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中国电影幕后工作人的情况,有无奈,有希望,有梦想,中国电影未来的走向当然是商业化和工业化,但是影视在流量的冲击下越来越乏味,观众对电影的要求和制作方的作品的要求是互相影响的,希望两者可以多一些良性的互相促进 时常因为觉得自己的鉴赏能力提升追不上制作者用心的程度(而且现今的鉴赏能力并没有在提升)而感到羞愧,虽说我并不懂艺术,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到它的力量 希望在短视频的流量红利浪潮过去之后,平台不再产出流水线式的傻瓜视频,更多用心制作内容的人可以受到关注,因为日常的视听内容在真真切切的影响着我的观感,无脑的内容在影响着我的思维,还是决定退网一段时间,怪自己的定力不够,很难不被互联网上的内容影响,这一年要多看书,经典的电影,纪录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再这么空虚
影迷的记忆,就是光影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任意门”。
提到雨,会想起《影》中墨色氤氲开的山峦长亭。
提到竹,眼前翠色无垠,玉娇龙与李慕白在林巅遥相对峙。
提起雪原,回忆中冰封千里,运输车静默前行,凌万顷茫然。
美而隽永。
1911年,乔托·卡努杜宣言:电影即是艺术。
可有多少人留意过,艺术背后的雕琢——职业:摄影师存在感:★★☆☆☆话语权:★★★★☆重要性:★★★★★说到美,院长首先想提一个人——张榕容。
《妖猫传》中,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
这个镜头,院长至今想起,还能记得自己在影院内咚咚的心跳。
不知多少人自此之后,对张榕容多了层女神滤镜。
直到《从前有座灵剑山》开播……
这妆,这脸,这神态。
姐姐,你是谁?!
滤镜与少女心齐碎,以至于大家开始议论纷纷:陈导的镜头是什么美颜相机吗?
现在心心念念的问题,终于有答案了!
调教演员,绝对是陈导功劳。
但说到「美颜效果」,还得归功于摄影师。
纪录片中,曹郁对这一经典镜头进行了小科普。
张榕容面上的光,首先来源于拍摄时,道具灯笼的光:
此外,为照亮脸庞,摄影组又准备十几根蜡烛,放在张榕容的侧脸和脸下。
接着,借助LED灯带,突显面部光泽,塑造轮廓。
最后还要用小光源特图利灯,专门打在演员的眼睛部分。
四种不同光源协作,听起来已经够复杂了?
图样!
对曹郁来说,光源再多,只要保持固定,依旧无法拍出人物的鲜活,体现极乐之宴的梦幻之感。
片场照于是实际拍摄过程中,他自己操纵调光台。
在演员抬头与低头之间,不断调整灯光亮度,最终形成流动的光影效果。
贵妃抬头时,灯光由暗转明,她是大唐极盛之时开放的富贵之花:
低下头时,灯光又从明到暗。
无论多明艳的鲜花,总有凋零之日。
无论多鼎盛的王朝,终有败落之时。
为一个不到十秒的镜头,付出如此多思虑和努力。
如此,才成就我们看到的经典一幕。
所以,网剧里的王舞和电影内的杨玉环,演员虽是同一个,但给人的观感注定无法相比。
不必手术刀,光影便可为她“整容”。
当然,拍电影也要因地制宜。
《妖猫传》的瑰丽流动,是建立在故事本身虚构的条件下。
像电影《可可西里》,摄影师的着重点就不再是人为修饰,而是如何呈现自然本身的壮阔与震撼。
《南京!
南京!
》则是用传统单光源,展现面部雕塑感,呈现人物力量感:
除去打光,一名合格的摄影师还需统筹整体画面。
比如先听旋律,再设想情境,最后付诸实际拍摄:
还必须具备对绘画的了解,能够从名家画作中汲取灵感。
如《妖猫传》的蓝绿色运用,就是受蒙克启发。
毕加索则是《八佰》的色调缪斯:
管打光管拍摄管调色……看纪录片之前,一直以为电影画面好看全是导演一人功劳。
看过才知道,摄影的功劳,一样不能少!
职业:特效师存在感:☆☆☆☆☆★★★★★话语权:★☆☆☆☆重要性:★★★★☆提到特效,第一时间能想到的肯定是科幻或玄幻类作品。
特效做得好,绝对是片方剧方搞宣传的一大利器;特效做得烂,首先要被观众喷到自闭。
存在感十足,堪称业界脸T。
然而有多少人在意过,很多我们认为“实拍”的作品,也都少不了特效的功劳?
最简单的就是擦威亚,修复不可抗力导致的穿帮:
像《如懿传》的荷花特效,一看就是钱没给够的亚子……
复杂一些的,就不大看得出了。
如果事先没看过相关花絮,大概很难发现,《一出好戏》中的沉船竟然不是实景,而是100%特效制作。
《邪不压正》里的外景戏,乍一看,不都是实拍吗?
顶多给演员擦个威亚啥的。
然而……全部!
都是!
特效做哒!
偌大的北平城,是视效团队研究过12000多张老照片后,用技术手段进行的复原。
6000栋房屋,超过12000棵树木……都来自特效制作。
为保证比例正确,还要记下各式建筑的三维数据。
导演如影随形,时刻抽查,确保准确。
与摄影师相反,特效师在剧组的话语权并不大,基本都是按照要求做事。
那么为啥有些最终成品是《流浪地球》,有些变成《幻城》呢?
《幻城》你看,特效制作其实非常吃成本的职业,场地费、电费、工资……分分秒秒在烧钱。
所以说,5毛特效的锅,还真不在特效团队身上。
说不定,人家赚到的只有五毛呢?
