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色姜# 电影分享🎬👉年后不少小伙伴去了西藏·今年的热门旅游地·既然没假期·看部藏族电影也不错·刚好让心静一静👉*阿拉姜色*是一首藏文的敬酒歌·电影里出现了几次·均是不善言辞的男女主用该歌与孩子互动👉女主(俄玛)的前夫因病去世·孩子(诺尔吾)留给父母抚养·自己再嫁男主(罗尔基)·罗对俄疼爱有加·结婚第6时俄因身体不适去检查·发现身患重病·不愿意跟前夫一样全身插满管子死在医院的床上……另一方面·前夫离世时答应他·会带着他去拉萨……于是对罗瞒着病情踏上前往拉萨的路……后来罗得知妻子重病陪她上路·儿子也加入进来……👉本以为三人行能顺利到达拉萨·却没想俄病情加重·中途去世……临终心愿是让儿子带着自己和前夫的遗物去拉萨…同时希望罗能和儿子同行……👉整部影片里·最难的也是最打动我的是罗尔基·一个后爸该如何安置这个孩子又要如何跟他相处?
一个丈夫如何处理自己妻子和其前夫的遗愿?
一个男人用什么样的心境去理解和包容妻子对前夫的爱?
…真的真的太难了…👉罗尔基是一个普通人·看到妻子和前夫的合照有自己的私心非常正常·换做任何一个人都有·这才是人性!
👉但…他虽不善表达却会跳下水潭·只因看到诺尔吾的玩具漂在水上·以为他落水……会等诺尔吾睡着后·打着电筒给他受伤的脚敷药……👉最后·罗尔基替妻子完成了心愿·诺尔吾看到布达拉宫时无比兴奋……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结束·而是未来新生活的开始!
愿这对新父子一切安好[爱心]Ps:信仰的力量无限强大……对于一个藏民·“我要去拉萨”这句话·意义非凡·不是随便可以许的愿·足以献出身家性命!
[合十]
电影中最感人的不是丈夫罗尔基在俄玛病终前握着她的手留下的眼泪,而是他拿着自己与俄玛的结婚合影在毛胚水泥墙前倒下去的那一刻。
如果说前者仍然是一种对死亡这幕悲剧收场自然会到来的悲伤,那么后者则包含痛苦、心酸、怨恨、不解等复杂情绪。
罗尔基不知道他到底做错了什么,要遭受这样悲苦的命运:想要的孩子流产而亡、爱人在临终前念念不忘前夫、明明对孩子关爱有加为何被报以怨恨……电影抛出了一个关于生命复杂性的难题:因为罗尔基无法理解,只能委屈地痛哭流泪。
在费里尼的《大路》中,有过相似的时刻。
藏巴诺在异乡再次听闻熟悉的曲子,那是杰索米娜曾经学会并喜欢吹奏的一段旋律,而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却已消失于人海。
藏巴诺蜷缩着身体在海边痛哭的镜头留在了每个观众的记忆中,既是悔恨也是自责……是认识到曾经的生命状态已然消失后感触到的悲恸。
这同样关诸生命复杂性的问题,角色无法理解这种复杂性,于是只能诉诸于眼泪。
男人的眼泪,还有什么比这更难得一见呢?
还有什么能撼动一位钢铁直男固若金汤的内心,窃取几滴眼泪?
什么也不能,只有关于生命自身的神秘和复杂,而这无疑能够与宗教(情感意义上)联系在一起。
因为唯有在理智和情感都无法理解生命的情况下,我们才会求助那个至上的东西,要么将其想象为一个存在的实体,那便是上帝(佛、安拉…),要么将其构想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这便是神秘主义。
这是远比简单地表达人性更深刻的东西,它触及了精神的根底,那些平日无法意识到的暗区域,但这又是人与生俱来的。
俄玛念念不忘前夫的遗愿,执意前往拉萨朝圣,难道是作为丈夫的罗尔基能理解的?
罗尔基不愿诺尔吾到自己家生活,难道是年幼的诺尔吾所能理解的?
