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什么的有一种模仿12怒汉的感觉,但其实内涵相差太远- 很多评论都说这是什么07年最强科幻电影,引发人们对于历史,生命,宗教等等的思考......很遗憾,我不认为这么一个满身都是破绽的东西能够起到如此作用。
- 所谓科幻电影,许多的模式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发挥想象与文学创作,或表达对未来的憧憬,或体现对科学的担忧,根据导演的思想不一而足。
- 所谓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正因为立足已有的科学知识,电影才更加富有真实性,才更容易使人产生代入感,才更能使人跟着导演的目的思想进行思考和评论而不是纠结于电影本身。
- 历史虽然任人打扮,但她好歹是个萝莉而不是正太,史学家对三国可以有一千种解法,但我的先祖肯定不是棒子。
- 不立足于科学的科幻,那不叫科幻。
为什么你没见过以永动机为题材的科幻电影?
因为永动机已经被牛三定律所彻底证伪。
如果真要有,那不叫科幻电影,那叫奇幻电影:指环王你不是看得很起劲么,没人会追究它的科学性。
- 但是你既然着力于科幻,那么请你有那么一点科学性,你以思辨为看点,那么请你有那么一点逻辑性。
在我眼里,整部片子浑身都是破绽,哈佛教授的头衔不是电影设定了就是的,台词摆在那里,逻辑性如此欠缺,恐难当此重任。
没干货难以服众,上菜。
=======================================- 主角声称他来自X万年前,我先不管他是怎么活下来的,我先问一句:亲,您怎么长得跟现代人一个鸟样?
上高中的时候,大家见过什么周口店山顶洞人等等原始人的头骨和模拟图吧?
那种身高堪比武大的类人猿怎么变得跟现代人毫无分别了呢?
当然答案有好多,比如他体内细胞随着时日变迁新陈代谢适应了周围环境使得形体逐渐趋向于现代人啊什么的,行。
我不纠结这个。
- 我随手翻了一篇影评,说他自称是从14000年之前来的。
好,大家既然看到了我这个影评,一定开着网页吧?
咱新建个标签,百度一下【中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
我按照某个知道里的回答,按照12年的数据,把自杀的20万人给剔除了,再进行一个最保守的估计:200万人。
用它除以总人口数,得出概率,再乘以14000.亲,你们看,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如果按照现有科技水平,有个人经历了14000年的岁月,他意外死亡的概率是多少?
21.53%!
算你20%好了,1/5概率。
这是医疗食物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
不要说古代那种环境,就说新中国成立,死了多少人?
你说你从远古一路活到现在,我告诉你,在数学上把有着极低概率发生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没有错,你是从14000年前活到现在这就是个不可能事件,小学数学直接送你进坟堆。
当然,有数学好的同学肯定要吐槽我这概率计算的方式不对,1/5概率只是他活到第14000年时暴毙的概率,在此之前每一年的阵亡概率肯定要依次降低。
但是我说亲,这只是个大概的估算,让大家有个数字上的概念,更何况古代的死亡概率,哪里是200万除以13亿如此之低?
不管怎么说,除非主角有僵尸的能力,不被爆头就不会死,不然小学数学计算就已经将命题证伪,已经没有机会扯到什么基因的有的没的。
========================================- 因为这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不苛求导演圆谎,我只想听听在这样的设定下你要表达什么。
所以关于主角身份的真实性我先直接略过,我们看下整部电影是怎么讲的。
- 只可惜,最终表现让我大失所望。
前半段正如片中一些角色所讲的,【主角你所讲的东西都是教科书里面的,是人所熟知的】,换言之,【没有干货】。
你看导演怎么回答的?
【无法证伪,且听他讲】。
- 当时我想:我他喵都不管你是不是从14000年前来的了,还管你讲的东西什么真不真?
剧情敢进展快些给我点干货么?
- 以上是我当时的吐槽,不必在意。
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对主角也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我这里要说一句:- 如果是你面对主角并假装他是合理的,那你有何想法和选择?
