大陆译名,会更喜欢台湾译名《宁静咖啡馆之歌》。
有关宁静、有关父亲的回忆,有关咖啡。
这部电影和日剧《温柔时刻》情怀上有某种相近的特性。
都是以咖啡传情,把哀伤、喜悦、人生百味都溶进一杯咖啡里面。
恬美娴静、温婉动人。
电影本身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大龄文艺女青年,阿岬(也有的译成美咲,misaki翻成岬的也确实少见,不知道日文是片假还是平假)与单身母亲,绘里子相互疗解心伤。
没有什么波澜,也没有起伏。
普通、平淡,像一场初秋的阵雨。
旁人看来稀松平常,兴许还有些恼人、无趣。
有心事的人看来,却是韵味悠长、饱含深意。
阿岬以等父之名,千里迢迢,只身从东京驱车来到偏远的能登半岛。
听着父亲相依为命几十年的海浪声,将破旧的小船屋改造成温馨的咖啡馆。
其实阿岬四岁就离开了父亲,似乎很难说出什么父女情深。
与其说,阿岬在等待那个出海失踪、生死不明的父亲,不如说想要重温父亲那宽大、结识的胸膛,和他轻柔、悠长的吉他声。
渴望在孤独、伤心的漫漫长夜里,再有个能够驱散黑暗与寒冷的怀抱。
当疑似“丰丸号”失事人员尸骸被发现,阿岬颇坚定地拒绝去辨别真伪,甚至在之后,没有征兆地短暂离开了能登半岛。
相比面对与父亲阴阳两隔的悲伤,我想,更令阿岬绝望的是,那个曾经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安慰过自己的幻像,蓦地分崩离析,不复存在。
所以,阿岬急于逃离这个地方。
这里的海风,曾经帮助过她用朦胧的记忆拼凑虚构的安全感提供线索,如今却只剩揭露赤裸裸现实的腥咸、苦涩。
之后,阿岬又回到了能登半岛。
彼时,大概是已经开始想念,和绘里子、有莎、翔太在一起的快乐与温暖。
时序推移,渐渐接受了父亲的死讯,接受那段曾经让自己刀枪不入记忆的土崩瓦解。
而绘里子一家的关切,以及将阿岬当成一家人的信任友好,甚至有时的无理取闹,也能成为阿岬生活的寄托与避风港。
或许,在阿岬险些被强暴那个夜晚,绘里子虎口救人之后,为她泡的一壶咖啡,某些东西已经悄然发生。
“有人为自己泡一壶咖啡真好”,从这个时候开始,现实中绘里子一家带给阿岬关于家的感受,已经让她不再需要一味的靠着对发黄、古旧的记忆拆洗缝补,来获取安全感。
对于绘里子来说,同样类似。
流落风尘,只是有点惯性思维地认为高中都没毕业的自己,除了出卖身体,很难找到其他方法来养育一双儿女。
当阿岬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之后,欣然接受,也没有出现很多作品里风俗女转行之后对劳动的不适应和对生活平淡的反感。
绘里子之前表现出来的冷淡、咄咄逼人,可能只是外婆入院后被生活搞得焦头烂额、左支右绌,为了生活下去,强加给自己的保护套。
当感受到来自阿岬的真心帮助,自然得以卸下一身装甲。
有时不愿意麻烦别人,有时觉得自己并不值得他人操心,听得太多关于要坚强的说教,就战战兢兢、单枪匹马地,披着一身伪造的自信、裹一圈旧梦发酵出的虚构安全感,硬着头皮横冲直撞。
可是,说不定真的有一个人,命中注定,就会对你伸出援手,也可能某个肩膀,恰恰就适合自己依靠。
阿岬的夜鹰咖啡馆取自宫泽贤治的《夜鹰之星》。
阿岬可能如夜鹰一般曾受恶意中伤、流言蜚语,希望到一个地方能够安静地自我实现。
可是夜鹰最后就那么一直孤独地在天边燃烧,蓝白色的光芒很美丽,可不也是有点凄苦吗?
