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浅析冰下的鱼 冰下的鱼让我看到了一部不一样的文艺片通俗易懂的叙事方法,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以一件老太太想洗澡这种稀松平常的小事贯穿整部电影,给我一种很强的生活化气息,不仅是我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垂髫小儿都能从片中悟出不一样的意味。
作为中国首部自媒体电影,平民化电影创作成为其重要主张,它鼓励平凡的普通人用电影视听语言去表现自己独特而有意味的生活。
因此电影也将叙述视角瞄向普通人,大部分普通人都是冰下的鱼。
以一条从冰窟窿里捞出的鱼作为开篇,在空气中让它感到窒息他不断跳动挣扎,终于跃进了结冰的湖里。
讲述的就是母亲赵丽华洗澡的夙愿,最终完成了干干净净的去追寻自己已逝的老伴。
丽华也得到了解脱就如同跃入冰中的鱼。
在电影中赵丽华老人表现的是一位固执、封闭的老人,多次去职工澡堂被拒抽烟被阻止与澡堂前台大打出手,赶走暗恋自己多年的隔壁老王,没有接受他的告白,从女儿的电话中可以得知儿子给他买的新衣服他一次没穿,而是一直穿着自己去世多年老伴的破衣烂衫但又把自己不舍得穿的衣服送个了自己的空巢老人朋友,为以故的老伴喝酒庆祝生日开掉了四十年的茅台,十几万的酒说喝酒喝,从这几件小事中表现出来她不是一个在意物质的人而是恋旧的、希望得到精神寄托和洗礼,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何在厂里工作了一辈子的丽华会为没能在厂澡堂洗上澡会成为她终生的遗憾。
电影中不仅看到了老人对于洗涤自我视为神圣的仪式的执着,还看到的是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的悲哀,为了让母亲洗澡去职工公寓建设陪酒赔笑,独自躲在厕所呕吐不止,刚刚卖掉了老家的大房子还陪上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才帮儿子凑齐了北京房子的首付,又听到了要为孩子在北京房子装修20万,中年危机身体体力不行,婆媳关系导致的夫妻关系恶化。
这些情节中红兵的表现是面对生活压力的束缚他只是默默忍受。
红兵在梦里见到了父亲,他只是一句简单的“爸我好累”体现出压在他肩上的负担之重,且无人可以到处心里的苦水,只有在梦中见到已经去世的父亲才会透露自己的情绪,表达出他的压抑与妥协。
而后半段找到雇工丽华如愿进了职工澡堂却被耍酒疯的郑总哄跑,红兵还为此大打出手不顾前程担忧,表现出冰中鱼在岸上生活使他窒息,他虽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但他也会正蹦正蹦挣扎一下,表现出冰中鱼在挣扎与妥协之间的矛盾。
来到自己出租出去的房子,之前好心没有将租客赶走,却被租客臭骂不懂事,这是导演对现社会的一种讽刺,颇有一种东郭先生与狼的感觉。
红兵最后在钟点房给母亲洗澡虽然没有任何描述但从他含泪一次一次擦拭母亲的身体看出了他对自己无能的懊恼,儿子的电话催钱成为了压垮他最后的稻,红兵将手机扔进水中,此时他心中即使崩溃又有小小的解脱。
出去喝了酒,酒醒后却说很高兴了却了老妈的心愿。
电影中的配乐也是一大亮点,首先是女同事在车内向红兵叙述自己的不幸被自己丈夫抓到的镜头让我记忆犹新,之前的广播还在平静祥和的叙述冬捕季,而同时丈夫出现后对女人的打骂开始车载音乐变得急促诡异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
在结尾中红兵读完母亲的信也用到了这个配乐街上奔跑寻找自己的母亲,诡异的音乐再辞响起,让人内心不安并且声音仿佛是从红兵身上发出来的一般随着他向镜头由远到进,由近到远音乐也随之变大变小,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感到红兵此时内心的不安迷惘和晕眩。
最后红兵凝视镜头似乎在告诫观众不要让你的父母也如丽华一样成为冰下鱼。
也结合最后导演写出以此片献给父亲。
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的感觉。
此外影片还从一些小细节表现让人诟病的社会现象,怕担责任的澡堂和看护公司,家庭暴力,在公交车上道德绑架逼迫年轻人让座的大爷大妈,空巢老人,等也很耐人寻味,总之是一部寓意极深又深入浅出的文艺片。
