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江郎才尽还是梦笔生花 文/苏七七 田壮壮的《狼灾记》简直是恶评如潮,在豆瓣上得了两星半,4.7分,是国庆档电影热潮中垫底的。
小田择片不慎,老田晚节不保——大片真是毁人不倦,《英雄》、《无极》、《夜宴》,多少大师们一路栽倒。
《狼灾记》10月2日上映,10月12日我去电影院看时,只有晚七点排了一场小厅,观众十人。
但抱着“能有多糟”的预期去看电影的结果是很被这个电影打动了——我觉得田壮壮未失其水准,而这个电影也不能放在原有的“大片”的座标里来衡量它的价值。
对《狼灾记》最大的诟病是“不知所云”,从而引申出导演的江郎才尽,故弄玄虚。
这个电影的原著据说是十五年前侯孝贤给田壮壮看的,井上靖的小说是只有一万字出头的短篇小说,写得极其节制干净而意境深远——但也不那么好懂。
田壮壮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故事框架,但故事在心里装了十五年,已经有了他自己的理解、侧重与偏移。
故事分三节,头一节里,陆沈康是一个戍边的士兵,性格温良和平,将军张安良逼迫着他学会残酷的生存法则,但也以坚毅宽厚成为他的精神归依,冬天将至,张安良战败,部队大雪中南撤。
第二节,撤退途中陆沈康在卡雷人的村庄里住宿,在一个小屋的地窖里,发现了一个因丈夫去世自称“死人”的女子(原作中说这个村中里弥漫着死臭),陆沈康占有了这个女人,并互相有了感情。
女子说,卡雷人与异族人交欢,七日后会变为狼。
第三节,这两个人真的变成了狼。
数年后,张安良作为信使重返边地,有卫兵看到交欢的狼而射箭,狼穷追不舍,咬死了一个个士兵,最后是张安良见到了这两只狼,其中一只对他犹有眷恋,但终于,人与狼互相格斗厮咬起来,张安良死去。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重述这个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似乎非常地“无厘头”,战争,历史,魔幻,凡属大片该有的要素都有,但拼出来的拼图却又不能在大片的原有逻辑里贯穿。
什么是大片原有的逻辑?
因为要吸引眼球,所以需要大场面,因为需要大场面,所以需要架构一个宏大叙事,从《英雄》始,大片的宏大叙事都围绕着“权力争夺”这个核心,将对历史与人性的诠释,大体放在权力争夺的视野中展开。
而这最终还要落脚于“权力的意识形态”:包括一个创作者对权力的理解与态度,与当下的主导意识形态及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以往的大片往往不能说服人,常常在创作者的意识形态的左右支绌(比如说《英雄》,未免过于向主导意识形态献媚,《夜宴》,在商业电影的框架里而违背了主流意识形态)。
而回到《狼灾记》来谈,田壮壮的思路很清楚。
他自己并没有想转型,这个电影是个多花了点钱的艺术电影。
它跳出了原有大片的思路框架,不再以权力斗争为叙事动力,但“权力斗争”这个主题是非常通俗,容易理解的,而《狼灾记》的主题则要空旷丰富得多。
如果从“人类的生存”的角度来看这个电影,似乎可以梳理出一条隐约线索:人不同于畜牲,人的生存不单单是自然生存,而且是社会生存,在社会生存中,演出了人际关系,也演化出了历史与文明。
但是人类的社会生存却比动物的自然生存要残酷得多:畜牲只为了生存下去而杀人,而人却互相残杀,掀起了一场场战争。
陆沈康原本是个温良的人,但最终还是杀了人,成了一个战士,但他最后还是用邻族的太子去换回了张安良,也不愿遵命把战败的张安良缢死。
在败退的途中,他也说自己“死了”,这是一个对弱肉强食,血腥残杀的人类社会的深度厌倦,但是坚毅、爱护、荣誉这些美好的东西,又依然是在他与张安良中关系中能体认的。
第二节里,陆沈康与卡雷女子数度交欢,变成了狼。
在最低的生存条件下,两个人回复到一种自然的生存状态,吃东西,做爱,活下去,并且也孳生出了感情——但是,依然感羞耻。
因为这是自绝于人类,自甘像畜牲一样活下去了。
所以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狼被看到了交欢,会因为羞耻心而将看见的人咬死。
到了第三节里,张安良重返北部边疆时,他老了很多,比当年颓废了很多。
在小说里,变成狼的陆沈康与张安良是能够对话的:“许久以来我第一次恢复了人心,但是已经不行了。
一听到那个伙伴的叫声,我的心又变成狼心。
过一会儿,我就要变成狼了。
变成狼就会袭击你的。
”电影里变成狼的陆沈康依然表达了对张安良的眷恋,但是自绝于人类,当然不能再归队了。
在人类社会里生存是无望的,变成畜牲是羞耻的。
人心是痛苦的,狼心是泯灭的。
在这个“变形记”里,没有选择与没有结局。
社会、荣誉、本性、感情,《狼灾记》里要讲的一个很复杂的思想,它不是一个单线的逻辑,也没有臧否,而给人提供的是一个感受与思考的时空。
井上靖的小说很好,有一种洁净纯粹之感,而电影在重述这个故事时,头一个镜头简直糟透了,这么一个大推镜头,以为要开始的是《指环王》,如果要拍一个好艺术电影,还是不要一开始就来一句陈腔滥调。
接下来,第一部分被搞得更温情了些(陆沈康还养了头小狼!
