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评分不高,看点全由德普叔一人撑起。
” 如果先入为主的这么认为,那就有可能会顺利错过电影想表达的内容。
整部电影从头到尾很平静,平静的出奇。
当教授得知自己患病且命不久矣,当她女儿坦白自己的性取向,当妻子说出出轨的行为,这些在常人看来本该有所反应的情况他却坦然接受。
为什么?
因为他是一个披着现实主义披风的浪漫主义“诗人”。
影片中他不止一次提到“该来的总会来”,这不是无奈,而是他接受命运的安排。
更何况是在时日不多的情况下,那些世俗的纠结、烦恼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
脱下面具的他开始随心而活,和名存实亡的妻子约定协议,打破学校刻板的教学模式,与同性恋学生享受新体验等,都是他一直以来想冲破的枷锁。
他做到了,可惜是最后一次。
影片是以篇章形式展开的,也难怪,人生何尝不是一本书,有头有尾,内容各异。
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他尽可能的留下自己的印记。
同时他也是幸运的,有一个千金不换的朋友始终陪伴。
怕吗?
怕!
面对死亡估计没有人能心如止水。
不怕吗?
其实也不怕!
与其后悔和惋惜,不如死前把这辈子活个够。
就是这样,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一切都显得如此平静,越来越静,越来越静,犹如一个正在失去温度的肉体一般。
可现实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能换来乐观的结局。
随着病情的加重,他开始逐渐虚弱,意识到生命的逝去。
开始懂得如何去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老师和好朋友。
为夫,他尝试让妻子开心,与妻子以朋友的身份生活。
为父,他接受女儿的一切且鼓励她。
为师,他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教诲学生要如何珍惜和坚持。
为友,他抓紧一切机会与朋友共享最后时光。
结果呢?
结果换来的是妻子的敬佩,女儿的爱,学生的尊重和珍贵的友谊。
这些以前无法拥有的无价之宝。
教授是滑稽的,是随欲的,是狡猾的,是调皮的,是颓废的,是不按常理出牌的。
可唯独,唯独不是冷漠无情的。
他用妻子和校长的秘密做筹码,签下带薪休假。
在聚会上含沙射影透露校长出轨的秘密,同时用一番走心的演讲表达出对妻子的敬佩和对老友的情义,这一切都是精心准备好的。
以美国大学教授的工资和保险来说,应该能给妻子和女儿留下一笔钱,所以影片最后他开进了树林而不是马路。
透露秘密是对校长夫人的一次提醒,提醒她该换丈夫了。
而那番演讲是对多年的夫妻之情和老友之情的高度总结和不舍。
做完这些,教授笑了,开心的“上路”了。
所以,他是善良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细节值得细品。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分析,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一部老生常谈、剧情老套、构思简陋的烂片。
因为能如此平静的演绎死亡的导演和演员,一定不是泛泛之辈。
大学英文教授理查德·布朗得知自己患了肺癌晚期,只有半年的生命时间后,精神接近崩溃…… 本来打算在晚饭时,将此噩耗告诉家人,不料,理查德却收到家人匪夷所思的消息,——女儿奥莉维亚大胆说出自己是gay,而妻子薇诺妮卡却告诉理查德她出轨了,给他戴荣誉绿帽的是他的上司校长亨利·莱特……哭笑不得的理查德只得隐瞒自己的病情,开始fuck他的人生、活出自我…… ……唯一知道自己病情的是理查德的好友彼得……工作中,时常看到妻子与校长出双入对…… ……在获得学术休假无果的情况下,面对着人生的绝望、人性的虚伪,理查德改变教学方式,把对文学没兴趣的学生统统赶走,只留下真正愿意阅读和思考的学生,并以各种诡异行径释放自己破碎的灵魂,——当着学生面抽烟、喝酒、嘿咻、嗑药,还和一学生搞gay…… ……病情发作后,与妻子、女儿做了道别后,独自一人带着宠物狗,踏上了人生最后的历程……
Live, don't exist, don't simply exist.May we forever remember that in each and every moment, we are composing our stories of our lives. Let's aim to make it a meaningful read, or at least, an interesting one.I think as you get older, you find yourself needing someone to hold accountable for life, not turning out exactly as you'd imagined it. The person one loves at first is not the person one loves at last. Love is not an end, it's a process through, which one person attempts to know another.