- 不外乎下面几种:1.拉实验室整个彻底研究了2.他是隐患,干掉他3.土豪我们做朋友吧4.。。。。
总的来说,跟你见到一个有钱人的反应是一样的:1.寻求他成功的秘诀2.做掉米国财团头头,为穷人造福3.土豪我们做朋友吧4.。。。。
也就是说,其实你会做出如何反应,无论羡慕,嫉妒,仇恨,好奇,在你看过电影简介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数了,还需要导演安排数个角色来在电影里分别体现吗?
还需要浪费你两个小时吗?
- 不不不,这是剧情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之一,我在耐心地等待。
- 然后导演开始撸宗教了:从主角跟一个老太太的絮絮叨叨里跟随历史时间,最后揭秘主角就是耶稣。
不是某些影评说的很可能是,那就是。
- 于是我终于看到了一点干货:导演对耶稣的重生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耶稣就是一个街头卖大力丸的,会点奇门异术,通晓假死之法,用这个骗过了围观群众,加上自己乐善好施又粗通历法,当时就变成了教派头头。
我的话虽然难听,但导演他就这么个意思。
- 然后呢?
- 然后主角朋友各种不服,主角依然使用【无法证伪】这一挡箭牌,于是大家三观尽毁,情绪崩溃,内牛满面,五体投地。。。
- 然后某老头证实了主角的真实性。。。
- 然后主角带着女人走了,电影结束了。
- 你说这玩意能够【引人深思】?
能够让人思考【生命,历史,宗教】?
你TM在【逗我】。
写到这里,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
我仔细看过豆瓣满满的好评,却发现它们跟这部电影一样空虚。
【无法证伪则存真】这一思维逻辑来自美国司法体系,电影《十二怒汉》是对其完美的注解。
但这是牵扯到司法公平和嫌疑人性命的,陪审团审案时候所采用的一种模式,将其擅自应用,则是【不顾前提】,【偷换概念】。
大家可以自行举些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这一逻辑的不合理性,比如说,你朋友跟你说,1.你妹正在去日本的飞机上2.当时你不在你妹身旁,你妹手机关机,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证伪3.所以你妹正在去日本的飞机上,或者说你不能否认你妹正在去日本的飞机上4.你说你妹昨晚明明跟你说过要去面试5.然后你朋友说你不能否认你妹正在飞机上的可能性,所以你妹可能正在飞机上- 你说有没有道理?
以此类推,耶稣也可能是卖大力丸的,主角也可能是来自14000年前的了,不可能事件其实还是有概率出现的,只不过概率及其微小,这是数学定义,对不?
呵呵。
说要点,【不能证伪则存真】是在陪审团对罪犯进行【有罪】和【无罪】的时候使用的,换言之这个逻辑的默认前提是承认二元论(这个你不知道可以划词搜索,就是对于A,有B,则B和非B必有一真,很简单的),而具体到本片探讨的所有问题,难道二元论是适用的?
非黑即白?
难道证明一个命题必须用反证法,排除它的一切对立面?
那个关于数学家的笑话,说在此时看到的半个羊的颜色是黑色的那个,说的也是类似的问题。
搞清了这个问题,你还觉得这玩意深不可测?
拉扯吧,牛宝宝!
咔咔咔,主角就是 伪装者的主角哪: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17489/都是些老戏骨, StarTrek 进取号中的医生,等等;嗬嗬嗬,完全依靠谈话来推进剧情的实验电影,算是中规中矩的软SF;内容一般,就是伪装者剧集的大历史版本;对于国人的冲击力小点,永远35岁,不会结疤,故意弱化了宗教冲突,不过佛教和基督的关系,比较有趣;两点基本假设推导出的故事,只是回避了一点:14000年的时间,如果每20年有1次生育的话,700个直系后代,经过这么多年的繁延,几乎整个白种人都是J 的后代了吧...def J次代(出生距今年份):..'''假设J的后代都是正常人,一生只在20岁时生育一个后代..则每个后代到今天可以拥有的后代..'''..总数=0..后代积数 = (14000-出生距今年份)%20..if 0== 后代积数:return 0..for 次代 in range(1,后代积数):....总数 += J次代(次代*20)..return 总数+后代积数J的后代总数 = J次代(14000)
曾经不止一次想到这个世界“可能性”的问题。
一部片子的好坏不在于大家都能看到的表象上的东西,不是所有人在片子中感受到的共性,我想应该是每个人看完后体悟到的只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不属于别的任何人。
就是那句话“我有我的信仰,但我也让别人活”或者“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部片子让我感到人类沟通的无望性。
这个历史上有太多的沟通绝望,人们永远也不会真的互相理解。
所以这是人类几千年来悲剧的产生原因。
这些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悲壮的风景。
前一阵子在天涯上看到一篇帖子叫《精神病人的世界》。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6/635451.shtml)我相信这是真实的病人口述经历。
因为这些不是多玄妙的事,它们完全有可能存在。
我唯一震惊的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竟然如此不同。
说他们是精神病人,我大概明白这个定义的界限,他们的思维或许不适合在目前的世界和人类社会里生存。
其实哪个人能完全剔除心中奇特的思维部分?
