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一次看到了Je m'appelle Elisabeth上次我一语未发,今天我终于想说点什么了。
小女孩懂得用最平常的心去看待一个精神病人。
事实上她不知道那是个精神病人, 其实那本来就不是个精神病人, 只是别人先入为主的把他圈在那个群体里。
他不伤害别人, 他害怕任何人, 小女孩用她最平常的心挽救了一颗最善良的心。
我也曾这样做过, 弱势群体最需要的是我们的关心和体量, 只要你一直相信他们,并给最最正常最最合理的分析, 他们就会好的,因为我现实当中碰到的一些人我就是这样对他们的,而且,他们的确是好了。。。。。。
如果你是一个心理医生,那么你已经失去了当心理医生的权利, 丢掉你的名片,让你自己做个正常人,再去救治所有真正需要你救治的人。
你不可以有时间的限定,也不可以想方设法在短时间内认识一个人, 因为不论谁都只是平常人, 把你的病人当作朋友一样来交往,你才可能有一天发现, 原来你的心理素质还不及你的病人。。。。。。
一个敏感的人,要不就是被骗太多次了,所以人都有后怕,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她的逻辑判断与推理非常的好,不要给他们制造假像,用这种愚蠢的方法对待他们,只会让人嘲笑,原来医生也这么幼稚,你只可以等待,等待他们来问你,然后你告诉他们事实,因为你如果说谎了,总有一天他们是会发现的,那么,他们再也不会相信你了,你如何做一个医生?
所以,心理医生最重要的素质是善良,不骗人。
但是,呵呵,医生也只是个人,看过天若有情吗?
那个心理医生好像还得求助别人吧?
只有受过苦难的人才会知道什么样的苦难都不算是苦难,什么样的幸福都无所谓是幸福。
一个心理医生最好一开始先尝试一下被人当作精神病人的滋味 还有就是怎样走出这样一个圈子, 因为不能将心比心的人,永远不知道别人的世界是怎样的, 那么,你就很难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拂平那些受苦难的人们。
看标题,看封面,看简介,以为会是很温馨的旅程。
开始还是正常的,直到姐姐离开前跟贝蒂说的话:—你还太小了,有些事大人告诉我不让你知道。
你知道阿嬷怎么死的吗?
—她死了让我好伤心。
—她是自杀死的,她割腕。
感觉贝蒂似乎受到了冲击。
小孩子就是这样,无知觉中透露出残忍。
姐姐走后,贝蒂来到厨房跟萝丝说心里话;喂兔子时意外发现一只死去的青蛙;好奇的走进精神病院,与树后突然出现的眼睛对上吓得赶紧跑出来;晚上想念姐姐却听到父母争吵的声音,捂上耳朵用自己的声音掩盖争吵声。
发生的事情不对劲孩子的反应似乎又是正常的。
早饭时贝蒂对爸爸说了对鬼的害怕,爸爸的回答打消了她的疑虑。
然后去学校前爸爸对他说下次去鬼屋前告诉他,贝蒂笑了。
注意到爸爸伤了下巴,贝蒂划伤自己的手指,按到伤口上。
一脸郑重的说我们不再只是父女了,也是血盟兄弟了。
从现在起,我们都不能对彼此说谎。
看到这的时候我很惊讶,这么小的年纪能够说出这么深沉的话,这像是一种我们患难与共的誓言。
新转来的脸上有疤的男孩告诉贝蒂 ,地球就像是死掉的太阳。
太阳也会死掉,只是要很久以后。
放学后去看喜欢的狗狗,被告知这个星期再不买走,就会宰了它。
把自行车放入车棚时,看见苍蝇和蜘蛛从娃娃的眼睛里爬出来。
这个场景真的很诡异,我都能想象到那种惊悚感。
被吓到的贝蒂跑回家不见妈妈,可是爸爸妈妈都有事不在家,只有萝丝陪着贝蒂。
贝蒂对萝丝说着对狗狗的担心,以及说服爸爸买狗。
跟萝丝在一起的贝蒂是放松的,她可以尝试她感兴趣的事,两人都能从中获得开心。
她也可以自在的跟萝丝讲她的害怕。
萝丝因为看到相似的场景想起曾经的创伤,跑回了精神病院。
晚上贝蒂问爸爸地球真的是像死掉的太阳吗?
