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王》是一部传记电影,通过讲述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一生,展现了这位传奇音乐家的传奇人生和音乐之路。
影片通过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从童年到成名的艰辛历程。
影片中不仅有埃尔维斯自己的成长经历,还有他与家人、朋友、经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探索和突破。
这些情节都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传奇音乐家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经历。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演员们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特别是主演汤姆·汉克斯在片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他成功地塑造了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这个传奇音乐家的形象,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人物。
影片的叙事手法也非常出色,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音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情感的力量,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
《猫王》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通过深入探讨传奇音乐家的人生和音乐之路,让我们对这位传奇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我在一部叫做猫王电影的黑人音乐中,会想起多年前我爸和他的朋友对于李伯清到底属不属于草根文化的一次争论。
那个时候李伯清已经过了最巅峰的时期,成都的大街小巷的都不再会放着李老师上厕所的段子,开奔驰买豌豆颠已经成为过去的经典,消失了的三轮车宣告没有人能够复刻李老师的成功道路。
大家都经历了一次成都本土文化的高潮甚至疯狂之后,又被搓麻将和数芊芊的声音重新填满。
曾经知道猫王是在中学的历史书里,但从来也没有去了解过他,也没有听过他的歌,甚至不知道他的本名。
近来偶然一次在B站刷到了猫王《If I Can Dream》的演唱视频,又看了他生前最后一次演唱会强撑身体病痛不适用钢琴表演的的《Unchained Melody》,深深地被猫王的台风,唱腔所震撼、感染与打动,如今听来依旧流行的曲调让我难以置信他已经过世了四十来年。
于是乎我去看了这部今年刚上映的Elvis Presley传记电影,我个人觉得,整部电影是我目前看过传记电影拍得最好的一部。
男主演得很不错,情节是导演惯用的套路,同时画面华丽奢靡,尽显了五六十年代美利坚从战争逐渐复苏的状态以及在Elvis对于美国乡村、摇滚音乐的推动与发展,不得不说描绘的那个时代的故事却并没有让我觉得非常陌生或是有距离感,也使我想象倘若Elvis出生在这个年代,他又会是如何。
影片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当时米国两位领导人接连遇刺,影片里“复刻”《If I Can Dream》的画面,被演绎出的Elvis不做作的真情流露所感染泪目。
看完电影,唯感惋惜,摇滚天才还没未曾踏出美利坚的土地到别国表演就永远停留在42岁的年纪。
说真的 好想穿越回那个年代看看那个魅力十足又感情细腻的smart boy。
全片用歌曲音乐串起来,凸显流行歌王的情感和生涯。
不论是当电影看,还是当传记看,都相当经典。
若没有电影产业链的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创造,很难呈现这些宏大又细腻的场面。
天赋自不必说,几乎没有展露他刻苦练习的画面(好期待揭秘的信息,哈哈),难道揭示天才也需要刻苦练习技能会削弱巨星的光环吗?仅仅宣扬天赋,会更让粉丝崇拜?在表演的舞台上,这样全然的投入,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太迷人了。
当然一直也有高颜值,即使到后期,胖没了脖子,倾情的演唱依然吸引人。
《猫王》使用了大量分屏多画面,使用频率甚至到泛滥的程度。
打算冲击奥斯卡最佳美指和剪辑吗?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多画面也有少量使用,为双画面。
多画面是好莱坞2010年代复兴的时髦技法。
弗雷迪名气越大,越释放自我越是妖娆。
他的妖娆和大卫鲍伊不同,大卫鲍伊的妖娆和性向无关。
最后,心魔必须释放,家人必须和解。
爱必须找到归宿。
这也是好莱坞标准语言。
片尾,猫王对女儿的依恋。
影片表现时间为猫王离世两年前。
猫王与毕生爱人的和解。
影片仿真猫王最后演出纪录影片效果。
猫王还是由Austin Butler扮演。
至少,猫王身体极其虚弱的状态呈现出来了。
1977年,猫王去世前几周仍然坚持演出。
猫王最后的故事还是由雪人上校讲述。
雪人上校之所以能够始终操控猫王,影片表达二人确实存在极高的依存关系,深谙对方的灵魂。
雪人上校说,猫王不是被药物也不是心脏,而是被他的爱所杀死。
可谓深刻。
波西米亚狂想曲。
弗雷迪在灵魂伴侣玛丽面前再次坦陈性向,说自己可能是双性恋。
费雷迪自知不能和玛丽一起度过余生,但是他让玛丽住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
弗雷迪和自己最后的恋人吉姆一起回到父母家。
象征性镜头再次出现,印度裔帕西种族身份同性恋身份儿子身份的自我认同,全部在家人特别是父亲面前释放。
弗雷迪获得家人的救赎。
1991年去世时,弗雷迪年仅45岁。
猫王最后回望他的生命之旅。
1977年离世,年仅42岁。
猫王:So I keep singing a song to me!