职业:声音指导存在感:☆☆☆☆☆话语权:★★☆☆☆重要性:★★★★★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对大部分观众来说,看电影,主要还是“看”人物、剧情、画面。
声音方面,大多数人也只会注意演员台词功力如何,插曲是否好听。
那些火车驶过的隆隆声,市场里嘈杂的人声,暴雨急急坠地的声音,似乎与场景浑然天成,从不会有人留意。
事实上,我们感受到的浑然一体,是很多人在幕后刻意为之的结果。
譬如《影》中,角色在泥水中奔跑的声音,就是拟音师穿着塑料袋踩出来的:
角色被一刀捅穿的场景,注定不可能采集到真实音效。
我们最终听到的血液声,其实是拟音师用刀捅穿模仿鱼鳔做的肺部:
《影》的绝大部分场景都在下雨,雨声也是电影中时间最长的BGM。
但和我们常听的白噪音不同,《影》的雨声不只是单纯一段雨声素材,而是用全世界所有雨声素材进行混音。
同时,只要外边在下雨,团队就要去外边录音。
不同场景混不同的音,少则三十多轨,多则五六十轨,才能做到完全符合情景,使观众不会出戏。
给整场电影做完声效,声音指导也快被摧残出抑郁症了……
和摄影一样,做音效也需要想象力。
摄影师能根据一段音乐,设想出实际镜头该如何拍摄;声音指导则是看到一个场景,在无声的世界中想象声音,最后选出五六种主要的,再实际操作。
悲哀的是,技术在进步,声音更加逼真,声音指导的话语权却在下降。
据赵楠所说,过去的电影主要以同期声为主,录音师觉得哪里声音太杂不适合拍戏,剧组就要当场另换地方。
而如今所有声音都可以后期制作,再没人去听声音指导的话了。
并且,也鲜有人还会去关心,他们为电影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纪录片共五期,分别从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五个方面,讲述电影幕后制作的不易。
近几年来,美术和配音的存在感高了许多,院长在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感兴趣的可以去B站看下原片。
难得的是,片内没有一直吹嘘国内的制作技术,而是坦言与国外的差距。
差距之一在于重视程度。
如赵楠所说,《罗马》为什么混音混得非常完美?
因为人家用了四个月。
而国产电影音效制作周期,最多不超过20天。
国外在声效方面分为两种职业:混录师,声音指导。
而中国只有一种声音指导。
分类后,人员专业性变得更强,加之薪资福利很好,人员在长期培养能变成人才,术业有专攻。
国内则是一个人干百种事,干活儿速度虽快,可要达到“精”的程度,难。
差距之二在于技术底蕴。
中国电影发展较美国实在差太多太多年。
从微缩模型到数字三维软件,美国的特效之路是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的,理念自然更加完备。
而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片中更直言不讳地表示,灭霸那种表情精度,国内目前是无法做到的。
至于阿丽塔的技术,就算拿给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用。
这就是底蕴差异,非单纯人力财力能够弥补。
如果问我在这部纪录片中看到了什么,有电影幕后制作的科普,有业界大拿们的名字,有我们与国外的差距。
但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电影幕后制作人员的“匠心”。
透过纪录片,你能轻易从受访者的口中感受到,这些幕后人员的工作是多么辛苦。
做音效的,每天关在混音棚里,一关一整月。
为了耳朵不受伤,回家看电视剧都要静音。
做特效的,基本就是睡在公司,有时四五天都睡不上一觉,好不容易回家还要跟进镜头进展。
做配音的,有时一句台词就要改上四五十遍,进棚一录录上十几个小时。
可往往他们的回报和付出相比,只是沧海一粟。
人们看电影都是冲演员,冲导演。
看完电影各种被夸的,也多是演员和导演。
有多少人在意正片结束后,黑屏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呢?
观众不重视,行业内也不重视。
不好好取景而指望后期音效、特效,演员台词不过关只能仰赖配音演员,历史片不注重文化底蕴,只想赚快钱……就像叶锦添老师所说,资本只想要收益,不在乎电影未来该怎么走。
可这些默默无闻的幕后人员,仍在努力。
不止是敬业,更是热爱。
热爱,推着曹郁在看过《末代皇帝》后,学着用摄影机进行拍摄。
热爱,促使叶锦添辗转港台、国外,将看到的一切吸纳为他想呈现的东方视觉美学。
热爱,让赵楠在长久的孤独中能够自得其乐。
这种因热爱而执着,接近于匠人的精神,通过他们平淡又有力的讲述,深深感染着我。
目前《我在中国做电影》在B站有45万播放,实在算不上高。
因此我想将它安利给更多人,让大家知道,一部电影背后,其实有无数人在为此努力。
愿影片结束后,我们是为那些名字,而不只是彩蛋而停留。
中国电影的未来少不了他们。
我将永远保持尊重。
4月9日,悬而未决的电影院复工问题终于明确。
通知建议,低、中、高风险地区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均暂不开业。
而电影院正是密闭式娱乐场所,去影院看新片,目前看来是遥遥无期了。
闻此消息,条姐一边流下两条宽宽的面条泪,一边不知道第多少次打开这几年攒下来的高分片单。
《妖猫传》绮丽缱绻的幻梦悬疑;《影》用水墨铺陈世界的野心;《流浪地球》的里程碑飞跃;《少年的你》聚焦现实的少年文艺……每部在当时掀起刷屏式讨论的国产片,在现在看来,都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是时候,来回顾一下这些国产佳作诞生的故事。
《我在中国做电影》,这部高分纪录片自2月底上线以来,就成了很多人的强心针。
短短5集,每集都以一位中国电影人,或一个电影工种为线,将电影诞生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部片里的名字,你可能并不熟悉。
但正是这些专业的幕后工作者,靠一门门堪称魔法的硬核技术流,支撑起了一整个专业的电影工业链条。
01视觉魔法-摄影来,不许看答案,试试提名近年院线国产片中,最令人难忘的绝美回眸。
想好没?
