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展的形式:“一切都已成了过去。
”这是《游》开始的第一句话。
这一切是如何成为过去的?
当荣兰年迈枯涩的声线,开始游走在青瓦白墙的倒影时,一个倾颓的故事就已呼之欲出了——仅仅是欲出而已。
在影片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内,真实的故事其实并未进入视野,叙事的谜底作为未知数远远悬挂在天边,不断的拖延,使得影片呈现出问题丛生而答案缺失的状态。
尽管《皂罗袍》、《山桃红》、《懒画眉》、《步步娇》一曲曲唱来,尽管二管家、年轻戏子、刑志刚一个个男人在她们的生活中进进出出,终究是回头梦一场——谜底究竟如何,观众不得而知。
终于,荣兰拒绝了刑志刚的拥抱;终于,翠花烧掉二管家的日记。
终于,曲终人散,二人惨淡相依——是否这就是叙事谜底?
最后的《皂罗袍》响起,为她们的故事画上并不休止的休止符。
在这样的不断推叠的过程中,观众体会到的是一种诗意的美感,一种奇异化陌生化的美感,一种与剧中人同喜同乐同哀同愁的美感;这种美感抽离了现实,它并不指涉任何现实的范畴。
这种拖延其实只是一昧的延展,谜底揭晓的时刻,同样意味着这是观众的审美体验就此终止的时刻。
由于《游》书写回忆的特殊指向性,使得这种并不存在结果的结果给观众留下巨大的可回味空间,也使得审美体验的时间超越了影片时间,有了巨大的时空跨度:也许观众会在自己的记忆中寻找到某块记忆的碎片与之相契,也许观众在以后的某个时刻的某个遭遇会唤起对它的记忆,于是此次的审美体验便在更广远的层次上迸发出。
二、概略的形式:“一切都已成了过去。
”还是《游》开始的第一句话。
“在梦里”,这是一个美好颓靡的梦境,于是梦的惊醒便成为了整部电影的叙事谜底所在。
《游》叙事的真正开始,是“从前”以后,故事在怀念的基调中发展起来。
观众此时唯一能把握住的,便是对过去的追思和黯然神伤。
通过“一切都已成了过去”这样一个表达,把故事凝炼在一种情绪之中传达给观众,为整部影片的美感体验铺垫下某种美好的色彩,同时又起到凸显主题的作用,能够更快地使观众进入到叙事的情景之中去。
而接下来,叙事者仅仅只想营造出一个美好的梦境,观众黯然神伤的感伤逐渐被眩目的往事图景所取代,直接的表现是将昆曲直接搬演到生活中,从而形成半梦幻半现实的风景。
这样美丽不真实的梦,如此让人沉醉,又怎么会醒来?
谜底的缺失使得观众的审美期待逐渐积累。
另一方面,叙事中总会存在一些无需叙事者充分展开的情节,叙事者用凝炼和粗线条的方式将其勾勒出来——被省略的细节要么可以由叙事本文的观众来自行补足,要么对于叙事来说是无足紧要的,仅仅作为简单的背景信息出现就够了。
通过提供背景信息,将观众置于需自行补足意义的情境中,从而实现审美的个性化过程。
翠花和荣兰因合唱昆曲《牡丹亭》初识后,两人互生情愫,有一段缱绻缠绵的生活,对于两人而言这是极其美好的回忆,但影片中并未有任何细节的描写,仅用了一段蒙太奇便把它概括了过去。
一方面,人的回忆总会记住最美好的片段,而并不会选择整件事情来记忆,通过对这些片段的回溯,在意识中对整件事情进行再建构。
这段蒙太奇正是有意无意的模仿了这个特点,使观众形成自然的观感,又能在节约叙事时间的情况下,由观众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自行对二人的缠绵生活进行建构,形成了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四、场景的形式:在《游》中典型的场景,莫过于数场昆曲的表演。
最值得剖析的是影片开始“游园”直至演唱《皂罗袍》完毕这一段。
导演刻意使用了将昆曲与现实生活混合在一起的形式,半梦幻半现实的造梦手法,不断在梦幻和现实之间穿梭。
昆曲抽离出现实,营造出矫柔靡丽的空间,使观众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但影片中不时出现的现实声音和人物,又使得这个梦境不那么可靠,让人觉得有如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这便是《游》想要讲述的全部情愫了:戏外,她是翠花,她是荣兰,情思依依,情意绵绵;戏裏,她是杜丽娘,她是柳梦梅,云雨燕好,春梦无痕;但现实不断发声,现实是剪不断,理还乱;到头来,曲终人散,空留下戏子两三人,便惊碎了一地好梦。
这一个片段在整体的叙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审美上来看,奠定了全片的抒情氛围和叙事基调,在这一点上,又有统摄全片的地位。
凤泊鸾飘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
——龚定庵 生在你这片水土的若是男人,便是金圣叹、倪云林、徐文长,满腹才华放任自流,心是已灰木,身如不系舟;生在你这片水土的若是女人,则是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色艺俱佳相逢意气,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
苏州,苏州。
昔日文徵明设计的拙政园里,棂窗古井的细雨绸缪依旧,只是寒山寺的钟声,却已同虎丘曲会上的评弹丝乐一同,悠悠飘过了千年的岁月。