迄今为止,猫王和皇后乐队的全球唱片销量,分别位列全球第三和第四位。
猫王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的哥哥去世了,父亲入狱,所以妈妈把所有的爱与寄托都放在了他身上。
猫王因此有了恋母情结,不停地去讨好妈妈。
一个人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是很正常的。
但是猫王的妈妈过度爱自己的儿子,其实他妈妈内心有很大的焦虑,所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些恨猫王的人身上,所以她看到的全是眼中钉。
因为妈妈过度关注在儿子的缺点上,所以他听到的全是儿子缺点的声音。
如果你没有这种过度的关注,你也是不会受到同类因素影响的。
妈妈之所以会过度关注儿子的缺点,是因为她希望儿子是完美的,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
她的追求完美也是因为她自己的不自信。
如果她自己是自信的,也不会这样极度去追求所谓完美。
所以他妈妈的内心世界上是有个洞,这个洞是别人填不满的。
猫王的妈妈其实没有自我,把儿子当做唯一的精神寄托。
她要求儿子去外地生活,也要每天跟他打电话。
她老是不停地担心儿子,所以她常常酗酒。
她把儿子死死地捆绑在了手里。
而猫王也过度地依恋妈妈。
因为猫王的妈妈内心有个空洞,无论儿子做得多好,她永远无法满足。
猫王妈妈的这一切问题也传给了自己的家族。
猫王妈妈不爱自己,猫王也不爱自己,猫王的女儿也不爱自己,所以他们也没办法完全爱上别人,所以他们会不停地寻找外界的刺激。
猫王在事业上非常地成功,站在舞台上,他就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巨星,但是舞台下的他内心却极度地空虚。
虽然猫王遇到了自己的挚爱,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而且有了幸福的结晶,但仍然无法填补他内心的空虚与寂寞,他的精神状态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所以他却不停地找外遇和吃药,寻找外在地刺激。
对他来说,妻子就像妈妈一样,是他的依靠,但却无法填满他的心。
最终,他的妻子离开了他。
他的妻子曾劝过他进行心理治疗,但是他没有听进去。
一个人的焦虑其实是内在造成的,如果你的内在不稳定,那么外在的风吹草动都能造成你的焦虑。
猫王即便是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都无法消灭内在的焦虑,所以他需要在外在不断寻找刺激。
猫王把经纪人当成了自己的父亲和依赖,虽然经纪人很商业化,甚至一直在欺骗他,但是他确实很懂猫王,能够理解猫王,所以猫王离不开他。
很多次猫王都想摆脱这个经纪人,但却一次次又被经纪人牢牢的握在手里。
而猫王的经纪人嗜赌如命,欠下了巨额的贷款,所以想尽各种办法,不停地压榨猫王。
他们之间就这样纠结与纠缠着,直到猫王去世。
这个猫王的称号也是中文语境给起的,大概来自香港,比喻普雷斯利的胯部动作像公猫发情,吸引一堆女性像母猫一样围在他周围,但在英文语境可没有Cat king一说。
这部电影普雷斯利的丑事也没说:他如愿见了尼克松,结果尼克松被他忽悠了,他口头说反吸毒,教育青少年等等,就要了一个麻醉药物和危险药物管理局徽章,从此,美国警察从来不检查普雷斯利的物品,也就造成他随身携带大麻等众多药物,据说猫王一生睡过3000个女人,肥胖加上滥用药物,于1977年在厕所心脏病猝死……
20多年前我20多岁的时候,第一次买了首度引进内地的猫王的正版磁带,才终于知道外国人为何那么迷恋他——猫王那一把充满荷尔蒙的厚重磁性嗓音,真能把一首烂大街的情歌唱得天荒地老!猫王的演唱属于老天赏饭,一开口就让人着迷,他在舞台上也是魅力四射,让人心跳加速。
可以说纵观流行音乐100多年,能和他相提并论的人屈指可数。
有的人唱得好,但形象差;有的人形象好,但唱得烂;有的人都不错,但就是不招人待见,就是不性感!你以为猫王的综合魅力是那么容易就能呈现的吗?
