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像《燃冬》,没《燃冬》那么无厘头。
而且映后见面会的时候因为观众有提问,导演也说了这部的拍摄时间还更早。
黄炎的演技很自然,也不会端着、让人觉得出戏,不愧是科班出身的。
真人也都是笑盈盈的特别可爱,而且也很真诚,希望后面还能看到更多作品。
至于我拍的这张照片…对不起,毕竟有的人天生不适合当站姐
灰色是不想说,蓝色是忧郁,那么红色呢,红色可以是什么?
起初看到《红色冲浪板》这个片名,感觉到的是一种悬疑惊悚的调调,直到真正看了这部电影,才打破了我脑海中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
在小岛上的冲浪店里,店员小方(许伟豪饰)向游客袁泳(黄炎饰)推荐的,正是这样一块红色的冲浪板,因为它拍照好看,更出片,当然,也更加适合新手,更安全。
红色冲浪板既是两位男主发生邂逅的契机,亦在冥冥之中借命运之笔写下了隐秘的注脚。
细心的观众会留意到,“红色”在影片当中还有另外一重指代,那就是女主人公杨帆(王悦伊饰)在海风中飞舞着的一头红发。
实际上,正是因为这红色的头发,才让我一下子想起来,女主角原来是“小八”Hachi八哥哥!
即使好久没见,这独特气质还是能一眼就辨认出来。
两男一女的人设配置,前有浪漫主义的法国经典之作《祖与占》,后有娄烨“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的那部《春风沉醉的夜晚》,而《红色冲浪板》另辟蹊径找到了第三条路径:在这里,杨帆这一女性角色既不是男性竞相追逐的对象,又不是苦大仇深的忧郁女子,她更像是一团灵动而充满好奇的小小火焰,可以乐在其中,也可以置身事外,一切随性,如她所愿。
杨帆贪恋的从来不是爱情,因为情爱关系会束缚自由,她偏爱的其实是可以随时观看、随时欣赏的乐趣。
于是,电影中“腐女”杨帆的位置被巧妙地置换为观众的视角,作为观众的我们带着那份略带狡黠的期待与欣喜,偷窥小方和袁泳如何眼神拉丝,如何从心动到情动。
导演马雪将小方和袁泳之间秘而不宣的暧昧与浪漫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既不会蜻蜓点水使人看了不过瘾,也不至于太过露骨而使得影片难以与观众见面。
欲念是流动的,欲念静水流深,欲念就发生在两位男主每一次的眼波流转里。
或许谁都难以否认这一点,在这样一个“快餐式爱情”横行霸道的时代,这样一种感情观念愈发凸显:肌肤相亲固然好,搞纯爱才是王道!
什么是纯爱?
在《红色冲浪板》中,纯爱就是小方在空寂无人的冲浪店里,一遍又一遍循环播放的《以吻封缄》(Sealed with a Kiss):“即使我们必须说再见,在这个夏天。
亲爱的我向你承诺,会在每一天的信里,寄出我所有的爱……”;纯爱是袁泳经常有意无意营造出跟小方相处的空间,总是想要见到他,安安静静看着他,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一些话;纯爱是“五千年性压抑”(李安语)下的言语试探:“哥们儿你不会是同性恋吧?
”“你丫才是同性恋!
”写至此处,再看一眼电影海报:“5月17日,放浪爱”。
5.17,这个比5.20提前三天的日子,是否存在什么特殊涵义?
搜索引擎大方提供了三个答案: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挪威国庆节,以及国际不再恐同日。
一切尽在不言中,《红色冲浪板》片方有心了!
我很喜欢看希区柯克的悬疑电影,因为他的作品总是把细节和谜底藏得精妙,不经意间给观众暗示,猝不及防给观众掀开底牌,给到观众震撼视听的冲击力。
我认为,无论是悬疑片,还是剧情片,都应该把故事的部分内容藏起来,让观众去发掘电影的隐藏细节。
国产新片《红色冲浪板》就是一部剧情曲折、细节丰富的作品。
影片表面看起来是爱情片,但拥有悬疑片的内核。
片中人物的行为动机、真实性情,导演没有直白表露,而是通过细节流露、表演暗示来传递给观众。
影片构建了一个看似阳光和煦、但实则暗潮涌动的叙事空间。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阳光明媚的海滨小城,两男一女享受着一段悠闲的时光。
可是,谁能料到他们三人会遭遇一段交织着重生、复仇、暗恋的凶险经历?
