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小说宠儿,而对王小波的书迷而言,没有哪一篇不是他们的宠儿。
在低吟的《沉默的大多数》杂文集中接受睿智、幽默、坚定的文字洗礼,站在属于他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标杆前,感悟的是沧海桑田,而其意义对生长于现代的我们,则是正视拥有的,寻真相,令自己的头脑更清醒,令自己的身体不被感染成行尸走肉,书写我们的责任,即便足底的大路并不为你铺,硌脚的石子让你无暇顾及沿途的美。
看罗马尼亚影片《无声婚礼》,我的脑海一直盘旋着与之并不相连的王小波的文字。
或许有相通之处,以嬉笑怒骂,敌沉默之竭,留给历史一丝响动,是哀,是怒吼,用活的气息拖住丧气的步子。
关于《无声婚礼》,这篇感悟不好写,因为要触及到一些话题,对于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来说,来来回回三五下就能把自己憋进死胡同,我八股刻板的思绪中有太多不能触碰的惊雷,所以在未提笔前,已觉前路漫漫,思泉陷于拘泥,不知如何“挥键问情”了。
但从心底里愿意写这么一篇观后感,看到好看的影片,不愿无动于衷,更想推荐给路过的影友。
或许对于看片的人,仅以看一部娱乐片的心态来对待这部悲喜剧比较好。
那样,就容易看到万花筒里的魑魅魍魉,那可不是妖魔鬼怪,而是部分受控于罪恶的木偶,做成的有血有肉的历史标本。
在别人的家园,谁都不能像强盗一样飞扬跋扈,而守在自己的家园是否就是家园的主人了呢,影片的和平宣言与回望的自省意识在滑稽的故事里显露出山水。
如果你好奇一个葬礼是如何摧毁了一个婚礼,并用整个村子的男丁来做陪葬品,你就看看这部剧。
如果你想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苏联老大哥“照顾”的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是如何在曲解的爱国精神下被戴上叛国的枷锁,并被放逐、抛弃,你就看看这部剧。
如果你嫌上面的看点都不能让你感冒,你就喜欢看能纾解压力的,让人一笑而过的片子,你也看看这部剧,这里融入了灵异、奇幻、纪实、黑色、爆笑,随你享用,而且还能听到幽默、粗俗、智慧、胡闹的百姓之声。
当然,哪里都有好人坏人之分。
放置于历史长河中淘漉,显现战争、掠夺与不公,对我个人而言,从狭隘的个人情感靠近事实,往往能从中看到不干瘪无味的人生百态。
所以我对此片最直接的感受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怎一个“戏说”了得?
在那遥远的年代,在遥远的罗马尼亚,在熟悉的社会主义旗帜下,在待苏联红军如自家兄弟姊妹的革命岁月里,我们想象的“军民一家亲”确实是想象出来的。
在《无声婚礼》中,那是千呼万唤也不顶用的入党号召,军民相斥的关系达到白热化,那国那军绝对服从于苏联的指示,而国民却在承受无尽痛苦的无声中怒吼着。
这多少会冲击你的认知体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片子要告诉你罗马尼亚被苏联“保护“”着,而它的人民并不领情。
要如何领情呢?
这真是个讽刺且残酷、愚蠢的索求!
没错!
老大哥在家说了算也就罢了,他还要做别人的家长。
我觉得必须走出这个沉重的话题框,自由抒发情感了,陷在上面的文字里实在不好受。
就从一个想要拍摄灵异电影的团队来到一处荒凉的“寡妇村”,由市长戈戈尼卡做向导,回忆寡妇村神秘过往为起点,开始倒带,回到1953年3月6日——斯大林同志逝世后的第一天。
对于寡妇村的村民来说,幸福与不幸都发生在这一天。
要交代一下寡妇村唯一活下来的男人,在影片开头顶着市长头衔的向导,也就是抠着鼻孔,看兰库与玛拉在野草地里疯狂做爱的小男孩儿戈戈尼卡。
这孩子要没有成为苏联红军的“漏网之鱼”,这故事也就不好讲了。
先说一说可笑的。
如果翻译没有太多的失误,对白是本剧最亮眼的喜剧元素。
愤怒、低俗的话语不仅刻画出了特定的人物性格,彰显了贴近生活还原历史的内隐态度,而且还揭示出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不满的社会情绪。
难道那真是文化传统的差异?
