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北斋之女

眩~北斎の娘~,Kurara: Hokusai no Musume

主演:宫崎葵,松田龙平,长塚京三,三宅弘城,余贵美子,野田秀树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眩:北斋之女》剧照

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2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3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4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5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6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3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4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5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6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7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8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9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20

《眩:北斋之女》长篇影评

 1 ) 看到这幅《夜樱美人图》,你会不会也心生感动

看到艺伎时,阿荣眼里闪着光,“是光与影,光与影构成了颜色和形状”,光与影也构成了她一生的艺术追求。

短短72分钟的电影,用细腻的笔触,精致的构图,扣人心弦跟随情绪的配乐,展现了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三女儿葛饰应为(阿荣)的一生。

阿荣小的时候在父亲的影响下,爱上了绘画,眼里也只有绘画,因为嫌弃丈夫画功烂而离婚回家,成了整天待在画室“啃老”的姑娘;别处失火的时候她会兴奋地跑出去看,为了目睹那不同于朝晖与晚霞的美丽颜色;可她却一直只是在画室帮忙做调色,后来受到情人善太郎的鼓励与启发,开始了自己艺术追求的道路,终于在夜樱美人图里奠定了自己的风格。

跟着电影的画面与音乐,观者隔着屏幕也会为阿荣的灵感、进步而感动。

之后情人与父亲先后离去,阿荣一个人继续在孤独追求的道路上走下去,晚年也还是会为了看歌舞伎而一个人跑出去。

她恣意、潇洒的人生,电影里评价说“再没人比姐姐更肆意妄为了”。

可能在多数人看来这并不是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日本人就是能在这种讲述匠人追求的故事里透出沉静的力量,比如之前同样是宫崎葵和松田龙平合作的《编舟记》,同样有着平缓的叙事和内在涌动的情感,看完以后能让人久久停留在电影的氛围里。

电影的节奏也并不缓慢拖沓,画面与配乐都非常有魅力,即使不是艺术专业的人,也能够被吸引着看下去。

在我个人看来电影高潮的部分一是阿荣画出《夜樱美人图》的时候,二是父亲画出绝笔《富士山跃龙图》时。

我是冲着龙平去看的这部电影,他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都很抓人,又演了一贯的深情寡言的角色,不同的是善太郎这个角色多了一点风流的味道。