鱼从冰下来,也要回到冰里去,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去职工浴池洗澡,却因为年龄大了,不被允许,这是正常的,澡堂外包出去了,却找不到两个女的陪同洗澡,却能找到单独一个女的,单独自己老婆,有些怪,那瓶酒端上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母亲的结局,三番五次被扼杀的洗澡,最后打了郑总,出了澡堂,成了泡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钟点房洗,那是妥协,接受儿子帮忙搓澡,也是妥协,猪,牛,羊,献祭的三牲,代表了儿子的献祭,儿子的儿子要买房,旧房子卖出去了,却还需要装修费,其他儿女不在身边,另一家更是如此,我们慢慢被时代抛弃,但有些男女之情我不是很理解,或许一些底层人,会被这种“老实人”吸引,渴望救赎,在让座的时候,所有人都道德绑架那个年轻人,却紧守自己座位,母亲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心酸,人老了就真的没用了吗,洗干净了,去见你,也像献祭仪式,终于可以去见你了,没有你的每一天,世界都是灰暗的,三代人的思想造成了埋藏的矛盾冲突,加上了民族特色,让人觉得新奇,中年的儿子失去了父母,他的结局又会如何,他的儿子是否会像他对他母亲一样,去帮助他,实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难以实现的愿望
一牛,一猪,一羊,三畜献湖,一杯敬己。
冰面下的鱼,跃出水面,向死,返回湖中,苟活。
一次次的不体面,只为一次体面。
影片讲述的故事非常贴切现实,尤其是对于东北(黑龙江)的影迷们,我认为这也是全国存在的共性问题。
拍摄手法和配乐也经得起推敲。
最主要的剧情,给人一种“又深又浅”的感觉,“深”是它的表达的含义,“浅”是它太贴近生活。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本“电影狗”看过的剧情片中的前几名,如果您喜欢“C语言拉满”有东北气息的贴近生活的电影那么一定不要错过。
片中的母亲与儿子,均有着各自独特的身份象征。
母亲代表了完整经历传统国有工厂从荣到衰最后走向没落全过程的一代人,他们将毕生的大好年华奉献给了单位与集体,是与“厂子”同生共死的一代人。
到职工浴池洗澡这件事,不能简单理解成对旧时光,对逝去丈夫的缅怀,那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证明自己仍未彻底切断与过往记忆里黄金年代联系的仪式。
随着那一代人渐渐全部凋零,母亲是即将被历史遗忘的一代人。
相较而言,儿子这一代人对于国有工厂的感情并不如父辈来得那么深刻,但是从时间推算,他大致也经历了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十余年间传统国有工厂逐渐转型成现代企业的过程,亲身体验到了其中的阵痛,虽然从事实上来说,他在当年的风暴中并未受到太大波及,甚至凭借技术混到了车间主任这一职位,但在他的内心中,仍然算得上是被时代列车抛下的那一代人。
这点,从片中他与浴池经理的几场对手戏中能看得非常明显。
与朱红兵这一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旧时代的产业工人相比,那位浴池经理则是非常典型的东北伤痕文学里常见的既得利益者形象——凭借头脑与手段将集体资产划为己有,然后仰仗着个人财富与社会地位的优越感对落伍者指指点点甚至横加责难。
朱红兵与浴池经理在澡堂里扭打的那场戏是这个窝囊的中年男人在片中少有“硬气”的一次,但他的“硬”也仅仅停留在对着浴池经理的丑陋嘴脸,对着已经不属于职工而属于顾客的浴池无能狂怒。
儿子比母亲好一些,但说到底,在被单位、亲人榨干最后一点价值后,他们也是即将被时代扫入垃圾堆的一代人。
母亲与儿子两代人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一生所接受的教育是,奉献与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不必去计较回报,一切自然会安排得井然有序。
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他们因为时代的变化逐渐失去了体制的庇佑,当年自以为的理所应当都逐渐消失殆尽,他们发现,自己要么处在希求回报却无人回应的尴尬状态,要么就是处于被身边人无限索取的窘迫境地,这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寸步难行。
奉献与回报的不平等,这种状态在儿子这条线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某种意义上来说,儿子这条故事线可以视为《耳朵大有福》的精神续篇,都是在讲一个处于更年期左右的男性,在生活中遭遇到来自身边各个方面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索取压迫后,最终走向“整死我吧!