玛拉老爹扯着玛拉的裙子,一张嘴对付娘仨,连珠炮式的唇枪舌战,满口“为老不尊”的粗话,听着真让人费解。
叫老岳父赶紧下地狱去,那更让人咋舌。
想必是对爱管闲事的苏联有了特殊情结,农田里开着用来战斗的塔克,肝火不旺,心不怀恨都怪了。
但愿是我想多了,或许民风如此,小乡村能有什么大事?
至少老百姓们还坚持着往日的生活方式,大家谁对谁都不会隔着肚皮说话。
若怕隔墙有耳,极敏感的话,实在说不得,也能用张狂的傻笑,用狡黠的眼神传递彼此间的心领神会。
老乡们如此不惧无所谓的性格,对唯一一个类似“狗腿子”的男人,小戈戈尼卡的父亲老戈戈尼卡都不避讳。
曾经村子里的当红妓女也无可奈何于冷酷的身心摧残了,满嘴少儿不宜的糙话,不受控的怪异脾气,一枝花变成老豆腐渣,变得更加凄惨,或许“笑傲江湖”的勇气没有变。
没有彻底洗心革面没有彻底吐干净身体里残留的狼奶,然后进入被资本家操控的时代,老妓女央市长给她安排个教授宗教的教师职务,这要求聪明绝顶。
长得像希特勒的电影放映员指着老戈戈尼卡的鼻子说过特经典的话,意思就是不服从,俺就向上级打你的报告,阻碍人民的启蒙教育可不是儿戏。
啧啧啧,这套用揭发告状来苟活发达的做派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平庸的恶啊,殊不知最终的真相是,桎梏精神、封压民智才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就像他的摩托车,熄了火,就很难打着了。
真正可观看的闹剧出现在无声的婚礼上,因为一切可听见的声音都可能招致危险,所以要屏蔽掉。
刀叉要撤走,乐队要假弹奏,新娘新郎要跳没有音乐的舞蹈,打嗝要压下去,放屁要憋没音喽,连苍蝇都不能放过,这么艰难,但他们还是要忍受着痛苦,快乐地狂欢。
而这期间故事戏剧化的推进,就像蓄积了大块雾滴的天空,只等一声惊雷,痛痛快快地笑,自由自在地呼吸。
忘了说酒席间的一个“传话”环节,挺有意思的一段情节,我就是愿意把它说严重了,我看过后马上想起那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 接下来我要说一说死,或许说“离去”更为妥帖。
第一个离开的是那个白衣少女,能感知到黑暗天使撒旦降临的怪异女孩儿。
她唾弃兰库与玛拉自由恋爱的真挚情感,视肉体与自由精神上的愉悦为罪恶,像捍卫“禁欲”的卫道士,虔诚的神的女仆。
结果却落得无比讽刺、悲惨的下场。
在马戏团来到村子里的那天,被苏联大兵捆绑在树上,强奸后杀害。
而她在被埋葬后,流浪的孤魂回到家,撞到端着葡萄酒的母亲,又像犯过错的小孩仓皇而逃,那真是对宗教的嘲弄,如此清心寡欲一心向主的女孩,竟要为杀人犯的错,背负罪恶,进不了天堂,她的信仰也背弃了她。
扎着翅膀的知识分子虽然用他不喜欢的方式被结束了生命,但在这些可怜的牺牲品当中,他虽无足轻重,满脑子的科学理论、先进的思想武器毫无用武之地,但死的最拉风。
像鸟一样拥有了一对漂亮的翅膀,飞向另一世界,假若预见了他将拥有自由的灵魂,那看起来真帅。
玛拉的老爹死得很壮烈,似乎赋予了将军身份的味道,拍桌子时就领略了他的气魄,指肚大的子弹印被他擦拭得越来越大,殷红的血渍,再也回不到原来的雪白了。
他一定希望那不是血,那是不小心沾染在衣服上的葡萄酒渍。
然而,希望在无法补救的遗憾中成为了最残酷的无望。
而兰库的朋友小矮人,他的离开,是令人开心的好结果。
因为与死亡无关,只意味着觅到幸福的新生。
遇到马戏团里的另一矮小美眉,俩人一见钟情,从此天涯海角,比翼双飞。
这是自由与爱开出的幸福果实。
还有老戈戈尼卡,全心全意为苏联战友服务的罗马尼亚公民,没有悬念,一并处决。
这老哥哥的命运是最窝囊的,但也是最好的注脚,服侍者的身份注定没有自主的权利,还好能留下个儿子。
玛拉,最悲惨的活死人。
她代表着村子里无数失去父亲、丈夫、儿子、兄弟的妇女,也是全片中最敏感最诡异的角色。
这个女人多愁善感有主见,像她的父亲一样叛逆,总之她的脸,她的眼,就是电影故事的晴雨表,带有奇幻色彩。
我发现我自己是个无趣的人,总会把话题拐进特沉重地方,其实电影中有关死的情节并不像我说的那么无情。
本片导演懂得太多的电影技巧,他用动听的配乐,优美的镜头,展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
只是在前后呼应的阴暗镜头中,你才能体会历史上留下的错误的冰冷。
最后看到老婆婆取下头巾,露出颈部的胎记,观众明白了,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闹鬼的寡妇村,就是由像玛拉一样的女人延续着它的传说。
如果提到婚礼,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什么?