曹雪芹让他的林妹妹出生在你的襁褓。
新婚燕尔的沈三白,与芸娘诗酒唱和于沧浪亭。
自暴自弃的奢华,精雕细琢的厌世。
你的眉眼流盼缺乏让人与天与地斗的理由,只能成为暴发户们的后代,千金散尽、一晌贪欢的归宿。
苏州的荣家大院,身处乱世的没落大家,反而成为世间最稳妥适意的大观园,让人随着时代一起陷入这甜蜜的沉堕。
吴侬软语间的麻将牌细碎、浅斟低唱中的鸦片香袅缭,绫罗锦缎、古玩书画,一道空自寂寞。
得月楼里的古翠花,从声色犬马转到裙钗鬓影中来。
苏绣上的花鸟固然温婉自足,却也成了她被禁锢的命运的写照。
歌残舞罢锁长门,卧氍毹夜夜伤神。
男人,又怎如女人纠缠纷呈的那颗心。
幸好,她还有兰,知其音而赏其貌——“早就想劝你别吸烟,可是烟雾中的你是那么的美,叫我怎么劝得下口呢。
”京华的女子是瓷质的,釉与彩的图案雍容大方泾渭分明,白底如心,蓝印似情;江南的女子是玉琢的,翡与翠的纹路绸缪纠缠烟视媚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魏宁格偏激地认为男人不是天才就应该去自杀,放在女人身上,利缰名锁,才华也不过是身外之物,最真切的,终究还是那点美。
只是太过美丽的女人,这美貌,用了便是“君子不器”,无法浅尝辄止,不用,却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流逝殆尽。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生与旦,连脸上胭脂都要同调,以期情意的深浅一般浓淡。
而处于eros中的红尘众生,又怎能在时间守护那“最好的时光”。
《皂罗袍》、《山桃红》、《步步娇》。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
她躺在床上,缓缓点燃了鸦片烟,清唱的是两人初逢时的《懒画眉》。
黄碧云《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中,遭许之行抛弃的叶细细,亦是这般,“心如宋明山水,夜来在暗夜里听昆曲,时常踩着自己细碎的脚步声,寂寞如影。
”是人生如戏么?
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到晚明方至鼎盛的昆曲,仿佛是注定要成为一面镜子,映射出末世文化的玉山倾颓。
“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
”它只顾自娓娓道来,说浮生若梦、言年华似水、云人生无常。
纡徐绵眇,流丽婉转,疏于叙事而把感情施之藻绘,扩其波澜,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
贾母眼中才子佳人、金榜题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圭臬过于荒诞,那是富贵美满人家不懂得的失意之人清醒的自欺欺人。
你看那牡丹亭满台的繁华,空照出几世的苍凉。
如张爱玲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
杨凡的这部《游园惊梦》,虽然不乏薄弱难圆的叙述、莫名其妙的对白和不尽如人意的身段程式,却仍能品出一丝低回顾影的绸缪来。
人与世衰,音随代舛。
面临了邢志刚式的他者诱惑的我们,在经历了这一个世纪的全盘西化后,可还记得家中翠花那一曲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式微?
回头皆幻景,对面知是谁。
其实很多情绪,只有在夜深人静孤灯相伴时才品得出,静谧如此。
《游园惊梦》。
是呵,游园惊梦。
看完整部片子,像做了一场迤逦春梦。
梦里的《牡丹亭》依依呀呀唱,流水的丝竹,锦缎的年华。
柔软的苏州话,醉人的熏香,无声饮泣,暖光源,烟雾,梦。
梦中人的对白是慢慢的,科介是轻轻的,情绪是缓缓的,连陡然贲发的激情亦如风竹敲窗,一咏三叹。
卧在贵妃塌上看完,起身整理,不自觉放轻了脚步,生怕惊动了屏幕中未了的绵长回忆。
推开窗,望见天淡夜凉,偌大一座城,偌大一座荣府,盛满的都是深蓝色的寂寞。
这般好的年华,怎奈何无人欣赏呢……倚在冰凉的窗台上仰望阴鸷的夜空,砸磨脑髓企图寻找精准的语汇形容,不得。
只能像初学中文的幼童一般,一遍又一遍重复感慨:美,实在是……太美了。
这个假期看了《荒人手记》,男同;《游园惊梦》,女同。
自嘲快近似于同志运动的拥护者了。
同性恋,实在是不好说,因“恋”本身就很不好说。
暂且粗暴地分为精神上的“爱”和肉体上的“欲”。
电影里似乎男女就剩下了欲望,只有女人之间才能穿越无常世事互相扶持。
然而说到底,“爱”又怎能脱离了“欲”而独立存在呢,连徐志摩都说,“爱一个人爱到了肉体之上,是爱到了极点”。
古翠花还不是望着搬运工赤裸的汗涔涔的上身默默出了神?
荣兰还不是同不相熟的男子在白纺帐子里颠鸾倒凤?
两个女人走到了一起,终究还是因了寂寞。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然而锦屏人却只能看的这韶光贱。
戏台上,杜丽娘在梦中与男子厮会交欢;而现实中,最好的年华里,懂得自己、关爱自己、陪伴自己、怜惜自己的,却偏偏是个女人。
然而你说,两个女人之间,哪里来的爱情呢?