欢迎整死!
”的总爆发。
在此片中,儿子就是处在这种一种被身边所有人索取,但却无任何人可以向其给予的状态。
在单位里,朱红兵车间主任的位置面临着年轻一代干部的虎视眈眈,传承自老一辈的严谨细致在当下似乎已经显得老套过时。
在家庭中,婚姻生活失败,与妻子长期分居,朱子是个在混北京的要账鬼,为了一套房子已经把父母榨得一干二净,而为了自己的事业前途,甚至还调包了母亲珍视的76年茅台酒。
同单位的情人(老铁)为一定程度上慰藉了他的种种失意,但终究,那人也不过是因为个人家庭生活的不如意而向他索取一点感情罢了。
就连无奈之下为了给母亲洗澡找的按摩妹陪护,都要向他索取一台手机送给自己的弟弟。
而在这一切之上,还有母亲去职工浴池洗澡这一难以实现的愿望。
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年纪,经历着来自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处在精神、肉体双重ED的疲惫状态,电影对于退休前男性的困境有着比较全面的呈现。
而在这呈现之外,片中还涉及到了老龄化问题严重的东北的养老问题,东北年轻人的大量外流以及由此对各自家庭造成的巨大压力,传统国有工厂和产业工人的举步维艰等等社会问题。
从这份社会关怀来看,那不停被索取近乎身心俱疲的儿子,那奉献了一辈子最后被人抛弃侮辱的母亲,是否也是东北这数十年来遭遇的某种缩影?
《冰下的雨》老太太想去厂公共浴室洗个澡,中年儿子各种折腾受气都没洗成,好人做蠢事看着气人:为洗澡儿子做的无用功有请澡堂老板吃饭;请澡堂看门的吃饭、送一条香烟;跟老婆上床跟女同事搂抱亲嘴(为了让她们陪老太太洗澡)结果老婆未被睡服跑了,女同事老公捉了现行;找学生时暗恋自己的成功女企业家,请她陪老太太洗澡被驱…….送按摩妹一部手机若干现金,她陪老太太洗澡。
按摩妹开了个钟点房,老太太不要她洗,儿子亲自给老太太搓背。
电影结尾是洗干净的老太太跳冰窟窿去死。
(她有行动能力)本片我没看出社会对老人不公和中年人的不易,本来可以直接酒店开个房的事,瞎折腾啥?
