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问了一个问题:“导演究竟想说些什么?
”我和我爸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人性呗。
人性这个非常庞大的概念是中外导演们最喜欢反躬和叩问的母题之一。
拍的人一多,如何从不同的切入角度做出新东西就成了一个大学问。
应该来说,导演在创新性上并没有非常超群的表现——废土世界中人性秩序崩坍的设定不如《疯狂的麦克斯》系列诡谲宏大,人性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探讨并非首创,借助公路片外壳的表现载体也显然是取法自前人手笔。
不过,这样的局限性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质量过硬的电影。
在我看来,个中原因正在于这部作品对于“人性”的描摹相当细致入微,触及了多层面、多维度的探讨,这是许多同类型电影无法企及的。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故事发生在人类文明几乎毁灭的“后末日”世界。
连同钢筋水泥森林一同灰飞烟灭的是人性中的道德伦理。
资源的极度匮乏让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倒退回了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生存的需求仿佛一声尖锐的口哨,标志着“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卷土重来。
没有道德和法律的世界里,溃退的人性让位于弱肉强食的野兽丛林法则,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便遭到了挑战。
主人公芬奇正是目睹了太多兽性蔓延的互相残杀,才养成了一种根除信任的反馈机制。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场比物质材料丧失更加可怖的悲剧。
往小了说,观众不难发现导演在电影里分别阐述了三对能够体现“人性”主题的对子:第一对是“人与动物”。
在主流西方的话语环境里,动物(尤其是宠物)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他物”,而是一种可以反映人性之美的有灵之体——人们把符合自身道德标准的优秀品质投射到动物的身上,而这部分被“寄存”的珍贵人性被动物本身因智识有限而呈现出来的“纯洁”放大,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可以成为一种“火种”式的意象。
在这部电影里,小狗就成为了芬奇的最后希望寄托。
在它可爱的眼神里,仿佛还倒映着整个人类文明对美好的全部记忆。
第二对是“人与机器”。
在电影里,芬奇制造了一个通晓人性且可以自己进化智能的机器人来在自己死后继续保护、陪伴、照顾爱犬。
我并不赞同这部电影在这个对子里展现出来的是“人性之美”。
相反,我视之为人性自利的根源性表现。
我说它“通晓人性”而不是“拥有人性”是因为芬奇在本质上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有智能的工具,而非一个全面拥有自我价值的个体。
这样说来,杰夫和Siri、阿尔法狗、扫地机器人等现实可见的机器人或人工智能并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在外部表现上更加智能了而已。
它们之所以被制造出来,是因为制造者需要它们作为一种方法来达到某个目的,可悲的是,它们本身并不能成为目的。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里就指出,人的智性应当得到尊重,关键就在于人应被视为目的而非手段,只要这些机器人仍然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工具或手段,它们就只能是被人类意志所凌驾的服务仆役。
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当濒死的芬奇发觉自己的造物杰夫在自我进化的过程中愈发靠近一个完满的人格时,他是否想过自己创造的四条原则其实是一个捆缚性质的悖论?
第三对是“机器与动物”。
从两对的底层逻辑中,我们不难发现电影里的机器与动物其实都是人性的外化。
不能违逆人类指令的机器物件和承载人类主观情感的动物顺理成章地和谐共处,在本质上其实是一致的“人性”在不同表现形式间的共振。
芬奇是这个人性崩坏的大环境里为数不多的“拥有人性者”,但他的精神和肉体也在时刻遭受飞沙走石的侵蚀,他创造出杰夫来替自己照顾爱犬,实际上是一个移植和保存自身尚未磨灭之人性的过程。
最后,他的肉体彻底死去,而他所珍视的那一抹难能可贵的人性光辉被杰夫全盘继承,并因为杰夫的物理构造而再难受损。
他是一个有大爱的“好人”,也是一个会怯懦、会犯错、会自私的普通人,这是主人公相当动人的真实之处。
导演究竟想说些什么?