不过是兵荒马乱的年头里相拥取暖的两尾蛇而已。
可是,真的有那么一种女人,美得叫人欲罢不能。
你远远地看着她。
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问声软语,全都一下下扣在你心头最柔软的部位。
她穿深紫色旗袍上衣,浆洗的高领抵到两颊,燕子袖口伸出一双粉雕玉啄的手,掐成兰花。
乌烟瘴气的境遇里,她的面容确如菩萨般安详高贵。
她唱,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什么低就高来粉花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
唱腔身段,透出素雅的风情。
你见第一眼,便被深深迷住。
她独自在房中做女红,屋里的老钟嘀嘀嗒嗒,点点流逝的都是青春韶华。
见绵绸上双双金鹧鸪,她黯然,突然抄起一把黑色的剪刀戳破白色的丝缎,一刀一刀,像划在自己盛放却凋零的年华——她不是笼中鸟,笼中鸟打开了笼子还可以飞,她是这精致苏绣上的鸟,死了烂了朽了也都在荣府这座华丽的空城里。
她卧于鸦片塌上,眼神迷离慵懒,欲仙欲死。
你忍不住对她说:“早就想劝你别吸烟,可是烟雾中的你又是那么的美,叫我怎么劝得下口呢?
”她笑。
那迷媚的神情像烟雾一样笼罩着你,令你窒息。
你全身的骨骼浸淫在她散乱的乌发中,酥麻。
是寂寞让她如此美丽,如此叫人意乱情迷,她穿着华丽的织锦旗袍,在春天的园林里走,每一步都踩着寂寞,眸子寂寞,纤手寂寞,腰肢寂寞,整个人像一阙断肠词。
这般颓靡的美,直教你恨不得揉进心窝里去。
如果你遇上了一个女人,叫你不禁放下性别立场去欣赏她、疼惜她;如果想到她时你欲深深吸一口烟,然后轻柔地呼出;如果你恨不得像男子一般沉默相待,含笑相望;如果你在心底地对她许诺来世为男子要牵订这份姻缘,那么,你在爱她。
如是女子,我遇上过两个。
美丽,而不自知。
这样的女子因眼底的无辜而更加美丽。
她们内心具有一种中性的质感和刚毅,粗线条,且因玩世不恭而显得冷漠。
同时,又是风情万种的,阅读看电影,毫不掩饰自己张扬的欲望。
浪荡直率。
女人,可以不漂亮,但绝对不能没有风情。
我一直认为,最懂得这样的美丽。
古翠花的美,荣兰懂得。
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有着美丽伤口的寂寞女子。
白天,她是正气凛然,助人为乐,理智、进步的女教师;黑夜,她却是颓废腐坏沉迷女色的封建旧主。
喜欢她这样性格层次鲜明的女子,像一部精彩的书,一页页翻下去,一页页都是惊喜。
古翠花的美,让荣兰不禁以男子相对:穿西装风衣,蹬皮革马靴,梳油光背头。
然而古翠花再美,说到底,荣兰毕竟是女子。
意外闯入的邢志刚,是堪称绝色的男子,身形高大,面容俊朗。
荣兰窥见他沐浴。
那是只属于另一个性别的刚毅的身线,日头下泛着亚光的肤色,结实有力的肌肉……她感觉到卵巢壁上全体细胞的一次令她心悸的冲动,那被她遗忘已久的器官,在眼前男子青天白日里无声的挑逗下,蠢蠢欲动。
嘈杂如潮水般的层层书声,是她狂乱的欲念。
他早发现,却不点破,只在她转身欲逃时拉住,霸道地覆上预谋已久的吻,强行将她压在身下。
一个人出门在外,他亦寂寞呵。
遇上马蹄莲一般纯白清香的她,一篮水果便急匆匆要了她的身子。
夜阑人静独处时,她迷失在自己慌乱的思绪里。
点上一支烟,狠狠地吸,口舌间的烟蒂浓香柔软,仿佛在吸吮他的唇。
有人说,一个人的烟瘾有多深,从他吸得第一口就可以看出。
她不是较贵柔软的丝,而是粗糙质感的麻,连吸烟的姿势都不带半点柔媚,而是贪婪的,忘情的,裹挟着汹涌欲望的。
执烟的手指,因为欲望而瑟瑟颤抖。
独自在床榻上回想白天的鱼水欢愉,辗转爱抚,眼波流转着白蛇一样的妩媚风光。
他是坏男人,他把她女人最原始的一面全部都引了出来。
只有在他身下,她才是完整的女人。
一个会嫉妒、会慌张、会幻想、会脆弱,一个拥有乳房、腰肢和子宫的正常女人。
她再次沉沦于他无比甜美的暴雨中。
然而,故事的最终,古翠花的男人,死了。
荣兰的男人,走了。
后来她还是离开他,同翠花母子拥在一起哭,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这是两个女人的故事,壁炉里火光温暖,她们靠在沙发里看相册,一起回忆过去,一起出游,依偎在枫林里看风景。
又只剩下两个女人的寂寞像深秋的梧桐叶一般飞旋半空。
繁华背后的孤寂,谁又知道呢?
