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甘肃人,对北方的那种风沙苍茫的感觉有着说不清的感情。
幼年时艰苦的劳作和环境然我一直有一种想逃离这个地方、逃离土地的感情。
我以为读书可以让我离开这些,其实,天工也不作美,我最终还是没能脱离这些。
当真正的离开黄土高原,离开黄沙,我才觉得那些沟沟壑壑的里边,是深深地刻在我心底的。
当看到苍茫的黄色,还有发干而又黑红的脸,干硬的头发,一脚踩下去飞扬的尘土,依然是说不出的感情。
咳咳,说远了,就说电影吧。
我一直认为,电影不只只是演员形体和表情的表演,声音也是特别重要的部分。
电影里骆驼客们厚重的鼻音就想西北的黄沙一样有着地域性的特点,演员也确确实实有这样的表演。
如果真让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来演,还真有点儿的沙漠里看见椰子树的感觉。
演员的脸型也比较符合西北人的特点,下巴的轮廓清晰,典型的方形脸。
有鼻梁,却不见深陷的眼眶。
骆驼把式对响箭的重视,驼队中各种忌讳的东西,虽然是一些小情节,但是都是特别细心的描述。
这些细节都能看出导演用心。
导演高峰时新疆人,能看出这个新疆人对西北的感情。
故事上来讲,叙述和的故事推进的主线都比较符合东方的审美。
故事的主线是骆驼客运送货物之时和快枪队的斗争,辅助一条大师兄和师傅独女的爱情。
故事推进没有刻意去营造一些巧合去推进,情节发展也比较顺畅,没有很生硬的感觉。
就这点来说,强出匹夫之流太多。
电影的画面风格很是有中国的特色,没有那种可以模仿美国西部片的味道,而且几乎没有跳戏的地方。
导演能一直大这种独特的中国式的粗狂的美延续至整个电影之中,实在相当之用心。
故事之外所要表达的内涵——信念,相当打动我。
骆驼客有信念,就是绝对保证货物的安全,就像女主说的,这个信念是几百年来骆驼客生生不息的原因。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除了要战胜严酷的自然环境之外,还要面对人性的贪婪、欲望,骆驼客的信念才能支撑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穿越沙漠,带着不多的钱回到土城里,等待下一次出发。
快枪队是政府的人员,在战斗减员只剩下一人的时候,依然不退缩,支撑他们的也是信仰。
两方,都是在沙漠里挣扎的人,都对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
想到自己对自己所做的研究之态度,只能算作是工作,却没有为之坚定付出的信仰,感觉真是讽刺,某人说过,做研究是要有信仰的。
其实何止是研究啊。
电影的结尾,接受货物的是陕北的八路。
大家一贯的看法是狗尾续貂。
但电影中又说,骆驼客从不与官府打交道,这八路也就算不上当地当时的官府了。
其实,在那个吸收一切不安定分子作为革命战士的年代里,那支革命队伍怕是也不会被认为是多麽正义的武装吧。
电影的结局是否狗尾续貂,打个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吸引我的地方:1.大漠风景2.年轻小伙尕子精明能干,年纪轻轻但武艺不凡3.与年轻姑娘朴素而又动人的爱情4.姑娘对爱情的执着5.骆驼客重诺言6.弓箭战斗的场面也很喜欢
电影《骆驼客》是高峰导演,讲述了东疆一带的骆驼客,为了运送抗日物资到陕甘宁边区,遭遇了当地政府的快枪队阻截,最终在付出了巨大牺牲后,骆驼客用弓箭歼灭了快枪队,安全地把物资护送到目的地。
主线之外,还有一条辅线,小骆驼客佟二尕与他的小师妹戈红儿的爱情。
与其他刻意学习西方的电影不同,《骆驼客》自始至终坚守着中国传统意境美学的风格。
无论是故事框架,镜头语言,还是演员演绎,影片流畅地完成了风格的统一。
故事开篇,一众驼队满载着货物行走在金灿灿的大漠上,小骆驼客唱着西北风情的歌谣。
全景镜头下,驼队拉着长长的影子,然后一个特写,拍了摇晃作响的驼铃。
整个画面洋溢着东方边塞的美学。
人物的对话也用了西北方言,别有粗犷彪悍的韵味,与这茫茫大漠相得益彰。
剧情由红儿的旁白来推动和解说。
青年演员张玉龙、陈旭竹饰演了二尕子和和红儿。
可惜的是两人后来并没有红。
佟二尕与小师妹红儿青梅竹马,但在驼把式戈师傅眼里,二尕子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摔跤赢了,不要骆驼,却要一匹马。
和师傅比箭术赢了,不要玉石,却要小师妹,只因为自己酒后的一句戏言,小骆驼客竟然当真了。
师傅跟他解释,一个月前已经把红儿许配给了一个大户人家,下个月就出嫁了,跟着你,你能养活她吗?
