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可能有点离影评稍远,后续会有一些对于本片的想法,但我还是很想以本片先来聊聊前几天在推荐新闻里看到的趣事,具体哪个节目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只是一个关于好几个导演怼郭敬明的段落,有人说他的片子只是各种帅哥美女的互飚台词,永远是一张帅脸特写和说不完的情话,期间赵薇导演问了一个问题,“电影到底是导演艺术还是表演艺术?
”说实话这个问题让我忽然理解了自己对于很多国产电影不屑一顾的原因,不是我崇洋媚外只是被太多走流量圈钱的电影看伤了心。
最近一直想更深刻的去理解什么是导演艺术,巧合的是在这个时刻看了本片,刚看完全篇的时候我也有些一头雾水,立马跑来豆瓣看看大家的评论,略微沉淀过后才体会了本片的美味之处,现在也来写出一些个人的拙见与大家分享。
首先,虽然是剧情片,但它真的拍出了悬疑片的紧张感,在观影时不停的在想是不是下一幕就会出现什么脑洞奇大的超级翻转,影片中虽然并没有明确的翻转,但导演在很多关键节点都选择了留出缺口。
一开始觉得导演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太省事了,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自行脑补。
但现在我觉得这些缺口串联起来才真正的表达了导演的意图。
全局来看有很多明显的缺口,是谁去女老师家写的红字?
烟花是谁放在讲桌里的?
男主为什么说要补偿被校队开除的同学?
男主的女朋友到底经历了什么?
还是说她说的所有版本都是谎言?
等等......一开始我觉得这些缺口都是男主做局的一部分,看电影的时候也十分合情合理的就能把它们与男主联系起来,比如红字是让被校队开除的同学去写的,而他自己与家人一起做好了不在场证明,比如烟花是男主找到后放入讲桌并设置了延时引爆,之前夜跑回去学校就停留在了女老师的教室前。
比如男主监视了女老师然后伺机认识了女老师的妹妹,并一步步使她再次精神崩溃。
还有很多类似的缺口留白。
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观看电影后把这些留白,脑补成剧情翻转,你会发现真的有无数种可能!!
版本一 正常理解,男主经历儿时创伤有黑暗的一面,并且苦于营造完美形象有些精神扭曲,献祭了自己的女友,还QJ了她,事后一脸无耻的引导安慰并化身天使。
女老师发现了男主的不正常,后被男主计谋做局丢掉饭碗。
报复成功,所有人的各种功利心,保护欲,角色立场,冷漠,只关心假象而不在乎事实。
都是帮助男主成功报复的一个个环节。
而男主高智商的利用了所有人。
版本二 男主就是个完美好男儿!??
因为出身的原因,所有人表面对他推崇备至,其实内心当中都有一份隐藏的不安,包括他的美国妈妈,也在一次次的徘徊犹豫。
为什么犹豫呢?
试想一下,导演让男主妈妈处于保护,说了女老师没有给她烟花的谎话。
那可不可以是男主的爸爸想着既然如此,干脆找到烟花放入了讲桌??
男主的女朋友表现的很傻缺,但最后爱爱的时候发现了男主的母亲却用那样的眼神,是不是也可以说她有些扭曲?
用软弱的外衣把男主抓在手心?
女老师就是不愿意接受男主可以经历磨难后还能如此完美,故意刁难?
也就是说,导演将所有人各种利己的事件通过这样的安排让我们如版本一那样去理解呢?
关于电影里的缺口留白,真的是神来之笔。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给那些缺口填上一个角色。
整部电影表达的就是另外一个意思了。
就像台词里说的 盒子,男主被盒子围住了,被体制,被认知,被社会,被政治,被国家。
我想女老师所说的那一束光,就是这些缺口留白。
男主被别人强加给他的希望与形象压抑着痛苦着,他到底是好是坏?
所有人都没有做错吗?
