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爱你的时候 你一定满足了他(她)多方面的欲望OCD限制了两人正常的社会生活生活习惯 情绪共情 甚至连相遇的契机:偷巧克力这件事也是OCD给予的两人的感情基础就始于OCD失去平衡后无法满足相互欲望的情侣每个生活细节里都透露着压抑和窒息无关乎身份和性别任何决定都是趋于利己的生存法则所以不管换谁来决定都是一样的结局人是很难去主动做出让自己感到痛苦的决定
借由OCD的隐喻,其实探讨的是普通情侣之间遭遇重大改变时,双方该如何处理彼此的亲密关系。
第一部分:常规展示。
一开始先介绍男生“怪”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女生的出现打破了他一如既往的习惯,开始自发寻求改变,而女生的主动则加持了这种改变,两个人在一起同时做出自己规则范围内的跨越:进行垃圾大挑战,都是彼此所不能接受的事物,属于同等公平的改变尝试。
两人针对彼此吸引的支撑——怪,做出灵魂约定。
第二部分:危机降临。
男生对于鸽子——外部世界的原始好奇,使得OCD意外被治愈。
女生如临大敌,希望停留在彼此熟知舒适的区域,并做出极端反应想要通过寻医求神拜佛巫术手段找回男生的OCD,未果只能让自身被迫接受这一改变,自己在抱有不甘委屈等情况之下,进行妥协,然而心不甘情不愿的让步伴随着必然的得寸进尺,然后走向任何末路爱情都必然的俗套走向:另一个与改变后自己更为合拍的人出现,一步步试探原本伴侣的忍受边界,在突破边界后将脏水泼向对方并说破分手。
第三部分:角色反转。
或是梦境,或是臆想,或是假象,看到那个象征着外部对人类无限永恒吸引的蜥蜴遇到的人变成了女生,她完全脑补出了之后会发生的一切,当她满眼泪痕转头时,已经跨越了能够回头的路径。
我可太喜欢这类古古怪怪、又可可爱爱的电影了,瞧这高饱和度的大面积色块,这令强迫症愉悦的对称构图,多少有些韦斯安德森的影子,但和《布达佩斯大饭店》那种欧式童话感觉还不太一样,情绪上有些《大狗民》的清爽味儿,总之,透露着一种有趣的神经质。
可惜只有前半段维持住了这种荒诞活泼,后半程情绪整个down掉,直到最后也没拔起来,与我看完预告、点开影片前,期待的轻喜剧有些落差,情感上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总体评分4星★★★★一、关于少的那颗星这部电影看似讲了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男主女主偶然相遇,因为共同点相爱,接着其中一方失去这个共同点,最后是两人面临分开的开放性结尾。
不过借由OCD这个外壳,外加男女主的演技也一直在线,前半场从相遇到相爱相处的过程看起来还蛮有意思的。
但是故事后半段情感冲突后就开始狗血,女主人设还怪怪的。
前面基本是女主主动“表白”,牵引感情线和情节线(提出交往、展示人体模特工作、提出洁癖挑战、合照时牵对方手),一副明朗敢爱的样子,男主就主动了一回(提出同居),而当男主OCD痊愈,两人情感矛盾出现时,女主又是偷看手机又是隐忍又是跟踪,我都纳闷好几回,就这性格怎么还不搬出去?
结果一搬回去就自杀了,看得我一阵气。
是,之前是埋伏笔说女主有自杀倾向,是,人的确可以既敏感又明朗,可总觉得缺乏人物性格内核应该具备的统一性。
简而言之,就是作为一个电影的主要角色,统一的内核,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勇敢”——用以推动情节,或者是“不勇敢”——用以反衬另一种勇敢的选择或者跟进剧情,女主这前后的反转,看起来有些令人费解。
紧接着下一段关于女主的设定也不喜欢,换女主病好的时候,为啥还是男主那个当编辑的工作,她跟图书出版社啥关系就升职加薪了?