我有这样办事能力的儿子,也会想死的。
张力导演的《冰下的鱼》,让我重新投射进在我来看遥远且熟悉的一种生活状态。
赵丽华对于洗澡的执着信念,是她对于亡夫与生命最重要的祭奠仪式。
冲刷思念与净化身体,是一种属于告别的庄严仪式。
这种面对年老的体面坚持,是一种带着悲悯气质的无声呐喊。
之余人生老去的无奈,也有为人一世的傲气。
在为母亲达成心愿的过程中,电影折射出儿子朱红兵在人近中年之后,从身体与情感的焦虑,到工作与家庭的困境。
人近中年的疲惫感,在一次次求问无门的境遇里绵延而生。
背负着太多心事的中年男人,拉锯在不同困境之内,母亲最后的仪式是给朱红兵孝心的最后展示。
她的离去似乎能让朱红兵所有面对的困难都会化解,只是在失去后朱红兵漫无目的的奔跑中,依然是面对着无法挣脱的人生困局。
《冰下的鱼》太过真实,仿佛朱红兵就是我小时候,父亲单位的一位叔叔一般的平凡真实。
不快乐的母子用各自的能量来对抗生活,母亲切下的过滤嘴,儿子默默修好的挡风玻璃,在他们私人的世界里,决绝与接受都是一种本能的自我对话。
从母子各自的世界里,折射不同年龄状态下的生活状态。
渗透进东北骨血里的压抑与迷茫,在自带的所谓幽默滤镜之下,成为笑中泛泪的人生感叹。
朱红兵寻找的四个和他有关的女人,在不同境遇里对他的各种审视,现实得凛冽彻骨。
而赵丽华所面对朋友与追求者的现实状况,也是一种对年老状态的沉静观察。
是东北小人物对爱与家庭与社会之间,麻木与自我的不同展示。
世间太多龃龉,沉默似乎也有着一种撕扯的张力,生活就像那瓶不知何时被掉包的酒,藏着太多不能说也不想说的内心感悟。
一.影片概述:本部影片讲述了:82岁的赵丽华,在丈夫去世后患上了轻度抑郁症,为怀念过去,想要在职工浴池最后洗一次澡,却因年龄过大,没有两个健康女性陪同而多次被置之门外并遭到羞辱;儿子朱红兵为了帮助母亲完成心愿,费尽了心思,承受着各种压力,最后却也未能如愿。
二.影片的理解:在老师的帮助下,有幸听到了影片导演张力对于影片的一些看法与解答。
影片原名《不孝之子》,不禁让人陷入沉思,这个不孝之子指的是谁呢?是朱红兵么,显然不是。
作为儿子,他一直照顾母亲,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拼尽全力,忍受万般磨难,属实不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压力重重的负在了朱红兵的身上,他没有办法实现母亲的愿望,但他并没有以贫穷,无权,忙碌等作为借口去放弃,而是尽力去完成,相对于他儿子,以之后的美好生活为借口,光明正大的啃老,朱红兵已经算是一个大孝子了。
这个名字算是一种反义吧。
但影片最后的名字给到了《冰下的鱼》,在影片开头,冰面上挣扎的鱼奋力回到冰面之下的水中。
鱼离开水就会死去,但在水中,却要忍受水的寒冷,苟延残喘。
这不正如朱红兵的遭遇一样么,遭遇中年危机,各种困境,但为了生存,只能在困境之中坚强的活下去。
不只是他,我们也正是如此,在社会残酷的重压下,我们也在艰难的活着。
整部影片的镜头并不复杂,大多都是对人物的跟拍特写,并且配色也都偏暗,让人的感觉更为真实,就想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比如朱红兵为了给儿子买房,将自己的大房子卖掉,和母亲挤在一起的心酸;为了让母亲在职工澡堂洗个澡,和醉酒的郑总发生口角,最后又不得不去求他的卑微无奈。
这些都易于带动我们的情绪,产生更好的观影体验。
细致来讲,朱红兵为了能让母亲去职工浴池洗澡,和主席以及郑总一起吃饭,因为对于浴室归属权的问题发生争执,主席为了缓和,让他不断的喝酒,最后镜头给到了他在路边呕吐,反映出了他对母亲心愿的重视以及对于郑总这般人物不愿交却又不得不交,不得不求的无奈。
再如影片最后,朱红兵看到母亲留下的信条之后,在铁路上飞奔四处寻找无果,给到了朱红兵的脸部特写,他拼上一切帮助母亲实现愿望,虽未完全实现,不过也算是满足了母亲,但尽管如此,还是未能留下母亲的那种疲惫,遗憾令人难以忘记。
除了镜头,影片还穿插了民谣作为背景音乐,也选择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捕鱼节作为故事背景,富有生活气息。