不喜欢文学的可以走,走了两个。
拿不到C的可以走,学期结束保证给你们C,又走了一批。
剩下了的学生面面相觑。
以后念商科也可以走了,哈!
走了一大批!
我是学生也会留下来,因为有莫名的幸存感,被一轮又一轮筛选后。
像很多大逃杀电影的情节。
还能提供这种幸存者的优越感的还有最近最强大脑的圈层挑战赛制,和刚刚看过的《王者天下》。
其实生活就是个巨大的筛网,德普老师期限已到,未能突破这一层了。
不管你愿不愿意,筛网依然会一层一层层的筛选下去。
时候到了,轮到我,剩余选项并不多。
极限挑战,这就是命。
为什么我被淘汰?
幸存的是哪些人,为什么是他们?
他们还能做什么?
淘汰后的我能做什么?
这些都是值得反复回味的问题。
德普的所谓突破,格局不大,他只是不再拘泥于人物关系,情境地点,不再受道德约束了,赶走学生,大麻和乱性,这些破事也仅限一些个人能完成的肆意妄为。
他的学生还能做些事情的,不仅因为本身年轻,更重要的是借助德普前辈看见了“未来”。
就像《降临》里一样,先给你看结果,再回头修补现在。
有了德普的感悟作为前车之鉴,希望他的学生有所感悟,珍惜人生。
这种时间颠倒的玩法其实很有趣的。
活在当下要有“早知如此”的既视感(Dejavu),木已成舟要有重新再来的勇气。
可谓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并不是笔笔直的线性发展。
被诊断出肺癌是个时间切分点,前和后还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思考方式。
之前是各种计划和应该,一出生就能看见结尾的那种循规蹈矩,家庭,职场,人生都是按部就班。
之后则打破各种“惯性”,看得见每分每秒的呼吸,庆祝每时每刻的鸟啼,我的下一秒并不取决于上一秒。
是的,有些人按月按天过日子的,更高级一些的人,按分钟按秒。
佛语慧眼,即是开启当下之眼,看得见当下,就是德普反复提到的seize the moment。
最近亲人离世,看到死亡主题的片子颇有感触。
如果我年老体衰,积重难返,不会花大量精力和金钱延长没有质量的寿命。
那时的顽疾缠身早就在现在的不良生活习惯中注定了,现在的得过且过真好配得上以后的唉声叹气。
我也是个普通人,想得到未必做得到,不过任何时候我都不曾后悔什么倒也不错。
片子最后那个丁字路口的设计太棒啦!
德普被问两次都说自己不知道要去哪,在向左还是向右的选择的档口,呼了一口生气(他曾否认自己的勇气,所以我用“生”气),向死而生了。
这个丁字路口,无论是左右转的路,甚至掉头的路,都看作是早已设计好的人生之路,而扔掉惯性之后的德普,这一秒的意念,这一秒的生气,开启了全新的路。
也许像极限挑战那样就好了,输就是赢,被淘汰的反而是好命。
《教授》约翰尼德普主演的片子讲的是一个教授肺癌晚期,妻子出轨,女儿同性恋,一个典型中年危机的男人,他选择了他最真的自己,带学生去酒吧上课,操服务员,让男学生带大麻蛋糕给他,同意了让男学生跟他做爱,在学校抽大麻上课等等等一系列神操作,随着病情越来越恶化,男主选择离开家庭,开往未知的地方等待死亡,结合自己也经常在现实里面干一些神操作,其实我特别能理解男主这种想法,如果我得知我有一天要死了,那我一定会把市面上所有的毒品都尝试一遍,但我不会把道德之外的事情拿去尝试,豆瓣上有句话说的特别好“虽然放开一切,却不泛滥挥洒”我特别喜欢男主用脏话去鼓励他的学生,我也希望我的人生在面对三叉路口,我走没有的第四条!