其实以前也有人拍过几版猫王,但都离精品相去甚远。
巴兹鲁赫曼想蹚这浑水,肯定是受到了《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鼓舞,想凭这个冲击一下奥斯卡,但可惜还是重蹈覆辙,弄出来了一个花里胡哨的怪胎。
整部电影就像一场猫王的模仿秀,尽管视觉上极尽奢华、繁复,好像一部大型MV,但内核却极其空洞,汤姆·汉克斯扮演一个挺着大肚子、粗鄙不堪的小丑式人物,成天挖空心思赖着猫王赚钱,猫王想走还不让,还用毒品控制其听话,最后导致其早早死亡……对不起,这不是《红磨坊》的剧情吗?
妮可基德曼投胎转世到美国变成了猫王?
除了这个“反剥削的”主线剧情,其他就是各种舞台表演模仿秀,竟凑了两个半小时,你说无聊不无聊?
至于亲情、爱情,那都是小插曲,一点也不重要。
8、本片讲述了传奇摇滚天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波澜壮阔的一生。
可能是人物原型带来的局限,亦或是受限于猫王与上校类如“父子”的关系、无力反抗的埃尔维斯、既定的历史等众多因素压缩了戏剧空间。
但虽平铺,对于我这样在之前没有了解过猫王的人看完过后对他也产生了好感,为他最终的无力叹惋。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再伟大,当超越他所属的位置时也是那么的无力。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吧。
去年我因看了《波西米亚狂想曲》而喜欢上了皇后乐队,我在看过《猫王》后去听了他的音乐,果然也是非常的好听,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 已经循环播放了半天了。
我知道《猫王》是冲奥片,但我没想到冲奥也能冲得这么难看。
有的人一站上舞台就有核弹般的光热。
这种巨星气质需要天赋和长期“红”的加成。
因此,演员无法演出巨星风采。
这在《波西米亚狂想曲》已为人诟病——拉米·马雷克连拉话筒杆的动作都模仿到了,但神态却经不起任何特写。
他能演出弗雷迪寂寂无名时的羞涩,却不能演出大红大紫后的飞扬自信、“星味儿”天成。
好在,观众的要求也没那么高。
只要在妆造、口音、肢体动作等方面刻意琢磨做到“形似”,音乐一起,便也沉醉其中了。
但奥斯汀·巴特勒塑造的“猫王”实在了了。
《波西米亚狂想曲》(2018)的巨大成功(全球票房9亿美元;奥斯卡五项提名;男主狂扫各种影帝奖)显然使好莱坞制片商们发现了音乐传记片-“情怀片”这个商机——仅歌迷和粉丝群体便能保证票房收入,而工整的传记片一向是颁奖季的心头好。
一时间,各种音乐传记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
就在今年,我们还将看到惠特尼·休斯顿的传记片。
可惜,《猫王》这个跟风多少鸡肋了。
《猫王》讲述了美国摇滚乐之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一生。
也即我们熟知的“猫王”。
影片采用传奇经理人汤姆·帕克(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反派”视角,由发掘喜欢和黑人音乐家们一起演出的白人小子始,由“他不是死于心脏病,也不是死于药物过量,而是死于爱”的盖棺定论终,最后以猫王去世前一周的真实演出画面《奔放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轻轻收束全片。
擅长音乐歌舞片的导演巴兹·雷曼早在《波西米亚狂想曲》之前便有拍摄猫王传记片的打算,趁着《波西米亚狂想曲》的东风拿到大制片厂的支持立项。
甫一立项便被视为奥斯卡热门之一。
其中又经历了全世界疫情停摆无法拍摄、汤姆·汉克斯感染新冠无法拍摄等多重困难,终于拿出这部《猫王》。
如此波折,更令人期待。
《猫王》显然是有野心的。
它试图呈现主宰猫王生命的矛盾和联系:猫王和家乡孟菲斯的黑人音乐家群体间不可斩断的联系;和家人亲厚的联系和成名后不可避免的矛盾;猫王与经理人汤姆·帕克关于音乐理念的矛盾;猫王和爱妻普莉西拉·普雷斯利间爱而不得的矛盾……以及作为时代背景的种族矛盾、政治事件、民权运动和社会变迁。
应该说,2小时39分钟的时长应该能够容纳这些矛盾(至少是部分)的展开了。
然而,《猫王》对这些矛盾的呈现是极为肤浅的。
传记片的优势——对人物内心的深入刻画,在这里聊胜于无。
能看出奥斯汀·巴特勒为了从“小鲜肉”、“美男”的标签转型是下了苦功。
他显然琢磨了大量猫王本人演出的影像资料,将肢体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
但匪夷所思的是,他跟猫王不能说是毫无关系,只能说是貌合神离。
猫王本人倾倒众生。
奥斯汀·巴特勒的“猫王”倒像是2020年代会出现的练习生,擅长舞蹈那种。
他那费了大劲儿的肢体动作模仿只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油腻版“猫王”。
当奥斯汀·巴特勒扭动臀部和抖动双腿,向台下女性释放性张力时,我只看出“他演得好努力……”;当他在各种文戏中舒展长腿、眼波流转、邪魅一笑时,我仿佛看到了好莱坞黄教主;当他接住女性歌迷扔来的内裤挂在头顶,我恨不得送给他一些清热去油丸;而当他在高档酒店的豪华套房里演绎曲终人散、黯然神伤时,我又只看出“他演得好努力……”有人的舞台性张力是自然流露,有人的性张力则是“快看,我帅不帅!
