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这部片子凶手利用法律的漏洞躲藏过刑事追诉期,而只有那些受害者的家属们这些年一直沉浸在痛苦之间而无法得到安慰,甚至有人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跳楼。
很多时候,法律的设立都会有灰色边缘,往往总是有不法之心的人想趁机借此利用,很可惜,本片受害者家属通过精巧设计将真正地凶手引出,虽然凶手无法以全部案件定刑处理,但是还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就是说正义不会迟到。
这些年来法律也在不断改进,让更多的案件凶手能够伏法认罪,还公众一个正义,让那些不法之心的人无法利用灰色边缘,还公众一个公平的社会。
故事的结尾,讨论的主题,依旧是人性中善与恶的斗争和如何被定义,人在公权与私刑中如何做出抉择。
电影选择了皆大欢喜的处理方式,也是常规的处理方式。
那么,让我们换个结尾吧:取消刑警发现东京塔的灭灯这个设定,意味着追诉期不会因为刑警妹妹的死而得到改变。
刑警没有能够说服整容男利用公权力制裁凶手。
整容男用绳子勒死了凶手。
整容男被警察带走时,将戒指掉在了现场。
一年以后,陆续出现老人被勒死的案件。
经查,死亡的老人们劣迹累累,大多数是在某地震时期,因为紧急避险做过杀人之举。
刑警男在案件现场陷入沉思。
镜头回闪:镜头①:凶手男将捆起来的刑警妹妹强行喂饭:“我不准你死,你便不能死。
”镜头②:凶手男:你就是用这只手戴戒指的?
用斧头剁掉刑警妹妹的左手。
镜头③:凶手男交代刑警妹妹被杀后,嚎叫:将其勒死,分尸,尸体在我出差时都不知道被我扔到天南海北什么地方了。
镜头④:凶手男住宅附近发现的刑警妹妹的白骨,只有一只左手。
镜头⑤:整容男杀掉凶手男时,附近透视镜子中的一个模糊背影,看着一个之前最爱的人活生生勒死了现在最爱的人(斯德哥尔摩)。
镜头⑥:一个赤脚女子用右手,捡起了落在现场的戒指。
刚看完这部电影,影评中有少许剧透,这部电影秉承了日本悬疑小说的优秀传统,即有本格推理派注重的逻辑推理,在此基础上又让剧情出现了多次反转,案件最终追溯的根源就是杀人动机。
与以往的杀人案件不同,被杀的对象多数都是与杀人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又或者符合凶手锁定目标的某些特征,这一次,凶手的目标是随机的,没有特征,没有仇恨,没有一丝一缕的关系,完全就是陌生人,大概唯一有指向性杀人的就是针对牧村警官的。
日本的悬疑电影早已跳脱出找到凶手就完结的圈子,电影里更想传达给观众的是社会现象、人性和人心。
本案涉及了日本关于一件案件的追捕时效,在时效内未能抓捕凶手,那么,凶手将可以真正的逍遥法外,死者已逝,但留下来的人却一辈子活在仇恨阴影中。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能感受到被害人家属的痛苦和仇恨,为了能手刃凶手不顾一切,但恰恰,这个也是凶手作案动机。
因为,凶手也是经历了这一切的被害人。
他目睹了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本以为也是命赴黄泉了,自己却是幸存的那个,活下来的人带着所有的经历和痛苦的记忆孤独地活下来,没有人能够与他感同身受,除非,这世上有人与他有相同的经历。
他需要同伴,他需要同病相怜的同伴,所以,他亲手"创造"了他的同伴,他的目标并不是被杀的那个人,而是,留下来的那个人,就像狂犬病一样,一旦发作,无药可救,黑暗在心里滋生,愈演愈烈,疯狂吞噬。
故事的最后,凶手被正法了,但按照日本同类型悬疑电影的尿性(参考恶魔蛙人),结局依旧令人细思极恐:回归动机。
看着自己的所爱在身旁痛苦的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痛苦会终身留下伤疤,而无法愈合吗?
失去自己的所爱,会让自己对所有事情都失去兴趣,唯有复仇这一个使命,可以支撑自己活下去吗?