他俩感情戏不多,但是电影最后老年的阿荣在木桥上唱着善太郎唱过的歌曲时,终究心里还是有点意难平的感觉。

 2 ) 艺术家都是自私鬼

开头这场戏特别猛,特别亮,未抽的丝未剥的茧,粗粝的本来面目。

呼应结尾弟媳那句埋怨:“这世上再没有比你姐姐更随心所欲的人了”。

无所谓母亲的唠叨,无所谓婚姻。

衣服随意扎着,头发只要梳上去就行,兜里全是石头,甩下围布用来擦脚,又用擦脚的围布拿酒瓶,抽烟,画春宫图。

她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不在乎性别本身的欲求,更不在乎所选事业的名利。

只要可以画下去就可以了。

是北野武笔下的自私鬼了,艺术家都是自私鬼。

父亲中风,她着急的是:“已经第十天了,父亲也差不多该开始练习握笔了。

”痛失母亲,后知后觉:“我心中只有画,竟从未考虑过她。

”善在大火中失踪,她紧张片刻后便流露出对火势颜色的赞叹,那是不同于朝霞与晚霞的色彩啊。

和善发生关系是因为他的温柔让她有一瞬的眩晕,她便沉溺进去。

事后也只是淡淡吐槽自己:“也许我和所有男的都行吧。

”善总是来找她,她唯一一次主动去找是父亲告诉她善要出殡了。

她毫无所知,很悲伤地跑过去,看到他被抬出来又止住了悲伤的神色定定然道:“永别了,善”。

很难说她对善是什么情感,她无所谓交朋友,无所谓婚姻,他对她来说不过是一个可以说的上话的人。

善真是太温柔了,他一开始就爱她,保持着她能够适应的距离,帮她完成自己。

唯一的一次欢爱后,她仍保持着自己的姿态,不沉溺于缠绵,也不看他,恹恹地抽着烟。

看到他静止地被抬出来的那一刻,她是感受到了吧,被爱,一直被善爱着,但她仍不确定是否爱他。

所有的,她生命中重要的人离世,她的情绪都非常克制。

但是当看到父亲画出惊人的“富士越龙图”时,她浑身颤抖着噙着泪珠,额头起了青筋,毫不克制,无法克制。

那是爱了,她唯一的爱。

所有的艺术家都是自私鬼,北野武这样说,他们完全不顾周围人的死活。

可她这样的坦诚,这样的专注,散发着完全超脱了性别的潇洒和旷达。

你又不得不被这种魅力所折服。

 3 ) 瑰宝

她叫葛饰应为。

上次去看浮世绘5D大展,在长百米的《神奈川冲浪里》中,惊心动魄的想哭。

鲸鱼和蛸,趁人不备,突然露出头来,甚至还有些俏皮。

以前特别喜欢莫奈和德加,不知道莫奈为什么会画《穿和服的女子》,原来追本溯源还是回到了浮世绘,回到葛饰应为的光与影里。

眩是因为光影叫人目眩神迷,热爱绘画的人生也叫人目眩神迷。

浮世绘有让人迷醉的妖气,除了有众生百态和风俗人间,还有画家执笔浮生绘梦。

不知道应为是不是真的烟不离手酒不离口,但是夜樱美人图,应为醉女画,都像是应为在寂静的深夜里,一盏孤灯下,她手执画笔的孤影,喝的小小微醺,欲与我们诉说一个故事。

在一群男画家中的应为真酷啊,真是好酷的女性。

在如光的父亲葛饰北斋的身边,她是追随的影,在《富士越龙》中找不出她绘了哪些笔,不知道她喜不喜欢“北斋之女”这个名字,但在海浪🌊、蛸、富士山🗻和美人的光影中,我们目眩神迷,一次又一次想在浮世绘中长醉不醒。

电影的画面非常细腻,演员演的细腻,服装细腻,细腻的空气中渗透着匠人的精魂和味道。

日本电影真的是神奇,总是看似枯燥,但静静地静静地总能让人泪流满面,尤嫌不够,到结局还要让人泣不成声。

这世界不仅仅是圆圈和线构成,还有光和影。

从第一次看到浮世绘,浮世绘就像漩涡一样把我吸进去,他有自己的庞大体系,虚浮尘世,众生百态仿佛在和你对话,也仿佛都是你的幻梦。

艺术原来总是互相影响,不管来自东方、西方、吸收了哪个国家的滋养后成长,都是人类的精髓和瑰宝。

葛饰应为这样的女性、匠人,也是瑰宝。

 4 ) “死亡不过一场长梦”

早就看完了,一拖再拖到现在才动手打字,甚至在刚刚打下题目的时候都不知所措,一开场是小小的阿荣拿了画笔,父亲教她把图形排列组合画画。

一瞬间女孩长大了,不同于小时候的灵巧乖顺,她衣着随意,松松垮垮,走着毫无规律的外八,来到画室,受到母亲指责毫不在意,自顾自的抽着烟,远方响起起火的讯息,她飞奔过去,说着“好美啊”,眼睛尽情吸取火的艳色,善哥——最了解阿荣的人也登场了。

北斋先生接到荷兰人的委托画兰画,阿荣在调制着颜色,善哥看出了她想完完全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调色,试着画自己的画,不居于父亲的光环下。

善哥接着带她去了妓院,已经晚上了,那里灯光燃燃,艺妓们或弹奏乐器,或翩翩起舞,阿荣的眼里看到光和影构成了颜色和形状,此后画海沉浮,究此一生,她都在追寻光和影的意义。

外国人的订单完成的不尽人意,父亲说“三流的画家也能胜过一流的外行”,永远没有完美的作品,最好的作品永远都在下一幅,一生都挣扎在画技跟不上自己的想法。

父亲在中风的时候,几十年不见的老冤家跟他说,你想画的,想挑战的不是还堆积如山吗,让他重新站起来,拿起笔从零开始,父亲四岁就能握笔不发抖,而休养了很长时间重新拿笔颤颤巍巍,真的令人心疼,苦难中诞生辉煌,古稀之年父亲身体更加灵活,画技更上一层楼,创作出了大名鼎鼎的浮世绘,从此无人不知北斋的名字。

在父亲患病的时候,阿荣认识到自己的自私,“不想失去作画家的父亲”,在母亲去世的时候也反思自己满脑子想着父亲的事,一点没有为母亲考虑过。

善哥的出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信新色彩,也带来了头晕目眩,阿荣最终还是向温柔屈服。

