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个人观察,恐怖/惊悚电影是元指涉在类型片范围内的重要应用领域。
如果要进行归因,可能来源于:对元观念的探求和恐怖片观影都是在向人体本能及身体性靠拢。
极端一点说,作为一个热爱、痴迷于恐怖类型片的观众,我愿意跳过观看过程,接受对大脑的模拟电极刺激,只要它们能带来相同的体验。
前些天列出的《我的恐怖类型片榜单》中有不少相关的作品。
《惊声尖叫》系列利用嵌套式的结构不断拆解恐怖类型电影的理念和方法,解剖恐怖片中“必然”的成因,为观众找到进入“不合逻辑”式恐怖电影的入口;《惊世巨鳄》其实是恐怖片的一幅极致“草图”,用极简的方法包含且仅包含了恐怖类型的必要元素,教科书般的指引。
沙马兰一直以来也喜欢在这一方面做文章。
《水中女妖》里有人物身份和设定的直接指涉,《神秘村》《老去》等都有叙事空间的变化,揭示电影“造梦”属性。
以上这些在类型片里都属于并不罕见的小把戏,适当为观众观影增加些许趣味的调节剂。
但在《拜访小屋》中,这却是影片唯一的母题——关于观众如何从无到有进入类型观影,如何在短时间内调动感官和身体本能拥抱类型设定,如何调节自己的逻辑结构使之匹配作者观念。
当然,最终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如何通过以上所有这些,让自身从类型观影中抛去负担,简单地获得快乐。
影片塑造了一个物理上相对开放,信息绝对封闭的环境,模拟出一个绝佳的观看场所。
我们在观看它的同时,也踏入同样的场景。
沙马兰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可谓单刀直入。
代表传统类型结构重要部分的一家人开车到访被放置在影片中段的回忆部分。
电影开始的节点也即是对类型元素调用的起点。
小女孩抬起头,看向景深近乎平面的森林,完美代表类型片刻板人物形象的巴蒂斯塔出现,一出大戏拉开了帷幕。
巴蒂斯塔一登场就是三句话,强调互动和交流,想要建立互相理解的关系,将导演的全部目的,乃至全世界所有类型片的终极使命和盘托出,毫无保留,非常震撼。
但影片绝未因此失去悬念。
悬念来自哪里,只能是来自于信息的接收方,也即是观众。
即便努力调用内存里残存的全部电影印象,也想不起还有哪一部作品曾如此精妙地将观众的两重身份并置。
闯入者破门,开始讲述他们自己的观念故事,我们和三位主角接收同样的信息,做出同样的判断。
属于类型的暴力和自然奇观被不断展示,三人呈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看态度,理性逻辑的,感性移情的,直觉的,同样反映在电影院银幕前的观众,乃至更广阔的,所有类型电影的受众身上。
我们从对电影的内在逻辑一无所知,到走入电影院,到银幕亮起,开始接收导演的观念,我们应如何在这样的过程中快速建立起我们的判断体系,我们如何用自身的理解和体验去适配电影所传达的理念,进而做出好或坏,相信与否,投入与否的判断。
如果只看拜访小屋内部的叙事逻辑,可以说非常的突兀。
如果基于我们日常的现实逻辑,和各种各样关于电影叙事的历史经验,它都一定是糟糕的空中楼阁,不可能轻易地投入相信。
但,既然评价是五星+,那我一定不认为《拜访小屋》是无所依靠的,沙马兰为它找到的立足点在哪儿呢?