),第二部分又搞得太艳情了些(这两个人太好看,皮肤太干净洁白,言谈太文明太煸情,小说里的这个女人非常干脆),第三部分很好,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又有悲苦又无声诉,沉重而有怔忡感。
但即便有以上可挑之刺,还是觉得《狼灾记》作为一个整体是很好的,从小说到电影的置换也是成功的。
它能把这么复杂丰富的故事说得开阔而优美,从电影语言的角度上说:镜头,剪辑,音乐,都还是达到了本土大师的水准。
我特别喜欢一组镜头:张安良被狼攻击,摔下山坡,这是一连串的主观镜头快速剪接,山体的一个个局部近景,很快地累加到视觉上,然后是一个蓝天的远景,有丝絮的白云,镜头稍长。
这是一个描写死亡的非常宁静的镜头。
而整个影片的节奏也把握得足够缓慢,如有留白。
大概因为看多了急吼吼的电影,看到慢的电影时,心里会一宽,觉得总算有人不着急。
《狼灾记》这个电影,就好像别人在游戏内比赛得你死我活时,它跳出了游戏之外,规则之外,它想的东西更空阔,但是一个文本又必须受限于原有的文化场域的评价尺度与标准。
田壮壮会郁闷这个片子惨遭市场与评论强盗客栈式的砍头去脚安顿法吗?
还是依然坚持:“我的作品下个世纪会有人理解”?
当时的下个世纪,就是现在的这个世纪,好在这个世纪还有九十年,世事难料,来日方长。
_________《东早》已用稿。
郑洞天说田壮壮是中国导演里最有希望成为大师的人选,他所言绝对是事实。
然而那句话有个特定前提,那就是田壮壮没有被《蓝风筝》耽搁了十年,吸着那口气,一直拍下去。
结果,后来田壮壮不得已打麻将去了。
再到复出时候,功力未能恢复到炉火纯青的状态,典型的中国式人造悲剧。
侯孝贤把井上靖《狼灾记》原著推荐给田壮壮,言下之意就是你田壮壮是最有能力实现改编再现的一个人,那个人不会是高高站在云端的陈凯歌,也不会是穿棉袄提红灯笼的张艺谋。
不过这件事情也有前提——那就是发生十几年前,当时找田壮壮改编边塞历史传说《狼灾记》的想法是成立的,绝对正确,不存在其他人选。
然而在十几年后,到了2009年,这两件事情的外在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了。
有了大笔投资,有了外籍明星,有了电脑特技,有了媒体浸淫,结果《狼灾记》失去了最原始纯粹的一层东西,反呈现出不伦不类的面目。
国庆档上映后,商业诉求、文艺气质的《狼灾记》受到了大范围的批评,票房成绩更是惨不忍睹。
很多人没缓过神来,电影就在狼的仰天长啸声中结束了,更有出现了要求退票和响起嘘声的真实记录。
世人惊呼,好一匹咬人不见血的文艺狼!
还在荒野上奔跑的田壮壮显然高估了大家的理解力,又低估了市场的反作用力。
时到今日,以观众的力量要宣判一部电影的死刑实在太容易了,网络民意就是最好体现,而这个民意的基础并不是建立在被误导和煽动的粗暴情绪上,因为绝大多数人与田壮壮素无恶意,反还带着几分敬畏心理进了电影院。
可惜很遗憾,痴痴等待的他们被结结实实地忽悠了一记。
当一部电影连基本的故事都无法自圆其说,剩下的东西再怎么过度阐释、升华提拔都没有了意义。
况且,就深度解读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有一打田壮壮作品可以去顶上了,完全轮不到大规模公映的《狼灾记》来抢位。
再有如出一辙的大气象和好摄影,那更是老生常谈,食之无味。
《狼灾记》有的,试问《麦田》、《风声》谁没有。
对原著的改动上,田壮壮动了手脚,可惜那只是失败的开始。
陆沈康有了难得一见的仁慈爱心,甘愿放羊与小狼共相伴,逃避战争又被卷入其中。
置入字幕,想摆脱原著的时空背景又处处受限,去得掉壳但剥不了核。
再有唇亡齿寒一说,当陆沈康的存在跟秦时明月汉时关失去了联系,他的内心转变还有跟张安良的人物关系也完全大变样了,催生出狼崽记和断背情的理解倒不是冤枉了。
原著和电影的关键词全然不同,故事语焉不详、情感暧昧不清,导致了角色塑造流于表面、浮于形式,结尾更是匆匆了事,大有无厘头作风。
两个莫名其妙的人突然情欲爆发,毫无根据,观众进而失笑哑然,这种完全相反的意图效果不就是一种彻底背离?
