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亂成功學裏的最精煉也最浮誇的臺詞莫過於“我能”兩字。
這兩個字讓年輕人們相信,所有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不懈奮鬥,達到像世界首富那樣的人格與財富的雙重成功。
可是,實際上,這樣的“成功”只有在物理真空狀態下才能實現。
與其說人是處在無限的可能之中,倒不如說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受制於時代、地理、性格、家庭、教育背景等等各種各樣的局限。
正是因為各種局限與缺憾的存在,人才能夠成為“人”,而非超於自然的生命。
想想看,歷史上任何自詡為神或者超人的人類,最終莫不是一敗塗地。
成功是一系列隨機式的布朗運動的集合,無法被復制也無規律可循,人們唯一能做的是竭盡全力做好當下的事情,讓歷史能夠按照正常路徑延續下去。
萬眾矚目式的成功好比天上明月,美麗非凡卻也遙不可及,對於多數人來說,努力學會坦然面對失敗,才是生活的必須,才是生存的常態。
科幻電影《另一個地球》(Another Earth)似乎就為那些郁郁不得誌卻又無路可尋的年輕人,送去了一絲安靜卻又溫暖的陽光:如果這個地球充滿了讓人費解的無助與冷漠,那麽“另一個地球”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另一個地球》是一部小成本的獨立電影,2011年榮獲聖丹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電影的情節編排、畫面構圖、臺詞設計等等,都力求簡約,片中甚至運用了不少紀錄片式的白描手法。
大量的空鏡頭與話語留白,在助推情節層遞式鋪陳的同時,也給人以無限的思考與回味。
本片電影的風格簡約,而探討的內容卻一點都不簡單。
四年前的一個夜晚,尚未成年的女高中生羅娜(布裏特•馬靈 飾)駕車時,不慎撞上音樂教授約翰(威廉•麥鮑瑟 飾)一家的轎車。
約翰的妻子和女兒當場死亡,約翰嚴重受傷並陷入休克。
少不更事的羅娜則強忍著傷痛,在事故現場渾身顫抖著,等待警車的到來。
結果,約翰雖然蘇醒了過來,但是喪妻失女之痛立刻讓他陷入困頓,生活潦倒。
原本前途無量的羅娜,因為交通肇事而被監禁四年。
這起事故讓羅娜的心靈蒙受巨大的打擊,四年的監獄生活也沒有絲毫減輕她心中的罪惡感。
就在車禍發生的當晚,人類發現了與地球極為相似的行星——“另一個地球”。
出獄後,羅娜性情孤僻、少言寡語,在自己讀過的高中找到了一份清潔工的工作。
她試圖通過苦行僧式的底層生活,來洗脫心靈上的罪責。
通過網絡查詢,羅娜得知了約翰的近況,並找到了他的住址。
一天,她以提供免費清潔服務的名義,走進約翰已經困窘不堪的生活。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兩顆冰冷的心靈彼此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在真誠與撫慰之中摩擦出了愛的火花。
與此同時,人類發現,“另一個地球”幾乎是地球的鏡像,地球上存在的任何人、發生的任何事,“另一個地球”也同步進行著。
唯一不同的是,在人類四年前發現“另一個地球”的同時,兩個地球的鏡像發生了變化,它們不再“同步”(synchronicity)而是朝著不同的方向演進。
在“另一個地球”上存在著人類的另一個自己,這對在地球上生活不幸的人們來說,是個好消息嗎?
一次,約翰因為修理房子太拼命,累得頭痛不已。
沒有讀過大學卻閱讀量頗豐的羅娜,給他講了一個俄羅斯宇航員加加林的故事來安慰他:加加林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踏進宇宙的人類,當他在狹窄的太空艙裏,第一次透過機窗看到了自己居住星球時,完全陶醉了。
可是就在這時,太空艙的儀表上傳出細小而持續的滴答聲,他費盡周折也無法消除這種聲響。
他知道,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他將在接下來的二十五天裏失去理智,最終崩潰。
終於,加加林想到了不讓自己崩潰的方法——那就是愛上這個聲音。
於是,他閉上眼睛,開始盡情地想象。
當他睜開雙眼時,耳中聽到的不再是滴答的響聲,而是美妙的旋律。
在余下的時間裏,他在天籟之音中遨遊太空,心平氣和。
也許,“另一個地球”並不在遙遠的太空,而就在你我的心裏。
【媒體約稿、轉載,還請告知在下】
什么时候起科幻片开始褪去硬线条的架构,尝试用叙事的内核替代抢眼的视觉元素,如同早前[源代码]和[忧郁症]都是这样剧情先行的设置,而眼下[另一个地球]走的也是差不多的路数,科幻外衣的裹衬下表述地是深刻晦涩的哲理。
在一个半小时故事里,围绕车祸过后罗达和约翰之间,赎罪与原谅的母题成为影片叙事的主线,反观其中平行宇宙和镜像理论的穿插,则更像是为了议论文的论据而存在的佐证。
交代“地球II号”事物同步发展,运行轨迹一致的落笔,更像是籍由一面镜子映照出现实里人心的脆弱与不安,思考着自身与影子的关系,因此影片里无时无刻不充满这种辩证的隐喻,更是一再用旁白的方式加强这种观点的表述:“我们会遇见我们自己吗?