很多人做不了夜鹰的话,在哭泣的夜晚,在逃跑的路上,干脆就丢盔卸甲,尝试抱团取暖好了。
世界那么大,不会一个挚友都碰不上吧;人生那么长,总这么坚强,多难演下去啊。
认输就认输了,找到一个让自己能对所有不堪与怯懦都不防备的朋友,多好啊。
似乎,如果一直太过坚强,一副铜墙铁壁的话,反而会阻绝很多善意与温暖吧。
夜里,啜泣着、颤抖着拿起杯子,说不定就有人过来为你泡一壶咖啡了。
“有人能为自己泡咖啡真好。
”相信,总有那个为你泡咖啡的人。
一个独身女人带着一身咖啡烘焙技术独自一人去到失踪多年的父亲的故乡的那片海边的旧船屋,开一家叫做“夜鹰”的咖啡馆,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就像夜鹰一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何方,只知道最终会像夜鹰一样燃尽自己消失在世上。
刚开始通过回忆幼时自己父亲留下的记忆,故事徐徐展开,伴着海边孤独拍浪的重复节奏,进而这样一个女人在咖啡馆里结识了一个单身带着年幼的儿子女儿的问题妈妈,相互走入对方的生活和内心,发生了一系列的感人故事。
人生就是这样不停的与不同的人邂逅,最终有的人擦肩而过,而有的人就会永远留在你的生活中。
▪燥热烦闷的初秋午后,似乎怎么也静不下心去看电影,来来回回切换了好几部,却难以融入进去。
想起豆瓣曾经推荐的这部电影,希望内心能再次获得安宁。
▪几乎没有男性的出现,是两个背负不同重担的女子,彼此帮助,相互治愈的故事。
▪ 海浪拍打湖岸的声音,一浪又一浪。
一个人哪怕背负父亲的债务,也依然努力生活,在海边的船屋,搭建起一个咖啡馆。
教两个小孩子品尝咖啡,告诉她们要努力工作来赚钱,教导她们做人的礼貌,用温柔一点一点剥去孩子们身上戾气,或许在孩子心中,她才是一个母亲该有的样子。
▪喜欢日本文学和电影,就是因为那里始终存留着一份治愈:哪怕生活跌入谷底,也还是能升腾出一丝的希望。
两个女子,两个孩子,努力生活的样子真好。
▪海浪声融合着海鸥声,一个人在傍晚眺望水面,一个人在夜晚弹吉他,看着咖啡豆一点点研磨冲泡。
是如此的羡慕这样的生活啊。
▪我们成长的时候,咖啡树也在发芽。
我们过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咖啡在山间也有四季。
我们忙碌,它们晒日光。
我们得到失去,它们开始漂洋过海。
我们觉得累了,他们正好变成一杯温暖,在我们手里。
▪时间是会重叠的,正如人和人的相遇。
说不上是在等待,还是照亮黑暗的大海,让害怕的人不再害怕,想念的人有得想念。
我想,有一天我会再回到那片海。
看天上一个月亮,海里一个月亮。
选择这部电影是因为电影的名字——宁静咖啡馆之歌,对于咖啡馆的一切我总是百听不厌,历来隐迹在咖啡馆的文人骚客们留下很多鲜活的事例,向我们证明咖啡馆的意义绝不像它表面那么简单。
但也没什么复杂,咖啡馆总是凌乱、随意、打发悠闲的好去处,难怪有欧洲作家说:你如果心情忧郁,不管是为了什么,去咖啡馆!
日本的咖啡馆有它一贯的整洁和有条不紊,电影中的咖啡馆有着迷人的纯味咖啡豆和混合咖啡豆。
种类虽不是很多,但都有它独特的口味和精致的包装,引人遐想的同时又无限留恋。
咖啡馆的老板娘是一个渔民的女儿,父亲很早离开她,她对父亲的回忆只停留在几段童年的回忆。
而这家咖啡馆却是父亲留下的唯一财产——一座海边的破房子。
懂事的女儿把它改造成咖啡馆,她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回忆有关父亲的一切,凄凉而暖心,就像海边咖啡馆的气味,淡淡的咸湿味夹杂着暖暖的咖啡香。
遇到佐佐木希,惊为天人,佐佐木希的美丽与桀骜仿佛天成,她又在此片中饰演了一个叛逆的美少女。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天使之恋》中,她静静坐在医院里等待,等待她的是改变一生命运的绝望的消息。
这一次,她又坐在医院里,静静等待的,是带来希望的消息。
叛逆美少女终于长大成人,从绝望的高中生蜕变成少妇般美艳孤立的单亲妈妈,佐佐木希成长了,越来越有文艺女神范了,不惊不乍的演技娓娓诉说着一个平淡而安静的故事。
影片的故事内容没有什么大的起伏,也没有讲述什么高深的道理,一切波澜不惊,娓娓道来,像咖啡般滋润慢慢溢出的清香。
女主角独立坚强的性格颇值得玩味,但我更喜欢有故事的女人佐佐木,她在我眼里永远是有故事的女人,美丽不改其旧。
简单的电影,简单的音乐,简单的画面,简单的剧情,讲述一个不一样的故事,虽然物是人非,但心情是不会改变的。