而罗尔基将俄玛与前夫的合影撕开贴在墙上,诺尔吾也同样理解不了。
太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完全理解别人的思想和举动;说到底,我们自己的想法,又能理解多少呢。
生命是极其复杂的,太多电影忘记了这一点。
《阿拉姜色》将这种复杂性表达了出来,并让它在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得到了表现(这是为何电影让人想起《小偷家族》的原因)。
结尾,被粘好的照片从盒子里跳出来,这一幕细节既出乎意料,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这个设计远比任何交流或解释更能化解情感上的矛盾:无言的感动。
东方人不正是以这种方式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语言的残弱无力,语言的虚假。
一直对女主的离开方式耿耿于怀,觉得电影编的还不够合理。
关于朝拜、皈依等,应该是一个忏悔和思过的过程。
痛苦到极致后对执着的忏悔,包括个人情感,每次的头触土地,换来的应该是解脱与轻松才对。
可能电影关注的,还是普通人的生活本身吧。
123457788913345667889946543254378332
阿拉姜色,2018年上海电影节金爵奖获奖电影,果然名不虚传。
选角合适。
不管是容中尔甲出演的男主角、尼玛颂宋出演的女主角还是那个一直低着头和小驴作伴的小男孩,都有种让人迅速入戏融入电影的能力。
尔甲老师虽是一介歌手,但在表演方面也能共通,不刻意不做作,表现得跟平日生活一般自然。
该片是第一部以嘉绒地区方言为主的电影,嘉绒正是他的家乡,相信他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也糅进了电影里。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还是令人动容。
男主角对妻子的爱护溢于言表,言语上一直劝她去大医院治疗,行动上不放心妻子独自上路最终还是陪着一起走。
最喜欢的镜头当然是一家三口坐在火堆前唱着阿拉姜色藏语歌的那段。
不管是气氛、用光、神态,都非常合适,过一分则满,少一分则瘦,影片中的表达刚刚好。
艰苦的生活中,一点微光,和家人在一起的暖意,就足以让人支撑着走下去。
正如映后导演所说,他只是想展示藏区人民和我们一样在生活中面临的困境、苦恼和生离死别,而不是用一种猎奇的眼光去探究。
宗教信仰流在藏区人们的血液里,已成为如穿衣吃饭一般的常态,并不特别。
我们每个人面对的,是以什么方式选择并过完我们的一生,带着承诺带着期望,负重前行。
女人在哭
女人请求夫 罗尔基在弄上图的烧火,女人要自己弄医生说检查结果几乎没说男人水坑滑倒女人想磕头去拉萨朝圣,男人说太远男人想陪女人,但女人说男人的父亲谁来照顾(可能检查结果不好)给父亲买了剃须刀和鞋女人回娘家,那里的儿子诺尔吾不亲近自己了男人收音机听天气有雨也去,一路上早晚会遇见这样天气存折给丈夫,看照片,已经6年了女主俄玛同行的两个女人都不是磕头过去,其中一个说自己出生以来还没这么累老公找上了,说知道结果了,为啥要瞒着她,女人说她梦到了,都是命两女人都没回来,现在你一个人去吧,丈夫把行李丢给女主女人抱着行李哭女主弟弟来了,丈夫带着儿子也来了,儿子与其他同龄人不一样,打算等一年上学但女主不允许这么说诺尔吾头套塑料袋,想吓卡车司机。
父笑包容,弟弟粗暴
文/赛人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我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是《阿拉姜色》,也是我看的十几部最新华语电影里,最好的一部。
于我,算是一场意料之外的压轴。
在经历那些没有日常、没有张驰、没有将心比心的影像之后,松太加的这部新作,让我意识到电影与人的关系,一旦真的建立起来,是很难疏远开的,这话对华语电影尤其适用。
松太加的电影,我算是一路看下来,一部比一部有提升,一部比一部更能解决问题,也更能提出问题。
这其间的一问一答,不是为应试而作,所以,他也就不必那么紧张,那么急于获得某种可供昭示的站位。