三.感受:影片反应了人到中年,会遭到社会,家庭的危机和困境;中年一代压力与责任并存,无人理解,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当今社会,人们都或多或少的背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无论是年轻人的高考,爱情亦或是中年人的家庭,工作,再或是老年人的疾病,孤独。
其实我们都可算作是冰面下的鱼,在困境中艰难生存,但我们不能自甘堕落,放弃生命,我们应该不断磨砺自己,让自己更坚强,为了更好,更幸福的生活而努力。
《冰下的鱼》是近期难得的一部抛离商业电影元素,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佳作。
而且更难得是,导演一个人真的是“穷游路演”——亲力亲为参与签到,签名,和影迷做各种讨论,这种亲近感和可以深度讨论电影的氛围真的太久太久没有过了。
说说电影本身吧:1、相对篇幅而言,“儿子”周波老师的戏份很重,因为他要圆母亲一直以来“去大众浴池洗个澡”的愿望,这个过程展现出了很多曲折,其中包裹着一个在落寞的东北工业老城,一个事业也在被走下坡的中年男人的疲惫,这个过程很漫长,所以导演用了很多长镜头去表达那种“累”,特别契合,那种无力却还要继续前行,继续想办法的被推着的感觉,周波老师在低头与静默,在踉跄的背影中,都很好的传达给了观众。
2、高放老师饰演的母亲角色,准确把握了一个有原则的,要强又倔强的东北女性,年事已高,生活里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失去尊严的时刻,她一直想进大众浴池洗澡的愿望,其实也起到一个很好的“疑惑”作用,这样的未解之谜和儿子一次又一次的促成失败就会形成强烈的冲突,最终儿子给老人搓澡那里,印象太深了,人性在那一刻饱满丰富又极其复杂,生活的驱动感从来也不只是产生积极力量,这一刻,只能感受到一种抛弃体面,流失尊严和亏欠于心的丧失感。
3、最后再说说这部电影里的其他女性角色,我统统都很喜欢这些东北女人们,她们不精致,说话大嗓门,敞亮爱吵吵,有时候爱揣着各自的心眼儿,但她们所有人都有善良的底色,我其实很替男主庆幸,他一直在遇见这些女性角色,没有一个人拒绝她(包括那个发小企业家虽然没帮上忙,但她先开口“需要帮忙就说话”),我觉得这很“东北女人”,也像高放老师饰演的母亲一样,不示弱不躲事儿,自己能上就上,还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全片都是坚强且独立自主的女性,我身为一个女观众,很喜欢这样的展示,生活压得男主和母亲都有各自的难处,但仍有像其他女性的角色们,给人带来“不服”的希望。
强烈推荐《冰下的鱼》!
指望多些排片,希望更多人关注自己的父母和老人群体!
我在一档综艺节目里看过齐齐哈尔冬日捕鱼,觉得挺震撼。
但影片里拍摄出的捕鱼碎片,只有凄惨。
正如我曾经看过的一位作家写道,在中国,爱是向下的,人都是爱儿子爱孙女。
然后呢?
洗干净是执念,也是体面。
正如公交车上的年轻小伙骂骂咧咧让了座,可人家墨镜一戴,站得笔直。
被道德绑架后的施舍,不稀罕。
隔壁老王的热切表白,婉转的回绝,也是体面。
家里珍藏的40年的茅台,拿出来一喝,2018年的,还是讲个体面。
自行洗澡已经不方便也不愿意让按摩女给自己搓背,是个体面人。
老话说“打人不打脸”,澡堂的女售票员,嘴上缺德,吃了耳光,得了钱。
第二次见,依旧是在嘴上讨便宜。
结果郑总出现解开谜底,“我弟弟在你那儿请假,你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就是报复。
去见老姐妹邢桂芳,送衣服,终于开口说话,问到生3个儿子,却只能和痴呆老伴相依为命的情况,很感慨。
就如自己远在广东的女儿,老是买衣服,却见不到人一样。
女儿在电话那头还在絮絮叨叨,老太太却说,挂了吧。
一听你声音中气十足,幸福美满,就够了。
老朱给母亲搓背时,接到债主儿子的来电,直接把手机扔浴缸里了。
虽然儿子在身后无声的哭泣,但当母亲的怎么可能察觉不到呢。
千年都难处的婆媳关系,怪谁呢?