如果有人还拿着《盗马贼》的一套东西来说《狼灾记》,比如你别理故事,要看人在动、狼在跑,那恐怕要被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或者可以说《狼灾记》的尝试是不得其道,可我坚定认为田壮壮是失败了。
即便他真用影像探索过很多的东西,但一定不是发生在这部《狼灾记》身上。
没有进步只会是个托词,影片不是我心依旧的唱诵,更不是只愿君心似我心的诉衷肠,正确的说法是田壮壮在倒退,理念不对,整个制作过程从实际准备、真正开拍到宣传造势一步步错下来的,明白点概括之:人祸。
那并非商业与文艺的问题,也不好理解为创作上的偏差。
因为确实很难用平实通俗的语言去形容和讲解电影,如果有,那说出来只会是云里雾里,纠结难耐。
毕竟一句话的剧情浓缩谁都会,关键是如何让人信服。
不见得人人要懂,可总要争取到起码的好感,表现出真诚与善意。
不幸在于,面对三名可怜的演员还有两头疲惫的狼,我们真的困惑了,谁不解风情。
有朋友提到了飘渺的国际市场,认为《狼灾记》另有追求。
暂且不说这是自毁长城,可拆了东墙补西墙就真的会有成就感么?
就像你真会觉得所谓的国际市场对一个普通人的观感有任何影响加分?
他们会去关心《投名状》和《赤壁下》的外埠票房如何。
我说即便有,那也是在话题冷却以后,而不会重新翻案。
还好田壮壮始终是那个田壮壮,他没有像他的老同学一样暴躁起来,公然耻笑起凡俗来;他也没有三缄其口,躲在一个靶子的后面笑看好戏。
在访谈交流的现场,田壮壮看似和气,可依然是一股孤傲的心气,不可侵犯的姿态。
换句话说,你可以在影片内容上对他的作品进行围攻,就事论事。
一到场下,你很难找到诋毁的目标,毕竟这只是一部被认为做失败了的电影,任何人都有说的权利,却没有强迫别人接受、低头认错的道理。
出了電影院,沒有忍住,第一次罵一部電影「臭」——已不僅僅是悶!
田壯壯還是把鉆牛角尖走到了底。
這一部與他的《吳清源》不說吳清源一樣,他說的也不是井上靖的故事。
仔細一看,其實這不過是吳清源的古代魔幻版而已,看起來與《吳清源》一樣的,把主角設定成寡於表現與內心孤獨的人。
而除卻主角,電影把所有配角都虛化掉了,那些人其實不是人,只是道具,連匪兵甲乙丙丁都不算,這樣就將所有光聚集在主人公身上。
主人公投射著田壯壯以為的境界,用無語來表達與世界的不和諧、不合作。
但田壯壯一方面清高得不願意用語言來與觀眾交流,一方面又希望找到知音。
從他在《吳清源》招待會上,看不起觀眾的態度可以得知他的清高與自卑,因為既然如此,他乾脆連沉默也不要了,電影也別拍了是最好,偏還拍出來,不讓人物更多地對話交流, 倘若覺得對話是多餘的,觀眾可以看畫面看故事知道導演的意圖,乾脆,田壯壯就連字幕解說都去掉算了。
總之,我哀歎自己花錢還請了人一起去捧場。
忍了很久,還是忍不住要說:田壯壯那麼多年了,還是沒有學會怎麼講好一個故事,浪費了那麼多錢那麼多特技!
(事後讀了井上靖的原著,很棒。
再次驗證了田壯壯不會講故事!
)
很久不在豆瓣写影评了。
坦白地说,我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强迫自己从午睡中醒来奔赴王府井看这个影片的。
因为田壮壮,曾是我7,8年前,认为还不错的一位导演。
因为蓝风筝,也因为他家学渊源,我还是比较看重出身的。
据说这部电影出身不错。
前几分钟感觉营养也很跟得上——大场面大制作,颇有风范。
可我越看越觉得,这是一部可以分为三个独立成片的短篇电影作品。
其实仅仅是第三部分,就可以说得很明白了。
主题——人的兽性,兽的人性。
我不追求深刻,确切地说我更希望看到一部简单的影片。
但这片子不够简单,是深刻得有些肤浅。
可即使是一部纯肤浅的作品,也可以令人感觉肤浅得可爱——那就是 什么茶壶配什么茶杯。
这片子在我看来,显然是形式高于主体,架不起来,软。
画面——太多的渐出渐入,过于阴柔。
人物——个个行武出身,但我看不到霸气。
换了衣服,与市井小民没什么区别。
剧情——有点极端。
极端无处不在,但是需要自圆其说。
笑点——回放和小狼一起玩儿的画面,令我想起某款家庭DV的广告。
太腻太甜。
勇士内心的柔软与情感,还是用沉默表达吧。
观众又不是傻子。
主题可以简单,但是不能肤浅。
画面可以唯美,但是不能做作。
他的名字起得很好,但是还不够火候,应该叫田壮壮壮壮,因为他还不够阳刚。
很早前观影《狼灾记》 很无聊 不客气地说 瞎JIBA搞 还有人瞎JIBA捧个人认为 这电影无非是田壮壮在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最钟爱的体位男主角第一次操女主角 互相不太熟 男主角骑在女主角身后 动物体位两人相熟点后 男主角趴在女主角上面 人类体位更熟一些后 男主角还是选择骑在女主角后面 回归动物体位田壮壮很坚定地选择像动物一样地操着!