它只是让挥之不去的郁结慢慢的散开,到后来,解铃与系铃之人,在不在场,都不关乎要义,于是目的与过程有了并置的可能性,这是最令我欣喜的一点。
松太加 2015年《河》 剧照这届上影节,最热的电影是戛纳金棕榈的新贵《小偷家族》。
它所要讲述的是家庭的组建,与先天的血缘并不构成非如此不可的关系,它与后天的彼此取暖、共赴劫数倒容易十字相扣。
这与《阿拉姜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小偷家族》在表达上更旷观一些,血浓于水也好,萍水相逢也罢,这两种家庭组建形态的破灭,只是证明“家”乃概念的产物,至于什么样的事物能如影随形的服务于心灵,是枝裕和保持着恰到好处的缄默。
《阿拉姜色》所描绘的也是一个临时家庭,是怎样一点点组建起来的。
那对准父子,他们之间基本不使用亲人的称谓,而在他者的眼中,他们是再正常不过的父子俩。
这种被凝视的视觉状态,将尴尬化为无形,将润物细无声的默默接受,表现的既温婉又幽默。
而那头失孤的小驴,当苍蝇逐血的嗡嗡声响起时,我刚看时,以为是在画蛇添足。
而当这只小驴负重前行时,它成为了这场朝圣之旅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时,便深觉这牲口,是这沓无人烟之地,惟一见证父子和解的目击者,心下释然了许多。
也就是说,它只是一群生命在靠近、在移动。
父子情感的递进,除了最常规的父救子而落水为转折外,更深切的契机,是对遗志的继承,朝圣的理由也在于此。
当圣地就在眼前闪亮之时,还需有一个良辰吉日去应对你需安放的心境。
在那一刻,时间与空间开始了对话。
它比另一些纯为打扮心灵的膜拜,有了更为开阔的可能,目的与过程有了合二为一的契机。
而对我这样一个无信仰的人而言,只能从世俗的角度去理解。
我坚信,只有人才能证明另一个人的存在,才能让他在天地间真正的有所屹立。
男人的父亲患了绝症,他即将孤绝,孩子刚刚失去双亲,他们都对无所依靠的仪态不抱兴致。
在展示冷漠时,孩子比父亲更积极,但也更畏惧有所失去。
个人化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历程,惟一能告慰先灵并顺带勉励自身的,就是前仆后继的延续。
影片全部的表达大概就在于此。
从剧作上来看,《阿拉姜色》的前半段,也就是女主生前的那一部分,假如说后半部分是种行走的力量,那么女主的“拼将一生休”,则更具葡蔔的意味。
拉萨只是个具体的所指,更多的还是这位美丽的藏族女人反复念叨的“命运”。
虽然不免要流于直白,但女主那张不甚戏剧化的脸庞却有种别样的说服力,让我们安然的去敬服她的甘心和甘于。
前半部分吸引人的,自然还有它的悬念,好在它并不一味的和我们玩猜谜的游戏。
它从女主不可言说的梦境讲起,然后是女主的病情,然后缓缓带出女主的另一段婚恋。
我多年前胡乱写过一些长短句,其中有一句是“没有秘密的日子也要过下去”,这句话是我对所谓起承转合的犹疑,同时,也是我对戏剧性究竟伸展到何步的期盼。
《阿拉姜色》迎合了我对故事本体的,某些可能是大而不当的索求。
也就是说,当妻子的秘密全部大白之后,叙事并没有就此而框定,而是多了许多随时准备拐弯的迹象。
一句话,这样的故事是活的,是能够运动的。
很多人看《阿拉姜色》会泪流满面,被那些爱到不能爱、聚到终须散的情殇所触动。
好比那张撕开又被粘贴在一起的照片,也在暗示,你进入他人的生活,你就得在他人的阴影下完成你的余生。
我看时,泪腺保存的还好。
真能让我在心底涌出暖意的是,妻子跟丈夫讲起她前夫的过往,并吐露要继承其夙愿的决心。
丈夫听到这儿,异常缓慢也异常温柔的躺到了这个心可能早就被撕在两半的女人的身边。
第二天,这个女人撒手人寰。
《刺客聂隐娘》里张震向她的姬妾讲述他对聂隐娘的思念之情,《阿拉姜色》也是这般,只是性别互换了一下。
在这里,秘密消散之后,嫉妒和随之而来的独亨也在朦胧的夜色的逐步隐去,剩下的只有无尽的痛惜和深深的感佩。
这是我所向往的生命的高级仪态,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对最爱的人,毫不避讳的陈述:我更爱的是谁。
太多人的生命,都是被圈点,被设定。
而《阿拉姜色》的这对伴侣,他们之间的情义是清澈,却不急于见底的。
