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喜欢这个男孩,这确实是个不太讨喜的角色,但小演员演绎很到位。
通篇在明亮的光影基调下,在喧闹的都市区,却反衬出一个有轻微孤独症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的心路历程。
他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智商,却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他有着孩子甚至是及个别无法融入社会和群体的孩子才有的执拗,然而他依然是个孩子,一切都在家人的控制之内,默默陪伴他,而不是一味阻止,表面看起来他独自寻找和面对无法令人愉悦的结果,但家人却隐形在身边。
此片不煽情,看似有点矫情,但我想说那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思绪敏感的孩子是这样的,而且911不仅值得美国人民不要忘记,全世界人民应该都不要忘记,恐怖分子伤害了人们本该美好的生活,经历过的大人也有着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只是将它深藏于心底,而孩子的世界需要找到答案。
他寻找的其实不是那个能用钥匙打开的锁,而是为什么会发生911,为什么爸爸会这样离开,为什么要掩埋一具连尸体都没有的棺材,在没有找到答案之前,他是无法开始自己新的人生的。
影片最后,他知道应该告别过去,爸爸再也不会回来,但他的生活依然要继续。
九岁男孩奥斯卡的父亲在911事故中丧生,在他幼小的内心中留下了阴影。
无意间奥斯卡发现了一封写着“布莱克”的信封和一把钥匙。
奥斯卡认为这是父亲给他留下的寻找线索,钥匙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秘密。
太感动了,家人是最温暖的港湾,片尾妈妈为儿子做的事情太让人感动了。
奥斯卡在911失去爸爸后终于找回了自己,虽然钥匙是别人的,但却打开了自己的心。
真的好感动如果太阳爆炸,我们要八分钟后才知道,因为光传播到地球的时间就是这么长。
一个人从出现到离开,也是缓缓的才最终消失不见,直到彼此相互成长强大。
不停止寻找,或许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只需记住那些温暖,黑暗的,自有光来照亮。
《特别响,非常近》似乎不是一部讨人喜欢的电影。
我看了一些评论,批评主要集中在不够真实的情节,还有略嫌露骨的煽情。
这些叙事手法上的问题的确存在。
但瑕不掩玉,故事本身依然足够动人。
IMDB上面有人评道,“如果你父亲或母亲去世了,那么我确定你一定会喜欢这部电影”。
这话对我来说很适用,我的父亲去世了,可能正是因此,它在我心理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所以我很喜欢。
×××××××下面有关键情节剧透,没看过电影的请慎读××××××××另外许多人对电影的主人公,那个吵闹的小男孩,很是反感。
不错,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个男孩的确让人有些难以忍受,吵吵嚷嚷,尖酸刻薄,对自己的母亲恶语相向,甚至当面说出“我希望死的是你,而不是爸爸”这样绝情的话。
可在我看来,这恰恰是电影最成功的部分。
通过导演的编排,让我在观影的大部分时间里,对小男孩怀有很复杂的情感。
失望,甚至有点愤怒于他对亲人的刻薄与伤害,可是又不能不同情于他对父亲的追思。
同时还有一点点焦虑,因为这个男孩真正需要的慰籍,来自于母亲和祖母,而不是他苦苦追寻的钥匙。
很担心这样偏执的本末倒置,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命运。
而直到影片的结尾,小男孩才说出了真相,在911当天,他没有胆量接起被困在双子楼里面的父亲,在临终前打来的电话。
这个转变,把之前所有的不解、焦虑、失望、恼怒全部打消,就像一阵狂风吹散了密布的乌云。
他所经历的,不仅是像神一样的父亲的去世,而且还有深深的自责和羞愧。
因为在那一瞬间,他竟然没有勇气与父亲站在一起。
这种压力,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完全无法承受。
他唯一能做的,便是把罪恶感转移给自己最可依赖的人——母亲。
而作为观众,我心里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同情和怜悯。
所以说,如果哪一天,你发现身边的亲人开始伤害你时,很可能说明他们正在遭受内心的磨难,而且需要你来分担。
不要对他们失望,不要把他们抛弃。
保持耐心,去寻找答案,一如电影里那位伟大的母亲一样。
看这部片我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外公刚刚去世。
这个时期里面我拒绝接触一切可以勾起我任何回忆的电影,只看脑残搞笑喜剧片,带一点点温情的喜剧片也绝对不看,因为我万分害怕碰触到内心那么一点点的柔软回忆。
