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 咱们这也不少了。
小时候在农村就听说“返童”这个词汇。
返童就是老了之后人的行为 意识行为能力下降到儿童水准了。
日常门诊对此也有所耳闻。
这些老人是什么生活状态??
多数情况是被关在家里 行为被限制。
想想也很可怜的。
虽然不缺吃喝 不缺暖被但操劳一辈子了 60岁 70岁小脑萎缩了 脑干萎缩了却被孩子们当孩子养了。
昔日威严的家长仿 佛被拔牙的老虎只能悉数 听凭晚辈使唤。
有配偶有老伴的还算幸福的--毕竟是由同龄人 昔日配偶看护。
那些失去配偶的就可怜多了--只能是被限制在狭小空间门内 如同宠物狗一样被圈养。。
跟西方人不同 长期以来中国人还不时兴社会养老---认为只有孤寡绝户才被寄养在社会养老机构。
好在时代也在变迁。
生活条件医疗保健的改善社会老龄化--- 老人只能越来越多。
眼下养老院也俨然成为朝阳产业。
及时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再过20 年 30年 我们老了 将是更加平常的事情。
影片主演:苏珊娜·罗莎 乔治·弗里德里希 影片分类:剧情片 影片地区:欧美 影片状态:DVD+BD 快播在线地址:http://www.vod1905.com/vod/32125.html 剧情介绍:剧情片进出口是由苏珊娜·罗莎 乔治·弗里德里希 主演,2007在欧美发行, 《进出口》剧照 《进出口》剧照 以双线交叉方式描写两个人的生活。
奥尔嘉是乌克兰的一位单亲母亲,她的职业原为女护士,她移民到奥地利,想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却受到歧视和剥削,成为养老院里的清洁妇。
保罗是迷失人生方向的奥地利青年,由于在国内苦无出路,他最后到乌克兰谋生。
导演以冷酷的长镜头呈现现代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丑恶面,赤裸裸地暴露老年化社会的无奈与悲哀、失业、贫穷、种族歧视、以及卖淫的问题。
影评:乌克兰那个国家在现代社会遭受了这么大的耻辱,沦为了欧洲子宫的美称。
大多数有些姿色的女人都去沦落为去做妓女,因为她们只有这样才能糊口,只有这样他的父亲兄弟姐妹才有吃的,他们的孩子才能够吃饱饭。
而且说实话,能够选择这个行业的人还多多少都有点资本,不是每一个女性都选能选择的,选择不了的那只能被面临饿死的境地。
影片记录了整个乌兰社会的动荡。
任何国家的动荡,最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男人们去坑蒙拐骗去杀戮,为了能得到一口粮食,什么都可以去做。
而女人们呢,选项却少了很多。
高级货是消费者是谁呢?
高级货的消费者大抵是高端人士,当然对于电影这种艺术产品而言,所谓的高端人士一般指的是具有较高电影欣赏趣味的人。
个案上而言这往往可以和物质和社会地位脱节,但是在趋势而言大抵还是呈正相关的。
《三块广告牌》是拍给谁看的呢,是学院派的评委,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
而这决定了这部电影需要一定雅俗共赏的“文学性”、“社会批判性”。
以上这段话摘自豆瓣影评,当然不是本片的。
我很想让这位“高端人士”看看这部电影,想听听在他的口里,这部电影是“几级货”。
因为:我就是不明白,现在的观众是怎么了,一看到严肃表现现实生活的电影就扭过头去。
宁可看胡编乱造地打打杀杀两小时,也不想了解我们世界的真实样貌。
我就是不明白,有的朋友看完后说难以理解,这个片子难以理解吗,我们每天为自己的生活工作烦闷苦恼,看到他人的烦闷苦恼难道不能感同身受吗。
我就是不明白,一个就算到今天贫困人口也仍处世界前列的国家,一个自称代表大多数低层人民利益的领导者,为什么只拍粉饰与歌颂型的作品。
为什么不能表达人们真实的生存之苦和低端人群的艰难世事。
我就是不明白,低端一词真的很可怕吗。
没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不能以得体的方式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人们,不就是低端人群吗?
