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山下乡知青的故事大多数可以总结为:某个精力旺盛的城市小青年和下乡的某些姑娘或者某些动物的故事。
所有的非商业电影基本上都有政治隐喻的成分,就看从哪个侧面去挖掘了。
我所理解的是知青马杰阉割掉了黑六的特权,于是特权阶级就换掉了黑六,黑六在位多年,本不是靠出大力讨生活的家伙,于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击报复行动。
特权阶级处于无奈,只得让马杰结果了黑六,黑六王朝终结了。
黑七则是那个被去了势、剥了皮的黑六的亲弟弟,或者说是黑六王朝的铁杆效忠分子。
黑六王朝大势已去,黑七就像那些前清的遗老遗少一样,幻想着恢复那个过去的王朝,它活着的意义就是维护那个王朝,王朝去了,也要拼了自己所有的力气折腾一番,也算是对旧主有个交代。
黑七认为马杰是那个王朝的终结者,于是马杰成了它首要的打击目标,马杰被黑七黑了几次之后,渐渐发现这头生灵对他的恨已经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谈判和解的余地已经荡然无存了,两个王朝的下脚料便展开了阵势,必要拼个鱼死网破了,最后黑七带着对那个黑六王朝的怀念葬身火海。
再说说马杰,文章这个典型的京痞子形象饰演马杰这个角色是再适合不过了。
甭管你怎么痞,甭管你再怎么玩世不恭,也玩不过那个时代,逃不过那个潮流。
城市里的生产力不足,没有就业机会,那就滚到下乡看驴去。
谁叫你不是精英,谁叫你老爸不是精英呢?
到了乡下念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名句,装成个知识份子混工分,把妹,接触大自然,吃绿色食品,生活也是优哉游哉的,如果不是两头驴捣乱,说不定也能捞个终成眷属。
然而丫不是逆来顺受的主儿,看到黑六妻妾成群,饮食搭配科学合理,丫心里就不是个滋味,都是在广大农村生活的,我还是一个比你黑六高级一点的生物,凭什么你一顿吃两个鸡蛋,我就得吃省糠咽菜。
商量不了的事情,就暴力解决,于是就发生了之后的一系列的事件。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人生的导演是我们自己,然而有的时候未必有投资方肯出钱赞助你,或者你的导演风格根本就是非主流,投资方和市场都会无情的将你抛弃。
电影拍得不够成熟,但是有看头。
电影是讽刺的,讽刺的是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人与体制斗,而驴这个牲畜又与人斗,也许除了体制依然在最终人和驴谁也没有胜利,而最低端的驴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
电影表现驴与人斗这方面用的是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驴的通灵,稍显刻意,主题的表现缺少严肃性。
文章那时才刚演完《奋斗》,没红,演的这个主角并不是很讨好的角色,依然是玩世不恭的那种类型;当年看的时候还不知道这个女主角叫白静,只觉得这个演员傻村姑扮相很清纯,还和文章有一场野合戏,前一阵白静被丈夫刺死的新闻,才知道她有演这个电影,不管这起死亡其中的内情如何,世上是少了这么一个动人的女人,一个美丽的女演员的,是很让人惋惜的。
看完这片子,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同事都以为我神经了,没事自己在那里笑了起来。
不过回想起电影里面的画面还是禁不住要笑。
总结一下也就是筷子和牙签,为什么黑6是个皇帝,每天吃着鸡蛋。
而黑7却每天干活干活干活,是个苦劳力。
这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家伙是牙签,而哥哥却是筷子,不一样么?