《宁静咖啡馆之歌》,真是一部温暖的电影。
从岬到绘里子、从有沙到由希子婆婆,她们几乎对应了女人一生的各个阶段。
在她们的人生里,缺席了父亲与丈夫,失去过在意的人,只能独自面对生活给予的种种打击和挑战。
她们很孤独,但这种孤独,并不是寂静无声。
你或许看不到大海深处翻涌的细致浪花,但却能听见从深海传递而来的拍岸的涛声。
在这部片子里,大人和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平衡与对等的:柔软而不柔弱,坚韧而不坚硬,孤独却不冰冷。
孤独,是因为内心强烈的自尊,温暖,是因为懂得爱——因为懂得,所以才会沉默与忍耐。
这是许多大人都做不到的事,而有沙和翔太这两个孩子却做到了,为了妈妈。
有沙,就像小时候的岬,一样缺失了父亲的支撑,敏感而孤独的长大着。
她的生活,因为岬的到来而发生了改变。
而岬,也从孩子们和绘里子身上,打开了自己人生的另一个出口。
一间小屋、一杯咖啡,一盏灯,一片海,成为了母亲和孩子、女人和女人之间照见彼此内心的纽带。
终于,在受到伤害的时候,在孤独无助的时候,在绝望彷徨的时候,再也不是独自一个人,她们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与这个世界之间新的牵连,这份牵连,让她们彼此支撑、互相守候。
“有人为你泡咖啡,真是幸福啊!
” 幸福,有时就是一杯咖啡。
得到和给予的意义,真正幸福的人,应该是也可以让别人幸福的人吧。
在一个没有男人支撑的世界里,女人们的生命一样可以美丽而丰盈——只要有爱的能力。
影片的结尾,在这个并不孤独的有情世界里,女人和孩子们用爱,紧紧相拥取暖。
“欢迎回家”“我回来了”镜头背后,是宁静的大海。
昨天,世界读书日,铺天盖地的宣传标语:春天正是读书天,走向户外,到广袤中去。
我利用难得闲暇且完整的一天,借着难得平静的心态、清醒的头脑、舒适稳定的情绪,连看了三部日本电影。
《佐藤先生和我的父亲》《宁静咖啡馆之歌》和《幸福的彼端》三部电影都已经在我的“想看”列表里躺了很久,这次一次性大饱眼福,心灵极为舒畅。
佐藤先生是知名演员中川雅也饰演,看完一部电影对这个中年大叔生出了兴趣,在后一部《幸福的彼端》中又重逢,才认真翻看了他的履历。
原来是一名画家、作家兼演员。
08年在自己的处男作《幸福的彼端》中饰演男一号,一举成名,但演技明显稚嫩,被女演员木村多江夺了风采。
三部电影节奏都异常舒缓,是我寻找的风味。
佐藤先生比女友山中彩大了二十岁。
一个是三十三岁仍在书店作者兼职的大龄未婚女青年,一个是五十四岁离异无孩、在学校食堂作帮工的中年大叔。
这个组合换个语境,真的不敢想象。
但就是这样两个人,感情却异常稳定,没有原以为可以写出一整部又长又臭连续剧的狗血情节,甚至没有任何世俗眼中的矛盾,全局围绕的矛盾点始终都是儿子、女儿与父亲的矛盾。
父亲和佐藤先生反倒相处的格外融洽。
这就是平淡而令人舒缓的讲述。
镜头下,聚焦的仍是那个最古老的矛盾。
父母子女一场,到头来也不过是一方目送另一方的背影,看着他渐行渐远。
无奈而生活即是无奈。
最后女儿在伊藤先生温柔而委婉的点拨下,终于迈开脚步奔向远去的父亲。
《宁静咖啡馆之歌》片如其名,吉田岬被律师告知,父亲失踪、所欠债款转移到女儿身上,但30多年未见父亲的女儿对父亲的印象仅停留在四岁。
回到父亲唯一留下的遗产——船屋,吉田岬开了一家夜鹰咖啡馆,在这里边工作边等待父亲回来。
也因此结识了邻居单亲母亲一家。
三个女性都在经历自我成长,吉田岬在等候父亲的过程中疗愈自己自幼缺失父爱的伤痛,单亲妈妈在认清自己情人(客人)的真面目后,也弃妓从良,认真经营民宿;女儿在吉田岬帮助和关爱下,逐渐找回信心,收获了一个美好的童年。
《幸福的彼端》叙事时间线和调子最为缓慢,讲述了近十年间翔子夫妻的情感发展。
伴随两夫妻的事业、家庭生活不断发生转变,但最终也是越变越好,最后妻子走出抑郁,丈夫也稳定下来,不再撩妹,身边的人对生活都有了更成熟的认知,对自我也更为包容。
其中影片的高潮部分,丈夫安慰发狂的妻子,拍得极为真实,仿佛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
看完这三部电影,我突然收获到一个感悟:人生就是不断学会接受的过程。
接纳生活,接纳自我。
惊讶的发现,电影里没有出现女主的丈夫,女主的父亲,山崎的父亲,以及山崎奶奶的丈夫……这些男人本该在他们的女人最困难的时期站出来出来为她们遮风挡雨,给予她们一个温暖的家,也许是作者的刻意安排,男人们一直处于不存在的状态。