那个我比这个我更好吗?
”可至始至终电影都没有对地球镜像的缘由作出解释,转而试图以主人公自身的行为将这种困惑或解答转嫁给观众自己,似乎意味着每一种反馈都是这个问句的答案。
譬如片中一个场景,罗达和约翰在玩格斗游戏,屏幕中的人物是自己的影子,从头到尾镜头没有给到过游戏的内容,却一直注视着两位主人公的动作,细微的镜头语言成为了画面之外的解读:与其是你在操控屏幕中的人物不如说你被那个人物所操控。
对于[另一个地球]来讲,科幻元素的加入只是提供了一个手段,一个试图厘清人与人间无法洞察暗角的途径。
然而随着整个叙事下来,影片在最后交代罗达和约翰离开与逗留的选择,以及罗达遭遇到另一个自己的情景后,关于整个主题的表达仍然讳莫如深,或者说这种不明所以的感觉就是导演需要的,所以他才用近似纪录片的手法来呈现冷色调的影像风格,继而又将抽象的借喻藏匿在漫不经心的叙事里。
最后,在这部对白与长镜头组成的剧情片里,科幻只是掩饰这种未知感的借口,全然没有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所有的答案都在说与不说间存在,如同整部影片的基调,玄乎的元素包裹平乏的初衷,除了圣丹斯会对这类独立小片青睐有加外,普通观众则只会沦陷到极度喜欢和不知所云的两极里。
挂羊头卖狗肉阿。
奔着那第二个地球来,结果看到的让我很失望啊。
围绕着这个主题,编剧完全可以发展两条支线,地球一,地球二,同时进行啊。
当然不要做的那么明显,在中间可以在我们不经意的情况下穿插另外一个地球的故事啊,最后结尾的时候汇合起来啊。
这么好的题材硬是被弄成了狗血的剧情,铺垫了这么久的各种新闻,就只是为了女主的最后出场啊。
电影有几个情节挺妙的:女主说第一个登上别的星球的宇航员是俄罗斯人,他要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度过几十天。
上到另一个星球的时候,他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一直不停,一开始心情烦躁,很小的空间加上这让人烦躁的声音,他更加烦躁。
后来他想到:自己未来还需要和这声音相处几十天,要想办法应对。
(很妙的是:的确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但是相处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制胜关键),他把这声音想成是一首美妙的旋律,试着去爱上它,与它相处。
(心境不同,事情的结果和方向也不同了)当你看不见也听不见的时候,你会如何和世界交流?
feel!感受。
只要一天灵魂和意识在,这份感觉是不会变的。
forget!
也许是最好的灵魂救赎。
灵魂超脱 审视自身 会看到什么?
最后,当女主角得到上另一个地球的机会,后来突然跑去男主的时候,一开始特别费解,为什么!
原来,她的救赎方式,是想到另一个地球也许他的妻子和儿子在那里,她希望他可以去看看。
对于他,是再见到妻子和儿子的一个hope!ending很妙。
有一句话很喜欢:如果你换一个位置看这个地球,也许会有颠覆性的事情。
不过有一个情节是让我难以平静的:男主在表演完然后和女主回家,然后他们ml,然后男主敞开了心扉,开始迎接新的幸福。
这么快?
这样就可以fall in love?
男人对于爱情的抽离远比女人容易啊。
是现实,但是也许我目前还未能理解。
如果同步性没有消失,一切照旧的话,那么地球2号也会有一个肇事的女孩把太空船票让给痛不欲生的男人。
那么女孩最后遇到的应该就是那个倒霉男人。
所以说同步性消失了。
地球2号的女孩上了麻省,登上飞船考察这边的地球来了。
两个女孩碰面,惊愕而不知所措。
你犯了一个错,伤害了一个人,也许你心存愧疚,试图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弥补他,本片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但问题来了,你到底能否弥补什么,你是为谁去做这件事,也许你并没有想清楚。
本片透过一个科幻题材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过去的无法弥补,你只是为了你自己。
过去的事情无法弥补,罗达以为为教授打扫房间就能让他高兴,但最后仍无法让教授走出生活阴影。
罗达以为把票送给教授,就能让他跟死去的妻儿团圆,但最后证明也是徒劳的。
那么罗达错了吗?