我想,大家在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脑海里闪现出的几乎都是热闹甚至有些吵闹的影像:比如震耳欲聋的欢快音乐、新人在宾客堆里各种敬酒、小孩子们激动地跑来跑去、来宾们喝的酒酣耳热大喊大叫等等。
但你是否见过这样一场婚礼,明明所有人都是能够正常说话的人,却一点声音不敢发出来,甚至是婚礼的乐队都要虚空演奏?
《无声婚礼》就为我们上演了这么一个看起来非常无厘头的婚礼故事,而在这个荒诞可笑的故事背后,却是无尽地沉默与悲伤。
01本片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座小村庄里,彼时的罗马尼亚已经是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罗马尼亚政府自然也承受着苏联老大哥无微不至地“爱护”。
不过,在这个遥远的如同世外桃源般地小村庄里,人们却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整个村庄的景象就如同赵本山《咱们屯里的人》唱的那样:“别看屯子不咋大,有山有水有树林,邻里乡亲挺和睦,老少爷们更合群。
”生活在这座村庄里的都是一群最普通的农民,他们没有多少文化,举止言谈粗鲁,但却也有着最质朴的情感。
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掌权的政府是谁,对他们来说生活并没有多少影响,哦不,也有些影响,那就是大家的土地被以人民的名义征收走了不少,同时村里还多了几个扛着红色旗帜的小丑,不过也还好,不耽误过日子。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村里的一对年轻男女相爱了,他们在山野天地之间,用自己的身体尽情表达着对彼此的爱意,最终,他们决定用婚姻来彻底锁定对彼此的承诺。
然而就在双方亲朋到齐,所有牲口宰杀完毕,婚礼即将举行的时候,却从城里来了一名苏军军官,他在宣布伟大领袖斯大林的死讯的同时也警告所有人,为了表达对伟大领袖的哀思,从现在开始七天之内不许有任何的活动,否则将以叛国罪论处。
然而,婚礼的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尤其是那些被宰杀的牲畜,七天之后肯定早就腐烂了,而这些牲畜已经是一个农民家庭能够负担的极限了。
为了避免损失,大家机智地趁着夜幕的掩护举办了一场“无声婚礼”,大家沉默地吃饭、用口型无声地为新人献上贺词、乐队虚空演奏、人们沉默跳舞,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地滑稽,让人忍俊不禁。
最终,女方父亲忍无可忍,一巴掌重重地拍在了桌子上,所有人都不再沉默,尽情肆意地挥洒着自己的喜悦,而且一切的代价,就是引来了附近的苏军,村里的全部男性都被带走枪决,只剩下一个小男孩逃过一劫,从此,这个总是充满了男人粗野笑声的世外桃源,变成了死一般寂静的寡妇村。
02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充满了血泪,同时也充满了讽刺。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而仅仅5年之后,苏联的驻军就撤出了罗马尼亚,不过之后罗马尼亚的日子也没好过到哪里去,整个国家在齐奥塞斯库夫妇的统治之下一路下坡,最终被忍无可忍的人民给掀翻,罗马尼亚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然而,这一切对于最底层的老百姓来说,只不过是换了一批压榨自己的人而已。
在影片中,那个唯一活下来的小男孩在多年之后成为了这个寡妇村的村长,面对来采访的记者,他仍然像他那些死去的父辈一样,用粗野的笑话调解着生活的荒诞,他说:“这里以前是个村庄,后来共产主义为了建工厂,把村庄推倒了,如今,资本主义又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村庄,是度假村哈哈哈”虽然他笑得很开心,但谁都能感受到,这背后的荒诞与悲伤。
而这种荒诞与悲伤,在后面的采访中更是达到了极致,当记者对当年幸存下来的女主角说“我们想了解一些情况”的时候,老妇人一脸困惑地问道:“你们还想从这儿夺走什么?