爸爸说是。
贝蒂又问我们没有办法吗?
看了电影之后没有很触动,只是觉得好像这个孩子与这些疗养院的病人甚至这个家庭与人世都隔绝了,没有一点人间烟火的气息。
如果,生活真的如此这般,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贝蒂,这个可爱的孩子确是敏感而早熟的,而伊凡,从疗养院出逃的精神病人,似乎也有着与世俗人不同的一点纯真与脆弱。
在一起吃饭的他们,一个倾诉一个聆听的两个人,仿佛是从天堂堕入人间的天使,与这个即便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格格不入。
事实上,这个疗养院所在地,已经离我们熟悉的人间很远很远了。
在精神医师的守护下,这里的宁静与美好才能保存下来。
开始,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真爱满行囊》的意义,觉得无非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找到一个从疗养院出逃的病人并将他藏到木屋的简单故事,这里面也许是有一些同情,但好像更多的是孩子对孤独的恐惧而做出的种种反应。
也许,孤独会让人变得更为有爱心一些?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打动人的还是那份世俗所无法理解的属于孩子的纯真吧。
有孩子的地方,我们总是离天堂更近一些,而精神病人的世界本就不是我们所谓的正常人所能够理解的。
他们离天堂很近,也许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加纯粹。
总觉得小孩子的思想是最纯洁的,当然,小女孩贝蒂也一样.很喜欢影片所塑造的那种氛围,有种无所不在暗潮的感觉.一个从小女孩角度,影射出人性灵魂深处的电影.让人思考很多,感动很多.一只就要被灭绝的大狗,一个逃出精神病院的男人和一个拥有真善美的小女孩,无疑这样的组合,就像海报上所描绘的,就算世界再怎么灰暗,只要是他们走过的地方就会使天空变蓝.总觉得复杂的世界中,单纯的灵魂已经越来越少了,有时候人性的害怕和人性的疯癫正是被这种氛围所造成的.平等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拯救别人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拯救你自己.
首先我要说,本片的所有版本的简介都是垃圾。
对剧情期待有严重的误导作用。
尽管法国电影不大好做剧情介绍,但也不至于把一个注重心理刻画得电影介绍的像一部曲折的剧情片啊!
其次,这部电影延续了法国同类题材的风格,纯真,多彩,充满了疑问。
导演正是通过不同场景中对小主人公伊莎贝拉的刻画,展示了这种童真目光中的世界。
本片尽管采取了主观讲述的方式,却运用客观呈现的手法,很少用无聊的内心独白,而主要不把摄影机对准了孩子的表情和那双美丽眼睛上,极富默片的表现力。
主人公对门的莫名恐惧,恰如她对世界的感觉一样,未知带来的无措,轻信带来的尴尬,以及生命的逝去,似乎在逐渐蚕食她对世界的信心。
阿姨自杀,姐姐离去,小昆汀的嘲弄,以及父亲对狗狗的承诺,周围的人和事都是那么的难以理解和适应。
她是那么纯真,愿意相信大熊星座是动物园里最大的雄,愿意相信脸上的疤痕真可是符咒可以用少女半夜的尿来解除,也愿意相信地球是死掉的太阳。
当她躺在床上假想自己和姐姐的对话:“反正总有一天,太阳会消失,我们会生活在黑暗中。
”你会为小女孩那种细腻、敏感以及深邃感到震撼。
毫无疑问,导演选取了最恰当的情节,组合整个故事。
伊万的出现和出走,实现了女孩的自我拯救。
“出走”的部分只占情节的百分之十,却在有意无意中被夸大了。
大概是被宣传海报误导了,以为是部“路上”风格的片子,但实际导演要高明得多,这条路内化到了人物的内心。
你想更加了解女孩的内心吗?