人性呗。
此片不是硬科幻类型,只是用末世、科幻的外衣来讲述了一个比较俗套的关于人性的故事。
我觉得与2009年的《末日危途 The Road》有些像。
网上经常能看到一句话 “用核武器把***炸回石器时代”,这句话其实是有严密的科学逻辑分析的,不是为了吓唬人而纯编造出来的。
冷战时期,美国大量研究核战的后果,结论之一就是大规模核战其实是不会把地球给炸没了的。
相反,地球还会存在,只是地表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比如核污染(不是核武器爆炸造成的,而是因为核战会造成核电站的核泄漏)、气候异常、地貌改变、水源污染或枯竭、生物系统崩溃等。
核战本身可能还不会导致人类大量死亡,但后续的环境变化却肯定会导致人类大量死亡,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其实是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一旦发生持续的长期的变化而人类无法适应,必定会出现大量死亡。
人口数量减到某一个数量级,人类社会组织就会崩塌而无法重新组织。
幸存的人类要么小群体聚居在一个地方,形成一个又一个的聚集点,要么就散落在大环境里随机死亡。
绝大多数的知识技能会随着个体的人的死亡而消失,人类社会的文化、科技、生产等成果,绝大部分是保留不下来的,也无法传承,基本上幸存的人类就是回到了原始社会部落的组织状态,生存物资和工具方面可能会稍微好些,但会很随机很不稳定,因为再生产、工具制造及维护的能力和水平大幅度倒退。
至于原始社会阶段部落之间的厮杀、抢掠,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吧(可参照台湾高山族、北美印第安、非洲部落)。
大量的末世题材的影视作品,都是建立在这个冷战时期的科学推测基础上的,而不是文艺工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回到这部电影,整个环境设置是没有大问题的。
不管是因为异常强烈的太阳耀斑,还是其它什么原因,从影片所展现的来看:1、臭氧层基本消失,生物体系也就无法生存和运行,人类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威胁,人类幸存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几何式递减。
影片中所展现的地表环境,单个人的生存概率微乎其微。
芬奇因为是科技公司的员工在基地工作,依赖基地的物资侥幸存活下来,但也得了辐射病可能还有其它疾病(比如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等引发的)。
2、现代通讯体系完全毁坏,幸存的人没有办法彼此联络。
就算你找到一处可以生存的地方,一来那种情形下你是否愿意与不熟悉的其他人分享这有限的生存资源,二来你都没法办告诉其它地方的其他人这个消息。
3、交通工具缺失。
芬奇是因为在基地,所以才有重卡和房车。
影片中有不少路边废弃车辆的镜头,说明就算有幸存的人类,也会因为没有远距离的交通工具而无法迁移。
加之恶劣天气频发,长途迁移的风险很大,死在路上估计也是大概率事件。
在这种环境下,幸存的人类要想恢复之前的现代社会,短时期内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自然环境恢复正常之后,也是需要很长时间来慢慢发展的。
人类历史号称200万年,而形成社会组织撑死也不过1万年,已知的人类文明最长是5000多年,我们现在生活的状态则150年不到。
那这200百万年里的至少99.5%的时间里,人类在干什么?
没事干发呆吗?
闲情逸致数星星吗?
奋发图强创造文明吗?
不是啊,人类是在拼命生存啊,绝大多数都挂了,极极极极极极少数幸存下来适应了环境,才成为我们的祖先,然后一代一代延续着才完成了后面那至多0.5%的时间里的事情啊。
其实,影片的故事本身简单至极,两位角色,如主如仆,如父如子,走的还是末日归途寻找人生意义的路子,经验丰富一点的观众甚至在影片开始不久就已经能预知最终的结局。
但,这并不妨碍你仍然会如痴如醉的欣赏它的叙事过程,依然会悄然被打动心扉。
荧幕上的一个好故事,应当如此,也必然如此。
挑几个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写下来,跟大家一起讨论下。
1. 悬念的设置简单的故事要讲得好,显然不能靠信息密度,也无法用猎奇的方式来吸引眼球。
一个垂死的男人,带着一个机器人和一条狗,奔往代表着希望所在的目的地。
这么一个故事,几乎毫无悬念,有什么好说的?
我看短评里有朋友说,明明10分钟的短视频就能讲完的故事,硬要拖成一部电影。
这种评论虽然有抖机灵之嫌,但作为一种解构方式,也的确言之有理。
所以导演如何在故事本身没有什么悬念的情况下设置悬念?
一种选择,就是把故事背景的揭露本身作为情节发展的推动力来吸引观众,把线索散落在整个电影的各处,用镜头语言,展示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在脑子里把拼图拼起来。
比如,地球到底发生了什么?
