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版《彷徨之刃》,是一部观感超过预期的电影。
此前我已读过东野圭吾的小说,也看过都由竹野内丰主演的日剧版、日影版,对这个故事按理说是驾轻就熟了。
但在看这部电影时,依然会有股愤怒从心底爬出来,化作父亲长峰那耗尽全身力气、掏空灵魂的嘶吼。
对比日版的压抑与谅解,国版《彷徨之刃》多了一份不管不顾的锐意。
从手刃王天笑到向谢宇开枪,长峰誓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复仇,到最后也没有原谅恶童、坚决不和解,让人解气。
自出版到改编成电影,这么多年来,《彷徨之刃》都极富争议性。
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它探讨的话题既敏感、又有代入感。
每个人在看的时候,应该都会代入一种处境:如果你是这位父亲,女儿被未成年男生凌虐杀害,你该对这些人渣复仇吗?
影片的核心冲突,源自未成年犯罪者所受到的惩处与受害者家属无法安抚的悲痛之间巨大的裂痕。
王千源演的李长峰是个普通的单身父亲,他与女儿小芊相依为命。
直到一个雨夜,三个混混在路上随机袭击了小芊。
长峰满大街搜寻失踪女儿的踪影,等来的却是次日警局打来的电话,他们在江上找到了她的尸体——被两个男生强暴、注射过度剂量的毒品、每寸皮肤都残破不堪。
难以承受的痛苦快将长峰彻底撕裂,从破碎的指甲和手臂的针孔上,他都可以看到女儿生前遭遇了怎样的凌辱。
由于对方是慌乱抛尸的新手,警察很快就找到了当晚的车辆和车主。
与此同时,李长峰也锁定了两个少年之一的王天笑,在他家里,长峰看到了女儿被性侵、凌虐的录像。
这种事他们已经干了很多次,更可怕的是,对方的语气轻描淡写,似乎一个女生的死不算什么事,是几天后就会被忘却的意外罢了。
就算被抓,也不过如此。
少年的恶行令人发指,更令人愤怒的是,他们可能会因年龄而不被处以极刑。
一边是心如刀绞的父亲,一边是天理难容的畜生,长峰瞬间燃起了复仇的怒气,开启了他的复仇计划。
随着涌动的恶意,电影将少年犯罪的问题揭示而出。
王景春演的老警察梁军在缉拿长峰时,就常常陷入自己的回忆中。
在他的从警生涯中,经历过一起很凶残的案件,三个12-14岁的男生合伙霸凌,为一台游戏机打了一个男孩十多个小时,将他凌虐致死。
被抓后,他们挨个说“我才12”、“我13”、“14岁判不判刑啊?
”梁军只能看着他们说笑离开,他们敢做这么耸人听闻的事,就是因为妄图利用年龄来逃避刑事责任。
梁军那句“犯罪哪分大人还是小孩啊,都是坏人”,直指罪恶的均等性——未成年人犯罪,从来不是个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但为什么总有人要以“孩子和大人不一样”的理由,把罪恶区分成三六九等?
就是因为这种区分,让加害者得到保护,而受害者家人的悲痛和愤怒却无处宣泄。
所以梁军对长峰是同情的,这也是他这个角色形象之所以复杂的根基。
在理性的判断下,也有感性的抒发。
无数悲痛的经历,让他理解长峰的所作所为,在情与法的天平上挣扎。
直至最终的态度,表明了他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零容忍。
王景春把这种深层次的无奈,诠释得非常到位。
“法律会制裁他们,也会给他们机会。
没几年,就能出来结婚、生子。
但不管判多少年,都抵不了他们的恶。
”正因如此,长峰才选择了复仇。
他绝非是简单的快意恩仇,而是对正义无法实现的抗议。
王千源嘶哑、无力,整个人强撑着快被掏空的表演,将内心的彷徨与焦灼展现得让人感同身受。
从几个家庭的“对照组”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电影想引导的,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深思。
几个少年犯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他们都存在各自的问题:有的是父母不管教;有的是本来价值观、生命观就很成问题,出了事还云淡风轻;有的还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
这些家长们虽然没有亲手犯罪,但却用实际行动,将孩子引向罪恶的深渊。
而孩子们犯下的罪责,也是对大人进行一次掷地有声的“回旋镖”诘问。
“彷徨之刃”究竟意味着什么?