二尕子满心失落,却也无可奈何。
东疆一带,女儿出嫁,是由家人护送到婆家,三个月后再举行婚礼。
这显然不是中原汉地的风俗。
都说古代女人社会地位低,相较于偏远地区,中原一带的女子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
戈师傅接了老主顾的一单生意,运送苏联来的物资到陕甘地区。
随行的几个徒弟说,路上看见哈密府的告示,禁止运送苏联来的物资,听说那边正在打仗。
影片没有去过多渲染抗日救国主旋律。
戈师傅决意护送这批物资,出于自己朴素的处世哲学,一方面老主顾有恩于驼队,一方面,既然接下了这单生意,再艰难也要把货送到。
另一边,女儿出嫁的日子也到了。
戈师傅让二尕子护送红儿去婆家,自己和几个徒弟去护送货物。
戈师傅明知红儿不愿去婆家,二尕子喜欢红儿,为什么还要让他护送红儿呢?
我想,这恰好说明戈师傅对二尕子的足够信任。
有一点他是笃定的,红儿由二尕子护送是绝对安全的。
果然,半路上,二尕子带着红儿安全地和驼队会合了,他们并没有去婆家。
事已至此,戈师傅没有过分责备。
二尕还发现一个重要情报,路上有人在跟踪。
故事进入高潮,戈师傅当机立断,驼队分两路,由二尕子和红儿挑几匹攒劲的骆驼先走,在前面梁子会合。
他和剩下的几个徒弟带着空货箱若无其事的继续往前走。
很快,骆驼客和快枪队遭遇了,开始了弓箭与火枪的对决。
最终二尕子和红儿联手干掉了快枪队长,给父亲报了仇,把货物送达目的地。
他们俩组建了新的驼队,继续骆驼客的生涯。
影片故事情节紧凑不拖沓,动作戏一气呵成,扣人心弦,情感戏穿插点到为止,没有喧宾夺主。
风格上坚守了中国传统审美,不失为上乘之作。
还要再看,希望电影频道重播,大漠民村粗犷的风情,一路叮当作响清脆的驼铃声,憨厚又机灵的尕子,斗智斗勇的护镖驼队,,狡猾无比,阴险的,狠毒的抢匪,,古老的护身弓箭和现代长枪的比拼,尤其二尕子仰射长箭,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不知道演二尕子的演员张玉龙怎样了?
没看到他的别的作品。
期待他再出新作!
扮演老把式的刘就和那个角色浑然一体,那个味道,赞。
还要看,希望重播!!!
韩国冷兵器强片,弓的山寨版!从匕首到弓箭,韩国人在冷兵器电影的水平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再看看关云长,从马上变成了马下,从1米9变成了1米6,从智勇双全的统帅变成了草莽村夫.可惜中国编剧不懂兵器,编不出精彩的段子,导演指导不出冷热兵器的战术,摄影更拍不出新颖的视角,后期做不成震撼的特效! 编剧导演们射过箭吗?打过枪吗?
很久没有豆瓣评论,包括一句话都没评,默默潜水,这部片是在回成都的车上看到的,非常DV的感觉,但胜在写实,美美看这一枪一箭挂,在想起主旋律万箭攒心都不死,这部片拍得太好了,虽然后面狗血,但是应景的不错,骆驼客也不清楚最后东西到底给谁,只是忠于诚信,看过民国时代的很多段子,这些朴实到极点的淳朴,除开还能在没有离开原住地的藏民身上看到,外面的社会,早已浮云,诚信,所谓商之根本,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不能免俗,领导最后一个死,比如火枪队长。
大漠,胡杨,骆驼,实实在在的西部,朴实诚信的骆驼客,给越来越多的国产脑残片上了结结实实的一课。
有时候不需要那么华丽的装束,花哨的动作,匪夷所思的剧情。
一味的模仿别人只会迷失了自己,到最后还把自己的原汁原味丢的无影无踪。
不要总是说国产片在好莱坞大片面前一无是处。
骆驼客,简简单单的剧情,豪爽朴实的人,却能征服很多人的眼球。
个人感觉导演无时不在流露出来一种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即使搭上人命,也要把货送到。
就因为这以血祭奠的誓言,才使得千百年来骆驼客的生生不息。
影片不仅营造出了悲怆苍凉的西部大地,更由衷的赞美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那千百年来始终不曾抛弃的诚信。
在我们一味追求新鲜的外国电影时,是不是要思考一下回归本性。
附:本片绝对属于名不见经传但是很好的电影,个人认为豆瓣上的剧情简介很狗血,各种用一些虽然称不上夸大但是很不适合这部片子风格的字眼(诸如身怀绝技、古老神秘、疯狂追杀、意乱情迷等等一些被用烂了的字眼),以至于我看完简介后本想放弃这部电影,以为这又是一部很傻X的脑残片,但是看完一部分人的影评才意识到这是一部好电影。
不知各位朋友有木有这想法。
看了太多都市白领意淫爱情剧、荒诞穿越剧、无聊的惊悚片,终于看到一部制作精良有诚意的电影。
剧情、人物、表演、摄影都上佳表现,值得一看。
不过看完电影多少有点遗憾,主要集中在一下几方面:第一,思想主题过于平淡,缺乏层次。
《双旗镇刀客》那种少年英雄气概和复杂人性的揭示,使影片思想层次丰富立体。
相比之下,《骆驼客》集中展示的把货看得比命重要、讲信誉这个主题略显单薄。
如果剧情设计上,能在枪和箭的矛盾上做点文章,比如,最后女孩杀死boss的是用敌人手里的枪,而不是传统的箭,或许能阐发其他新的思想。
第二,高潮部分战斗干脆利落,主要人物几乎都是瞬间毙命,这点非常好。
一扫国产片主要人物打不死,交党费之类的恶习。
不过在高潮部分战斗方式细节设计似乎还显粗糙。
缺少斗智斗勇,没有花样。
比如箭和枪各自特点在什么地方,长短处何在?