最终相依为命的,才是至亲至信的人。
想起初见她时她唱的那一曲,最撩人春色是今年。
只是现在,已经是深秋了呵……发觉自己还是不善写结局,总觉得残忍,下不去笔。
或许正如电影里的台词,Happy ending means not end。
偏爱悲剧,但无比反感天灾人祸山倒水涸的结尾,戏剧性修饰的成分过重,像浓妆艳抹急于呈示的妇人。
还是喜欢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叙述,像等着心头大小涟漪都褪了,天地万物重归秩序的自持,比开头多的,只是梦境一般华丽荒芜的回忆。
看了其他美丽的影评,借一句来结尾:这出戏,只觉得很美。
何必多少起承转合,锣鼓喧嚣,这样淡淡的行云流水的唱过去也是很美。
相比《末路狂花》俯瞰女性主义反抗男权崎岖进程的激烈和明确,这部01年拍摄的《游园惊梦》更有种对女性主义隔靴搔痒挣扎不已的悲切。
它以王祖贤扮演的荣兰为主叙事视角,把一个封建礼教与新式思想激烈冲撞的特殊年代作为戏剧参照,借用昆曲,展现两个女人之间的一段情谊。
‘通常意义上,女同性恋都是作为男性霸权的正面抗议,但在电影中,却总暴露着女性对男权体系的妥协和男性主义对女同性恋的“招安式”借用。
王祖贤从影片出场,以及在荣府所有的装束都是男性装扮,包括在戏曲部分,也是反串张生出场。
这里就体现了两种不自主的意识,即对异性恋和封建体制的妥协。
在传统观念和异性恋主导爱情模式下,默认即使是同性恋也必有一方带有男性特质,而王祖贤的形象安排明显符合这一观念的搭配模式。
其次,王祖贤在荣府的地位明显不同于其他女人。
她不必身居闺阁,不用生孩子,反而西装短发,思想先进,甚至可以自由恋爱,独立生存,与表哥等男性角色平起平坐。
可以说,她一直是以男性的身份生活在荣府,不受约束女人的教条的约束。
这种对性别的模糊和中立与当今同性恋理念所倡导的不受性别限制和超越性别差异在形式上看起来是相似的,但实质却大相径庭。
后者强调的是尊重自然,打破规范和禁忌。
但前者则是通过异化女性身份,体现以男权为核心的隐性力量。
所以异装就成了女性在男性社会能够自由生存的面具。
这不能说是一种反抗,而是一种对现有体制的默认和遵循。
在影片中有多处以女性视角窥视男性角色这种极具象征意义的镜头。
第一个出现在荣兰的旁白声里,镜头推入荣府,翠花张望窗外搬运东西的伙计。
还有一处是醉酒后的翠花在窗外偷看二管家。
这两处用的都是翠花的主观镜头,无比专注和细致,但是窗户的遮挡又使其非常掩饰,象征女性自主意识的极端渴望和极端不自由。
另外两处是荣兰与翠花观赏小武生脱衣服,还有荣兰无意间看见邢志刚洗澡。
镜头的细致和缓慢都在无形中强调女性强烈的窥视心理和欲望。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看似私人的凝视却都有外界声音的打扰。
与小武生玩牌,片中第一次出现西洋音乐,陈腐和刻板慢慢被改变和打破,也是翠花第一次行使自我意识的象征。
荣兰偷看邢志刚洗澡时,伴随着的是不远处学生读书的声音,体现了自我意识总时刻伴随着封建礼教的严密监控和道德观念的提醒,体制和社会对个人情感的掌控始终有一种强大的阉割力。
在这几场戏中,看似都是对女性自主意识的强调,但实际上,它恰恰通过这一系列被悬置了的欲望,把女性作为权利的主体来施展男性的意识形态。
因为好莱坞电影早已形成了一套男人观看,女人被看的欲望是男权体系,虽然在电影中,看与被看的主体是倒置的,但是女性角色是站在过去男人的角度上进行欲望的释放。
男人变成引诱者,女人作为主动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女性企图享受男权的做法。
这种事方式建立在压迫的基础上,对女性意识的拥抱也总是站在对男性社会规则的默认之上。
影片对两人命运的改变和选择方面,也能时刻看出男性角色对其的影响和斧凿。
翠花被买进荣府,被赶出荣府,都是由于代表封建旧制的老爷。
荣兰对翠花的疏离和回望,也都是缘于邢志刚。
所以那种对正常情感的望而不得,转而投向女性怀抱的做法,时常被同性恋影片所引用,比如《自梳》。
但这并不是自主意识的先天决定,而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所以从另一方面来理解,如果把两个女人之间的惺惺相惜看成是对男权的反抗的话,那先决原因依然是男权的烙印。
这种建立在“悲情文学”模式上的情感,不是积极寻求认同的态度,而是悲悲切切的展现同性恋的可怜处境,以寻求理解。
女性始终在被男性左右,这种强大的介入力也能体现在荣兰遇到邢志刚后性格上的转变,(且在他面前都以女装示人)。
但是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种借女人的独立实则投靠男性主义的电影不同,《游园惊梦》所展现的隐性男权也与男权有本质区别。
首先主体不同,其次影片对角色的选择,对背景的设置和对昆曲的借用都十分巧妙,通过《牡丹亭》暗示女性的自由意识,通过唱戏规模的减小展现荣府的落败,二管家当兵寓示院子之外社会的动荡。