长峰与梁军在情感与法律之间,内心充满愤怒和无助,前者更是彷徨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
面对女儿被少年犯残忍杀害的现实,他也在是否复仇、如何抉择自己生死的选择上,有过犹豫。
但哀莫大于心死,女儿被夺走后,他的人生就再也看不见光明了。
最后一刻,他克服彷徨,化身为刃,以暴制暴,刺向仇人。
《彷徨之刃》的故事,可能发生在随机的任何一个人身上,正因此,我们都希望长峰能手刃仇人成功。
加害者可以洗清过去,重回正轨,而受害者和其家人却永远没有机会了。
恶永远无法消失,加害者们制造出来的恶,仍然会残留在被害人心里,不断侵蚀他们的心灵,一生如影随形。
电影将未成年人罪犯的恶血淋淋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探讨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中情与理的边界问题。
在大环境之下,完成如此大的尺度和表达,实属不易。
这种故事在印度就不可能发生……我说的不是这种犯罪不会出现,我指的是后续发展。
在我们的这个司法生态中通常这种事是这样发生的,警方先把受害者父亲叫到警局,做笔录,一次排队三小时,笔录两小时,然后警方就下班了,让父亲也回家休息,过两天再来做笔录,这样反复几次笔录吧。
当然如果从第一次笔录以后,父亲就完全把案子交托给警方,自己该上班上班,该还房贷还房贷,其他啥也不管,然后警方也就不会再来找他做笔录,然后经过几个月,这个事就不了了之了。
这种情况是比较幸运的。
还有悲剧版本的,就是做笔录时,父亲很暴躁,情绪很激烈,那么警方会把工作的重点用在监视父亲,于是父亲无法离开家里半步,最后精神异常,然后被送到精神病院,被强行吃药,然后等到完全失去意志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然后再放回家来,谁爱管谁管,总之警方的责任已经尽到!
至于凶手,这个不重要,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人只有自首,才是消除犯罪,如果不自首,你用再多外在强制力,那也对于惩治犯罪没有意义吧,所以我们要多给罪犯修心养性冥想的时间,让他们真正的悔过。
这是一部可以有期待的电影,却让人倍感失望的电影。
影片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父亲在女儿被杀害后,为了寻求正义与复仇,踏上了一段充满挣扎与矛盾的旅程。
父亲的悲痛欲绝、恶少的邪恶霸蛮、警察的矛盾与挣扎,各色人物情感的变化交织成了这部电影的主线。
满屏的愤恨扑面而来,紧紧抓住观众的神经,让我们观看这场追寻正义的戏码。
然而,在情节的推动上,少了故事本有的节奏,只是依靠人物的情绪变化一步步推动故事在发展。
演员的用力表演,反而没有呈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却把尽显力道的嘶吼展现出来,形成了故事主核退居二线,人物的情绪张扬在幕前。
王千源在片中的表演堪称精湛,他将李长峰内心的痛苦、愤怒与无助演绎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失去女儿后的绝望与复仇的决心,这种复杂的情感在他的眼神和动作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王景春饰演的刑警梁军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角色。
他既代表着法律的权威与正义,又面临着情感与职责的冲突。
通过细腻的表演,将梁军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故事的推进,总会发现有些细节难以理解,逻辑推理上略显薄弱。
总会让人觉得为了情节而情节,而不是基于故事本身去推进。
在原著的基础上,本土化改编上做出了诸多创新,带来一场关于法律、正义与人性的深刻探讨。
可是主线没有把握住,一直在游离,把本来很有力量的主线给分散掉了,有些可惜。
影片的最终核心在于,引发社会的思考,呼吁社会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问题,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思考是有了,可是该有的故事性却没了。
很久很久没有像看《彷徨之刃》这样,被愤怒和无力包裹着走出影院。
电影由东野圭吾同名小说改编,影帝王千源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加盟演绎,讲述了一个父亲替女儿复仇,手刃未成年罪犯的故事。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好电影,影片的用意也很清晰明了,直指当前社会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
“他还是个孩子”——无论是校园霸凌欺辱同学,还是拉帮结派唆使犯罪,经常有人会以这句话来包装一个孩子犯的错误,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孩子,那么他所犯的错就是允许的,就有机会重新学习成长,似乎深究问责的人反而是过错的一方。
诚然,孩子犯错,往往是因为无知和无畏,严厉处罚也就成了部分人口中的斤斤计较,他们在以“高人格”的姿态关怀未成年罪犯的同时,却忽略了未成年罪犯的成本——司法资源的投入、对社会安全感的冲击、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伤害......这一切都将需要由谁来承担?