如果说前面所说到的元设定,是理性上关于电影结构,内容传达方式的理解。
那沙马兰所找到的这个立足点,才是我为《拜访小屋》感动落泪的原因。
其实也很简单,是对受众的绝对信任。
理解了前面所说的,观众与影片内部观众的对应关系后,那么很清晰的是,沙马兰,及其作品本身,也在“天启四骑士”的身上找到了恰如其分的自喻,正直、坚定、不为所动。
“我知道自己讲述的内容很不可思议,你们一定会不相信我,但是,这就是我想说的全部内容,我心里的一切,我关于这个故事的全部理解和想象,我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们,恳请你们相信我的讲述,这样你们能从我的讲述中得到最好的结果。
”在故事的内部,四骑士为此不惜生命,只为了爱和信念的传达。
在故事的外部,沙马兰同样是背对悬崖,毫无顾虑地一跃,他相信我,相信每一位理解他的观众能够把他接住。
他为此放弃了讲一个内部逻辑健全的故事,放弃了更高的豆瓣评分或票房表现,破釜沉舟,完成了最彻底的一次类型表达。
影片近乎超验地预言了每一位观众的结局:有信念、擅于自我调整的人拥抱了最美丽的归宿,收获了快乐;自我调节无能的人被留在现实的逻辑中,感受自己给自己造成的本不必要的痛苦。
想给沙马兰一个大大的拥抱。
奇幻因果律设定还是一向有趣的,某些人做某些小事可以直接导致世界性的大事的强因果。
而在这里大事是世界末日灾难,小事是一家人共同认定的自愿的杀死一人就可拯救世界。
而入侵者来告知这家人,没有恶意,但需要执行,却没人愿意相信,于是入侵者一个个去死完成仪式,每死一人世界上发生一次群体性灾难,最终看你信不信,从不从。
牺牲小我拯救大家是自由主义最厌恶也最怕的事,生理上厌恶这种设定,会说这是邪教蛊惑,集体主义,不可理喻。
虽然有宗教救世意味,但仅从影片设定来看,这件事就是事实而与邪教无关,本就脱离现实,也必须接受这种设定事实,不是幻想,没有欺骗,也不存在强迫,全凭个人道德情操,那厌恶的就不是邪教,不是集体主义,而是不接受现实,不愿自我牺牲,不愿救助他人。
不同的是这个家庭是同性组成的,隐藏的寓意是同性恋该死吗?
但真正该死的是这对男同收养的孩子是从中国骗来的,这种生理男性收养女童还是要严格限制谨防漏洞的好,虽然片里这对是好同性恋,可万一不好那才是一个人的世界末日。
沙马兰的最新电影《拜访小屋》讲的是同性夫夫安德鲁和艾瑞克,以及他们收养的女儿温正在湖边小屋度假,突然遭遇四人闯入小屋。
四人说:你们一家必须决定牺牲掉某位家庭成员,否则世界末日就要来临。
结局剧透:四人没有撒谎,相继结束自己生命以证明给夫夫一家看世界末日真的已经到来,最后安德鲁也相信了四人说的话并选择了牺牲自己。
末日停止了。
个人见解:1,这个电影的设定很有新意,因为很快就设定好了一个框架,然后充分展现戏剧冲突。
观众非常想知道到底四人到底是邪教成员,还是天启骑士,世界末日真的掌握在这一家手中?
爱能拯救世界吗?
几个月前,我从预告片开始就对此片十分期待。
2,为什么是夫夫家庭?
电影里已经说了,说他们的爱最纯洁……NO NO NO,我有话要说:虽然我家跟电影里夫夫的家庭结构很相似,是两个爸爸和两个女儿。
但我依然认为异性口中说的只有同性是真爱这句话是一厢情愿。
爱,只有质量之分;爱一个人,只有能力高低。
爱跟性别无关这句话是需要双向理解的:恐同者无法否定同性之爱,反过来,我们也无法证明异性之爱就要逊于同性之爱。
至于很多人说异性之爱有繁殖的约束而同性之爱没有。
抱歉,我又要说一句:缺乏一男一女生理搭配结构的同性爱人想要孩子往往还非常被动,只能选择代孕或者形婚等在如今社会并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方式。
怎么反而把繁殖权的缺陷变成了同性的优势了?
重要的话说三遍:爱只分质量,爱人的能力才分高低。
从来都跟性别无关。
3,很多人可能会被最后安德鲁的牺牲感动,这么好的一个家庭破灭了,放弃幸福而拯救70亿人,太了不起了。
拉倒吧!
别掉进宗教的陷阱!
注意,世界的毁灭不是灭霸打响指,而是天父要给考验。
这天父也太滥用神权了吧?
如果真的要证明夫夫是否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素质,凭什么你就可以随意发动海啸、操纵700多架飞机从天上掉下来?
这些人的命怎么算?
你们难道没有爱吗?
为什么这么狭隘的要证明3减1等于无限大?
为什么不把安德鲁和所有死去的人复活,然后大肆宣扬爱的宝贵?
为什么总要苦难、牺牲、死亡?