”
整部电影的最后一幕,镜头逐渐显示出这座村庄的大远景,曾经成片金黄的麦田和郁郁葱葱的树林都已不见,留下的只有破败的教堂、灰色的工厂废墟,空旷荒凉的街道上,只有那个洁白少女的幽灵跑过。
这一幕像极了《利迪策大屠杀》的结尾,男主回到家乡时,看到的只是一片荒芜的场景。
对了,那部电影讲述的也是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让一个村庄遭殃的故事,1942年5月27日,纳粹党卫军核心人物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在布拉格被捷克特工刺杀,希特勒选择了一个名叫利迪策的世外桃源般的村庄展开报复,整个村庄的所有男性和动物全部被屠杀,女人与儿童被送进集中营,房屋全部被烧毁,最后连废墟也全部被拆毁运走,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抹平”一个村庄。
03“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这句话我想大家已经都很熟悉了,而这部电影为我们展现出的,就是我们个人头顶上的这座“山”,是如何突然出现,又是如何瞬间压垮我们的一切生活的。
村里的所有人都不明白,为什么遥远国度一个大人物的死亡,却让他们这些没有任何思想的小老百姓遭殃,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虽然有抱怨,但却并不敌视,地被收走那就收走好了,只要还给我剩下点儿,我就能快乐地活下去。
但就是这么一群淳朴的农民,却最终成为了“叛国者”,那些向他们射出子弹的苏联军人眼里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恶毒攻击伟大领袖的“坏分子”,却丝毫没人在意,这些人其实根本连伟大领袖长什么模样都没有见过,他们只是不想浪费,不想让自己受损失,不想让这对儿相爱的男女人生中最闪亮的时刻留下遗憾,怎么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人了呢?
为什么这个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人死掉了,却要让他们的一切生活也因此停止呢?
那既然如此,伟大领袖过生日的时候,怎么不给村里每个人都分上二斤猪肉一杯酒呢?
“他”死了,无数人都要诚心祭奠,天大的事儿都必须要放下;而“他们”死了,却根本没人在意,连个名字都不会留下。
我想,那些死去的村民大老粗们的灵魂如果能够回到村庄,恐怕还会举起酒杯,彼此笑嘻嘻地说:幸好,“他”和“他们”都只能死一次。
部分内容可能不符合社区指导原则,待审核通过后会自动发布。
无需重复提交。
(若审核未通过,文章会被自动发往你的注册邮箱) 刚才的发言被“无声”了,出于的这个可爱的理由,所以,我觉得,我通过这部影片,找到了当年罗马尼亚人民在xx主义zf暴政下的精神痛苦。
这是一份苦涩的共鸣。
所以,生活在今天中国的人值得看这部片子。
真的值得。
要么在沉默中变态,要没在毁灭中爆发。
我发言了,
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对年轻人正要举行婚礼,为了这个婚礼,父亲准备了牛和猪,神父也已准备金就绪,亲朋好友也凑齐,正在载歌载舞欢庆之际,斯大林去世了,于是苏联军官强迫他们停止婚礼,不然按叛国罪处理。
可是准备了那么多的婚礼,众人皆不愿意,于是半夜偷偷聚集在一起,最后招致苏军的屠杀,婚礼变成了葬礼,喜剧变成了悲剧。
电影中让我最感到比较有冲击力的有两段。
