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本来自己是怀着看《特种部队》之类电影的心去看笔仙的,所以在看完后的第一时间觉得异常的云里雾里,一遍一遍地怒黑国产恐怖片。
这确实体现出来不用脑子看电影是多么的可怕。
在我看来,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惊悚片佳作,并不在于它里面到底有没有鬼,也不在于有多少能让让人血脉贲张的限制镜头,而是在于,当你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细细回想情节,你会收获比在电影院里观影时更多的恐惧。
这一点上我认为笔仙3做到了.观影时,诚恳的说我并没有被任何一个镜头吓到。
午夜女人的奇怪电话,被烧焦后的圆脸女孩的脸,亦或是鬼魅的钢琴女孩。。。。。。
都算是正常范围内的惊悚片噱头。
如果观影人在观影时只看到了这些,必然会认定这是一部国产烂片。
我想要点赞的方面也正是该片烧脑的方面——时空拼接。
其实资深观影人在这方面的经历一定不胜枚举。
比如说Matthew Parkhill导演的《超时空来电》(我能想起来的)。
笔仙3巧妙的将时空拼接,努力且还算成功的表现出了过去与当下女主周围的人事转变与心态转变。
在扭曲与错位中使电影在前半段让人一头雾水。
但细细理清人物网,一种轮回错觉和看似及巧合之后的悲剧真的让人在品味之中感受到了电影的震撼力。
人物其实跳出了平行空间或是因果空间的限制,用自己的行为推动情节的发展。
当然硬伤不可避免。
整片拍摄略显随意,镜头切换各种不到位。
在剧情方面,很多的刻意感与对观影者的谄媚感使电影降档。
焦俊艳的人物其实很有特点。
她的部分发挥空间很大,是各色人物的网络交织点,发挥尚可。
江一燕埋没在俗套惊悚片女一号的套版里面,温情表现尚可,但确实并不出彩。
最后想提到的是,五年真的可以让一个人的下吧改变那么多吗???
前世今生也罢,好歹不能把观众当盲人吧。
致命伤!!!
烧脑片,还是为中国电影保住了颜面。
一个韩国棒子到中国来拍这样一部烂片,真的是侮辱国人智商。
情节拖沓地要命,用了一个棒子剧最常用的工具——车祸,杀了所有知情人,然后就不停地重复生活琐事,看得我想睡觉。
好不容到了城堡,晚上就开始见鬼,真是搞不懂女主角那么有钱难道非要住在鬼屋里。
恐怖元素太单薄,无非就是突然出现的血淋淋的鬼脸,红衣女孩,诡异的配音。
插叙的叙事手法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回忆完全结合到现实中,好像穿越了一样。
最后温情回归,圆满的大结局。
看完后没有留下太多印象。
对于这部攒了很大勇气去看的恐怖片,实际上看完之后并没有很害怕,这点对于我来说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中国的鬼片:没有鬼、大宅子、精神错乱。
这三要素似乎处处都能见到,也说不出这样到底是好还是坏,但个人觉得,≪笔仙3≫这部片的结局虽说出乎意料,但它超越了一般鬼片的怨念,给人以一线希望和美好,也许这就是我为什么没有后怕的原因吧,总觉得这结局打动人心。
对于人物与场景的转换方面,可以看出导演的经验丰富,那些前世今生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也能安排的条理清晰,不得不佩服。
其实个人认为最机智的地方是最后女主的录像,能跟记忆很好的配合起来,比较易懂,不像某些影片故弄玄虚,丢下一堆难懂的谜题。