搞不懂,搞不懂。
4,我的性格和安德鲁很像,很容易相信人。
安德鲁也是夫夫家庭里最先相信四人的。
而我家那个的性格和艾瑞克很像,一直在抗拒、逃跑,一直在否定4人的言论。
有那么一刻,我也想跟安德鲁一样选择牺牲自我,让我的爱人和女儿在人世间快乐的生活下去。
但我随即否定了这种想法。
因为如果我先妥协,我家那个肯定会立马相信我的决定,就跟我们在一起后同居、定居成都、出柜、买房、买车、投资、要孩子一样,每一次做重大决定,都是我引导他倾听、学习然后支持。
我牺牲自己,就会跟电影一样的结局,会给他和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另外,如果我们是片中的夫夫一家,我肯定不会牺牲任何一个人,我宁愿世界毁灭。
因为如果天父都可以那么轻易的推翻现存人类的所有贡献和大爱,那他以后又发神经病怎么办?
我又能再组织他吗?
我拿什么再牺牲?
说不定下次他就直接让我杀掉我爱人或者孩子了。
圣经里这样故事还少吗?
5,所以还是《林中小屋》的结局我喜欢:要我死不如全世界一起死,我拒绝被道德绑架!
所以还是《天山童姥》里虚竹在破玲珑棋局里骂得好:你们(这些神)小心小眼,不顾大道大义,跟魔有什么区别?
既然神魔不分,我就见神杀神,遇魔降魔!
从好莱坞票房冠军到屡获金酸梅提名的“烂片导演”,奈特·沙马兰这些年的经历可谓让人大跌眼镜。
与此同时,他一成不变的风格标签却又征服了大洋彼岸的影评人,多次登上法国《电影手册》的年度十佳榜单。
他尤其擅长悬疑惊悚的类型,几乎每部作品都安排了一个逆天的反转结局,让影迷对他的每部新作都充满了强烈的期待,自然也引发出不绝于耳的争议之声,三年前的《老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今年初,他再接再厉创作出一部惊悚悬疑新作,意外地,《拜访小屋》在上映首周便登上了北美票房冠军,一扫以往多年的颓势。
从多方面来看,这未必是沙马兰近年来最好的一部,肯定无法跟《第六感》等巅峰时期作品相提并论,却能证明“悬疑大师”这块金字招牌尚未褪色,他的大胆创意、对惊悚悬疑类型的掌控力依然不减当年。
沙马兰似乎对末日题材有种念念不忘的情结,从 20 年前的《天兆》到口碑票房双双失利的《灭顶之灾》,均看得出他对这个题材有独特的理解角度。
此次再度挑战末日题材,在构思上更为离奇,叙事更为紧凑,也更少依赖奇观大场面去吸引观众。
影片讲述的是一对同性恋伴侣和女儿在郊外森林度假时,遇到一群不速之客来敲门,宣称世界末日将至,并要求他们必须牺牲一位家人来阻止末日来临。
如此离奇的设定首先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抛出了巨大的悬念:究竟这是真的世界末日,还是一群偏执狂捏造的惊天骗局?
沙马兰相当擅长玩弄观众的观感与思路,他没有立刻给出答案,却用模棱两可的细节来营造谜团(比如这几位陌生人的真实身份,那个在酒吧袭击的男子)。
最离奇的是整个故事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小木屋,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这场宣称的末日愈加增添了神秘的氛围,也让他的忠实影迷不觉联想到《神秘村》的意外结局。
不过,这回导演罕有地没有带来一个惊天反转,全程依然是扣人心弦的悬念迭起。
他将入室抢劫的类型元素与末日题材绝妙结合,不时插入血腥暴力与宗教意味浓郁的画面,一时让人难以猜出故事的走向。
除了这些类型元素外,沙马兰更紧贴时代地利用到 LGBT 的元素,拯救全人类的重大抉择交到一对同性恋伴侣的手上,在小空间里探讨宏大的哲学命题,构思设计恰好与同期的冲奥影片《鲸》有巧合的呼应。
然而,和《鲸》相似地,这部影片同样败在了对性少数群体的刻画,故意拔高同性恋的道德形象,忽略了其作为普通人的弱点。
事实上,在末日面前,更应强调每一个普通人的真实人性,让性少数人士自我牺牲来避免世界末日,这种极端的设计似乎坐实了社会大众对这个群体骨子里的歧视态度。
在我看来,沙马兰更在意的也许是那些异想天开的末日场景,全都在他过往的作品中找到相似的痕迹,海啸巨浪的冲击(《老去》)、天空中失控坠落的飞机(《灭顶之灾》)、森林大火等等。
这场所谓的“末日”先是透过媒体的影像画面传达,再到最后主人公在户外亲眼目睹的征兆,跟20年前《天兆》中对外星人入侵的设计如出一辙。
先抑后扬的小把戏具有惊悚十足的效果,足可见导演对末日感的准确把握。
相比之下,性少数群体的议题讨论显得太过敷衍,更像是为了贴近时代潮流的跟风操作,没能刻画出这个群体真实人性的一面,令人稍感遗憾。