这些年,藏族、藏区题材的电影陆陆续续看了很多部,有藏族导演拍的,有外面导演拍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对藏族、藏区、进藏,这些大概念有了一些不太一样的体会,远方不远,早前的神秘感淡化成为一种日常氛围,松太加导演的《阿拉姜色》可能是这个初冬的一抹暖意。
影片结尾,在接近拉萨的山岭上,小男孩诺尔吾和继父罗尔基生活烧水、清洗面容,继父为孩子剃发,教他要把头发放在高处,别人踩不到的地方,心头有些莫名的热流涌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在这里依然保存完好。
小时候,家中父母也有类似教导,比如换下的乳牙,要丢到房顶上,新牙才会长得好。
继父和孩子如愿以偿地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拉萨,在感情上,两个人也正式互相交汇,视为不可离开的亲人了。
尤其是孩子,在父亲、母亲去世之后,一直对继父怀有敌意,在剃发过程中,终于敞开心扉接纳了他。
拉萨之行帮早逝的母亲圆了夙愿,还在人世的亲人也获得活下去的温暖。
摄影师出身的松太加,当了导演之后,从不炫技,他的片子一直以来都很朴素、沉着,很少有匪夷所思的民俗奇观。
他的故事、视角没有离开过家庭,一直都在讲亲情的修复,《太阳总在左边》《河》《阿拉姜色》三个片子加起来,可以算是“家庭三部曲”了,三个片子,感情浓烈在逐次递增。
《太阳总在左边》,因为主人公驾驶失误导致母亲交通意外身亡,身怀愧疚的年轻人,去往拉萨朝圣,还是没能解脱内心的负罪感,路遇一个老人,替年轻人解脱苦海,仿佛一个智者,某意义上就像他的精神父亲。
他在老人身上体悟到了亲情的本质,完成了自己我救赎和原谅。
《河》的亲情更有层次性,年轻父亲对出家老父亲的理解,来自解冻的河流;妻子对丈夫的理解来自全家一场哭泣;大眼睛的孩子是全家纽带,对繁衍的理解来自埋进土等结果的布熊,对爱的理解来自断乳后被狼咬死的羊羔和怀二胎妈妈;出家的爷爷对家庭温暖天伦之乐的理解,来自于孙女给的那颗糖。
到这部《阿拉姜色》,亲情范围已超越了血缘关系,小男孩诺尔吾对继父罗尔基的接纳,从母亲去世后,两人走上前往拉萨的朝圣之路开始,小男孩手中摔不坏的玩具,小男孩恶作剧地假装跳水,让继父跳下去救人,他们遇到孤独的小毛驴,一起拉着它上路,这些细节悄无声息却感染力强大,他们对彼此的牵挂和依赖,一点点加深。
松太加显然是个善良的自然主义者,在他的故事里,有怀疑却没有憎恶,有嫉妒却没有伤害,有死亡却没有绝望,有失去却没有一无所有,他只是顺着日常生活的脉络上,提炼出一些令人难忘的情感、气氛和细节,它们的纯净度就像中途帮助父子两人处理母亲后事的那一家人,以及那家人院子里一盆盆美丽生长的天竺葵,简单,纯粹,极富生命力。
作为一个从没有去过拉萨,也对拉萨没有太大向往的俗人,看过很多关于西藏的电影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要去西藏?
去拉萨?
那里有什么?
《阿拉姜色》给了我一些启示。
对藏区以外的人而言,去西藏、去拉萨可能就是为了看异域高原的风景,就像《大三儿》里面说的,去“净化心灵”,是对疲倦无趣却马不停蹄的世俗世界的一种小逃离、小冒险,最终把风景放在心底,还要回来继续在世俗里煎熬;对一个普通藏民来说,去拉萨就是一种真切的日常生活,拉萨就是他们的圣地,类似耶路撒冷一样的存在,毕生不去一次,会觉得遗憾,他们带着真实的祈愿,以一颗虔诚的心上路,栉风沐雨,一路匍匐前行,皮开肉绽,也在所不辞,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他们一辈子活在这种又神圣又寻常的氛围里。
小男孩诺尔吾和继父罗尔基,这对异姓父子,把磕长头去拉萨这种活动,更加日常化,普通化,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完成逝去亲人的愿望。
在罗尔基的躯体、额头一次次撞击地面,皮肤皴裂,污垢满身的朝圣途中,电影没有进行宗教般的升华,但是通过这个行动,主人公以及观众的内心渐渐获得了平静的治愈。
一个人不要轻易许愿或者说出愿望,尤其是跟神灵有关的,说出来就要去胼手胝足、克勤克俭地施行,不然是对远方神灵的冒犯和亵渎,也是对自己内心秩序的扰乱和不负责。
