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段美好,浪漫的爱情片断后,等来的是一场灾难,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夺走了无数生存的力量。
一个从死亡,从灵魂深处游离了一圈回来的人,看到的是悲情,是离别,是痛苦。
从此她感悟人生的太多不变,总在某一瞬会看到灵魂散发出来的光芒。
影片最让我动容的是小男孩Marcus他有一个大他十二分钟的双胞胎哥,开朗,大方,有主见,爱笑,爱戴一顶鸭舌帽,Marcus内向,一切有哥哥照顾,他就像被哥哥光环照耀下的小鸟,哥哥就是他的依靠。
这样一对天使般的兄弟。
尽管父母离异,母亲吸毒,也阻隔不了兄弟的友情。
突如的意外,夺去了哥哥的生命。
Marcus天天像幽灵般天天寻觅哥哥的灵魂。
知道有通灵感应。
George Lonegan通灵师,一个上天来给他的指意,让他拥有现实与死亡的交流。
三个人物的交织,George Lonegan握着弟弟的手为他通灵,弟弟情不自禁地喊道: dont go JasonpleaseI need you·此处再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灵魂与现实的一段对话,兄弟的感情太深了,那怕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依恋,不舍,哪怕灵魂再一次对他的救赎。
Marcus取下哥哥的鸭舌帽一瞬是对自己的一种释放她与他的相吻是最美好的结束。
现实与死亡的结束。
很不错的电影。
尽管开头像灾难片,海啸来临,死神肆虐;结尾像爱情片,寻寻觅觅,一见钟情——到底还是好莱坞范式。
故事发生在巴黎、旧金山、伦敦。
讲了一个发生在经历海啸死而复生的知名女记者Marie、拥有超能力的灵通师George和失去了双胞胎哥哥的十岁男孩Marcus身上的故事。
这是一个渴望与死者交流而交流不得的故事。
电影里的三个主人公都和死亡接近过,死而复生的Marie、亲人离世并且哥哥是替他出去而发生车祸的Marcus比一般人有着更强烈的探索往生。
而沟通生者和死者的灵媒的George却渴望回归正常生活,他说了,这个超能力不是天赋,而是诅咒。
最近在看张纯如的《南京浩劫》,借了书没几天,日本又大地震。
就像妮可基德曼在《兔子洞》里绝望而不耐烦地反问一个同样失去孩子的母亲:“如果上帝需要天使,他再造一个就好了,为什么要带走你的孩子?
”作为一个不懂宗教、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我也觉得上帝虽然仁慈,但也时常残酷,要不然他为什么要让那么多异常残忍、挑战人类承受极限的事情发生?
爱默生在他的第一任夫人下葬一年后,曾经开棺看了她的遗体,1857年,他还开棺看了儿子的遗骸。
在爱子离世15年之后,爱默生给他迁坟。
1855年,爱默生在麻省康科德镇睡谷地墓园落成典礼上发表了他对交流的看法。
爱默生放弃了生者与死者灵魂与灵魂结合的可能性,生者能够做的仅仅是从怀念的角度来解释死者的踪迹。
他并不指望死者直接应答,只是在这种单向的交流中得到慰藉。
他在《经验》中写道:“悲痛让我学会的唯一的道理是,我们的经验是何等肤浅。
那一场经验,像其他经验一样,仅仅是表面上跳动,从来没有把我带进现实;为了解除,我们甚至付出儿子和爱人的代价。
一个不可逾越的大海横亘在我们和彼岸的目标之间。
我们瞄准这些目标,企图与之对话。
然而,留给我们的只有死亡。
我们看着死亡,不得不以枯涩的满意说,至少有一个现实是不会回避我们的。
”《交流的无奈》里有两章专门讲了与死者的对话。
作者彼得斯在书的封底写道:“交流之罕见和脆弱,就像水晶。
什么东西也不能保证意义可以跨越两个脑子而成功迁移。
”一切依靠记录和发送功能的媒介(如今已经把我们的肢体和灵魂纳入麾下)进行的交流,说到底,和生者死者之间的交流是没有区别的。
他说:“由于媒介的中介作用,我们身处其中的交流情境基本上是解释性的,而不是对话式的。
只有心灵孤独的人才会指望电影、唱片或广播节目能够对他个人作出回应。
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我们全都是心灵孤独的人,因为我们与书籍、宠物、婴儿或远方朋友‘互动’。
”说到底,每个人都孤独,不论活着还是死去,有限生命,无限障碍——《交流的无奈》里弥漫着孤独的情绪。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上帝创造不同的语言使让人类无法沟通,人类兴建巴别塔通往天堂的计划就此失败,从此各奔东西。