我觉得这种坚持也很好!
总算有时间去看了期待已久的《狼灾记》,譲叔的演技让我对这部电影男主的表演不会产生任何质疑,而女主MQ那是花瓶问题,抱着只要不会毁剧情就行的心态我进了电影院……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我错了,这次不是演员毁剧情,是剧情毁演员……很遗憾,不晓得老田编剧兼导演是从哪个角度去审视“狼灾记”原著的,总之我的感觉是如果我之前没有看过小说版《狼灾记》我完全不晓得小田切和MQ在干嘛……不论是片子前段陆沈康对于入伍生涯的回忆、他和张安良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其间穿插的与小狼崽的嬉戏,到后面陆沈康与狼女之间的占有、依偎、不舍……剧情发展的跳跃性实在是有些大,该渲染,着重突出的地方大多一带而过,真正应了那句话:“《狼灾记》是拍给读过原著的人看的。
”,此言一出我想对于一位编剧来说应该是莫大的打击,就像当年大家对于《无极》的评价一样,尽管我不太喜欢把两剧用来比较,因为《狼》毕竟有原著的支撑,而且在被如此改编的剧情下,几位主演的演技仍然没有因此失色,就凭这点给出四星的评价给演员们也是当之无愧的了,但是我还是想说老田你要好好思考下为什么有如此的原著,如此的演员还是会给人看不懂的感觉。
下面我想应该重点表扬下MQ同学,虽然我对她之前没有任何好感,而且看片之前有“千万不要因为她毁了譲叔的想法”但是看完片子,我想说她演的算是很不错了,毕竟不是演员出身,以前的电影里也是经常以花瓶的身份出现,但是在该片中一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她尽心了,狼女的坚韧、自尊、对于恋人那仇恨中夹杂着的爱恋和不舍,在动作、眼神中都有所流露,我想对于这样的花瓶,我们因该给予的是机会和时间。
譲叔的演技那是公认的高,虽然很多人对于他有“选片不慎”的论点,但我觉得作为演员,在这部戏里他的演技是个亮点,从刚开篇的逃跑和与俘虏角斗的场面就可以看出,几个简单的后退动作,眼神里不经意间闪过的忧郁与无助,就很完美的刻画出陆沈康前期善良温和的性格。
杀人只是为了自己可以活下去,残酷的边疆军旅生活终于把陆沈康从一个人变成了畜牲,而他也只能以畜牲的心在这片雪地里苟延残喘,直到碰到了另一个早已具有狼心的女人……可能对与狼女起初只是为了占有,但最后他却发现他在她眼里可以看到和他一样的自尊,尽管已成为“畜牲”,却仍然固守着的,人的尊严,于是在拥着她的时候他有了对她微妙的依恋。
于是在听到大雪过后狼女悲切的恸哭声时,他毅然决定随从自己的心——回到那个受到诅咒的部落。
于是最终他们都变成了狼……说道那位由庹宗华扮演的一直照顾陆沈康的将军,也是一位实力演员,老田对他的演技的赞赏是却之不恭的,可以说是影片里标准的硬汉形象,他对于陆沈康的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当然他也有自己成为畜牲的路程,最后高地上望着由昔日好友变成的野狼,那即熟悉又陌生的眼神,最终畜牲还是固守自己的尊严,杀死了亵渎自己的人,而那两匹有了着人的尊严狼之心的野兽,依旧以畜牲的形象驰骋在高原。
此片节奏奇慢,剧情突兀,对白更是不知所谓。
当初冲着田壮壮之名买票进场,坚持看完,完全不懂,彻底无语。
难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一宿失眠,终于明白了田导所想表达的主题:命运。
看的时候完全不能理解,然而剧终之后再回想一下主角陆沈康从头到尾的变化,便豁然开朗。
在短短的时间内,陆经历了一次次巨变:从牧羊人变成狼,从逃跑的士兵变成冷血战士,从仰慕张良安到咬断张的喉咙,从强奸卡雷女到爱上她。
这就是陆的命运:他一次次走到自己曾经的对立面。
他一开始只是个天真的牧羊人,喜欢和温柔的羊群呆在一起;为了保护羊群,他不惜引火自焚驱赶狼群。
这是影片中他和狼的第一次遭遇,这时他站在狼群的对立面,但最后他也变成了一匹狼。
当他第一次接过战袍时,他吓得弃袍而逃;第一次面对蛮族时,他差点被杀死;第一次被迫将刀刺入敌人喉咙,看着对方慢慢死去,他选择弃刀而逃;但最后他也成了一个渴望血与火的战士。