妻子俄玛在病痛中想要磕长头去拉萨,上路了却未能完成,罗尔基接过这个任务,既是去为妻子还愿也是自我内心的一次考验,漫长苦旅中,父子两人收获了生之感悟。
这是影片最打动我的一个落脚点。
《阿拉姜色》所要向观众们展示的不是藏族的传统信仰,不是向曾经众说纷纭的诸如《冈仁波齐》那样带有“神性”的宗教行为大观。
这部影片将焦点脱离了曾经是述说重点的朝圣本身,而是专注挖掘“朝圣”背后平凡的真挚故事。
这是一部有关纯粹的“信仰”,而非有关“民俗”的电影。
在观本片之前,了解过朝拜的我对于这种宗教活动,只能是远观而深表震撼,对于朝拜者“高深莫测”的内心世界,是难以理解,难以触碰,难以学习的,我们作为不理解的旁观者只能将这类活动作为一种人文奇观,表示叹为观止,仿佛是游览某个景点一般,之后便抛之脑后,因为朝圣者本省也似乎有了“神性”,要么已经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要么是已经奔向另一个世界的人,而我们一众困于世俗的凡夫俗子——则更加难以走进或者感受他们的信仰。
长此以往,这样神圣的宗教和信仰只能被主流社会作为“凝视”的对象,进一步驶离主流社会的宽容和关照。
因此很庆幸能够看到《阿拉姜色》,从一个又与众不同,又平凡的视角出发,向我们展示一个家庭因为信仰而连结,因为信仰而延续的故事,在此,导演透过宗教超乎俗世的神圣外衣,刻画植根于真实的人性,有血有肉的,属于人而非属于神的信仰的故事。
“信仰”一词并不完全从属于至高无上的神性,不是像在宗教故事中被“召唤”或者被“赋予”的,而是人类从自身对世界的体悟和关照中自发的产生的。
“信仰”不需要被规定,即不是被教条式地规定应当怎么践行和完成,一如影片中妻子不是想着说在前往朝圣之地以净化心灵得到升华,而是想要完成与前夫约定而未完成的遗愿,丈夫只是为了完成继续进行妻子未完成的事业,此刻他们不是经由理性的指导去完成这一朝圣之旅,也不是遵循某一种告诉他们“这样跟着做以后就会得到飞升”一类的宗教信条。
他们只是相信这样做是“善”,对自己,对伴侣,都会达到一个更好的彼岸,此刻,无论他们做什么进行纪念或者履行诺言,都是信仰之神圣体现,都将泛着人性的神圣光芒,恰好的,而且幸运的是,正好有一能与他们同频呼吸的宗教,正好一个能让他们融入在其中并找到内心的安宁以自己寻找前路的方向的宗教,正好有一个自己从生到死都将沉浸在其怀抱中的宗教,于是他们的信仰与宗教自然而然的重合在一起,他们选择了朝圣。
因此我们要看到“信仰”是从人的内心发出来的真挚的呐喊,它指引人们寻找一个心灵的栖居地——有的人选择了宗教,有的人选择了物质,《阿拉姜色》中的人选择了朝圣和家庭,在此过程中,信仰发生了神奇的力量,使人的心灵发出共鸣,最终将一个没有血缘,跨越生死两岸的家庭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这便是信仰的力量,一方面能够指引人找到此心安处,一方面帮助一群人找到共同的此心安处。
来自生死和血缘的隔阂,在真诚的信仰面前毫无招架之力,也正因为此,丈夫最终放下了对妻子及其前夫关系的执念,孩子最终也放下执念,二人一同走向神圣之地。
打算找一部应景的影片看看,于是,最终挑选了这部《阿拉姜色》。
阿拉姜色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请您干了这杯美酒,它是来自藏区传唱已久的一首藏语祝酒歌。
《阿拉姜色》粗看像是一部藏民磕头朝圣题材的公路片,其实不然,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
影片讲述了妻子俄玛向丈夫罗尔基隐瞒了自己身患绝症的事情,执意要去拉萨朝圣。
罗尔基知道真实情况后,劝已经上路的俄玛返回,并想带俄玛去成都大医院治病,遭到俄玛的拒绝。
罗尔基没办法,只能陪同一起前往拉萨。
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俄玛与前夫的儿子诺尔吾。
在去拉萨朝圣的路上,俄玛因病去世。
在妻子的弥留之际,罗尔基才知道妻子为何执意要带病前往拉萨朝圣,连病都不愿意看了。
原来俄玛心里一直深爱着前夫,为了在死前能兑现与前夫去拉萨的诺言,不顾病痛折磨,带着前夫的“擦擦”踏上了朝圣之旅。
并且俄玛希望罗尔基能带着诺尔吾继续她未走完的路。