电影里恶童犯案后,没有后悔,害怕,他们有一套自洽的“法律”——因为我年龄不达标,所以我死不了,我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威胁你,伤害你。
所以,才会肆无忌惮地偷拍、性侵、凌虐、杀害。
然而现实中,更多的是像罗志诚这样的青少年,因为一次错误的选择,迈出了走向深渊的第一步。
那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却如同开启了一道无法轻易关闭的门。
在各种诱惑与误导下,接连做出了更多错误的决定。
每一个决定都如同在黑暗中又前行了一步,让他离光明越来越远,离深渊越来越近。
他开始与不良为伍,沾染种种恶习,内心的良知被一点点遮蔽。
一步又一步,他在堕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无法回头。
每一次放纵自我,每一次违背道德与法律,都让他更深地陷入那无尽的黑暗深渊之中。
长峰潜入罪犯家中,亲眼目睹录像中自己深爱的女儿被凌虐性侵,观众可以切身感受到那股悲伤。
当李长峰砸死王天笑的时候,影厅里一片欢呼,我也用力紧了紧拳头,大家都在为他手刃恶童而长出一口恶气,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似乎是非对错变得模糊,而看着大银幕中李长峰的脸,这一刻的他,愤怒、疲惫、迟疑,却看不到一丝释怀与解脱。
好人还在挣扎着彷徨,坏人却从未犹豫。
电影散场,当众人沉默离席的时候,同行的朋友突然转身说了一句:“好憋屈啊!
”是啊,就是憋屈!
——毕竟,这才是赤裸裸的现实,毕竟现实生活不是武侠小说中的快意江湖。
如果要实现长治久安,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以暴制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而完善的监管与约束,才是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不让好人彷徨,要让坏人犹豫,衷心地希望能够在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的总结以及推进之下,我们的社会可以更加进步。
我想,或许这也正是《彷徨之刃》这部电影的意义之所在吧。
#彷徨之刃的现实意义# #彷徨之刃父亲为女儿可以付出一切#
国产版的《彷徨之刃》是一部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影片以其紧张而揪心的叙事节奏,迅速将观众带入到那个充满痛苦与挣扎的情境之中。
故事的展开犹如一把锋利的剑,直刺人心,让我们跟随主角一同在彷徨中前行。
演员们的出色演绎为影片增色不少。
他们生动地展现了角色的复杂情感,无论是主角的悲愤、绝望与决绝,还是其他人物的矛盾心理,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能够深刻共情。
在主题的挖掘上,影片表现得十分深刻。
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复仇的故事,更是对社会现实、法律伦理以及人性的多维度探讨。
它让我们看到了正义的模糊边界,以及当法律无法完全伸张正义时,个体所面临的艰难抉择。
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不禁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画面的呈现上,既有着现实的冷峻感,又能在关键时刻营造出强烈的氛围感,很好地烘托了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情绪。
然而,影片也并非尽善尽美。
在情节的处理上,或许有些地方稍显仓促,让一些细节的展开不够充分。
但总体而言,国产《彷徨之刃》是一部引人深思、值得回味的作品,它勇敢地直面了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困境,让我们对社会与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它犹如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正义与良知的彷徨,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彷徨之刃』2024.05.03南京点映:算是目前华语改编东野圭吾小说观感最好的一部,本土化结合的很不错,至少能让人相信这是身边可能发生的事。
影片立意是比较高的,聚焦于犯罪不应该分大人和小孩,都该接受应有的刑罚,但电影对于“法”的探讨还是浅尝辄止,将主要的情绪宣泄口集中在未成年罪犯的恶行,因此对于立意的展现还是趋于“中庸”,总体还是差几口气。
【7分】
法律的意义是保护那个普通人可以安全,安定的生活。
因为如果大多数人都不守法的话,那社会将一片混乱。
每个人都财产和生命都无法得到保证。
但是,如果你的生活已经被恶魔搞没了。
你已经没有生活了。
那你还用在乎法律吗?