不过这能怪谁,我们不能选择。
不过这世间的事情何止这一处不公平啊。
我们就默默的接受这样的先天条件吧。
而黑7对哥哥的爱,却完全没有像人一样把自己的哥哥拉下台自己去当皇帝,而是面对自己的哥哥凶手勇敢的反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让马杰出丑,而成功后的驴笑,更让我吃惊,这驴真神。
说完了驴子再说说马杰,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上了饲养员,但是没想到这会是他一辈子的痛,两只驴子。
可是这也算是对他的那些小聪明的一些回报了吧。
这片子里面文章的京腔喜欢的不得了啊,尤其是和黑7 的那段对话,本想能结束了黑7。
可是队长的出现让黑7活了下来。
最最让我郁闷的就是黑7太聪明了竟然带着赤裸裸的马杰……。
当是真相找个地缝把马杰放进去,但是马杰的勇敢让我觉得他是个好汉,当年多少个知青没有他的那种胆量,害了多少年少无知的少女啊。
马杰。
我挺你!
最后就是队长,让我感到很讽刺的那段就是队长和老汉的那段对话很是不得了了,关于配驴的事情的讨论,总觉得老汉想要配队长。
哎,难道真的是自己的思想龌龊么,哈哈哈哈黑色幽默的电影在很长时间没有这么开心的感觉了,一直很喜欢知情的片子,曾经的小裁缝,曾经的那么多关于知青的故事让我充满了好奇。
真的害怕有一天人被驴骑着。
ps:文章是不是和黄磊有点神似呀!
昨天看了一个国产新片《走着瞧》,根据小说《双驴记》改编,这个片很不错,我很喜欢。
关于这个电影本身的评论和解读现在网上似乎已经很多,我只想谈其中片尾的一个细节。
片尾,男主人公和女儿一起看电视新闻。
正在播出的这条报道说,研究人员发现黑猩猩的短期记忆力超过人。
画面中的黑猩猩正在做一个实验测试。
电脑触摸屏上显示一组数字,然后数字马上消失,变成小方块,而黑猩猩则能够准确无误地按照原来的数字顺序把小方块一个一个按过去。
新闻在电影中只出现了很短的时间,但我估计所有观众都看懂了这个实验。
我今天做了一点调查研究,发现这个事情是真的。
下面这个视频说的就是这个实验(看不到链接可直接搜索 You vs. the chimp: can you remember faster?):一点补充材料:- 此实验是2007年底开始广泛报道的,由日本科学家完成。
- 实验中用了几组黑猩猩,每组都是一只成年母猩猩和她的两个孩子。
- 年轻猩猩的得分不但超过成年猩猩,而且超过人类大学生。
下面这篇文章介绍了这个实验:Young Chimps Have Better Short Term Memory Than Humanshttp://www.scientificblogging.com/news_releases/young_chimps_have_better_short_term_memory_than_humans这是一个令人无法平静的实验结果。
狗的鼻子可以比人灵敏,但在认知方面,我们原本认为人类应该绝对超过动物。
而现在居然证明黑猩猩有更好的记忆力!
《走着瞧》电影采用这个素材,是想说你看动物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笨,比如驴知道追求自由和给兄弟报仇,黑猩猩的短期记忆力甚至比人还强。
我理解男主人公看到这个新闻之后的反思是要更加尊重动物。
这是一个不怎么严密的人文反思,或者说文人反思。
黑猩猩有比人强的地方,所以我们就要尊重动物?
那么如果黑猩猩在实验中表现不如人呢?
难道我们就可以据此不尊重动物了么?
我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对此事的另一种“人文/文人反思”:《过于强调继承的中国教育损失了什么》(http://www.hebei.com.cn/xwzx/bhcpl/wjst/200712/t20071213_39357.shtml)。
这篇文章认为,黑猩猩的记忆力比人好,说明“记忆力”实在是一种低级的能力。
而我国学校特别强调死记硬背,简直等于让人往猩猩方面退化。
我估计在作者心目中,将来人类应该把所有需要记忆力的工作外包给黑猩猩。
我认为这种反思纯属胡说八道。
首先,实验所测试的记忆力其实并不是“短期记忆”,而是一种称为“Eidetic memory”,或者叫“photographic memory”的特殊记忆力,这种记忆力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记忆力是两码事。
我们通常所说的记忆力可以分为两种,即“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现代脑科学已经证明,这两种记忆力在大脑中的工作方式和地点截然不同。
而“Eidetic memory”则又不同,它说的是比如让你注视一张照片30秒,然后把照片拿走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回忆起照片的构图。
一般人都不具备特别强的“Eidetic memory”。
一些特殊的人,比如说孤独症患者,反而在这方面有超人表现。
目前为止科学家对各种记忆力是怎么工作的,互相之间有什么影响,并不是非常了解。
像孤独症患者这样的特例是非常宝贵的研究对象。
学校里面让我们死记硬背,练的是长期记忆。
学校并没有整天发不同的照片给我们看,看完再默画一遍。
拿黑猩猩的“Eidetic memory”说学校的事显然是错误的。
其次,就算所有的记忆力都一样(再强调一遍,记忆力跟记忆力不一样),难道说因为黑猩猩擅长这个,我们就应该回避这个?