怪儿子卖了房子给孙子买房,所以挤在一个屋檐下深化矛盾?
其实儿媳妇看上去对孙子是言听计从和百依百顺,但都在嘴上答应着,谈钱都是“叫你爸给”,谈钱就是“那是咱们亲儿子”。
可惜她自己也住父母家,活成啃老族。
80岁人洗个澡真的就这么难么?
我一开始看的时候想不明白。
后来明白了,报亲恩难。
正如老朱儿子在酒店说的,“我爸身强力壮,来北京开滴滴吧”。
老朱呢?
在厕所强忍的是酒醉后的呕吐,还是儿子这话让人想吐呢?
在工厂干一辈子,老了人都硬不起来了还要去北京开滴滴?
所以老朱说,她母亲这澡洗不成他就不活了。
然后母亲洗了澡,她自己不活了,却给孙子留了装修费。
在中国,爱是向下的,然后呢?
两年前看到海报和名字的时候,就很想看这部电影,今儿终于看上了。
感觉不能说是压抑,而是本来就是这么回事。
朱红兵其实并不是脾气不好,只是作为老技术人,他是有自己的坚持、严谨和骨气,而他所遭受的一些故意激怒他的行为,其实也都是故意为之,一代一代的人都会经历。
这就让我想到以前看过的一本书叫《下流老人》,内容不是特别喜欢,但是说的比较现实的观点就是有的时候不是我们自己不努力、不作为而导致自己陷入困境,而是你不能排除因为各种可能性让你在老去的时候,陷入各种你面对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
赵丽华很孤独,即使儿子在身边照顾,女儿也总买衣服寄给她。
最终每个人都会经历,可能这种孤独感强大到某种地步的时候,是可以对抗对于“告别”的恐惧的。
想到自己家的老人应该也曾如此孤独过,还是会因为作为后辈的自己身上的那种迟钝而感受到惭愧以及悔恨。
儿女以自己的方式孝顺父母,但或许不是父母真正想要的。
就像女儿对赵丽华总是穿着已过世父亲的旧衬衫不理解,为什么不穿自己买的新衣服。
新衣服对于老人来说,或许没有那么重要,他们那一代人节俭一辈子,本就不喜华丽,喜欢的大都是恋旧的。
新东西舍不得用,往往一放就是很多年。
但是我看着她穿着爱人的那件旧衬衣,我觉得再美不过了,她在这件衬衣下,才能感受到“被保护”“被理解”“被爱”。
朱红兵也是被方方面面都压的喘不过气。
他已经很难有余力去心平气和的对待。
他对着父亲的遗像磕头,他在梦中靠在爸爸的肩膀。
不难看出,父亲的离世,对于朱红兵是一个被迫成长的暴击,即使朱红兵的躯壳也奔着知天命去了,可心中还是依赖父亲。
所以他没有那份能够充分理解母亲的“细腻”,即使他还是为了母亲的去澡堂洗澡的愿望想尽办法。
最后他跌跌撞撞的出门去追母亲,就像一个刚蹒跚学步的孩子,想要跟上母亲的脚步。
虽然赵丽华的词没几句,但我从她身上就好像看见了曾经我的姥爷和姥姥。
这部电影那种真实感和熟悉感,会把人过去相似的记忆都拉扯出来,体验感不好,但是那种过去的熟悉感又会让你贪恋,就像短暂的回到过去。
最后电影的结尾赫然出现的黑底白字忽然就有了警示教育意义:
总体我觉得蛮好的,只是不适合神经太脆弱的人看。
映后场/无论致敬与否,致敬本身并不丢人。导演说电影是丽华与红兵两位主角,但就观感上来看母亲的存在感是很弱的,更多的是男性视角的叙事。洗澡是赴死前为自己的践行,一件小事愈发成了最重要的事,亦见证了一个男人不断丧失尊严的过程。抱怨的女人和不举的男人,电影围绕困境的主题展开,可以说很全面的概括了中年男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有时画面里除了发愁的男主还能看/听见别人家的那本难念的经,影片的基调也是一整个硬不起来的状态。破裂的婆媳关系,子世代的“寄生”,不幸福的性生活,国有企业的场地被私人霸占,时代下个人的心酸愁怨很东北。一些表现矛盾时刻的桥段无论是台词还是表演都设计的很刻意,通过笼中/网中的动物象征角色同样被困住,很直抒胸臆,可这样的符号化表达一旦过多就会有忽略,例如背景里的和屠夫的是同一辆车,说不通…