首先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当然是为了看德普啦,看他再一次西装革履的样子看电影的过程,时而尴尬,时而难过,时而开心。
尴尬是因为一些场面...呃,和男学生还有在厕所...是吧,简直惊呆,捂脸又想看那种。
难过呢,是在他得知自己生病的时候,在他轻描淡写告诉家人牛排有些煎老的时候,在他站在讲台看着学生离去的时候,在他低头看着女儿,说自己生病的时候。
而其中的开心,来自于他还算开朗的心态,在酒吧里,别扭的抛媚眼,试着和学生跳舞(虽然下一秒就晕菜了),给校长老婆一个强吻(只想说做的好!
),以及和他的朋友在教堂里的深拥过后,还打趣 "这一系列动作是不是完成的太熟练了" 。
看影片时心情其实还好,没有太大的起伏,中间有些教授的鸡汤,说的很对,但我确实做不到。
最后教授和女儿说话,女儿问他的身体情况然后哭了出来,教授也一直眼中含泪但一直安慰女儿,这个地方真的很打动我。
感觉普子的眼神好有戏啊!!
最后教授开车往田里就这么冲过去了,按照他自己的心意去做了。
其实普子也是这样,按照自己的想法过生活,不被他人左右。
影片很好,普子也很好,over
The world needs people like you. The world is literally dying for your kind. Embrace that responsibility, and you own with it. get out there earn your keep. Give back. It’s not gonna be easy. Never gonna be easy. For much of it. You’ll stand alone, but you got to stand strong. You know, I beg you to not give into mediocrity, like the other 98 percent of the world. Because you would doing y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 greatest disservice. You are all too smart. You are too smart to let it go to a waste. And you got one shot at this. One fucking shot. Don’t let a moment of it slip by. Grab it, snatch it up, make it yours. Celebrate every moment. Celebrate every fucking breath. I’m telling you, life it’s a birdsong. Why choose from those given and forced options. Live it your own way, go explore your own feild. The world is yours.
影片剧情很简单常规,讲述了一位大学英文系教授检查出了肺癌,被告知只有6个月的时间,教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放飞自我。
影片开始并未讲述教授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当生命只剩下6个月的时间,教授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往,正如他在宴会上的告白 “突然意识到,我的大半个人生都是在被人误解和失败中度过,更是没有学会心怀感恩,以至于到最后我虚度了大半个人生”。
当妻子有了外遇,但教授依旧说 “维罗妮卡,你是一个热心肠,也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对手,我非常自豪,因为如果我的人生没了你,那我将会穷困潦倒,对此,我很谢谢你。
无论如何,我都很爱你,深深地爱着你”。
曾经他也许受制于条条框框,迎合着社会,迎合着他人,当生命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他不在去伪装,而是回归了自我,他告他学生的也许正是他想要重新来过的,正如 “这个世界需要像你们这样的人,事实上,你们已成了世界上的濒危物种。
拥抱这一份责任,并且肩负好身上的担子,走出社会,自食其力,再回报社会,当然这条路很难走,绝大部分时间,你将会是孤身一人的,但你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我恳求你们不要选择平庸,不要碌碌无为,就像这个世界上其他98%的人那样,因为这个世界已是满目疮痍,你们必须靠自己。
你们都太聪明了,你们一定很清楚人生是虚度不得的,你们只有一次机会,唯一的一次机会,别让时间白白从你指尖溜走,抓住它,握紧它,好好利用它”。
活着的时候,很少在意自己的是否在生活,当走到了尽头,我们才幡然醒悟,自己曾经是或者还是在生活,我们都很健忘,只有失去的时候才会去珍惜吧。
“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每一口呼吸,我告诉大家,生活其实就是一段鸟鸣”,回归纯真的自我,脱掉伪装,放任自我任意飞。
The world needs people like you.The world is literally dying for your kind.Embrace that responsibility and run with it.Get out there, earn your keep, give back.It's not gonna be easy. Never gonna be easy. For much of it, you stand alone, but you've got to stand strong.I beg you, do not give into mediocrity, like the other 98% of the world, because you would be doing youselves, and the world a greatest disservice. You're all too smart. You're too smart to let it go to waste. And you've got one shot at this, one fucking shot.Don' let a moment of it slip by. Grab it snatch it, make it yours.Celebrate every moment.Celebrate every fucking breath.I'm telling you, life is a birdsong.