明天发现黑猩猩身强体壮,这位文人是打算写一篇文章说我们应该追求不强不撞呢,还是说我们如果身体不行,那就连黑猩猩都不如呢?
这种比较根本就没有逻辑。
那么黑猩猩的“Eidetic memory”比人强说明什么呢?
说明黑猩猩的“Eidetic memory”比人强。
这就是一个科学事实,从科学角度很有意思,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不同记忆力的原理,但是没有什么人文意义可供反思的。
文人喜欢给每一个东西打上“美”与“丑”,“善”与“恶”的标签。
可是我问你2的10次方等于1024这件事是善的还是恶的?
它只是一个客观事实而已。
反思什么反思。
一部根据小说《双驴记》改编的电影《走着瞧》于11月17日在陕西秦岭老县城开拍。
该电影开创了“动物与人”类型电影的一个新思路,作为知青电影,《走着瞧》从一个小的角度切入,用一种荒诞魔幻的方式而非纯写实主义来叙事。
从立意出发,它无疑是一个新颖的“异端”。
不愧为中国首部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该电影是国内首部反映知青年代,讲述驴和人故事的电影。
电影《走着瞧》由著名编剧述平根据小说《双驴记》改编,由中国电影集团著名导演李大为任导演,北京电影学院优秀毕业生韩忠任美术,曾担任《疯狂的石头》的总摄影杜杰任摄影师,该剧反映了人类自身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与包括动物在内的自然生态矛盾。
视角独特又具有喜剧元素,让观众在充分享受到饱满内容和影像魅力的同时,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类只有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人类自身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与幸福。
该电影由北京天寰新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投资,拍摄地定在偏远的秦岭山脉一个叫老县城的村落,四面环山,周围是未曾开发过的原始森林,环境十分优美,拍摄地附近设有太白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栖息着30余只大熊猫,同时还拥有冷杉、竹叶草等珍稀野生植物。
有意思的是该电影的主演是两只驴,和影星岳红、文章(听歌)、白静等人。
岳红曾出演过《小岛》、《野山》等电影,并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首届学会奖、西安电影制片厂第一届铜车马奖优秀女主角奖。
男影星文章在《奋斗》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的演技得到了很多的肯定,文章的哭戏也被称之为“最投入的哭”。
新生代女演员白静,她造就了一个戏未出人先红的神话。
湖南卫视推出投资2000万的自制大戏《血色湘西》,白静正是著名的龚如若飞导演从众多演员里挑选出来挑起大梁,女一号“穗穗”的扮演者。
王松的《双驴记》是个非常好看的短篇小说。
70年代,北高村的知青马杰当了村饲养员,遇到了两匹“地主驴”的后代:黑六和黑七。
作为种驴,黑六不耕地不拉车,吃香喝辣妻妾成群,这让伙食比驴还差的光棍马杰极为不满。
不仅如此,黑六这头驴还狡猾得厉害,知道在大队书记大莲面前耍奸扮苦相,间接告马杰的状,让他挨批评。