条姐猜,一多半人会提名它——
2017年年底,陈凯歌带来《妖猫传》。
如梦似幻的盛唐风采,万国来朝的气象万千,因为一部电影,回了魂。
痴绝的一场幻梦里,勾来了顾盼神飞的白鹤少年,勾出了奔腾欢快的胡旋舞,还勾出了李白和杨贵妃——唐的精魄。
而整部电影的最高光,就是极乐夜宴上,杨贵妃的这一回眸。
陈凯歌想把整个盛唐,都烘托到饰演杨贵妃的张榕容身上。
谈何容易?
幸得摄影曹郁。
他为这场戏,布了极其复杂的光。
灯笼作为环境光,再用几十根蜡烛衬托张榕容的侧脸,全脸用led灯带打上光,再用Dedolight强调眼睛四周。
这还不够,实际拍摄时,曹郁又在电子调光台上实时操控光的亮度。
全部合在一起,才成就了这一经典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用曹郁的话说,摄影是导演的情敌。
他们都爱慕着电影女神,用自己的方式彼此拉锯,最终磨合出最美的电影画面。
还是《妖猫传》。
看国产片多的,一定对这部片如梦似幻的色调过目难忘。
色调,是一部电影氛围的基调。
怎么定?
曹郁第一次见陈凯歌聊《妖猫传》的阐述,没来得及写,先从登机箱里掏出厚厚一摞画册。
往小了说,电影只是电影。
可是往深了说,电影的画面如何塑造,积累了全部人类文艺史的底蕴。
《妖猫传》的浪漫。
《末代皇帝》的诗意。
《南京南京》震动心灵的冷厚现实。
导演正是通过摄影,掌控着观众的眼睛,从而掌控观众的情感。
02听觉魔法-声音电影是视听的艺术。
除了“看”,还有“听”。
来见见耳朵的掌控者——声音指导赵楠。
声音?
有人要问了,难道电影里的声音不都是录音?
这样说,只能拿一半的分。
现代电影档期紧,声音部门对拍摄场景的主导权极其有限。
还是以近年的国产片为例,就说张艺谋的《影》吧。
整部电影,几乎一直都在下雨。
竹林里的雨,水上的雨,城郭的雨……首先就要在听觉上有所区分。
而绵密的雨声里,又有兵器交接之声,盔甲摩擦之声,脚踏泥水声,人物对话声……要靠同期录音,根本不可能。
怎么办?
第一步,先让拟音师上线。
再大手一挥,买遍全世界的雨声素材。
还不够,每到下雨天,还得自己带着录音器材去录雨。
最终成片,随便一场戏,都铺了几十条音轨。
电影的声音,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声音却可以在潜意识的层面,影响观众的感受。
电影里怪兽的叫声都是低吼,有没有想过,是为什么?
答案有心理学依据,低吼里,有大量能让人类本能产生不适感的次低频。
神不知鬼不觉让你沉浸在故事里,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03造梦魔法-特效还有一个魔法,虽然现阶段在中国还是个弟弟,但重要性与日俱增。
——特效。
先别急着嘲。
至少,要先问问《流浪地球》同不同意。
上面截取的画面,来自正片里一个长达50多秒的长镜头,全靠特效做。
这,就是国产特效能达到的水平。
特效在灾难片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这些,你可能就没想到了。
《邪不压正》里的老北平,好看吧?
其实,从城墙到屋檐到绿植,全是假的。
(只有彭于晏的裸背是真的)《一出好戏》那艘出了事的船,挺棒的吧?
假的。
擦了特效,全是绿的。
电影拍摄,要搭景。
往往搭出来的景是一个样,一抬头,屋脊之上,窗户外边,又是另一个世界。
能够补救这一切的,只有特效部门。
来,上对比——
特效前是木偶戏,特效后是梦境,就问你绝不绝。
摄影、声音、特效、美术、配音,还有更多没有来得及被讲述的专业部门。
成功的导演,离不开专业人士的加持。
而优秀的电影,就是各部门这么一点一点配合出来的。
看到这些,我只想大喊一声:牛X!
我在中国做电影出品:时光网类型:纪录片首播:2020-02-28(中国大陆)集数:5单集片长:15分钟左右更新时间:每周二、五10:00今天,剧小邦要给大家介绍一部由时光网出品的纪录片《我在中国做电影》。
听到这个片名,是否让你想起了《我在故宫修文物》?
虽然“电影”的豆瓣评分暂时逊色于“文物”,但是对于影迷或者影视从业者来说,这部同样反映工匠精神的纪录片可谓是必看的作品。
每一集短短的十多分钟,将带我们走进电影的幕后,认识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5个工种。
或许你熟悉成片的每个画面,但是“做电影”的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创作过程。
本篇影评介绍前面两集,截止发稿日(3月6日)已更新3集,大家可以到时光网及优爱腾等各大视频网站观看。
第1集 曹郁:光影统领者
要盘点2019年撤档的国产电影里,《八佰》绝对算得上大热门,猫眼上有25万多人标记了“想看”。
在这一集里,我们不仅有精彩的片段先睹为快,还有独家的“内幕”创作过程披露。
曹郁摄影的灵感来源于毕加索早期的作品,它们以蓝和绿为主。
再加上互补色黄色,有了一种柔和的效果,反衬剧情的惨烈。
“《八佰》很像我拍《南京!