这样一部极度女性视角的电影中,男人只充当了情感媒介和推动人物关系发展的工具,甚至在更多时候是作为“缺席者”在刻意回避,也许这就是本片略显单薄的根源,但谁又敢否认也是这样的缺憾才成就了本片。
专注于女性之间的疗伤与自我疗伤使主题更加纯粹,视角更加细腻,这就是一首单纯想献给女人的赞歌,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台湾版本译名“宁静咖啡馆之歌”比“海边咖啡馆”更合适的原因。
电影采用很多平和温柔的长镜头,刻意得仿佛是在凝视,每一个节点都极力想让节奏慢下来,这样的慢生活简直太理想化,包括各人物的发展轨迹,理想得让人难以置信,观众都不禁感叹,对,我想的就是她们这样变好,就是她们在一起。
没错,谁不希望生活真的是这样呢,活的太累了,梦还是美于生活才好,导演为我们创造一个梦,一个精神栖息的家园,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享受呢,就像美咲最后重返海边咖啡屋的选择,这无关乎救赎别人或救赎自己,最重要的是当一直以来信仰与执著崩塌的时候,我们能否重拾信心重新出发。
昨天看了一部日本文艺片,片名叫《さいはてにて》。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基调,浓浓的咖啡香气氤氲缭绕在平淡温馨的生活里,不疾不徐,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恰到好处。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在海边的小船坞经营一家咖啡馆,迎春来冬去,听涛声依旧,等故人归来。
天真的我们以为这种美好的日子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而意外总会在不经意间突然降临,打破了宁静,扰乱了节奏。。。
许久以后,我们开始了悟,生活其实就是一种信仰。
暖暖的咖啡人生,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灯,将细水长流的思念串联成了波澜不惊的流年,在失去你的日子里。。。
无意中看到这部电影的推荐,一句话说如果你喜欢大海和安静那就不要错过。
我看完电影本来是不懂为什么女主会在若干年之后回到她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想不仅仅是她在怀念他的父亲,并经以正常人的理解,一个四岁的小孩根本不可能做出这样不靠谱的决定,但是换一个方向去想,假如生活并不幸福,假如失去父亲后单独和母亲成长性格的孤独。
关于女主是怎样长大,是怎样从事着咖啡这份工作的经历,片中不曾提到,所以这便给了我去想象的空间,这种安排反而更符合逻辑,符合个人的逻辑。
接着便是海边哪一家人的出现,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带着两个孩子,为什么说是女生,因为我真的觉得佐佐木希饰演的单身母亲太具有违和感。
从小女孩不断的与永作博美靠近,先是超市的檫身、老师找上门的对话、再后来是通过在咖啡店工作而获得餐费。
樱田日和表演张度相较佐佐木希更加出色,但是也稍显做作。
接下来不得不说佐佐木希这个角色。
单身母亲,在她心中把两个孩子看得很重要,却又不得不因为生活的窘境而不断离开两个孩子到另一个地方做着并不体面的工作。
其实比较感动的是,在永作博美短暂离开咖啡屋的时间里,佐佐木希去学车的场景,几秒不到的镜头,是全片比较感动我的地方之一,我想这个初中毕业,感情不顺,甚至生活窘迫的女子终于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得到了启发,渐渐变得独立。
以及,在后面佐佐木希每日日落天黑的时候总会把咖啡馆那一个孤单的灯点开的场景何尝不是一个独立女性的升华,她在与永作博美的相处中可能已经渐渐的变成了那个孤单咖啡馆的女主人,真是想不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竟然如此之大。
接下来再看看女主是什么样的一种呈现。
一个很坚强的女性,全片可能唯一的莫名其妙转折的地方在于永作博美差点被强奸的那一段吧。
报警之后,她与佐佐木希的对话很自然,悲哀也表现的不夸张但却很到位,试想这样一个女性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她可不可能像一般女生那样表现?
