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还算不错的,尤其演员表演很到位,虽然刚开始就猜到出书的不是凶手,不过到里香未婚夫借车,然后联想到摄影师地图丢失我才猜到主持人是凶手。
算是小小反转了一下。
虽然叫不出名字,不过主演都挺眼熟,演技不错。
其中感觉最反转的就是刑警才是出书人。
我一直以为他只是知道事情配合演戏而已。
不过结尾在别墅那点感觉处理的不是很好,草草的交代了主持人的心理创伤,然后就没反转了。
这点有点可惜了。
这部电影并不是原创,而是翻拍自2012年的韩国电影《我是杀人犯》,没有看过韩版,无从比较韩版、日版的优劣,只能写一写看完日版的感受:挺棒的!
片子开头就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说了1995年东京发生了5起连环杀人案件,犯罪分子一身黑衣包的密不透风,当着受害人家属的面勒死受害人。
影片毫不避讳的指责警察们破不了案的无能,好不容易有次追捕,都一枪打在了犯罪分子的肩膀上,追捕的牧村警察居然还被犯罪分子划伤了嘴巴留下了疤痕然后犯罪分子逃之夭夭了,不光如此,犯罪分子还把牧村作为下一个报复的目标,只不过是连累了牧村的上司无辜被炸死,牧村的妹妹也失踪了,下落不明。
而牧村以及他的同事们,在后来数十年的日子里,束手无策,毫无头绪再然后,日本版布了一个法令,就是在某年某月某日之前的、超过多少时限的犯罪,一概不追究。
看到这,我心想:那这片子讲啥?
牧村同学发誓要找出犯罪分子于是私下不休不眠的继续查案?
NO有个小子自己蹦出来了,杀马特发型加上一副吊炸天的欠揍样在连环杀人案22年诉讼有效期即将到来之时,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啊,大咧咧的承认自己就是凶手,还隆重推出自己写的书,公布自己当年是怎么杀了那些人的不过,坦白说,这个情节我倒是想到了。
考虑方向:1,这小子想出名想疯了;2、如果他真是凶手,这影片到底要怎么惩罚他呢。
可想而知,凶手自曝了,这得引起多大的反响吧?
整个日本,都沸腾了,电视新闻报道,签名售书,微博都要爆了啊 书本登上畅销榜啊,无数少男少女追捧啊,觉得凶手迷人有个性长的帅啊,怒涨粉啊,俨然巨星了啊(个人觉得这个是最写实的,看似荒诞其实最现实,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无脑粉。
)这不是赤果果的挑衅警方么?
而且,凶手还跑到其中一位受害人家属的工作单位(医院),低头认罪道歉去!
这不是再揭开受害人家属的伤口撒盐么?
真是看得我等肺都要炸了,恨不能冲进屏幕里暴打丫的!
自然,牧村警察同志在凶手的耳语挑衅下暴怒,加上看不下去的围观正义群众,合伙要胖揍凶手,凶手自然抱头鼠窜了呀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在凶手的签名售书会上, 当年受害人的儿子要来枪击凶手,被闻讯而来的牧村一个飞身扑倒凶手,完美避开了子弹,然后还有另一受害人的女儿要手刃凶手,同样也被牧村挡下划伤了牧村的手臂。
此时,我蒙圈了。
这片子要怎么演啊?
牧村为啥要救这个凶手?
是忠于人民警察爱人民的职守么?
这片子接下来将要重点刻画牧村在作为警察保护已经不被法律追责的凶手避开家属复仇与作为受害人之一想要置凶手于死地的矛盾中精神分裂吗?
NO好戏才刚开始呢在犯罪分子成为话题人物的同时,电视台为了要不要请他上电视关注这一事件吵翻了天,有从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来反对的,有从收视率角度支持的。
当然,最终还是决定要请凶手本尊来上电视节目。
可以理解,这么好的热点事件,哪家媒体愿意放过凶手也很happy呀,这种增加曝光度的事多多益善嘛于是就去咯,上了《新闻眼》节目,接受主持人仙堂的访问呀,可想而知,警察又暴怒了,民众又沸腾了此时,我在想,警察叔叔难道要绝地反击了吗?
这片子按这个节奏走下去,估计2小时刹不住啊。
NO高潮到了很快有人在网上发了段当年牧村上司替他受死的视频,宣称自己才是真凶手!!
出书的小子,就是个骗子!
哦?