我在风行上搜索喜剧片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部片,而看下来的结果是泪流满面。
我并不是职业影评人,勾起我唯一想给这部影片写一些文字的其实是影片关于那个你再怎么努力你都无法再见到的那个人。
影片中的小男孩奥斯卡有社交恐惧症,对声音非常的敏感,生活在对一切未知事件的恐惧中,害怕和人沟通,不喜欢打电话。
而现实中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在影片中的演绎和行为我都可以感同身受。
那是我埋藏在内心最深处的那个小孩。
成人世界中你没有那么多愿意和不愿意,你每天必须强迫自己和陌生人说话,强迫自己去挤拥挤的地铁,强迫自己不停地给客户打电话。
但是内心的那个我简直烦透了这一切,我想像那个爷爷一样不说话,我想和奥斯卡一样躲在自己的世界,躲避任何来自城市中的喧闹和噪音。
然而,人不可能一直靠躲去回避一切事物。
而奥斯卡不可能一直拒绝长大。
那个最理解他给他最安全温暖的父亲终于毫无预兆的离开了他,为了找到那一丝丝和父亲有一点点联系的线索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突破那个躲在角落里面蜷缩的,弱小的自己,尝试走出去和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发生联系,每见一个人,每天走出家门都是一次挑战和突破。
每敲开一扇门之前他都需要鼓起自己最大的勇气,去全力以赴。
那个寻找和父亲连接的小男孩变得那么勇敢和坚强,回忆中的父亲一直一直鼓励着他。
看到叫喊着摇着手铃和地铁一起在大桥上奔跑奥斯卡的时候我第一次忍不住眼眶湿润。
那是他第一突破自己的恐惧,第一勇敢的在他眼里的危险中奔跑。
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阐述,评分也和预料中的一样,很低。
甚至有很多评论说烦透了这个神经兮兮的小男孩,讨厌他rap一样的絮絮叨叨,把他那种歇斯底里的抓狂看做刻意的做作。
个人觉得这和影片的关键词有一定关系,豆瓣上这部影片的关键词是:剧情,悬疑,冒险。
而风行上更扯淡,喜剧!!
着些词语导致本想看悬疑的观众看到的是莫名奇妙的线索和无休止的叨逼叨,本想看冒险的观众看到的是做作的疯狂和无休止的叨逼叨,本想看喜剧的观众看到的是根本没有任何笑点和无休止的叨逼叨。
这部影片的定位本身就出了问题。
所以我更愿意把影片看做是一部心理剧。
在我看来,他的每一次流泪,每一次绝望都那么真实,且不说在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身上,去面对这些伤痛有多么困难。
就连一个成年人,我自己都难以面对,而我和影片中的成年人一样选择了回避这些伤痛,束之高阁不再碰触。
爷爷的过世确实是我生命中第一经历亲人的离开。
那种恍惚,心不在焉的感觉确实很难以用语言来形容,错开别人家的门,公交车坐过站,裤子穿反,菜炒好打开电饭煲发现里面米还是米,水还是水,突然崩溃的哭泣,入夜后莫名的恐惧。。。
。。。
那个时期的我和小奥斯卡一样,不能够相信和接受这个人你就是再也见不到了。
不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努力的想要找到一丝一毫和这个人的联系,但是无论如何都抗拒不了这个人离自己越来越远。
我到现在都深深的记得,看见爷爷遗体的那个时候,还觉得他在呼吸,下一秒眼睛就会睁开,甚至怀疑医院是搞错了,在进火化焚烧炉的前一秒钟都在努力的确认这个事实。
然而,你就是永远的失去了这个人,再也听不到,再也看不到,再也触摸不到!
成年人都如此恍惚,如此难以接受,更何况是个对于死亡都无法定义的孩子。
这个感情和小奥斯卡无法接受入殓的是个空盒子一样,他没有办法接受和相信自己的父亲就这样再也见不到了,再也无法触及到,他宁愿相信父亲在那个消失了的第六街区,相信父亲一定给他留下线索,仿佛一个约定,他就是要去兑现。
所以他疯狂,他勇敢,他执着,他不停的叨逼叨,为无法接父亲最后的那个电话而愧疚不已。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911,但是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上面,和我完全建立连接的是小奥斯卡对于失去父亲的感情,这部影片完全打动我的也是这份感同身受的感情。
没有那么多背景,没有那儿多的拍摄手法,没有那么多的光影,没有那么多的剧情设置,也没有那么多高度,就是那份真实简单的感情,那么响,非常近。
大概是人生中的一部如此多安静片段的狂躁真情的电影 静到不敢在电影院的座椅上动一下屁股。
狂躁的小男孩 及其聪明 古怪 但是不再快乐 这是一个在追寻的过程中完成了「去面对」的成长故事。
正太独自承担秘密的重荷 在父亲罹难的阴影里狂躁不安 之后的生活里谎言和尖酸刻薄变成常客 支撑着他已经陨落的偶像力量oscar说 就算太阳现在就消失 在地球上的人们依然能享受到阳光 八分钟之前的光和热 但是现在 它们就要消失了。
分享别人的故事也是件美好的事情我能拥抱你么 你需要一个吻么这是一个看起来多么讨人厌的小孩子啊妈妈我爱你 我是说得太少了么?