马杰也不是个好惹的主,耍得一手好鞭子的他背着人常用鞭子教训黑六,但没想到一次失了手,打坏了黑六的命根子。
养尊处优惯了的黑六一下子失去了配种能力,没法接受从驴大爷到农民工的变化,倒霉得连命也赔上。
本分老实的黑七将一切瞧在眼里,从此跟马杰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人跟驴,都被逼到死角,千钧一发。
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两层明显的含义。
一是体制对个体的压迫。
知青马杰的愤懑主要来自于大莲队长的的训诫:驴比人值钱;个人价值比较集体财产,反而一文不值。
二是个体对体制的反抗:马杰反抗集体主义,黑七反抗马杰虐待。
其中驴对人的反抗是故事的主体,幽默奇特,又带有一丝神秘色彩,暗中呼应人对体制的隐形反抗。
除了这两层含义,我觉得还有一层意思值得琢磨,就是人的降格。
马杰作为体制的牺牲品,被迫下乡插队,他不满个人意志在集体生活中被磨灭,但又无力与体制对抗,便把一腔愤懑发泄到与他本无冤无仇的驴身上,强迫种驴黑六拉车,折磨暗中使坏的黑七。
在这样的行动中,人从被侮辱被损害的个体降格为侮辱者与损害者,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本来正面的属于人的反抗精神却只能通过驴来表现,何其可悲。
将这样一个具有多重层次的寓言故事改编成电影,尤其要表现近乎神话的驴与人的斗争,增加画面效果的神秘色彩必不可少;否则以写实的角度出发,观众难免质疑驴种种行为的可能,削弱故事原本的说服力,更偏离主旨。
在述平编剧李大为导演的小说改编电影《走着瞧》中,唯一表现出神秘色彩的只有两个细节:一是北高村那颗孤零零的参天大树;二是马杰(文章饰)的梦境。
其余的情节几乎完全照搬小说,但没下任何功夫的搁置在了一个极其写实的中国北方农村场景中。
影片中几次表现驴的笑容,并没采取小说中“眼边鱼尾纹”的细节刻画法,而是仰角拍摄驴张嘴的镜头,并配以模仿笑声的嘶鸣。
相对于小说的丰满神秘,《走着瞧》则是一部极为干燥的电影作品,没能因为电影这样集视听于一体的综合媒体艺术而对原著有任何的提升,只是干巴巴的把情节翻译到了屏幕上;而相对于原著的短篇小说,电影本来是一种多能发挥想象力的艺术形式啊!
就说“驴笑”这一个细节,稍微运用一下CGI技术,就可以创造出一个诡异而令人战栗的驴脸的细节;如果还能在某些段落略微偏离直板的平铺叙事,采用一定的蒙太奇影像重叠剪接,则又可把“驴笑”的诡异氛围与马杰个性受限情绪翻涌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
其实《潘神的迷宫》早已为类似的寓言童话故事提供了一个极优良的范本,导演采取类似手法,把体制的冰冷与人心的躁动用色彩对比和影像交叠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不是多困难的创新。
但可惜的是,除了马杰梦境那唯一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细节令人惊喜外,《走着瞧》整体严重缺乏想象力,照本宣科,仅仅达到了电视剧的简单视觉化叙事水准,何其遗憾。
不仅如此,故弄玄虚的电影结尾比较小说的倒叙结构则更突兀,文艺有余,关联不足,与“反抗”的中心更是十万八千,硬生生搞出来一个动物保护的公益分枝!
如此缺乏铺垫的生硬过度进一步削弱了故事荒诞外衣下的本该丰盈精进的反抗精神。
1、黑色幽默?
魔幻现实主义?
寓言?
恐怖片?
爱情片?