从那时起,除了上帝的使者天使能够进行完美交流以外,真正的交流成为乌托邦。
神爱众生,却让众生在生生死死中无法沟通,无法对话。
按照彼得斯的说法,这恰是智慧的开端。
承认一切生灵美妙的他者特性,它们与我们分享这个世界。
但它们并不像我们那样悲叹,我们无法挖掘它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的任务是认识他者的特性,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形象去改造他人。
“你的表现,不是让自己原原本本地再现,而是让他人得到关爱。
这样一种人与人的联系,胜过了天使能够提供的东西,快乐的地方,不在于超越彼此的接触,而是在于接触的圆满。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说关爱、爱、“爱能战胜孤独”、 “爱能创造奇迹”,跟“人定胜天”一样,听起来那么无力。
有些伤口,多少爱也抚平不了,有些缺陷,多少爱也战胜不了,有些障碍,多少爱也跨越不了。
爱是精神意义上的,无论如何,它改变不了客观存在。
况且爱有时特别狭隘。
就像《柔软》的台词,“爱?
这几乎是这世界上最含糊不清的一个词,因为被使用得太多丧失了全部意义。
大家嘴边都挂着爱,却南辕北辙说的根本不是一件事”。
“每个人都孤独。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又回到了孤独、沟通和理解上,真是乏味而无力。
往生之后的世界是什么?
影片没有答案。
电影里的Marie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正确面对死亡及死后的世界,才能得到理性的观点。
”爱默生说:“在遥远的世纪里,这块静默的绿色天地将会具有丰富的历史:善良、智慧和伟大的人,将会把他们的名字和美德留在绿色的树梢;英雄、诗人、美人、圣洁的人、慈善的人,将会使这空气读出时间,说出话来。
”会是这样吗?
其实影片的重点并不是一味讲述神奇的通灵术或者死后世界什么的,它讲的是人之间的感情,充满了温情的作品。
有评论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影片,他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导演风格。
整部影片都非常有趣。
从开头到结尾,每一秒钟都是引人入胜的。
”可是在这部略显小众的影片中,其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依旧保持了一些自己的风格:倔强,固执,低调,非常喜欢他导演的电影风格,有一种古老的优雅,但是在题材和手法上,又能看到很多新意。。。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说:“这是一个有三个小故事的影片。
在一开始,三个小故事没有任何交集,但是发展到后来,你会发现这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三个故事汇集在一起。
说实话,要把三个线索拧在一起其实挺难的。
有很多法国电影和欧洲电影都是这么讲述故事的,在影片的结尾,让命运和上帝的旨意把主角们安排在一起。
”伊斯特伍德的这种“欧化”尝试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
马特·达蒙就有意无意地将这部影片称为“伊斯特伍德的法国电影”。。。
马特·达蒙在影片中的表演非常棒,很有深度,很有质感,继续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老爷子合作下去,他会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影片的编剧是业内大名鼎鼎的皮特·摩根,他曾经撰写了《末代独裁》、《女王》和《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的剧本。
实际上,皮特·摩根对自己的剧本能制作成电影,甚至盈利根本没抱希望。
2008年3月,梦工厂买走了剧本。
但是梦工厂并没有看上这个项目,只给它开出了百万美元级的制作成本。
在烧钱的好莱坞,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低成本影片”。
非但如此,梦工厂的老板,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也对剧本很不满意。