”奥斯汀·巴特勒显然属于后者。
猫王本人的脸颊肉肉的,腮帮子略鼓,那或许是他在健康状况很糟时一开口也中气十足、惊为天人的原因之一?
而奥斯汀·巴特勒则是油光粉面的好莱坞小生,脸颊瘦削,五官尖锐。
烟熏妆和深眼线一加,那种轻薄、邪魅之感更扑面而来。
特别需要指出,猫王职业生涯后期受困于发胖,而奥斯汀·巴特勒的“猫王”依然一副孱弱的身板,严重违和。
或许,这正是导演在结尾部分匆匆收场,引入猫王真实演出影像的原因之一。
一个塑造成功的反派对传记片的成功是绝对性的。
《莫扎特传》(1984)中反派萨列里的形象比莫扎特本人还要深入人心,演员也因此荣膺奥斯卡影帝。
但在《猫王》里,汤姆·汉克斯大叔的正直形象太深入人心了(阿甘、米勒上尉、萨利机长……),即使穿上反派大哥专用花衬衫配上狂狷笑容也根本不像反派。
或许是为了蹭到汉克斯大叔的星光,《猫王》用大量篇幅描写了经理人汤姆·帕克和猫王间的矛盾。
猫王身后,众多资料揭示出这位经理人对猫王的经济压榨。
1970年以后,在猫王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情况下,还需要在世界各地奔走演唱。
而《猫王》对这种压榨的描写是极为暧昧的。
制作方似乎特意想将矛盾拔高为理念冲突:经理人认为音乐只是“生意”(business),不应介入种族矛盾等现实议题;而对猫王来说,音乐是关于“唱让我快乐的歌”,关于给人们带来温暖,关于爱。
在医院一节,因心脏病发作入院的经理人说服猫王为他策划世界巡回演出,而本就因决意离开而心有愧疚的猫王吞吞吐吐、无法拒绝。
随后,是更变本加厉的控制和压榨……从知遇之恩到为利益反目的转折本该很有看头,《猫王》却一笔带过。
《猫王》似乎更想让电影成为一场演出。
正如猫王本人的演出往往成为狂欢,电影也特意搞得花团锦簇,张狂飞扬。
导演把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纸醉金迷的风格贯彻下来,再加上各种华丽丽的视觉效果,再造了一场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演出盛况。
那是一个激情和火热的年代——黑人在争取平权,女性在争取自由,法国有“五月风暴”,匈牙利有“布拉格之春”;那也是一个动荡和死亡的年代,肯尼迪被刺杀、马丁·路德·金被刺杀……这是一个属于美国的童话。
《猫王》夸张的美学风格是适合刻画这一时代的。
猫王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不只为快乐而歌,更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歌。
问题出在拉跨的剧本。
各种矛盾均浮皮潦草、一笔带过。
在《猫王》里,“猫王”和亲人的爱是凯迪拉克和大房子,和妻子的爱是无声的“我爱你”,其他时间都在唱、跳、和经纪人闹矛盾。
《猫王》有意刻画时代背景,却局限于“民权运动领袖被刺杀→大家都很难过→猫王唱歌鼓舞大家”的三段论。
如此,观众很难产生共鸣。
可以说,《猫王》全片花里胡哨了两个多小时,可能都不及片尾猫王本人那一曲悠长的《奔放的旋律》令人心醉和心碎——那是在死亡逼近时对生命的歌唱。
也许,试图消费这样的歌唱来赚钱才是亵渎。
曾经,音乐传记片需要扎实的剧本,更需要演员苦练乐器或歌喉,前者如《善良的风采》和《钢琴家》,后者如《与歌同行》、《玫瑰人生》、《灵魂歌王》,这些电影中出个奥斯卡影帝/影后并不稀奇。
现在,音乐传记片只需把传主人生拍成流水账,模仿形象和肢体动作,音乐一配,情怀一卖,坐等赚得盆满钵满。
果真如此吗?