第一段是村民聚集在一起看红色政治宣传片,当大家都情绪饱满地感动时突然来了一队马戏团,观众不再看宣传片,而是目光聚焦在滑稽而又有点诡异的马戏团,虽然不太看得懂这队马戏团的寓意,但是这个场景的转变带给我的冲击感还是很强的;第二段就是这部电影的精华片段,半夜大伙聚在一起险中求乐,为了让婚礼如期举行的同时不违反禁令,杯子绑上了布料、乐队假装奏乐、孩子们被绑上布料封嘴,为了不弄出声音,大家很努力地维持这沉默中的快乐,突然一声惊雷让所有人都不再束缚自己,开始放肆纵情欢乐,然而悲剧也就此降临,墙被坦克冲破,父亲被军官射杀,男人们都被抓走,婚礼的美食被掠空。
百度百科了下罗马尼亚的近代史,二战期间参加法西斯同盟,为纳粹德国干活;后来苏联红军进入罗马尼亚,借助共产党的力量罗马尼亚赶走了法西斯;55年加入华约,04年加入北约,07年加入欧盟。
再看下其地理位置,简直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强敌环伺四周,夹缝中求生的小国,作为棋子,其命运也只能是任由大国摆布。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抨击共产主义、批判苏联的电影,在斯大林的统治下,罗马尼亚的人民活在沉默中、活在压迫中、活在禁令中,然而电影所要讲的也许并不止如此。
影片一开头就有段台词“以前是个村庄。
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电影的最后记者采访的时候也重复说了这段话。
可见,不管是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个村庄于它们而言只是获取利益的一个工具,至于这个村中有什么不重要,也不关心。
如果能结合其历史,结合其地缘政治,再结合电影中的这句台词,也许它要说并不仅仅只是批判苏联的共产主义。
之所以批苏那么明显,也许是恶心一下已死的苏联,毕竟它也不会再反击,假如灯塔国倒下,也许某石油国也会拍一部自己的无声婚礼吧。
电影的最后,当那个老去的新娘因为听不清记者的电话而说了句“你们还想夺走什么”时,几个记者哄堂大笑。
这一段笑,笑的是多么刺耳。
对这些记者们来说,他们的目的只是来这里找寻特殊的素材,听完镇长说的这个婚礼的故事,很显然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至于这个故事所涉及的这些当事人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所以面对年老色衰、耳背口讷的寡妇们,他们可以大声嘲笑。
历史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素材,可以拍,可以卖,可以笑。
听着他们刺耳的笑,你会感到多么的冷酷、麻木、无奈。
不懂历史不可怕,就怕历史被遗忘。
丝毫不觉得是部喜剧,是一种很荒诞的悲剧。
小小的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可是那一个人是他身上经历的全部,从他为起点可以看到周遭事物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更主观,更能令人共鸣,更加深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这是对中国有一个重要意义的影片。
“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是对记者的叩问,是对历史的叩问,也是对我们的叩问,振聋发聩。
无声的号角—新娘看到被捂住嘴巴的小孩,这一刻无声婚礼的荒谬讽刺感有了具象化的表现,她感觉自己也被“有权的家长”用白色毛巾捂住了嘴巴。
随着雷声响起,觉醒的号角吹响,雷声给了他们勇气,释放出对自由的渴望。
可惜这个结果是黑色的。
人们对历史的调笑贯穿全篇,甚至是在片尾,他们面对一个从历史当中走过来的跟不上时代的当事人,没有讨教敬仰的心,有的只是嘲笑,这是历史的悲哀。
婚礼的破坏,使村子变成灰暗色调,那个在奔跑的新娘,是否是回魂的少女?
那个“上帝”戴着翅膀飞在天空,最终会飞向哪里?
这个村子的未来呢?