不过她知道那是暂时的,对善,她想倚靠但是又不敢倚靠,事后满不在乎,重逢毫不惊讶,但又在善家起火的时候逆行。

善总是那么懂她,阔别三年仍然能清楚地看出阿荣跟父亲的笔触的区别,跟她说“你也是我的光,让人目眩神摇,耀眼夺目的光”,最后两个人相知却不相守,阿荣送走了善哥。

对于父亲,不仅仅是敬重敬佩,还有嫉妒与不甘。

恨自己没有作画的天赋却偏偏喜欢上了画画,让自己如此痛苦,父亲是自己的光,照亮着自己,而自己就在暗影下面,永远无法盖过父亲。

父亲九十岁画潜龙图,说还能更好,只求老天开眼让他再多活几年。

阿荣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哭着说,我也想画的更好一点,令人动容。

最后,她画出了她这一生追寻的光与影,在光和影中找到了自己,死亡不过是一场长梦。

葛饰应为的一生————遮盖在父亲阴影下的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小葵演绎的入木三分,更加成熟与内敛。

跟九年前的笃姬对比,随着时间线的发展,幕府从宴宾客到楼塌了,江河日下很难不忧伤,但笃姬的主基调是向上的昂扬的,就像打怪升级一样,不管多么困难最终都能找到去解决办法。

但应为不一样,远达不到父亲那样的高度,天赋已经限制了她,纵使多么喜欢画多么努力画最后也无法超越父亲,或者与父亲比肩,感觉更像夏季限定的茉莉,不是国色天香,只是在一角,开着小小的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剧的基调也是宁静的,内敛的,很多东西需要仔细品读揣摩。

最后这两张图,以此自勉。

 5 ) 让人感动的执念

我本来就是比较偏爱传记类的题材,既可以了解一些历史,因为是在事实或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故事,所以一般故事也不会太难看。

而这部电影宫崎葵真的是贡献了非常传神的演技,再也不是只是那个人畜无害的颜值担当了,对于这个角色的诠释,洒脱又执著,真是很迷人呀。

在之前的电影《编舟记》中葵和龙平已经有过一次合作,满屏CP感满满,这次又能看到二人在荧幕前的合作真是觉得十分欣喜,而且我觉得这次的角色更适合龙平,《编》中龙平的角色太木讷了,龙平发挥的空间很小,而善次郎这个角色让龙平演绎的不羁又温柔,在东方特有的含蓄表达下,两人之前的互动有美好也有遗憾。

绘画是光、影、色彩的艺术,影视更是。

这部电影色彩很饱满,光与影的运用仿佛再现了江户时代的炫烂光华。

这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还是电影中人物对于自己专业的执念,葛饰北斋先生活到老画到老,在九十岁高龄的时候依然觉得自己还是没有达到艺术的至臻境界,还希望自己可以多活几年,再更进一步完善自己画技。

善次郎为人虽不羁,但是对于画技的研究与追求也从未停止,对于颜料的大胆尝试,对于葛饰北斋先生画作的细致研究,甚至可以分清哪个部分是先生自己画的,哪个部分是荣代笔的。

也正是这份用心,才能让荣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所以两人之间才能有感情的互动吧。

荣对于绘画的执念更让人为之动容,荣对于绘画的追求不止是对于技艺的追求,在荣的画里还有她爱的人,荣的画里有对父亲的致敬,有对父亲的怀念,也有对深爱的男人的思念。

荣这一辈子都没有太投入过尘世的生活中,她好像一直生活在她的画作中,她用作画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再用出神的画技把她眼中的世界表现出来,让世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光影斑斓的世界。

在创作中她一辈子都在试图赶超父亲,也在试图用画作回应心爱之人的建议。

这样的一生既枯燥又纯粹,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的执念让人很感动。

 6 ) 人生之所求

恐怕还是北斋适合中国一般人眼光——《鲁迅全集》第13卷。

不仅鲁迅喜爱,葛饰作为日本江户时代著名浮世绘画家,绘画风格对欧洲画坛亦影响甚大。

马奈、德加、梵高、高更等许多印象派绘画大师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文政末年到天保初年,70岁的北斋陆续创作发表了《富岳三十六景》共46枚,最著名即片头小葵进博物馆欣赏的那一幅。

我也亲眼见过。

小葵作为我最喜欢的女优之一演其女,再合适不过了,层次饱满,情感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亦能刻画细微,入木三分。