是的她错了,她本以为是在赎罪,但其实只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她本以为是帮助他人,最后证明只是在解脱自己。
当地球2号的罗达出现在面前时,一切都绝望地失败了。
教授没有找回家人,罗达也没有赎罪,一切都回到零点。
不要通过赎罪来美化自己,过去的无法挽回。
能做的只有勇敢地面向明天。
当另一个地球靠近,据推测那边很可能是自己这个星球的复制品,所以那边是不是就一定有另一个自己?
影片的这个前提是非常有想法的,也非常引人入胜的,好像平行空间之间的隔板给打破,突然彼此可以触摸可以拥抱了,这是多么让人好奇的事情。
这个前提是非常秒的。
当然电影其实并不是讲两个星球的接触,而是因此引发的事故导致的自我救赎之路。
这也算比较让人意外的剧情设定。
但是让我不喜欢的剧情发展是:自我救赎到跟对方上床,真是跟吃了苍蝇的感觉,我觉得男主就是这样的反应吧,这种烂大街的套路真是让人无语,女主说我觉得我让你快乐了,这话真是让我这种龌龊之人想入非非又感觉嗓子上火般难受。
女主在跟对方上床后在火车厕所里呕吐的场景真是完美体现了所有观众的感觉。
既然如此,为何要设计如此救赎,这是救赎么?
是有诚意的救赎么?
这是恶心对方也恶心自己吧。
影片后段,女主让男主代替自己去另一个地球,理论支撑是在两个星球彼此对望的时候,彼此间的复制链就彻底断开,走向不同的命运。
那么在车祸发生前,另一个地球就已经出现在这个地球的视野,所以车祸很大可能并没有发生。
而且影片结尾,女主在自家门口看见了另一个地球的自己,那个女主衣着光鲜,看来那边确实没有发生车祸,女主顺利上大学了。
那么男主上去后是什么发展呢,是看见美满的一家感到安慰幸福,还是自己成局外人而更加怨恨呢,这个设定非常考验男主的人性,女主的救赎之路还没有停。
总的感觉,这个影片有着牛逼的构思,但是内容却非常粗糙,拥有豪华的底色,却讲述平凡的剧情。
相对于同等类型的轻科幻类片,譬如《那个男人来自地球》《彗星来的那一夜》,都是在科幻的框架下叙述剧情,这影片的差距就大了。
女主真是漂亮啊,完全靠她的吸引力吸引我看完。
影片镜头就非常耐人寻味了,有人喜欢粗糙感,有人喜欢细腻感,我属于后者,其实根本没必要追求另类镜头语言而让影片变得劣质感充斥,好好讲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莫过于Brit Marling你看她扎个马尾穿着连体工作服打扫卫生的样子 难道会有人不想把贤惠的她娶回家吗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18535131/她的眼睛是孔雀绿的颜色她眨眼睛的动作很奇怪 经常是快频率的迅速眨几下 神经性的 但是由她做起来却非常可爱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18536429/她在I Origins里穿过一个镜头的M65 简直..豆瓣现在的众多影评里最不缺各种理智帝分析剧情 各种逻辑帝解答真相也许两三年前我也会憋出一篇几千字的剧情解析但是现在 我更愿意撒也不说 只是想想 只是看看眼神 看看每一个表情 看看光和影 也许是先看了I Origins 所以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始终达不到那个高度
说不好看的话,只是不适应这种调调。
非常喜欢这样的影片,纪录片的手法,描述一个简单的故事。
喜欢的几个镜头与场景:1.女孩出狱了,她的房间就好像走的时候一样,没有被动过,但是她还是收起了所有的东西,搬走了所有的家具,只留了床和一盏台灯,布置成了监狱的样子……2.弟弟大学通知书来了,全家一起庆祝,女孩一个人,感觉无法融入……3.女孩去看那个高中打扫卫生的老人,老人已经听不见也看不见了,她问:为什么……4.女孩把唯一一张去另一个地球的票给了约翰,之后……女孩的房间里有了鲜花,当她在救赎自己的罪恶,救赎约翰的生活时,也救赎了自己最后,女孩看见了另一个自己。
也许在平行世界里,有些事是注定会发生的认同我楼下那位网友的说法,女孩很漂亮,即使她不动,不说话,不笑……就是一个故事……然后她动了,我们却依然猜不透……
与大多数的科幻片有所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没有绚烂的后期制作、没有强大的明星阵容,唯一可说的后期只不过是看上去让人心情舒畅的美丽地球悬挂在无尽的天空中,充满神秘却让凡人遥不可及,你会思考,那个地球上是否有人生活,是否有个跟自己长的一样的人...编剧是强大,因为这是个很好故事。
电影里有漂亮的主角、富有节奏的配乐、吸引人的曲折进展,它的结尾是开放的,你甚至有点摸不清头脑,但正是因为这个结尾才让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前途无量的姑娘Rhoda刚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一番Happy过后在回家的途中出了车祸,顺便提醒下车主们开车一定要专心,别因为其他的干扰就对自己行驶的方向分了心,电影里总是会将主角在车里捡东西、跟其他人讨论争执、接电话等因素发生悲剧的车祸,这部电影也不例外,这位叫Rhoda的妞酒后驾车,仰着头去窗外看蓝色星星去了,她撞上一辆正在等红灯坐着一家三口的车。