罗尔基是一个朴实的男人,他因为妻子心里还有前夫而生气,可是他也是一个善良的男人,或许他的内心也斗争了许久才下的决定。
不管是因为信仰,还是因为爱,最终还是带着诺尔吾走完了妻子剩下的路程。
妻子因为对前夫的爱,在身患重病后执意要去拉萨朝圣,罗尔基因为对妻子的爱,带着继子帮妻子走完未走完的路,诺尔吾因为对母亲的爱,在罗尔基要将他送过去的时候,他不肯,执意要跟着罗尔基一起去拉萨,完成母亲的心愿。
不仅如此,罗尔基与继子诺尔吾的情感也是微妙的。
诺尔吾从一开始的排斥到最后一直跟随其后,也表现了他对继父从一开始的排斥到最后的信任。
罗尔基告诉诺尔吾,作为一个男人,不能总跟在别人的后面。
最后快要到拉萨时,罗尔基给诺尔吾理了发,穿戴整齐,准备挑一个好日子在去拉萨。
理发的这个片段有点感人。
罗尔基帮助了妻子完成了她与心爱之人的诺言,在这里我们是有一丝心疼罗尔基的,但是这也体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
原有隔阂的一家三口,从四姑娘山下的嘉绒出发,磕头前往拉萨。
有人说,进藏的确不能净化心灵,朝圣的确不能不药而愈,信佛也的确不能万事如意。
但是,一条川藏线使他们的内心得以相通,也使他们的血液得以融合。
是的!
西藏之行完成了俄玛前夫的心愿,也完成了俄玛的遗愿,同时也让诺尔吾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让村民弥补了年少不懂事的幼稚,还让没有血缘关系的罗尔基和诺尔吾产生情感的羁绊,当然,最后也让罗尔基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很多人都说这部影片比《冈仁波齐》好看,我没看过《冈仁波齐》。
但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样,《阿拉姜色》其实里面的元素很多,不光是朝拜和信仰,还有有关生与死方面、夹杂着许多家庭元素、路人的相助这些人与人之间情感方面、父与子的成长等等。
这部片子还是很不错的!
简单、纯粹、温情、有爱!
电影:《阿拉姜色》国家:中国大陆上映:2018导演:松太加主演:容中尔甲、尼玛颂宋、赛却加豆瓣:7.6=====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150部:《阿拉姜色》-over-
近几年,华语电影中涌现出许多“去西藏”的电影,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中长磕不止的洗礼之路,纪录片《大三儿》中的小人物梦想,无一不将观众的眺望点指向了西藏,那个象征着神圣的地方。
《冈仁波齐》
《大三儿》如果说普通人去西藏只是为了洗涤日渐浮躁的内心,那么藏族人的西行之路则像是命运的召唤,那是一种对神圣的敬畏和虔诚,以身体为载体,摒弃杂念,磕头、匍匐、向着远方一步一步前进。
即将于10月26日上映的松太加导演的《阿拉姜色》中,我们又看到这熟悉的一幕。
妻子俄玛重病之际,不顾亲人反对,执意踏上了前往拉萨的漫长之旅。
与其说她迈向的远方是心中向往的圣地,不如说她是想独自一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她做好了最后告别,既不想因病连累丈夫,也不想留下人生的遗憾。
但显然,影片不像《冈仁波齐》那般从头磕到尾,而是将镜头真实地对准人物和家庭,探究的仍然是普世的情感价值,夫妻、父子、母子之间的彼此羁绊、隔阂、和解,才是影片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
正如俄玛要前往拉萨的起因,是源自于一场梦境,而梦在潜意识中其实透露出了俄玛本身的焦虑。
她对于前夫的愧疚,让她不得不在人生最后仅有的几个月中,去完成那个承诺。
尽管俄玛已经有了新家庭,现任丈夫老实本分,儿子也渐渐长大。
但怀揣着的秘密,始终是这个重组家庭的情感隔阂,她需要用一场仪式去化解。
影片的前半部分,夫妻之间的关系成为叙事的焦点,秘密引发悬念。
而直到真相揭晓、悬念揭开之时,故事才刚刚开始,新的矛盾、心理挣扎、情绪变化开始产生。
当妻子的秘密与前夫产生联系,最被刺痛的必然是现任丈夫。
当丈夫发现妻子包里还留着前夫的照片和骨灰时,该是怎样复杂的心情啊?