导演通过各种暗扣式的隐藏情节,让影片氛围在轻松和紧张之间来回交替。
影片时间跨度近20年,人物命运的设计犹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看到最后才会恍然大悟,他们的命运走向原来早已注定。
《红色冲浪板》是一部能够带来观影乐趣的电影,扒一扒片中的10个隐藏细节,会让观众了解影片的真实面貌,它真的很“骇人”。
细节一,男主人公小方(许伟豪 饰)不会用手机支付。
影片中,小方初来海滨小城,吃面不会用手机支付。
这个细节表明他和社会脱节,让人猜测他刚刚出狱。
之后的情节中,小方的确曾有过犯罪行为,由此对应上他脱离社会的细节。
细节二,“杀”椰子的价格。
电影中有一个路边小摊专售椰子,明码标价地写道:“自杀16元,他杀15元。
”极具揶揄的味道,这显然是导演埋下的伏笔,暗示小方进入了一个步步杀机的环境。
细节三,两男一女暗藏机锋的对话。
男主人公袁泳(黄炎 饰)被小方暗讽冲浪技术不如女友杨帆(王悦伊 饰)专业,袁泳立刻否认道:“谁说她是我女朋友?
”袁泳和杨帆看似感情不错,但细看之下,更像是姐妹。
杨帆初识小方,非常关切地问小方有没有女朋友。
随着三人的熟络,关系越发复杂。
杨帆显然更喜欢小方,但小方更愿意和袁泳交心。
杨帆只能和袁泳亲近,但袁泳有些三心二意,他更在意的是小方。
细节四,警察“提醒”小方。
小方违章停车,一名交警查看他的身份证,话里有话地说道:“不是第一次吧?
”这里表露出小方曾有犯罪前科。
细节五,东滨(李康生 饰)的鸢尾花。
小方来到东滨的冲浪板店打工,这位老板仿佛等待了他很久。
东滨孤身一人,他嘱咐小方要照顾好天台上的那盆鸢尾花。
鸢尾花的花语是长久思念,东滨心中有思念的逝者。
细节六,无名墓碑。
影片后来出现过一个墓碑的镜头,上面刻着“爱子之墓”,并未写明死者姓甚名谁。
可以推测,东滨中年丧子,鸢尾花寄托的就是他对儿子的思念。
这也就解释了东滨为何整日愁眉不展,心中的那股怨念始终不曾化解,他一直在酝酿着不可告人的复仇计划。
细节七,看不见的东滨妻子。
东滨偶尔会提及他的妻子,但从未提及妻子因何亡故,她就好像随风而逝。
可是,小方曾去一间寺庙拜佛,一名出家人一闪而过的镜头,极有可能是东滨已经出家的妻子。
细节八,红色冲浪板。
影片中的红色冲浪板贯穿始终,它既是运动器械,也是重要意象,不断向观众和角色发出警示,它将带来危险。
红色本就有警告的含义,冲浪又是一项剧烈且带有危险系数的运动。
导演仿佛一直在努力告诉观众,红色冲浪板是一件“凶器”。
细节九,东滨从来不冲浪。
东滨经营冲浪板店,似乎也了解冲浪运动,但是他从来不下海冲浪。
这个细节可以理解为他在冲浪板上做了手脚,经验冲浪生意只是幌子,他想借着冲浪复仇。
细节十,袁泳的“畅想”。
袁泳和小方、杨帆聊天,表达自己和家人闹翻的现状,表示自己不想离开海滨小城,就想安静地漂浮在海上。
这段话里透露出袁泳隐藏的情感秘密,他的爱情观被家人所不容。
另外,话里还暗示了袁泳悲剧的命运走向,看完会让人细思恐极。
《红色冲浪板》用巧妙的细节表达的深层的故事内涵,让观众逐步走入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影片给观众看到世间表面的美好,体会到不可明说伤痛和阴暗。
这部电影的细节值得反复解读和延展,给观影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 《红色冲浪板》一座远离尘嚣的滨海小镇,三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怀着各自的追求和梦想,在不断的碰撞和摩擦中,心与心的距离逐渐靠近。
三个迷茫又不羁的年轻灵魂,在这个冲浪爱好者的乌托邦,展开了一段疯狂跳脱的大胆之旅。
冲浪就像是生活,你永远不知下一波浪会带你去哪里。
不是每一次跌倒都能够站起来,但站起来的每一次都值得骄傲。
海浪不会等你准备好,你得学会随时迎接挑战。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会犯错,但重要的是敢于直面过去,寻求救赎,才能获得新生。
红色冲浪板 (2024)5.1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马雪 / 许伟豪 黄炎
首映看完后劲挺大,很多情绪和问题都在从影片中迅速寻找答案和支撑点。
如果你曾经拥有爱情或者正在经历爱情,如果你曾经拥有友谊或正在收获友谊,5月17日在这个夏天走进影院用心直面感受导演和编剧对于“青春”的诠释。
从某个层面来说导演把对于故事的定义权给到了观众,更像是导演来完成70%的基础铺垫,剩下的30%由观众自由完成,这种感受很有意思。
影片中每个线索下的小设计都成为了点睛之笔的亮点和剧情的推进叙事。
情感的爆发三位主人公的内心呐喊和台词表达蕴含着双重含义。
有含蓄有大胆。
影史上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恭喜马导。
前半场青春的荷尔蒙让你的多巴胺直接拉满,也基本上符合了自己的“前期待”,因为碧蓝色的海水、红色的冲浪板、阳光帅气的男主;但是后半场我是万万没想到我哭的稀里哗啦,尤其最后眼泪喷涌出来。
我反思为什么呢?
