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版《啊摇篮》的估计都是40往上了,对于那段历史现在的很多人并不了解。
所以电视剧版的《啊摇篮》还是很吸引我的。
这部电视剧启动其实是在2008年前后,采访了很多延安保育员的人员和孩子,但是,的确,这样一个影视项目很难拿到投资,因为题材太不吸引人了。
我们在每一集电视剧最后看到的采访画面,很多保育员和孩子都已经不在了。
没能看到这部电视剧的播出,是个遗憾。
一个影视项目,诚意有了,资金也有了,但是这个剧本在编写上可能需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所以设立了素素这个虚构的人物,一些缺点和失误都由她来承担了,这也导致这个人物并不太招人喜欢。
演员虽然大牌不多,但是演技都是在线的,可是因为题材还有缺少关注,也导致到了现在都没有评分,虽然电视剧情节上有些拖沓,但是还是拍出了那个年代的艰苦和苦中作乐,最后在解放的北平孩子们站在一起的时候,也很感动。
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虽然没有评分,不是爆款,但是记录一段逝去的历史,应该说是一部有价值的电视剧。
恕我直言,看《啊摇篮》第一集的时候,心里就开始紧张了起来,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心头油然而生:这部剧的走势,怕不是要扑街吧?
电视就改编自过去的一部电影,属于新瓶装旧酒了。
旧酒又不甘于酒,新的人物设定还想谋求一些立得住的新鲜感。
海清的表演,依然有一种“演什么都像她自己”的风格。
她演的丑子冈,是延安保育院的创始人兼院长,是个湖南人。
可她演不出丑子冈作为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没有读过多少书而且性格泼辣、霸蛮的形象气质。
和小伙伴讨论的结果是,海清长着一副太精明的相貌,怎么看这个谈吐和扮相,都不像是个大老粗。
而先天不足,后天妆发也没找补到位。
虽然剧情发生在战火纷扰下的延安,但是大家有黑有黄有白,海清就像是抹了一把黄土在脸上,而饰演她丈夫的李泽锋,却显现出一副和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完全不合的白白嫩嫩。
丑子冈还有的气质和海清赋予这个角色的气质,由此出现了偏差。
想来,海清的高光时刻全来自六六编剧的电视剧,《王贵与安娜》《双面胶》《媳妇的美好时代》,这些故事中海清饰演的人物都有着相似的特性:精明、世故、得理不饶人、嘴快如刀。
剧里一遇到矛盾冲突,丑子冈就开始大呼小叫,遇事全靠扯着嗓子吵架。
而女二的扮演者周也,表现也拉胯,角色台词和演员的呈现双双都得扣分。
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有感染力的历史片,又不是偶像剧,像是个献礼之年的凑数制作。
冲着海清看的这部剧,前面还没感觉怎么,看到27集撤离延安那段,我实在忍不住了,不经事的时候可以跟群众你好我好,有事的时候他们这些人跟群众真的是泾渭分明。
找住处,丑子冈嫌弃三百人待在一起太挤,话里话外都是让老百姓腾窑洞的意思;还有走两步停三步,马夫催促他们快点走,唐素素、梁国欣这群人指责马夫时的那副嘴脸,真让我这个他们眼里的群众很不舒服,就你们娃的命娇贵,其他人的命就不是命?
一个娃大小便,几百人就得侯着,还什么边走边吃怕呛着,我也不知道一个个少爷小姐坐在篓子里"急行军",怎么就能呛着,人家马夫赶路是为了谁?
人家老百姓冒着被日后国民党清算的风险拉活,就为了挣你们几个子儿?
一天的路能走三天,算个屁革命军人,他们这些人还挺有理,嘛呢姐姐们?
郊游呢?
打仗呢!
逃命的当口,各种肉面备着,能吃饱穿暖就比当时老百姓的孩子幸福百倍了,熊孩子我能理解,电视剧里的这群保育员巨婴我就真受不了了,我严重怀疑这个剧的豆瓣评分是刷出来的,就这部剧的三观能给九点几分,那我只能说是社会病了。
一开始我还挺喜欢这个电视剧的,一集不落的在看,临到结尾,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我一直忽视的问题。
有一集是讲述托儿所在转移的时候需要找民兵去背他们,然后托儿所的人担心这些民兵会拐走孩子。
后来结尾真人出镜诉说当年的事情,说如果托儿所的工作人员没有发现有人试图拐走孩子,她今天就是一个农村妇女了。
我突然就觉得很炸耳朵,一边享受着农民的免费服务,一边瞧不起农民,这群孩子和地主家的少爷小姐有什么区别?