#拜访小屋# ( Knock at the Cabin) (B) 这部在看的时候就知道会是有人喜欢,有人很不喜欢,将非常两极分化。
关键在于你的期待是什么。
因为其宣传看起来是灾难片、恐怖悬疑片,但这些其实都是背景。
本片的内核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讽刺寓言,歌颂爱情的伟大以及人性中温暖、大度、可以为爱牺牲的美好品德。
而这个主题在美国电影里比较少见,因为美国电影往往宣扬个人主义,就是无论如何要保护家人(比如阿凡达系列),很少出现舍弃家人、拯救陌生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这点来说,很难得。
但习惯了传统美国价值观的观众是否接受,又是另一回事了。
故事核心是一个男同夫夫Eric和Andrew(Jonathan Groff与Ben Aldridge扮演)加他们收养的华裔小女孩(也是华裔演员Kristen Cui扮演)。
这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男同情侣客服万难结婚,并领养了孩子,而且孩子还是有残疾的孤儿,等于是做了善事。
两个人看起来也很般配,两位父亲都很爱女儿,简直就是完美的家庭。
但他们在一个小木屋度假的时候,四个手拿铁兵器的陌生人闯入了小屋,把他们绑架起来,硬要这一家人互相残杀,说这样才可以拯救世界。
而这四人说他们可以预见未来,看起来像是死神派来的使者一样。
显然,看到这里,没人会相信这四个神经病,但是电视上发生的一切却正如他们说的一样,世界正在走向灭亡。。。
基本上观看过程中始终很难被这个故事所说服,因为它确实没有任何逻辑性,听起来相当荒谬。
但不管你是否觉得讲得通,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三口之家很招人喜欢,谁也不希望看到他们受到伤害,更别说互相伤害。
无论三人中谁被自己爱的人杀死都不忍心,可是这似乎又是难以避免的结局。。。
正是这个宿命感和角色做出的选择不断吊着观众的胃口全神贯注地看完。
即使看完之后还是觉得故事有点可笑,但确实也可以领略到其寓意。
不过,最可能引发争议的就是这个家庭是一个同性恋家庭。
如果几年前拍摄本片,也许是一个男女夫妻加一个孩子,也可以说得通的。
但如今变成男同,让人觉得老天就是看不惯男同,非要拆散他们,确实感觉有点刻意。
故事花了不少时间展示很多人对同性恋的排斥,包括父母的反对,外人的滋扰,有时他们自己也要说谎。
于是就从一个悬疑片变成了LGBT电影。
Jonathan Groff、Ben Aldridge和Kristen Cui选角很恰当,让人见到就喜欢,成功抓住观众注意力,引发了强烈同情心。
四个闯入者也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在短时间内,让人感受到他们的疯狂、执着,但最终又能理解他们的作为。
然而,那些想看恐怖片,结果最后看了一个男同爱情故事的观众,也许就会感觉有点上当。
另外就是整部电影通过电视画面展示世界毁灭,但大家始终没有真的亲眼看到,确实也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考虑我们每天目前都是通过电脑和电话接受各种资讯,也是真假难辨,很有现实讽刺性。
我个人觉得这不算恐怖片,只是一个讽刺寓言,但确实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把LGBTQ主题成功植入到了商业娱乐片中,而不会只把男同作为卖点。
既有悬疑又有爱情,还时不常有点血腥,挺适合情人节的我不觉得是沙马兰最好的作品,但也不算烂。
我觉得2016年的《Split》是沙马兰最好的作品,可惜没有能继续拍续集。
他真的很喜欢客串,在本片里又客串了一个卖广告的印度电视小哥。
豆瓣低分神片,用小成本串起人类思考过的许多高概念问题的好电影。
先说说打低分的人可能会是怎样的群体:①无非是希望被娱乐的,期待成龙大哥警察故事系列那样的爽片,直接了当交带剧情的直来直往的爽片,“工作太累谁还想动脑思考狗屁哲学神学”。
②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神或者宗教,毫无逻辑。
③特效太差,都不是大片。
④太非主流了吧⑤其它。
而思考的乐趣,彷如running high,只有少数人喜欢或者体验到。
说长跑会刺激多巴胺分泌产生快感,大多数不运动的人是不会相信的。
本片我觉得是用心的完成度很高的作品。
有没有诚意呢?