就如同影片开场一样,整部电影就如同大时代背景下的一出戏,亦真亦幻,细节处理也极具张力。
但遗憾的是导演选对了方向却走错了路,虽处处为女性的觉醒和独立做伏笔,却又时刻陷入男性思维。
影片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女性对自我认知的先决意识和主动反省与抗争的层面上。
而不是用两个女人唱一曲惊梦,展示一种形式力量和迫不得已的姿态,然后对男权社会一边讨伐,一边泪眼婆娑的妥协式投降。
但凡是美到极致的女人,都带些英气,就像但凡是惊动我心的男人,多少都带点妩媚。
异性相吸是天性,不过,同性相怜似乎也是两性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实。
这个片子中,王祖贤某些地方的表演很生硬,算不上演技派。
但是,放你看到他一身小生打扮英气逼人的站在台上为自己心爱的女人唱起“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时候,还是要被惊艳。
这样的女子,她们的美丽是帅气,就像当年林青霞在《刀剑笑》中。
人和人的感情有的时候特没逻辑,就像这个唯美电影中诠释的一样。
你无法得出公论,这就是所谓的断臂情,这就是她们所追逐的爱情。
兰和翠花的爱情,多少都有点无奈的因素在里面。
起初镜头将视角给了翠花,她看到了男人壮硕的肌肉并且在男色的美上流连忘返,喝醉酒无意识的走向对她略有好感的二管家,甚至与一个京剧小厮赌骨牌时贪恋的眼神,这都在潜意识里说明翠花不是天生爱女色的,只是,这个世间之大,男人之多,哪一个才肯被她爱哪一个肯真的关心她孤寂的心灵呢?
这个时候,一个女人用自己的敏感抚慰了她的心灵,而她也在其后不断的追逐着她的身影,她自以为这就是爱了。
第二次表现男人身体之美是兰偷看邢志刚洗澡。
在此之前,兰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男人,或者说,她在大宅院中的耳濡目染让她看不起那些病恹恹的卧在床榻的公子哥,而独立的报国志愿让她从精神到体魄都变得健康,这使得她以为男人就该如此,而这样的自己,是能够给别人保护是一个值得托付的“男人”。
在于翠花的交往中,兰的女性气质似乎已经消失殆尽了。
不过,她毕竟还是个女子,直到遇到邢志刚,她说“你是个坏人,你把女人的原始的天性都勾引出来了。
”殊不知,她本来就是一个刻意折服女人气质的女人。
也许,在那个年代里,女人无助女人软弱,兰的可以逃避也说明了她作为女人的脆弱——她对翠花的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惺惺相惜。
她们都有各自爱着的男人有着各自的渴望,只是,这是环境和年代的悲剧,她们,注定才是相依相守的人,所以,这就造就了她们的爱情。
人和人的感情有时候真的很奇特,所以,我完全能够理解同性恋。
因为,你永远看不清楚一份感情背后的背景和当事人挣扎的心理历程。
爱本来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恐怕,真的爱情,并不能像电影中那样给人以观感的享受。
美的东西都是那样的动人,这样的女人和这样的寂寞,就是这样的动人。
这些天,福州淫雨不绝如丝,绵长若柳絮飞散,空气柔软,回梦处,倒更像是江南黄梅雨季,到处都是滴滴答答的脆声,皮肤都是湿的。
这样的天气总免不得要感冒,全身酸软骨头酥麻,躺在床上半眯着眼,似睡非醒。
此般时节,看《游园惊梦》,再好不过。
我生在江南长在江南,你若问,江南的美到底美在何处?
要我说,就两个字:暧昧。
这美,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稀里糊涂的让你醉下去,就象是病了,懒得说话抬手指,一股子恹恹的气息。
江南的美好,极其适合女子,低眉、细腰、操着吴侬软语,袖子里藏着苏绣的手绢,怎么想怎么一个动人;但若要搁到男人身上,却是要被人指责没出息的。
所以这故事,讲的也自然是女人了,女人的故事,总是口齿不清的。
一般来说,像这种华丽丽娇滴滴的唯美文艺片,很少取用女同性恋的题材,因为不好讲,讲不明白,电影嘛,故事情节还是很关键的。
所以出来一部《游园惊梦》,众人追捧。
正好,这片讲的就是暧昧,就是不清不楚,欲说还休乍暖还寒的,配合着苏州独有的模糊气质,理所当然,让人浮想联翩。
我本是不大相信女人之间的爱情的,女人相爱,注定要牺牲或者部分牺牲掉情欲的欢愉,在本能的面前,人类本已经脆弱不堪,更何况爱更容易破碎、损伤、灭亡并让人疼痛,真不知道挺不挺得住。
但荣兰和翠花却又特别,她们像是透明的,却又让彼此摸不着头脑,对她们而言,感情的表达变得极其困难,如鲠在喉,又欲罢不能。
这种感情,谈不上应该不应该,需要不需要,就象一团薄雾,你以为它片刻就会消散,它却一直笼罩在你的心头,一不留神也便是个天长地久了。
爱,也就是个一不留神的结果。
荣兰和翠花,你能说他们彼此相爱的目标就是明确的吗?