总之算是个不错的鬼片,给韩国的导演点个赞。
作为系列影片第三部,《笔仙3》的上映,证明一个中韩合作国产惊悚片品牌的建立完成,上映同时,状告《笔仙惊魂3》寄生营销的官司胜诉,标志性的确立了“笔仙”这一院线品牌已获得法律认可的事实。
就影片的观影体验而言,“亚洲恐怖大师”带来的,不仅是类型片的故事“革命”,也带来演员“生存”空间质的改变。
这一改变,在董子健饰演的角色身上有了最大体现,导演给演员设立故事空间,不再为了“惊悚”效果随便致角色于死地,而演员则要为角色诠释出最大生命力,使角色在影片以及观众的印象中,获得最大生存空间,前者需要导演和编剧设计,后者则要完全依赖演员的演绎。
董子健在影片中饰演了和自己同名的角色,导演用意显而易见,是对“90后影帝”客串出场一种“友情回报”,当然,作为被导演钦点加盟的演员,董子健也用演技对影片以及导演的热情做出了完美回应。
董子健在影片中只有三场戏份,却演绎了一个少年完整的“青春成长史”,故事线索集虐与欲的“禁忌之恋”,从初遇到热恋再到结局,有懵懂的美好,有情欲的诱惑甚至血腥的对峙,以致董子健的每一次出场,都会带来剧情的震动,短促而激荡——用三场戏表现一个角色完整的命运曲线(露两面然后等着被杀的角色当然除外),这在影片,尤其是恐怖惊悚类型片中,甚为少见。
董子健的首次出场,和焦俊艳似有若无的聊着天,向观众交代了两个人的背景信息,但因为董子健的画册里隐藏着秘密,所以在惊喜之余,多少又有些不知所措的慌乱,情窦初开的少年,总是会有自乱阵脚的麻烦,但这慌乱的表情在惊悚片中出现,为恐怖悬念的制造,做出了积极的铺垫。
第二次出场,就有了“我愿意为你去做任何事”的承诺,《青春派》的时候,董子健为爱情做个最大胆的事儿,是当着全班师生的面朗诵诗歌,然后和女神牵手离场,这在当时成为一个青春片的经典画面,但在《笔仙3》里,他的手被牵到了焦俊艳的胸口,一句“暖暖的”,则再次让令人捧腹的青春尴尬,成为这个影片中印象深刻的经典场景——“性”绝对是青春不可或缺的元素。
然后,他在焦俊艳的激吻之下,直接缴械投降了。
再出场,一厢情愿的美好被现实的丑恶打败,绝望与歇斯底里,让“子健”这个角色,终于有了最后一次情绪爆发,戛然而止的伤害,成为这个少年“青春史”的生冷断点。
作为国产标杆性的恐怖片,《笔仙》系列有深厚的观众基础,《笔仙3》启用江一燕、焦俊艳以及董子健首次触电恐怖片的“无公害”小清新演员,无疑是增加影片的青春元素,拓展影片年轻观众群体。
而在好莱坞大片的激战间隙,《笔仙3》取得的高票房以及观众的良好反馈,证明这部中韩合作的作品,青年演员们的表现是被认可和接受的。
而董子健在这部成功的作品中,三场戏“客串”男主角,亦可算是其银幕生涯中的小经典。
导演安兵基采用倒叙式的结构,融入了女性视觉,以女性的特质来展现影片的惊悚和多重人格。
“文艺女神”江一燕楚楚动人的形象,却化作了电影中患有“精神病”的病人,这样“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塑造,早已将一个单身母亲面对生活种种艰难后的哀怨和不安以及爱子心切时的疯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切,显然是借助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此来凸显病态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和人格的重新塑造。