请先从他的全名开始。
本片中的女孩叫作“伊莎贝拉”。
贝蒂是个敏感而胆小的小女孩,和爸爸妈妈一起住在精神病疗养院旁边一间阴森的大屋里。
贝蒂整天都生活在巨大的孤独中:姐姐快乐的离家上学了、爸爸妈妈感情破裂、漆黑的大屋深处、昏暗的天空……一天,从疗养院里逃出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伊凡。
当贝蒂发现了虚弱的伊凡时,好心的她将他藏在了家里的杂物仓库。
他们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然而,警察也开始搜索伊凡了。
为了他的安全,贝蒂要带着伊凡上路了。
很少接触法国电影,近几年来看过唯一的法国电影应该就是这届奥斯卡获奖的美丽人生了。
因为要学法语的缘故,曾经从公司那里拷来很多法国电影,今天是看的其中的第一部。
既然贝蒂喜欢别人叫她伊丽莎白,那我们就叫她伊丽莎白吧。
当看到伊万、伊丽莎白和大狗安尼克从大到小地走在山间,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表达的美好,以及最纯真而没有任何企图的信赖,真爱。
大人总是忽略孩子的孤独,而孩子也总是不能理解大人的苦恼,但是伊丽莎白总是尽力地去理解、去帮助她的爸爸。
而她的爸爸却错误地认为伊丽莎白想要那个大狗狗的意图,她只是想救安尼克,并不是大人认为的她只是想要一个玩乐的工具。
古老而阴暗的城堡是她的家,姐姐离去时开心的告别是她伤心后的欣慰,妈妈的离开是她不能理解却在尽力解决的事,尽力帮助有胎记的小男孩却使她成了全班同学的笑柄。。。
伊丽莎白的那双盈盈的大眼中,满是孤独和失望。
她的小手安慰着伊万,她靠自己的力量解救安尼克,她的红绿球球的头绳,她扑在萝丝的怀里,这个最后穿着红色衣服的小姑娘,只是想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能得到一些陪伴。
看过很多片子讲儿童时期的孤单,但这部片子里伊丽莎白的孤单却是最真切的,它叙述的这种孤独只属于童年,而且只属于法国式的童年。
一家人貌合神离,姐姐冲破枷锁终于可以逃离,而妹妹贝蒂因为年幼,也因为天性的温柔与善解人意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人到中年的父母都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谁也不愿意妥协,爸爸想在郊区继续经营疗养院,而妈妈渴望大城市的生活,忍受不了乡村的空虚寂寞,毅然决定离开。
胖女佣是最常陪伴贝蒂的人,但遭受过精神刺激,所以时有冲动的行为,她是唯一能部分体会贝蒂内心的人。
贝蒂温暖了所有人唯独冷落了自己,当她告诉爸爸自己的感受时,爸爸因为心事敷衍了贝蒂。
最后的结局是一条狗,一个伊凡,一个贝蒂的逃亡,让观众看了会觉得很释怀,终于可怜的人们能够互相慰藉,但我想说的是,希望世上能少一个这样可怜的孩子,每个人都应该先爱自己才能有能力去爱别人,否则会被伤害得遍体凌伤,每个人都应该勇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遵从本心去做,方能自救,渡人的事真的不用去考虑。
我决定养他,就像养兔子被人问起初恋的岁数,我总是回答十岁。
有人会笑我矫情,十岁懂什么呢?