……你有理由认定它是其中任何一个题材。
当然如果你就是不喜欢这部电影,你也可以就此认定它不伦不类。
从故事来说,就是一只复仇的驴的故事。
让-雅克·阿诺有部非常棒的动物电影叫《虎兄虎弟》,这部《走着瞧》也完全可以叫“驴兄驴弟”。
2、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叙事方式,一开始都显得平静而舒缓。
于是当这个土里土气的故事渐渐延展得神乎其神的时候,你几乎没想过去怀疑它的真实性。
3、“老百姓都不杀牲口,他们怕遭报应……让你杀是因为你是城里人。
”放大到整部影片,在一个“人定胜天”的时代,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4、供解读的东西很多,比如反复在关键时刻出现的“为人民服务”胸章,那本最后顺水飘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一头失去性功能的驴的悲惨遭遇。
5、笑料都很有水准,不是那种硬戳你腋窝的笑料。
文章的表演出乎意料的好。
两人第一次偷食禁果时的青涩莽撞以及长达五分钟的骂驴两场戏,尤其精彩。
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出色,简单,精致,适当。
6、文革时期的农村气氛营造得很好,寥寥数笔已然呈现。
你能嗅到空气中的那股朴素清新的,以及荒谬愚蠢着的味道。
7、几处关键段落的处理堪称惊艳,一处是杀黑六时,以驴的黑白视角,直视马杰拖着铡刀慢慢逼近;一处是马杰和女主角嘿咻后被黑七拉回村庄,整个过程被导演用一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梦境来过渡,巧妙而流畅;还有一处是最后在深夜里马杰寻觅黑七决斗,通过肩扛摄影的跟拍晃动镜头,让凛冽可怖的终极杀气当即弥漫开来。
8、有一个小桥段我非常喜欢,七叔来借驴,说从小就一直幻想有一天能骑驴进趟城,马杰问为什么,七叔回忆起一个儿时的故事。
画面徒然流逝,梦幻般清冷静谧的深宅大院里,一清丽温婉少女飘然起身,轻轻地跨上一只安静的驴子。
悄然回望,一抹忧伤。
9、导演大概是担心观众看不明白,所以最后解释了一下。
事实证明电影这门艺术真的不是用来解释的工具。
结尾绝对是败笔。
10、我在农村长大,从小到大听长辈讲过很多传奇色彩浓郁的各类故事,所以我就像喜欢《闯关东》一样喜欢这部电影,你可以认为它节奏紊乱,你可以认为它力道不够,但在我的印象里,从那些脸上布满沟壑的老人口中绵延出来的那个遥远而又贴近的神奇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它足以让我重拾儿时对那些神奇故事的迷惑与敬畏。
《走着瞧》打分我愿意给90分;打星我愿意给5颗星。
文/紅酒狼
英文片名叫《A Tale of Two Donkeys》——两只驴的故事。
发生在一个特殊年代的独一无二的故事,在看似简单轻松的叙述中却透露出黑色的幽默与厚重的质感。
对,这样的片子是有质感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荒诞与千奇百怪,每个时代的人物也都有每个时代人物的宿命。
但,这部片子却超越了时代。
最后,那头驴用极其壮烈的方式让“我”要用一生去救赎,去思考。
此外,这部片子还证实了一点:小成本、小制作一样可以拍出好片子来!
本文最初发布于2009-8-18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野花别样红——写在岳红从影第24年偶有一日,我赋闲在家,边看电影频道边与母亲闲聊,言语中提及几个她熟悉我也不陌生的八十年代女星。
我谈到了岳红和她的新戏,听到岳红的名字,母亲说:“岳红?
不就是桂兰?