影片中江一燕那半冷半笑的表情,那面对一个个让人吸入凉气般的幻象,她早入陷入了癫狂境界,而这样的境地,是让人背脊发凉的。
一方面来自导演所营造了恐怖气氛,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现实社会,仿佛鲁迅笔下“吃人的社会”一般。
文/公元1874韩国人拍恐怖片,新世纪以来成为了亚洲电影的一道风景线。
和日式恐怖片不太一样的是,韩国恐怖片除了搞类似于日本的《咒怨》《午夜凶铃》那样的冤魂复仇路线,也会有其他的路数,比如多年前的悬案、主角的心理问题、人故意装神弄鬼等等故事发展,这其中也诞生了不少值得一看的作品,例如安兵基执导的《笔仙》系列。
众所周知,国产恐怖片在严苛的电审之下,首先广电总局一刀切,不让有鬼,于是乎连《聊斋》里的女鬼,都变成了女狐;而大家耳熟能详的钟馗天师捉厉鬼的故事,最近正在拍的电影版,也成了《钟馗伏魔》了,不出意外,这次又要让狐妖登场。
而在《笔仙》系列里,请笔仙这个传说中最容易撞鬼的行为,不是影片要阐述的重点;影片本身因为笔仙而起的种种人间恩怨纠葛,才是导演想要阐述的重点。
经过《笔仙》前两集的成功,安兵基今年执导的《笔仙3》里,更加重了对这种恩怨纠葛的叙述。
故事从江一燕扮演的女主角从精神病院逃出来开始,她回到了自己家人所住的大屋,和女儿呆在一起,而这个大屋里发生了众多诡异的事情,让她开始怀疑这个远在郊区的大屋和邻居,都有着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
这个开场很容易让人想起欧美的同类型电影,例如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小岛惊魂》或者近年来火热的温子仁执导《潜伏》系列。
前两集《笔仙》都重在氛围营造,这也是韩国电影的强项;这次在《笔仙3》里,剧情方面做足功课,情节乍看上去还特别复杂,不像是一般国产恐怖片的作风——江一燕的身世、她童年遭受的磨难、她的父母到底有什么问题以及她的女儿究竟存不存在……事实上当揭开真相时,观众会发现,影片居然同时存在三个时空,重合在这间阴风阵阵的大屋里。
所以,喜欢看剧情和玩推理的观众,要提起精神应付这部《笔仙3》了。
对于国产惊悚片而言,《笔仙3》的优点是很明显的。
首先,影片在整体的美术和灯光都相当一流,尤其是对江一燕所住大屋的刻画,不仅客厅、厨房、卧室等地方的家具陈设充满古色古香的神秘感,就连墙上所帖的壁纸,透出的蓝黑色质感和纷繁的花纹都对影片的整体气氛有着不俗的渲染。
当然,值得一提的还有江一燕的表演,这个角色在电影里有多种心里状态,江一燕需要演出多种层次感,但每种心理状态到最后,又能融合为一体,在演绎上具有相当的难度。
而江一燕的演出可圈可点,面对自己女儿的失踪、面对家人的心痛和得知真相后不能接受的表情都很到位,她给《笔仙3》带来了进一步的厚重表演质感。
国产惊悚片能在近似于变态的审核制度下,做到《笔仙3》这个地步,我觉得相对于其他丝毫不把观众当回事,只是靠不停的用打雷闪电尖叫等低级手段制造所谓的吓人感觉,进而糊弄观众的其他恐怖烂片,《笔仙3》至少在剧情上,已经做足本分。
这个系列唯一的缺憾,大概就是离点题的“笔仙”二字离得实在是有点远。
当然,我也可以理解,毕竟真正的笔仙故事,在目前国产电影的行情下是没有办法拍的。
希望未来有朝一日等审核放开的时候,安兵基能够发挥出最大的韩国电影人优势,拍出一部更加出色的《笔仙》故事。
至于其他的就慢慢来吧,电审就这样,要啥自行车?