事实上,从十岁那年遇到伊凡的那一刻起,我开始了我的初恋。
那个冬天的早晨,我“捡到”了伊凡,当时他正躲在我家仓库旁的小灌木丛里,穿着很少的衣服,看到我,他有些害怕地捂住眼睛。
后来我才知道,他认为,捂住眼睛我就无法看见他了。
从他的神态中,我猜出他就是爸爸昨天晚上说的,从医院跑出来的精神病人。
我正在犹豫如何处理他的时候,看到爸爸向这边走来,他马上就要发现伊凡了。
我几乎没有犹豫,便对他挥挥手:“快进去。
”伊凡迅速地钻进小木屋,我假装没事似的锁上门,平静地和爸爸说“再见”,然后骑着自行车去上学。
骑了约几百米,我的心才剧烈地跳动起来,又兴奋又害怕,我感觉自己做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
那天班里转来一个新同学,叫昆汀,脸上有一块很大的红色胎记。
所有的同学都有点怕他,只有我不怕,因为老师说昆汀曾看见过火山熔岩,那在我看来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放学回到家,妈妈正在做饭。
我蓦然想起伊凡一个人被锁在小屋里,肯定又冷又饿,忙从冰箱里拿了些蔬菜,然后对妈妈说:“我去喂兔子。
”可是伊凡不是兔子,他得吃面包。
我刚拿起面包,发现妈妈正好奇地看着我,我对妈妈扮个鬼脸说:“面包是我吃的。
”然后我飞奔向小木屋,看看四周无人,才打开那扇门。
伊凡瑟缩在地上,捂着他苍白的脸,“吱呀”的开门声把他吓了一跳,他眯着眼睛打量我,然后才讷讷地说道:“医生的女儿。
”其实我有点害怕,毕竟伊凡是个病人,而且是精神病人。
“求你不要把我交给医生。
”毫无征兆地,伊凡大哭起来。
“我保证不把你交给爸爸。
你别哭哇,你哭他们就听见了。
”我连声保证,并对他举起小指,“拉钩如何?
”伊凡用力地和我钩钩手指,这才破涕为笑。
“我叫贝丝,爸爸说我是个奇怪的小孩儿。
”我这样介绍自己,然后把一张布盖到旧桌子上,对伊凡说,“你以后在这儿吃饭,在这儿睡觉。
”我愉快极了,这多像我平时玩的过家家。
我的生命里多了一个人此后,每天放学回家,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喂“兔子”。
伊凡的确像一只兔子,乖乖的,从不多言,也不会照顾自己。
伊凡快有两个我那么高,年龄也快有两个我那么大,但是,我觉得他的心智比我还要小。
我对他讲了许多心事:姐姐去上寄宿学校了,一周以后才能回来;我想让爸爸帮我把那条叫史奴克的狗买下来,否则那个农场主就要杀死它;爸爸和妈妈表面上很和睦,其实常常吵架,他们吵架时,我会捂着耳朵念儿歌,那样我就听不到他们争吵了……伊凡温柔地看着我,似懂非懂,那纯净无辜的眼神,像极了春天里的泉水。
“贝丝,你在哪儿?
”外面妈妈在喊我。
我忙把桌布盖在伊凡身上,对他做出噤声的手势,他乖乖地躲到桌子底下去了。
“贝丝,你一个人和谁说话呢?
”妈妈推开小木屋的门。
“我在玩过家家。
”我抱着一个布娃娃说。
妈妈揉揉我的头:“傻孩子,这么大了还和娃娃玩呢。
回家吃饭吧。
”晚上,我被窗外的风雨声惊醒,我猛地坐起来,才发现风雨交加的不止是窗外。
爸爸和妈妈正在激烈地争吵,妈妈说要去城里住几天,爸爸希望她留下来。
然后我知道,妈妈爱上了别人。
我捂着耳朵,无论怎么用力地念儿歌,还是能听到他们的争吵。
我偷偷下了床,一个人摸黑走到小木屋。
伊凡并没有睡着,他有些怕黑。
我抱着伊凡,像抱着一只很大的熊,我对他说爸爸妈妈又吵架了,我猜他们可能会离婚。
伊凡轻轻抚摸着我的头发,慢慢地,我就不害怕了。
我对伊凡承诺说,即使爸爸妈妈离婚,我也会保护他。
生离死别那天在学校,昆汀和我玩秘密交换的游戏,我告诉他,我有一把钥匙,里边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他则告诉我:“我脸上的胎记是被施了魔咒的。
如果有女生愿意在半夜十二点接三滴尿液给我,我的胎记就会消失不见。
”突然,他抢过我的钥匙,我急了,求他还给我,他却说:“还你钥匙很简单,但是我有一个条件,你愿意帮我接三滴尿液吗?