南京!
》的螺旋上升版。
它既保留了像拍《南京!
南京!
》的时候那种激情和自由,同时它在技术上又复杂得多得多,它达到的效果更加的多样化。
”是不是对电影多了一分期待呢?
同时,我们对曹郁的才华也有所了解。
不管是写实的历史,还是虚构的故事,他都有自己的摄影表现手法。
李白笔下的“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杨玉环,在《妖猫传》里面应该给人怎么样的形象?
能成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哪位女演员能够驾驭这个角色呢?
张榕容做到了。
更准确地说,是曹郁帮张榕容做到了。
我们印象深刻的这个“名场面”,曹郁是用蜡烛、LED灯带,使她的皮肤所有反射角都有光泽,再加上一种叫特图利的灯,可以打特别小的光,照射在眼睛上……多种工具合在一起,并且后期在电子调光台完成“动态”的亮度,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百媚生。
曹郁认为摄影师“天分是有限的”,包括他自己从入行到屡获大奖,都不是天生的偶然。
中学开始,他被《末代皇帝》的摄影效果所震撼,他便借了一台录像机拍日常生活、自然风光;后来,他如愿考上电影学院的摄影系,而且还是第一名;大三大四的时候向往《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后来他就凭借《南京!
南京!
》登上那部杂志。
这一路上的成果,都和“热爱”二字密不可分,尤其是拍摄《可可西里》时,他感受到心灵被洗涤,认识到激情才是创作的第一动力,而非金钱和名誉。
(当然,后面凭借《可可西里》获得金马奖是他的意外收获。
)他认为,想在摄影上达到一个最理想的高峰是很难做到的,但只要努力尝试,保证每一部作品都在进步,就能够获得幸福感。
第2集 赵楠:声音魔法师这一集的开始展示的是拟音的创作过程。
工作人员一边看着画面,紧盯着情节发展,一边借助工具发出声音,看着还比较有意思。
你知道割喉的声音效果应该是怎样的吗?
你知道被人捅肺的声音效果应该是怎样的吗?
他们通过气球、水管、鱼鳔等工具努力去实现。
虽然他们的手法是假的,但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像是魔术,幻术。
这么听起来,他们的工作很高大上,是一个很神奇的职业,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很孤独的。
“我从来不戴耳机听音乐,我们家也没有音响……我回家基本就是看电视剧,静音看字幕。
”“我的耳朵能够一分八用。
比如我的爱人走没走,都是靠听不是靠看;我通过你说话能判断你今天高不高兴;楼底下煮东西我能听得出来他是煮饺子还是煮面条……”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现代真人版的顺风耳?
对于“没有耳机就浑身不自在”的现代人来说,他们的生活简直不可思议。
他们的工作也颇为神秘。
用她的话说,大部分人以为他们的工作就是下载素材就行了,但这远远不够。
“我经常夜里两三点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啥人也没有,啥声也没有,面对一千多个素材,一个一个地放。
”“一天你可能跟谁都没有对话,你就自己在那干……做《影》的时候干得都快废了,每天坐屋里,看着画面下着雨,挑着雨的素材,出门以后基本都是黑夜,特别压抑。
”
“(做《影》的时候)把全世界素材库的雨都买了,一点都不夸张;其次是录,只要看到下雨了,就出去录雨……”包括说起她在中影曾经一个多月没回家,“每天四个棚,轮番看,一遍一遍地改,关键还干不完,突然有一天我就在混录棚嚎啕大哭……”在接受采访时,靠在椅子上的她能够谈笑风生般地聊起做这行孤独的创作回忆,实在令人敬佩。
曾经她的朋友管她叫“楠哥”,确实是名不虚传,虽然她本人并不喜欢,但这应该是大家表达对她的尊重的方式吧。
她说她在领金像奖的时候,很自豪地向大家宣布,“女孩子一样可以成为好的录音师,可以非常好、非常棒。
”而在这一集里,她不仅为录音师里的女性代言,更是让录音师这一劳苦功高的职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这部叫“做”电影而非“拍”电影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除了那些凭借电影享誉国际的导演、演员,还有这些劳动成功具有隐蔽性的幕后工作者,或许他们的名字在片尾的位置靠后,但是没有他们的付出,一部好的作品是不可能诞生。
一部电影的成败,当然是剧本、导演、演员等方面决定大局,但为什么观众有时候会有说不上来的“不对劲”,或者有感到莫名的好感,往往就是摄影、声音等细节决定成败。
可能就在同期上映的电影里,本来旗鼓相当的两部影片,其中一部因为幕后工作者付出得更多而更胜一筹,因为他们的工匠精神画龙点睛。
最后,希望不管是影迷还是从业者,都去观看这部纪录片,为中国电影进步默默付出的工作者致敬。
关于电影,我们可能了解的最多的是演员的演技,剧情的好坏,但电影的背后,还有更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关于摄影,那么多厚重的东西,看了纪录片,感觉自己充实了不少。
不再那么虚无缥缈。
1.对于摄影其实有些共鸣的,只不过曹郁有能力,同时在执着,他的圈子也都是一类的人。
同样是普通人追梦,作为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我学到很多。
在现实中,更多事情上,也许有阻碍,但希望我们内心能坚持初衷。
❤️2.关于拟声一直很佩服这种人,所有声音全靠想象。
真的是很有创意的工作。
但是,也了解到这是一份孤独的工作。
3.关于特效没那么简单,越来越相信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步一步,不可缺少。
4.关于服装道具如果用心去准备,那得多么复杂的工序,多么深厚的知识背景,同时也是可以学习充实自己的过程。
5.关于配音百变音色,声音的魅力。
如果我能够学一点皮毛,哪怕是用丹田发声,保护好嗓子也行啊!