这些红二代的父母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和这些孩子有什么直接关系?
该享受无上荣光的应该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这些孩子。
况且她们无论在建国前还是建国后都享受到了优于常人的待遇这还不够吗?
当葛六斤把丫丫放在托儿所的时候,丑子冈问了一句,你现在是什么级别?
就说明他不是一个面向全体解放军的托儿所,整个托儿所都是干部的孩子,说明它在招生上就有阶层之分。
那些为他们浴血奋战的解放军战士和民兵,他们的子女却不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因为不符合规定。
看到这些被众人“呵护”长大的少爷小姐说当年有多辛苦多辛苦,我就突然想到了现在的某些明星明明挣着大把的钞票,却说自己有多么的累。
他们在抗日战争年代就能吃得上小米饭,条件不错的时候还有饺子包子肉,所有的工作人员士兵要把这些有限的粮食让给他们,既然他们都过得如此“艰苦”了,那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岂不是要生生饿死。
没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我还以为是特意建立的托儿所收养所有解放军的后代。
看到最后我才发现整部电视剧就是所有的人如何保护这群红二代的安全,为这群少爷小姐服务的电视剧。
从基因方面来说,某些优秀的父母会造就一些优秀的孩子,但是不代表大将的后代一定就有领兵打仗的能力。
我不知道真假,反正呈现出来的给我的感觉就是托儿所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傻白甜,特别娇气,动不动就喊渴喊饿喊累说害怕。
对比岁数差不多的潘冬子,嘎子,小小飞虎队这些真正吃苦冲在战争第1线的孩子来说,这些少爷小姐太金贵了。
就连后来从监狱里出来那一批孩子都比原来这一批要坚强不少。
我不知道这部电视剧到底要传达什么精神?
反正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群人在围着一群温室的花朵打转,所有人都要为这些领导人的后代让步服务,无条件的牺牲。
无下限的对这些孩子好,很少涉及到什么是非观念的教导,也没有涉及到防敌御敌的培训,我不明白建立这样的托儿所到底是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保护这帮金贵的孩子?
当然托儿所的保育人员那些解放军肯定是没有错的,他们兢兢业业付出了很多,我只是觉得这样变相的把别人当成长工来服务这帮金贵的少爷小姐,这种价值观让我感觉匪夷所思。
我不知道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还是电视编剧的问题,总之大家去看看就知道了,我想有这样的想法和不解的,不止是我一个人。
我真的很久没有吃完晚饭坐等电视剧开播的经历了,有一天晚下班错过了一集,我第二天还又回看了一下。
这应该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以孩子的视角来演的抗战时期的电视剧,它没有太多战争的画面,就是通过托儿所的日常还有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来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
有笑点,当然也有槽点,但是这些故事真的很让人泪目。
百日咳爆发时,不仅没有特效药,连缓解症状的药物都不够用。
华北遇害前,她还因为担心丫丫,大晚上跑出去把自己最喜欢的娃娃送给她,而这么善良又可爱的小女孩却惨遭特务杀害。
安安和吉新军他们这批在监狱里长大的孩子,刚到托儿所时保持时刻戒备,可以在外面自由玩耍时,也只是坐成一排追着阳光晒太阳。
小予把葫芦他俩扑倒在地躲敌机时,明明他也还是个孩子,却学着大人的模样来保护自己的伙伴。
而最让人难受的是这个剧是由历史事件改编的,是真的有这么一批人曾经真实的经历过这些事情。
每集播完后,都会有曾经的保育员或者在那个托儿所待过的孩子来诉说当年的事情,他们都已经老了,但是曾经经历过的这些事却仍记忆犹新。
我们真的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是那些革命者用生命给我们换来的。
丑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也是值得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借鉴的,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对孩子循循善诱。
最重要的是心里放着孩子。
这个剧越看越感动,为丑妈妈感动,为孩子的纯真感动的,更为那个年代的革命者坚定不移的,为新中国的诞生奉献一切的革命信仰而感动。
另外提一下,周也扮演的唐素素是来给剧情添乱的,那剧中人物的表现就像一个来保育院寄养的大龄弱智儿!