好敷衍的设定啊,为啥就不能是画家?
她家里不是有一副很大的画像吗,就不能是她得病后有什么绘画障碍,只能当人体模特接近艺术工作,病好了回画室当老师什么的?
人物背景丰满一点啦。
再说两次分手后相遇的场景,男方病好说不认识对方时就一副绝情的样子,女方病好说不认识对方就于心不忍的表情,不知道为什么看起来也有些不爽。
还有结尾,为啥就不能欢快一点呢,我真挺期待两个人一起好起来的,但是两人一块病好,貌似又不能体现想要讨论的话题了。
那不一起病好也可以处理得欢脱荒诞一些啊,另有一个同路人,或者臆想出一个同伴一起疯,再或者直接魔幻掉,都比悲悲戚戚好,总之被这样荒诞开场吸引的我,就想要看到一个快乐的结局。
哎电影我还是蛮喜欢的,怎么讲这么多不喜欢的地方,大概是因为可惜呐,离满星的喜爱就那么一步之遥,国产韦斯安德森近在咫尺啊!
二、关于电影的主题我觉得这部电影想要讨论的主题可能并不是爱情,因为在我看来男女主之间也根本不是爱情,只是一种“同病相怜”。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两个丑得很特别的人,本来各自丑着,碰见对方之后,发现一样丑得很特别,交流一番经验发现“你懂我!
”,就惺惺相惜在一起了,结果不论其中哪一个整了容,正常了就马上抛弃另一个,这能叫爱情吗?
剩下那一个声嘶力竭让对方丑回来的心态,有美好在里面吗?
从状态上讲,就是“正常”>“一起难过”>“独自难过”呗。
所以本片的“OCD”只是一种隐喻,类比那些被人类拿来充当情感工具的一种条件,比如影片中间,电视里面播报类似新冠病毒爆发的新闻。
那么影片中“同病相怜”的情感就可以这样理解:当人们面对某种险境时,孤独中的危机感总会更强烈,这时候有一个人陪着自己,总好过独自面对恐惧,可在这基础上建立的情感关系,必然也会随着危险的远离而分崩离析。
更普遍的情况是,这浮沙一样的爱情,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太大的危机,仅仅是孤独就足够它出现了。
从这个立意来看,本片的小清新面貌是不就立体起来了,不过隐喻虽好,形式上还是希望能再荒诞不羁一些,讲道理可以,必须让人从头笑到尾才行。
https://www.taiwannews.com.tw/en/news/3966212TAIPEI (Taiwan News) — First-time director Liao Ming-yi (廖明毅) did not foresee the global outbreak of COVID-19 when he first conceived the plot for his debut film, "iWeirDO," but the fact that his germophobic lead couple wear masks at all times and distance themselves socially seems more relevant, and realistic, now than Liao ever could have imagined.“It has become, quite unexpectedly, a documentation of our times,” explained Liao."iWeirDO" looks at what happens when two self-confessed “weirdos” with extremely rare type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miraculously find each other.Unusual, candy-colored, and captivating, it's a small-budget film centered on this strangely matched yet deeply connected pair of lovers, and it is also the first Taiwanese film to be shot entirely on an iPhone.The film won critical acclaim and the Far East Film Festival’s third-place Crystal Mulberry award after its world premiere on June 29 at this year’s online version of the event, which is usually staged in Udine, Italy.An experimental brush with the iPhone — when he tried to shoot a three-minute music video back in 2016 — led Liao to discover that the device was capable of creating immersive cinematic experiences. He then spent three years preparing for the production of "iWeirDO."Speaking via video link during this year’s online FEFF, the filmmaker said he found experimenting with the iPhone camera not only budget-friendly and less manpower-intensive but also very handy in that it allows more room for creative composition.“Professional video cameras are large and thus difficult to move around. But with a small iPhone, you can shoot the scenes from whatever angles you want, say, from inside a refrigerator or a closet,” explained Liao.