极适合电影小白扫盲和入门的一部纪录片。
偶然在豆瓣看到有人推荐这部纪录片,把摄像、声音、特效、美术指导和配音五集都看完的最大感受是:电影值得!
可能因为利益相关,我看特效这一集特别认真。
影视特效是最有技术含量,也最能体现电影工业化的活,一个懂美术、建模、编程、物理的全才才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特效师。
特效和CG电影只有一个字:肝!
肝到《冰雪奇缘》的每片雪花都有物理公式,肝到《刺杀小说家》的赤发鬼每一个毛孔都要精准建模……虽然由衷敬佩每位眼里带光(可能是打光的功劳哈哈哈)的电影人,但是这个行业,或者说国内市场给予他们的远远不够。
无论是创作空间、劳动报酬,还是为爱发电带来的工作成就感与知名度,我国电影行业与发达国家的电影工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在片子里,“专业”一词出现了多次,好像有点刺眼,背后折射出无数老一辈电影人的期盼与着急:好一点,更好一点!
以前,我佩服有新闻理想的媒体老师,现在多一条:怀揣新闻理想的媒体人和电影梦的影视人,salute!
他们是代表着当今中国电影产业水准的最优秀的7位电影人。
怎么用声音去表演?
怎么用光影去造型?
为了做《影》买下全世界的雨声是怎么回事?
节目中,他们畅谈各自的电影创作与职业故事,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真实呈现了 “一部电影的诞生”;中国特效是不是五毛?
中国能不能做得了“灭霸”?
东方电影美学能不能征服世界?
他们直指行业的困顿与问题,也回答大众对中国电影的“偏见”,用专业为观众答疑解惑,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我在中国做电影》既是“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也是给万千影迷、爱电影的人、致力于从事电影工作的新人们的“一堂电影课”!
(一)光影统领者:曹郁《可可西里》《南京南京》《妖猫传》《摆渡人》《八佰》曹郁说摄影是唯一能够掌握的、完整表达他的一个工具。
对他而言,摄影的质感就是摄影师对影片表达主题最直观的理解和呈现,摄影的韵律关系到整个电影的气氛,配乐和摄影机运动速度要契合。
《可可西里》需要强调自然的光效以突出自然环境的震撼,《妖猫传》无需自然光效,反而需要各种奇幻打光来突出影片中的梦幻感,例如贵妃惊鸿一瞥的“百媚生”定格画面。
同时他还透露了摄影过程中配乐的重要性,《妖猫传》和《南京南京》中截然不同的质感是由于配乐和摄影韵律所决定的。
对摄影师曹郁来说,绘画功底和对绘画艺术的了解是最基本的。
非常喜欢蒙克画作的曹郁在《妖猫传》中运用了很多蓝绿色彩,就是借鉴了蒙克对蓝色的运用和诠释。
而在《八佰》中,他的视觉参考主要是毕加索早期画作中的蓝绿色,而蓝绿色的互补色相反就是黄色,所以《八佰》颜色构成主要是黄和蓝绿,用柔和细腻的颜色来反衬剧作上关于战争的残酷感,“导演跟摄影师的合作是很精神化、情绪化的,就像电影的两个情人,或是情敌,是既相吸又相斥的一种奇妙感觉。
”他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都是他对摄影这份职业的自豪感很由此生出的坚定地个人骄傲,令人动容。
由斯托拉罗摄影的《末代皇帝》让年幼的曹郁看到了摄影的浪漫写意和诸多可能性,这深深的影响了曹郁的摄影质感。
(二)声音魔法师:赵楠《影》《催眠大师》《孔雀》《大腕》《风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声音是一个非常恒定的东西,不会随着时代变迁或社会发展而更改原有状态。
声音作为五感之一,直接关系生理反应,因此也直接关系到观影体验。
对于声音剪辑师来说,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能否对着无声画面尽可能多的想象出所有可能存在的声音,其次是懂不懂情感、懂不懂这个世界,这都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声音剪辑师。
这很像一位名厨通过看闻品还原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和食材佐料。
赵楠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制造幻术,是将影片中人物动作或者环境音拆解到最细节然后再复原。
但是非常可悲的是,在当下一切图快的电影制造大环境下,并不可能给予音效师这样高的地位和宽裕时间,获得奥斯卡最佳音效的《罗马》混音时长4个月,但国内往往只有不足一月的时间,但电影却是无法修补的一次性产品,这也就决定了短期内中国电影的上限。
与曹郁一样,从赵楠的接受采访的话语中也能发现很突出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也同样反思了中国电影工业的细分程度不够导致种种问题。
(三)视觉造梦人:魏明 丁燕来 周逸夫《流浪地球》《邪不压正》《一出好戏》视效工作是一个很综合的工作。
美国电影工业中特效是经历了从传统特效(搭建微缩模型)到现代数字特效的全过程,但中国电影工作中的特效发展是飞速的,是跳跃式发展的,也因此是断层的。
三位都提到了当前中美特效发展差距很大,美国擅长的高端生物特效虚拟我们完全做不到,技术壁垒很高。
对《流浪地球》这样一个科幻电影而言,特效是至关重要的。
能不能在特效方面脱颖而出,直接关系到这样一个中国科幻电影类型片典范的成功与否。
特效人就抱着这样的心态不计代价、不厌其烦的反复修改调整,这也决定了《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四)寻找东方美:叶锦添《卧虎藏龙》《赤壁》《夜宴》《胭脂扣》《大明宫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美术指导考验的是对历史的认识,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对人物所处时代生活细节的认识。
有些演员不是他本身有魅力的,是靠美术指导通过服装造型、道具、置景创造出来的。