3对3的时候,怎样对决更好。
好人一方在一人被干翻,人数明显处于弱势,敌情不明的情况下是否还要继续硬拼,是否应该边打边撤,拖延时间?
影片这段表现过于单调,纯粹是两伙人火并。
此外,从军事常识看,战斗力最凶悍的日军在伤亡超过三分之一后也会丧失进攻能力。
而哈密府快枪队在伤亡超过三分之二后,居然还能继续追击,这种勇猛顽强作风和敬业精神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此外,快枪队的着装过于现代,让人时常出戏。
第三,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的感情爆发点不够猛。
两个演员演得都不错,可是在剧情设计上,如果能多蓄点水,比如设计一些误解,有些委屈,最后迸发到一点,这样他们的爱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总之,虽然有些平淡,可还是一个很有诚意的好片子。
期待导演新作。
从匕首到弓箭,韩国人在冷兵器电影的水平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韩国人的代表作,大叔:玩匕首,用手枪如何打碎防弹玻璃,打车轮让汽车爆胎失去控制.这些都是韩国人的原创,实际,有效,甚至惊艳.弓,拍的也很精彩.再看看中国的冷兵器片,关云长,从马上变成了马下,从1米9变成了1米6,从智勇双全的统帅变成了草莽村夫.那大刀刷的真是耍大刀,照搬京剧里面的,形而上学,毫无实战价值,也不好看. 中国编剧都是胡编不懂兵器,编不出精彩的段子,导演指导不出冷热兵器的战术,摄影更拍不出新颖的视角,后期做不成震撼的特效! 编剧导演们射过箭吗?打过枪吗?不从实战出发,射箭的还能躲子弹....汗啊,你有黑客帝国那两下子,还射箭干嘛,冲上去踢死枪手都来得及.
骆驼客性情豪迈,彪悍,并且始终恪守着属于他们的信条。
整部电影感情上收放自如,真挚感人;场景上既有大漠的苍茫,亦不缺乏胡杨林的唯美。
细节上从制弓烙饼到饮驼喂马让人感觉当年骆驼客的生活也大抵如此,丝毫没有矫揉造作。
但是,但是,白老板你干嘛呢,什么装备一个连什么的,把八路也给弄出来了,一下子感觉就好像一个彪形大汉被裹了小脚,不装B似的向党靠拢一下会死呀,就他妈两分钟把一部电影都给弄坏了
宁夏方言
国产西部片,剧情不跌荡,没有华丽特效,却不失为一部颇有味道的诚意电影。画面挺美,大漠孤烟,导演把对故乡的质朴情感表现出来了。结尾不敢恭维。
箭
风格有点怀旧了
从来没想过大西北简单粗暴的黄土电影能如此抓人心吸引人,特真诚,豆瓣里冷门的好片评分都不咋高
cctv6看的,画面很美故事也不错西北方言也很赞。。挺不错的
弯腰躲子弹...
难得讲的不错的西部故事,我们自己的西部。
不错,
情节好老套 但是整体还行
本来前面都不错,简单的故事、质朴的情感+新疆大漠风光风土人情,不疾不徐却滋味醇厚。就结尾太牵强了,非要说成骆驼客们前仆后继支持陕甘宁抗日。。。其实人家只是坚守镖局师傅的职业准则,谁给钱交运货物都会全心全力去干的啊。电影画面着实优美,加两星都不为过的;可惜为结尾,必须减掉一颗星。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朴素的西部片和如此诚意的国产了。
不需要演技,只要展现朴实,真诚的生活就深深的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一部普普通通的骆驼客讲述着平凡的故事,给人的印象却远远胜过好莱坞大片。刘小宁导演比冯小刚,张艺谋强太多
还行
好好看!国产电影大多数应该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准,才能在世界上叫板呢。长枪和弓箭的垒战太好看了,弓箭在这个片子里特别有味道。
挺不错的,不过感觉还是没那么充实。感人么?感人么?也许感人吧...至少看了结尾那段话,学到了点什么。
请忽略那个结尾吧……
枪与箭的对决,精彩,也让我认识了盛世才这个人。中国味道的西部片
去大理的大巴上刷完一部
13-11-1 当额济纳旗的胡杨林开始成为旅游新宠的时候 看看胡杨林真正应该有的味道 和骆驼客一样 坚忍 扎实! 片子也好看 故事简单清楚 小男主人公年龄再大一点就更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