有的人看到周也一开始的浮夸演技,觉得这剧演技不行有的人看到结尾奶奶差点被掳走去乡下说的“农村妇女”而破防有的人看到了许幻山又特酿的演渣男有人看到下岗特种兵斗罗再就业有人看到下岗三生三世葡萄精又一次残疾有人看到在风云变幻的年代摸着石头过河的革命家用生命爱护下一代,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冤家的有人看到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位于窑洞里幼儿园的孩子每一个都唇红齿白,而保育员一个个面黄肌瘦,像是被泥土沁过有人看到一个要强的渴望建功立业女子,选择另一条平凡的叶的事业,默默无闻的奉献却做得惊天动地有人看到延安也吃粗米,有人看到在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死去的日子里,有人愿意将从没见过的奶粉分给孩子,而自己手里的八杯奶茶喝了一口就扔掉了疫情期间的无私人们不是只有这一代,而且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就代代相传了的美德,是中华百年来千年来的文化自信。
前辈做了骡子上的摇篮,后辈小心翼翼地护好摇篮里沉睡的孩子,我们一起走向的,是那个光明的未来。
Ps我好喜欢结尾几个爷爷奶奶讲话的方式。
太可爱了,他们眼睛里有星星✨!
《啊!
摇篮》官宣定档,“花与叶”版预告紧随其后。
“革命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是为了千千万万孩子,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 林柯导演,王茜、海清 、李泽锋 等主演的电视剧《啊摇篮》定档2021年5月4日开播。
该剧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为了保护革命后代,在延安成立托儿所,丑子冈(海清饰)临危受命,带领一众革命工作者开启保育革命后代的传奇一生。
《啊!
摇篮》自5月4日起每晚19点30 ,北京卫视、 东方卫视、 广东卫视三台同时上星播出,优爱腾同步上线。
文/满囤儿“一剧霸五星”的近代革命剧《啊摇篮》即将迎来收官。
在最新的剧情里,丑所长和沈所长有一段长对谈。
因为此时丑所长知道了沈所长即将调离,所以这段谈话带着离别的愁绪,充满对过往经历的回顾,氛围上显然已经开始在为全剧的完结预热了。
看到这里,囤儿突然生出一丝伤感,要挥别海清饰演的丑妈,还真有点儿舍不得。
《啊摇篮》是海清的转型之作,且这个转型完成得非常成功。
虽然丑子冈也是媳妇也是妈妈,但海清演出了角色在特殊时代下的特别之处,走出了自己在都市剧里的舒适区。
媳妇也好,妈妈也好,都是人设里的主语。
作为一个影视角色,主语之前的定语才是演员要去揣摩和表演发力的地方。
如果被这种主语标签束缚住,那这个演员的表演就失去了宽度与厚度。
海清的丑子冈,让人看到了她对角色定语的深刻剖析,以及她对角色四年间心境变化的拿捏。
《啊摇篮》刚发剧照的时候,网友就发现本剧造型师对海清非常“狠”。
看到剧中的妆容后,网友更是惊叹海清的形象颠覆实在是太大了。
丑子冈不仅穿着厚重到让人误会体型的棉袄,而且皮肤质感也被弄成了风吹日晒好几年才能有的样子。
再加上她总和闹腾的孩子打交道,简直就是实力诠释了什么叫“灰头土脸”。
不过造型师的“狠”只是给海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辅助。
海清的成功转型,更多的还是来源于她对自己表演宽度和厚度的突破。
《啊摇篮》不仅是典型的真实故事改编,而且还找来了很多原型及后人,以采访的形式放在了每集的结尾。
这对演员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压力——观众的对比会更加频繁和苛刻。
形似根本无法过关,唯独神似才能得到认可。
海清初登场时便突出了丑子冈的时代特性。