电影中当保安的、倒卖游戏机的、色情网络直播的、到有钱人家当阿姨的、为了留在富裕地区而与老头结婚的.....他们是多么的低端,但他们也有生存的权利啊。
贫困是不分种族和地域的瘟疫。
我就是不明白,这样的故事,不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吗,看到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少女走在白雪覆盖的肮脏城市里,背后是破旧的住宅房,冒着浓烟.的烟囱....我立即想起了我国东北,贫困可以识别出贫困。
绝望是绝望的邻居。
此星球不仅有纽约曼哈顿或者非洲大草原,这也是现实之一种。
我就是不明白,无产阶级左翼文化的优秀传统:关注大众,关注现实,现在都跑到哪里去了?
都由什么人继承着?
我们有《神女》,有《万家灯火》,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但现在呢,为什么再没有人拍这样的电影了?
反而是英国拍出了《我是布莱克》,伊朗拍出了《一次别离》、《小鞋子》,东欧拍出了《毕业汇考》、《进出口》......我们有什么?
我就是不明白,粗糙的画面质感,手持摄影机的晃动感,全片无配乐画外音,对白日常化无设计,没有灯光、道具的真实现场,为什么就那么不招观众的待见,大家反正得看点假的东西是吗?
电影越真,就越没得看?
我们已经有了好莱坞、宝莱坞,如果再来个华莱坞,世纪电影梦就真的实现了吧?
大家一梦不醒,到真是轻松自在啊。
我就是不明白,我们这些“中端”的、“高端”的人士,真的可以站在生存以及道德的至高点上俾倪命如蝼蚁的“低端民众”吗?
他们只是社会前进车轮下无足轻重的牺牲品吗?
当穷乡僻壤的姑娘为了想留在维也纳而犹豫着要不要嫁给孤独的老人,当她带着老人去保洁员休息室找个乐子陪他跳个舞。
你们真的觉得她是可以被鄙视和嘲笑的吗?
她比那些为了名利而以身体进阶的名星们有什么不同吗?
就算是片中老男人当着儿子折磨妓女的恶趣味,难道就因为他是个穷人而更显其猥琐下做吗?
片名《进出口》,其实不是在告诉我们人类生存的真相吗——这不过是东欧贫困版的《饮食男女》。
我就是不明白,片中对老年院中垂死老人们的自然主义表现难道不令人深思?
人类是没有灵魂的生物个体这一事实在哪部电影里有过如此令人触目惊心的呈现?
衰老和死亡,不分血统,不分贫富,世间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奔忙的人们,祝你们健康,总有一天精神竭尽、形容枯槁、丑得让人不忍多看一眼的时候,你们就得一无所恋地默默离去了......真相如水,一望可清;刀锋无情,直指人心。
做为一个成年人,宜于观看此片。
有个学生写了个剧本,叫“热天午后”,故事讲了一个普通县中学生宿舍的管理员,一个中年退伍军人,长期性压抑,最终和初中女生发生性关系而被开除的事情。
同时做为一条副线,又描写了一个旁观这整件事的初中男生,性欲萌发的片段。
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经由欲望的主题串接,刻画出人性的卑微与不堪。
很喜欢这个故事,在评价时,我使用了这个词:“生活的剖面”。
有很多电影和故事,形式奇特有趣,镜头美妙神奇,像是在生活的皮肤和毛孔之上,涂上了一层又一层肥皂泡。
你即使能通过它们生动的艺术形态,了解到人类精神的深层和丰富幻想,却无法获得那种赤裸的、厚重的生活质感,无法看见那种最本真的原始层面-日常的麻木、毫无情调的沉闷压抑与人与人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嫉恨和提防的现实,那股令人窒息的腐臭之气,若没有一把冷酷的手术刀,若找不到精准的切口,你看不见这些剖面。