一开始他可以为了张良安而放弃蛮族太子,放弃胜利;但最后张也是死于他的利齿。
我们可以看到,从影片开始到结束,陆都在变化着,渐渐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然而驱动这一切的并不是他的主动选择;每一次重大转折,陆都是被迫的。
从一开始被征入伍,到后来被迫杀人,被雪困卡雷村而遇上卡雷女,最后被风沙逼回卡雷村而终成狼。
而他自己做出的选择,反而对他的人生似有似无。
正如田导所说那样,陆的命运被不可知的因素影响着。
对陆而言,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历史之惩罚”:他并不是为了弥补过去犯下的错误而犯下更大的错误以致最后走向曾经的对立面。
除了陆沈康,张良安和卡雷女也在变化着。
张良安一开始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武将,但最后出场时却成了一个送信的文官,只求快快完成任务,早日回朝。
至于张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影片并没有交代。
卡雷女一开始因为伤心丈夫死去而自称是个死人,并且厌恨强奸了她的陆。
但和陆当了五夜夫妻,看到陆舍命救自己,她自愿委身于陆,不惜违背族训而与陆这个外族人交合。
这让我想起了《色·戒》中王佳芝与易先生。
田壮壮这部片子确实不适合那些为了消遣娱乐而走进电影院的人,因为它缺乏一切娱乐片应该具备的因素:清晰的主题,明快的节奏,通俗的对白。
但看完电影,我甚至以为田导是刻意拍成这样的:尽量把娱乐的因素剔除,迫使观众更着眼于娱乐之外的东西。
话虽如此,但这个故事讲得真有点闷,所以少一星,给个四星。
2011年的补充:做人别装B,装B遭雷劈。
修改评论,只剩一星。
我对田导比较客气是因为看得出人不是存心想拍部烂片出来忽悠观众钱的,比起那些一开始就打着乱七八糟的旗号骗财的人来说,田导值得同情。
是说我对田导非但没什么感情,连基本认知都算是比较欠缺的,在《吴清源》之前只看过《小城之春》(还是CCTV上看的)和《德拉姆》,对前者有代沟,后者倒是还不错看的。
学围棋的时候看了《吴清源》,闷到了,看他仿佛闷观众闷得很欢喜很坦然的样子,我从此划他入“见到名字要绕道的大师”系列。
不过呢(摸下巴ing),Maggie Q是我的菜啊(为了她我才看的《见龙卸甲》),而且还有小田切先生(斋藤一阿一),小田切还是王志文配的音,这不是往死里going我嘛……受不了going,还是咬咬牙下了。
基本上看这个阵容,我一开始是存在“哟,田导要拍巨星堆砌的大片啦”的恶俗想法的,于是田导用高雅的电影严肃地批评了我的恶俗。
那么先要说小说的改编。
就《德拉姆》来看,井上靖的原著很适合田导,又是边塞又是人性又是孤独的,齐全了。
而且原作虽然短,但故事的信息量是足够的,何况田导那个慢吞慢吞的方式好像是他经意营造的个人风格,以这个tempo,这小说的长度拍90分钟OKOK的了,不用像人安导似的还要想办法去搭故事架子。
一切看起来都挺美的……结果就不那么美了。
我不知道是田导的文学修养有问题呢,还是我这人实在太低俗,根据国际惯例,似乎应该是后者。
井上靖算是多产的作家,我只看过《敦煌》《苍狼》和一本包括本故事在内的西域故事集。
他身为中日文化交流大使,对西域文化——准确的说是对西域的没有文化——非常有兴趣,这一点一开始我也不太能理解,后来才看到“放弃的人生”这种说法。
以他一个文青的角度来看,所谓“放弃人生”大概就是从有文化自愿变成没文化,从有意义的生活变成没有意义只是出于生存本能的生活,那么当然是没有比西域更理想的地方了,又远又荒凉又没文化又没事可干,还挺神秘。
另外这位先生感觉还挺悲观的,孤独而且忧郁。
基于对作者的这种认知。
陆从勇士变成普通的男人变成狼就是个放弃人生的过程,那个女人同理。
要“放弃”之前先要“拥有”,陆和女人的人生都建立在很脆弱的东西——他人——身上,你当是神一般的存在丫说灭就灭说没有就没有了,惨!
根据故事描写很明显陆禁欲N久了,就算打仗其实还是有个战虏民妇啥的,但因为蒙恬说陆是“勇士”,一句话给了他身份和人生,于是傻小子就坚守着这份信念像个勇士样的活了下来。
但是蒙恬死了,瞬间其人生也就没有意义了,要为什么活下去?