最早听到要拍这么一部电影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今天刚刚发现出了资源,之前我听说的片名还是理查德的告别,现在则换成了教授,凸显了人物的身份,隐去了人物的动作。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多次非常自然地想起钱德勒的小说《漫长的告别》,在书里私家侦探和他的旧友也经历着道别。
本质上/精神上的道别先于物质上的,只不过书中告别的是友情,电影中告别的是生活。
德普在连续数年陷入演艺生涯的低谷和私人生活的混乱后,仿佛企图用一部看似文艺而漫不经心的电影,来挽回自己的名声,再次引起正面的反响。
这部电影非常迷人的一个特质就是德普和他饰演的教授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德普的表演因此带有了一种自反性(self-reflexivity),或者是自我指涉性(self-referentiality)。
这让他的表演更加迷人,也赋予了他的角色一种真切的灵魂。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写到了什么观众在看萨提尔(Satyr)歌剧时发生的魔变,以及其他什么乱七八糟我不记得的描述,德普的表演可以看出有魔变的方向了。
我要停止乱用术语了。
这是一部表面看起来平淡似水的小众剧情片,背后可以看出导演、编剧和配乐师小小的心思。
表面上看似讲述了一个大学终身教授抗癌的故事,实则探讨了很多更深层面的问题。
例如文学作为一个专业存在的意义。
很多人认为,毫无意义。
德普在发现身患癌症后,觉得改革自己的课堂,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环境变为离经叛道的酒吧长谈、大麻聚会、柏拉图式的学园教学......在第一节反传统课堂上,他将对于文学没有兴趣、以后打算读商科、热爱体育运动以及没有出于兴趣阅读过一本书的同学请出了课堂,决定不再浪费大家的时间。
德普在半学期的课程结束后,非常厚道地发表了对于同学们今后发展的嘱托。
世界需要从事文学的人,尤其是当文学专业的学生已然成为世界上的濒危物种的时候,他们身上的责任十分巨大,走这条路很难,但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要碌碌终生,因为那样不负责任,不要浪费才华和智慧,抓住眼前的机会......我基本是在复述他的台词,很可能编剧就是文学专业出身,要不然怎么会在电影里给文学专业的学生灌这么多鸡汤呢。
导演很显然认为文学专业的学生更理解生活的意义,更理解活出精彩的重要性。
在得知自己病情以后,德普变成了一个享乐主义者,epicurean,他明白了活在当下的价值,开始了一系列自嘲并勇敢的行动。
抽烟、吸大麻、在酒吧厕所打炮、酗酒,丫什么都不在乎。
电影也刻画了中产阶级家庭夫妻婚姻的问题,同性恋话题,甚至少数的种族和宗教问题。
也戏仿了《飞越疯人院》,吐槽了一下匿名戒酒会的无用和可悲。
哦对了,还有丹尼休斯顿,德普片中的基友,肯定会有人说俩人演的有点尬,但我还是很喜欢他们的表演,在教堂那段比较入戏,丹尼休斯顿总跳戏倒是真的,长者一张这么帅的老脸,但是在每个电影里都感觉是一个样子。
有几处剪辑有一些瑕疵,有几个笑点比较不错,也有几个镜头略显尴尬。
全片十分流畅,但是德普和Claire的交集很显然被削减地十分不自然,可能大家都在期待的师生恋在导演看来,如果放在这里会显得轻浮而古怪。
结尾德普来到了路口,左右彷徨,不知所向。