那是一个快乐的村庄,即使处于斯大林独裁统治之下,他们依然快乐。
他们嘲笑共产主义,讽刺村庄的领导者,并为此乐而不疲。
在这个快乐的环境之下,兰库和玛兰相爱了,并要结婚。
可就在婚礼的前两天,一位哑巴老人的女儿的尸体在森林中被发现了。
她的手中握着苏联军队的勋章,衣服被撕烂。
众人伤心的将她埋葬,却看见她的尸体身披婚纱在眼前出现。
婚礼当天,他们被通知斯大林在前一晚去世,他们不能进行任何活动,婚礼也要取消。
在夜晚,他们举行了一场无声婚礼。
虽然新娘的父亲已经尽力保持了仪式感,可是没有欢乐的乐声婚礼还是不完美的。
于是他们开始尽情欢乐。
而这短暂的欢乐带来的后果是无穷无尽的。
新娘的父亲被当场打死,其余所有的男丁都被带走,并以叛国罪论处。
留下的,只有身披婚纱神情呆滞的新娘和老弱病残。
电影最后,导演采访已经耳聋的新娘,她什么都没听清,只说了一句,你们还想带走什么。
再想继续问下去,却只是发笑。
前人所经历的痛苦是后人无法理解的,时间让我们选择了遗忘。
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兰库和玛拉马上就要举办一场婚礼。
值得一提的是,刚得知两人正在热恋时,双方父亲都非常生气。
甚至当场动手打了起来,觉得对方配不上。
当兰库喊出一定会娶玛拉时,两位父亲突然又喜极互拥,一口一个亲家,这操作令人猝不及防。
小村庄嘛,有人结婚自然是大事。
全村老小统统发动起来,有力出力,婚礼的一切都准备就绪。
看上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家都翘首等待第二天的婚礼。
坏就坏在这个“东风”上,实在太欠了。
婚礼前一天晚上,苏联军官来报:斯大林同志去世,除了哀悼活动,禁止其他一切公众活动,违者按叛国罪处理。
当年因二战反法西斯而驻扎罗马尼亚的苏联军队一直没有撤离,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这些年早已在罗马尼亚建立了相当的威信。
斯大林死了,这下完蛋。
葬礼都不能办,别说热闹喜庆的婚礼了。
可村民们并不认同,不让明着来,那就暗搓搓得来呗。
于是夜色下,一场悄无声息的婚礼,在苏军眼皮底下偷偷进行。
杯子缠上抹布,乐器塞住发声口,所有的交流全靠手势+唇语。
可怜的孩子们管不住自己,只好都被堵住了嘴。
婚礼以一种诡异又创意的方式默默进行着。
如果你是新人,一定不满意这场婚礼,不让说话不让热闹,你跟我说这是结婚?
看到玛拉郁闷的脸色,老父亲于心不忍豁出去了,摔破酒杯站起来怒吼:尽情欢畅,祝福小两口!
一时,村民们high翻起来!
然而苏联的禁令不是开玩笑的,坦克说开进来就开进来,大兵蜂拥而至,男人们杀的杀绑的绑,玛拉的父亲也被军官一枪打死。
整个村子只剩下了一个男童。
这是一场婚礼,更是一场悲剧。
影片最荒诞的部分,就是婚礼上二十多分钟的静默。
人们一人对一人传递着给新人的祝福,即便最后进入新人耳朵的祝词早已变成了黄段子。
乐队奏着没有声音的乐曲,你知道这是结婚进行曲。
老头撅起屁股半天才坐回去,你知道这是沉默而悠扬的屁。
村民们没有说话,但脸上却都是笑容。
所有人都是这场默剧的出演者,肢体动作、变化的表情,还有角落里被捂住嘴的孩子,导演通过喜剧的方式,将当时荒诞的环境放大。
观众笑了,也为之后再也笑不出来的结局做好了转折的铺垫。
坦克推平小屋,男人被处理干净,洁白的婚纱洇出鲜血,这血是父亲的,是丈夫的,更是被压迫的自由。
回到影片开头,电视台一行人来到村子原来的地方,想要进行采访。
可一路上没碰到什么人,这里已经变成了寡妇村。
曾经明亮活泼的村庄败落,那片被兰库和玛拉亲热时压坏的油菜地长满杂草。
追逐打闹的女孩们坚守下来,成了穿着黑衣在远处驻足观望的老妇。
昔日的欢声笑语变成了今日电视台纪录片冷漠的素材。
导演残酷地将一切美好打得稀碎,也正是如此,那段历史才被演绎和铭记。
背后的村庄早已默不吭声,像极了那场无声的婚礼。
可我们都知道,无声不代表不存在。
我的公众号:利物浦西一起拯救好电影
倒叙的方式,一个村庄被毁灭后留下了一些寡妇,缘由是被共产主义推平。
在推平前,村庄自己想办法进行婚礼,因为斯大林哀悼日期间不能有活动,于是在房子里进行无声的婚礼,没有语言声音音乐,大家敬酒吃东西鼓掌奏乐传话给钱等等,这些描绘地很生动。
但灾难就要来临,村庄被毁灭,男人被带走只剩下女人和小孩。
这个电影的风格比较独特,人物夸张的笑声、下流黄色的玩笑、逗趣的片段、人物表情等等都很生动,需要细细品味。
丝毫不觉得是部喜剧,是一种很荒诞的悲剧。
小小的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可是那一个人是他身上经历的全部,从他为起点可以看到周遭事物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更主观,更能令人共鸣,更加深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这是对中国有一个重要意义的影片。
“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是对记者的叩问,是对历史的叩问,也是对我们的叩问,振聋发聩。
无声的号角—新娘看到被捂住嘴巴的小孩,这一刻无声婚礼的荒谬讽刺感有了具象化的表现,她感觉自己也被“有权的家长”用白色毛巾捂住了嘴巴。
随着雷声响起,觉醒的号角吹响,雷声给了他们勇气,释放出对自由的渴望。
可惜这个结果是黑色的。
人们对历史的调笑贯穿全篇,甚至是在片尾,他们面对一个从历史当中走过来的跟不上时代的当事人,没有讨教敬仰的心,有的只是嘲笑,这是历史的悲哀。
婚礼的破坏,使村子变成灰暗色调,那个在奔跑的新娘,是否是回魂的少女?