很喜欢叶锦添对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的评价,他说香港是一个看不到全世界的地方,台湾有中国文化的表层具象,但不能提供可供深度挖掘的土壤,只有大陆有最深厚、最原始、最丰富的中国东方美学文化。
电影是一个共感,是一种可以跨越时间空间产生交流的文化。
很多时候,甚至不是某个情节,仅仅只是一个场景或是一段音乐,就会激发我们心中的某段记忆,两者贴合,产生遥远的共鸣和陪伴,这才是电影最本质的吸引力和发展方向。
只是可惜我们的影视文化从20年前可以接受《大明宫词》这样的艺术作品,发展到了如今只讲商业盈利。
(五)另一个演员:阿杰电影值得。
(完)
2019跨年夜,由B站主办的 “二零一九最美的夜”跨年晚会横空出世。
一时之间,引来万千网友的热捧。
“跨年晚会最佳,没有之一。
”“全程高能,全程暴击。
”
种种好评不绝于耳之外,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哔哩哔哩”这个神奇而独特的视频网站。
不可否认,B站的确是一座宝库。
从“鸡你太美”的鬼畜视频,到琳琅满目的二次元番剧,到各个大学的公开课汇总,再到涵盖面非常之广的各类纪录片,可谓应有尽有。
而最近,阿七就在B站上发现了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人物纪录片。
它由时光网出品,聚焦于中国电影行业的“幕后英雄”。
虽然只有短短5集,但却足以让我们如管中窥豹一般,看见电影从业人员的诸多艰辛与不易。
《我在中国做电影》Tales of Chinese Filmmakers
本片把镜头聚焦于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5大电影幕后工种。
通过对7位重磅中国电影人的访谈,将中国近年来的电影产业面貌一一呈现。
第一个登场的,是摄影师曹郁。
2004年,他凭借《可可西里》摘得金马最佳摄影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之后,由他掌镜的《南京!
南京!
》《摆渡人》《妖猫传》等多部影片摄影奖拿到手软。
而曹郁自己,也在一路的实践与积淀当中,摸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摄影风格与艺术表达。
在曹郁看来,摄影师作为一部电影的视觉统领者,必须首先做好质感的准备。
举个例子,《可可西里》着重于自然环境的描绘,画面就要追求真实和震撼。
而《妖猫传》完全是一个主观故事,事件本身就不真实,所以没有必要去拍出自然的光效。
在拍摄过程中,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镜头曾一度让曹郁压力巨大。
其一,这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
其二,这是白居易笔下的名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的“名场面”。
为了拍出这个惊艳的镜头,曹郁先让人找来十几根蜡烛,放在张榕容脸部周围。
之后,加上了LED灯,营造出流光溢彩的丰富色泽。
曹郁觉得这样似乎还不够,于是在眼部加了Dedolight,又在整个脸部加上电子调光台来控制光亮的变化。
这一切加在一起,终于造就了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其实,早在曹郁一开始跟陈凯歌聊起《妖猫传》的摄影阐述时,陈导就立刻意识到这位摄影师的不凡之处。
曹郁当时拿出了一个装满画册的手提箱,里面是他在这部影片中想要用到的质感。
绘画,是曹郁作为摄影师最直接的艺术修养和创意来源。
在电影中,他会将不少自己喜欢的绘画融入其中。
比如,蒙克画作中的蓝颜色,启发了他使用蓝色和绿色构成《妖猫传》的主要色彩风格。
再比如,还未上映的《八佰》的视觉呈现,则参考了毕加索的早期画作。
说到曹郁入行的机缘,他提到了一部中学时期观看的电影:《末代皇帝》。
当时,他第一次看到摄影机居然可以像羽毛一样,那么自由诗意地展现情节。
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下定决心要当摄影师。
于是,有了后来的种种成就,如今的曹郁无疑是中国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
可如今的他,却并不骄傲,而是十分谦卑而审慎地向着更理想的境界迈进。
“我觉得摄影是这一辈子可能都达到不了你期望的那个高度,因为毕竟你的天分是有限的,你只能尽量地去做。
只要你一直在进步,而不是重复甚至退步,那我觉得我就有这种幸福感。
”
第二个登场的,是录音师赵楠。
她不仅是《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催眠大师》《皮绳上的魂》《影》等多部华语影片的声音指导。
而且,还是奥斯卡的评委会成员。
说到对“声音”的理解,赵楠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
在她看来的,声音在五感中虽然特别被动,但却是谁都逃不开的。
在电影中,声音的最高境界是生理学作用。
比如,怪兽电影里怪兽的吼叫之所以会吓到人,是因为次低频是让人最不舒服的一个频率。
再比如,电影中很多时候,即便没有台词只有音效,你也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个人是愤怒还是喜悦。
面对外界的“误解”,赵楠直言声音创作的核心并不在于素材,而是想象力。
比如,面对一段无声的怪兽画面,你脑海里必须瞬间反应出大概五六种声音。
当自己形成一个思维的创作过程之后,再实际操作。
细分下来,就又有不少步骤,从搜罗素材,到给角色定性,再到分析角色的生理结构和情绪,都十分重要。
在赵楠看来,声音创作和电影艺术一样,都有着某种共通的“假定性”。
手法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把两者相结合给观众制造一场幻术。
比如,在《影》当中的一场杀戮戏,沛良后心被捅,完全不能说话。
拟音团队,为了达到电影的真实就必须研究出,到底把人捅成什么样才不能说话。
后来发现,从生理结构来说,是捅肺。
于是,他们找来鱼鳔模仿肺,“啪”捅破之后,再把血往里灌,就这样完美模拟出了这段震撼又残忍的杀戮场面。