其实都不重要,电影就是想给观众传达这样的信息,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
本片有很多标签,战地领养,肤色阶层,青少年问题,领养家庭,教育体制,人权与抗争,很多很多。
每个环节严丝合缝了那就是个盒子,这些留白是导演给我们留下的更多可能。
他用电影中的所有演员,台词,情节,音乐,节奏。
充分表达和贯彻了他的思想,我想这就是导演艺术。
#第一届桃花岛影展云参展#Luce,有光的含义,通过这部对美国梦巨大讽刺的片子,光的真实性被质疑,也许不过是自我投射。
认定某事是黑暗的,某事是光明的,就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参与。
线索之一的三次演讲,都是一次观众正面认识Luce的机会。
开头第一次演讲看起来和普通高中演讲并无两样,引出与Wilson老师矛盾点时我还浑然不明为什么这位老师看起来心事重重,不是真正为学生的前途感到开心。
第二次演讲面对着空空的礼堂见真心。
最后一次演讲,忿忿抗议的人已被清除,坐席上的妈妈、黑人朋友、白人队友、少数裔女友,都默默地听着,看着,继续做着谎言的传递的帮凶。
Luce的台词和第二次崩溃时的台词一样,但这一次加上表演之后,以假乱真。
Luce说妈妈希望光能驱散自己小时候战时的黑暗,但没有人会去问这个黑暗是怎么造成的。
假话的延续每一部与身份密切相关的电影都容易惹来非议,就像片中爸爸所言,我只想要正常的生活而非政治宣言(在后文我会回应为什么他这一想法是靠不住的)。
但切勿轻易下结论,认为政治正确才是导演的目的。
这部片子里每个角色自身带有的象征意义深入人心,可以说人物的身份预设成为了mise-en-scene的一部分。
片子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对话组成,母亲和儿子谈话,同族裔前辈与后辈谈话,夫妻,教师校长等,轮换着扮演最高审判长的角色,在每一次的对话里,我是明显会察觉到其中的power dynamics。
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完全能理解where they are coming from,看到一个角色绝对会想到她们背后引申的含义。
所以,明明我们作为观众自己都无法摆脱标签化人物,在生活中我们未必就真的很无辜,从来没有带着偏见待人过,所以才要正视标签不是吗,这也是Onah导演试图解构的。
Luce指责Wilson时说,”like everyone’s a symbol to her. We all exist to confirm the world is the way she sees it.” 说这话时在片子很开头的部分,我想大多数观众都是认可Luce的观点的,我们都想逃离被标签化,但这个被攻击的把学生分类化的老师随着剧情发展越来越能让观众理解她的出发点,而Luce也被证实最终逃不出这个自己讨厌的身份圈套。
影片虽然直指明显,Luce看起来是最狠阴谋家,但他所有的罪行都没有落下把柄,所以营造了一种真相是什么不重要,人不过是背负着社会的枷锁而已的氛围。
要么做到完美,要么就被人唾弃,Luce必须得把自己的角色继续演下去。
权力关系性别身份和种族身份交织,地位在在权力机构领域不断转换:开头Wilson找家长Amy聊时,她还是学校体系的发言人,被这一机构的集合力量保护着,尽管Amy不想侵犯孩子的隐私,但是还是和学校联合与孩子形成了对立。
但当最后一次男校长和家长见面时,屋子里Wilson和Amy是唯一的两个女性,一个撒谎,一个被当成精神有问题的女人来对待。
再比如Stephanie和Amy的谈话,是一个白人女性向亚洲女孩伸出橄榄枝,似乎肩挑着法官的义务去决定指控自己的黑人儿子还是黑人女老师。
她在社会中的地位赋予了她去审判别人的权利,相比之下Wilson是步步错,最终被自己勤勤恳恳奉献15年的老东家开除(这和咱们国内劳工的问题很像)当Amy对Stephanie说我们都是女人,我们都应该团结,最后迎来的是两方的背叛,Amy明显知道自己儿子在情绪操控面前这个女孩,却退缩了没有进一步去保护她;而Stephanie也背叛了Wilson,沦为Luce洗清自己的工具。
说到女性角色,亚裔女孩Stephanie大多数时候不在讨论范围内,Luce的家人从不知道她的存在,而Luce为了保护朋友可以一边洗脑让她不要承认事实,一边又利用她的身体的情感。
我个人觉得S明显是陷入了不实的承诺,把Luce灌输给他的当作是自己的想法,比如不报警是为了自己好,是一个现在我们说的“不完美受害者”形象,她可以哭着和Amy讲述自己的故事,但她只有借助别人才有自己的voice,甚至她这个角色就是feeble minded,她不会自己思考,只会听从别人的安排,所以她存在的价值只是在白人黑人种族问题理不清时拉进来为他们辩证自己观点时所用。
她引起了Wilson的注意因为她可以作为Wilson说服校长的证据,但考虑到片中多次提到学校有很多谣言,甚至老师都知道了,学校还没有进行干预,也是对教育体系的一个嘲讽。
女主Amy承担了维系家庭,梳理事件的责任,父亲则是没什么太决定性的作用。
其实这位白人父亲和儿子的沟通方式非常奇怪,一点也不亲近,而且他表现出后悔收养Luce的情绪,一直在强调,想要一个正常的家,而这个“正常”很大程度上就是维持他在家的男性地位,一个以异性恋为核心,白人夫妇生养白人小孩的家庭模式。
他作为社会中最被尊重,利益既得者,是不愿意打破传统的。
他说想要生活,而不是把生活当作政治宣言来活。
表面上看这句话是很对的,但当我们分析一下,谁才有资格说这句话,就不难想到谁又想活在重压之下?