“Usually, if you want to shoot from inside a refrigerator, you have to remove the back so the camera will fit. But now, with a small iPhone, you can just put it in the refrigerator and remotely control it with an iPad.”Liao first ventured into filmmaking in 2005 and has won recognition both in Taiwan and worldwide.He worked as a film editor for "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2011), Giddens Ko’s (柯景騰) multiple award-winning high school romance that topped the local box office that year. "iWeirDo" sees the filmmaker expanding his talent further into directing, scriptwriting, and editing.Having discovered the merits of the iPhone's camera, Liao is now encouraging young aspiring filmmakers to consider it an accessible alternative to more traditional — but expensive and clumsy — professional video cameras.“I have seen some really good films shot with unsophisticated, simple equipment,” he said. “I hope that the iPhone is democratizing filmmaking and making filmmakers reflect on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film."“The most challenging part of making "iWeirDO" was to ensure the photography was as professional as that shot on a traditional camera, despite the acknowledged shortcomings of an iPhone camera. Because you cannot create out-of-focus or other effects specific to professional cameras, I had to put extra effort into the composition and lighting.”The ultimate goal, according to Liao, was to have the audience forget the fact that it was even shot on an iPhone.The masterful photography and engaging storyline surely help to achieve his goal. The color scheme subtly changes as the couple’s relationship progresses, with bright, starkly contrasted colors giving way to darker shades as their feelings abate and their mutual attraction is put to the test.The story might seem light-hearted and humorous at first, as Chen Po-ching (Austin Lin) and Chen Ching (Nikki Hsieh) meet and fall in love. But Liao expands the narrative with the deeper questions every relationship might pose — aren’t we all “weirdos” bound by society’s constraints and anxiously searching for a significant other who shares our eccentricities?Liao also said he tried to explore distinctive Taiwanese flavors through his film by showcasing everyday streets and shops that natives of the country should find most familiar.“If you ask people what visually represents Taiwan, they usually think of touristy places like Taipei 101, Jiufen, or Ximending,” he said. “Sure, these have become scenic icons, but can you still identify a Taiwan-based film if you subtract them from the picture? I set the story amidst back alleys and run-down stores in Taipei so as to create a unique, nostalgic atmosphere that is immediately striking for its ‘Taiwaneseness.’”
SMAP唱了《世界上唯一的花》(世界に一つだけの花),林柏宏跟謝欣穎則演繹了《怪胎》。
兩者之間其實沒什麼不一樣。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那不就都是怪胎嗎。
別人看起來的怪誕荒謬,可能是你自認為的稀鬆平常。
在一起就是彼此折騰,免不了你遷就我、我配合你,無數次的對決。
哪天要是誰不忍了,更得經歷一番撕扯,才能脫身。
《怪胎》裡的強迫症,就如你我一般,說是特別也好,古怪也罷,本質都是相同的。
愛你的時候,以為可以全盤接受。
想分開的時候覺得,啊,果然還是沒辦法。
如果能想像餘生再沒有你,這樣的分開才沒那麼痛。
可是,「無痛分手」豈是那麼輕易就做到的呢?
能不能在一起的前提之一是,至少自己不放開手。
《怪胎》的結局對我來說其實就是,女主角已經鬆動了。
接下來,是前進或後退,看的是你先怎麼走第一步。
愛著,或愛過?
小清新另类爱情片,一开始以为是大男主电影,没想到中期反转成大女主,导演想法创意新颖独特,天马行空。
当男主的OCD强迫症被治好的一瞬间,画面缓慢的从中间向左右拉开很有韵味儿,象征着被疾病局限的人生从此打开了视角,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他也就不再另类,不再稀奇珍贵,不再是人们眼中的怪胎。
结尾再反转如果不是男主OCD治好了而是女主治好了,那么故事的发展会不会重演?