而有些电影,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演员的第一个表情开始,背景和画面的第一个色块...就给你这样的感觉,“这个可能是真的了。
”“真是这么回事。
”电影里没有任何矫饰,也没有立马就来的什么廉价的同情、关怀,而是直接了当地,把生活扒光了,扒得一丝不挂、不堪入目,所谓的艺术,在这些导演看来,只有从这儿开始。
哈内克算一个,卡萨维茨是一个,托德索伦兹也是,罗伊安德森......塞德尔是其中很生猛的一位,看完“狗日子”,你会了解,生活既非天堂也非地狱,天堂和地狱这两个词对于生活来说,都太矫情。
塞德尔的独特还在于,他只对人性中最卑贱最麻木最折磨的那些精神状态感兴趣,而且,他的电影给你这样一种感觉,他不营造,他只发现和发掘。
没有什么刻意的情境,而是...生活本来如此。
街道是这样颜色、房间是这样杂乱而不协调地堆积在旷野边缘,每个人是戒备而厌倦的,性是苦闷而无聊到极点的白痴游戏。
“进出口”,叙事很清晰明了,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一个从维也纳来到乌克兰,一个从乌克兰去了维也纳,两条线没有任何交集,直到最后,这两个在生活中备感逼仄和焦虑、在异国语言不通四处碰壁的年轻人,也无法找到安全的落脚点。
进出口互为映照,仿佛人生无处可逃。
结尾收在医院老人病房,象征着人类最后的安息之所。
全片的愤怒、恐惧和绝望,是不言而喻的。
演员的表演自然、准确,片中有几处暴露出男女器官如果你有幸在临终医院的老人病床上和很低档的脱衣舞夜总会里看见过,那就是那样,大小、色彩、角度,不夸张、不造作,都是丑陋而缺乏性美感的。
男女主人公除了职业特征(没有安全感的保安,无人爱护的护士),就只是那种在生活中备受歧视的下层人物,没文化没思想,被生活盲目驱赶着、为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烦恼。
男保安因为养狗爱狗,被女友分手(实际上他用狗吓着了女友还很高兴),欠了一屁股债,时刻遭到羞辱和追打;女护士不断失业,每当她小小的高兴一下,就面临丢掉工作:她在中产人家好不容易和难缠的孩子混熟,就被善妒的女主人无原由地开除;她在网络视频秀的工作也因为不够骚和不顺从男人而无法继续;她被一个气息恹恹的维也纳病老头求婚,看起来她不会是为了获得居住身份而出卖自己的那种女人,但这个意外也多少会让她为自己的美丽开个心,可转眼老头就死掉了。
她在舞会上被邀和男护士跳了个舞,被嫉妒的女护士在停车场里追打。
男保安和父亲的乌克兰之旅充满了空虚和乏味无聊,为了找刺激他被父亲激将,钻到吉普塞人居住的贫民窟里去,而一扇扇门背后的廉价肉体,让害怕被敲诈的他兴趣全无,唯有在灯光拙劣的迪厅里,他独自扭动身体的惨白身影中,能发现点他的真实宣泄,但转回头到宾馆房间,却被端着性具毫无羞耻的父亲,逼着看如何调戏和作贱一个乌克兰妓女。
片中人际关系的营造,尽显人物的可怜可憎可悲。
家里的女主人嫉妒女佣人和自己孩子的欢闹,所以辞退她(孩子们更愿意在佣人房间玩耍)。
女护士教训低一等的女清洁工,却极度仇恨她在病人中的人气。
衰老的父亲,通过性追逐和性能力来显示自己比生活中无能的儿子高上一等,并抓住机会羞辱他....塞德尔式的压迫和仇恨的方式,无论亲疏,让人不寒而栗。
这就是生活,稍给点甜头,松一口气,紧接着当头一棍。
电影中让人怜悯心起的几个片刻,成为凄苦中的小小安慰。
女清洁工在干瘦的老女人病床边听到诵念爱情的痴妄词句时停顿的手,男主人公在楼道里猛然打开一扇门,尴尬地坐进一堆肮脏的穷孩子中间,看见一个等待出卖的吉普塞女孩乌黑而美丽的面庞...我想对于奥尔加来说,那个一直对她好感的男护士,为了帮她查清是哪个不守规矩的病人把充满便臭的尿布丢在过道里,一个个病床地去查问,这可以算作是冷漠的奥地利给她这个打工者难得一见的尊重和温柔了吧。
一不小心剧透了些,还是抄几句评论放最后吧。