”我思考了几秒钟,郑重地点了点头。
那晚妈妈没有回来,爸爸心情很低落,我本来要去和伊凡玩,现在只好陪爸爸。
我再次请求爸爸把史奴克买回来,可爸爸说可以给我买一条狗,但史奴克不成,它太大了。
我真的好伤心,那个农场主说,再给我三天时间,否则狗狗就要被送去屠宰场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瓶子递给昆汀。
“哈哈,你这个笨蛋,你上当了!
”他恶毒地笑着,然后举着小瓶子,高声在班里宣布,“贝丝是个傻瓜,她竟然相信我的胎记被施了魔咒。
”然后哄笑声四起……委屈、羞辱、愤怒包围了我,我决定逃课,回家找伊凡,只有伊凡不会欺负我,也不会误会我。
爸爸妈妈都不在,我哆嗦着打开小木屋的门,扑进伊凡的怀里哭起来,所有的委屈与无奈全部聚到了一起:“昆汀戏弄我……农场主要杀死史奴克了……多么绝望的一天。
”伊凡什么话也没说,他只是紧紧抱住我。
哭累了,我便问伊凡:“你怎么不会安慰人呢?
”在伊凡的字典里,大约没有“安慰”这样的字眼吧,因为他连一个长句子都说不出来。
后来我便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我发现脸湿湿的,像是什么东西在舔我。
我睁开眼睛,竟然看到了史奴克。
我好开心,抱住史奴克亲了又亲。
可是,谁把它带来这里的?
伊凡呢?
伊凡在哪里?
我大声叫伊凡,才发现窗外已经完全黑了。
我慌了,忍不住想哭,却听到一个声音在问:“贝丝,是你吗?
怎么才回来?
”是爸爸。
我把史奴克锁进小木屋,做出刚回家的样子,骗爸爸说今天我值日。
吃过晚饭,趁爸爸睡了,我才再次去了小木屋。
伊凡还没有回来,我急了,在小木屋附近寻找,然后我听到小木屋后边的呻吟声。
是伊凡。
我兴奋地跑过去,可是伊凡却睡在地上。
“伊凡,你怎么了?
”“头疼……我头疼。
”伊凡讷讷地回答,听上去有些虚弱。
我抱住他的头,却摸到湿乎乎黏腻腻的东西,是血!
我怕极了,哆嗦着双手想把他拖到小木屋,可是我哪里拖得动呢?
“你要安慰,我去帮你找史奴克……昆汀打我……”伊凡说完,我才明白,伊凡以为帮我偷回狗再打昆汀一顿就是给了我安慰,只可惜,昆汀一个砖头扔过来,正好砸在伊凡头上,顿时血流如注。
伊凡如果继续流血会死掉的,我眼睁睁看着他的血往外流,却没有办法救他。
这时我才意识到,其实我只是个孩子,身无分文,手不能缚鸡,只有爸爸那样的大人才能救伊凡。
我和他拉过钩的,我答应过不把他交给爸爸,可我不把他交出来,他会死掉的。
最后,我哆哆嗦嗦喊了一声:“爸爸!