”我略略一怔,旋即微笑着颌首。
不错,在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父母一辈眼中,提到岳红,必然想起她在《野山》中扮演的桂兰,这种联系,如同言及陈冲必称“小花”,周润发基本等于“许文强”,一样自然。
岳红是成都人,1980年考入中戏表演系,毕业后任八一厂演员,表演生涯始于1984年的处女作《小岛》,网上有据可查的岳红影视作品共有18部,我看过的只有《野山》、《女刺客》、《八女投江》、《本命年》等几部电影。
后期岳红将事业重点转向电视剧,今年的《走着瞧》是她几年以来接拍的唯一一部电影。
出名要趁早:《野山》野山》是根据贾平凹小说《鸡窝洼人家》改编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秦岭深处的两个家庭,两对夫妻之间。
庄稼汉灰灰照老辈人的样子生活惯了,乐天知命,妻子桂兰未曾生育,却是操持家里家外的一把好手。
在山外见过世面,参过军的汉子禾禾,想得到更好的生活挣到更多的钱,不顾妻子秋绒的反对,没完没了的“折腾”,经历屡次失败,灰灰的妻子桂兰却是他坚定不移的支持者。
矛盾之下的两对夫妻分别离异,两个家庭进行了新的重组。
原著《鸡窝洼人家》并非女性题材小说,但改编而成的《野山》却是一部女性电影。
虽然是普通的四角恋故事,用了改革伊始的新农村作背景,但可贵的是影片塑造了桂兰这一独特的妇女形象。
桂兰不甘现状,敢于挑战男权的执拗,突破了农村妇女惯于隐忍的集体性格。
这部片开拍时,岳红刚从中戏毕业三个月,饰演桂兰这一与本身形象反差很大的角色,对其无疑是个挑战。
岳红把女人对幸福的笃信追求表现得恰到好处,以真诚质朴的感情升华了桂兰淳朴勤劳、坚毅顽强的形象。
她精明灵活,愿意尝试各种致富的办法;她行事坦荡,被丈夫冤枉时敢于毫无愧色地据理力争;她说的每句话,掷地有声,句句都在七寸上。
正是因为岳红以表演描绘出的人物性格做底,最后桂兰投入禾禾怀里幸福痛哭的一场戏,才格外有说服力。
《野山》创造了一个神话,片中的四位主要演员岳红、辛明、杜源、徐守莉均获得了金鸡奖,不过后两者是在后来因为其他影片获奖。
岳红在《野山》中的出色表演为她在86年摘得两座奖杯——第六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和中国电影表演学会首届学会奖。
这对24岁的岳红来说似乎有点早,但绝非浪得虚名。
些许另类的女战士:《八女投江》《八女投江》摄于1987年,第一女主角不是岳红,而是几年后凭借《渴望》红遍全国的慧芳——张凯丽。
但岳红扮演的女抗联战士杨贵珍,却以温柔娴静的外表,佐以带些烟火气的真实个性,为这部集体表演的抗战电影注入了纯正的女性气息。
贵珍在河边洗饭盒,微笑着缓缓转身,辅以一段全片罕见的悠扬配乐,成就了《八女投江》中唯一可称之为柔情的一个画面。
仿佛特意为了中和这部女性战争电影中弥漫的悲壮阳刚气息,贵珍被赋予的气质是安静、清雅的,有浓浓的女人味,甚至还有点娇气,与男子气概十足的胡班长形成了强烈对比。
岳红也以其自然流畅的表演,为观众留下了更为生动可信的抗联战士印象。
以革命精神量度,贵珍绝非完美。
军装上沾染了鬼子的血,她会嫌脏,恨不能立即脱掉;看到别人夫妻恩爱,想起死去的丈夫,她轻蹙娥眉,放不下儿女情长;和班长发生矛盾被批评,她会耍小性儿闹女孩脾气;冰天雪地里饿得受不了,她还是队伍里唯一动过逃跑心思的战士。
这些或大或小的毛病,都是自然流露的人性,但不能无视的是,战斗到了最后,看着姐妹们濒临绝境,端起机关枪疯狂扫射的也是她贵珍。
有血有肉的女战士杨贵珍,令岳红得了“小百花奖”的最佳女配。
这或许意味着,尽管观众心底依然保留着当年敢想敢为的桂兰的一颦一笑,但25岁的岳红已经成功在自己的银幕生涯中改头换面。
一次牛刀小试的转型:《女刺客》民国时期的名门闺秀许越男,父亲是德高望重的将军,一次战斗后不幸被俘,被对方将领处决。
为报杀父之仇,越男使尽浑身解数,数次央人无门,只得亲自上阵。
复仇路漫漫,她寻踪觅迹十余年,最后终于将仇人击毙于佛堂。
也许是因为《野山》中的桂兰过于深入人心,观众易将岳红定型为出演农村妇女的不二人选,但就岳红本人的气质看来,我认为“许越男”这一闺秀角色才是岳红的本色演出。
岳红本人形象端庄大气,轮廓棱角分明,眉宇间时有英武之姿。