只不过所谓“正常人”更会隐藏思想,因为这个世界的居民,确实还没有做好准备接受那么多的奇异想法。
片子的最后,JOHN说抱歉,那些只是一个故事。
他看到他面前的教授和朋友们,世界观已经快要在他的话中瓦解。
所以他明白这么多年做的第一次尝试,是确定了对于别人既定思维的侵略性造成的后果,明白了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世界。
人们对未知好奇,但他们不想打破自己世界的信仰;人们追寻历史是为了寻找存在感,如果历史带给他们的不再是安定感,如果人们的世界观被颠覆,那么人们完全可以有理由和权利作出选择——不去相信。
我想这个片子和天涯的帖子给了我一些极好的视角,让我能够有幸从这些窥镜里去看这个宇宙。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已经在许多地方被许多人推荐了无数遍,光豆瓣网上的影评文字就有三百多篇。
过去一年,观众的神经在过分期待和过分失落的两极摇摆中实在有些疲惫,胡吃海塞“惯坏”我们的胃口,突然尝到这样一盘“清粥小菜”,很容易喜出望外。
人人都乐意承认:自己被一次智力的交锋——而不是视觉的盛宴——所折服。
这没什么不对。
更何况,这场交锋扎扎实实,目睹其一砖一瓦慢慢垒建,屏幕外的我们,主观感觉仿佛也参与了建设。
不到一万美元的投资能干什么呢,请一批名不见经传的电视演员在一间没什么道具的空屋子里演绎一段“不死传奇”,太天方夜潭了吧。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完成了这么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同样的形式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亨利·方达们创造的影史经典《十二怒汉》,还有凯文·斯贝西主演的《K星异客》。
谈话,没完没了的谈话,咽口水似地穿插几处休憩时分。
或因某人情绪过分激动,谈话暂时中断,一到两个剧中人走到屋外转悠一圈。
这就是影片外在框架的全貌。
这个故事的真正“主角”,是谈话内容,早已超出人类理性管辖的范围,挑战代代相传知识和经验划定的疆域。
假若你周围有个朋友突然告诉你,他已经活了14000年,是穴居人,你的反应大概不会比片中几位大学教授好多少。
精英与庸众在话语系统中呈天然对立,并不是对后者的一种贬义。
我想科幻小說作家Jerome Bixby选择这样一群人来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是极聪明的设定,同时也不无野心。
他想探讨的与其说是一个科学上有无存在可能的问题,不如说是人性上有无忍耐极限的问题。
因此他绕过一切简单相信神迹导致的膜拜,选择一群知识精英接受一场信仰的拷问。
知识精英一方面有天然的怀疑精神,一方面又有学识赋予的倨傲,对所谓“奇闻轶事”的反应会比一般民众更激烈,有时甚至恼羞成怒,因其无法证伪又无法在逻辑上说服自己,而失控。
这时候,等于理性的外皮被捅破,确信无疑的世界观轰然坍塌,人性中天然的“恶”全面爆发,这一过程通过谈话抽丝剥茧,一步步演变,随窗外的天色愈来愈暗。
信或不信倒成了其次,关键是,最后你发现,连你自己的心灵都完全不了解,又谈什么了解人类,了解历史,了解整个宇宙运行的规则、是否存在着意外?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末尾安排最激烈怀疑的一位发现约翰竟是他“年轻的父亲”,突发心脏病而死,这个情节太过“讨巧”,破坏了稳扎稳打的基调。
本来观众和陆续告别的教授们一样,已不关心真伪问题,意外的颠覆对心灵造成重大冲击,人人都象经历了一场想象力的长途跋涉而处于暂时失神的浑噩状态。
智力游戏搏弈到此,已是化境。
何必非要回过头来给一个答案。
我对约翰是否就是圣经上记载的耶酥没有兴趣,可我痴迷于一个走在永生之路上的人,对周遭和生命的观感如何。
另一部电影也探讨过永生问题,是上帝对处死耶酥的罗马行刑人的一种严厉惩罚:赐予他永生,直到末日审判的来临。
整部电影就讲这位不幸的永生之人如何制造事端,搞乱世界,千方百计想让世界末日提前到来。
玩得再是心跳,也不能过把瘾就死,世界上有比这位仁兄更倒霉的吗,上帝的幽默感何其残忍!