如果明确,就不会半路杀出来个刑志刚,也不会在暗中潜伏着一个二管家。
导演无疑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观众始终怀疑是会怀疑,怀疑女性之爱的坚固性,于是他干脆正大光明地把男人扯进来,明明白白地让女人来选择,两个都要,谁也逃不过命运的岔路。
当然对荣兰来说,这种选择无疑更为艰难,是要一份阳光灿烂的爱与性,还是要那个情深意切的充满鸦片味道的女子?
或者说,她要选择哪种爱来满足她内心颠簸着的渴望?
性别、感情、家庭、理想,情欲,放掉哪一样都弃之可惜,都是一次破碎和诀别,这种无形之中的逼迫,潜伏着巨大的张力和破坏力,让人痛不欲生。
最后,还是命运帮她做了了断,刑志刚到底是个过客,走了也就走了,她还是要回到翠花的身边……我无法猜测荣兰自己会怎么选,但我相信在那一刻,她是爱刑志刚的,我不相信有哪个女人会自觉自愿地放弃对健康的爱和情欲的追求,且是在她亲身体验过之后。
但翠花就象绵绵的淫雨一样在她身上挥之不去,那种从幽深阴森的荣府里带出来的堕落颓靡的味道,像血腥味一样吸引人。
事实上,同是天涯沦落,没有谁比谁更不幸。
如果说,荣兰那偏于中性的外在特征,至少还能招来一场实实在在的“外遇”,让她得以真真正正地贴近一个男人的话,那么翠花,毋宁是被放逐到了更浩渺虚无的时空,藉着鸦片的麻醉,用不断地疏离、回避来追溯她的同样浩渺虚空的爱情。
她的整个人生,大部分时间耗在虚浮华丽的教坊和鬼气阴森的大宅子里,这种无情又颓靡的地方,实在是给不了女人丰盛完满的爱情的。
片中对她与二管家的关系,描述地极为细腻婉丽。
她喝醉了去找二管家,灯光下他伏案的身影落到窗户上影影绰绰。
他们,一个坐在书案上,一个靠在藤椅边。
她问:还在记账?
他答:不,在写日记。
她问:写什么?
他答:荣府的人和事。
他握笔的手,这么自持,她就在他房里,他头都不抬一下。
他们的爱情,对他来说,就是一本日记的重量,委婉含蓄到这种地步,让人心中大恸。
这本日记交到翠花手里的时候,二管家早就战死了,戏剧性的高潮出现在这里。
她出门遣散心情,却遇到同刑志刚亲密出游的荣兰,那种原本泛滥成灾的“捉奸在床”的剧情,在这里,却演变为因难言之隐而无法忽略的哀伤。
多年后,翠花告诉荣兰,那天她哭了,二管家死了,又遇到了亲密的他们。
荣兰问,那到底是为了哪一样哭呢?
没有回答,不会有回答的。
这就是女人内心的感情,暧昧,繁复,缠缠绕绕不知所云。
感谢导演杨凡,这真正是场关于女人的电影,痛彻我心。
看完片子是个大晚上,我一直舍不得睡,想我的一个女朋友。
多年前,就是她推荐我看这部电影,她说:你应该好好看看,你一定会喜欢的,她总说这样的话。
年少的时候,我们都一直认为自己是爱着对方的,至于是哪种爱,怎么去爱,却懵懵懂懂地不愿去追求。
现在想来,我就是想去保护她,没有别的任何想法,就是想好好保护着她。
我给她很多的特权,只对她粗声粗气,大耍流氓,只把她带来家里,让父亲做烤鸡翅给我们吃,我们一人握着一个鸡翅,喝着可乐,内心喜悦得无以复加。
总说,如果能一直这样就好了,即使到了如今,我们都各自恋爱了,也依然这么说着。
这也是爱吗?
好像不是,但也不仅仅是友情。
我一直怀疑着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就像我没有异性朋友,因为对频繁接触的异性,都多多少少地存在着爱情,包括父亲,但我也只有一个男友。
友情,爱情,恋爱,婚姻……凡此种种,我渐渐觉得大可不必竭力区分,暧昧,并且一直暧昧下去,才是最美的境界。
我到底是江南女子,就象荣兰和翠花一样,我们相爱,兴许是无奈,是不甘,或是一切顺其自然。
总之,爱着就好,管他那么多。
我只从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来说,假女同片。。
真bg片,看吴彦祖露天洗澡然后欲火焚身俩人直接干出爱情这一段我真的被恶心到了,翠花的心里也一直有二管家..反而俩女人之间的感情并不突出,并不让人印象深刻,并不让人觉得她俩感情多深。
更像相互依靠一起在乱世生存然后各自找男人的故事。。
前半段荣兰和翠花同框时也就是大家伙说的gl时期一直“男性化”,但是到了看到邢志刚露天洗澡那段就开始“女性化”,你特么是不是想表达在男人的能力和肉体面前,在男女的性面前,什么都会动摇?