他认为“影片最后的结尾太抑郁、太低调,观众不会喜欢”。
在他的要求之下,摩根修改了剧本,给它加上了一个向上的结尾。
可是影片最终开拍的时候,使用的还是原版的结尾。。。
《从今以后》,又译《通灵感应》。
8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皮特·摩根编剧,马特·达蒙主演作品。
时隔十年,再次重温,依然感动得泪流满面,它让我再次想起远去的亲人。
是的,诚如片中小男孩马库斯所问, “What happens when you die?” 故事以法国女记者遭遇海啸复生、英国小男孩马库斯失去双胞胎哥哥,以及马特·达蒙饰演的美国蓝领工人灵媒人乔治三条互不相关的线索展开。
女记者无法释怀溺水前的影像,而马库斯则无法放下意外去世的哥哥,乔治抗拒灵媒人的身份孤独的打工孤独的生活。
这种生活直到记者终于无法继续此前的主持工作,而将自己的遭遇写成书《从今以后》,在伦敦书展上签售;小男孩马库斯被养父母安排去书展见他们曾经收养的现已成年的保安哥哥;而乔治则决定摆脱现状去伦敦参观自己最爱的作家狄更斯的故居。
于是,他们三人在书展相遇。
小男孩马库斯苦苦哀求乔治帮他通灵,见一见他的哥哥杰森,在酒店房间对话的那一幕,令人泪目。
他的情感如此真切,又如此朴素,久久难以平静。
在这个片子上映的几年前,我最爱的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导演的《巴别塔》也是采用的这样三条线索交叉叙述的方式,而很多年以后,杜琪峰先生制作的电影《树大招风》也同样如此。
都是影史上的经典。
个人观点,没有结尾那段的话,电影会更好。
看的时候一个人默默的哭,不是感动的泛出眼泪,是真的在哭。
托莫名其妙结尾的福,结束的时候情绪已经恢复正常了,一旁的包子打着哈欠说上当了不应该来看的,我轻轻笑,握住他的手。
恋人,家人,朋友,他们陪我们走过一段一段的岁月,有的几年,有的十几年,有的几十年,但真正陪我们一辈子的,只有我们自己吧。
我们可以甜蜜的和恋人开着玩笑,分享泪水和欢乐,可以热热闹闹的和家人聚餐聊天,但是内心的深处,那个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的地方,只剩我们自己去面对。
哪怕泪雨滂沱,哪里有别人看得见呢。
哪怕搂紧自己说,不要怕,加油,全世界也只有自己可以鼓励自己。
为什么看完这个所谓"死亡之后"的电影,我却是感到上面那番感触。
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是一个人,面对身边人的逝去,我们也是一个人。
有家人有恋人,我一点不寂寞。
但是这种永恒的孤独感,是不是你们也和我一样?
刘强爱电影第一百零六集之《从今以后》:不到黄泉不流泪L:“从今以后”这个译名有问题。
Q:怎讲?
L:万能地百度了一下,hereafter除了“从今以后”,还有“死后”、“来世”、“未来”三个含义,我倾向于选择“死后”——第一个部分是巴黎女探寻死后的世界;第二个部分是杰森死后,弟弟马克思追寻哥哥的灵魂;第三个部分是亲人死后不久,许多人来找通灵者乔治,寻求跟亲人的联系。
看,都跟“死后”有关系,从什么今,以什么后,这个译名纯属扯淡。
Q:从死了的今,以死了的后。
L:那还不是“死后”,清楚明白。
Q:片子呢,觉得怎么样?
L:很一般的电影,还是剧本的问题。
影片的三个部分,单说,都还挺不错的,可是交叉到一起,问题就出现了。
在影片的前四分之三,就是三个部分还没有交际的时候,看得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要同时表现这三个故事?
是,面对死亡,他们三个可以说分别是初一初二和初三,马克思没见过死后世界,只是一个寻找哥哥灵魂的普通人,当然是初一,巴黎女亲眼见过死后世界,但也只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了看而已,算是个有过濒死体验的普通人,属于初二,通灵人乔治就牛逼了,他有特异功能,能够跟死人沟通,这当然是初三的水平了。
好,我告诉你,你看,我们学校有初一,初二和初三。
嗯,然后呢,so what?
我们得不出这个学校很大,或者这个学校人很多,这个学校教学质量高,这样的结论,因为你只是陈述了这么一个情况。
影片的前四分之三给我的苦恼就在这里,找不到影片的方向,就是表现三个人物的状态而已。
还是要强调,这不是三个部分的问题,而是三个部分各自为战,影片进行到四分之三了,还搞不清出分着三路军是要去打谁,准备用什么战术?