补充一点:对于人物的喜怒哀乐,导演从不给煽动情绪的片刻,你看不到明晰的眼泪、沮丧独坐发呆神伤,此所谓“冷”和“准”,正如残酷的生活根本不给你这样的机会去伤心自怜,人人都一样,冷而硬,才能活下去。
“导演以冷酷的长镜头呈现现代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丑恶面,赤裸裸地暴露老年化社会的无奈与悲哀、失业、贫穷、种族歧视、以及卖淫的问题。
又狠、又冷、又准。
”
这样的电影,默默的看完,会不太想说话。
有些华美的电影,让我激动的想立刻与人分享,音乐,片段,色彩,故事.....当然,一样的是,都会想打上很高的分,或者说应该给很高的分。
有时,我是那么主观,对于我看的电影,觉得完全应该基于自我的视角,躲在自我的角落,而有时,我又知道有些是自己无法感受的,说不出所以然的,却能慢慢感染了我。
每部电影只为喜欢它的而存在。
价值也会被颠覆,反省,肯定,时间会证明一切,而不是简单的因为看不懂而骂娘,也不必装的很文艺,言必称大师。
适合你的总在角落等着你。
这个电影在这个冬日格外有点冷,两个平行的故事又有点关联的交叉着进行,对于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停留的镜头,就像是截取的片段,断续的,而不是故事。
她离开时小孩可爱又可怜的样子;裸聊的色情场面,那曾经让人兴奋的呻吟声那刻是多么冰冷和绝望;东欧的贫穷,又可以联想到新闻里不知什么时候经常能听到的北约东扩的问题;她拖着沉重的行李在飘雪的时候被赶出别墅连个清洁工的工作都没有,人生而平等,可是历史,人种,地域已经造就了不平等,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又让这种不平等凸现出来,政治看似遥远,却停顿在每个镜头里,在每个场景中延伸开来。
影像,文字的一个功能,有时并不应该是纯粹的艺术表达,而是记录表达我们各个阶层自身局限而无法关注关怀到的一些东西,女性,移民,老龄化......这样的电影并不会太好看,人太想看美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但人不得不正视自己的生活,周围的生活,才能理解生活是什么。
梦想给人信心,反省使人深刻,有时反省往往又是绝望的。
这样的电影是我放入书架收藏的一类,但我无法确定能带给我什么,我也没有因此去改变什么,去做什么,有时生活展现的,感受的,理解的,行动的,就是那么平行的发生,没有交点,那么自问,我又与那些并不关注喜欢这种电影的人有什么区别?
2009-1-15
既然已经有了评论,还以为自己会是第一个的,的确没有想到会有人关注这部电影,不管上面这位通过什么渠道看到此片,还是很难得的.我是在上星期才弄到的片,Ulrich Seidl这片的确导的很尖锐刻薄,看过这片的外国人估计没有会再想到奥地利来了.通过片里几个主人公(外国人)的遭遇来说明奥地利的社会现状. 说真的,片里的故事在这里发生的可能性我是完全不排除的.这样的事在这里肯定是有的.再看看昨天(28.9.2008)奥地利的政党选举结果,排外党的选票从来没有过这样历史性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排外党的人进了parlament,外国人在后来的两年估计是越来越难留的,就更别说什么入国籍了.Das Wahlergebnis 2008:http://orf.at/wahl08/希望这片能尽快在orf或是3sat里播出.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万恶的奥地利".PS: Ulrich Seidl是个不错的奥地利导演,感谢他为我们奉献的此片.对了,网上应该可以找到片子bt和rapidshare的下载,不过应该都是德语(Wienerisch)原版的.