知道自己的另一半还牵挂前任,任谁心里都不会觉得好受。
只是还来不及难过,更大的悲痛来临,妻子中途死去,带着未完成承诺的遗憾走了。
这成了影片的分界点,男人的隐忍和委屈化成了宽慰和包容,他选择为妻子走完最后的路,带着对妻子的爱意和柔情。
藏族歌手容中尔甲饰演的丈夫承担起了这样的角色,妻子的死亡,留下的承诺,剩下的路途,他需要一并接受。
破碎的家庭,叛逆的儿子,以及失落的爱情,他必须重新拼合。
他的使命,其实是修复家庭和心中的伤痕。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中,探讨了非血缘关系的家庭命脉和情感纽带,几个小偷组成了世间最治愈温暖的家庭港湾,令人动容。
《阿拉姜色》同样用一对非血缘的准父子诠释了情感与爱,守护和责任。
影片的后半部分更像是藏版的《如父如子》,有着是枝裕和平淡隽永的感觉。
父子俩在漫长的旅途中重新建立了新的父子关系,父亲用爱包容孩子的叛逆,孩子也对父亲依赖起来。
失去了妻子/母亲之后,家庭还没有散,依然有着伟岸的身躯和渺小的背影彼此紧紧相依,这恰恰是这部影片最为触动人心的地方。
漫漫长路,两个男人相互依伴,这条通往拉萨之路,成为两人从防备到彼此靠近、互相原谅的治愈之路。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一个是从丈夫角色转换成为父亲,对调皮、叛逆的儿子百般守护;一个是重新回归儿子的身份,接纳原本陌生的男人的“父爱”,彼此温暖,共同面对往后的人生。
影片用这种身份的转变在告诉世人,父子关系可以超越血缘而存在,血缘是亲情的纽带,但情感同样连接着两个生命个体,甚至于,这种情感比血缘更加可贵。
经历过从陌生到亲密,才让这份情感有了温度,可以互相取暖,度过漫漫长夜,度过最后的人生路。
影片的最后,父子俩终于登上山头,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布达拉宫,镜头以主观视角对准那片圣地,远远地凝视了片刻,并未再靠近。
转而继续观察这对父子,父亲用热水温柔地给儿子洗着长发,洗净了污垢,也洗净了误解。
这便是最动人的旅途。
一个被救赎,一个已成长,他们相互间达成了情感的和解与释放。
在这个镜头之后,影片戛然而止,响起了片尾曲。
以一场平平淡淡的生活戏收场,已经很好地说明导演的用意。
路途的终点不是终点,生活不会因此终结,而最最平凡的亲情才赋予生活的意义。
继《太阳总在左边》《河》之后,松太加再次用平静自然的镜头对准朴实的藏民,从旅途出发,寻求藏民们的精神寄托,又深入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让人物在起承转合中有了情感的转变。
《河》
《太阳总在左边》疗愈和死亡,两个沉重的命题,再次在松太加的影片中呈现出来,并且相生相伴,汇入到普通人的生命中。
这条仿佛被神谕指引的道路,却是由最普世的情感铺就,有隔阂,也有和解,有叛逆,也有成长,有死亡,也有重生。
这样的故事放在藏族群体中,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而镜头扫过的藏地风貌,用极致的环境氛围增添了自然性和灵性,带给人一种原始的纯粹的感动。
虽然影片具有浓重的藏族风情,讲述的依然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故事,内里的家庭亲情、责任意识、人生哲理以一种平缓温和的方式流淌到观众心里,如水般温柔又坚韧。
其实从片名就可以看出影片的独特性和开放性,“阿拉姜色”是一首藏语歌曲,音译过来是“请您干了这杯美酒”,面向的不仅于藏族,而是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用这杯“美酒”欢迎远来的客人,也体现了藏族人的豪迈和热情。
近年来,藏语电影越来越受到大众们的关注,从万玛才旦的《塔洛》、张杨的《冈仁波齐》、松太加的《太阳总在左边》,到如今的《阿拉姜色》,以及影迷们期待的《撞死了一只羊》,导演们用电影这个载体推广着独特的藏族文化,让更多观众渐渐深入了解藏民的习俗,而不再以猎奇的眼光去看待藏族人。
电影《撞死了一只羊》影片《阿拉姜色》无疑是今年藏族电影交出的非常优秀的答卷。
在今年的上影节期间,摘得了金爵奖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编剧两项大奖,上影节评委会给出了这样的好评:“该片坦诚而深刻,勇敢而不妥协,描写人生关系的复杂,也面临希望与救赎。
”而此前,《阿拉姜色》还受邀参加了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的特别展映。
是啊,通往拉萨之路何尝不是人生之路?