本片中的约翰强调:他不是永生,他只是不死——伤痛、疾病、灾难,一样不少——历经140个世纪存活下来,他也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尽头在哪里。
对于生命中无数的过往,他形象地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我遇到一个人,知道了他的名字,说了几句话,然后他就死了,其他人就像海浪,潮来潮去。
又像麦浪,随风飘拂……”虽不是生之厌倦,言语中的落寞却挥之不去。
假若失去意义追寻,漫漫生途就只剩下孤独,时间是唯一的陪伴。
对于时间,片中的人类学家曾发表过一番高见:“时间,看不见、听不到、无法秤重、也无法在实验室里度量。
时间是我们对自己前后变化的主观感受:前一秒我们是怎样的,后一秒我们又会怎样。
霍比人将时间视为一种景观,它存在于我们之前和之后。
我们移动,在时间中移动,一片片地穿越它。
钟表能度量时间吗?
不,它们度量的是自己,一个钟的客观参照物只是另一个钟。
”永远有多远?
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
人们只能穿越各自的时间,夏虫不可语冰。
世界上真有一个永生之人,哪怕他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个浪头打过来,也不过是刹那的撞击,刹那的拥抱,之后,奔赴各自的命运而去。
片中那位爱慕约翰、一直坚定不移站在他一边的女教授,最终走向了那辆即将离开的车。
是洞悉真相赋予她勇气,还是仅仅,盲从爱的本能?
我们不能左右生命的长短,却能决定生命的质量。
正好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2007年重拍了一遍《12怒汉》,片头文字被广泛引用,我有理由相信片中那位女教授也听到了:“不要去寻找生活的真相,试着感受现实的真谛吧。
”这话稍加修改也适用于对中国的编剧们进言:“不要在讲述技巧上故弄玄虚,试着用扎实的语言讲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吧。
”
有关剧透,未观看影片或阅读小说者慎读。
随手翻了几个影评,发现不少人对结尾颇有微词。
老实说,不管是第一遍看完的时候,还是在阅读影评之后重新思考回味的时候,都依然觉得这个结尾再恰当不过。
不论是will的死,抑或是女子的随之离去。
当will威胁john恳求john结束他的故事的时候,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不是立刻。
应该说,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故事,所有人也都知道“this is a story”是为了他们而做的谎言,但是他们已经走到了边缘,即使对自己撒谎,即使痛骂好友,也已经没有勇气再去相信。
他们都清楚,“this is a story”是在自己骗自己。
但他们已经没有其他的办法。
他们不是普通的观众,他们是教授,是博士,是精通各个领域并长年传授知识之人,是john的朋友。
如那个女学生一样的无关系,无“信仰”的人,可以接受,可以相信,但他们不能。
对他们而言,知识就是他们的信仰。
他们宁愿相信这是一个故事,一个笑话。
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毫无疑问这只能成为另一部K星异客。
但它不是。
作者打了另一张牌。
这张牌的分量足以使之成为一代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和K星异客的不同之处在于,虽然同样是讲述一个不可能的无法相信但也无法证伪的故事,但K星异客的重点在于发掘与摇摆质疑,而本作的重点在于讲述。
虽然具有与K星异客类似的情节进展,但影片中(非常抱歉我还没来的及将原著细读一遍)并没有非常激烈的辩证冲突。
一个人讲述,其他人相信,仅此而已。
如果没有最后老人的死,谁也无法证实他所说之真假,而单论其悬疑程度,则相比K星异客又索然无味了。
然而一个老人的哭泣着实给我们来了一记猛拳,当我们如同黑人先生一样几乎要平静地将疑问埋在心底转身离开的时候,忽然间有如此确凿的证据证明他是真实的!