如果我是你爱的那个人,我希望我死了以后,你会认真地与我道别,然后好好的替我活下去。
如果你一直沉溺在痛苦中,会让我心疼和不安的。
#22年后的自白#★★★☆,经常被日韩电影人用来吐槽创作的“诉讼时效”问题更像是普通民众对司法惩戒制度不完善的严厉苛责,这种题材百分之百会牵扯虐心情节,每每看到这样的电影都会庆幸还好天朝向来不采用这么操蛋的制度。
三次不同角色的人设反转让这部悬疑片的观赏性提升不少,但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反转过于突兀还是铺垫不足的关系。
ps:让曾饰演过真人版死亡笔记夜神月的号称大脸饼哥的藤原龙也来担纲男主,更有亦正亦邪的调整空间。
——九戒影评
剧情还算不错的,尤其演员表演很到位,虽然刚开始就猜到出书的不是凶手,不过到里香未婚夫借车,然后联想到摄影师地图丢失我才猜到主持人是凶手。
算是小小反转了一下。
虽然叫不出名字,不过主演都挺眼熟,演技不错。
其中感觉最反转的就是刑警才是出书人。
我一直以为他只是知道事情配合演戏而已。
不过结尾在别墅那点感觉处理的不是很好,草草的交代了主持人的心理创伤,然后就没反转了。
这点有点可惜了。
只是一名学生,因此仅以自己浅薄的见识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此之前并未看过原版,只是个人对于这部电影的简介感到好奇罢了。
整部电影下来几乎都是采用黑暗、压抑的手法来表现,其实还是相当符合日系的丧风格。
个人认为,就推理而言,并不是特别硬核,但也的确给了我们很大惊喜,所谓凶手却并非真正的凶手,这只是为了引出真正杀人凶手的一个陷阱,但,还是没有真正抓到凶手,虽然真相已近在咫尺。
道貌岸然的主播是操控所有案件的凶手,而起因是在战场上重要的人死在他面前他却无能为力,而唯一可以让他感到救赎的方法就是让别人也和他一样,感同身受,坠入地狱。
用那种残忍的方式——绳索勒紧受害者的脖子,让家人亲眼目睹那一刻。
那一刻如坠冰窖,所有的话语都无力可言,施害者已经残破的心灵,让这一切都变得真实而易碎。
个人觉得亮点是在最后,施害者让雅人杀了他,而的确,他也确实想这么做,为了他心爱的里香,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放手,得到了救赎。
这一点其实跟小丑有点相似,小丑最乐意的从来都是让别人丧失理智去杀了他,使人失去人性。
某种意义上这部影片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想复习期末考,想去看电影,翻了翻上映的片子,就这部想看。
结果附近的电影院就一家上映了这部片子,而且一天就一场,所幸时间不错,二话不说买了票。
对于这个故事,我之前没有接触过。
节奏很紧凑,有反转,铺垫很好,叙事流畅,很有诚意的作品了,很奇怪排片为什么这么少。
凶手因为自己曾经在战场上亲眼目睹好友被勒死而留下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并把伤害加在许多无辜的人身上。
作为上帝视角的观众来说,这简直是个很变态的事了。
凶手让一个普通人眼睁睁看着自己至亲至爱的人死在自己面前,以满足自己破掉的内心,想想就觉得毛骨悚然。
把杀人过程录像,作为作品欣赏,卸下面具,在社会中还是留有一席之地甚至社会地位还挺高,战场上留下的心理阴影到底能让一个人的内心扭曲成什么样?
看完这个电影,其实很想上战场看看。
哪怕知道自己是个心理很脆弱的人,平时看到点小出血都会恶心的不行。
哪怕自己的心愿是世界和平没有战争,但心愿和现实还是有差距。
最近,特别喜欢观看反转类的电影。
比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比如:《调音师》等等。
之所以喜欢这类型的电影,大概就在于这些电影可以带来“爽”感。
这种“爽”感在于突然之间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难怪前面是这样。
比如《第六感》。
前面的部分,一直在讲布鲁斯·威利斯打不开房门。
自己也一头雾水,不明所以,不知道这是要表达什么。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看完结尾,你再回想这么一个细节,你会惊诧,你会震撼。
这种惊诧与震撼,带来了一定”爽感“。
佛陀讲“悟”,当一个人悟到一些东西的时候,他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这是“悟”带来的由内而外的喜悦。
比如:一件久久想不通,也无法释怀的事,忽然之间,想通了,天地之间瞬间明亮。