”我知道,这一声喊出来,我就再也不能拥有伊凡了。
“伊凡,你要坚持住,爸爸马上就来了。
你会没事的。
”可是听到爸爸的声音,伊凡紧张起来,他一迭声说着“伊凡不要医生,伊凡要贝丝”。
我泪流满面,贝丝也想要伊凡,可是,亲爱的伊凡,对不起,我也要你活下去。
伊凡被送去医院前,我挣扎着要上救护车,却被爸爸抱住了。
我又哭又闹,生离死别般,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那的确是我与伊凡的生离死别。
幸运的是,伊凡并没有生命危险,一个月后,他被送去了别的精神病院。
再次得到伊凡的消息,是来年的春天。
报纸上说,一个精神病人为了找人反复从医院逃走,却反复被抓回来。
最后他爬上了医院高高的围墙,不幸摔了下去,死掉了。
我几乎马上肯定,那是我的伊凡,更何况,他要找的小姑娘,叫贝丝。
后来,女孩也自杀了全文be——素材取自《读者文摘》里,真正的结局不在电影,在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里
一开始我只是简单的扫了眼海报。
蓝天,绿地,好像有两个人和一只哺乳动物。
一开始我只是匆匆的读了下简介。
(甚至都没读完)大脑随机留下几个感兴趣词“贝蒂,男孩,藏起来,好朋友。
”回过头再看名字“真爱满行囊”。
(当时没留意原名)well,我想当然的以为这部电影应该和《蝴蝶》或《狐狸和我》一样讲一讲人与自然之类温情的故事,美好的风景,漂亮的动物,可爱的小孩再加一个慈祥的老爷爷,哦,英俊的男孩也是不错的冒险伙伴,然后在大自然的广阔怀抱里一边历险一边感受亲情和友情的伟大力量。
哦,多么可爱的故事,非常适合我这个宅在家里无所事事的大龄青年。
影片的开头是女孩的自述,她说:其实,以前他们都叫我的小名[贝蒂]。
那时我十岁,好久以前的事了,我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我说,好了,宝贝儿,快开始冒险吧。
然后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而且,是向着和我原来的构想南辕北辙的方向。
喜欢穿红色毛衫白色衬衣的小女孩,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她善良。
懂事。
纯真。
博爱。
勇敢。
同时敏感,渴望被理解,容易受伤。
她就是这样一个小人儿,姐姐离开,父母感情破裂,被昆蒂欺骗。
她没有任性的跺脚发脾气,没有抹着鼻子撒娇,更没有没完没了的哭闹。
“你知道我爸爸是谁吗?
他是精神病院的院长,如果你敢对它怎么样,我就把你和疯子关在一起!
”这是她唯一一句狠话,是被狗主人威胁说再不买狗就要宅了那条狗时说的,小小的脸上满是坚决。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论这部电影,或者说我从来不知道怎么写一篇影评。
这样一部影片,没有探讨人与自然,而是近乎残忍的呈现了一个如此美好的小女孩的孤独生活。
在贝蒂的世界里,没有童话故事,没有公主裙,没有小姐妹没有下午两三点的时候过家家酒的游戏。
她也不需要一个游戏室。
偌大的宅邸,荒凉的乡下,隔壁就是精神病院,没有外界的交流。
她不在乎朋友是不是个神经病,她不在乎那只狗对她“这样的小女孩”而言是不是危险,她从来没想过只有自己愿意搭理的转学生会欺骗自己。
她信守诺言,无论是对伊凡,对那只狗还是对转校生。
她爱家人,无论姐姐是否为离开高兴,爸爸是否理解自己,妈妈是否还会回来。
她实在是太让人心疼了。
10岁。
却写下遗书,尝试割腕,说自己要变成疯子,一切都是那么平静。
影片最后她安静的依偎在伊凡的怀里,伊凡就这样抱着她站在风中。
可以一直这样下去多好。
伊丽莎白。
你说,让我们更近一点。
请叫我伊丽莎白。
法国人依然很会拍少女的美,童年的世界很小,所有的忧郁都显得很大。当一个小朋友认真地告诉你,她觉得自己快要发疯,请相信她。敏感又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永远不被理解的想法,小小的自己觉得走投无路,谁的手腕上没有几道伤疤。