台词中首次出现对此的正面解释,是影片进行到半个小时左右,在芬奇和杰夫的对话中出现的。
芬奇教杰夫认识周遭环境,也是向观众解释世界观但其实,观众却远在此之前就已经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途径就是第一幕(即影片前10分钟)导演在通过镜头展示芬奇的避难所里摆放的书籍名称是,令观众心中自行产生的联想。
伽马射线暴,太阳怎么杀死我们……一个镜头扫过去,观众自然已经猜了个七七八八比如主角的动机是什么?
芬奇为什么要造杰夫?
这一人物的基本动机其实是由两层层层递进的因素来共同组成的。
首先,仍然在第一幕,芬奇通过为杰夫设定行为准则,告诉观众除了司空见惯的"机器人三定律"以外,这个机器人在电影中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保护芬奇的狗。
众所周知的三定律一带而过,与剧情相关的第四条准则是重点但在这个显白的解释下,导演却留着一个“扣”没说,那就是,这条狗有什么特别的?
值得杰夫如此大动干戈?
其实影片第一幕中,芬奇和狗之间的互动并没有特别之处如果单纯解释为杰夫的爱狗之心,虽说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影片的人物动机仅仅建立在这么一个泛泛的概念上进行展开的话,显然就有些煞风景。
所以敏感的观众此时一定会有所期待,那就是这只狗身上应该有其它更加强有力的要素在推动着主角的这种“护送”、“托孤”的行为。
但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后,导演有意搁置了这一点,镜头完全聚焦在了杰夫身上的人性成长,闭口不再提起这只狗的来历。
直到主角一行人千钧一发逃脱猎杀后,观众不期然间,导演才终于借着芬奇万念俱灰的讲述,将真相大白于观众面前。
作为一种符号,死去的母女留下的这只狗警醒着芬奇,如同耻辱柱一样,代表着主角对自己当初懦弱行为的忏悔,以及他对这个崩坏的世界仅存的希望。
小狗活着,对芬奇就意味着自己并没有完全被这个世界吞噬而导演选择让主角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才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动机,这种设计不仅为下一幕杰夫行为的递进打下了铺垫,提升了主题的感染力,同时,也回应了此前芬奇为什么会教育杰夫不可相信人类,这里面不仅有对他人的失望,更有对自己的悔恨。
因此,影片等于是在这里用一场戏,收束了多条线索,节奏极其巧妙。
2. 关于情节的推动影片其实有两条线索在同时进行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一条是杰夫与芬奇之间的关系,一条是杰夫与小狗之间的关系,而且很巧妙的是,这两条线索都是关于信任的。
前一条线索,可以认为是造物主与造物之间的天然矛盾。
人与机器,虽然前者创造了后者,但芬奇最开始却从心里压根不信任杰夫,认为它只是一个机器,一个被造出来用于当狗保姆的工具,并不想跟这个铁疙瘩交朋友。
而另一方面,杰夫却将芬奇看做“父亲”一般的存在,各种行为都是想要讨好芬奇,有一种天然的想得到芬奇的认可的动机。
这对矛盾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扮演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
通常,一些有着类似桥段的影片中,经常可见的处理方式是让机器人到后半段完成一件极其重要的任务,形成一种关系上的突破,要么救主角于水火,要么获得某种“觉醒”,借此打破身份认知上的错位。
但是这部电影里很有意思,芬奇和杰夫之间的这一矛盾却并不是靠杰夫做对了什么来解决的,相反,整个影片中,杰夫大部分时间一直在做错事情:先是擅自开车开走把芬奇吓得不轻。
后来又愣头愣脑的直奔陷阱引来强盗,害得小机器人杜威扑街,汽车的太阳能板被毁等等。
细究起来,其实直到芬奇死之前的那个晚上,杰夫都没有做出特别不得了的事情,芬奇一直对杰夫的态度也都带着几许不满,那他们俩之间的这对矛盾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代表着“父子”关系的那张明信片。
“去看看金门大桥”,这对芬奇来说,是一个毕生未能了却的心愿,也是除了那些貌似客观冷静的分析以外,他决定前往旧金山逃难的更深层动力。
但一秘密他并不愿意与人分享,更不要提跟与一个机器人分享。
所以当杰夫询问他这张明信片是打哪儿来的时候,芬奇犹豫了一下撒了谎,观众这才意识到,芬奇想要前往旧金山以及金门大桥,背后有更多的隐情。
而最终芬奇讲述完自己的最后一个故事,向所有人揭露谜底之后,芬奇的目标变成了杰夫的目标。
而杰夫,这个之前芬奇眼中的“工具”,也就此变成了后者“精神”上的某种延续,所以这个时候,两个角色之间的矛盾悄无声息的就消失了——从主仆变成了父子,自然不再有信任的嫌隙。
临终前的托孤而前面提到的另一条线索,即杰夫和小狗古德耶尔之间的关系转换,则是通过网球这个意向来体现出来的。
在芬奇尚在世的时候,杰夫就如同一个孩子,虽然父母会告诉他行为准则,告诉他人生目标,但是只要一天有父母的荫蔽在,杰夫的行为就始终是被动的,随时在等待接受指令。
所以不管他跟小狗再怎么玩扔网球的游戏,小狗也始终会认为芬奇是自己的主人,而不会把网球交回到杰夫手上。
杰夫单纯地认为是小狗不给他球是因为不喜欢他而当芬奇死去,杰夫浑浑噩噩的过了一晚上之后,直到小狗主动把球放在杰夫脚下,他才意识到小狗已经把他当成了主人。
身份的转变,关系的突破这提醒了他,此时此刻无人再来告诉他下一步该怎么走,他需要自己做决定,自己来掌控接下来的人生(机生?