“越男”这个名字本就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含义,也是八十年代艺术作品中常见的人物定型符号。
故事开始时,岳红梳两个花发髻,塑造待字闺中的大户女孩形象,后来身份转化为少妇,渐渐变作成熟装扮,最后行刺时的一袭黑衣造型,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岳红没有使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越男的角色被处理得低调而理性。
不得不说,她那一把中性化略为沙哑的声线在今天听来也很迷人,无论出现在什么电影里,那都是标志她个性的鲜明烙印。
坦白讲,1988年的《女刺客》是一部艺术成就并不高的电影,但岳红作为当仁不让的女主角,还是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姜文的“两小无猜”:《本命年》《本命年》是一部黑色电影,现在看来依然前卫。
在这部谢飞导演的电影中,最大亮点自然是主演姜文,岳红在片中只露过不多几面,但却是姜文自始至终的情感暗线。
影片中岳红饰演的“小芬”与姜文饰演的“慧泉”同岁,是家住对门的玩伴。
慧泉讲义气重感情,为朋友犯事入狱服刑,出来后他看着小芬嫁人怀孕,同时自己暗恋上一个豆蔻年华的小歌星。
最后,在1989年这个小芬和慧泉共同的本命年,24岁的小芬产子,24岁的慧泉在街头被流氓捅死。
影片把慧泉对小歌星欲言又止的暗恋放在明处,辅以作为暗线的与小芬青梅竹马剪不断的情愫。
慧泉出狱后见到小芬只有三次,童年的回忆都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小芬结婚慧泉没去,小芬生产时却是慧泉用平板车拉去的医院。
《本命年》获第40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杰出个人成就奖),应是岳红参演的电影中国际声誉最高的一部。
戏份太少限制了岳红的发挥,但《本命年》中若是安排过多小芬和姜文的对手戏,也可能会有冲淡主题的嫌疑。
艳丽的绿叶:《天地人心》《天地人心》是典型的主旋律电影,刻画的是一位勤政清廉的基层干部,不过这干部不是岳红在片中扮演的“王主任”,而是高强扮演的“杨局长”。
“王主任”是片中唯一一个戏份吃重的女性角色,造型并不像多数农村题材电影中的女干部一样生硬做作,她的长发、艳色衣装虽然只是为烘托主角高强的形象而增添一抹亮丽,但若是没有这片艳丽鲜活的绿叶加盟,《天地人心》的可看性肯定会大打折扣,影片也只能沦为一曲说教感强烈的乏味干部颂歌。
从影二十余载,数种不同面貌,同样一丝不苟的演绎。
即便她接戏不多,即使她深居简出,但观众知道,她总是会用出色表现取代八卦新闻。
2002年,岳红被确诊为胃癌。
在成功手术遏制了病情后,岳红继续拍戏,近年来出演了多部电视剧。
此后的她,身份上又笼罩了一层“抗癌明星”的光环。
今年的一部《走着瞧》让淡出大银幕的岳红重回观众视野,在文章和白静两位后辈初露的锋芒面前,岳红的表演仍沉稳扎实深沉凝练。
步入不惑之年的“桂兰”,将以久违的农村妇女形象——“大莲”,更快速准确地击中观众的心房 在各异的角色中,我们无法忽视她的坚韧与温柔。
2008,《走着瞧》,岳红,看你的。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电影中的马杰,最常背的就是这段话,也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经典名言。
从开头,一直到他与黑七决战之前。
作为一个知识青年,整部电影里他的手里就只出现过这一本书,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他很喜欢它,进而可以推断他也很喜欢柯察金,甚至是敬仰、崇拜。
他向往成为如柯察金一样的人,如柯察金一样跃进花园,遇见属于自己的“冬妮娅”(参见影中彩凤家院外马杰传信,二人敦伦后马杰会周公)。
可是,就如同中学生读水浒,只读到兄弟意气、快意恩仇一般,马杰只学到了柯察金的“坏”(复活节蛋糕上撒烟灰)“热情”(对彩凤)“倔强”(对驴比人金贵的不满)以及一些用岔了地方的毅力与坚强。
每每看到以上山下乡为背景的故事时我都会想到王小波,这次也不例外。
我想倘若是他笔下的流氓王二来了,遇上这些事,会作何反应?