我极爱有钢琴伴奏的叙事方式。成长中的孤独与疏离、欺骗,似乎每个人都会有,为什么还是觉得自己是特别的而无望的。
这电影从记录想看以来,已经被我搁置了十个月的时间了,当初对它可是满满的期待,看完了觉得一般般吧,情感不够细腻,学校戏份有点多余,最重要的是我看的还是AV画质,太影响观感了。电影里有一句台词说“我的生命里多了一个人”,敏感而单纯的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他们来说太重要了。
“法国小孩总是过分敏感和成熟”完全赞同这句评语。每个平静的家庭总有它隐藏的波澜,每个正常人的内心亦有他病态的地方,怎样去宽容和理解,这是最困难也是最容易化解彼此隔阂的良药。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说实话本片不是很打动俺,又或许源于自己的麻木…怎么说来,法国的浪漫和疯狂是可以划等号的……
我没怎么看懂
小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往往是不被大人们注意的,严重的可导致精神疾病甚至自杀。本片根据戈达尔第二任老婆安妮的原著改编,安妮的外公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亚克。
法国不缺小众文艺片。从开篇两姐妹去探险的不知所云,到剧中的女猪脚说“J'ai quelqu'un dans ma vie”的荒诞,再到剧末时Ivan救下Betty的happy ending。不知道真正的从哪段戏开始,我已不觉融入角色,品味她的孤独,羡慕她的纯真。电影终了,终于再也不用抑制,跑去厕所痛痛苦苦的哭了一场……
“我可没有她那么早慧”“我十几岁的时候就是个大傻逼”🐥如是说🤣🤣🤣
扎红头绳的小loli 我也想要一个>_<!
《禁忌的游戏》讲的是战争期间男孩收留女孩,遭受外界来自大人的名为“最佳解决方案”的阻碍,本片讲述了精神不健康的女孩收留一个比自己大的精神有问题的男孩,和隔壁精神疗养院的一个大妈成为朋友,在内心上无法被关爱的两人,纷乱喧闹的世界与他们有着隔膜,“残缺”的人相互依靠、共鸣的纯真情感是影片的动人之处
成功的没用任何超现实特效而构建出一个小女孩的异想世界,她的孤独,恐惧,对身边人真诚的爱,古怪温柔的女管家,需要保护的男孩,亟待解救的小狗。带着伤痛的人们,和她支离破碎的家庭。
伊凡的眼睛好可爱……
为什么我感觉这个小女孩吧患者当作没得到的小狗了??这个电影进入主题好拖沓 可能我是真的不懂这小女孩的感受吧
孤獨如影隨形 所以要和你相濡以沫。
有loli我就高兴,眼睛比赵薇还大。怎么要翻译成这电影名儿
一部讲述孤独的故事片,每个人都有孤独和不被理解的一面,贝蒂害怕的那一扇门一间屋,想要一只小动物,害怕父母吵架分开等等这些不正是很多人童年时候担心害怕的?
童年是最隐秘的往事,只有在某个时刻被启发才能记起那些被遗忘的细节。
狠狠地戳中我了!!看完心里堵得慌,很复杂。电影弥漫着孤独、敏感甚至一丝诡异,这让那些明媚阳光和笑容显得特别珍贵。有些人不是疯了,只是不适应生活,他们都是单纯的、特别的存在,就像大调中时不时出现的不和谐音程。你会发现小女孩总是能够轻易地感知他人的行为和内心并给予恰到好处的照顾,是一种天赋也是桎梏,好在结尾定格在美好的瞬间,真是巨大的安慰和感动,不然我真要致郁了。演员的表演都好好,完全入戏(差点因为这个糟糕译名错过。
病人哥哥救下小女孩 看来病不重 估计是对生活缺少安全感 缺少关爱 没有精神寄托 如果以后能和小女孩一起生活 对他那是最好了 小女孩依偎在大哥哥怀中 电影在最温暖的时刻结束 86’出字幕
小女孩照顾同情成年精神病男的,在搞什么,仅仅因为缺爱,所以去一个精神病男的那里去找爱吗,别太搞笑,潜在的恋童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