不一点都不 你很好 我也爱你我尝试着正常些 不那么古怪。
不你不古怪 你很好 我为你感到骄傲还是被俗套戳到了泪点 去面对恐惧吧 原谅自己吧oscar对着yes no 爷爷诉说自己故事的时候那个节奏感好上瘾神剪切啊还有航拍城市全景时让人心动的移轴效果。。。
亲一个!
细节 极强的节奏感 代入感 正太男主独白太难得。
一双静止的脚 乘坐黑色小皮鞋开始思考 踱步吊腿裤出发起航 带着钥匙奔跑最终和手铃一起搭上秋千 飞了起来有瘀青 有眼泪 还有恐惧感和分享
我不知道你们想让一个9岁孩子在刚刚失去父亲的时候做到什么样。
观众更习惯看到失去亲人时一个孩子忽然变得懂事而坚强,而不允许他情绪失控。
在我看来暴躁的执着好过哀怨的哭泣。
他失去的不只是父亲而且是唯一能够交流的人。
他不能接受的不只是他的死还有在他临死前没能接他的电话。
他不是没有礼貌,那是不能被打扰的坚持。
我们在和孩子交流时,最好的方式是蹲下来和他们说话,而不是以俯视的角度去审视他的做法。
他的寻找是严肃的认真的紧迫的,他有他的原则,任何人要加入他的活动必须遵循他的原则,包括爷爷。
他们定了很多规则,但是他依然克服恐惧和爷爷坐地铁,让爷爷呆在原地自己去敲陌生人的门,也包容了爷爷行动的迟缓折回去扶他过马路,他做的足够多了。
对妈妈说了过分的话,他会轻声的说不是认真的,又有多少人在过了18岁之后,还会在和父母争吵过后摔门而去呢?
对妈妈,他很少说爱,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分享他的秘密。
影片的最后他把自己的探险笔记放在妈妈的床上,那是最好的爱。
他是应该被理解的。
他说,他爱他的爸爸,因为他从来不把他当做孩子。
《特别响,非常近》绝对是那种因为题材而被毁掉口碑的电影。
翻开烂番茄、IMDB上的口诛笔伐,非常意外的发现,大多数的指摘并不是直指电影,而是字字句句都在控诉:忘不了,忘不了,或者说至今仍难以释怀那个“worst day”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创伤。
9岁男孩奥斯卡的父亲在9-11中丧生,他无意中打碎了一个花瓶,里面藏着的是一把信封上写着“Black”的钥匙。
伴随着与父亲间的游戏长大的奥斯卡,将这当成了他与父亲剩下的唯一联系,并开始寻找钥匙背后的秘密。
从主题上,这更像是一个公路片,“寻找”是支持影片走了两个小时的逻辑。
但从内涵上,这个电影的伦理意义非常强,加上9-11的背景,故事有了更宏大的诉求——这才是影片遭致专业和非专业攻讦的最大原因:“你以为你这部两小时的小男孩儿话痨片能充分理解我们的伤痛;你以为你诉说的痛苦,正是我们历经的痛苦;你以为你能代表我们抚平那些伤疤……”十年了,美国人依旧没有准备好。
虽然原小说在2005年写就,6年后,第一个把他拍出来的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人史蒂芬-戴德利。
英国人戴德利有两大法宝:一是捧出奥斯卡影后,《时时刻刻》让尼克尔-基德曼登顶,《朗读者》让凯特-温丝莱特圆影后梦。
另外,此君故事里的男孩儿总是让人印象深刻,《舞出我天地》的比例-艾略特,《朗读者》的伯格。
跟之前他故事里的男孩儿一样,奥斯卡也是敏感不安,不过奥斯卡更极致,他充满了信念也充满了攻击性,在自信如成人背后,席卷而至的不安一直排山倒海。
很多人不喜欢对于奥斯卡的塑造,觉得太外放的疯癫感,流于做作。
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探讨不应盖棺的话题:如果不以这样表现一个9岁男孩儿的丧父伤痛,难道我们指望他真的像充满节制的七旬哲学家一样不露声色?