我们原本因为他承认“this is a story”而激荡的心情就要平复,化为永不揭晓的悬念的时候,作者又再一次将故事推到一个不可能的顶峰。
然而老人死去了,没有人再知道他故事的真实性。
除了那个女人,那个自始自终都相信他的女人。
女人在整部影片中完全没有当着其他人提出过质疑,她始终默默的在一旁看着,看着。
也许有人在观看的过程中会忽视那个女人,但她却在全片中给了我强烈的存在感。
如果说john讲述的故事是明线,那么女人就是故事中唯一的暗线。
也许这不是一个丰满的形象,但却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形象。
不要忘了,他告诉他们一切,是为了说再见,然而到了最后,他不得不亲自让他们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开过了头的玩笑,一个谎言。
直到最后的最后,唯一一个可以证实他的人,他的儿子,死去了。
他鼓起fourteen-thousand years的勇气向普通人,向朋友,讲述他的故事,最后却只剩下他孤独一人。
然而他不是孤独一人,依然有一个从开始就相信他的人存在,有一个比最深的朋友更信任他,更了解他,更接受他的人存在,依然有一个即使两人相隔如同天壑,也仍然愿意陪伴他不过短暂的十年的存在。
即使时光对他而言不过是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但至少fourteen-thousand years的流浪中,sometime between moving on and moving on,he is not ALONE。
He is a MAN,from EARTH。
并不是所有的科幻电影都需要特效,这个影片就是一部未需有任何特效的科幻传奇,电影以座谈的形式,用语言为媒介,构筑了一个神秘叵测的科幻世界,其言谈间予人带来的深思是如此充满魅力,那语言艺术的遐想为人叹服。
里面大量的对话,关于时间、宗教、物理、历史、心理等等很多大容量内容,在几个主演的对话间来回拉扯你的思考,感觉是一部可以多刷的影片,细细体味对话应该每次都有新发现,节奏不快没有惊心动魄,却一直牵着你走,让你思考甚至想着是否要相信他们的话或者怎样反驳。
电影结尾绝对是神来之笔,颠覆了我对传统科幻电影的认知,很值得一看。
昨晚看了《the man from earth》,网络流传推荐的小成本制作,拍得很好。
场景基本都在一个快搬空的房子里,几位哈佛的教授和学生来为即将离开的约翰·奥德曼教授送行,奥德曼教授向大家吐露了他是生存了14000年的穴居人的秘密。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都是这些人来来往往的对话,从生物学谈到地理学谈到心理学谈到宗教学,不得不承认由于知识的欠缺,他们的很多对话是否符合科学常识我也不是太清楚,总之这个片子要想没有漏洞编剧还是需要很多知识积累的。
我现在能想到的很有意思的点,在于教授听到这个耸人听闻的秘密的反应,先是“what's the point?”,短暂的震惊之后就是从各自熟悉的领域,根据各自习惯的逻辑分析、怀疑这个秘密的真实性,当奥德曼对答如流,他们无法找到否定的证据的时候,大家便陷入了恐慌,因为这个超出常理的人将会瓦解他们的知识体系。
可以理解伊迪丝为何从头开始就那样崩溃和拒绝接受,她是基督教语义学家嘛,否定了上帝和耶稣她的知识就完全成了废物。
最终奥德曼对大家说不好意思我这是开玩笑的,就想看看你们的反应。
于是一干人等略略觉得受到冒犯,但更多的是如释重负。
可怜的是威尔·格鲁伯最后还是知道了奥德曼就是永不衰老的穴居人,而且还是他失踪的老爸,于是他受不住打击心脏病发死了。
这只是一个构思精巧的故事。
但是如果现实中真发生这样的事,大家的反应可能真是跟教授们一样,因为有时候承认一个新事物就不得不否定过去的很多东西。
有时候众人们打压新事物只是不想撼动旧的体系吧。
耶稣第一次提出有上帝存在,他被钉了十字架;如果N多年后又有人出来自称耶稣,大家又会维护之前的耶稣送他去精神病院吧。
还有一个有趣的点是这个oldman说的,他虽然不会衰老,但并不意味着他是天才,新的知识总是由每个时代的最杰出者创造的,他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应付新的时代。
他并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他可能有的过人之处就是时间,就是时间积累起来的历史和经验。
而14000年的生命经历还无法洞察人类对真知的恐惧,还试图告诉人们真相,是不是有点不合常理呢?