第一集里领导就把丑子冈称作“硬骨头”,海清调整了自己走路的速率和姿态,让整个人无论远景还是近景都风风火火起来。
不过,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海清为丑子冈埋了个伏笔。
丑子冈看到那个因照顾不周而被烫伤的孩子,明显有些触景生情。
原来,这个表面上强势为自己争取上抗大权利的女人,内心有一块软肉,并被刺了一下。
海清在《啊摇篮》里贡献了很多精彩的含泪表演,就是那种眼泪在眼眶里即将溢出的状态。
这些表演的精彩之处在于每一次的出现都因为触动原因的不同,被海清赋予了不同的情绪。
曹和静说要出嫁并把未婚夫带来见大家。
海清在叮嘱他们的时候,眼中含着的泪水是欣喜的。
丑子冈牵驴带亮亮离去被大家追回,被领导训斥“孩子是革命的种子”时,海清眼中含着的泪水是委屈的。
意识到囡囡牺牲时,海清不仅眼中含着泪水,而且眼睛往下看,带出了无尽的悔恨和自责。
丫丫和爸爸团聚时,海清眼中含着的泪水,是为丫丫感到高兴;沈所长向大家宣布自己调离时,海清眼中含着的泪水,是分别前的不舍。
同一个眼中含泪的动作,海清就前前后后演出了这么多层次,对角色心境的拿捏真是太厉害了。
当然了,丑子冈可不是什么爱哭鬼。
沈所长给丽丽脑袋上的伤口缝针,所有围着的人都在哭,海清此时反而忍住了泪水。
是丑子冈心硬如铁吗?
显然不是。
是丑子冈知道这个时刻,大家需要一个坚强的身影立在前方引领众人。
还有一处表演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丑子冈带着月月掉队时遇到敌军,不幸腿上中枪。
在伤口得到处理前,海清每一步的踉跄在幅度上和方向上有很明显的“随机性”。
很多演员在表演受伤后的踉跄时,节奏和幅度都特别的稳定,显得很假。
海清身体上的这份随机性,再加上面部咬牙坚持的表情所展现的持续性,给人的感觉相当真实。
除了这种细节表演上的多层次高真实,海清对丑子冈的成长,演得也相当到位。
从领导那里得知要调沈所长走的时候,丑子冈的第一反应是质问“为什么”。
随后,海清自己把质问情绪收了回来。
剧集末期,丑子冈显然已经不再是剧集开头时那么有火气了。
追剧看下来,丑子冈在四年间真得觉悟了很多,不断地成长成熟。
这样一个严肃的正剧角色,被海清演得如此鲜活,一下就击溃了人们给她贴的标签,成功转型。
相信那些原型及原型后人们,也都会认可海清饰演的这位“丑妈”。
《啊,摇篮》这部视角独特的剧集,自开播便话题度奇高,不光讲述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而且少有的聚焦抗战和战略转移时期的革命女性,更因为剧中托儿所里那些沉甸甸的名字让这部剧充满“重量”,而在这一众名字的背后,海清饰演的“丑妈妈”却让这个故事充满了浓浓的情怀和感恩。
看看第一批7名入托儿所的孩子的名单,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革命人士的后代,要做这些革命后代的“丑妈妈”,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在剧情中也不难看出,丑子冈为之付出巨大努力,而要塑造“丑妈妈”就更需要具象的表现人物,海清的出色表演正是在这些细节中体现了出来,不但具备真实感,更因为情感的真挚显得自然。
首先真实来自形象上的设计,剧中海清为了表现出高原曝晒以及当时人们营养不良的状况,不但发色偏黄,而且时常凌乱,体现出人物的奔波感;就连穿衣服也是带着隐藏戏份的,大多数时候,海清是没有一件合身衣服的,而且总是敞开外套的衣扣,一方面是因为怀孕大肚子,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物资短缺,没有更合适的衣服,后面开始战略转移,换上了新军装,整个人立刻显得特别规整特别干练。
海清将这些外在的因素和表演的细节内容相结合,做到了人物令人信服的形象特征。