Q:最后四分之一不是合在一起了吗?
L:是啊,我忍了一个多小时,就等着这三部分人最后能出个什么化学反应,可结果呢?
巴黎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写出了书,借图书博览会,还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乔治;乔治呢,在狄更斯故居看到那幅《狄更斯的梦》,终于学会跟那些“幻象”和平共处,最后通过帮助马克思也找到了他的真爱巴黎女;马克思就更简单了,找到乔治,跟哥哥取得了联系,在哥哥和乔治共同的鼓励下,决心自强不息,开始独立面对生活……哇,鼓掌,真是皆大欢喜,好啊!
这个片子告诉我们,告诉我们什么,你说!
Q:好人有好报。
(笑)L:你看,你自己都笑。
我的观感是,人的命,天注定——三路人,最后机缘巧合,严丝合缝地碰到了一起,就像俄罗斯方块,完美地组成了工整的一层,接着,哗,消掉,只给我留下了“无尽的虚无”……Q: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L:主创自己昏昏然,写出的东西岂能昭昭然?
能看得出的是,主创想说明以下三点,一,死后的世界确实存在,濒死体验是真实的,这不是一个借鬼写人的片子,找个专家出来说半天,为的就是把这一点夯实,二,我们亏欠死人,死人同样也亏欠我们,互谅互让才对,三,我们要学会了生死,向前看。
可这三点最多只能算是材料,并不是一部电影的主心骨,所谓主心骨,是一部电影所表现出的某种观念,形而上形而下倒无所谓,关键是要能看到这个观念,这个观念让主创感到不写这个故事、不拍这个片子就不行!
《巴别塔》,世界是广泛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涟漪效应;《降灵》,好人不做坏事的唯一原因是没有找到一个理由;《灵异第六感》,感情就是我之于他人和他人之于我的意义……反正我是找不到一句话来总结《从今以后》的主心骨,我相信,本片主创也找不到。
Q:那他们为什么会拍呢?
L:“这回咱们拍个欧洲文艺片吧”,也许哪个主创这么说。
(笑)其实,优秀的欧洲文艺片也是有主心骨的,只是没有其它国家的电影那么清晰、显眼罢了。
形散(的话)神(千万)不(能)散,不仅是散文,也是其它所有艺术形式应该遵守的创作规律。
Q:亮点呢?
L:那个演马克思的小孩子真不错,尤其是跟马特·达蒙在酒店房间的那场对手戏,小孩子发挥得真是情真意切,显得马特·达蒙倒有些做作。
(笑)对了,再补充两粒老鼠屎,虽然整锅汤不咋地。
一个是马克思在知道哥哥被车撞身亡以后的表现,有点儿不合常理,他通过电话,听到了那帮小痞子抢哥哥的手机,导致哥哥逃到马路上丧命,那么爱哥哥,他为什么没有去找那帮痞子算账,无论报仇成功与否,都应该表现一下,这才是人之常情,与其有逆常情,还不如直接设计成哥哥打电话时被车撞了,简洁明了;第二个老鼠屎就是那个学菜女的死鬼老爸,你女儿好不容易喜欢上了这个通灵师乔治,你为什么要把最私密的事情告诉乔治,活活拆散了这对情侣,以前对不起女儿也就算了,现在更是对不起,难道人死了就成神经病了吗?