就像在《爱》中那样,影片最大的悬念就是主人公未知的命运,他们的命运吸引着观众坐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两个半小时,甚至更久。
这让我觉得电影和纪录片原本就是在这个地方分开的。
一部纪录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唯一能够吸引观众的就是让观众看到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他周围环境的变化,与其他人和事之间关系的变化,在外界环境改变下他内心的变化,和由这内心变化引起的行为方式的变化。
这种对真实的捕捉,不论是以戏剧的方式,以纪录片的方式,还是以电影的方式似乎有着对观众永恒的吸引力。
《进出口》有意避开了剧作家眼中的戏剧性,而对事实产生的戏剧性,这种最本源的戏剧性进行了探索。
这表面上降低了电影的观赏性,没有做到3分钟一个小高潮,5分钟一个大高潮。
但实际上,影片是通过追求真实本身的力量并对戏剧性本身抱以更加严肃而非哗众取宠的态度而赢得赞美的。
沉下来,沉下来,不着急,慢慢讲。
他们作为人,必有动人的地方。
是的。
这部电影一度让人想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我一直在等,想看保罗的线与奥尔加的线在何时会汇聚到一起。
但是,直到片尾,他们的线都没能汇聚。
或者,当她从乌克兰前往维也纳、当他从维也纳前往乌克兰的时候,两条线已经有了交集:他和她,映照出另一个自己。
经济的拮据更像是整个时代的病症。
她从白天的护士变成夜晚的护士。
你甚至看不到一丝情绪上的波动,这自然而然地发生。
人们接受来自另一块大陆的性剥削,因为比起被拖延一次又一次工资的体面工作,这份工作尚能养活自己。
最后,她背离怀抱中的孩子,前往他乡。
维也纳或许并不欢迎她。
她能做的只是社会最底层的清洁工作。
哪怕是与雇主的孩子亲密些,便会有解雇发生;哪怕是与老人亲密些,都会受到护士的责难。
在养老院里,她一度有了获得维也纳公民身份的机会。
但她的神再次背弃了她:以罗伊,以罗伊,拉玛撒巴各大尼?
他是他所崇拜的的牺牲品。
他崇拜力量,却被力量折服。
他的力量训练就像一个可悲的笑话。
他夜巡,他被啤酒倒满全身、被扒光。
他的父亲,更是一次又一次地侮辱他:要他还钱、要他为他充当皮条客、要他当他的面干一个十九岁的乌克兰女人。
他背着行囊离开,以为自己有一副精壮的身体,便不至于沦落街头。
但是这个世界没人需要他。
奥尔加离开乌克兰,前往维也纳,尤其是抵达养老院后,她的世界变得更小了——只剩下密闭空间内的世界。
乌克兰户外即便突兀,即便烟囱林立,但仍旧属于外部的世界,在此却消失不见了。
人被可悲地关到了室内。
保罗则像是被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追赶着,他一直在逃,没有片刻安歇。
但是那个可悲的世界还在告诉所有人:如果你要寻找到一份工作,你需要保持体面,永远体面地等待。
关键是体面的等待作为这个拮据时代的另一个证明,保罗的妈妈在她生日快到时,曾对保罗说,请转告他的父亲,她需要的礼物是一件上衣,价值27块9——否则他又会买没有用的东西。
礼物不再是礼物了,而是被分为两类,有用的跟没用的。
下了好久,偶然间在硬盘的角落里发现了它,竟然射手上还有中文字幕,赶紧下了字幕来看。
但是字幕与我的版本不匹配,还是我自己用vobsub分割的。
我猜测,这是一部奥地利电影。
欧洲真是复杂啊,真正的欧洲电影,看来都是像这样,混杂了各种语言。
德语、俄语、乌克兰语、斯洛伐克语、英语,很乱。
一男,一女,两个人的故事都没有交集,只是他们都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外国的钱好赚,都来到异地他乡来赚钱。
最主要的是,影片充满了寂寞,大量的固定镜头,旁观者的视角,冷冰冰的。
和影片的另一个中文译名《寂寞边界》很贴切。
影像风格和侯孝贤很像。
欧洲人很开放,表演也很大胆,我怀疑是不是直接找的真实的人演出自己呢?