不可能,一个在得知父亲事故后只身一人放弃所有来到偏远半岛开一间咖啡店自我救赎的女子是不会把悲伤和快乐都表现的过于明显,不得不提,永作博美果然也是有演技的。
再后来她帮助了佐佐木希一家找到了救赎,却在一个平静的日子里得知父亲真的离开这个世界的消息,那一晚她辗转反侧,弹着吉他,大海的海浪声似乎让她若然所失,第二天她执意的要离开这里,她其实早已经救赎自己,只是她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所以她只有选择离开。
再想想,如果影片就到此为止,那么她会不会再回来。
如果让我猜,我觉得会。
为什么?
一个救赎自己的人有了海边那一家人的陪伴,有了日日夜夜的守候,这就是现实中最温暖的事情。
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决心,多淡漠的感情才能打败现实的温暖。
所以,她回来了。
说实话电影拍的一般,有太多的地方让人切身体会,才能符合逻辑。
我的第一次写的莫名其妙的影评也一般。
但不一般的是它给我的感受和某一种不可抑止的向往。
有人说,大海怎么会安静?
我也无法回答。
我只是在想,我们都是匆匆人海中不被察觉的孤单体。
如果是我,大海对于我是安静的,它让我安静,安静的可以自己属于自己,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
整个的节奏都很缓慢,但在娓娓道来中每个人的故事和心境缓缓展开,让人渐入佳境。
很喜欢那句话,在破碎中迎来圆满。
整部电影的每个角色似乎都围绕这句话展开。
一开始只是想在睡前看一部浪漫的电影,有幸看到了推荐。
也许是快节奏生活工作的浮躁,开始的时候心里有个声音在催促影片的节奏,可是到后来,一切都是那么刚刚好,就像贯穿始终的海浪声,不会因为白天的到来而加快节奏,也不会因为夜晚的静谧而变缓。
看完很幸福很温暖的感觉
人物好平面,转变都简单得让人有点吃惊,好看的点都在烘豆机磨豆机美妙的工业设计,拼配咖啡神秘的名字和那个不知道谁写的夜鹰的故事上了。
确实很宁静,真的很羡慕海边的简单的生活,除了容易遇到流氓之外,人这一生都是在不断的治愈自己和治愈别人,女孩子的友谊真的很感人呀我真的好想有自己的咖啡馆呢~在海边听着海浪,弹着吉他,几个朋友聊聊天,简直太美好了当岬被流氓欺负后问:遇到这种事情你怎么还可以这样冷静岬:才不冷静,我只是不想影响我的心情又被触动到!
故事很温柔。
终极的治愈,不是让人一直开开心心。而是能淡淡地,接纳悲伤。
继续治愈系小清新啊
开头那段有点跳。后面还好
我称之为MV电影,天涯海角一家咖啡馆的景致很好(当然得兼营本地咖啡豆配送生意,不然会倒闭)女性有台车、有间屋、有点钱就真的可以很自由了,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帮助人的自由,
一杯咖啡最美的地方是从咖啡豆开始。这个故事表达的是咖啡带给我们的一种态度和感觉。故事本身很一般了
温暖
山崎民宿、夜莺咖啡馆、坦桑尼亚咖啡豆、青春靓丽的佐佐木希、清丽脱俗的臼田麻美、温婉贤淑的永作博美,一个小萝莉、一个小正太。这样的电影,还要求什么呢?
剧情脸谱化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特别的做作。好难看。导演竟然是台湾的……
比较温暖宁静 可看度不高 强行温暖结尾差评 要不是和咖啡有关才不给星
又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想起漫长的婚约,还有让人从心底感到幸福的背景音乐
咖啡豆网店+相扑宿舍+吉他。咖啡店其实没有客人,只是烘焙咖啡豆网售。民俗萧条作了相扑宿舍。传说中的父亲用吉他规劝了想出海的少年。我家门前有一片海,点起一盏路灯。宁静悠远的片子,同时也单薄空洞。
女主冲咖啡的手法让我很怀疑她的店是否真的能有那么多客户……
3.75
永作博美和樱田的表演,相映成辉。佐佐木始终是花瓶了。一间海边的咖啡馆,总比拉面馆之类文艺些。最后颇似拉拉。
生前不对自己爱的人说出真心话,是会后悔一辈子的。海边那间小屋对女主来说就是爸爸以及自己和爸爸珍贵的记忆,舍弃不了,还因此认识了能够互相疗伤互相温暖的三个人,咖啡是他们关系改变的桥梁也是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