说到这儿,一不做二不休,我就谈谈最厌恶这个片子什么地方,就是为了让剧情合理,随便定规矩,比如人死了不久会在亲人身边,过一阵子就离开了;比如,鬼魂可以把活人的帽子摘了;比如,鬼魂不能预知死亡。
定这三条规矩就是为了能让杰森的鬼魂救马克思这出戏合理化:试想,如果鬼魂能预知死亡,能一直呆在亲人身边,好嘛,灾难将至,咱各自救各自的亲戚,那辆被炸的地铁估计就是空车了;如果鬼魂不能摘马克思的帽子,那马克思也就死了,电影就演不下去了。
这种情境设置,人为感太强,很明显是为了让影片能运转下去的无奈之举。
作为一门线性发展的艺术,电影就像是一枚台球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槽道自由下滚,写剧本就是设计这条槽道,让台球能滚得好看、滚得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滚得惊心动魄又不至于冲出槽道。
不及格的编剧,设计不出好的槽道,逼急了就大手一伸,把台球拨一拨,还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这片子里的各种规矩、马克思不找仇人算账、最后那个十足多余为了“明确”告知观众乔治喜欢巴黎女的想象画面,等等等等,都能看到编剧的那双大手。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Marcus从此他便戴上了哥哥的帽子,四处的找寻能再次和哥哥说话的方法。
到了晚上,他依然会着空气说一声,good nite Jason,仿佛一切都没变。
这个瞬间我想起了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里面Ben和Daisy终于在合适的年龄相遇: Daisy对Ben说我要你记住我们样子,深情对望后俩人互道晚安入眠的一刻。
即使我知道从这个瞬间后你就不在这里了,我还依然原意骗着自己,在每天睡前对你说一声晚安,我相信你能得听到。
U know "there are always two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one to tell u to have a good time, one to tell u to be safe." If I can only choose one, I rather be the later one…
不知道为什么达蒙挑了这个剧本,难道就是因为导演是伊斯特伍德?
个人觉得对于导演还是主演来说都不是特别的出彩,本片的文艺本质限制了达蒙的演技的发挥,在电影中的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
伊斯特伍德也是,他比较擅长的是有强烈剧情冲突的故事片,偏文艺的东西好像有点不是很擅长,而且为什么选择一个通灵的故事,难道只有通灵题材才能更好的说明人的生死吗。
只能说不妨一看。
达蒙在电影中饰演一名有通灵能力的人,这个超能力在别人看来是很酷,对于他自己来说确实个沉重的负担,让他不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过正常的生活,连搞个对象都吹了,然后很郁闷,然后就去散心。
女主角本来是个正常人,因为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也变成有通灵能力的人了,然后生活也变化了,当家主持人的位置不保,想写书也没有出版商想出钱。
最后和达蒙相遇了,两人好了。
还有一个小男孩,双胞胎兄弟死了,两人之前关系超级好,这个活着的特别想和死去的在联系,就想到了通灵,然后遇到了一个骗子又一个骗子。
最后遇到达蒙了,帮他通灵了,对话了,然后为了感恩,帮助达蒙泡女主角了。
其实剧情就那么点事,絮絮叨叨说了两个小时,我不知道伊斯特伍德想通过本片表达什么,人的生死轮回?
人生的意义?
还是为了证明通灵真的有,人死了确实又鬼魂,或者说有天堂。
关键是看了此片之后,大家能了解到点什么?
电影不是剧情,也不是悬疑,只能说是一个大牌导演也一个大牌演员合作的普通电影吧。
在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死亡尤其可怕。
我不相信上帝。
我不相信神灵。
我不相信大胡子马。
我不相信外星人。
我也不再相信前门毛。
我不相信政治。
我也不相信道德。
我相信金钱,却转过身就咒骂它是“婊子养的”,所以,你看,我一点也不虔诚。
Jodie Foster在Contact里的一句台词一直记到现在:我希望有外星人存在,因为那样,我们在宇宙中就不再是孤独的。
如果相信,在死亡的背后,还有一个世界存在,也许,我们就不会活得如此地慌张,如此地贪婪,如此地不择手段。
也许,我们就能从容地死去。
克林•伊斯特伍德静静地将这种可能性,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
从这只老牛仔还是只不太老的牛仔的时候起,我就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表达对他的不屑。
他成为我的观影史上为数不多的,懒得抬起眉毛打量的人。
在以各种形式,各种情境,各种缘由展示过各种杀人不眨眼的技巧之后,老牛仔终于放下了枪,转过身来。
我惊叹于这个转身是如此优雅,如此静默,没有任何迹象,如此不着痕迹。
一个惯于拿枪挥拳的前演员,现导演,前一刻还是喧嚣,后一刻已如尘土般宁静,恰如生与死。
如果说《从今以后》是在探讨生与死,我想是有些言重了。
显然,这部电影还没有能量达到如此的微言大义。
但是,老牛仔通过流畅的影像,表达了一种对死亡的情绪,一种不舍,一种悲哀——一种如秋叶坠落般地,优雅的悲哀。
我在脑海里一遍遍地回放女主掉落在海中的镜头,那般优美。
痛苦已经远离。
她仰面飘浮在海中,背朝着现世的黑暗,面向着不可知的光芒。
毫无疑问地,他在用镜头粉饰着死亡。
如果说,他想藉此告诉大家,死亡背后还有一个世界,勿宁说,他只是想让自己相信。
我不知道,老牛仔这些年中遭遇了什么。
或许,年事已高,那个世界的问题便会如冰凉的洪水一般,拦腰漫涌上来。
没有雄辩,没有论证,没有歇斯底里地执著。
整部片子看下来,你甚至会觉得这部片子的意图相当地模糊。
他想说什么?