有意思了哎 我放下了手机游戏,开始揣测,难道牧村要发挥警察技能,鉴真去伪?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电视台,自然不能放过这个凶手二号啊。
只不过人家提出个要求,要和凶手一号作家骗子以及牧村当堂对质。
呃,是一齐上电视,你好我好大家好。
于是凶手一号作家片子和牧村警察先到了演播室,两人眼刀嗖嗖飞,针锋相对,眼看都要现场掐起来了,主持人仙堂这个做过战地记者的人都快镇不住场子了,总算撑到了号称真凶的凶手二号全副武装从到到脚包裹的严严实实在比美国总统还要守备森严的一众保镖的掩护下亮丽登场了。
自然,一上场就表示了对作家骗子的鄙视,并放了当年牧村家起火爆炸的后半截视频,也就是牧村妹妹被活活勒死的实况录像。
当然,这段录像没有对电视观众播出,主持人仙堂建议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就只有 演播室内 人看到就好了。
自然,牧村眼睁睁看着妹妹被勒死,留下了悲痛的泪水,冲上去打凶手二号。
同时,奇怪的是,凶手一号作家骗子,也神情有异啊那小眼神里的恨意,慢慢升起,毫不掩饰啊这啥情况?
难道不应该是被揭穿后的心虚躲闪眼神么?
说时迟那时快, 作家骗子一把抢过主持人手里的钢笔,一个猛虎跃起,扑向采访台对面的凶手二号,用钢笔扎向了凶手二号。
于是演播室现场一片混乱……打架的,拉架的,要杀人的……连一贯镇定的主持人仙堂也是一脸没回神的表情手足无措靠边站了……这时,身为吃瓜群众的我,也是一脸懵逼,啥情况?
作家骗子难道恼羞成怒了了?
NO牧村说出了真相:作家骗子其实不是真凶,是他妹妹的未婚夫,这本书其实是他根据案件材料编写的。
当年妹妹的未婚夫伤心欲绝跳楼自杀未遂,发誓一定要找到凶手,于是在另一受害人家属(也就是医院工作的那位院长)帮助下整容,因为他们一致认为,凶手心理变态,受了牧村一枪就害得牧村失去了上司和亲人,这凶手一定睚眦必报。
于是他们想自曝凶手然后意图引蛇出洞……原来如此……这么一来,牧村为啥要保护作家骗子也就说得通了, 他们的计划也成功了,真凶果然受不了刺激,自己现身了。
果然大道有轮回老天饶过谁呀你以为这片子就这么结束了?
NO又大反转了喂!
真凶受不了牧村和作家的追打,大喊自己是个冒牌的,有人匿名通过假信箱给了他钱,让他来干这事的What?
牧村、作家(妹妹未婚夫)、受害人家属、主持人仙堂,又都全傻了……真凶没出来,还暴露了自己啊咋整?
牧村又开始看录像了,妹妹未婚夫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没日没夜的看录像……突然,这妹夫跟发现新大陆似的,抓起衣服就冲出去了,找院长借了车,就跑了……院长赶紧通知了牧村。
牧村就按照院长那车GPS定位信息去追了……哦 ,还忘记说了,新闻主持人仙堂因为做过战地记者,还把自己亲历写好了书,所以也是个知名人士,就有人找到他跟拍他做纪录片,事无巨细,从工作到生活都拍。
这天呢, 正好这个仙堂去自己的豪宅别墅了,自然,摄制组也跟着去了。
So,聪明如你,大概已经猜到了,这个仙堂是有问题的。
果然,牧村妹婿正在别墅豪华影音室等着他呢,当面指责仙堂是凶手,因为在中东战场上亲眼看着自己的德国搭档(我怀疑是情人吧)被勒死,于是心理变态了。
妹婿还打开所有投放设备,各个受害人被害的画面就在显示屏上展示着。
至此,真相大白了。
后面的戏当然就是妹婿和仙堂厮打成一团,先是妹婿占上风,然后仙堂占上风,打的妹婿趴地上了,再然后仙堂拿电线做了个绳套套自己脖子上了,表示不想活了,让妹婿勒死他…… 看到这里,我只想说,岛国确实盛产变态。
然后,牧村很合适的赶到了,劝说妹婿放下绳索,说自己看录像发现妹妹正在被勒时背景远处的东京塔灯光熄灭了,说明已经到第二天了,正好过了豁免期的规定期限(例如1995年12月31日之前的案子都不追责了,但是妹妹被勒死时已经到了1996年1月1日凌晨了),所以,仙堂不能避开法律的惩罚……这个结局倒是很好莱坞,看来不能让坏人逃之夭夭是全世界通用法则。
不过,最后结尾片段,牧村在机场送别妹婿,机场的广告牌上,放着仙堂的大头像,宣传推介仙堂的书……颇具讽刺意味。
这部片子,情节上的反转再反转是最大的特点,尽管前半截节奏有点拖拉,也可以视为铺垫吧,但是依然能吸引我放下手机游戏,认真看了下去,气氛营造的不错,色调一直偏冷,压抑,只有最后真凶落网,牧村和妹婿去妹妹遇害的屋顶上献花,才有阳光照在他们身上,色调很温暖,暗示他们解脱了自己的心魔,走向了新生。
不足的是,我其实都没明白妹婿怎么就怀疑到了主持人仙堂,怎么就看出他是凶手了……前面大篇幅的铺垫妹婿冒充凶手,后面仙堂的暴露草草带过,感觉头重脚轻。
难道是我漏看了什么关键情节?