除他之外,大家没有选择。
另一位女主Wilson,她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中间桥梁。
她一边面对不省心等着被激发潜力的青少年,一边又面对着自己小家里社会不公平性最直接的例子。
妹妹的药物上瘾的黑暗的现实是她最后对Luce说出你什么都不懂的原因。
她说美国把我们每个人都禁锢在一个盒子里,有人得到阳光就注定有人要被踩在地下,在黑暗里生活,这一讨论,确实是Anita Hill事件引发争议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Luce提问的都是非常深刻的问题。
奖励一个符合刻板印象的人和惩罚一个这样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在于如果你反转了黑人不行的刻板印象,反而是会被用来继续维持谎言,看,美国就是自由的国度,每个人都可以重新开始。
这样下去继续忽视了体制性问题,从而排挤少数族裔。
模凌两可性在这部片子里也很好地体现了,stern/严格还是bitch/贱?
非法爆炸物vs烟花,受害者vs.provoker。
解读因人而异,可以小题大做,也可以大事化小。
所谓体制也是如此,当父亲选择相信Wilson时,Amy抵抗说这个体制一直想把我们的黑人儿子打压下去,我不会让这一切发生的同时,她正是选择抨击黑人老师的权威性。
片子里每个人说话的语言也都有趣,一般是先要对方站队,你怎么会相信xx而不相信我?
不会直接回答问题。
全片剧作完整,即使嗑药,性骚扰和身份认同是美国青春片里常见的主题,但在这部片子里,主角是由这些常见话题引发出来的社会不公平性面面观。
把简单的事情拍得异常有悬念,有恐怖片的元素。
管教,miscommunication中存在的无法跨越的隔阂,不光来自于年龄代沟,而是真实地描绘了这个社会里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种族,定位的混乱。
藏烟火的地方其实是过往Amy给Luce藏圣诞礼物的地方,当Luce向观众透露出来这点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那么他是在指控他的母亲把有破坏力的武器交到他手上了?
Amy有过撕开Luce虚伪面孔的时刻,但她最终决定撒谎帮助儿子,也帮助维系平和生活表面的风平浪静。
Luce将错就错,他的过错被无视,他于是最终把Wilson赶出了学校。
再到最后的演讲,全场无声,过错交织理不清。
我还在想Dennis那条鱼的意义是什么。
家长说永远忘不了可怜的鱼被摔死,但似乎年幼的Luce是真的相信他想让鱼飞起来。
最后再养一条鱼重新开始也许是他的妥协,这次他已经明白鱼不会飞,鱼是要活在鱼缸里的。
但也许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好事,因为重心原则世界定理,鱼本来就是不会飞,在哪个国家都不会。
另外,三处裸露镜头完全没必要;Rosemary演得非常好
卢斯的故事很拧巴,一对白人夫妇收养了非洲战乱区的黑人孤儿,愣是在高中毕业前培养出一个美国模范生的成长典范,简直是政治正确的最佳诠释,看着家长老师小心翼翼的避免触碰敏感歧视话题和敏感权利话题,哆哆嗦嗦把一个个高中生活的小插曲按照悬疑大片来拍,看着男主角卢斯那个似笑非笑,似宽容却拧巴的脸,你虽然也一起痛恨标签主义者,但是更痛恨的是这个拧巴的空气,小心呵护取得的信任不是真的信任,反倒会把人逼疯。
还好,片子最后让卢斯狠狠爽了,不然看着都要憋死了
这部电影开篇的密码和之后镜头的密码,导演故意留下细节-5015所以卢斯所说的更换密码的谎言证实了烟花是他自己放进去的、映射了剧情所表达的含义,卢斯的人物表面上看至始至终都没有交代,其实剧情细节里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很强烈的信号了,影片的音乐风格,色彩运用透露着浓浓的压抑感,看似简单的剧情片,但实际上是在帮美国现实生活的底层黑人呐喊,黑人口音的美式英语和白人口音的美式英语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美国把你放在一个盒子里,它狭小肮脏,你根本动弹不得,我们都在那里面。
它的光照有限,有些人照得到,有些人照不到。