忍不住说,去掉笔仙这个噱头,这还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恐怖故事。
中国的环境如此,所以必然不可能把鬼怪摆上台面,前半段的装神弄鬼,后半段一定是解密,努力把故事说圆了。
所以啊,逻辑问题,蛮重要的。
说这个故事中规中矩,不算太错,故事一开始女主角徐丽娜从精神病院逃离,医生家人对她女儿小艾的含糊其辞,爷爷奶奶意外过世,使得随时需要吃药的女主角带着女儿小艾回到了老宅。
对了,恐怖片又一元素,老宅出现了。
片头一闪而过的一幅画在老宅出现,火海里小姑娘,眼中是熊熊烈火。
接下来是老套的故弄玄虚,什么半夜自己响起来的钢琴,楼梯旁闪烁的灯光,望远镜里看到的隔壁男人的偷情。
女主带女儿小艾去周边幼儿园,未果。
忍不住吐槽了啊喂,那么偏僻的地方还有幼儿园真心不容易,不过看那个宅子,上海的教授爷爷,当年一定是沪上资本家吧资本家!!!
路上出现了一个叫女主,"媳妇,生儿子"穿校服的傻子。
大家注意,这个很关键,恐怖片里的傻子通常是最明白的人。
之前一直在猜测这片放到这里和笔仙有什么关系,终于出现了一个愿意给小艾当家庭教师的女学生,学美术,叫媛媛。
她会请笔仙。
但是刚开始女主拒绝了。
而后女主看见隔壁男人勒死了老婆,被男人发现追杀,逃脱。
注意,这个男人是画家。
女主后来报案,被小民警数落,说出隔壁人家已经几年没人住了。
女学生媛媛救了女主角,带小艾玩捉迷藏。
另一条支线,媛媛勾引崇拜自己养父美术老师的男同学做爱,为了找人打掉养父禽兽自己怀了的孩子。
女主角和媛媛召唤了笔仙,确认了老宅了烧死过一个女孩。
媛媛失手打昏得知内情激动的男同学,禽兽养父追打媛媛,女主救援,后养父被撞死,但女主起身查看时居然消失了,在这里,现实和真相被混淆难以分辨。
终于,在媛媛生了一个孩子,把小艾困在阁楼和女主角对峙时,真相大白。
在吐槽一次,媛媛刚刚还穿着校服一点不显怀,到能看出来,到分娩,只隔了一条马路的距离,累感不爱。
真相就是,女主就是媛媛,这都是她十年前封存的回忆。
那个傻子就是被她砸昏的男同学,被当美术老师的养父强暴生下女儿小艾,五年前因自己照看不周烧死在阁楼上,所以自己画了那幅画,自己也住进了精神病院。
现在的小艾是养爷爷奶奶怕自己承受不了,从孤儿院领养的孩子。
在这里说说导演抖机灵的几个地方,一个是女主拨打电话报警时发现电话根本没有插头,所以之前接到美术老师老婆的威胁电话都是幻觉啦。
还有和女儿用对讲机的部分,开始几句对讲机闪光,后来对讲机明明不亮,她还听到女童的声响。
女主第一次烧了火海女童画像,一瞬间出现媛媛的脸。
美术老师追杀女主时候,说了对媛媛说的一模一样的话,大意是,我没有抛弃你你就必须留在我身边,这就是你的生活,你认命吧。
之前讲过的傻子喊得媳妇,到最后傻子把学生时代素描画送给现在的女主。
女主哄小艾睡觉时,小艾透露自己原来在福利院就一个人睡。
最后女主释然,和现在的小艾站在阳光下。
看完能让你安心走夜路回家的恐怖片,就这样吧。
故事交代的还算圆满,我还是更喜欢《寂静岭》两个世界两个色调的镜头,增加点女主角一个人玩笔仙,一个人自说自话假装自己和媛媛的镜头,帮助理解力不高的观众理解一下顺便添加诡异气氛,或者导演能在片头透露一下女主的职业也是画家,能让人看到后来恍然大悟,而不是艾玛终于说圆了鬼故事替她们累得慌。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能有鬼怪不代表拍不出优秀恐怖片啊,那话怎么说来着,比鬼神更恐怖的,是人心。
隔壁东洋世界奇妙物语就有模有样。