不追究这些细节了,从我的观影体验来说,颇有峰回路转之感,悬疑推理要做的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容易,所以,我推荐这部片子——《22年的自白:我是杀人犯》
除了最后让我猜到了凶手之外,其它都是完美。
完美的双主角,伊藤和藤原,都是我喜欢的演员。
以我就是杀人犯为开头,真是赚足了眼球,中段转折也很到位。
后期,发现凶手过于突兀,但也能解释得清,只因为说漏了一句话,让人捉住了把柄。
讲真,亲眼看着亲人被杀,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形容吧。
最后警察确实很无能呀,22年都捉不到凶手。
故事的结尾,讨论的主题,依旧是人性中善与恶的斗争和如何被定义,人在公权与私刑中如何做出抉择。
电影选择了皆大欢喜的处理方式,也是常规的处理方式。
那么,让我们换个结尾吧:取消刑警发现东京塔的灭灯这个设定,意味着追诉期不会因为刑警妹妹的死而得到改变。
刑警没有能够说服整容男利用公权力制裁凶手。
整容男用绳子勒死了凶手。
整容男被警察带走时,将戒指掉在了现场。
一年以后,陆续出现老人被勒死的案件。
经查,死亡的老人们劣迹累累,大多数是在某地震时期,因为紧急避险做过杀人之举。
刑警男在案件现场陷入沉思。
镜头回闪:镜头①:凶手男将捆起来的刑警妹妹强行喂饭:“我不准你死,你便不能死。
”镜头②:凶手男:你就是用这只手戴戒指的?
用斧头剁掉刑警妹妹的左手。
镜头③:凶手男交代刑警妹妹被杀后,嚎叫:将其勒死,分尸,尸体在我出差时都不知道被我扔到天南海北什么地方了。
镜头④:凶手男住宅附近发现的刑警妹妹的白骨,只有一只左手。
镜头⑤:整容男杀掉凶手男时,附近透视镜子中的一个模糊背影,看着一个之前最爱的人活生生勒死了现在最爱的人(斯德哥尔摩)。
镜头⑥:一个赤脚女子用右手,捡起了落在现场的戒指。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不是破案而且受害者在受到伤害之后的生活吧,总体来说,故事情节及编排,演员的表演及诠释都是很棒的,前半部分引人入胜,真切感受到犯人犯下的罪行,在演播室的对峙把剧情推向下一个阶段也使观众感到迷茫,真相到底是什么?
后半部分揭秘的有点潦草。
这部影片不是专注在破案揭秘的电影,主要讲述了有些伤害带来的痛苦并不会随着时间被冲淡,它来回反复,一次再一次的折磨着你,你对它做出了怎样的反抗,它就给你什么样的命运。
可以理解罪犯为何犯下如此罪行,但是又感叹于人性有时是如此强大,可有时又如此的不堪一击。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艰难的,你并不孤单。
因为小明 又因为是悬疑类的题材,所以是一部很久之前就收藏必看的电影。
但相比起自己大的期待,相比日本同类型的其他片子,这个电影还是让我尤其失落. 剧情上直到直播时的反转“其实我不是杀人犯”,看了一下进度条…其实大概已经猜到了谁是真凶,只是还在期待着这么短的时间该如何处理呢?