因为它把最美好的事物毁灭了,就像我们在红楼梦看到的那些少男少年大观园被毁灭一样。
大观园是红楼女子的乐园,那里面少男少女虽然有等级、有不同的信仰和操守,不同的性情和文化修养,但是有着年轻人的纯情和聪慧,所以可以不用像园子外那样受到礼的束缚,这就是最可贵的地方,同样电影中那个海滩也是一个乌托邦,爱可以跨越性别等一切,加上点悬疑感,所以我说后半段太有后劲了!
电影完成度很高,如果非说类型,我觉得青春+剧情+悬疑+身体....总之,517,带上所爱的人去看吧,一定让你的情绪拉满!
最后我想说,去年的狗神,前段的童话世界到今天这部红色冲浪板,不散观影团做的太到位了!
他们对于这些少数群体很有人文关怀!
支持不散文化!
主创很真诚,电影美术,色调,镜头也都很干净,配合海边的波纹很好看。
看得出为电影的努力。
小成本电影,如果故事讲的好应该也很能出彩,但是全片看下来,却尤为的尴尬,台词功底不太行,很多台词都是很老旧像网文小说一样的棒读。
大量的“有些东西xxxx,就xxx”这样的看是高深,却什么都没讲的台词。
虽然不应该在小成本电影里谈逻辑,但是自己有幸在海南尝试过冲浪,在当地是有专门的冲浪体验服务的,价格也很亲民,付费就能有专业教练教你冲浪,在水深较浅的地方,完全能够让你在入门学习半小时后站立滑行,甚至给你提供拍照,电影中两人独自学习去深海的情节完全不存在,偌大海边只有他们几个人本就不科学映后导演讨论本片是受当地浪人生活启发有感创作,但是片子对浪人的描写却非常薄弱,就两次篝火,甚至没有什么实质性对话的内容,第一次篝火一个角色勾出有人不下水,以为有什么伏笔,后期也只是交代老板不下水是因为算命算今年不能下水,啊?
然后呢?
暗示男二下水会出事吗?
感觉很牵强,对浪人的描写也没有任何帮助。
可以的话,表现一下大家一起冲浪,当地生活美好的样子是不是更好呢?
而不是通过角色口头说说再者居中主角3人感情也很奇怪,感情的堆砌靠打架唱歌,说实话很难看到3个角色间有什么非常强的羁绊,还是路人的感觉偏多,现实很难共情最后导演的镜头确实很好看,窗台抽烟的两人,以及最后游向海里的小方。
以一块醒目的红色冲浪板为纽带,串联起两个主角的命运,同时映射出他们内心的渴望与挣扎。
影片画面唯美,情感细腻,将青春、爱情与自由的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导演马雪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率性的表达,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充满艺术性和感染力的佳作。
红色冲浪板不仅是他们相遇的契机,更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写照,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真挚动人的青春情谊。
昨天第六次参加了不散观影团#的新片观影活动,提前观看了这部5.17即将上映的红色冲浪板。
也参加了映后主创团队们的互动环节,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李康生老师,听导演马雪讲了这个剧本的创作由来,整个活动的体验感都是蛮好的.但这部电影,在我心里真的只有两星半,一颗星⭐给剧情,一颗半星⭐给导演,剧情中想表达的内容及背后的一些隐喻,都表现的相当平淡,平淡到让人觉得什么矛盾点都没有,这部电影就快结束了.其次就是人物关系之间的莫名其妙,开始的太过“含蓄”,高潮的太过“疑惑”,结束的太过“浮夸”.还有就是,#大海# #沙滩# #机车# #冲浪# #小城生活# #两男一女# 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很难不会让人联想到#盛夏光年# #女朋友男朋友# 等经典的台湾电影,所以对后续故事的走向也大多没了期待 .当然,我们都明白这部片子在前期创作到后期送审阶段,所要面临的一些困难,能看出导演在很多剧情节点的处理方法上做出了相当大的取舍,也都能理解创作团队们在片子里那些凸显两性关系时的“刻意”.但整体下来我想说,马雪是位有着人文关怀的导演,以后还会接着关注她的作品.