观众可不买账。
没了挚爱的陪伴 其实拥有了全世界 又怎样
华丽且冗长。猫王也许魅力无限,但演员本身毫无魅力。😌
剧作是平庸的,镜头运动是虚浮的,但猫王的影像是值得加一星的,汤姆汉克斯其实演技没那么好
就像在看非常华丽的百度百科解说
2.5 主角是猫王为什么要选反派做旁白视角?猫王的声音在自己的传记片里居然这么微弱… 还有这个剪辑两秒一刀是什么意思?!总之这些音乐人传记片拍来拍去都是差不多的…
抵达永恒的幻觉足以使大多数人迷失
鲁赫曼的上限也就如此了,他就像个极繁主义者,拼命让声画变得花里胡哨,你给他150分钟保证塞得满满当当,不过观众是否享受就另说了。这次选择用反派来切入叙事,并没有达到加分效果,请汉克斯来演也不怎么明智,观众对他太熟悉了,知道他能完成这个角色,同时也没任何期待。对主角猫王的呈现也无非是个好莱坞名利场受害者,最后还来段阿飞正传台词,好尬。
导演用心了,我很吃花哨的形式,毕竟那可是Las vegas we're talkin' about。这不是我的时代,这不是摇滚的时代,但他可以放心他获得了永恒。
7.5/10.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传奇一生。影片借由猫王经纪人的视角讲述,可以说成也经纪人,败也经纪人。猫王的扭胯舞姿打动了二战后成千上万的女人心,但也必须经由经纪人的发掘才成为全国偶像,成名后的猫王被经纪人疯狂压榨,也可以说猫王是毁于经纪人的赌债,至少剧本是这么写的。我不了解猫王,但影片中的他确实光彩照人,才华横溢,片尾纪录片中的他也确实具有天王风采,魅力无比。但关于猫王的生活和他的内心感受感觉挖掘的还不够。快速剪辑令影片很闪亮,但看着累。反派经纪人由汤姆汉克斯扮演,老戏骨演得确实很阴险。
4.5试图把猫王塑造成一个理想主义的showman形象,but.....鲁兹曼你觉得你拍的文戏能看吗?新潮感过后只剩下了头晕目眩,一条路走到死的秀场设计,连《波西米亚狂想曲》都知道换换口味。
一些好莱坞mv向混剪。完全无法超过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没有对当时黑人音乐还有社会geming有深挖。不过主角表演还是精彩。
Believe the hype!! 在电影院观看的体验一定很好🥹 看着都替剪辑感到心累 说实话看之前非常怀疑 (凯莉日记时期的演技🤧)但austin butler确实演到位了(肯定比同期竞争那几位强…)声音真像 服化也是技术高超 好多角度简直一模一样
看完真的是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drained。Austin Butler 值得一个最佳男主!我男神自不必说
每次看音乐人传记类电影都是一脸嫌弃地被朋友拉进去,感慨万千地走出来。故事很美好,但过于非黑即白的童话了。猫王不应该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他对于美国表演舞台的垄断和对年轻乐队的变相打压也不可能是只“反派经纪人”搞的鬼。把这部电影当作一场歌友会看就好,真的想从中了解Elvis的一生怕是有点天真了。最后猫王和妻子最后的告别,和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演唱会真是让人心痛。一代巨星的陨落往往伴随着新星的诞生,但猫王的名字在音乐史上的确无法取代。(到底Elvis为什么在国内叫猫王!)
发福的tom hanks为什么这么像发福的刘德华
2花里胡哨的导演风格本身是中性的,甚至有利于表现浮躁而充满冲突的年代里公众视角下的巨星形象。但平平淡淡而又漫长的传记形式和奇奇怪怪的叙述视角下,一切都失焦而缺乏戏剧性,小到个人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大到种族主义政治性对于商业和个人创作的干预,影片永远游离在主角内心与宏大叙事之间没有着落点。结尾死亡前的沉淀部分反而有一些吸引力,再拉出充满表现力的真实影像来为关键台词背书,证明了并非Elvis the Pelvis, 而是《Elvis》the Pelvis
边看边说。第一个一刻钟,两段音乐和视频剪辑无疑已是这个星球目前最顶级的操练……我很期待这片可以解答困扰我的问题,艾尔维斯普莱斯利,为什么在我国叫“猫王”……单加的话“比那个什么怕露底裤先嚷嚷娱乐精神的梅艳芳电影高出四个天宫空间站----我非常尊敬和热爱梅艳芳女士”……兼容并蓄,这是发展成万邦来朝我的核心胜法,可能吗?……后面就太好莱坞了
[2023.03.08 @PE]
5,只有情怀的电影。
多精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