然而最后感觉只是匆忙的交代了一下杀人犯变态的原因(战争时恐怖分子在他面前杀死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眼睁睁看着却被放走)22年逍遥法外,甚至想证明自己才是真凶时还找替身来.现在却奇怪的接受个采访,奇怪的就想去死.反正看了后心里空落落的…比较失望的一部电影。
不过看了影评讲日版《我是杀人犯》,主要目的是表现原谅自己,开始新生活,对应男主在和妹妹求婚时说的“这不是你的错,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
”这样设置最后一个反转——诉讼时效没有过,男主没给犯人私刑。
也算是比较合理 开一下脑洞…[很纠结一个点,影片有在强调凶手是一个完美杀人犯,每次作案手法都是让受害者家属亲眼目睹亲人被害的全过程,然后放掉家属。
也曾引出过警察妹妹不符合一贯作案手法的话题,但最后也没给出解释…] 于是,就在脑子里改编了下。
妹妹并没有被杀,而是被杀人犯囚禁在自己的别墅里,因为妹妹误以为自己哥哥被杀了,所以内心也很痛苦。
而杀人犯就是变态的留和自己有同样遭遇痛苦的人在身边。
直到影片后来 男主也就是妹妹男友去了别墅见到她,却因自己整容加上妹妹22年被囚禁精神有点失常,没认出男主 哭泣这样好像也有点俗套且不符合想要表达的主题了😞(。•́︿•̀。)
这部电影是盲选观看的,不认识任何一位主演也没看过韩版,纯粹是看片名觉得应该不差,事实证明果然还可以。
这两年日韩的片子看的比较多,羡慕他们什么都敢拍都敢说,在政治、司法、商业、媒体等各个层面讨论自由、民主、人权等等。
希望我国的电影也作为一根针扎在痛的位置吧。
作为一部悬疑电影,不算很复杂,完全不熟悉看到一半也能猜个一二,三位男主的演技都很好基本不出戏(但是藤原龙也的杀马特造型还是值得吐槽。。。
整容又不是换头。。。
)开头的所谓蒙太奇也比较简单,在正片开始前几分钟就精炼地介绍完信息量很大的背景,紧接着曾根崎雅人坐在黑暗里用低沉的声音伴随着一个“浸入式”ppt向全世界自白,自己是过了诉讼时效法律无法追究责任的杀人凶手,由此引发之后的几次反转。
情节紧凑比较不会想上厕所,某些瞬间会心寒到害怕。
关键词是PTSD、复仇、社交媒体和言论自由和诉讼时效。
木村航代表的受害者群体所展露的二次杀害让观者感同身受。
“他杀了我爸爸两次,22年前一次,现在一次”,言论也是把刀子,说者无意而已。
我们生活在并不算言论多么自由的国家,还存在很多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人,总感觉是限制了说真话的,留下了说傻话的人。
自由的到底是什么?
诉讼时效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电影讨论过了,光是我看过的就有《杀人者的记忆法》、《共犯》,每一部都带着我们思考诉讼时效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诚然国家警力有限,不可能所有人揪着过去的案子不放,但是短短15年,熬过去就是个全新的人了,想想就觉得可怕。
这部电影在这个问题上以一种积极夸张的方式呈现了这种政策可能会带来的后果,群众大声呼喊着“都已经是22年前的事情了”“好帅啊,多么高智商的犯罪而且完全没有被抓到”的时候,是完全不管也不顾受害人和他们的家属是怎样的伤痛了。
把杀人凶手捧成网红作家一定是社会的退步,一定是。
关于复仇也不必赘述,看过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人,都绝对深刻地领略过仇恨永远会反作用循环的道理,无论何时,喋喋不休,直到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子孙孙都从这世上消失。
最后的结局【追逐黑暗-狱中讲述的案情真相-决定发行】更是让人后背一凉,在黑夜中前行大概永远也不会结束。
很少看日本电影,周末在家收到视频推送,推荐了这部影片,鬼使神差的看了起来。
影片以“法律的实效”为基础,讲述了22年前的一桩连环谋杀案,犯人因法律失效而躲避制裁的故事。
全片紧张刺激,以我的智商完全被导演的镜头语言带着走,知道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凶手是他。
看完电影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
”曾根崎雅人为了找出凶手不惜改头换面活成另一个人,走了极端,就永远回不去了,他再也不是当初的小野寺拓巳。
大仇得报,他的人生该怎么继续呢?
影片最大的矛盾在于,“当法律不能审判罪恶,我们能怎么办?