最后荣兰舍弃邢志刚选择翠花你别跟我说是你在挽尊,真的不好笑。。
就算你跟我解释爱女人和爱男人都一样,都是爱别人,一边心里有男人一边有女人还说啊这种爱那种爱不一样,很特别,这真的不是恶心人吗,还有邢志刚听完之后说想见见翠花,他不以为然和欣然接受的样子我仿佛看见了导演和编剧心里认为的男人的优越感,你是在恶心全人类,真的。
如果你要说这是同性片子,她俩之间是爱情,就算最后荣兰选择了翠花然后陪她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甚至无厘头,你甚至觉得荣兰是会选择邢志刚的,你感受不出来荣兰选择翠花的必须性,如果是因为翠花要死了才选择翠花,我真的只能说,就是古早狗血那味,只是你移植到了同性和其他背景和人物身上,并没感觉她俩感情多深多厚,因为性能反叛的爱情,和你打的标签和主打就是矛盾的,真的很烂,甚至让人生气。
你这部打着同性标签的片子最后最出名的片段是两个著名演员的激情戏以及男演员的肉体,讽刺不讽刺?
丢人不丢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恍惚之间,人已消退。
最动人的爱情,留在回忆里。
回忆里烟雾缭绕,哀怨凄迷的昆曲落为靡靡之音,伴和着繁华落尽时年华易老的幽怨故事。
断井颓垣处的华丽身影,装饰着没落家族的凄声哀叹。
带走身颈,带不走拖手时的体温。
烟消云散,只剩美丽化作尘埃的无辜厮守。
浮生若梦。
荣兰劝翠花,别太尽兴。
丝丝点点计算,偏偏相差太远,兜兜转转,化作段段尘缘。
影片恍惚得不着边际,杨凡做作得让人倒胃。
怀念《少女日记》中的一尘不染。
杨凡为数不多的好电影。
1、背景实景化。
大胆启用苏州园林作为拍摄主场地。
绝对是从戏剧到电影的大胆尝试,而且这次尝试很成功。
传统昆曲和京剧都强调舞台背景的写意化,近些年某些戏曲导演试图实景化,或背景恶俗、或假花假草。
效果让人捧腹。
2、情感的细腻处理。
王祖贤和宫泽还有吴彦祖复杂的情感纠葛丝丝入扣,隐忍、缠绵、火热,表现得如涓涓流水般顺畅。
关于白先勇;04年在杭州看过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之后和白先生座谈,佩服其对昆曲发展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
但对其在感情处理方面的水平不敢恭维—华服、俊男靓女而已。
(但也不容易了,磨练三年,9小时的演出。
我不应该太刻薄)杨凡的《游园》相对处理的好。
对杨凡的《游园》,我始终是迷醉的。
虽然我早已戒烟了,更不吸毒。
但电影里飘出淡淡的大烟香始终让我向往能回到80年前,在园子里当个仆役,静观那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最最心心念念的一出戏就是牡丹亭。
记得当年爱读饮水词,也爱那一首采桑子咏雪花,也赞那一段“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只是又不甘心嘛,明明富贵花是美的嘛。
最爱花团繁复的花,绣球或者牡丹,锦锦簇簇热热闹闹,多妙。
爱极了牡丹亭,爱极了发小春的杜丽娘,爱极了花小痴的柳梦梅,爱极了那段生生死死随人愿。
后院里一出待月西厢破了题儿,便几抹衣香几处鬓影,厅堂里尽是青蛇,白蛇,红娘,木兰,莺莺,还有管他张生王生,倩倩然进出画面,带着戏的几停步几回眸,看得我怔怔,还以为入了梦。
紫衣的背影站定,缓缓回身,眉眼如画,启唇便是一出皂罗袍,咿咿呀呀叫人魂儿也失了个半。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翠花。
至了良辰美景一句,柔夷化莲轻点,指尖对处正是一双风情的媚眼,倜傥含笑饮下半杯香槟,西服马甲衬衣领结,浓眉英气的令人心头一乱。
荣兰。
宫泽理惠美的有些脆弱的媚,柳眉杏目樱唇,笑时略略垂目,眼波便一漾一漾的荡开去,勾得人三魂没了七魄。
王祖贤竟然完全不是小倩,英眉星目处处含情处处生春,眼睛看人时候定定的,教人乱的没了边际。
后来,后来。
波澜不惊的一些后来。
还记得盛装的翠花鬓间一朵红花被召去给老爷太太细细唱一出步步桥,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曲子袅袅婷婷,下人送来一只白鹦哥,老爷漫不经心略略欢喜,“很好,留下来罢。
”白鹦哥。
红歌姬。
也不过这样。
还记得麻将桌上太太们冷嘲热讽眼色几个来回,翠花一仰头饮下小杯蜜酒,“三太太,谢谢了。
干杯。
”也不过这样。
还记得二管家替她捡起掉落的扇子,几个慌乱。
是否这样。
还记得她醉酒走入二管家的房间,灯下他写字的侧脸也不是不温润的。
她问,“这么晚了,还要记账呀。
”醉眼星星。
他谦谦的答,“家帐早做完了,我是在记日记呢。
”“日记里都有什么呀。
”“家里的一些事情,一些人。
”“那,也有我吗?
”“有的。
”是否这样。
还记得鸦片床上云雾中两张颜如玉。
荣兰轻声说,“早就想要劝你戒烟,可是烟雾中的你又是那么美,又让我怎么劝的出口呢。
”是否这样。
还记得荣兰给翠花做寿。
那是她记得的她们最快乐的日子。
飘飘扬扬的桃花雨,青衫的公子清唱而出,“吓姐姐!
小生哪一处不寻到,却在这里。
姐姐,咱一片闲情,爱煞你哩!