那个狼女说“死了的人要怎么再杀一遍”是在讲自己(丫死了老公),听到陆耳朵里仿佛是在说他,个么遇到同类了,他才意识到对方是个“女人”,他也堕落成了普通男人。
这是个双重背叛的过程,陆背叛了他的战士身份,女人背叛了她的死鬼lg和族人,于是两个人都被孤立了,被世界给敌对了,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失去重心的孤独了。
那个女人也没反抗到底——她倒是想反抗的,因为作为她所受的教养在她的认知里是不允许自己这么做的——最后怎么说还是求生本能占了上风,她再如何叫说“死的人不能再杀一遍”,实际上还是不敢真去往陆的刀尖上撞。
这又是脆弱的悲剧了——觉得活着没意思,可是又不敢真去死。
这七天里一开始陆算是“被动”的,因为大雪封山嘛,没有选择,他还担心自己被那个女人染臭了。
后来路也开了,他明明可以归队的,也明知要变成狼还是做了,就是他自己选择把人生放弃给了欲望。
对比起来他那个朋友张安良(看这名字取的……)虽然面临了和陆一样的处境——主将被杀(虽然原文中没有描述蒙恬对张的意义,不过大概有说他对所有边塞将领来讲都是神样的存在,可以想像他死亡的打击对张是一样巨大的),甚至改朝换代,他仍然驻守在原来的地方,这是另外一种选择。
陆于是对自己的选择感到羞愧(这里作者突然露出很自卑的意思),但是另一方面他和张既然各自做出了选择,还被张看到了自己最原始的欲望(或者说本来面目),就只有你死我活的下场了。
我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自己这样想法还算是靠谱的。
比较不靠谱的瞎想是,咳咳,井上靖既然把整个故事放在秦汉交替的时候,再加上他把狼视为欲望与残忍的象征(《苍狼》里是用狼血统来解释成吉思汗永无止尽的征服欲的),而且还在末句特别注明在汉朝发生了狼灾,因为其人有侧写历史的前科,也可以把狼视为匈奴人(刚好丫还是蒙古人的祖先)。
冒顿单于登位刚好是秦二世元年,也即是故事开始的时候,后来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奸中行说(奸原指“改嫁异族的女子”,结合古今意思,只有这位太监兄最配这“第一人”的称号),基本上是因为他的背叛才让匈奴在短短时间内强大起来并对汉朝边疆构成了威胁(据路边社传说汉朝名将霍去病也是被这厮间接搞死的),而且中行说变汉奸也是被逼的,丫不想陪嫁出去,在出行前曾警告文帝说“我丫去了就投敌”,结果皇帝还是让他去了,于是他说到做到还真就投敌了。
结合上适当的YY,这部分史实也挺配合这如魔似幻的剧情,要说井上靖在“影射”也未为不可。
当然还有更不靠谱的说法就跟井上先生曾经被侵华日军征来作战的往事有关了。
当然先生是脆弱滴,脚气是严重滴,在华的时间是短暂滴,写的日记是较少滴,所以要说这段从军历史和日本二战战败对于这个故事主题中“建立在人身上的信仰之崩溃”有无关联就很难讲了(主要我放狗也找不到此短篇成文的具体时间)。
那么无论是靠谱不靠谱的想法,蒙恬都是很重要的——被边塞军民视为神的人物因政客的野心欲望而被像只蚂蚁般的捏死是一个点,秦朝灭亡的点,陆的人生死去的点,选择的道路在陆和张的面前展开的点,这个故事的基点。
结果电影里没有说蒙恬什么事?!
这就没点了没点那要如何来解释陆突然对人x兽产生兴趣(我说Maggie Q虽然美女,这片中的出场形象无论如何都不能激起任何正常男士的生理欲望吧)?
于是在本片惜字如金的台词中有这么一句——因为打败了,反正也是死。
敢情是这样(摸下巴ing),虽然这样一来取消了陆的悲剧与脆弱,不过也说得通,人之将死大概看老母牛都是双眼皮的。
我这个观众还蛮好说话的,除了比如把我喜欢的小说P&P拍成青春偶像剧这种行为老娘一百年不原谅之外,对于井上靖这种无爱的作家,我倒不介意你挂羊头卖狗肉。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来了,既然开头变成这样,那后续剧情就不可能是“在孤独中同病相怜而产生自我安慰式的爱情”这种桥段了,必然要走《色·戒》路线,来一通挣扎来挣扎去输给欲望的戏码。
于是激情戏呢?
(搭着凉棚东张西望ing)这真不是我恶俗想看美女帅哥露点(好吧……其实……我是想看的),这真的很必要啊。
你能想像删掉了所有激情戏的《色·戒》如何来解释王佳芝的选择吗(敢情只剩那只鸽子蛋,成赤果果的拜金了)?
你爱拍得唯美不唯美那是你自己的选择,《色·戒》就半点也不唯美看得人压抑难受,可是“有”或者“没有”就是原则性问题了。
——结果还真的tmd没有。
那两场不痛不痒的不能叫“激情”戏吧,就是一般的船戏而已啊,还拍得很上世纪,很有些三级片的风采小田切和MQ如此极品的组合居然能搞到一点也不让人心动也是一桩本事啊,田导!
这边跟母狼没交集,那边你还放张安良嘎多戏份……原著中其人不是作为陆的“对照”存在的吗,怎么在本片中如此暧昧(我这都还没有进入同人女mode呢)。
我看到一大半的时候开始怀疑田导是不是借着井上靖小说的皮其实是想讲一个很隐晦——其实也不隐晦,应该算都挺明显的了——同性爱故事?