因未成年做了四年的牢,美国人保护未成年,所以其他人并不知道她在坐牢。
四年后,那个蓝色的星球贴近了我们的地球,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那“另一个地球”....往后,一切都是救赎。
片中的Purdeep其实是另一个Rhoda,他将漂白水先倒入自己的眼睛,然后又将漂白水倒入自己的耳朵 ,他跟Rhoda一样,用尽余生来“Forgive”,活着便是救赎,只不过,他不再拥有机会,而Rhoda却拥有。
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是将一个科幻的情节套进一个道德伦理的情感故事当中。
受到良心的谴责,做错了事酿成的后果用余生去承担去弥补,然而生命逝去便不再拥有机会。
音乐家John出了车祸后,生活潦倒、自暴自弃,每天在床上拿着已去世的妻子的红色衣服怀念过去,那种痛苦谁人能知,失去家人的生活要么一蹶不振要么抛弃过去重新振作。
他选择了前者,直到救赎者的出现,一个要救赎一个要新生,两个人相处屋檐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用琴弦和锯条演奏音乐,观众只有她。
那一刻,一切都没有了,只有那奇妙的音乐...Rhoda获得了心灵的告慰,意外获得去往另一个地球的票,她将票送给了John,另一个地球是复制品,生活着地球上现存的所有人,在两个地球交叉的那刻,一切改变了,不再同步,两个地球上的人很有可能向两个不同的轨迹生活,所以另一个地球上的Rhoda可能并没有遭遇车祸。
我说过精彩的是结局,所以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
在结尾,获得救赎的Rhoda猛然发现对面站着另一个自己,开放性的结局可能有以下可能:1.地球2的Rhoda没有遭遇车祸,她上了大学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业有成、衣着得体的踏上了通往地球1的飞船来寻找地球1上的Rhoda,而John也找到了自己的妻儿,然后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这个想象的结局很完美;2.地球2的Rhoda与地球1的命运相同,轨迹没有分支,只不过她没有将票给John,而是选择逃避生活去往未知的地球1,而那个悲催的John到达了地球2,见到的依然是孤苦无依的另一个自己,妻儿早已去世,这个想象的结局很悲剧;人心向善,唯有宽恕才能解脱。
很棒!人类发现了另一个地球,但这不是部科幻片而是将这一事件套入了一个车祸后试图拯救生活的故事里。忏悔、救赎、新人生,淡淡的哲学探讨配以冷静的音乐,像麦克尤恩的小说。手持摄影也赞,阳光下灰尘飘扬,很美很美。
Great concept, don't like how they handled it... Not that I mind the depression (I still do want to see "Melancholia" after all), but the movie'd be better without all that sad, indie movie stuff they pull.
女主很美。电影太沉闷。结局好突然,差些意思。
一部关于原谅的片,却看不到原谅,一部关于科幻的片,却看不到科幻
剧情不特别,故事很简单,若不是月亮边上那另一个地球,这部应该算是文艺伦理片。但是我太喜欢了!摄影,剪辑,氛围,女主角/编剧,音乐。这部片子特别美,特别特别美,不停地截图啊我……
美国人在文艺片上虽比不上欧洲~但是这是我觉得很好的了
最后她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木有看懂
如果有机会,你将会如何面对另一个自己?当你彷徨,迷茫,懊丧,悔恨...或许有时会期待另一个地球上的双生世界能够拯救自己,但有没有想过可能那个你反而更绝望? (Brit Marling人靓又有想法,值得期待。)
差点就从指缝中溜走...结局值得挖掘探讨一番
基调很颓靡,故事的构想很不错。
受不了乱七八糟的摄影风格
还行 独立 清新 概念 但是我对这种小制作不感冒
很不错的小文艺科幻电影 结尾加分 女主角细腻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说《忧郁症》是绝望致死 这个片子一切都恰到好处
日,啥子东西哦
太软了,虽然是软科幻,文艺气息也过重了一些,我觉得编剧没有放开,既然已经借用了平行宇宙的主题,更应该天马行空一些,现在反而完全成了挖掘角色救赎心路历程,甚至挖得不够深刻。
太文艺了,用快进看完
一般般的软科幻片
這兩天開普勒-22被發現之後再看似乎很應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