那个“上帝”戴着翅膀飞在天空,最终会飞向哪里?
这个村子的未来呢?
摘取了作业的部分。
战争下的人们战争下的小人物的生活无疑是这部片子的主题,青年男女的相爱热烈而真挚,就像他们相会的那片橙黄色的花田一样,明艳而娇媚,即使是在侵占区生活,人们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在酒馆里喝酒的人们大声讨论着时事,酒接着一杯又一杯,小人物有些牢骚和不满,但都没想着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父亲们会产生争执,会互相看不起,但也会在结成亲家之后一起喝酒,畅饮畅谈。
每一个人都是鲜活而有趣的,酒馆里的女人会爽朗地边喝酒边畅快聊天,长不高的侏儒男人最后跟着爱人的马戏团前往远方的世界,玛拉的父亲冲动鲁莽但也颇有义气,女人们会一边聊天一边刷洗衣服,孩子们则聚在一起玩耍。
独裁与虚假当时正处于斯大林统治末期,苏联无比推崇和信奉斯大林,将他视为工人阶级的救世主,相信只有信仰相同的人才是同志,才可以互相信任。
同时苏联对于罗马尼亚有一种侵略者对于被侵略者的优越感和不屑,他们将罗马尼亚军人视作俘虏,将平民视作蝼蚁,他们自信满满,相信自己是将高尚的文明和制度传给罗马尼亚,而罗马尼亚人竟然不懂得感激,他们高高在上,他们将自己视为主宰。
他们荒谬而虚假,下层阶级的党员甚至都不知道共产主义是什么,不知道工人阶级的权利与抗争,只知道加入了就可以成为统治者的一方,他们愚昧又可怜。
荒谬的无声婚礼电影中最值得深思的还是长达17分钟的无声婚礼,也是电影的核心。
在17分钟里,导演用了默剧的表现方式,所有动作被放大。
吃饭的刀叉被收起,人们用手抓着食物吃饭。
布裹住了桌子脚和酒杯。
父亲按住自己抖动的腿。
挂钟的声音,苍蝇的声音,肚子因为饥饿发出的声音,一点点声音都被人们警惕、担忧,人们面面相觑。
乐器被装模做样地演奏,却不能发出声音。
小孩子们被毛巾堵住嘴巴,不能畅快地笑。
所有人都忍住笑,只在空气中做出大笑的动作。
这样的场面荒诞好笑,却又在好笑中品出一些心酸和可怜,在婚礼中被压住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声音,还有自由,那份能够自由欢笑自由生活的属于他们的自由,但被侵略者是没有这份自由的,他们是囚徒,是被监禁的人。
最后苏军的汽车声盖过了他们的欢笑声,子弹射进父亲的身体里,他低下头擦拭,只能把血迹涂抹开来,越擦越多。
死去的新娘在电影中频繁出现身着白色婚纱的新娘。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一行人开车经过的新娘,兰库和玛拉在树林里相会时突然出现的白色长裙的新娘,死去却又醒来的新娘,还有最后身着婚纱满身血迹的新娘玛拉,可以看出女人是这部电影中一个隐晦又意味深远的线索。
我们有时可以在电影中看到,当一个国家军队入侵另一个国家时,经常会给到被侵略国家的妇女被侵犯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导演意识和男性意识中将女性视为私有物的体现,通过抢夺伤害他人的物品来达到侮辱他人的目的。
白色婚纱意味着纯洁和忠贞,被侵犯的不只是女人,也是这个国家,被侮辱,被割裂,被伤害。
那个死去又醒来的女人手里攥着的,是那位来下达命令的军官胸前的勋章,是苏军侵犯而又杀死了她,但他们无能为力,只能接受着噩耗。
那个女人真的醒来了吗?