有。
哈利波特男二客串领盒饭,银河护卫队大块头来演不打架只文戏飚演技的男配,都说明了这不是纯玩票性质电影,加上两个男主,各个配角的演技,你可以看到,本片是严肃认真的。
为什么我要给高分?
因为本片讨论太多自古以来人类思考过的许多高概念:①自我牺牲与人类的自私如何平衡。
“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轮到你自己的时候,你会如何抉择。
②荒谬的真理能否通过语言传播。
就像拥护哥白尼日心说被教会烧死的布鲁诺,真理的传播何其困难。
日心说在现在是真理,但是在那个时代,听起来是如此荒谬。
③亲情、爱情与成员之外的世界之间的关系。
④家庭成员为家庭整体做出过的牺牲。
其实父亲、母亲、扶弟魔兄姊都为家庭牺牲过,晚辈后辈,你们发觉过吗⑤同性恋、领养关系等等,是否人间的纯爱?
⑥宗教、神学如果真的存在,会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
⑦真诚的陌生人vs普通人的成见⑧有神论和无神论本质上是否都是一种信仰。
当然,本片里是的,无神论科学分析,恰恰就跟有神论,具有极其雷同的相似特点。
最后,所有概念汇聚成:要让这一切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人之达成共识,要有多么困难。
感谢萨马兰一直以来的脑洞,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却又继续坚持创作,从而带给我的思考。
而思考,是有乐趣的。
五星。
试想,最后反转成 楚门的世界或者 西部世界 的世界观, 就完美了。
还可以无限拍续集, 第二部 找 哪些人设 找救世主,背景独特的救世主很自私选择苟活,结果, 游戏导演 毁灭了这个世界的人。。
还可再反转第三部,救世主找行刑者,疯狂屠戮,结果发现破绽,这竟然是个游戏,选择做主宰。。
选择做主宰。。
选择做主宰。。
选择做主宰。。
选择做主宰。。
选择做主宰。。
献祭-爱-拯救,其实是一回-事,它让我想起了亚伯拉罕的痛苦。
因为人要自由的决定放弃属于自身的必然已经很难了,更别提再去超出那个意志了,如果没有坚定的对大写爱的信靠是无法在我者和他者两者之间超拔出他们的,也就是说我为一切一切为我,部分为整体,整体为着部分,差异又重复的那一向心力。
意思是没有减少什么也没有增加什么,但这种流动间性的回旋确实在过去-现时-将来的叠合中创造着开端的永恒,我们要去直观立于我们世界面前的信靠,这个不可言说的可说之存在。
因此这部片子都可以在宗教、自然、世界、宇宙观中得到各自结构图型上的差异与同一的和合统一。
这不是一部类型电影,而是启示所践行地一种遮蔽表达。
四个得到天启的普通人,绑架了一家人,要求他们牺牲一人,不然世界将要毁灭。
当每次征求这家人意见是否愿意牺牲,如果回答是否定,则这四个人中将献祭一个人,同时向世界释放一场灾难。
这个设定太棒了呀。
这个电影,不应该被标上任何恐怖,惊悚的标签,就是悬疑,妥妥的悬疑WWE巴蒂斯塔的演技越来越出色了呀,把一个善良憨厚的中学老师演得很生动,但他的块头太大了,戏路上会很受限制。
感觉导演夹杂了私活,因为这家人是一个同性家庭,要求这个同性家庭死一人,不死的话就会世界毁灭。
而最后同性家庭选择了自我牺牲后,世界恢复了正常。
这个是不是导演在暗搓搓地表达自己对同性恋的反对?
还有就是结尾,最后幸存的两人上了车,车上响起了之前的音乐。
但我明明记得他们是换了车的呀,最后结尾时的车辆,原来是不属于他们的,那为什么车上能响起之前在这个家庭去小屋度假时开车听的音乐呢?
开开脑洞,其实有妄想症的是这一家人?
他们绑架并杀害了四个无辜的人,并自以为自己拯救了世界?
我觉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那这部戏就有点意思了,可以再多给一颗星的。
首先本片有些反套路的新意,至少过大半剧情观众都深陷猜测:四个闯入者到底另有目的还是事实如此?