拍的挺真实的。
上上导演课吧导演
“鱼冻那样都不吱声,就属人矫情。”这条弹幕和电影一样幽默。导演应该结合了自身经历,但是故事里又充斥着老登的臆想和自大。一个好的思路在糟糕的台词、刻意的镜头推进下像只无头苍蝇乱飞,最终撞向了观众脆弱的神经,但是我不买账
过犹不及
以巧合催动着中年男人的窘迫,更多是自恋的投射。中年男人俨然世界的主体,他不被满足的性快感支配着故事的行进,这也是中年躁郁的根由。符号运用的生涩伴随着突兀的长镜头而来,同时也放弃了主动接近老人的心绪,她的隐忍在一次次狭窄的被动打开中失掉跃出冰层的可能。失语的老年人自洁问题的自觉关注回应着原子化社会的现实关切,只是这种基于人情社会的文学性阐述早已让观众厌烦。
虽然视听不够成熟,表达也不够艺术化(那些与电影主基调脱节而格外惹人生厌的造作意象不和谐感太强),但除此之外对东北困境与东北人(乃至中国)情境和精神状态的捕捉应该是见过最为真确、精准与尖锐的,尽管它是如此直白、粗暴、丑陋。若是好好打磨一下影像与选择刻画线路(主视角由中年男性改为老年女性)应该会是极有力度与冲击力的电影。
糙到不行
引起不适的一些桥段 被8.0的评分吸引点进来 还和家人一起看 真无语
老年人面临的困境为题,中年人想解决的困境为轴。为达成让老人去浴池洗澡的目标,提出需要人陪护的条件。而陪护人总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前往,也就有了展示男人身边多个女人的需要,有了不同的情感关系呈现。情感承受的核心点在于中年男人,对上要对母亲尽孝,对下要对儿子承担经济压力,对婆媳关系要受夹板气,在工厂和社会中也在处理各种纷繁关系。长镜头调度运用娴熟而且不着痕迹,经常是几分钟的跟随运动后才发现都没切分镜。几番醉酒,背后都经过拉牲口的大车,牛、猪、羊都对应当时的心境。标题和片头的鱼同样可以有不同的解读空间。导演自筹资金在老家拍戏,用的配角大部分是当地素人,展示出成片效果却非常专业。十足的用心之作,可惜因为缺少明星演员在当下市场赚不到票房。
镜头语言写意,几个桥段留下深刻印象:从老朱后排看过去一直在摇晃的挂件;将梦将醒之间三次驶过去的牲口车;把玩的桔子。另外国产片中能让我如此喜爱的声乐着实不多,这一点非常惊喜。母亲的角色刻画极有章法,着墨不多但骨肉鲜明,有时间再展开。
浓郁情感的电影
因为是东北人的缘故,比较有代入感,但确实是人物交代不是很清晰,没拍到正脸前完全分不清。另外这电影确实是“很闹心”,主角没一个事是顺顺当当的,看得人难过
IMDb 6.0.某瓣 8.1.两个极端,我决定还是自己看完来判断。四星是不够的,3.5左右。两个分数都不是很准,一个偏低一个偏高。我能理解导演要传递的那种压抑,无力,没有出口... ...特意去看了导演的【我写的是观众能接受的逻辑】,但剧本恰有一个逻辑硬伤:如果老太太必须最后在职工澡堂子洗一次澡,那整个剧情都是撑得起来的。结果临了,开个房泡了个浴缸,解决。这就有点扯了,既然不是贝拉.塔尔,安哲罗普洛斯这种,大留白给观众去想象的导演,既然是处于各个点都要交代清楚的能力,那就得交代——至少点一下,为什么最后开个房洗了也行。否则就显得前面朱红兵那些所有的努力,有点智商很不够——明明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洗一个澡的问题。因为这个剧本的逻辑硬伤,让人观后有这么一种感觉:为了做雕塑把一个活人冷冻了。