这时候的你,就处于“悟”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会带来一种“爽”感,顷刻之间,活蹦乱跳。
这跟得了第一名,得了什么奖之类,有所不同。
那个喜悦是来自外在,而这个喜悦有心底而起。
悬疑片还满足了人类一种心理需求,即蔡格尼效应。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我们不知道幕后真凶是谁,所以我们一直要看下去,看下去,要满足内心的“答案”,来“补全”脑海中的那个小缺口。
《22年的自白》有多处反转:第一处反转,曾根不是凶手,是骗子。
第二处:真凶出现。
第三处:真凶不是“真凶”,是花钱雇来的。
第四处反转,刑警才是写书的人。
第五处:曾根是丽香的未婚夫。
第六处反转是:节目主持人是凶手。
第七处反转是:失效期没过。
一波又一波的浪花拍过来,我们应接不暇。
但或许是太集中了,有反转带来的爽感,到后来,就疲了,只剩了“哦,这样啊。
”如果节奏把控稍微好点,就像《调音师》那样,隔上那么一段时间,抛出一个反转,这样子,或许会更好点。
赞叹的是,这部电影的剧本改了37次,或许正是如此用心。
剧本里的每句台词都显得很扎实,不是为了说话而说话,而是处处都埋着一定的伏笔。
总之,很满意。
抽了时间把这部还有原版都看了。
两部电影剧情虽有类似,而且也同为悬疑犯罪片,但是这一部改编版偏重悬疑,韩国原版偏重犯罪。
两部电影人物刻画的着力点也不同,本部偏重刻画人物心理,原版则偏重刻画人物行为。
内容上,本部也是偏重剧情叙事,原版则更偏重场面表象。
这一部的改编感觉有为了悬疑而悬疑的刻意,虽然从前半段细微的人物心理刻画已能猜出端倪,但结尾的反转处理略微苍白,包括反一因戒指的表述露出破绽(翻烂了整本书夹了无数标签,这应该是一次深思熟虑准备充分的采访,不应该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编剧有点欠考虑)和作为杀人原因的自己曾经遭遇,说实话,有点儿无力。
原版在剧情上处理偏弱,但是加入不少惊险桥段和震撼表现来补充不足,印象深刻的几段,男二大白腿公路追逐片段😂,男一夜视仪救人片段,还有结尾处男一女友被杀前还原片段和真凶被抓捕脸部特写片段相当震撼。
最后吐槽一下这两部,万年不变的整容梗和人物的变态刻画真是日韩电影的两大特色,一个是为了内心的阴暗杀人且手段极致残忍,另一个不仅在杀人数量上胜出,最后还杀了囚禁同居两年有了自己孩子的人……这两部,喜欢哪个,因个人口味而异。
还真不如韩国那个
感觉整容失败
哈哈哈哈哈哈 嗯~~~我觉得杀人动机 有点儿牵强 伊藤英明 啧啧啧
看了一半就猜到了凶手,而且后半非常拖沓…
真实案件不知道,反正电影是拍的很假,明明快追到了,故意放慢脚步,明明可以开枪打脚,快死了才开枪。有煤气味还进房间,进房间也不带手电筒,只能说日本警察是废物。时效性是真TM恶心的法律,杀人不用偿命,还TM能出书,真TM嚣张,TM就没个人伸张正义吗?这么多人为杀人犯欢呼,真是病态社会。警察男还救杀人犯,真是讽刺。真正的凶手太好猜了,看完之后,真没意思。
模仿犯?
我有好多槽要吐啊 但我不能剧透啊啊啊啊啊
从大逃杀 到死亡笔记 赌博默示录。。。藤原龙也就是质量保证啊 话说 他有烂片吗?
嘛嘛
前半小时节奏把握得很好,后半段有些拖沓了。#20171114
节奏超级奇怪,情节莫名其妙
反转取胜。
比较容易猜到结局
时效期根本应该修法啊,我国就不存在这种问题
自认凶手的套路果然都是为了找到凶手,这部片子对于时效性伏笔、凶手是谁都没有特别大的惊喜。但整容怎么能把脸型整大这一点不合常理啊?
多媒体影像,互联网元素和音乐使用都很突出,其他略一般。饼哥形象怪怪的,显然不如同期的《反转》可爱
·强迫症表示好蓝瘦,一共六个受害者,说了五个,始终有一个没说,是漏了吗???本来还以为是个线索= = ·里香视频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结尾了,只是不知道是视频能查看到拍摄时间还是安排在视频背景某个地标里(后来说明是东京塔) ·特写钢笔和地图的桥段就很突兀了,果然是伏笔
#SIFF2017# 第三场打卡。有几次出戏到恐怖妻子、海街日记、卖房子的女人、反转.....猜到凶手也蛮有满足感的 藤原龙也演得好
太做作了!太做作了!!!
原版没看过,也不希望我国翻拍,这种日本伦理梗,社会边缘人,人性黑暗系,讽刺的无脑粉丝流量文化现象,容易搞砸,会被站在道德高地上一顿口诛笔伐。饼哥还是声嘶力竭型角色,这造型不知道谁设计的,夜店达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