那些穿着婚纱的女人又是什么人?
谁也不知道,谁也无需知道,活着的人只能继续向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活着。
笑声与哭声影片还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人们的笑声。
人们总是很爱笑,大声地笑,在酒馆也是,在工作时也是。
在放电影时,人们看着前面的四个士兵,笑得人仰马翻,笑得泪水从眼睛里流出来,而在这一段里,导演也用了胶卷相机拍摄的手法,将画面定格,一帧一帧地欢笑,在欢笑中悲伤。
这部电影的标签是喜剧,而最好的喜剧的内核往往是悲剧。
荒诞喜剧、黑色幽默是这部电影最好的描述,在笑中深思,在笑中感到悲哀。
带一点儿魔幻的荒诞剧。演得挺好,民风淳朴小村被铁拳暴击。讽刺很多,谈不上深度。个人比较怀疑这种片子的价值。
民风纯朴
导演水平不行啊,黑得太低级了,婚宴部分的群戏也没有亮点,甚至充斥着夸张的舞台感,还不如前半部分的吵吵闹闹来得自然些。
现代部分的色彩冰冷黯淡,历史部分的色彩鲜亮明朗,镜头下的村庄美好得宛若人间仙境,结尾的大喜转瞬成为大悲。最精彩的部分当属那场无声的婚宴!
评论区攻击共产主义攻击得真起劲,真是讽刺
生活细节拍的不错。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如果以后中国可以拍这样的题材,肯定会有更疯狂的故事。
这种表达形式欣赏不来。。里面的一切太吵了,政治的一切题材拍起来总是这么让人索然无味要么就是莫名其妙
在花田 在谷池 肆无忌惮地 是原始的生命力 是在极权的压抑中唯有肉体上的释放能缓解麻痹的灵魂;细节大于整体 局部用力过猛 但后20min的婚礼着实精彩:沉默的欢笑震耳欲聋 在原始的欲望下无声但有形的滚动 直到坦克的轰鸣终结了一切 无声真正成了“无声”
低端政治秀,学库斯图里卡学了个皮毛。
树先生是不是借鉴了这个呢
我想听起来哪能嘎怪,原来是罗马尼亚语。。。如果不是铺垫太长,婚礼太短,其实应该4星的。。。话说婚礼那会有个老头放了一个绵长的响P,另一个老头递了个瓶塞过去真的乐死我了。。。婚礼还是蛮有劲の,only wedding。。。
片子还可以,但太刻意了
笑中带泪,五味杂陈。值得回忆的一段历史,值得尊敬的作品。制作中各种元素的运用也是四两拨千斤。
好看
这个地方,以前是个村庄。共产主义为了建工厂,把村子推了。如今,资本主义又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村子,做度假山庄。
虽然是部正经的有冲击力的最后会让人感伤的片子,但真觉得前面有点太吵……
在花田,在谷池,肆无忌惮的做爱,在极权的压抑中,可能唯有身体上的释放能缓解麻痹的灵魂。但独裁者的魔爪岂能因为自己肉体的嗝屁着凉而退缩,他的狗腿子还会在既有的权利下去泯灭人和性。二十分钟的婚礼在原始的欲望下无声但有形的滚动,偶有的噪音成了笑点,直到坦克的轰鸣终结了一切。留下冤魂
1.小小村落欢声笑语,遗世独立自得其乐;2.无声婚礼是无视政权最有力的声音;3.小趣小乐,大悲大恸;4.死去之人的魂灵犹在徘徊,向往自由的精神从倒下的躯体飞起,佝偻老女人还在悲伤。
我不理解,也并不觉得震撼,我看到的只有两个互有偏见的民族被迫在一个国家生活,心力不逮,难以摆脱
插科打诨对上刺刀见红的直白,很奇怪的搭配和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