这是电影中的台词,指喻黑人或者有色人种(里面有个亚裔的女配角)在美国的艰难与尴尬的社会处境。
可是结合影片的内容和情节来看,刨除其中政治正确的观点,把‘’美国"这个单词换成"社会",这段台词也不违和。
所以我觉得政治正确并不是本片要表达的唯一主题有个场景生活中我们并不陌生,当你从宠物口中夺下已经到嘴的食物时,牠多半都会咬你一口,哪怕你是豢养牠的主人。
查理芒格管这个现象叫“被剥夺的超级反应倾向”。
不但动物是这样,人类在共同生存的丛林社会也会表现出尽可能多的争取和保护自己的利益的状态。
当你试图剥夺别人的既得利益时,他也会对你呲牙咧嘴。
影片是用真相这个角度来阐释这个现象。
当把利益叠加到真相上面时,真相就分成了主观真相和客观真相,你的立场最终决定了你选A还是选B,对于真正的“真”相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判断的第一原则,或者本能的选择标准,是对自身利益有无损益。
男主的背景设定为号称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的厄立特里亚出身的非洲少年,不知道是不是编导在用美国方式解读“穷山恶水出刁民”,再联系到这是个获奖影片。
果如是的话,老美的价值观也没比我们高哪去,别一天到晚牛逼哄哄的,你那都是腐朽落后的,只有我大天朝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另外,娜奥米沃茨跟妮可基德曼真的联相,除了个矮点。
黑眼圈第六日,朱利叶斯•约拿2019年的新片《卢斯》 故事本身其实并不出奇,但是讲的特别好,感觉就像一层层的剥笋,一点儿也不着急,带着你兜兜转转,慢慢带你接近事件的内核,而且在你花了一小时五十分钟剥的笋以后,发现真正能吃的那一点点笋尖儿,虽然那么的新鲜,但是苦涩的,黑的,而且还没有苦尽甘来,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真味”吧,靠的不是感受,而是体会。
导演,编剧一个非裔,一个亚裔。
我觉得是把自己的体会写进了片中,卢斯和金,一个努力摆脱自己的种族刻板印象,努力扮演白人(各方面都优秀),一个放弃自己种族刻板印象,努力融入白人(成为果儿),结果都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活的不开心&找了个黑人男朋友)。
片中的母亲特别白左,父亲倒是正常许多,代表这大多数的白人。
黑人老师代表的是真正理解美国社会怎么回事儿的理性的知识分子,虽然也挺讨厌的,高高在上judge这个judge那个的,但她代表的是真正在维护美国那套体系人,虽然她时刻提醒少数族群不要忘记,但其实她是转化的最彻底的,只有她的血统(精神病妹妹)是不可能改变的,这也是她永远的痛。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关于真相的讨论,通过片中层层制造的迷雾,观影者被带着剥茧抽丝,越接近真相,其实是越发看到你不想看到的,真相并不美好,而且真相或者也许就是你十分钟后发觉的假相,你会迷茫,或者你会失望。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了我大学时的一个同学,她是广州人,和卢斯一样是一个大家看来特别优秀的人,学习成绩拿奖学金,是校学生会的宣传部长,板报画的特别好,中长跑校纪录保持者,一名小个子女生打热水能提6瓶(5升的大暖瓶)上4楼,人缘也挺好的。
但是在即将毕业的那个寒假,她从家里纵身一跃,成为了我们永远的记忆。
毕业这么久了,想起来我还是唏嘘不已。
每个人都有他/她的真相,你又愿意像笋一样剥开它么?
2020.7.25
百味杂陈,电影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有色人种的自我认同感和渴望被认同感的挣扎,同胞们的支持和理解信任和误解,无私无畏的母爱⋯仿佛双重人格的男主,在咧嘴露出惊人一笑的时候真是吓到我了,不愿妄下评论这是个恶魔小孩,因为不能也不敢判断导演或编剧在设定这样一个角色的背后是不是也有某个时刻露出邪魅一笑
社会有很多不公,老师使用她的不正当权力,给主角的朋友带来了不公平的对待,于是主角策划了一宗不正当的事件,让老师也得到不公平的对待,很公平!