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全片男女主演技超可爱,很认真用心,尤其是女主被男主冷落变心后楚楚可怜,非常让人为她心疼无比共情。
世界那么大,你要相信总有一个人懂你的奇奇怪怪,陪你可可爱爱,懂你的无理取闹,陪你疯狂到底!
还有一定要有一份自己的工作,被人养的感觉并不好,会失去自我最后成为他人的附庸品,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自私自利的,而是当我的OCD被治好的那一刻我也希望你被治好,共患难也能共享福。
“该片采用iPhone进行全程拍摄”
两个怪胎相遇之后 彼此的怪,不再奇怪 亚洲首部iPhone拍摄剧情长片 在爱情的世界裡,我们是彼此的怪胎。
陈柏青是一名严重神经性强迫症患者,有非常严重的洁癖。
每月的15号是柏青唯一一天出门採买的日子,就在某个命运的15号,他遇见了与他「同病相怜」的另一个怪胎—陈静。
原本以为自己要永远孤单活在这世界上的两人,老天爷让他们相遇,发展出一尘不染的爱情,彷彿拥有了彼此就不再害怕被世界遗弃。
然而这段看似命中注定的关係,却在柏青的强迫症突然消失后,渐渐的变了调…爱情的承诺,真的能永保新鲜吗?
男女主患有OCD(神经性强迫症),在正常人眼里,他们就是“怪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因OCD两人结缘相爱,彼此互相理解包容,一起努力对抗OCD。
可有一天男主的OCD突然好了,症状全部消失,不再有强迫症。
从一开始的“你懂我”遭遇了“不再是同类”的危机,女主开始用尽方法试图让男主变回来,但关系始终往下坡方向发展,最终出轨分手。
女主回归到自己家里打扫起满屋尘埃,女主家就像是她的自我,恋爱后逐渐蒙尘逐渐迷失,终于有机会重新整理了。
最后电影还用了重复的手法,就不剧透了。
我感受是电影用OCD来强化人与人的差异,凸显男女主的特殊性,有点像花束般的恋爱的开始。
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本身就不存在和自己完全相似的人,男女主在对方OCD消失后却无法接受彼此的差异,可能是“找到同路人太难了,竟然在刚遇上时对方却疗愈了,终究自己被全世界所抛弃”,他们似乎爱上的不是对方本身,而是另一个自己。
女主没有看到男主一直希望OCD可以消失,没有真心为他感到开心,男主也没看到女主心中的失落与安全感的丧失。
好的关系应该是因相似而吸引,接受彼此的差异,互相包容和影响,学习对方身上好的习惯与优点。
我不想讨论这部电影的形式,有人喜欢,也有人觉得俗套,总会有人在电影里找到他讨厌地方,也有人专看电影的优点。
我很看重电影的内容,对于设备技术和电影技法上的缺点,我的宽容度还是很高的,再好的剧组也拯救不了一个烂剧本。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讨论的主题,“是不是只有条件平等两个人才能相爱?
”男女主都患有OCD(神经性强迫症),在正常人眼里,他们就是“怪胎”,都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也正因为OCD两人才相遇相爱,彼此能够互相理解、包容,一起努力对抗OCD。
就像所有的爱情电影一样,开始都是那么的美好和甜蜜,男女主都沉浸在爱情的滋润中,许下海誓山盟,矢志不渝!
可是,男主的OCD突然好了,症状全都消失了,不再有强迫症了,可以外出了,可以工作了,也可以接触到正常的女孩了,所以裂变就这么来临了!
可想而知,女主有多么的痛苦,两人只得不欢而散。
女主在痛苦中无法自拔,一个夜里她进去奇幻的梦境中,醒来发现回到了过去,同时康复的人是她自己,而不是男主。
女主瞬间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的事,她会不会也抛弃男主呢,在这样的假设中影片结束。
其实男主有没有康复呢?
男主看见鸽子OCD便康复,从这里开始,之后的剧情已经是奇幻的手法了,导演只是在假设,如果其中一个人康复,会是怎么样呢?
先假设男主,然后假设女主!