也许他觉得这已经不是伽利略的时代,他面对的是科学已然发达的时代,面对的是知识丰富的哈佛教授。
但是现在,他们可能不再没人权地送你上绞架或火刑柱,但他们可以送你进精神病院看管呢,哈佛心理学教授说你精神有问题,谁还敢说不是呢?
仍旧是知识的强权压迫真理,这个情况是没有变的。
奥德曼14000年也不是白活的,马上反水,我开玩笑呢,你看你们还当真了。
这片特别奇怪。
演员,点子,拍的都过关。
可是这帮教授完全讲不出一点看上去不像通识教育的东西。
我是不讨厌清谈片,况且这个topic也超赞。
如何证明眼前这个男人确实活了14000岁。
观影过程和后劲也挺足。
感觉也很美好。
唯独内容太糟糕了。
一开始铺好的梵高那座桥没用就扔了。
接下来就是很有《金枝》感觉的一些对话,不过是弱化版的。
神学方面根本就没有什么涉及。
那个最终trick也是个我看过三四年的陈年旧物。
他的反向版本也听过很久了。
生物学胖子的话相比起来最有意思。
俄国老太相当的萌。
差不多可以说,《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是2007年最让我感到惊艳的电影。
投资不过一万多美元,却在IMDB上获得了高达8.4的评分。
说老实话,看了洋人拍的电影,实在是替中国导演的想象力汗流不止。
故事情节很简单,场景也很“简陋”,几个人的对话就是主要情节,一间木屋的内外便是全部场景。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John在执教十年后突然辞职。
同事们赶到他郊外的住所为他送行,欲言又止了一番后,John道出了他难以启齿的辞职原因:他是史前洞穴人,已经活了14000年,因为某种不知名的原因,他永远停留在了35岁,永不死去。
每过10年,为了防止身边人发现他不老的秘密,他就开始新一轮迁徙,改换身份,重新生活。
他曾追随佛祖修行,被原始部落奉为神灵,曾和哥伦布相识,和梵高较好,更可怕的是,他甚至就是耶稣!
John考古学、心理学、生物学的权威朋友们先是对John的说法报以大笑,可是随着谈话的深入,他们发现John的述说是如此真实,他们看似坚固的人生观、知识观开始动摇……在我的感觉里,大多数的科幻电影似乎把太多的精力致力于想象过去200年或未来100的故事,用大投入、大演员、大结构、大制作来吸引观众。
当然,轻而易举,大多数的观众也因吸引。
他们在电影院里,被史前怪兽吓得惊慌失措,羡慕外星人的超能力,或者因地球即将毁灭而感到了恐惧、担忧,或者莫名其妙的兴奋。
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却仅仅是通过几个人之间的问答、争论、辨疑“完成”了一个“科幻”。
整个故事看似轻松、温文尔雅,轻松的音乐,温暖的炉火,平缓的语气,还有一点关于爱情的插曲,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你一停顿,一种紧张的逼仄感会立即不由自主的爬上你的心头。
影片的高潮无疑来自于John自称是耶稣那段。
他对圣经的起源、基督形象的演变,做了让同事们几乎崩溃,确又隐隐认同的解释。
用经验主义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可以证明一千只羊、一万只羊、一百万只羊是白色的,但是我们无法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色的。
换句话说,就是,可证伪,无法证真。
电影据说是根据一本科幻小说改编的。
但也许我们应该追寻到更远。
整个西方思想史从前苏格拉底开始就有着深刻的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传统(当然他们还有决定论和可知论的传统),对一切事务抱着某种猜想,继而反驳,最终不断纠错,可能是科学知识能够不断成长的原因,更可能是我们永远心怀畏惧,顺利成长原因。
唯一的俗套,似乎应该是结尾时候,心理学家听闻John竟然是他童年时不辞而别的父亲那段。
这完全可以处理的更好。
没必要死掉一个人。
如果一个你认识了10年的人,某一天他突然声称自己已经活了14000年,他见证了气候的冷暖和地质的变迁,他曾经以猎杀驯鹿和猛犸为生,他曾经在两河流域跟汉谟拉比时期的巴比伦人混过,还曾经作为腓尼基人航行于地中海,哥伦布当过他的船长,梵高、特纳、塞尚、毕加索跟他以朋友相称,他亲耳聆听释迦牟尼的教诲,他以耶稣的名义指认《圣经》里那些他不曾说过的话······好了,就当这个人真实存在而且此时就在你身边,说说你的感受吧,信还是不信?