《骏州江尻》也是很多人喜欢的其中一景。

在这幅画中,北斋用最为简单的几何线条勾勒出美丽的富士山,而画面的主要场景画的是在大风天气中赶路的人们。

有的人头上的斗笠被吹走,而有的人手中的纸被吹的漫天飞舞,北斋对这种瞬间画面的把握,达到了至高境界。

在这样一幅画中,北斋画出了风,“风”是没有颜色的,但任何一个人看到这幅画时,都能听到从画中传出的呼呼风声,即所谓“能画一枝风有声”吧。

“你们要学会记住的是这样的耻辱,即使是自己都不满足的画也要咬着牙坚持展现给世人。

”这句话给人的感触亦非常深。

也许作为大部分普通人的我们,画和心无法在同频,“我的画还不足以展示我的想法,而我又总像一个孩子一样不断的企图表现自己”。

但是如果你热爱它,去画吧,像从未受过伤一样。

阿荣的成长,从童年的懵懂无知,到青春的迷茫无措,到最后懂事明白了宝贵的真理。

这是每一个人最真实的成长历程吧。

 7 ) 关于人生意义

在被生活琐碎纠缠的平凡日子中,每每会被这种为某一事物投入全部的人所震撼,又会重新思考起生命的意义这个大命题。

想起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那种活法,活着可能就是活着,不管如何还是活着,继续活着,活着好像就是生命意义的本身。

但是人好像总是不满足于此,想要赋予新的定义,更加个人的定义,好像这才能证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活过。

但是好像不完全如此,葛饰北斋以及北斋之女好像都没有去思考过什么才是个人的画风,个人的印记,好像只要不断的画,不断的研磨自身的技艺,就好像是生命本身了。

现在好像很多艺术家都在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以确认自身的位置,获得认可和存在的意义,但是真的能成为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吗?

如果说世俗定义上如此,那对于个人来说真的如此吗?

一直疑惑于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活过吗?

那如何才能证明自己活过,被记住是不是就意味着那个人是活过的?

这么说好像子嗣这种生物学上的延续是最真实,也是最容易本记住的,这是不是很多长辈为子女而活的根本?

这样的揣测好像听起来有点自私和牵强,因为即便如此,几代人以后相关记忆可能也不复存在了吧。

回想那些如今还为我们所记得的历史人物,好像都是因为留下很多不为时间所磨灭的东西,比如思想。

所以有的时候贪心地想想,这可能是能够证明自身存在的东西。

这何等之难,绝大部分人好像都只是芸芸众生,拿什么的去证明自己存在过。

即便是北斋之女,连拍摄她个人的影视也是因为北斋,要是没有她父亲北斋,她真的能为人所记住么?

片中提到的其技术甚至不能满足表达需求,一再受到外界的否定,观影下来能记住的也不是其作品,而是她作为一个天赋并不佳的画艺上的求道者的形象。

不过求道与否好像无关紧要了,关键是她为此燃尽了一生,不知道这样对她来说是否够了,这是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方式。

什么是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个可能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吧,也可能根本没什么准确的答案,能做的就是挣扎吧。

不过很幸运看到片中的两个谈话内容,对于一个迷茫的摄影爱好者而言。

其一: “我怎么就迷上画画了呢,净是痛苦。

” “别说是你,我对自己也不满意,再好一点,再一点,再一点,虽然总在祈祷着,但在想出来之前,灵感已经逃走了。

” “过了这个桥就忘了吧,忘掉它,然后我们重新开始挣扎,挣扎,不停地折腾吧。

” 其二: “就算是三流的专业画家,也比一流的业余选手强,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专业的人要像这样忍受耻辱,就算是自己不满意,也要咬紧牙关,直面世人的目光!

你们有时间后悔,不如感觉着手下一份工作。

 8 ) 人生就如浮世绘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葛饰北斋,是他的「神奈川冲浪里」,如此超凡脱俗的浮世绘作品。