”一把折扇风情肆意,两人眼波盈盈入画呀。
是否这样。
还记得两人轻快的跳一曲华尔兹,眉眼间万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是否这样。
还记得二管家参军离开。
翠花略略失神却又复牵紧荣兰相依偎着,“本来,没有多么注意二管家呢,这一走,反而有点不舍了。
”是否这样。
还记得两人在听戏的时候胡作非为。
诱得清秀戏子脱下层层衣衫。
还记得翠花抱着慧珠坐在大堆行李上,就那么轻飘飘一抬头对着荣兰笑,“你说,荣府我们呆不下去了,怎么好呢。
”“那就住我这里吧。
别动,这时候最值得纪念,我去拿相机。
”怎么形容那时两人眼神交汇的一笑。
是否这样。
还记得窗外大雪纷飞时节翠花在荣兰不大的西式房间里拿着抹布细细拂拭,低眉的笑容安定的不可言说。
是否这样。
只是突然闯进来一个邢志刚。
总是觉得吴彦祖的美貌里带着点阴鸷,过于狠狠的美令人心惊胆怯,所以总是仅仅止步于赞赏,再远些,就不愿意前进了。
两人怎样的纠缠。
荣兰说,“你是坏男人。
”“怎么这么说?
”“你把女人最原始的一面都引了出来。
”独处时的荣兰狠狠的抽烟。
王祖贤抽烟的动作美,不优雅,而是带着点恶狠狠的姿态,短发齐耳素色旗袍——她从来要么男装要么粗素的旗袍围巾,从来不曾如翠花浅碧深红姹紫嫣红——轻易的教人心一揪一揪。
饭桌上不知情的翠花给荣兰盛一碗精心烹调的鸡汤,翠花微微惊诧的含笑问荣兰,“最近你都春风满面的呢?
”荣兰微微惊诧的含笑反问,“能看出来的么?
”不自觉的拿手抚抚脸颊,一时间那样千娇百媚眸转低回。
“是呀。
”笑意都更深了去。
直到直到。
二管家阵亡的消息传来,忠心耿耿的阿荣把日记送来给翠花,写过什么呢?
不知道。
只知道很久以后,翠花在荣兰的怀里幽幽的叹,“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二管家心里竟是这般待我。
”失魂落魄的翠花在孤山撞破了荣兰和邢志刚。
那一时的三人,我只记得邢志刚口里不断念着的兰,其实这时候我也不是不又惊惶又感动的。
后来的后来。
一切都结束了。
记得荣兰那样幽幽的说,他带走了我最后的暧昧。
都结束了。
翠花也在荣兰怀里那样安静的睡去了。
都结束了。
这出戏,只觉得很美。
何必多少起承转合,锣鼓喧嚣,这样淡淡的行云流水的唱过去也是很美。
两人之间,另两人之间,两人和两人之间……一切都是这样衍生。
还好没有太多怨怼哀忿,一出戏慢慢的也就曲终人散了。
也未尝不是好的。
好像富贵花开的繁华,其实颓落的时候,不也是一样的寂寂无声。
赏心乐事谁家院。
反正不是我家院。
昆曲京剧美学入门素材
意境优雅,表演拙劣,台词一塌糊涂,四六不着。
4K修复IMAX @ K11|还好部分是吴语稍微冲淡了一点国语的尴尬棒读台词感。然而全片还是尬得不得了。如果一开始场子里只是偶有轻笑的话,吴彦祖出来后就变成时不时大笑了……太可怕了。另外字幕错误很多,那-哪,侯-候,特-持,还有漏字……虽然送了签名海报和CD但还是对不起根本看不下去……醒脾表达一点也不高级……241109
王祖贤好美啊
画面华丽 内容稍显单薄
里面的画面实在太梦幻了
没看过这片儿别说你们爱王祖贤!
剧情不去说它,王祖贤真的是倾国倾城
我还是很受不了这样西方猎奇中国文化的作品......每一帧都透着做作,看得我都快要吐了.....不过年轻时候的吴彦祖真是帅得没话说,不过我还是真心地觉得他最适合得是去HK三级片卖肉啊囧......
配音不能忍受 换了配音可以有四星
有我很喜爱的两个女演员 还是没办法给高分
“我刻意做着别人眼中的好事,来掩盖自己本性的颓废。”
杨凡的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吴彦祖洗澡、宫泽理惠的原声;苏富比借来的首饰、童星表演时大叫“yeah”、王祖贤连等边三角形都不会画、片尾字幕连林忆莲都没有…有靓的细节,但不是好的细节。解说声道总觉得许鞍华在打呵欠,杨凡客串够矫情了、连声音都傲娇。
爱情最美丽的时候,都存在回忆之中
要不是为了吴彦祖。。我早把电脑砸了。。
妈的没看懂
祖贤····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我的直觉一直告诉我,这不是我想要的百合片,但今天实在太无聊,我终于看了它。果然…可以说不负我望…我对那个年代的文艺港片始终提不起兴趣,剧情平淡,人物逻辑奇妙,光靠几句名言名句是支撑不起整个电影的。还有就是王祖贤的演技太灾难了,尤其是在表现非常不错的宫泽理惠的衬托下,王祖贤的表演几乎可以说是辣眼睛。
东施效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