)方向了。
所以当他跟小狗终于成功的玩起了网球游戏时,他举起双手欢呼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取得了一只狗的信任,而更多的应当是领悟到了自己的新身份而产生的雀跃。
所以你看,这哪里是什么人和机器人的科幻故事,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老父亲,带着一个傻孩子与一只狗的公路电影啊。
《芬奇》中的狗狗Goodyear由Seamus希默斯扮演,希默斯是一条在北加州一处流浪者营地外发现的混种犬。
一个当地救援组织联系了训犬师,说希默斯可能有成为狗狗演员的潜力。
当时它大约一岁。
汉克斯说:“希默斯不仅仅是一只狗。
它看起来是另一种受过训练的人。
”Goodyear,好年,就是自信、乐观、希望、美好、快乐,多好的名字
2021年12月31日看的片子,这是今年最后一部,但着实失望。
汤姆·汉克斯在大概2000年前后出演过一部《绿里奇迹》, 围绕人在临近死亡时的“精神上最后一里地”展开。
今年这部《芬奇》,讲了一个人在世界末日自救时的最后一段旅程。
两相比较相差太远。
在这个故事里,人类在自然环境中难以生存,同时人类之间的信任崩塌导致相互残杀。
男主对人类完全不信任,但靠着理工男的底子孤独自救,还收养了狗、改造了车、搞定了防护服、发明了万能百科机器人。
机器人有超强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学会了听指令、知道给自己找衣服穿、听他讲故事陪他聊天儿、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总之经过几次批评教育,在实践中给它重建了正确有力的三观;然后人与狗、人与机器人、狗与机器人之间产生了相互依存与信赖,男主去世后托孤成功还靠机器人给自己完成了火化立碑。
听起来是个好题材。
但是看完感觉太温情脉脉了,观点平淡而直白,空有一个科幻的外壳,内里装满了虚弱的情感表达。
孤独的末日环境没有逻辑严密或耳目一新或自成一派的科技设定,因此在逃离更加恶劣环境的这条线索上完全没有施展,观众只能看着男主一味的逃与消耗。
而情感方面,一个是人类之间基础信任崩塌,这条线在最开始给机器人的指令中就已经直给了,后面在男主的闪回记忆中又平铺直叙了一次,没有任何冲击感;另一个是男主良心救赎收养了狗,培养接班人托孤,这段儿太理想化了。
它当然是可贵的真诚的,但这么浅显的道理这么温柔的讲述,多了些一帆风顺和三厢情愿,少了些留给观众的想象与反思的空间。
至于机器人的软萌与幽默,我个人非常反感这样的处理方式,但我相信这是亮点,也是和观众沟通最成功的部分。
如果说优点,大概是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和开始直至机器人出场这部分内容比较有吸引力。
故事的结尾不知道机器人和狗怎么生存下去。
没接着往下想也没法儿想,情感方面的基础信任解决了,但技术条件实在无从想象。
就当是朝着光明的未来继续愉快的生活在一起吧。
反正是个末日科幻童话,别太较真儿了。
这个片最大特点就是看了和没看一样,当然我是因为看见豆瓣高分满怀热情观影所以没有中途睡着。
但是即使中途睡着我也觉得不会影响看剧情(如果有的话)。
故事情节我感觉写个3-5段话就能写完,高考作文如果是写科幻电影剧本大纲的话我感觉用这个片上能拍上下集。
剧情比较弱的情况下基本上就看演员演技和导演对科幻的理解,是不是有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我并不是说汉克斯演技不好啊,相反他演技很好。
问题是电影只有他一个人,你如果坐着看一个人絮叨俩小时怎么也会烦。
外加一个比较弱智的机器人是不是更烦?