记得在美国时,住在肖恩家前后一个月,说起他对日本艺术的沉迷,第一话题就是这幅图。

电影的中心人物是葛饰北斋的女儿荣。

荣作为女画师,名字是葛饰应为,一派豪气。

她的「吉原格子先之图」,则是浮世绘的一抹异色。

宫崎葵的演技让人惊喜和赞叹。

松田龙平就不说了,从他的「编舟记」开始,真心实意喜欢他。

他的善次郎啊,清清浅浅,温柔体贴,却绝尘而去。

特别精彩的一场戏:荣的母亲离世后,善次郎和荣在河边。

几乎没有台词。

镜头里,人物特写,肢体语言。

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电影里,记录三场死亡:荣的母亲;善次郎;葛饰北斋。

所以,看电影,你要去看有漏皆苦,去观人生无常。

你要懂得:盛极必衰。

在轮回里,没有究竟的快乐,一切都如阳焰,都是海市蜃楼。

人生就是浮世绘。

每个人画自己的浮世绘。

那就是梦幻,就是告诉你,一切如梦幻泡影。

“如果可以变成鹞鹰或乌鸦,好想飞到你的身边。

”电影开头,善次郎唱给荣听。

善次郎死后,孤独苍老的荣,唱给善次郎听。

电影的画面,唯美。

 9 ) 随心所欲的一生啊!

在迷茫中明白了自己的所爱!

有时候我们深陷这个世界中,被各种事物乱了阵脚,裹挟着带着度过时间!

多少人又是清醒的?

多少人最后又是幸运的?

看完真的是大受启发,谁没有迷茫过?

谁又明白了自己的追求所在?

荣无疑是幸运的!

我们尼?

不试着问一下自己?

你画画是为了什么?

你活着是为了什么?

如果不停下来思考,我们将过浑浑噩噩的一生!

如果不明白,那就去探索吧!

那就去寻找吧!

 10 ) 人间无药驻流光,画却可以

精妙的选角和演绎,用心搭配的色彩和画面,令人目眩的光影,非常好看。

艺术家,大多是有点痴狂的性子,能够画一辈子画,或许就是画家的本命/幸福吧。

也想谈谈影片中的“懂得”。

葛饰北斋跟阿荣的关系,师徒/同行大过父女,他们互相是懂得的。

所以,阿荣会在父亲中风之后,最先惦记的是要把画笔放入他的手中,北斋先生看到不满意自己画技而生闷气的女儿,马上明白她的心情,也可以指点迷津。

断交20年不再合作的老友,也是懂得葛饰北斋的,明白说什么才能激发出他最大的斗志。

有时候,“死对头”可能恰恰是最了解你的人,缠斗之间,也有惺惺相惜的理解。

阿荣和善次郎,与其说是情人,更像是知己啊。

影片里很多地方留白没有赘述,善次郎只出场了几次,却很出彩。

跟善次郎在一起的阿荣,美的让人舍不得移开目光(记住了这个名字-宫崎葵),然后我也想要多看看龙平啊,只好下来重新再多看一遍他,我完全能感到他们之间的磁场火花。

“你对我来说,也是光啊,让我目眩的光”,还有什么样的表白能比这样诉说着的善次郎更加真挚深情的吗?

外人看善次郎可能是浪子,放荡不羁,阿荣却只觉得他温柔,如同散发诱人香气的佳酿/毒药难以抗拒(就算他是毒药也甘愿饮鸩止渴)。

在那个年代下,阿荣的生活方式也是不为世俗眼光所认同的,可谓特立独行了,而善次郎是能够看到也无比珍视她的才华欣赏她的人,他太懂得她在想什么了。

我会有种主观解读,善先生对于阿荣,怀着太珍惜反而不敢奢求能够拥有她的心情,他有自己的一堆家人和生活议题需要打理。

他有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和处事之道,对很多事情看起来满不在乎(“厚脸皮”),但是至少在他心里,对作为老师前辈的葛饰北斋是尊敬的,阿荣则是一生都特别在意的人。

阿荣也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才没有寄希望于与他成婚吧。

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中间已经不知生死的隔了几年,却完全不用多余的寒暄,善次郎告诉阿荣,他认得她的笔触欣赏她的画作,"我不再画画了,而你一定要继续画下去"啊,她也告诉他自己对于光影奥义的理解和《夜樱美人图》的创作思路。

善次郎分明带着一点生气的样子(他生气的点在于,阿荣竟然对她自己的才华和美好一无所知),说完转身就走了。

最终阿荣做到了最好的自己,我猜想在她的信心和信念里,也加注了善次朗始终不渝的理解、欣赏和爱意。

他发自内心地懂得阿荣,深知对她来说,画画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一生所爱,而善次郎,也默默爱惜着这样的她。