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片中的李长峰来说。
他的女儿被强奸至死。
他的生活已经被摧毁了。
他还需要在乎法律吗?
这个时候,复仇和法律孰轻孰重?
更进一步。
连杀人偿命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无法贯彻的时候。
被害者被剥夺了生命,被凌辱至死。
害人者被法律保护起来。
这个时候,法律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未成年保护法。
到底应该是保护未成年免遭伤害的?
还是保护未成年恶魔的?
它的作用应该是当有人伤害未成年时,给予重刑,以期达到警告社会不要伤害未成年的?
还是用来保护那些未成年恶魔的?
用来给未成年恶魔颁发杀人执照的?
这些问题,也许需要一个答案。
彷徨之刃2024年新片,探讨了未成年人严重违法问题。
这部电影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的父亲,其女儿被另外几个未成年人在某个雨夜,抓获凌辱谋杀并抛尸。
男主偶然获得罪犯信息,私自复仇。
首先是到达凶案现场,杀一个罪犯,之后发现另一罪犯踪迹,跟踪至郊区,但罪犯逃走。
之后市区广场中心,再次抓到罪犯,但同时在警察包围,在此最后一刻,举枪射击罪犯,使得罪犯瞎眼一只,但同时男主被警察枪击身亡。
这部电影男主表演还是相当入戏,表现了一个父亲痛失女儿的凄惨,并对罪犯的痛恨入骨,但是作为警察队长,表情管理过于严肃,完全没有展现作为一个警察的内心的矛盾。
作为电影主题来说,其实大众不需要电影教育,同时,法律,即剧中讨论的有所欠缺的法律,也是电影无法推动,只能展现。
如果展现,那只有通过法律的欠缺,造成了更恶劣的后果来体现。
作为改编电影,其中欠缺的重要的一环是,法律的制约。
在原有小说中,几个罪犯首先是收到法律的惩处,但是由于未成年人的年龄局限,使得法律的惩处不能对犯罪行为进行有效处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才愤而拿起自己的武器,进行更为公正的审判。
这个重要的一环在电影完全被抹去,也使得电影的主题陷入了两面都有问题的状态。
既没有体现法律的力量,也没有体现法律的缺憾。
当然就这个故事题材来说,可能爽片模式更容易获得更好的观感。
如果说由于众所周知的相关问题,不能拍出如疾速追杀,又或者尼姆老爹救女儿这样类型的电影那也可以动动脑子,拍出中国式的复仇爽片。
强则火力覆盖,弱则战术穿插。
假设我们没条件上基诺里维斯的十步杀一人,那我们可以上《两杆大烟枪》的战术穿插。
当电影不再成为电影时,电影本身的意义又该往何处安放?