里面有很多露点镜头。
乌克兰的金发美女真多,比美国的强多了,但是感觉跟北欧的相比,颜色更浅一点,有点发白了。
电影至少涉及三个国家,奥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
可以看出来,乌克兰很穷,一切都很破旧。
但是斯洛伐克好像更穷,更破,治安好像也不好,可以跟中国的6070年代的时候拼一拼了。
奥地利很好,完全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能领略异国风情的电影,多看看也好。
2010-08-17Import.Export.2007.PROPER.BDRip.XviD-AEN
最冷静的镜头最真实的生活
明知兩個主角都沒什麼可以失去,還是隨時擔心他們陷入更糟糕的境地,但是什麼都沒有,平淡,和生活本身一樣平淡。平淡的讓人發怵,片中有一首歌,歌裡唱道,親愛的,和我一起喝吧。讓你的心輕鬆快樂,世界是如此美好,沐浴在玫瑰色的陽光中。和我一起喝,和我一起唱。開心點,忘了吧。有些事情不能改變
cold
看的是删减版。。。
最悲哀莫过于,看完你会相信,这两个故事都太过真实了。老人病房里那种死亡的味道真的令人窒息,各种排外的情绪也难以忍受。生活有时候真的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啊。
欧洲劳工难民史
看完没明白这个年轻男人是干嘛的,看了简介才知道他是“进口”。“出口”的单亲妈妈好可怜,唉,单亲妈妈不容易。
import 和export很模糊,移民,性交易,年老与死亡,像极力地展现现实困境但又一股子油腻爹味地窥视感
东欧电影的冰冷色调,有些场面尺度挺大的,节奏舒缓压抑,看不懂
文明与腐朽,生存与生活……荒野求生的险比不上社会求生的恶,是因为那难以割舍的善。且将这部写实的电影当作Unity(2015)的前传吧!
总是把东欧放大,太多!
最后,男的,找不到人搭你一程。女的,老头死去,你虽在医院但终究是个扑地的清洁工。男的在宾馆看继父嫖妓,及女的在医院走廊与老护士扭打2场戏,牛逼的一塌糊涂。足见导演功力。
活在同樣沒有出口的生活當中再看這部電影誠然是沒什麼特別感受的。
奥地利与乌克兰之间因地缘政治和历史而产生的权力关系人尽皆知,因此塞德尔这种事先规定好结构然后往里填内容的创作方法就没能研究出什么花花来。他一直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催生的新型奴隶制,但如此广大的主题需要有具体的人物作为基准,而本片里两位主角都是苍白如符号般的人物,是导演扔进实验室的小白鼠。塞德尔标榜的纪实性和现实主义最终让他的每一寸画面都显得虚假,镜头里无论是那些令人作呕的丑陋行径还是尚存一丝温情的人性展现都饱蘸着导演的恶趣味,也不知道电影究竟是揭露了新时代金钱造就的不平等呢,还是塞德尔自己故作深沉的伪善。
74/100
141分钟6/10
奥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从中欧到东欧,终日是寒冬。斯拉夫人、吉普赛人、甚至欧洲白人,生活在破烂、肮脏的环境之中。电影里都透露出一股冰冷、孤独,像阿基的电影那种感觉。奥地利男孩与乌克兰女孩互相到达了对方的故乡,生活其实并没有什么变化,像货物进出口一样,等待着的,只有死亡,被浪费,终日从早到晚,生活只有等死
不喜欢,太闷
贫穷即罪恶
沉闷,能够看下去的话需要极强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