因为这部电影到最后简直可以这样解读:陆是爱着张的,因为无法面对真实的感情所以选择了逃避,在女人的身体当中放纵自己的欲望,最终背叛了自己的本心,杀死了自己的爱人。
这么解释ms也蛮唯美的说,我还蛮喜欢的(大冒汗ing)这样一来,连那个让我很困惑的张安良扯断绳子的镜头也就有圆满的解释了——缘断难再续啊难再续,放弃太久的东西,再拿起时已经脆弱不堪靠,这太浪漫了,可以拿去写同人小说了,我被自己感动了(被踢飞)那无论是同人不同人的改编吧,我记得小说里狼最后一次开口说话是咬死张安良之前,可以说张是陆最后与人类世界和人类感情的交集,咬死他也等同于最后的放弃,由因诅咒而困于狼身内具有了狼心的人类变成彻头彻尾的狼。
结果电影里的狼不会讲话(或者说是台词配额有限——不能超过风云II,所以田导歧视动物,没有给他们说台词的名额),上来一个交待也没有就把张给咬死了?!
(O口o<-这就是我看到这一出时的表情)。
于是张为什么要死?
陆为什么要咬他?
羞愧呢?
暴露呢?
本性呢?
你就是真的是那个bl改编版,最后也要有点“我不是无情,冷酷,无理取闹,我是实在无奈”的表示吧。
接下来是选角的问题。
为什么要找小田切(丫姓氏太长,以下简称小)?
我觉得现在国产电影的casting逻辑让人五体投地啊,那边《风声》里明明是个日本人的角色偏要找中国人来演然后叫日本人配音,这厢明明是个中国人的角色偏偏要找日本人来演然后中国人配音——你们是吃饱了撑的是怎么的?!
这样语言不通比较好玩是不是?
不过小比黄要合理一点,因为他确实有担当这个角色的特质——长得像狼,气质像狼,清冷孤独阴郁而且型男,走这个路线的中国男星还真的好像没有。
所以这个选择勉强解释起来倒也不是那么让人难以接受的。
MQ可以解释说她那个角色本来就不是汉人,语言生涩不是问题,而且她是混血,出演“异族女子”更有说服力。
选角虽然我可以帮导演来合理化,但是两位的表演就无法合理化了。
这片已经没什么台词了——没有台词的话一切情绪都要靠导演的镜头和主演的肢体及面部表情了,结果这两人完全一副找不到北的样子,简直看得人云里雾里,要不是我先前看过原著小说,而且对田导的风格有一点了解,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简直是放过一半的时候就要弃片了。
我一向痴迷王志文蜀黍的声音,三不五时地幻想他能出个朗读带啊什么的。
知道田导找了王蜀黍来配音我还对导演与我难得有共同审美而雀跃了一番,没想到这回他可是拿声音结结实实地雷了我一回。
尤其是船戏的时候,听到王蜀黍那极有特色的声音哼哼哈哈的,我那个风中凌乱,感觉像王蜀黍在配18禁的drama还是什么的,违和度太高了,接受不能啊我接受不能(于是说我这个声控还是有点节操的)。
而且王蜀黍的声音ms只有他自己能用或者可配旁白,配给别人的时候表情完全不对,感觉这个角色好像在自说自话一般,真当囧囧有神。
不过我负责的讲这部分不是导演的错,看王蜀黍平时的表现,谁能想到他配音能配得那么囧啊最后就是拍摄的问题了。
我从来没指望田导有什么“娱乐性”有什么“节奏感”有什么“叙事性”,您就慢慢来吧,我不急……可是您死活不用台词的话倒是拿出只用镜头就把事情说清楚喽的本事来啊!
(掀桌ing)《吴清源》里就是字幕字幕字幕——我这是看截图动画呢还是幻灯片呢?
本片里更过份了,不仅字幕,而且还给我直接打到画面中间……而且什么把xxx救回xxx这种情节还要用字幕写一遍,你当观众是瞎了还是NC?
你用镜头真是讲不清爽又死要装酷不肯说人话非要用字幕这种干扰视觉分散注意力的手段的话,麻烦你至少学学隔壁《麦田》(反正你们俩都是学黑泽明,师兄师弟就别客气了)把一幕幕地隔开,加个随便什么东南西北春夏秋冬的标题,然后干净的黑底上尽情上你的字幕吧,别损害我视力啊我说!
而且我就不懂了,这小说的情节线极其清楚,还是沿时间展开的,两句话就交待出来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非要打字幕,这到底是怎么想的啊?
(散文或者诗意电影的话,也应该是配旁白吧。
侯孝贤倒是也不喜欢台词,不过他的电影通常也没什么太复杂的故事线)还有某几场的戏那真叫一个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我极度怀疑田导是欠了灯光师的工资,人家挟怨报复来的。
“压抑”和“孤独”不代表说就得让观众黑糊糊的看不清楚吧。
你要是心让人看不清楚的话你还拍电影干什么?