这是人类本性造成的,并不是汉克斯不好。
另外值得点评的是电影里的唯一的一只狗也不太灵性。
除了嚎,捡球,就是嚎。
那么就是最重头的,导演对末日科幻的理解,是不是逻辑自洽,是不是有创意,是不是能吸引观众 我想这块导演可能太大意了,或者太托大了,或者并没有专心设计。
总之里面实际上没有太科幻的内容。
2个小时的独角戏,关键点比如末日的原因等等都是寥寥几语带过,内容也没任何特殊的地方(反正就是告诉你地球毁了,还有一个都是人类自己作的)。
自主意识的机器人机器狗都是高度工业文明的产物(尤其这种几天不用充电还能卖苦力的机器人我觉得特别厉害)。
老哥还弄了个专门扫描纸质书的仪器来给机器人灌故事,请问导演你知道世界上有个叫电子书的东西麽?
最不太理解的是,老哥最开始的地方,气候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所以老哥开启了末日模式可以理解。
但是最后幸存者(不能说剩下的人了)跑到了xxx大桥(不透露剧情不说名字了),都花开四季了,还四处无人,是不是有点讲不过去了?
合着大家都喜欢躲大楼里玩躲猫猫不愿意跑外头过正经日子?
所以你看,虽然他剧情很弱,但是还有硬伤。
这就有点不太能说的过去。
只能说明一点:欧美的导演们已经不知道再怎么拍科幻片了。
沙丘拍的再气势磅礴也就是人海战术砍大刀的水平。
当然能坚持看两个小时不睡觉已经很厉害了,为自己点个赞!
本想给两分的想想老哥拍的挺不容易给3分了。
这个片,拍的是真累!
想了想,再补充几点1、老哥造机器人的原因是为了老哥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想给狗子找个保姆结论:老哥如果把造机器人的精力稍微回收一下,往南找找,就会发现地球上已经存在了适宜生存的地方,狗子没人照顾也能活。
造机器人必要性其实没那么大2、老哥之前待的地方,看地图基本上全清空了。
然后老哥守个风电塔电力有了好说,可是老哥开的这个重型卡车可是油耗子。
那玩意没一个固定加油站可供不起。
时间看老哥这种情况也不短了,所以油从哪来?
然后老哥守在风电塔的原因除了有电还有要造机器人。
不过个人说,有这样相对恒定的电力供应,大概水也还可以,干嘛不种点东西呢?
嗯学理科就是这样不好,达不到导演想要的文学性
末日是人类咎由自取的惩罚,荒原是生命凋零枯萎的冷床,辐射灼伤皮肤,恶意剜毁善心,灾难下人性受到考验,独处中孤独得到养料,造一个机器人守护小狗,撑一把太阳伞安度余生,未曾到达的旧金山成为最后的夙愿,风景正好的大桥上画下我们的剪影,若你问我还有什么心愿,小狗是我活着的余念。
汤姆汉克斯的演技炉火纯青,足以支撑起这部以他为绝对主角的末世逃生戏,与机器人杰夫、小狗的情谊大于人类,他对人类没有信任,于是将其转托在机器人与小狗身上。
也许他本身有复杂的故事,但一切都在末日的背景下冲淡了。
不过这一部分确实太高,人狗人机情确实感动,契合爱、死亡、机器人的主题,但烘托上比较冷静克制,非属强情感电影,看完感觉淡淡的。
芬奇 (2021)8.42021 / 美国 / 剧情 科幻 / 米格尔·萨普什尼克 / 汤姆·汉克斯 卡莱伯·兰德里·琼斯
听朋友推荐的时候还以为又会探讨什么定义智能之类的话题,但是看完全片发现其实重点并不在此,还是在讲人文。
机器人感觉就是个功能性的角色,最主要因为它很多重要设定都没讲,情节需要有它就有了,主角和它的互动也更多地在体现主角对往日的怀念、最后愿望的追逐、烦躁与自责等等情绪,次之才是机器人智能成长的过程(它学习开车的方式也很不机器而是像人)。
它声音从滑稽到少年音的变化也很像大力士小朋友慢慢长大哈哈哈哈哈(此处突然想起肌肉哪吒)。
全片最让我共情也是我觉得最明显的主题是珍惜当下,环境、亲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等等。
最后主角死在路上机器人替他达到,感觉是一种传承,我还以为会是人类的挽歌的时候又说可能还会有别的幸存者,看来导演还是想传达曙光希望哈哈哈。
感觉全片确实一贯如此,从一开始的配乐就比较欢快,中途险恶但也有机器人贡献各种奇怪的笑点,整体有一种严酷冷峻的事实下乐观积极的态度,就像Jeff最后说的,“还有没有其他人不知道,但只要去看看”(大意如此),只要立刻去行动,一切都还来得及改变~总的来说很不错,意外看哭了还糊在我的睡眠面膜上[捂脸]。