---这正是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的想法,只是很多人不敢做或者做了也不成功,主角在主角光环下成功了!
主角:重情义,有正义感,特别是对朋友(其它就不提了,这个最重要)老师:正直,重原则,教导学生,特别是黑人学生,很严格,恨铁不成钢只是,可惜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剧情就这样发展了年轻时,我会喜欢主角,现在,还是会:)年轻时,我不会喜欢老师,现在,我还是不喜欢,但是,我能理解,并且尊重...
这部电影的处理还是很高级的!
在评论之前,我要先说一句,诺米·瓦茨也老了,这岁月是真快呀!!
前期,我发觉这电影很像颁奖季的样子。
然后慢慢的,这不对呀……这是要往悬疑惊悚拐弯,但还好最后终归是没有结束在悬疑惊悚,还是有些迂回的!!
迷之女子虽然政治,但这政治矛盾很明显是家庭与个人的。
说小了,This is a conspiracy ;说大了,就是政治!
父亲有句话说得好,我只要家庭、爱、简单!
而Amy却是这件事情中推进了很多情况的“搅屎棍”!
种族歧视会一直存在,这无法规避。
在任何时代甚至是某些个人,它一定会有!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你的正能量与自信是否存在!
这就是卢斯存在的意义,从小经受战火洗礼,却在白人世界成长,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内心中可以抹去自卑阴影,这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所以他的老师就不会相信,从而做出不应该的诋毁与判断,这一切源于生活的悲惨不如意,当然它与贫穷无关,而是内心的不健全!
虽然自己是老师,但同学都不太看好、妹妹还有精神症状。
这折磨的确也非常人的承受能力可以驾驭,而这一切就是那个烟花,最后引爆了一切的灰暗。
震惊的一场戏!
国与国之间可以在战后详谈问题吗?
家与家一定不会!!
哦,上帝也会自私的!
其实从这电影能看的出来,美国民众心里,还是有极大极大的不安全感。
或许这心理从9·11之后,就从未平复过。
战争也好、恐怖分子也好,这一切都用种族歧视的方式展现了美式家庭的不安全感,只是电影把这一切更夸张了一些。
1.虽然法律的规定使人们不敢做歧视的事,虽然教育的宣传使人们不要动歧视的歪脑筋,但是由于历史、经济等等原因,人们的潜意识还是会不自觉的向歧视靠拢,因为历史上歧视是真真切切确确实实发生过的。
而这段历史离今天不远,世界形势也没有非常大的变化,所以必定会对现在的人们潜移默化的造成影响。
“物质上”歧视是越来越少了,但精神上的歧视是很难很快改变的。
2.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我觉得只有一个:时间。
而且这个时间我认为不会短。
当“政治正确”成为历史词语时,当关于种族歧视的法律条文被废弃几乎消失时,当人们提到种族歧视没那么敏感以平常心对待时,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种族无歧视,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日”。
不过到那时,也许又会出现新型的比种族歧视更严重的歧视呢。
这都说不准。
3.我们还有太多歧视了。
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职业歧视……这些都有很深的原因,而且有的是互相歧视。
“歧视”就是不平等看待。
所以只要不平等,有差别,就一定有歧视;只要人类社会继续发展,歧视就不会消失。
也许在人类社会的起源和终点,人们才会100%做到无任何歧视吧。
近年看过的,打脸“政治正确”打得最响亮,打得最精准的一部片。娜奥米·沃茨50岁了,依然这么魅力四射,演技更加精进。
表演很好,就是剧情有点生硬
看着有点不懂
黑色恶蛆
他仿佛体内有一股力量欲喷薄而出,他努力地抑制,抑制,再抑制。就像一声声压抑着吼出的bgm。这力量源于他的基因,原始的驱动力。外界的成长环境也许能改变外貌,但基因无法改变。假设这种状态存在在美国黑人身上,认定某种种族基因里存留暴力抗争因子,无法因文化熏陶而消逝的话,那正如相信人类无法在进化过程中用文明抹去原始杀戮的暴力基因。喜欢这种开放式结尾,卢斯是否真的有破坏欲电影不给答案,观众自去评说。我更愿意相信人心本善,有些东西他无法自控,看似再完美的人也存有残缺之处。愿家人永远不因为任何原因放弃家人。剧情在卢斯是好人还是坏人之间的不停反转中步步惊心,演员演得一个比一个溜,每次都快要相信但又还是差点什么。真相如同真理,人们上下求索,仿佛永无止尽。
要太多,技太穷。
沉闷~
通篇看起来大家都在维护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可以不管方法,不择手段,不计后果。Luce不想成为符号,可他还是在尽力当好这个符号不是吗,他一边是不能犯错的移民小孩,一边是有恃无恐的模范生。天生受歧视的人群的现实生活就是他人即地狱,老师比他多活了几十年,体会当然更深刻,但其实她那种不断得罪人的作派也很危险。蒂姆罗斯帅得跟个老混蛋似的,娜奥米沃茨五十岁了还是温柔大姐姐。
Finally a film on racial issues with complexities and real thinking.