然而,与电影其他工种不同的是,声音工作者由于在创作上比较独立,是一个十分孤独的职业。
就拿拍摄《影》期间的经历来说,赵楠团队每天对着画面看下雨,然后每天还要挑着雨的素材。
工作结束的时候,天都黑了。
因此,那段时间的她心情特别压抑。
但即便如此,赵楠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
她曾说,每一个声音从业者,没有五年、十年,他就不可能成为很优秀的混录师或者声音指导。
而正是这份可贵的坚持,让赵楠拿下香港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
在颁奖礼上,她为女性发声,更展现出身为一位专业录音师的自豪与骄傲。
第四集,大概是最有格调的一集,因为请来了被誉为“东方美学第一人”的美术指导叶锦添。
纵观他的作品履历,从《卧虎藏龙》到《无极》,从《夜宴》到《赤壁》,每一部都能从中窥探到叶锦添对东方美学的独到见解。
《卧虎藏龙》中,他大胆创新,史无前例地用山水画来做刺绣图案。
《赤壁》中,他为了绣一件衣服花了大半年时间,美学大师的精细程度从中可见一斑。
在影片中,对于同一个角色,叶锦添总是会不厌其烦地设计出不同的服装。
比如,《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是一位归隐山林的大侠,衣服从头到尾只有一套。
但在不同的戏里,他的衣服出现了材质上的变化:竹林戏时,他的衣服更加轻盈,可以随风飘动;进入宏村时,他的衣服则是棉麻质地,比较坠。
在叶锦添看来,美术指导并不只是把服化道弄得漂漂亮亮就可以,它涉及到很多我们一直忽略的知识和领域——“你对历史的认识,你对人情世故的认识,你对所有生活细节的认识,都是美术指导的工作。
”
比如说,你弄一个茶壶,应该是什么样的茶壶,然后茶壶是代表什么,都需要考量和设计。
正是这份精益求精,让叶锦添逐渐打造出独树一帜的东方美学。
2001年,他凭借《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
此后,《卧虎藏龙》的美学风格几乎成为了一种高山仰止的范式,不断影响着整个华语电影产业。
但叶锦添则提到,所谓的“东方美学”也是慢慢建立起来的。
刚毕业的时候,叶锦添相当自傲,因为在香港看不到他认为厉害的东西,于是他索性当起“背包客”远赴欧洲。
后来,他去了台湾。
在那里,叶锦添发现了一些有中国味道的东西。
然而,之后再深入下去,就觉得它们的力气不够。
于是,叶锦添十分先觉地意识到,中国必须拍出属于自己,并拥有生命力的“东方美学”。
从《大明宫词》开始,他一路探索和追寻,不断将他个人理解的最纯粹的东方美学呈现在大众眼前。
因此,才有了之后蔚为大观的《卧虎藏龙》等一众愈发成熟和优秀的作品。
在新片《封神三部曲》中,叶锦添则再度担纲美术指导。
为了设计片中的服化道,他钻研商朝历史、宗教、饮食文化和宫廷文化,以期用多元碎片组织成画面,做出游牧民族和汉族道统文化相结合的东方味道。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不仅叶锦添的电影美学会享誉全球。
而且,中国的东方美学和传统文化也将被更多人看到。
说到这部纪录片的最大意义,自然是让更多人看到了一大批隐藏在大银幕背后的电影工作者。
他们辛勤劳动,兢兢业业,身为电影的工匠,却始终默默无闻。
但从另一个层面,我却看到了电影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强大魅力。
它因朴实而动人,因纯粹而闪耀。
也惟其如此,它吸引无数电影人参与其中,如朝圣一般完成着日复一日的电影幕后工作。
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电影真的意味着太多东西。
叶锦添将电影比作古希腊的剧场,它可以让一帮陌生人共鸣共感,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赵楠则坦率地说,自己已经不知道是否热爱这个行业,但肯定热爱电影。
看到这里,阿七不禁被这份简单的“热爱”深深打动。
是它,支撑着无数电影幕后工作者不断向前。
也同样是它,让电影成为了他们每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融入血液之中。
最后,就用一句影片中的语录作结,并与大家共勉吧。
“一往无前的唯一力量,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一切。
”
让我们向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们致敬。
让我们从此时此刻起努力打拼,不辜负心中的热爱。
小时候我很迷恋古装剧里的“江湖”。
在这个叫“江湖”的地方,有人来去潇洒,有人为情所困,有人快意恩仇。
特别是打斗场面出现的时候,两方对峙时眼神凌厉、不言不语,下一秒,兵器相接发出的“蹡蹡”声,顿时将我对“江湖”的向往之心推至顶端。
后来我知道江湖是我永远到不了的远方,而兵器相接发出的“蹡蹡”声,不是真实的,是后期拟音的。
声音,是剧集中、电影中最容易被观众忽略的元素。
它在,你以为理所当然;它不在,你才顿觉可贵。
《我在中国做电影》第二集,说的就是制作声音的他们。
稍显阴暗的房间像个仓库。
不同款式的鞋子摆在宽广的架子上,不知是真是假的盔甲混杂其中。
中间的空地里,看不清表情的几个人或坐、或跪在地上,他们侧头看着屏幕上的画面,随着画面的变动,他们各自拿着不同工具的手,开始动作。
有人大力地拧着手中的一大坨抹布。
有人右手拿长刀,磨着左手拿的一片盔甲。
有人一刀捅向身下的南瓜。
有人用长剑刺向一个布包……霎时间,房间里充满了不同的声音。
他们是拟音师,像仓库的房间是拟音棚。
拟音师要根据电视剧或者电影的画面,制作出各种符合情景的声音。
“手法是假的,但是情感是真的,把这两个相结合,给你制造了一个幻术。
”在赵楠眼里,拟音,就像一个幻术,而拟音的人,就像魔法师。
赵楠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声音指导,曾参与过《孔雀》、《梅兰芳》、《风声》、《影》等电影的声音制作。
对她来说,制作声音,除了需要工具,还需要想象力和各种各样的知识。
比如《影》里,按照故事走向,沛良被捅了之后就无法说话。
于是赵楠开始琢磨:我到底把你捅成什么样,你才不能说话?