假设的结果并不乐观,他们还是分开了。
他们在一起是因为都患有OCD,因为“异于常人”,因为“平等”,所以两个“怪胎”才能在一起,而其中一个好了,“平衡”被打破了,爱情也随之破碎。
在患有OCD的情况下,两人被看成怪物,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没有OCD的所谓的正常人,真的正常吗?
我们都是患有各种奇奇怪怪毛病的“怪物”!
我们都像片中的男女主一样,寻找着和自己一样患有“OCD”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相爱,只有这样才能包容,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平等!
这不就是当代社会的现状吗?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有很多身份,不同的工作,相异的能力,乱七八糟的喜好,混乱不堪的习惯,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所以因为这些差异两个人真的就不能在一起吗?
在可笑的条件平等下,才能有包容,有爱情,同样,导演在影片最后也展示出了,变心的男主OCD又复发了,所以这个平等的条件又被打破了,他的新女友惊恐的看着他,从她的表情上就能知道,她绝对不会包容这个怪胎男友,是啊,谁包容你啊,包容你奶奶个卷!
电影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品,她把生活中人们忽略的,不敢正视的矛盾,在荧幕上放大,赤裸裸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抬起头来吧,大家!
别老谈那些吃喝玩乐,车子孩子房子银子,也该思考一下人生了,你为什么不幸福?
不是因为这些,是因为没有相爱,没有包容,是因为我们都是各种各样的怪物,根本不存在完全的条件平等!!!!
我们都是在自欺欺人!
每个人从电影里看出来的东西不尽相同,我不管别人看出来什么,反正这就是我的想法,这也不是什么影评,只是我情绪发泄的随想而已!
文 | 乐一狸尽管iPhone12的露面一推再推,但丝毫不影响iPhone扩充创意版图。
用影像化语言,表现创意对日常生活的增色,是苹果公司近年来圈粉的利器。
今年,亚洲首部用iPhone拍摄的剧情长片,将技术与创意的化学反应,搬上了大荧幕。
这部叫做《怪胎》的电影,由“鲜肉之光”林柏宏和“金马女配”谢欣颖担纲,讲述了两位“现代套中人”的故事。
小B(林柏宏饰)是名OCD(神经性强迫症)患者,常年宅家,每日必须彻底清洁房间、洗无数次手,做任何事情都严格控制时间和数量:每月只出门一天,行走路线和步数,差一个单位都不可以。
因为洁癖,小B不敢接触外界细菌,出门必须穿雨衣、戴口罩、隔着手套触碰一切。
他像一顶怪异的蘑菇,孤独行走在都市丛林,与世界格格不入。
一日在超市,小B偶遇了和自己同样古怪的小C(谢欣颖饰),在交往中他发现:小C在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上,拥有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表征。
两个世人眼中的“怪胎”,终于在人海找到了相互体谅的知己。
强迫症是这对男女抵御外界的厚墙,他们在封闭的小世界里,做着一切让“正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行为:病态的打扫、吃饭、洗漱、包裹自我。
封闭重复的日子过久了,难免无聊。
为了增加外出机会,小C发起“细菌大挑战”的游戏,通过吃路边摊、捡垃圾、到资源回收厂做义工等方式,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圈,在“不洁”的环境中,提升对细菌的忍耐程度。
可最终,病症并未减轻,洁癖和过敏,仍是他们每日的功课。
某天,小B的强迫症突然消失,他开始像正常人一样,对外界的一切感到新奇,无论是庭院的青草和土壤,还是街市与人群。
小B对一切非纯净的、凌乱的、无序的事物都不再抵触,世界的“失控”和流动,充满鲜活的创造力,小B太想融入这久违的花花世界了。
小C却并未因此高兴,她珍惜两人“同病相怜”的特别,找来医生、法师、相士、塔罗牌玩家,企图以各种方式,找回小B的强迫症。
但恢复“正常”的小B,始终要走出去: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他接受了出版社的offer,从外聘翻译升格责任编辑,开始了上班族的生活。
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是庇护女友的正当理由,也成了小B晚归的借口。
剧情从此转向黑暗:走进职场的小B,开始变得忙碌,整日不离手机,在家时间越来越短,两人的共同语言也断崖式递减。
终于在一次醉酒晚归后,小C发现男友出轨的证据,她含泪搬离爱巢,烧掉爱的证物。
更让小C难以接受的是,她在超市偶遇小B,男方却对新女友声称:并不认识自己!