他想让人相信什么?
三个独立的故事究竟代表着什么?
当剪辑在三段故事之间毫无痕迹地游走,如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一般,自由地跳跃,我知道这三段故事会在最后同时流淌过同一块溪石,但当三段故事的主人公相遇,当男主和女主的手握在一起时,又说明了什么?
我没有费心去解答这些问题。
因为我相信,老牛仔也未必清楚。
这是一部用心,用直觉拍就的电影。
大脑和理性,在死后的那个世界中显然是最不重要的。
克林•伊斯特伍德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一种关怀。
而除此之外,整部电影都淹没在了一种不受控制的情绪之中,用坚硬的镜头去触摸,去感知彼岸,和已在彼岸的人。
那种感觉,可能象稍有暖意的风抚过皮肤。
我更愿意把这整部电影做为一个告解,也许克林•伊斯特伍德便是如此。
让我们相信,死亡不是一个坚硬而冰冷的结束,它只是一扇门,通往另一个开始。
用这样一种善意来宽慰自己,宽慰所有的人,有的人会说,这是善良;有的人会说,这是愚昧。
也许,我们可以参透生,但我们永远不能参透死,至少现世的我们,永远不能。
但是,相信有个彼岸,至少会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不是那么地荒凉,我们也可以,从容地死去。
从网友的评论中,我最认同的是,她认为他在通灵中得知她不堪的过去。
进而选择了离开,这是她没有想到的,她以为她的秘密会随着她父亲和母亲的死而石沉大海。
没想到通灵真的存在,而且还得知了他的父亲说的话。
她选择了离开。
因为她离开家乡来到新的地方,也正是为了在一个新的环境,找一群新的朋友,和过去说再见。
标准好莱坞~
很好看
很多情节莫名其妙。
看了四十多分钟也没看出什么头绪……放弃
这大概是最不具伊斯特伍德风格的伊式电影了,对情感的把握竟出奇的收敛,虽然叙事上稍嫌不够精炼,但很意外老爷子竟然越拍越从容了。
很沉闷
现实包裹的太深以至于被理想打败。
5000万美元就拍出来个这个好久没看过这么无聊的片子了
Clint Eastwood老啦 感觉他思维定势 很难有突破了
多线剧情,老家伙好这口?无神论者路过
结局是不是太草了点..非常喜欢双胞胎那条线.当地铁爆炸的时候先是被吓到然后就是感动.
节奏略显拖沓和冗长,三段叙述没有直接的逻辑连接,所以看起来很闷。情感处理细腻内敛,大约体现了怀疑论者对人生对生命的疑惑:死后的灵魂存在,和珍惜眼前情。比较特殊的克林格伊斯特伍德风格。7.4
老头子的平行蒙太奇,驾驭得不精彩呀
纯是喜欢马特达蒙才给的5星...
冯小刚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the only director that will never let me down is CLINT EASTWOOD.在简单的木吉他和钢琴的浅浅吟诵中,他讨论着人性、勇气、社会的阴暗以及死亡。我似乎也神魂颠倒,想要寻找一个通灵者来转嫁思念。英国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方面做得真好,学校家庭社区互相联系,每个部门都好像是孩子的监护人。
女記者:「妳認為我確實經歷了某些事?」 醫生:「對,屎王。」
电影这东西,技巧什么都不说,最主要是好不好看,让不让人看下去,才是根本。开头好好看,每天到已经是全片的高潮。情何以堪啊!
can‘t get it
damon你有点肥了!!!有点秃了!!!我有点伤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