反正我不信。
但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把这一切变成了银幕上的真实,一个拥有10个博士学位的大学教授在准备离开他的单位另谋生活的时候,他向前来送别的同事表白了自己的身份,而他那些身为宗教、生物、医学、历史、心里、地质、精神病学等学科教授的同事们意识到眼前的这个人竟然来自史前,于是,一场极其精彩的建立在科学与自然常识基础之上的、充满思辨意味的对话展开了······豆瓣把这部电影贴上了“科幻”标签,而实际上,影片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一个我们通常认为的那种“科幻”画面。
他们就一直呆在一幢有着炉火、老式沙发和威士忌的林间小屋里不停地从自己的专业立场发出质疑,然后由那个史前人给出种种符合逻辑的答案。
在看的过程中,我总是在想,如果Oldman(史前人)在描述自己140个世纪的漫长生命时,导演要是能同时将那些时代还原,让Oldman身处仿真环境之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看体验,果真如此,这部电影是不是就成科幻史诗大片了?
当然,尽管电影结构简单得令人发指,但是简单有简单的力量,那些困扰人类的诸如生死、灵魂、宗教、轮回等永恒谜题在这种简单的表现手法中显得更加深刻和虚幻,以致令人有茫然之感。
假如有“后科幻”这种电影类型,那么《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最合适不过。
影片中,Oldman在回答问题时说过这样一段话:You can`t go hom again,Because it isn`t there anymore.中文字幕组的翻译为:家乡是回不去的,因为已经不存在了。
我觉得这段话也许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们一直通过各种手段寻找和证明人类最初留下的痕迹,但是我们所发现的其实并不是原来的样子,只不过是人类的自以为是罢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打个比方,如果电影院里同时放映《谍影重重》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我想我首先会选择前者。
但它的确值得一看,而且看了你就会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跟随里面的人物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最有趣的是,看这部电影就像进行一场人机测验,你可以捎带着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梳理一遍。
无关品味和思考,如果你有时间又正好无聊,不妨Down下来瞅瞅。
再说一句,影片结尾的那一幕比较彪悍,当质疑阵营中发力最猛的精神病学教授威尔发现Oldman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因而精神崩溃一命呜呼时,整个电影因此陷入了一种无尽的迷茫之中,那种无奈挥之不去。
有人说这个情节设计得有些牵强,我却觉得这是编剧或者是原作者的骄傲。
电影很粗糙,但故事很赞
李诞来的,我们就是后面两个搬箱子的人。
像这种电影,是用人类几万年的文明史攒下来的。叫它科普伪纪录片,干货不够密;叫它话痨片,台词设计略干瘪;叫它科幻片吧,属实也没什么科技含量。用一个永生的哲学概念试图串联起来人类思想史的脉络,野心很大,内容很肤浅,故事很无聊。为它的野心多一颗星。
最近不知不觉地看了很多豆瓣评价很高但是对于我来说非常莫名其妙的片子 囧
舞台感浓厚,剧本牛逼,但是真闷。我没有任何信仰,也看过些在历史缝隙间串联线索揭露所谓真相的故事,再加上文化差异,并未有醍醐灌顶之感。结尾一出戏真加分。拍成电影的说服力绝对远不及文字。
一大批人就喜欢这种电影,现在碰到一部这样的我就能预感到
应该是来源于一场头脑风暴;虽不能自圆其说,但也有惊艳之处。和菜头推荐。