没有像笔仙惊魂一样看完让人想送导演一个白眼,当我们都是傻子呢也没有像女蛹一样算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恐怖片。
不功不过,边看边吃爆米花,无聊的人可以考虑打发时间。
郁闷的不行离家最近的影院,永远把恐怖片排在晚上,其实我喜欢下午看恐怖片,看完出来阳光灿烂宛如新生,当然你可以说我胆子不怎么大。
就酱。
笔仙是笔者以前读书的时候看过的一部韩国鬼片,而且一开场,就将笔者吓得屁滚尿流。
然而当他进入中国,却出现了笔仙与笔仙惊魂真假乱斗的局面。
尤其是大陆电影有一个成文的规矩,电影中不能出现鬼,于是包括笔仙在内的各路鬼片,都改头换面,成了惊悚片、恐怖片、精神悬疑片等等。
其实,看完本片,笔者最大的感觉,本片又是一部催眠大师式的杯具以及地狱第十九层式的模式。
本来想出现鬼的元素,却碍于规矩,硬生生变成了故弄玄虚的惊悚片。
尤其是本片,本来质量就不行,再没有恐怖鬼元素,这还能看么。
本片故意主打精神病女性的畸形亲情爱情,不伦不类,差点变成滑稽伦理剧。
电影中的诡异台词,频频引人发笑。
电影在最基本的悬疑惊悚氛围营造上面,真比催眠大师差了十万八千里。
俗话说,没有鬼影,就用氛围凑,而本片着实没感觉到什么惊悚氛围,电影音效不好是一大硬伤!
虽然有些地方确实有吓人的桥段,但完全没令笔者失色。
其实鬼片看多了,大致的专门用来吓人的桥段,大家都能感觉到,本片亦如此,只是虽然笔者做好了受惊的准备,结果,却啥都没发生。
反倒是电影的剧情,十足的莫名其妙。
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类似于催眠治疗的过程,成为了电影制造鬼片氛围的主战场,和催眠大师异曲同工。
本片同样也在电影结尾的时候,将一切真相揭晓。
江一燕饰演的失去女儿的精神病母亲,着实令人唏嘘,电影的温情元素其实是够的,而且导演来自韩国,本以为很擅长把弄这些元素,没想到,却拍出了这样一种玩意儿。
爱情伦理的插入,让本片彻底沦为烂片雷片。
中国的恐怖片,真的是没有丝毫盼头,尤其是这几年,频频往卖肉和色情上面靠拢,恐怖片变情色片、爱情动作片、苦情伦理片,真是中国电影的一大悲哀。
《笔仙3》——感官上已经在第1、2部的基础上超越了对恐怖惊悚氛围的渲染,更侧重于运用时空、人物以及主从交错的线索将观众慢慢引入剧情,直到看到一半才在脑海中渐渐整理出前因后果,此时,更大的冲击在还原真相的过程中,当看到江一燕全身痉挛倒在地上,竭尽全力向女儿伸出自己的手,却只能泪眼模糊,眼睁睁的看着事情的发生,一步之遥,咫尺天涯,永远无法跨越,终生背负罪孽,拿什么来拯救自己,也只有自己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一个神经病自己吓自己的故事一惊一乍的,倒真特么吓了我几下,不过真正让我发毛的是看完电影下楼梯时楼梯拐角光着膀子伸开双臂赤身裸体浑身散发着青色光芒的孙杨的海报,奶奶的真他妈快吓尿了。
怎么说呢,这片挺让人不耐烦的,确实能吓唬一些人,比如我旁边的情侣,大桶爆米花就吃了两口,加上刚买的电影光盘都扔那不要了就说害怕,然后跑了(总觉得他们是找借口开房去了)。
影片总体感觉就是好像有人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连续从你经过的不同的门口突然出现大叫着吓唬你。
冲着孙杨,我就给个两星