乍看片名和海报,想必是部小清新的爱情片,暖阳、微风、沙滩、海浪、装扮清凉的青春男女、色彩鲜艳的冲浪板,这氛围感有点儿像多年前的《夏日嬷嬷茶》。
影片的开始伴随着不同场景,笼罩着一层时暖时冷的滤镜,人物渐次出场,时空交错中故事徐徐铺展。
一望无际的大海,微波荡漾的浪花,葱郁碧绿的棕榈树,冷清萧条的小镇,狭小简陋的面馆,平静慵懒的行人,大自然的唯美风光与寻常的生活化景象相融合,有种既遥远又亲近、既新奇又熟悉的感觉。
理想的乌托邦与现实的失乐园存在于一个平行宇宙之中,仿佛暗示了影片矛盾冲突的基调。
零星的台词,跳跃的镜头语言,勾起丝丝诡异的气氛,不经意间营造出一股悬疑感。
随着两个年轻男女的出现,画风顿时欢快起来,对白也变得活泼、幽默又密集。
女生前卫靓丽、鬼马精灵,男生高壮阳光、行走的荷尔蒙既视感,跟男主小方忧郁沉闷的气质形成反差对比。
此后,三人频频同行,但没有呈现貌似“情侣”的男女独处,反倒穿插着不少小方跟男生的单独互动,欲言又止、眼神拉丝、性张力拉满,氤氲着一种异样的情愫。
期间还不断插叙小方少年时期的经历,懵懂率真、志趣相投的两个白衣少年,空气中漂浮着清淡暧昧的鸢尾花香味。
看到这儿,似乎察觉了故事的一条主线。
影片刻画的角色很少,除了两男一女,再有就是滑板店老板,一个表情淡漠、行动刻板、举止略显神秘的中年人。
老板的戏份虽不多,但从头到尾时有出现,最后才发现这个人物也起到了推动故事线的重要作用,可谓是整部影片的悬疑担当。
故事的结局很悲催,多年前的悲剧再次上演,明暗两条线最终契合呼应了。
影片的整体画风清淡却非寡淡、平和却非无趣、徐缓却非拖沓,抽丝剥茧却非和盘托出,有一种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的节奏感和分寸感,观感舒适且诱人!
那种朋友之上、恋人未满的关系太上头,纯爱真爱不能被性别界定,美好珍贵的感情只存在于适合的人之间。
三个人逃避俗世来到小岛,以为找到了简单、幸福、自由、欢乐的理想之境,但遗憾的是,乌托邦终究是虚构的,是永远都追逐不到的幻影。
最后,你能想象刚看完电影,出了影院身边就站着影片里的两位男主吗?
现实中两位年轻男星的形象气质跟角色的人设基本相符,一个沉稳,一个外向,各有各的帅,一样的随和、友善、谦逊。
还有导演,知性干练,有问必答,分享了很多创作心得,为大家解密和梳理了观影过程中的一些疑窦及遐想。
没想到最后竟有这样的彩蛋,太惊喜,太哇塞啦!
《红色冲浪板》,我决定二刷了!