这是跟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一首有名的诗的很明显的互文(intertextuality),这首诗叫《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
这个用意别具匠心,因为德普不仅和诗中人物(作者)一样,来到路口,面临选择,而且是人生的选择。
在诗中作者说他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路,实则指文学创作,而片中德普就是一个文学教授,他在片中还跟基友提到过他要归隐一段时间,写写书,搞文学创作。
但不同的是,在影片的最后,德普左右哪一条路也没有选,而是直直地向前开去,开下了公路。
这让我想到了《末路狂花》的结尾,两位女主笔直地驶下悬崖,影片定格。
但是在这里,镜头上移,德普向山上开去,向月亮开去,仿佛向天堂开去。
总体来说,不会有多少中国观众喜欢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会很低。
但是作为德普回归的电影,我感觉非常的好。
这类靠着大段台词和情绪表演来展现人生感怀的电影,真的从未打动过我。如果非要讲人世离别,好的一场戏就足够了,很多电影中的临别场景都比这部90分钟的长片更让人理解什么叫生命和死亡。
Let's live well so that we may fucking die well.尽兴生活,死得其所。《遗愿清单》的反面
不是从容,而是冷漠。
热评说倒杯酒再看 我倒是觉得喝着咖啡或者倒杯茶更合适全片情绪都很平静 即便是最开始的放纵 导致片子高潮处并不出彩 过于粉饰台词但是因为德普的脸 90分钟也很容易看的进去生命如此枯燥却精彩的让我有那么点不舍得离去 不过每个人早晚都会走向死亡enjoy it bebe(分成章节太多此一举啦也 很容易打断情绪)不过也看到流泪了 6.9分~
超爱德普身上这种迷人的气质,不同于杰克船长以来的神经质,终于又看到了他颓唐散漫又骚得恰到好处的姿态。
这啥价值观啊
太媚俗了吧!!
透着一股子古典、细腻、矫饰的浪漫主义书卷气,和基情。所以去吧,去荒野!【必须恭喜德普减肥成功】
快死了就没下限了吗?不喜欢
犀利的,剧本质量很赞。现在的德普再演,相信能更有质感。
Depp 这些年所有的失败作品为这次俗套的故事设定铺垫 反而惊喜 最后结尾处狗狗的含泪双眼动人
好装逼啊,德普真的越老越油腻,越来越get不到他了。
约翰尼•德普十年来最好的电影,虽说剧情俗套但是气质足够迷人,精致的古典主义泡在虚无的酒精里。看过那么多描写将死之人的电影,这是感受极深的一部了,live well and die well,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不要不知所措的过完一生,结尾理查德开着车冲向那片田野时,我那颗混沌的心也受到了几丝震撼。
让我考虑起了如何面对死亡……但我们能走得这么自由自在吗?
感觉是一部看完马上就会忘记的电影
德普终于演了一回人类虽然也是病入膏肓
能直面生活的无意义的人都是勇士 德普老了许多 欠的钱还上了吗
约翰尼 德普终于也有了咳出血的镜头,他特有的不羁更胜于角色的中产、知识分子的气质,一开始看很难代入,后半段适应之后,更加能够共情,关注剧情本身,可能会带来一些思考,这也许是剧本和导演的本意吧。好好活,活得精彩,好好说再见。演员的好处就在这里了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
从第四章开始基本就看不清屏幕了,水样的模模糊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他老婆是绝对的人渣,滚吧😡
3.7,一个叫理查德的人决定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