影片的年代背景是1986年世界杯期间,也就是马拉多纳率队夺得世界杯那次。而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正是墨西哥。片中的这些少男少女都在享受迷乱而放纵的青春。时代气息浓郁,青春气息更加浓厚。当然,还有从头至尾的艺术气息。足球、世界杯、马拉多纳,不过只是一句话带过,毕竟还有着那么多美好更值得迷恋~
不好看
这是一部讲述男孩变成非主流的过程???无聊死了
感同身受17岁时那些情绪和想法 “到人群中去 到世界中去” 很喜欢的午夜电钻机车real industrial作为激进短片的配乐
八九十年代我国也爆发了各种自由艺术表达,资本时代葬送了艺术生命力,艺术家们会说:现在谁还玩实验艺术啊,又不挣钱
你是很多的死亡。
青春期的迷茫与叛逆?伪文艺的复兴?纸醉金迷与朋克的释放?要不是男主太帅真的看不下去,好久没有出现个这么帅的男孩了。
拍得太纯良无害,请想象一下这个剧本如果给拉里·克拉克或者哈莫尼·科林拍,最终会是什么样。简单的人物转变和教化式的coming of age标准结局又让它与《戏梦巴黎》划开了界限,最终只呈现出一个“要把妹先装gay”的肤浅故事。
可能彻底因为好不容易睡饱吃足,圣丹斯接连出现这一趟最爱的纪录片和剧情片。继《罗马》之后,又一个追忆墨西哥城摇滚艺术毒品青春的《柏林》,“不要再继续模仿西方了,这不是柏林”。甚至于放到经典摇滚青春电影谱系下,这也是最让我亢奋的。喜欢那个不屈的直男主人公,钢铁是在gay bar练成的。总有那么个你小时候想睡的妹子,她恰好去上厕所了,转眼你被一个烂货操了。
「When you're young you can't see what's in front of you.」
十七岁的少年,距成年仅一步之遥,然而躁动的内心早已急不可耐地踏入成人的艺术和疯狂世界。然而世界并不仁慈,你可以有天才般的创意,灵动的手工技巧,却也难以避免接触那些疯狂执念的颓废青年,在享受着酒精与毒品的带来的兴奋的同时,也燃烧着青春的资本。都说人不疯狂枉少年,然而作为不成熟的群体,显然在疯狂过后对于后果的承担便成为了成长的阶梯。
青春,叛逆,艺术,性,毒品... 男主成长的历程。 影片很文艺,对于艺术的讨论,不少创意艺术的展示。5星推荐给文艺青年
再次证明无论放在哪个时代背景下 青春摇滚迷幻叛逆夜场蹦迪电影都是我永远的死角
人堕落就是一瞬间……中后段的画面让我有点不适,还有男二老姐太帅了
开头十分钟真的很吸引人 故事有点乱又很套路 总的来说就是找了漂亮演员说了几句看起来有道理的屁话的性少数电影 很艺术批 一颗星给漂亮男孩carlos
还好结局不狗血,男主前后设定出乎意料,还是借男二的口说实情聪明人
喜欢他们对人性阴暗面的直言不讳,喜欢他们克制而又有所保留的镜头,喜欢他们对他人主权与自由的尊重。是一个人的自我发现与觉悟,理性与魔性有机融合的尝试。
#LFF 南美片子绝对少不了的视觉冲击和毒品味。这部稍微现实一点,聚焦80年代墨西哥少年的青春。成长的迷茫主题,在墨西哥举办世界杯的夏天,17岁的少年从下课打斗,晚上地下朋克开始,偶像是Patti smith,Joy division,反叛和尝试摇滚泡吧似乎是那个年代最酷的事情…性开放和自认为的先锋艺术发生在混乱的地下,因此被艾告诫“这不是柏林。”叔叔长得和伊图里纳太像了,一度以为就是他本人。男主直到最后也是迷茫的,突破了重重戒,混乱的青春也暗示着墨西哥混乱的社会吧,而后世界杯开始了…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青春。
为赋新词强说愁。取名叫“这不是柏林”,却还是拾人牙慧,也许连牙慧都没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