跟《小白船》异曲同工。不过《白》还是比较注重两位主角之间的情感链接,《红》里的描写太流于表面,哪怕画出肠都很难让人去真情实感地代入什么,但也能看出主创其实找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同影作为参考,最后做成这样有点可惜。而也没有必要去加入过于游离在这个内核之外的悬疑元素,相比之下《白》纯粹把地缘关系当成故事背景还比较真挚一些。
很難不讓人想到《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和《盛夏光年》。【我八真的好美🥰
低配版燃冬,男一太老,男二嘴碎,女主太瘦,加上李康生…家人,乌托邦
开场五分钟的色调和剧情都略显沉闷,但也平复了下班匆匆赶来的心情沉入到故事中:阳光明媚的万安小城里,海边沙滩上荷尔蒙十足的冲浪运动,肌肉贲张外表阳光的大男孩、一头火红短发好奇心十足的杨帆,带动了沉默着安静喝椰青的小方去唱k打架,也揭开了往事的回忆——导演很小心把钩子深埋在了青春片的背后,勾着你不停地合理怀疑,一直一直希望能从片子中找到些线索,直到…🔚有些人有些事,如果不是拥有上帝视角的导演&编剧路演时亲口确认,可能永远没有答案,一如作为观众的我们旁观别人的人生。
昨天看了首映,电影也还可以。虽然有些地方忽略了,特别是听了主演的回答后,觉得应该二刷!我很喜欢那前后呼应的画面,如果那是结局就好啦。
很久没这么无语了
揉杂了悬疑、犯罪、三角恋,深柜、邪教,每个人物都莫名其妙,背着巨大秘密来这儿,然后故事并不揭晓这个秘密,因为秘密空洞得可笑;导演还时不时提醒观众:你看看我多么很会用这个镜头语言啊,这儿晃一下,那儿翻转,我这都是有深意的,观众你们多思考呀。
讲的是三个年轻人在海边相识相知的故事,导演的拍摄手法非常不错,三个年轻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写的很细腻,就是东滨哥和小方之间的纠葛有点隐晦,前期的剧情剪辑太杂了。总体来说是一部不错的青春文艺片。而且导演把万宁的景拍的太美啦,真的很喜欢
见面会上黄炎的笑还是挺可爱的。再说电影,感觉导演就是想对观众说你们没看出来吧,我拍得多高明。难道这就是悬疑片?如果非要人去猜你在讲什么,就是不伦不类,不如大大方方的展现。
武汉路演场。摄影和镜头还可以,特别是开场时海里水下视角的运动镜头拍得很帅气写意。剧本很有早年萌芽杂志疼痛青春的味道,青春片程式化的要素都配齐了,青年组的两个男生互动其实不太有火花,倒是回忆里的少年组更自然一点。最喜欢的段落是袁泳离开后小方独自在房间里练习滑水然后抱着袁泳的冲浪服哭泣,以及之后又回到海上一个人孤独的身影,爱情短暂来过又逝去。
很散,很乱,很莫名,一颗星是因为只能给一颗
感觉每个人都在硬凹沉着,其实内心都涌动着很多秘密,众多细节暗示着深埋心底的过去也铺陈了不可明喻的杀机。喜欢导演把故事处理得如此轻盈,每一首配乐都恰到好处。
精彩至极的一坨勾蚀,主角团的像是三只小猪,充满着可爱的愚蠢和人类看不懂的迷惑。大量的海边戏像是在《逐梦演艺圈》,诡异的配乐发癫的运镜迷惑的剧情让人不禁想问导演到底想拍什么?卖腐就大大方方卖,拍剧情就认认真真拍,两边都想要又都烂的要命真的让这部大作烂上加烂。
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有的人却在偶然一次就遇到了,便象认识了很久很久一样,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爱好,无谓性别差异,电影里这样的感情甚是难得可贵!
海南也有自己的燃冬了,万宁旅游和北冰洋宣传片,无止境的夏天映射了不会前进永远在原地打转的人心,李康生没有发挥出来,台词很差,浪人的设定非常美剧。两位男主角没有擦出一点火花,女主成了他俩的注脚,硬和白马啸西风扯上。导演很有想法,打破观众刻板印象咱们电影怎么就不能回忆杀mv定格照了。另:不散强制删评论操纵评分。
三个人的世界总是如此微妙 如梦似幻的南海冲浪画面构图不错 但国产青春片还差着十条街吧 剧情太尬 能看到一些为了过审的瑟瑟发抖
电影真的有很多细节之处等待发现,需要进一步去探究发现。
我的天哪,这是多么烂又尴的片子??这片子的长影评是请了多少写手啊,居然还能掰出一个悬疑来,,如果不是这片子在山海浪人民宿和新谭湾拍的一星都一想多给,后面是直接快进的,整个片子就那个最后溺死的男孩还有演技,果然一查人家是科班出生的。是给了李康生多少钱来拍此片?另外男主角那纹了的发界线和发鬓太让人出戏了。。。
黃炎性張力十足“我們有自己的燃冬”
手持镜头开场晃了半天头好晕,跟剧情也没什么关系。小方85%时间无表情,尬到以为时间静止,台词说出来感觉在背。看到一半出来了。感情线无预兆进展,也很尬。完美诠释了尬片。剪辑成MV可以合格。配乐像某湾电影,但是人家好歹颜值高,剧情流畅吧。建议电影上映需要考核达到最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