后来她分析了一下人的生理结构——捅肺,肺破了,就导致血涌进了肺。
涌了以后,不是他声带坏了,是他只要一说话,喉咙就会“咕咕”冒血分析好了,赵楠就知道怎么拟音了:模仿鱼鳔做的肺,“啪”一破,完了血往里灌。
赵楠说,她经常夜里两三点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啥人没有,啥声也没有,面对一千多个素材,一个一个放。
尽管孤独,但他们仍然会为了一个声音死磕到底。
给《影》做后期的时候,为了给画面找一个最合适的下雨的声音,他们把当时市面上下雨声音的素材都买了,自己也制作了各种下雨的声音。
如果瞧见外头下雨了,他们还会出去录雨声。
从从前可以在拍摄现场喊“停”,到现在像被催命一样最多只给二十多天时间做声音,赵楠觉得,录音这一行地位越来越低,越来越不受重视。
而且和好莱坞的“术业有专攻”相比,中国的声音指导干得杂。
赵楠除了得管拟音、户外收音、混音等工作,她还做过对白编辑。
赵楠觉得,中国的电影工业快而无章,相比有完善工业体系的好莱坞,还是有差距。
孤独、力不从心、不受重视。
但是赵楠还是喜欢这一行。
又是一个好天气,赵楠带上器材去户外录音:风抚摸柳条的声音,风撩拨湖水的声音,忽远忽近的鸟鸣声,路人骑自行车路过的声音。
还有赵楠心里热爱电影的声音。
不行啊。。。做得太没意思了,中国电影人远不止这些
一口气看完了五集。纪录片的选题很好,中国的电影有很多可说之处。可是在这却走马观花一般,只是单纯的列出几个部分,没有与细节的结合,且单纯列出的部分也不全面,并不深刻。看来看去,就像在看是一部加长版的预告片。
时光网难得出品自己的“节目”了(前些天刷时光新闻就有看到相关报道),推荐一下。纪录片拍得像电影幕后花絮 or 影视工作者访谈 或 电影课堂讲解之感。- 02.29 → 03.31
再优秀也赢不了广电。
这个纪录片更多关心的是电影制作细节中的个人吧,电影的基础永远是工业,也渴求着精细化的专业分工,除了导演演员,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得到尊重。
为什么我总认为电影行业有硬门槛呢?虽然在“术业有专攻”方面国内外还有一定差距,但相比其他影视类别,电影的背后,已经有非常细致的专门分工了。而从这短短五集体量,到电影创作的灵魂,还是逃不开“视听”二字。
对电影爱好者但非从业者来说,这部纪录片可以让你知道一个10秒经典画面的诞生,除了导演和演员的付出,还需要哪些幕后人员。
名字起的很大,内容做得较小。
拍的不深,但聊的都是心里话。要说有什么,唯有热爱。
十动然短
曹郁在第一集里边说:“单拆开某一个人干这事都干不成这样,只有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干成这样。”实际情况是,单看某一部分的技术都叫人赞叹,但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让人纳闷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是我们的心态急功近利,还是电影人只有在做技术没有在做艺术,这些东西现在真的回答不了,就像时光网做这片子的态度一样浮于表面,摄影和摄像的具体差别在哪儿,大家对于音效和视效的理解误区在哪儿,在叶锦添眼里中国人是怎么失掉对于美术的掌控力的,配音这工作真正的难点在哪,这些才是中国的观众真正需要了解的关于电影的事,而不是咱们是怎么样的腕儿,谁拿了什么奖,大谈敬业精神又怎么传承了,不是这些。
摄影录音美术视效……这是一部记录电影各工种内部生态的专题片,也是行业大拿的职场回溯。可惜每集只有15分钟,觉得每位都挺会聊,挺想聊的,比如曹郁和叶锦添,对圈里有一套不偏激又独立的自我认识,很想继续听。另外,这片居然是可怜的时光网出品的,作为书影音大本营的豆瓣啥时候也能真心为此探索探索呢?
三星半,可以看。但内容太少,讲的总体比较蜻蜓点水,加之体量太小,撑不太起“中国”的名号。
从不同工种入手讲述在中国做电影的体验,市场浮躁,道阻且长。铁憨憨摄影指导曹郁,针砭时弊的拟声师赵楠,人间清醒的美术指导叶锦添,可可爱爱的配音演员阿杰,大家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匠人精神令人钦佩。印象最深的还是曹郁那句「当大家配合的默契到达一定程度时,会感觉作品脱离人自己生长」
学生作业水平。有效的信息太少了。
更喜欢前两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一部纪录片,于我,这是给了我一个重新审视那些看过的片子的机会
娱乐时代 所有东西都快餐化 很久没人沉稳又纯粹的说说电影了 每集十几分钟满满的电影专业知识 电影带给我们太多的美好 一定要尊重专注的电影人 谢谢你们的坚持
我找到他的兄弟,《擦一擦你那道貌岸然的满腹经纶》
更多是访谈录形式.电影制作不易.幕后工作者更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