怕是要利索的多。
原因就在于马杰的“坏”是背地里的坏,而王二的“混”是明面上的混。
我们在学校里都见过这种学生:永远在老师面前维持一副老实听话、唯唯诺诺的样子,一旦脱离老师视线便开始放肆去坏。
马杰就是这样的“学生”,而队长大莲则是那个严厉的“老师”。
因此他会趁“老师”不在的时候去偷麻醉剂,给黑六闷倒;趁“老师”在的时候挥舞鞭子大展雄风;趁“老师”不在时甩起鞭子狠抽黑六,在黑六命根废后担心“老师”发现清算自己……凡此种种,都注定了他学到的终究只是柯察金的部分的“皮”,而非“骨”,所以他成为不了柯察金。
我看到高赞的几个解读都是说马杰表面上是在对抗驴,实际上是在反抗体制和集体主义。
若真是如此,那么他就更成为不了柯察金,常诵那段经典名言的他也就成为了个笑话。
想想柯察金是为了什么而奋斗的?
他所谓的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最壮丽的事业,指的是什么?
马杰或许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与黑七决战之前眼神空洞地沉默着丢下了《钢铁》,他再不背诵那段名言,他将它抛之脑后。
他丢掉了书,也丢掉了信仰——如若那也可以称之为信仰的话——信仰一经丢失,勇气也将消散。
因此,在面对欲火而来的黑七时,原本满目杀气,自以为已经掌握这厮生死的马杰,大喊一声“姥姥”,丢下铡刀,仓皇逃窜。
这一刻,他比待宰的驴还狼狈。
挺逗
曾經滄海難為水,欺負毛驢不是人。
可能原著不错,拍出来就差意思了,最后黄磊的结尾简直不搭界。BGM一塌糊涂。真是耽误了厚畛子的美景。然后发现女演员很早就挂掉了。
逗乐子的电影实在有趣, 一点无厘头, 跟动物对手戏, 有爱有爱...哈...文章, 逗号, 句号...这是三个人么???
感觉剧本或者原著应该是超级赞的 导演可能是处女作 有那么一点点感觉不到位 不过瑕不掩瑜~
不知道在说啥,最后还致敬了王家卫的音乐和影像???一头雾水
怪怪地 不则么地
既然跟动物有关,稍微学一下吴天明《变脸》,看人家怎样对待猴子的,不行吗,非要自作聪明,不拿驴当生灵。
文章演得不错,可惜剧本太次
魔幻現實主義的小品,一顆星給文章的表演。
其实是很有寓意的,很多镜头也很棒。
虽然总觉得哪儿没对劲,比如摄影过多地用俯拍镜头、结尾很让人哗然什么的,但意识和语言上很值得鼓励啊。。文章真可爱,演得也不错
我们都是驴 仅此而已
文章的表演确实很不错,长的也很像黄磊,本片作为喜剧很不错,但是结尾硬生生的搞一个跟保护动物扯上关系,实在与之前的人反抗集体、驴反抗人的主题有点突兀
故事很有意思,导演还欠火候,剪辑马虎。总体技术没跟上意识。
驴哥太威武了,可歌可泣的驴脾气呀,真是比人强多了。
没劲
没有什么深层含义,
那是一个荒诞的年代,那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原来是根据小说改编,显然导演没有下足功夫。感觉那个年代处处充满悲剧、荒唐。最后的镜头,文章真的很像黄磊。佩服的一点是片尾出现字幕:在本片拍摄过程中,没有任何动物受到伤害。中国导演往往最容易忽视这一点。
吃饱撑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