当夜,小C吞下大量安眠药,坠入长眠。
一觉醒来,小C发现先前遭遇的惊变和痛苦,都只是一场梦,而自己的强迫症消失了。
接下来,她所经历的冷漠、背叛和忘情之痛,都将在男友身上重演……
一个常见的情侣分合的故事, 嫁接在强迫症人群身上,便成了全新视角下的特例。
在思维的惰性中,人们很难想象,那些“正常人”司空见惯的事物和行为,在“少数”“特殊”群体的生活中,艰辛无比。
神经性强迫症只是一个切口,真正让大众读懂的,是许许多多像小B小C这样的边缘人,如何在满世界的偏见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疾病像一面镜子,照见事态的好与坏:因为患病的“与众不同”,这对男女在陌生冰冷的城市,获得了稀有的温柔与体谅;而男生在恢复“正常”后,淡出女友整洁的围城,如市井凡人般匆忙凌乱,温馨的二人世界变得冷漠不语。
尾随而来的诱惑和背叛,是“正常”社会派生的赠品,让女生的世界不再纯粹,继而失去作为恋人的独特魅力。
变回“正常”的男生,将自身心态与二人关系的恶化,归咎为世俗社会的理所应当,酗酒和出轨,似乎是“正常人”的标配,全然不顾恋人的感受,最终招致情感破裂与自戕的悲剧。
这种“多数人异常即为正常”的思维,反衬出“怪胎”间惺惺相惜的可贵,也批判了重物欲轻责任的社会风气和沟通缺位的感情态度。
《怪胎》是亚洲首部由iphone拍摄的剧情长片,它入选了2020加拿大奇幻影展“竞赛片”、意大利远东影展“新导演竞赛单元”,并已获得富川国际奇幻影展“奈派克奖”。
电影前半段1:1正方形画面,是INS取景框的动态呈现;男主强迫症消失后,画面扩充为16:9的比例,同时保留了iPhoneX的矩形“刘海”挡黑区——将日常的手机屏幕,平移到电影画面中,让观众获得手机用户式的亲切体验,也创造出全新的电影美学。
影像话语的变革,是苹果Switch理念的延伸,电影情节也暗含了“创新”“平等”“以人为先”的价值观:当你用心观察生活、聆听他者的心声,原本逼仄的宅居,会逐渐扩充为在广角视野下的天地,在万物生机和步履流变中,大众眼中的“异类”也能用爱发电,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斑斓。
故事中的男女,用“相知”对抗“正常”:一个懂你的“神经病”,远胜一个不懂你的“正常人”。
片尾的角色对调和剧情反转,表达着创作者的同理心:小C终于体验到没有病症是什么感觉,却丝毫不开心,反而有点害怕。
因为她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将用“正常”的社会标准,给“不正常”的另一半造成伤害。
那么,该结束这一切吗?
如果爱情注定给人以伤害,为何要缘起情深呢?