当然,有些细节的塑造的确有走过了之嫌,例如一场戏:奥斯卡回到家,看着电视里直播的9-11惨况,手上拿着杯子的他突然仆倒,跪在了地上——不得不说,这个细节实在太琼瑶。
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是它的圆融得恰到好处。
当电影进行到最后,一切“寻找”的无功而返,会让电影观众深感上当受骗,一个半小时看着半痴半癫的小孩儿跟一个不说话的老头子满纽约瞎晃悠,就等来了这个?
这个时候,泪点撒出来,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母亲,原来在暗中一直帮着儿子进行着这场不明所以的游戏,剑拔弩张的母子关系,在这场游戏的真相下得以修复。
这是去年好莱坞电影中,最顺水推舟最不着痕迹又最温情脉脉的峰回路转。
戴德利拍得非常善意,以至于在影片的最后,也不自觉得走向了合家欢的结局——黑人夫妇破镜重圆,奥斯卡一直在逃避的祖父重新回到祖母身边……听起来特别像圣诞档上映的《圣诞颂歌》什么的。
但因为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这也许是更让人接受的结局。
十年前的夏末,我跟同学在教室的电视新闻里看到飞机撞向世贸双子塔的消息,当时同学间流行着他们自己也不知晓的反美情绪,有些人觉得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十年后,觉得,Sad story不过是sad story而已。
实不相瞒本片12年奥斯卡提名之后就一直被我收藏在想看列表里,以至于我高中的时候还发过一条朋友圈说“以后一定要在南山买一栋别墅,白天在湖心亭看雪,晚上在家看《特别响,非常近》。
”八年之后的今天我终于把这部片子看完了。
说句实在话,可能是和这些年间对其不断积累起来的期望相去甚远,我并没有感受到这部片子的魅力所在。
我自己看片子很久没中间暂停看手机了,这次实在是没忍住。
铺垫没错,但节奏太拖了。
即便我已经在《国际新闻制作》专业课上深入地学过一个月的“911”事件,即便我已经在看到小男孩视角第一次双子塔坠落的那张照片叠画出现的时候能瞬间领会导演设定的寓意,我仍然觉得这部片子推得太慢了。
小男孩的性格设定并不和我的胃口,我向来不太喜欢这类“早熟”儿童,略微乖张让我想起了《贝茨旅馆》里的Norman。
除此之外,一些人物和细节的塑造和处理也让我存疑:首先,爷爷和奶奶的设定略显不必要,如果要交代语音信箱的内容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其次,手摇铃的设置让我很困惑。
我从这个道具亮相开始就刻意观察了它的作用,然而通篇看下来我并没有发现它除了在音响方面外的其他作用。
个人认为可以舍弃,或者为了表现其性格的目的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还有,看到户口老师的点评里提到母亲角色的态度转变太生硬,颇有“为了圆满而圆满”之嫌。
细想的确是有道理,是我没过多关注;最后,客观地讲小男孩演技不错,只是歇斯底里真的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感觉可以多加磨练,在此不多置评。
总之的总之,看得并不是很尽兴。
片子一般,中间有很多细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今天有些疲倦,总觉得没交代清楚。
另外,问一个视听方面的问题,小男孩在目睹爷爷搬走前在黑暗的房间中踱步那场戏,灯光设计成明暗相间有什么作用?
我个人认为是用忽明忽暗表现内心强烈的起伏和挣扎。
不知道有没有更深层次的视听作用?
想和其他有想法的朋友们共同探讨。
上评分:【总评】3/5 有些失望【剧作】3/5 节奏略拖【导演】3/5 中规中矩【美术】3/5 正常发挥 【布光】3.5/5 感觉布光还是有一些视听意识在里面的 【摄影】3.5/5 摄影我觉得还是可以的 【音响】3.5/5 恰到好处吧,尤其是第三幕高潮段落音乐跟得还是很不错的【剪辑】3.5/5 我觉得本片技术指标都还完成得可以 【调色】3.5/5 调色符合我的预期,有很多场戏的处理都印证了我的设想说句题外话,看到小男孩对Black哭诉没能接起电话的时候,我脑海中忽然在想,“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supposed to be”。
在某些时刻,我想我是可以和片中的男孩感同身受的。
我也像他一样思念过一个人,苦苦求而不得,也曾经设想过“假设”。
但是我从没后悔过。
我曾经在很久很久以前写下过“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没做成就是没做成,怎么会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呢?