”传统的美式英雄主义,都是烘托出一个孤胆英雄,用智力或武力,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手刃仇敌,典型的例子有《飓风营救》,《消失的客人》。
看着很爽,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可怕的前提,那就是法律无能。
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作奸犯科,勤勤恳恳一辈子,为的就是我们理想中的那个世界。
什么是理想的世界?
就是“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虽说提前猜到了谁是真凶,但不得不承认,这部让我期待半月有余的电影的确让人意犹未尽。
作为一名悬疑片爱好者必须支持,影片有一段為了營造恐怖陰森氛圍,用了一種特殊的配音。
是一種稍微刺耳的電音,聽特別的。
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果然無法理解。
但作为一名女性观众,让我给五星的关键因素是:我期待可以遇到自己的拓巳。
爱的如此深沉,优秀!
我不太能分清怎样算作剧透,所以还是打个标记吧昨天看了《明侦》的北方慢车谋杀案,三次轮回都围绕了家庭暴力,在第三世,终于有人站出来反抗,但是却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
鬼的角色更极端,她由被施暴变成了施暴者,小时候,父亲对她使用家庭暴力,婚后她对她的丈夫使用家庭暴力。
这部电影的反转还是有点意思的,在“四方会谈”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凶手是谁了。
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可恨之人也都有可怜之处”。
那么,对于某些“人祸”,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呢?
我们都被告知要“宽以待人”,对人要宽容,小事也许可以,但是如果真的遇到极端事件,比如这部电影里的,亲人被无辜杀害。
这样的情况,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宽容?
这样的情况,我们依旧应该宽容吗?
我想,不应该,这份仇恨我们应该记住,但是不能作为我们伤害他人的借口。
以暴制暴是不对的,让无辜的人经历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其实也是不对的。
很多日本电影的名字仿佛生怕观众不知道剧情是什么……
在电影院看真的値回票价诶!看完你就知道为什么早就身负命案无数的饼哥哥就是冒着被日本观众审美疲劳的危险也要接这部戏了!!
个人感觉不如韩版,这种题材也能被日本人拍得如此性冷淡。
真的很无聊
中规中矩的翻拍,创新点太少了。
閃回太露骨,謎底太好猜──此兩者未必有先後,卻必然有因果。
除了二连反转,没有任何深度,而且很多东西表现的太满了,简直像加了个旁白
??
上电视那刻就猜到凶手了。但还是挺好看的,尤其是小明,真好看。
野村周平整成藤原龙也,对里香一定是真爱了。到别墅地下室放出DV影像为止节奏都很好,结尾太啰嗦。反转出了既视感。
前面的风格和剧情引人入胜,好个畅销书营销经典案例,但快到结尾感觉是找不到合适的真凶,就蒙着眼瞎指了一个,就你了
先不说电影怎么样,日本前几年的那阵犯罪崇拜就不能忍。虽然现在开始沉迷异世界也无法抹去他们丑恶的变态心理。
反转是反转了,可能是看的剧多了,还是觉得美剧和英剧的反转和脑洞大一些,总在观众的意料之外。剧情的逻辑性条理性,以及这种戏剧性的冲击感确实也是我们需要多多学习的,
我就说为什么不直接用バンキシャ的摄影棚,原来和犯人有关。整个电影一般的场景都在日テレ,感觉像在看自己公司的宣传片(。
其实节奏什么还算可以的,演技也是在线的,但是!你们岛国人(当然不知道这是不是韩版情节的锅)脑子有坑是不是?对杀人犯迷之跪舔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就冲这个情节我就想狠踩了。。。
在迎来第一个反转之前,一切伏笔都埋得很成功,日本电影擅长这种气氛紧张,制造狐疑的商业悬疑片。但当真正的凶手逐渐浮出水面之后,观众渐渐感到过于显而易见,并且他的动机显得多少有点牵强,有一种导演费尽心思挖了一个坑,最后却迫于时间有限草草把它掩埋的感觉。
卧薪尝胆!... :)
饼哥演技还是在线的
爱人死的不明不白,改头换面用了22年来寻找真相复仇。倒很羡慕有这么强烈意念和感情的人。木神死了我连PSTD的资格都没有,没有任性放纵的资本该怎么活还得怎么活。这片子里各种演员的演技,日本演员真是比不上英国的。。。同样是复仇故事,遺恨あり 明治十三年 最後の仇討好看多了
看开头觉得没什么意思,最后倒出真正杀人犯经历恐怖主义之后,突然提升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