第2370部,20年过审的存货,被电影院放弃的优质国产电影。导演找到的故事出发点就很东北,以作为东北小城市的公共领域的国营厂浴室穿起儿子与几个女人之间的各种前世今生。导演以镜头的景深变化,当事人的静默与当事人周围的嘈杂所形成的空间-叙事张力,成功得创造了一种身处于复杂的巨大关系网的危机四伏的中年男子。他的生命意义被至上的孝义统治,以平息将其引向深渊的来自其他关系的恐惧,但无法被时代的铁轨承载。这是齐齐哈尔的失败者风情画,配着达斡尔族民歌服用更佳。有着穿透生活表面的窥私,讽刺得可笑,冷酷得无奈。年度十佳国片。
关于影片牛猪羊的解读——听完导演的阐述,深以为然,他也希望自行解读。说一下自己的解读。关于牛猪羊的意象是在中年男主朱红兵独处的时候,牛是第一次出现的,当时他为母亲洗澡的事喝了很多酒,又被儿子的装修费难到,因此他像一只牛一样闷声做事,被人牵着鼻子,贡献自己;第二次出现的是猪,也是他生活和工作的不顺利,像一头猪一样任人宰割,却无法回击,重大的压力和年纪,像一头上了年纪的猪,虽然看着庞大,但他无法摆脱沉重的压力和累赘;最后出现的羊,很有意思,他刚揍了浴池老板,帮助母亲洗了澡,在那一刻他就是一只山羊,用犄角顶撞了一切,属于他的反击。只是这三只动物仍然处于牢笼里,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他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也注定将牺牲自己。
预期不高所以观感还行,整体表演水平都不高,但我很喜欢片中对于东北的描摹,很真实,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冲突中,衰败气质十足,连“洗澡”这么件小事都必须要找人。
9 今年至今为止在影院看过最好的文艺片,512母亲节导演映后场,没想到是个意外之喜。 这片子有一个好的剧本,中心事件特别明确——洗澡,所有的事都是以此为圆心辐射出去的,最后也是回到“洗完澡”结束了这个故事,开头鱼跃出又跃入冰面这个长镜头的选取,真的是神来之笔。正如导演所说,大家,老中青三代,都需要一个机会越过去,私认为也暗示着老太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宿命。 片子的小心思也很多,驶过的载着牛猪羊的屠宰车,暗示着男主被主宰的命运和困顿,也起到了切割故事章节的作用。 看很多人说导演安排太刻意了,但我觉得刚好,这就是生活,本身就是充满巧合和一丝荒诞的。 P.S.导演人很好,开场前给他们发物料没拿海报,散场特地又给我签了一份,期待他的新作。以及,再次向导演和其他主创们表示感谢!
非常一般的水平,但结尾的镜头实在减分,近两个月已经看到两部国片这样结尾了,不会都以为自己是特吕弗吧……过程中想到《诗》但真的差远了……高放老师其实演得蛮好,怎奈剧情撑不起来。
求来了一场《冰下的鱼》排片,电影比我想象中的要好看,虽然元素堆叠很满,但却没有失控,瑕不掩瑜吧。最后字幕出来那一刻竟然有一种眼睛酸酸的感觉,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