”只是那个时候我还没看过这部电影,还没听过这一番台词对话。
我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可依旧一错再错下去。
翻出很久以前看过的这些电影,我属于看过就忘的那种类型,可是有些东西扎根了似的,连根带起只会支离破碎。
一个人看了一次,幻想着自己是那个顽固到偏执甚至自私的小男孩。
后来让老公陪着我看,希望有个人能和我感同身受,他终于受不了我看一次哭一次,他问我何必要这样,于是这部电影成了我的禁片。
可是不管多久,一张海报,一张剧照,一句台词它始终能刺痛我的心,我知道这部被骂成狗屎的电影并不能打动多少人,只是我自己不想面对,不想要痊愈,不想要正面去面对。
八分钟能延续多久?
能说出来的伤痛都显得矫情,多希望自己也有这么努力过。
上次李四给我打电话,我受不了一点点负面的评价,我知道不完美,却想要拼了命的维护,于是我说有点忙,急冲冲挂了电话。
好多年没有回老家,不回去就意味着心里的那个人可能还在文绉绉的念着弟子规,或许是在画着我看不懂的画,不知道又去哪里整来一堆树根刻着根雕,种着花草,在木板门上写着一副文艺的对联,抱着水烟筒说吞云吐雾混乾坤。
我有着我的固执,我有我不想谈论的话题,我始终不肯放过自己,王八蛋才要安慰我!
哦,鬼子又来卖概念了。
美国的第九区(51区)、日本11区,现在冒出了第六区?
纽约有5大区(5 Boroughs),分别是曼哈顿、皇后、布朗克斯、布鲁克林和斯塔滕岛区。
那么有意思的, 我刚刚谷歌了一下,有人问纽约的第六个区在哪儿。
================Oskar在一开始就自述了一大段,在00:03:51处他说——寻找第六区是最大的一次挑战。
而在片尾01:58:30,Oskar终于找到父亲留给他的字条,上面写有——你证明了第六区的存在。
那么纵观全片,第六区不是真实存在,至少不是钢筋混凝灌注的城市区域。
他是精神层面的一个层次,好比我们的“世外桃源”。
看来不得不说到911,奥巴马说过,911带来创伤、毁灭和充满伤痛的回忆,同时给美国和美国人民一个机会实现前所未有的团结。
Oskar走的路几乎遍及纽约大部分区域,人们有冷淡、抵制、排斥等一系列反应,就连联系他和blue vase的Abby Black,初见时也没给好脸色看。
这里有一个对比,第一次见Abby Black时她在和丈夫吵架,而结尾处收到Oskar的信是两人分明已重归于好。
挂着钥匙满城跑的Oskar找到自己谜题的谜底时,也让周遭受他影响的人感到日子愈加美好。
这是否就是钥匙终究寻找到的锁?
片子没有给出William Black从他父亲那里究竟得到了什么。
但这不重要,物质的馈赠怎能比得上遇到一个执着追随父亲留下的谜题(他认为找到谜底就能离父亲更近)并和他有一样遭遇的孩子更来得有意义?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自我发现,并自我实现。
Oskar失去了父亲,却重新得到了祖父和母亲(说重新得到也是精神方面的认同,母亲尤是)。
——是否就好比美国人失去了双子塔,却重新审视自己并得到更多相互抚慰的亲邻。
期间也有彷徨、懵懂、泄气、发疯、做过傻事也做过蠢事,但最终不还是走出精神困境了吗?
Oskar是否就是美国的象征?
独立、霸道、专横、经历过萧条和滞涨,但最终也会像Oskar一样有看到希望?
——“哭泣可能会持续一夜,但欢乐会在明早到来。
”——是一个该let it go的时刻了,一开始的不愿放手、偏执、仇视等一切都是该放手的时候了。
所以说或者,第六区就是每个美国人(或纽约人)在经历过灾难洗礼、摸爬滚打后,重新审视自己而获得的心灵的希望之所。
钥匙的另一端就是奇迹。
有人说讨厌他疯癫的样子,个人觉得他不疯癫,只是偏执,但从一开始我们就能看出这小子不是一般嬉笑打闹的9岁小学生。
或者他多多少少有阿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以下称AS. 临床上AS患者表现是什么?