我看田导这部电影下片后要吃点百忧解了。
还有记得下回别再欠灯光师的工资了。
作为一个电影院公映的片子几乎从不缺席的通俗观众,从2007年底到现在,在我的影单里,排名最后的是那部匪夷所思的“开车”戏(因为全剧不是两个人开车就是四个人开车)《亲密》。
那部片子全场观众非常稀落,首都电影院最小号的放映厅只坐了三分之一。
片子没放完走了三分之一。
结尾的时候全场哗然。
因为观众们既没猜到开头,也没猜到那结局。
今天这个影单的倒数第二位可以加上一部《狼灾记》了。
可能激情戏是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其他的段落好像都可以独立成篇。
铺垫太多,到真正入题的时候,有点“一鼓作气,再二衰,三而竭”的感觉。
往高处说,整个片子可能是在说人性和兽性的问题,有时候人性不如兽性,有时候兽性压过了人性,到最后兽性竟然还比人性温暖,到最后的最后人还是人,兽仍为兽,只是各奔天涯路而已。
这是我努力往深刻的方向去靠的,但实话实说,这片子很无聊,无聊到放到不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观众就走了三分之一,这可是很少见的情况。
貌似中国导演会讲故事的很少。
或者他们是故意不想好好讲故事?
冯小刚的《夜宴》,玩味玩心跳,最后让人毫无记忆,除了那些诡异的舞蹈的碎片;《黄金甲》有个那么好的故事框架,却讲得浅表虚浮,最后红的貌似是结尾曲——以通俗的名义。
其实导演没有必要故弄玄虚的,这跟智商还是审美情趣无关。
艺术再怎样也是来源于生活的,抽离了内容的框架,再辽阔,主题再深刻,都显得很矫情,空洞。
就好象一些虚荣的形容词,华丽又孤独地在风中飘凌。
好像中国的很多导演喜欢讨论深刻的主题,怀有很崇高的电影理想,但是大荧幕前的观众也许并没有那么高的理想。
要知道每年能公映的影片(貌似是国产?
)只有五十部不到,也就是说如果每周末看一部,那还有几个周末无片可看。
所以每当我在电影院里寻求一点放松的时候,看到这样漫天飞雪的文艺“大片”,就有点愤怒地觉得它们浪费了名额。
不知道是不是看电影之前被人打了太久的预防针,所以觉得其实也没有那么差虽然剧情之间的不连贯也很有可能是因为送审之后删节而造成的历史性伤痕,但是不管怎么说,从Maggie Q的出现,到Maggie Q和小田切让一而再再二三的激情,都显得有点突兀。
T跟我说,基本上没看明白整个故事是个什么逻辑,其实,田壮壮想要表达的也许是小田切让和庹宗华之前的凄美爱情——第一Part里将军和小田切之间的眼光流转啊小田切不忍杀人时候将军在他身后的温柔一刀啊绝对是爱恋情仇的开始啊于是,顺理成章的,为了保护自己心爱人的性命,小田切不惜输掉战争,把太子换回了不幸被俘的将军,送他回京城疗伤自己被困在深山老林Maggie Q意外出现,小田切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其实是因为内心一直挂念着远在京城的将军,内心沮丧又绝望,才忽然爆发……和Maggie Q一直激情啊激情啊激情啊激情……其实是为了掩盖真实的自己的爱恋而激情……第三Part,将军再出边疆,已经变成了狼的小田切一直眼神凄惨柔弱地跟在他身后,Maggie Q要上前攻击他,小田切奋不顾身,阻挡自己的女人对自己的男人下手……Maggie Q出于嫉妒,还是坚持上前咬死了自己男人的男人。
于是,最后的最后,就出现了电影最后的结局——两匹狼,在凄美的山头,大声地哀嚎恩,我坚信,还是这个逻辑比较说得过去。
好久没看过那么芭乐的片子了
豆瓣的评分真不可信,可怜的田导……这样也好,被踩得越烂的片越多中国观众看
刚看完 不知道电影想表达什么 难道是想说因为厌恶战争、因为对现实不满,一个人宁愿变成一个动物?或者还说了狼也是很重感情的?等了30分钟女主角才出来 看完电影才知道那个老兵是庹宗华演的 其实画面还是挺漂亮的,应该说这部电影还是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的,就是不知道田壮壮想要表达点什么是他在故事
挺好看的阿,不比斷背山差
其实我只是来看田壮壮和maggie Q的~~~故事方面还未明了~~~
看过跟没看没有什么区别。
老田装装 小田且让
回味了一年。有问道了。粗犷的质感,最接近性的吸引。
田壮壮任性了……
为了生成而看
男主角不错
连做爱戏都没拍好
建议改名为《色,狼》或者Fucker in the Dark
我因为在漠北生活,所以给你四星
烂到一定境界了
田壮壮注定曲高和寡,然则其作品必定意蕴非凡。
动物世界
想法不错,但是商业性和艺术性有点四六不靠
很不错的电影,要耐心看,是文艺的商业片
摄影之美反而更衬托出电影其他部分的垃圾,而且无聊到家,如果不是当背景看真不知道能否撑下来。2009的片子拍的比1909还差,坚持了《吴清源》的差劲,也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