形象上的细节让人物更加的真实,而情感上的真实,才是人物和观众达成共鸣的地方,海清在剧中的表现,令人深刻感受到她对角色驾驭的实力,比如对待老公,既有娇嗔刁蛮湘妹子泼辣的一面,又有女性温柔豁达坚韧聪慧的一面,洗脚盆说端走就端走,炕说不让上就不让上,一边讲道理一边软硬兼施,每次“取胜”眉眼里都带着幸福的微笑。
除了形象和情绪的刻画,海清的塑造还有这个人物“千人千面”的魅力——对待同事领导时,海清表现出那种雷厉风行和机智灵活的一面,一个萝卜送出去等签好字就赶紧把剩下的半个拿走,这可不光是“脸皮厚”就可以办到的,更表现出了角色人际关系的良好;而对待饿狼时的沉着冷静则让人看到她勇敢无畏的一面,不论是敲饭缸子还是拿火把,这都是胆色的具体表现。
在对待从敌区监狱解救出来的孩子们时,海清则表现出人物善感而温柔的内心,因为长期监狱生活,这些孩子对他人表现出了巨大的敌意和不信任感,如何化解他们的心结,就需要策略和方法,“丑妈妈”的方法是先用暗号接头的方式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再拿出毛主席的签字获得孩子更进一步的信任,然后带领他们“偷”回苹果,这里面海清一会儿偷偷摸摸,一会儿煞有其事,一会儿连哄带骗,一会儿又深情款款,一会儿又泪流满面……就连看孩子的眼神,也会随着事件的不同,而变换眼中的神情,表演令人信服。
海清把“丑妈妈”种种性格特征通过真实具体的细节,展现给观众,也让观众从她的笑容、眼泪、焦急、欣喜等等情绪中,看到这个人物身上的情与美。
这是我今年听过最催泪的一句话,“如果你想我,可以给我写信,只是我不会写字,没办法回你”。
求求编剧好好学学党史吧,不然多看看国家孩子也行。
转移途中那几个女的无组织无纪律拖后腿看得我直想抽她们,这里必须来几枪她们才会太平。。战争时期,她们还以为外出野餐啊要不要开一桌满汉全席啊。。气死
和平年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想来想去想不到更恰当的词,小女孩的表演有点恶心……
这个剧情挺无聊的~有点看不进去。
比想象中好看那个素素是什么资源咖?全剧拉后腿
其实周也演的挺符合剧里人物设定的。单被人截出来放网上,不结合剧情看~ 这怎么行?
剧情和部分演员的演技都尬到不行
周也真炸裂式演技,脑瓜子都快被她喊炸了,她是怎么混到现在的?
想起了40年前的电影《啊!摇篮》,八月十五月儿明,爷爷陪我打月饼……
素素真的跟刚来延安的时候不一样了,跟丑子冈说要重建延安托儿所时那坚定的眼神,突然有点打动我。
欣赏不来
如果是个流量这种演技,大概能各大论坛被屠版嘲一星期吧,周也这种演员,真是太侮辱观众了。演不出角色,至少也要演得像个人样吧。
平均每集20场水戏。大部分演员连状态都没调出来,可以随便放置到任何当代的乡土题材电视剧中,完全没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精神气质在。刻意的慢镜头煽情毫无感染力。本剧最大的看点是片后采访尚在的亲历者,几句话就能让人流泪
因为周也来看的,确实没有外面说得演技那么吓人。作为献礼剧可看性还是不错的,而且聚焦在女战士们的身上。那个年代大家的质朴和劳动,凝聚一心的力量很动人。可惜整体还是没有太精细打磨,讲故事比较流于表面了。
一部不论是演技还是剧情上,都让我抑制不住骂sb的剧。什么几把玩意啊这是。有好剧的形,没有好剧的魂…让这个形看着更烦了。节奏拖沓,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2021-05-04)啊摇篮(the cradle)(1-40)(海清的扮相很突破,我都没认出来。周也,好像在哪里见过。编剧着实不怎么样,尤其是细节。表达的情感尚可。领导干部的特权,方方面面还是有很多的嘛,而且都是广为人知的。左权的信,戏份好重。中央托儿所接受了洛杉矶华侨的捐赠,所以改名为“洛杉矶托儿所”,原来如此。)
开头几集当成喜剧看挺上头的。片尾比剧催泪,真实的历史永远更容易让人心里生出涟漪。
恰好看到做月饼,细节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