先看改编的原著,虽然近年来东野圭吾的争议很大,甚至对于他是否应该被称作推理小说家都有相当大的反对声浪。
但不可否认的是,东野圭吾确实创作了一批相当深入人心的作品,而《彷徨之刃》在其中并不算是烂作。
相反,东野爽快的摒弃了推理元素专注于对社会问题描写,给予了这部小说时代性,让东亚各国都对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进行新一轮的思考和辩经。
好,那让我们看看国版的《彷徨之刃》干了什么。
很喜欢谋张飞的一句语音:“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
”当这部电影对这种话题害怕到避开小说的核心时,不论王千源的演技如何,不论打戏感情戏有多精彩,这部电影都是注定失格的。
最典的害得是结尾的新闻播报和字幕,电影制作方估计还觉得他们太正义啦😆让所有人都伏法了,唯独只把杀人强暴的少年犯轻判了十五年捏😋。
如果说上面的改编是为了过审,那大家尚且还能接受,但电影却总是有“炫技”之嫌,在完全没有必要的地方胡乱改编。
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叫“彷徨之刃”?
彷徨是内心的善念,刃是内心的决断,这个词在原著中是同时用在警察和男主身上的,他们本身都因为自己的善意而痛苦,又因为自己身上的责任需要违背自己的本心做出选择。
而他们互相博弈以及与自己对抗的过程,深刻的暴露了当今社会法治的缺失以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而这部电影是怎样修改的?
男主第一次袭杀少年犯,在原著里极其凶狠果断,改编出来居然是少年犯先下的死手,男主被迫反击正当防卫。
把这种软弱犹豫拍出来,导演以为这就是“彷徨”了吗?
恰恰相反,这种不果断的复仇只会毁掉男主人格中的“刃”,让他的复仇不再纯粹,而不纯粹的复仇也绝不可能感动观众。
对于警察的“彷徨”,电影是怎么改编的?
在废弃宾馆的追逐战中,警察明明抓住了男主,却因为一时心软没有开枪,放过了男主。
导演以为这是“彷徨”,却导致这位警察丢失了自己的本心。
在原著中,警察结局虽然有犹豫,但依旧为了自己内心中的程序正义而开枪。
这枪开与不开,代表的是警察心理对自己身份定位和社会认同感的强弱,如果不开这枪,那这位警察不就和男主完全一样了?
他还能被称之为彷徨之刃吗?
自以为是的改编导致人物的崩坏在国产电影里已经出现不止一次了,在其中只能看到编剧满满的无知与傲慢。
东野圭吾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就如此被挥霍,并给观众留下错误的印象是令人十分惋惜的。
只能说现在的国产电影,少沾悬疑,少碰瓷作者和演员的名气,好好沉下心打磨剧本才是正道。
这一版《彷徨之刃》里王千源演的不错。
基本上故事是以他的视线展开的。
王千源是1972年出生,今年也五十二岁了。
状态保持的相当不错,电影里看着完全意识不到他的实际年龄。
王千源不是第一次演父亲,2010年,十四年前就在《钢的琴》里面演了一个父亲。
在《彷徨之刃》里王千源演的李长峰是一个建筑工程师,从最开始的意气风发,到后面形容枯槁,非常准确地给出了一个绝望的父亲形象。
很明显看出来王千源在角色上投入了心思,最开始肌肉壮硕,后面一点点枯瘦下来,到了后面伤口发炎导致他处于高烧状态,身上非常明显的消瘦,眼睛因为病痛和休息不好变得干枯,视线不清,嗓音低哑干涩。
不过,导演和编剧给出的人设有点损伤角色魅力。
故事是发生在2009年,王千源本身是工程师。
以他的身份和背景经历,女儿被害第一时间是报警,然后会一直寄希望于警方。
到他接到罗志成告密短信之前,剧情还是符合逻辑的。
但是,在王天笑家里他看到视频,义愤之下打死王天笑之后,突然就不信任警方了。
这种转变是比较大的原则上的转变,是需要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才能让观众相信角色。
那么,可能选择的理由包括下面三种。
第一,是李长峰失手杀人了,他想逃避警方惩戒。
但是,以李长峰当时的状态,他只关注杀女儿的凶手,自身的安危与否应该不是他重点考虑的东西,所以这一点不能让观众信服 。
事实上,编剧和导演也没选择这一个理由。
第二,李长峰发现凶手未成年,即便被抓也会很快放出来。
而且他很确定凶手并未悔改,还会去害别人。
在剧情了应该还会有凶手自己未成年这一理由当面刺激李长峰,才导致李长峰不信任警方处理,而选择自己复仇。
本来按照这个电影的主线,包括最后电影的胶带,这个转变理由才是最理所当然的理由,但不知道为什么导演却并没有明确使用这个最理所当然的合理理由。