在他去世之后,阿荣在画《吉原格子先之图》、《三曲合奏图》,创作每一幅画作的时候,怕是将思念和灵魂心血都融入画里了。

夜色烛火下的美人,曾经的温柔爱人,明暗之间的光影流动,带着过往的追忆和毕生的眷恋。

其实有了这一场相知,好像已经足够了。

(善次郎的夫人和阿荣的父亲,大概一早就看出他们互为彼此的珍爱之人。

)能够以几乎全部的生命,投入进自己热爱的事,葛饰北斋先生和葛饰应为女士,一生为作画而来。

《眩:北斋之女》短评

…………沉浸在我葵的演技和美貌里无法自拔。试问她这一代演员中有几人能到如此份上。

9分钟前
  • 琴酒
  • 力荐

乍看开头,我还以为《阿浅来了》拍续集了。阿浅的姐姐,姐姐的公公婆婆,还有店里的管家都先后跑到幕前来了……直到松田龙平出来,我才缓过神儿。

13分钟前
  • Shirleysays
  • 还行

那种痴迷很动人。

16分钟前
  • 锦帆贼
  • 推荐

目前为止最好的宫崎葵。龙平你难道都没有一秒动心的嘛。。

18分钟前
  • Louise
  • 力荐

很不喜 为什么觉得透视法才是绘画的终极 你让努力学习浮世绘色块的梵高情何以堪 整个片子的纲领都踩在一些莫名其妙的权威崇拜情绪上

20分钟前
  • 古蚊子
  • 较差

真看不下去

22分钟前
  • 拖拉机宝宝
  • 很差

如果国剧挑一个画家故事来拍,我大概会选恽南田吧,漂亮有意趣,就很合适电视剧了。

27分钟前
  • feifeiRun
  • 较差

宫崎葵演得真好,但故事太单薄了。

28分钟前
  • 还行

平平

31分钟前
  • 小蓓蓓变大蓓蓓
  • 较差

追寻光的过程,自己也变成了别人眼中光

32分钟前
  • Sunny
  • 较差

牛。女主也很带劲。

33分钟前
  • 神哥
  • 推荐

在母亲小兔去世之后,阿荣对善次郎说,她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围绕着父亲,都以父亲为主,没有考虑过母亲,对此感到十分愧疚,她只是害怕失去父亲,而最重要的就是父亲的画,她要用父亲的画来立足。终其一生追求描绘光影的女画家,在过去还是免不了位于女性身份的影子之下,拼命追逐属于她的光。所以,此片尽管将一位追求艺术的女性置于故事的核心,但已经打上了声名卓著的画家女儿标签,就受其束缚发挥不出更多的诠释。宫崎葵饰演的葛饰应为注定是一位有魅力的叙述者,却不是绝对的主角,就如开头宫崎葵本人前去大英博物馆,看着那幅葛饰北斋名画神奈川冲浪里,她只是带领我们进入北斋、跟北斋有关的身边人世界里,在演出中一扫而过。

35分钟前
  • MilkC★WOO
  • 还行

人物传记,刻意的修饰了阿荣的品行,想从执着追求艺术的方向塑造人物形象,但是也恰巧让人物失去灵魂,还不如实打实的符合人物本性来场动作戏,阿荣下身穿的紧身牛仔裤?也很出戏

37分钟前
  • 未尝不可
  • 较差

光影还行 但没有打动我 一般

42分钟前
  • 树叶
  • 还行

豁达?讲的啥?

44分钟前
  • 雨滴在心头
  • 较差

为画面加一星,别的一言难尽

46分钟前
  • 桃花夺我
  • 较差

葛饰北斋老爷子和葛饰“醉女”阿荣,一生只为钻研作画。神奈川冲浪里,富岳三十六景,富士越龙图。三曲合奏图,吉原格子先之图。光与影的捕捉,在古代是纸上作画,在现代是胶片摄影。

50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久违的温柔。

53分钟前
  • 七重
  • 推荐

北斋真长寿啊,天天猫着身子画画,身体真好。美果然是无视时间和空间的。

56分钟前
  • U
  • 还行

开篇似大英博物馆特展纪录片,画面一转却立马回到了那浓艳鲜亮的江户时代。拍摄这部作品四年前宫崎葵与松田龙平在《编舟记》里是相敬如宾琴瑟相谐的夫妻,而这部里则是情丝缠绕却知终是饮鸩止渴的无缘知交。虽然这两部作品里“情爱”都并非主角,但二位还是在有限空间里都有生动且有区别性的演绎。好演员。

60分钟前
  • Cyborg.z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