答案交给未来,也交给每一位旁观者,这是苹果一直秉承的开放态度。
想了半天,居然找不到什么优点
#iphone拍摄
“爱的时候,所有对方的缺点都是优点,不爱的时候,那些缺点都将成为致命伤。”
好作,画幅比也无法适应
用一個華麗的包裝簡單的故事,很難想像導演是如何無限放大故事的長度卻不會有悶場,也讓人看不出劇情的拖沓,這確實是有一定功底的。但,到了OCD的外衣被脫除後,其實故事簡單的內置就被展現的一覽無遺,到了中後期所有劇情都是可預知的,少了一開始的趣味性和衝突,那種無力的煽情和不易其實已經是20-30年前玩過的套路了,只是新瓶裝舊酒,可惜就可惜在這了。
并未有新鲜元素的呈现。
两位强迫症患者的爱情故事。相爱的时候所有的缺点都是优点;不爱了所有的优点,都变成缺点。
前几天什么高考作文里有个啥多样性话题,我就很想吐槽,我发现冒出各种新词,用得最多的都是给人贴标签的,绿茶、白莲花、蝻、普信男,抑郁、双向、ADHD、OCD……所谓多样性就是寻找到小众群体就“懂你”了?人就不能独一无二,是一个孤独的荒岛?做到真正包容人的多样性,就先从去标签开始吧,怪人也是,认为自己多与众不同,也是一种从众。之前看了网飞版《花火》,虽然不太喜欢,可最后的结局挺让我顿悟。搞笑艺人纯粹为了搞笑,隆了一对大胸,被教育:你的出发点是有趣,做最纯粹的搞笑,作为一个漫才是发挥到极致。但你有没想过这个真实存在的群体,他们只会觉得你在嘲笑他们,对他们不友好。各位借题发挥的“艺术家”们,真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特别是有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些群体。
從內容到形式,我只確診導演是個強迫症。
OCD本來就只是一個噱頭,一個吸引人的包裝(畢竟現代觀眾很需要搏眼球的東西)所以可以現實地很奇葩,因為它只是泛指愛情裡那個原本獨特的共同點消失了;有時候人就是會變,很難去講為什麼,電影設定只是把所有事情簡化。小品歸小品,但針對愛情的「變了」議題做延伸,結局別有新意,我認為最後剪法導演心中是比較傾向「負面」的,但觀眾可以自己解讀為「是否要努力面對」,每個人都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重點在於兩人的選擇。美術設定很讚,美學像是濃烈版的魏斯安德森,感情中會遇到的狀況,有經歷過的應該都很有共鳴。
“爱的时候,所有对方的缺点都是有点;不爱的时候,那些缺点都将成为致命伤。”对称的构图和明亮的色彩,有种韦斯安德森的感觉。故事有点吸引人,而且拍得很可爱。竟然还挺喜欢的。
所以,爱情里没有性,无法维持长久!
两个怪咖的环境有种失真感,剧作不如同届选手消失情人节
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前半通过行为、后半转以心理来表现“怪胎”的一种生存状况与困境。
infj➕处女座的我真的懂啦!
恋爱要谈,环保要搞,也别忘记爱护小动物。
#bifan2020#開篇非常風格化很詼諧,但之後無趣的台詞太多,從搞笑突然到深情到嚴肅的轉換很不適。反轉更像是一個劇本遊戲而已。0713cgv소풍
色彩不错 但编剧太狗血了
①怪胎遇到怪胎,原本算是一个有趣的切入点,可惜越往后看越乏味,片尾只得出一个不能说不对但十分肤浅的结论:相爱时所有缺点都是优点,不爱了优点都变成缺点;②美工方面用了不少装饰感很强的鲜艳色块,以及影片前半的正方形构图,都算是特色,问题在于,这些形式上的变化,会让观众感到这对男女的所谓OCD强迫症不是什么痛苦怪病,而是一种很清新很个性甚至有点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对于怪胎内涵以及男女关系的挖掘,并不在一个方向上,就好像摄影圈里说的糖水片一样,只是一种浅薄的好看;③镜头语言也相当单一,比如为了表现洁癖或内心焦虑,男生或女生动辄坐在马桶前拼命地刷马桶内壁,这个画面至少出现了三次;④这样一个既不复杂又无深度的剧情——就像某短评说的——也不是不能拍,但是一支短片就足以涵盖。
超现实中的现实主义。时代背景下的新型“S ARS”,《先知》在片尾竟然动听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