看的时候就觉得好像话剧,最后一看果然是话剧改编…… 整个故事和男主一样做作。音乐加一星。
还以为这小孩要在他演讲的时候炸学校 吓死了 额 最近负面新闻真的太多…… //看了短评很同意,Amy这个角色太出彩了 在各种怀疑和追求真实的虚虚实实之间,反而常常是情感(而不是逻辑)在替我们做决定。
非常扎实的剧本和执行,而且背后蕴含的主题是多层面的,不光涉及到种族问题,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危机,个人隐私遭到破坏,国家对个体的驯化等等,从每个角色出发都能折射出人性以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女教师象征着黑人族群中的卫道士形象,为了不让黑人境况重蹈覆辙而去清除所有道德瑕疵者,对家人也缺乏同情心,卢斯则代表了被美国政府“改造”后的黑人模范,几场如同奥巴马般表现的演讲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完美的形象,但随着若干事件的发生这个形象开始变得摇摆,剧本妙在没有给出所谓真相,但却动摇了一些精心经营的美好,也留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演员表现都可圈可点,今年最佳群戏值得有他们的位置。
america put you in a box its tight and dirty not so much light 导演很有想法 选的配乐让人喘不上气
美国近几年流行的黑人题材电影,这几乎是最大胆深刻的一部。它发出的诘问是双向的,即使是对移民抱有最大善意的美国公民,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又能承受住多大的考验?而新移民面对怀疑,是应该选择坦诚还是反叛?选择一个不是故乡的地方作为归宿真的很难。
这么简单?刚开始展现出无限的信任的父母第二秒就任由儿子说什么都不相信了,然后看了个几秒钟毫无关联的有关别人隐私的短视频后又说无条件信任儿子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有妄想症的腹黑女老师?所有人都在互相陷害袖中带剑,别人那点逼事是所有人关心的主要人生目标,然后我想问编剧,what for?每个人都在搞这搞那,做一些毫无意义只为满足自己的情绪的事情,有什么意义?自取灭亡吗?我真的都看不下去了……浪费时间,主动吃屎。
在种族主义、恐怖主义、文明冲突的渲染后只是幼稚的报复行为,主角反抗的恰恰是庇护他的,这种欲求不满的合理化太矫情。导演不会明白,文明与文明之间是不会冲突的,只有文明与不文明才会冲突。
这个片子出现的时间很巧,Luce的迷茫不单是美国人的,我觉得是全球性的,是否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成为任何人,还是只有在社会、国家、家庭给予自己的盒子之内的自由?一种已经有预设和前提的自由。Kelvin Harrison Jr.撑起了Luce这个角色,才能让整个故事说得通,Naomi Watts也很出色,年龄感很真实
很好的剧本和表演。一件日常小事引发的漩涡,由始至终带着强烈的悬疑感,并且背后承载着比事件本身更厚重的诸多难题。看似在猜疑和虚实间不断逼近真相,然而真相最终已经不被关心甚至没有太多的意义,只有不同的角色带着不同的立场和情感维系着各自的戏码。社会到底只是一个大盒子,人也不过是被赋予名字的容器。
电影其实借用了最传统的惊悚恐怖电影的手法,以局限的视点旁敲侧击去探索真相,恐惧深处已不在于人性,一切不断重复的并且令人认同的政治正确的信仰,和这种信仰规训之下的顺民、怀疑主义者、和统治者,鞭击到的是美国的战争原罪、种族问题、过火的Me too和在这种环境下不断礼貌假笑优雅致辞的精英傀儡。
政治正确与标签化的斗争,有些晦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