【首发于公众号:韩伯愚】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评《芬奇》_哔哩哔哩_bilibili地球人都知道,韦斯-安德森是这个星球患“强迫症”最严重的导演。
在他的电影里,就连人都是随心所欲摆弄的“手办”。
他的新作《小行星城》就要在6月份上映了,预告片依旧是熟悉的配方和熟悉的味道。
这次安德森不但找来寡姐参演,而且还把汤姆-汉克斯请来当绿叶。
在这样一部颜色粉粉嫩嫩的电影中,67岁的汤姆-汉克斯好像也变年轻了。
今天要说的《芬奇》是汤姆-汉克斯在两年前主演的一部科幻片,讲的是机器人、男人和狗的故事。
由于灾难性的太阳风暴,世界末日来了。
地球上沙尘暴肆虐,气候变得比女人的心还难琢磨。
因为没有了臭氧层,电磁辐射杀死了阳光下的一切生物。
科学家芬奇是这场大灾变中存活下来的少数人之一。
但是他已经年老体衰,而且还得了癌症。
芬奇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他必须为自己的爱犬安排好后事。
于是,芬奇制造了一个机器人,想让它代替自己继续照顾狗狗。
不料一场超级风暴即将袭来,为了躲避这个灭顶之灾,芬奇不得不带上小狗和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机器人,踏上逃往旧金山的旅途。
最近几年,好莱坞电影硬不起来,就连原来的票房收割机超英电影,也显得比较拉胯。
所以两年前《芬奇》出现的时候,甚至被人捧成“年度神片”。
其实这部片子根本连院线都没进过,在国外是在苹果TV上首先播放的,在国内则采用了网络发行的方式。
不过这不是说《芬奇》很差,它确实有自己的一些优点。
比如在科幻大背景的塑造方面,就还是挺成功的。
芬奇在荒废的商场中搜寻日用品,和美剧《行尸走肉》里瑞克到处找物资很相似,都是在描画末日后人类的生存状态。
芬奇在城市废墟中驾驶卡车躲避沙尘暴的片段,也是在加深我们对科幻背景的认可。
一般这种末日科幻里,都有人靠着杀人越货生存,这部片子里也有。
因为小机器人的心智还不完全成熟,芬奇他们还差点掉进了捕猎者的陷阱。
在被坏蛋追杀的过程中,芬奇的手枪都上膛了,气氛很紧张,这些设计都是电影的加分项。
但是这里最后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从侧面显示出这部片子有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就是剧情有点薄弱。
它是一部走温情路线的电影,投资不是很大,不适合搞太大的阵仗。
其实这部片子最有意思的一点是,虽然外壳是科幻片,但本质上其实是一部公路片。
一个身患绝症的老人带着自己的机器人和狗,开着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好莱坞传统公路片的变种。
公路片的核心是人的情感随着旅行逐渐加深。
在这部片子里,要说的不是芬奇和人的感情,芬奇的身边没有其他人;也不是芬奇和狗的感情,他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狗;而是要说芬奇和自己制造的机器人之间的感情。
这个因为零件短缺而七拼八凑起来的机器人,本来是芬奇打造的功能性工具。
就是在自己死之后,来照顾小狗的保姆。
但在逃亡过程中,芬奇不仅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杰夫,而且为了它能更好地照顾小狗,教给了它很多求生技能。
这已经转变成了父亲和子女的关系,芬奇成了机器人的养父。
父亲芬奇将自己的所知全部传承给了机器人杰夫。
杰夫也在不断成长,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傻瓜机器人,变得逐渐适应末日的生存环境。
面对越来越衰弱的芬奇,它甚至还担负起了照顾“父亲”的职责。
比如它帮助芬奇开车,并在被人追杀的夜里帮助大家脱险。
芬奇和杰夫成了一对跨物种的父子。