借用维基来看:社交困难、沟通困难【和母亲】、固执、兴趣狭隘、重复特定的行为、情绪不稳定。
又或者——离群、孤立,往往以异常及奇怪的举动去接触别人,自我为中心【咆哮、大半夜逼祖母用对讲机和自己交谈】,喋喋不休地向听众“演说”(通常对成人)【和爷爷】内容是关于他的嗜好或与众不同的狭窄话题【吵闹地、信息过量地、细节地说明他和472个姓Black的人接触】;表现对交朋友和与别人见面的兴趣,但这样的愿望却常因为他们笨拙的交往技巧和不明白别人感受【对Abby Black说我能吻你吗,以及强制拍照】(如厌倦、急于离开、需要隐私)导致交往失败。
我不敢说他是否真的有AS,但至少有这样的性格。
对于Oskar,本人的感受很简单,他长大或许能当哲学家。
有一段半夜他站在母亲床头,强迫母亲说他死了之后不要埋,这时已经触及哲学的终极话题——生与死。
每个人都要死,每个人都逃不过厄运降临。
母亲以哄小孩的方式说你不会死,你能活很久,这种东西谁又说得准呢?
Oskar这里似乎能看透生死,理智地看待死?
父亲的墓里不过是一个空盒子,他已经开始思索意义这种东西而不是表象的满足。
呼应了小说的主题之一——死亡。
PS 有人吐槽片名,根据Jonathan Safran Foer同名小说改编,片名也是书名……PPS 整片看完我没哭,我也不知道为毛要哭,哭不是卖点,哭也不是拍片目的,当然如果你亲身经历过911或者失去亲人触景生情可以理解。
但为哭而看不如看苦菜花,整体导向是放下并重新启程,let it go是主题,那么一个怂孩子都放下过往,重新开始生活,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学校里教我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却没有教我们面对人生暗夜、痛失所爱该如何面对怎么move on。有人说过,聪明的人容易敏感情绪不稳定,911中失去父亲的Oskar就是。执着追寻的哪里是钥匙能打开的那把锁,而是如影随形的刻骨思念和悔恨。很多细节真实到不行,飙泪到哽咽,这电影对我有特殊意义。2012.6.23
911的话题不是那么容易拍的,需要面对的压力太大,这部片子算是顶雷而上的佳作了。
这个娃太雄辩太能干太独立太会思考,领先天朝小孩n年。
实在太做作,butch 911
将悲伤描写得蛮横而具有层次感,小男主又犯贱又让人可怜,就是怎么也喜欢不起来。本子一般,全靠美国佬代入感估计才勉强进了奥斯卡,不过话说回来,很多电影本来就是靠代入感走天下的,比如忠犬八公。
这孩子太不讨人喜欢了。
其实我正在看············分了20次还是看不下去···可是听说有是好片··············
期待越高失落越低。名導演+影帝影后。911喪親之痛老掉牙了拍的也無新意一直賣關子。小男孩選的很一般。
很喜欢
8
哭的不行,太多温暖,亲情,还有不可言说的丝丝缕缕。一切通过镜头,剪辑,造成莫名的冲击。小男孩可能不那么讨人喜欢,但是他的执着,执着的去做那些fare,让我想到自己,在最爱的人面前,虽然恐惧但是坚持。那些人,那些故事真美好,是我的话 也好想去听听 去看看
频爆泪点。。老爷爷好萌,妈妈也有泪点。。这小孩儿有sheldon潜质!
小朋友,有病就要治啊!片名完美的体现了电影的精髓,屁。。。。。。。还有就是,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困难过后,人应该重整旗鼓。伤痛不能成为不停抱怨和咄咄逼人的借口。片子里充满了神经质的抱怨和自以为是,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它不欠任何人。
看不下去
这个死孩子
还行
【3.5】导演试图交待的线索太多从而显得混乱冗杂 让后半部的抒情像是无病呻吟 可是看到最后还是结结实实感动了一把【小男孩的性格有够惹人厌 冲着母亲发火“为什么死的不是你” 和 对着陪自己一起搜寻的租客满怀敌意又恶语相加时 真是发自内心地对这个小家伙感到恶心
extremely boring, incredibly annoying
泪点笑点都很多,只是到了最后也没哭出来。也许是看了预告片对电影期待太高,看完之后就没觉得有想象中【那么】好。就那样吧,说不出。小男孩和爷爷的表演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