3.0 在賀奕的推薦下,看了這部電影。雖然只是在一個小屋子里發生了整部電影,卻覺得內裡空間感是很充裕的。我更喜歡主角說這一切都是他說的故事而已那一段,情緒飽滿,但整部電影就話題本身吸引人,靠的也完全都是劇本吧。
再一次见面你就在天堂了/火星以西,水星以东/草痴长了几春,叶枯了几秋。一眨眼沧海又成了桑田 /释迦牟尼的袈裟传给了耶稣//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每隔10年我都要重复转折的命运/一万年太难捱了/别人的女人那么美,欢乐那么大,一辈子只爱一个人/而我只能在车前为你停留一瞬间
要么就更nerd一点,要么就别故作高深.一帮美国科学家们的将信将疑就只限于如此肤浅的问题:一点点梵高跟黑格尔.少许耶稣和穴居人就让你们折服了么?医生确认父亲后死去,这一段落太舞台剧化(虽然单一场景本身也已经很独幕剧了).总之是一部拥有好点子,但却不拥有好细节的片子.三星之
脑洞还是挺大的,编剧设定非常有意思。没想到我竟看一群人聊天唠嗑看了一小时,最后反转又反转,反正我是信了。其实其他人如果愿意等,20年后再联系约翰不就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了吗。
一个耶稣就能把美国最智慧的头脑们搞崩溃诶
本片比较像希区柯克的一个独立的悬念故事集,光靠对话引出剧情的片子也不少,能拍到这个长度也属不易,但对我这个信息考据狂来说,片子中的知识还不算到爆炸的程度,基本上是对已有知识的补充和颠覆,导演愿意花钱倒是可以扩充加深本片的内涵
与其说看了个电影,还不如说看了个节目采访,围炉夜谈,从演员演技上和剧情上来说,改成喜马拉雅电台节目也是一样的效果(可能没有了画面想象的还能丰富一点),这个电影跟科幻就不沾边,可以说是完全聚焦内容。由john引出话题,大家就这个故事展开关于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的讨论,电影看下来好像就是上了一节课一样。可惜这部电影就这些问题真的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了吗?完全就是一问一答,大家试图找出漏洞,john来解释,说他当时在干啥balabala,很空洞啊。真的好无聊,说句不好听的,这部电影需要导演和编剧吗,我上去我都能拍。最后还给自己儿子气死了,如果导演能稍微改动,把john说的一切都是铺垫,其实是对老头的谋杀,我会多给一分。
人人都希望长生不老,可真得到了会不会就觉得人生没意思了?我们没那个功能,也就只能猜想而已。电影好看,片子这样拍还能让人一点都不觉得沉闷就已经成功了。只是对我而言还差了点能触动我的东西。P.S.男一号太让我震惊了,和小麦长得未免也太像了。
对于不迷信任何宗教的中国人来说,我难以理解剧中人物的夸张表现。宗教将人的思想锢桎住,这层假象一旦被揭破,教徒难免会精神崩溃。还是中国人的儒教是最有人性的,中庸之道从来不会像西方宗教制造出那么多的精神病同样是场景单一的小成本电影,这部的成就比《十二怒汉》可就差太远了。
男主到底是不是cave man根本不重要,故事是否合理也不重要……一个简单的设定就可以引发对人类几万年文明中无数问题的深思,语言、时间、伦理、历史、哲学、宗教、神话…可我们也只是生活在一颗蓝色星球“Earth”上一个渺小的族群而已。宇宙太大,未知的事物太多太多。Anything is possible.
都结局了强行来一发狗血父子梗什么鬼。好的点,“无论一个人活多久,他都无法超越他所处的时代,他不可能比这个族群最优秀的人知道的多……活了14000年并不能使我变成天才,我有的只是时间。” 一个明明可以拍得更壮丽、孤寂乃至崇高的题材就被肤浅的灌输式话题和枯燥的调度草草敷衍,可惜呐。
同事推荐期望颇高,看完失望:我认为John的故事并非无法否定/查证的- 不留疤痕+装死技巧演绎一次不就知晓了?最后RichardRiehle的死让我对John产生厌恶感- 若John是基督则他知道RR是自己儿子,明知他心脏不好但为证明自己正确导致他病发而死很不该;若John不是基督那么玩弄同事隐私导致病发而死更不该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莫名相信这个世界上真有这样不老不死,不伤不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