在旅程的收尾阶段,杰夫为芬奇带来了临终前的安慰,让他体会到了当父亲的感觉,也理解了自己的父亲曾经对他的爱。
而芬奇则让杰夫变成了一个有类人心智的人。
当芬奇去世后,杰夫和小狗赶到了旧金山,一同站在了金门大桥上。
这时候它已经不是一个穿着大衣的遛狗机器人了,而是一个已经在事实上被认可的人类。
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曾经写了一本小说,叫《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后来被改编成了科幻电影《银翼杀手》,都探讨了人造智能物体是否会产生人的情感这个问题。
电影《芬奇》并不想讨论它,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认定他们可以。
我相信在这部片子的设定中,杰夫最后理解了芬奇对他的父爱。
父爱属于世间为数不多的真情之一,它有力量能够穿透一切藩篱,这是这部片子最终要说的话。
美国的公路片真的是神作诞生源泉。
《芬奇》应该算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之一了,整个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却蕴藏了极为丰富的内核,把简单的事情做到了最好,这一点是现在很多的电影所欠缺的。
芬奇一辈子就是个宅男,一生都基本在密苏里没出去过,他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喜欢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
但末日不允许他保持自己的习惯,恶劣的环境让他将不久于人世,而一场离子风暴也让他不能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安静离去。
他不得不踏上前往旧金山的旅程,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事情永远不会按照你的计划发展。
而出发前,他为自己的狗狗研发的保姆机器人终于研发成功了,无数伟大发明的本意都挺离谱的,谁能想到人类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居然是发明出来投喂狗狗的。
机器人杰夫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想要尝试一切他看到的东西,但他的尝试却总是给芬奇带来麻烦:未经允许将车开走惊出芬奇一身冷汗;毫无尝试地闯入他人地盘害的机器狗杜威死亡;被他人追杀导致房车太阳能板毁坏。
让本就生命垂危的杰夫更加焦头烂额:“我知道你昨天才出生,但你也要学着长大了。
”这就跟穷人家的孩子出去创业一样,他们一腔热血地想要闯出一片天地,但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父母一把年纪了还要给他们到处借钱还债补漏。
芬奇几近绝望,也很愤怒,他一开始朝着杰夫大吼大叫,但后面他只是失望的无言,除了对杰夫失望,他也对自己失望,因为杰夫犯下的一切错误其实都是他的错误,因为杰夫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他授予的,他做不到的事也都只能怪芬奇自己没来得及教他。
但杰夫却并不气馁,他对芬奇说:“我觉得我们一定会到达旧金山,因为我相信你。
”随后他们继续上路,芬奇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在他快要不行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在接近西海岸的路上,环境居然越来越好,飞舞的蝴蝶,金黄的小花,还有久违的可以让人享受的和煦日光。
原来这个世界并没有完全毁灭,还是有适合人居住的地方的。
芬奇享受了他最后的幸福时光,然后安然离去,死在了距旧金山18小时的路上。
要是他早点出发来旧金山,他的病会不会有所好转?
享受更多美好的时光?