起点到终点,哪个更重要?
或许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人和事,重要的是人生的最后旅途总有最亲的家人陪伴。
10月26日,去电影院看《阿拉姜色》!
作者| 工藤;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应该是第一次看尼日利亚电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Mokalik @2019-09-08 04:21:13
单就拍摄来说,我这个业余选手也能看出拍摄水平有点差。可在尼日利亚到这种水准也算厉害了吧。当然我丝毫没有在黑和贬低尼日利亚的意思。看完三分之一你就完全会被整个故事吸引,一个个人物鲜活真实,让人印象深刻。
在B站观看了「探访非洲最大水上贫民窟,遭遇黑帮敲诈,这地方连警察都不敢进!」、「探访非洲最大丛林肉市场,尼日利亚人太猛了,这东西居然都敢吃?」等视频,于是决定也看下「尼日利亚」制片的电影,在《小机械师》条目看到「kiki20462:应该是第一次看尼日利亚电影。……」的短评,于是便选择先看这部电影:有钱人家的儿子在汽车修理厂体验当学徒……庞米尔:我还是想回学校念书,但我想要周末和假日来这里,继续我的学徒训练。
8 Sep 2019。兩天的睡前影片 故事講述得很平靜也很真實 看到2/3 轉頭問山姆 為啥海報上是她呢 後來發現 是這個小屁孩迷戀的小姐姐的口中那番話讓他知道了自己要什麼 黑非洲的方言有些可愛。
放假富二代被老爸逼着到修车厂体验一天学徒的生活而遇到了各色人等,有脚踩土地却对天上过往的客机门清的,有被特朗普踢出美国于是获得外号奥巴马的,有当了十二年学徒整天惹祸却不招人烦的,也有终于土鸡变了凤凰走出这座围城的,几段独立又彼此有着呼应的风趣小故事之后小主人公也得到了内心的小小成长。整个片子拍得粗砺却恰恰符合它应有的调性,一个个大嘴巴老黑巴拉巴拉的叫唤却透着朴实和可爱,当然也有小小的狡黠和算计,总体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看厌了套路大片的,很适合拿这片来换换脑子!
我居然有生之年看了一部尼日利亚的电影。当成风土片看看好了。请别捧杀。
非洲富二代不喜欢读书,被老爸送去汽修厂当学徒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p4y1q7Nj
7.6
7.5/10。
好看
尼日利亚心灵鸡汤,那对橙色匡威在修理厂全程未脏我是服气
佳能c300,几盏镝灯,拍摄范围是不到100米的修车一条街,拍摄成本也就是国内学生毕业作品的预算,成品却一点也不含糊,每个人物都各有记忆点,独具尼日利亚风情的小幽默、价值观和人情冷暖,给我相当大的震撼和激励。
加个旁白就是风土纪录片了。故事性差了些。一个孩子被送去修车厂实习一天,了解了修车厂的生活,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硬着头皮看完了,只能说很实在,没太多技巧,不过3分应该是有的。
蛮温情的片子,富家子去汽修街道体验生活积攒经验的故事,附带对street knowledge和book knowledge的讨论。印象比较深的是当汽修工人们对男孩的家庭背景有所感知,还以为会有冷嘲热讽,结果既无谄媚也不嫉恨,淡然地倾囊相授。男孩本身也是诚恳低调有教养,和另两位前来修车的有钱客人的张牙舞爪形成鲜明对比
很难定义这部电影 总之很好 很平淡 很生活
我不懂尼日利亚的电影的意义,可能是我浮躁吧,他们说话的样子好像。。小孩学技术,完全旁边观摩,和其他小孩鲜明对比,师傅对他也很好,很美好,还有那鞋子真干净,看到20分钟后,实在看不下去去了,不好意思。抱歉。看了评论,我还是一知半解
学以致用不错看…………
Mokalik @2019-09-08 04: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