第三,是导演选择的李长峰变得不信任警方的理由,就是:李长峰作为一个父亲,被女儿被害录像刺激了,选择自己复仇。
在王天笑家里,李长峰打死王天笑之后,导演突然闪回插入了一段回忆性的片段,这段回忆里显示了李长峰在女儿死后的各种痛苦。
本来电影前面的节奏都非常好,一步一步推进到李长峰失手杀死王天笑。
就是这一段回忆的插入,突然间打乱了前面的节奏。
当时看到这一段时,没有反应过来为什么会有这一段。
然后,在结尾时当年轻警察开枪打死李长峰时,才想明白,原来导演想把李长峰塑造成一个真正的罪犯,这样结尾年轻警察的开枪在法理角度和道德角度都能站得住。
如果,最开始李长峰是因为明确地知道“凶手不会受到严重惩罚,而且凶手没有悔改”,才决定自己复仇,那李长峰的选择就属于“逼上梁山式”的选择。
那么,结尾时,李长峰被杀,在法理上是正确的,但在道德和感情角度,就无法让观众接受了。
而现在电影里把李长峰的选择归因为“自主选择个人式复仇”,那么,李长峰持枪伤人,就属于主动选择成为罪犯。
那么,最后李长峰的死亡,从法理、道德角度,都可以成立了。
但是,根据电影里最前面父女相处的片段,可以看出来李长峰是一个思维非常缜密,做事理智的人,电影仅仅是通过一段插叙闪回,就让一个四五十岁的、独立养大孩子的、理工科工程师,在已经选择报警,一直相信警察的前提下,突然变得冲动,而选择自己去复仇。
并不具备充分的说服力。
而作为对主线剧情的弥补,导演和编剧反而让王景春饰演的老警察梁军一直念念叨叨的说着未成年的恶人也是恶人这种台词。
这种设置非常不恰当,因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警察是不会把自己对于嫌疑人或者某一类人的态度一直念念叨叨的。
这种台词应该出现在李长峰这种非警务人士或者年轻警察这种经验不丰富的角色嘴里。
所以,虽然知道或许是为了过审,或许是有别的原因,才作出这些调整。
但是,如此生硬的改编,只能证明这个导演和编剧不太成熟。
导致李长峰和梁军两个角色的效果都受到损害。
浪费演员的表演。
Nine days after his death, Abraham had not yet been buried, in fulfillment of Abraham's final message: "There will be no funeral until Martha comes home." Martha's return from Sabah, Malaysia, was certainly a joy for her family, especially her mother Orpa and her sister Bertha. However, after two years abroad, Martha turned out to be seriously depressed due to the rape she experienced while working as a laborer on an oil palm plantation. As head huo87.com of the family, Orpa must also be a strong woman. However, because the environment was less conducive, Martha again became a victim of sexual harassment.
appreciate the effort, but really angry at virtually every character in the movie, especially the mother. The person introducing the film before showing said we’ll like the ending, but I feel no relief from it. If you live with wolves, it is your fault for not using your own claws to protect your children, crying does nothing.
妈妈好可怜,两个女儿都遭受不幸,好在坏人都有惩罚。岛上的风景很不错,被风吹应该蛮舒适的。
这必须得屠村
太沉重了…看得好难受…这么好的片为什么没什么人看啊
制片人最后拿话筒铿锵有力地说:反性骚扰!反性侵和强奸!
sooooooo intense
老影迷阅片打卡~(照例贴几张截图)
不错
太重……太沉重……令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