我们经过了很多尝试,终于发现了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事,但却已不再年轻,岁月带走了我们太多的东西。
而能找到自己宿命的还只是少数,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到达一个自己满意的目的地。
所以芬奇是幸运的,至少他死在了希望的路上。
杰夫和狗狗也在芬奇生命的终点达成了信任,他们终于成为了一个团队,也可以说是一个家庭。
信任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东西,因为值得信任的人或事是需要经过时间和受伤去探索和尝试的,我们大多数人既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那么强壮,所以珍惜你身边可以信任的人吧。
最后杰夫和狗狗到达了金门大桥,完成了芬奇未完成的使命,短暂的停留之后,他们又继续出发,去寻找新的希望。
一段路的终点也是下一段路的起点,永远在追求美好的路上不断前进。
就算面临失望、烦躁、焦虑、恐惧,我们也要学会去享受生活中那些美好,这部电影表达的内容也许很简单,但在疫情卷土重来、生活压力巨大、工作烦闷枯燥的当下,能让人心里一亮,就冲这,再忙也值得看上一看。
反正没能打动我,有些情节漏洞大
很没劲的糖水片。这个剧本适合拍一个CG短片给《爱死机》之类的collection凑一凑集数。
死前教机器人养狗。故事拍的太长了,没有看着AI一起成长的那种感觉,略显无聊吧。
跟那个金刚狼演的机器人打拳击的电影一样无聊
不知道看什么,无聊,快速拖放看完,中间没有一处镜头或者什么有趣精彩的东西让我停下来看,(除了车子快被龙卷风吹走那段),可能这是文艺片,符合豆瓣文艺青年口味,所以分数才会高,我给不及格,很差。
只有我觉得这个机器人很油腻嘛…人物和背景设定都很单薄无力,刻意煽情,完全无法和WallE比
有点程式化的故事,按流程走最后总能掐到点泪点。
全是最保守的配置,所以讲的也是最保守的父父子子故事,只不过在post pandemic的背景下,瘟疫和灾难似乎终于真正地能与所有人连接。因为这种先导的议程设置下,电影也感觉像是人隔离了半年之后一拍脑袋决定制作的,而且因为机器人的设定太过草率、过于智慧、过于温顺,从根本上颠覆了这种生活下人类最后的生存意义——干嘛不直接建立机器人的国就好了!最后还要重蹈金刚狼3的覆辙让人逼不得已痛哭一场。不过,在拥抱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心想,我们活着真是太孤独了。解决主体间性的最终办法到底是什么,是毛茸茸
臭氧层不存在了的地球末日,知道自己不行了的科学家,为了死后有人照顾自己的狗,打造了一个机器人。是的,他不在乎人类,他只在乎他的狗。//这片让我想起《超能査派》,但我更喜欢此片。//通过汉克斯对机器人杰夫的对话传递:杰夫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晚上(没有强照辐射)赶路吗,知道我为什么能躲过恶劣天气,辐射这些活下来吗,因为这些能预测,而晚上赶路不可预测,因为人不可预测,最可怕的是人。//此片应该又会诞生影史上一个著名的机器人形象,杰夫那些小动作,尤其是一高兴就喜欢抖腿抖肩膀太可乐了,很能中和影片的悲伤内核。
废土、机器人,我蛮喜欢这种题材的,可是一到煽情的部分我就有点儿厌烦了,而且机器人真的有人类情感这种东西吗?即便是进化得快,也只能是模拟而已,搞得像真的一样,我不相信。有点失望老实说。
“我不在的时候,以保护小狗安全为优先指令。”发明家在生命进入尾声时,发明了机器人来照顾小狗。但拥有人类情感和智识的机器人,刚来到世上就要学会面对无尽的虚空与孤独。人真是矛盾的生物,机器人和小狗身上同时承载了人类的温柔与残忍。片子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其实挺落后的,但废土科幻只是个外壳,探讨的是我们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结,如何感受爱。调调很舒服,浅浅的悲伤和诗意。
狗好烦 一直鬼叫鬼叫,机器人也有点烦,话痨聒噪(最后的明信片上干嘛不画杜威?!虚伪的对狗的爱)
和遗愿清单一样莫名其妙的高分平庸流水账
这套路……非常讨厌没有内容操控我感情的文艺作品!
明明Jeff没有任何表情,但我好像能读懂他所有的情绪,这个穿着派克大衣的机器人的可爱程度堪比WALL.E,不分伯仲
后太阳耀斑爆发时代中产阶级老白男对昔日生活方式的坚守,大概是影片最大的温柔杀器,可惜对我完全无效。碰上这种大劫,中国人早忙着挖地洞种蘑菇去了吧,人家依然开着房车到处打劫超市影院小卖部,搜罗狗罐头只为供养家里那只狗爹。不就是这种生活方式把臭氧层捅成个“瑞士奶酪”的吗?全片毫无自省,真让人啼笑皆非。“信任”的主题最后落到了机器和狗身上,意思就是听话的东西比人可靠呗,说到底爱的还是自己。结局挺好的:没有这种人,地球照样转。ps.我对汉克斯的表演没意见。
一段陪伴的结束,另一段陪伴的开始。这只小狗,有最爱他的两个人,芬奇和杰夫。
jeff的内心太细腻了 开心到跺脚 委屈到抱胸 小心翼翼的探头探脑…
真的太普通了,还没到及格线,就算是好莱坞框架下的主线,连完整都做不到
Apple TV,Siri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