最开始2个男主角也怀疑他们是某邪教组织成员,受幕后指使来挑唆他们“夫妻”俩自杀的,我甚至脑洞大开的会以为这四人是男主之一的父亲雇来的,因为刻板保守且有虔诚宗教信仰的父亲无法忍受男同的事实,从2个男主的回忆中,可以看出父亲无言以对,一副身无可恋的样子,极度克制对此事的反感,顺着这个线收尾,应该是个不错的。
可惜导演依然逃脱不了西方宗教主旋律价值观。
天灾降临,人间毁灭!
四骑士下凡寻找天选之子。
抛开宗教元素不论,作为小成本制作没有特效和大场面支持的单一场景片,本片与神作《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了本片有点悟了,为什么近几年来西方社会与国家以最大的敌意来面对中国,因为他们从不相信上下一心团结奋进,只信天选之子,以一人救万民。
With K. 高压缩的类型范式与极其摇摆的不可信叙事,蛮厉害的,简易的角色环境与局势设计,便做到了无法遏制的持续晕染开。
【4.5】存在于想象中的叙事,在令人无法思考的凝聚力中坠入漩涡。同时预留可被证实和证伪的直觉空间,在眼睛里看见和在脑海中看见同时导向抉择。一次彻底的推倒,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只是为了停住电影中的时间。阳光反射至镜面和道具上产生光斑与长剑,献身、自戕,静候神罚降临。
A-|处在画外的暴力与灭世征兆在后old时代被继续发扬光大,他再次选择让观众成为角色凝视的主体。这当然又是极其矛盾的一部沙马兰:镜头用得彪悍、表演信念感更是十足,巴蒂斯塔与新闻播报同频时的推轨和变焦、人物出逃时的呼吸感浅焦,能把人看呆;可唯独人物不讨喜,温柔的本被献祭,蛮横的安德鲁却活了下来—-在信息茧房中逐渐选择“相信”的神棍逻辑可以全盘接受,可唯独不明白这个选择,沙马兰就是这样,让人又爱又恨。
亚裔遗弃女童,同性夫夫,组队黑人……元素堆满了。本来看同性➕恐怖,超级期待的,和台湾的我和鬼变成家人一样期待,看了好几次网速都不行没看完,这次终于看完了发现,好难看!两个男主那么帅,多来两场激情戏也行啊,结果啥啥都没有。肉没有,剧情也稀巴烂。就这神设定,拍好了可能很炸裂,可问题是拍砸了……就这逻辑也立不住啊,一对普通的夫夫情侣怎么就能决定全人类生死了?别说俩男主不信了,连我都根本半分都不信。你拍出来的也完全没任何说服力啊!真的有够狗血的。现在只期待我和鬼变成家人了,过几天就出资源了,目前看评价是不错。拜托真的多出点同性恐怖片吧,我爱看!!!最好漏漏肉,然后恐怖点,肯定超级多人喜欢。
有这么好的事,让70多亿人快消失吧
5/10.WTF!看完一头雾水。隐喻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不想知道了,心累。
性转同人版《天气之子》,但似乎不够乐观。
忒神棍了
想法有趣呈现非常尴尬,逻辑人全程脚抠地,更适合以黑色幽默或者荒诞喜剧体现
我是安德鲁这种人,宁愿世界毁灭,也不愿牺牲所爱之人,当然也没考虑过自我牺牲,但我被埃里克感动了,正因为有所爱之人,所以他选择牺牲,牺牲本身就是自愿的,所以才如此动人😭
笑话,说的在座的各位好像真的是来看科幻片一样?
我很喜欢
idc as long as he keeps making these doomsday-core films I will always keep watching…
地球其他人的命和你俩有啥关系呢?恶心的宗教片。
暫定+ 待補沙馬蘭後重看,能回憶起很多電影
马的看得累死了一直以为是精神病吗满脑子问号啥也不说难受死我了
无论是两年前的《老去》还是现在这部《拜访小屋》,沙马兰的电影总是能吊足我的胃口,在如今遍地悬疑片的如今,仿佛他知道我喜欢看的是什么,选择拍摄的故事总能吸引到我。
这就是标准的邪教洗脑教化片吧,明明有人拿着武器,逼你杀了你伴侣,最后还让你感觉拯救了全世界。我呸!
24_006。凭啥要我去救世界啊,大家一起死不行吗我说。创意倒是挺不错
That world is not worth sa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