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说:每一只笼子等待每一只鸟。
这个笼子可以是陈规,可以是人言,可以是某种既定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是内心的困境。
人们难以超越的通常是这些,人们在追求的是符合这些的社会普遍的认同感。
可以说,大部分不愿意站在小众中的人,不一定因为真正觉得大众是正确的,光明的,也许我可以这样揣测,他们害怕的是被置于社会的对立面,从而导致的深重孤独感。
人性的污点太多,每个人也许都收藏着仅属于自己的秘密,幽微,潮湿,躺在暗地里,期望岁月可以把它忘记。
“我脏为了在这个充满了龌龊的世界更好的活着我不能流泪也没有泪水可流远方的你是否还能替我哭泣”2月24号的午夜,贝利亚说了上面的话。
那时我变的手足无措,我很想告诉她在我心里她一直是干净,无论我们在彼此的路上走的多远。
1月29日的午夜,我对猪说:你变的让我难过,我看见你变成和大人一样的面孔,一样的世故。
然后她哭了,她说自己永远多不会想到我会这样的评价她。
而现在我看见自己在无可救药的陷入这个不可逆转的怪圈。
我变脏了,却无能为力。
顾城说:我穷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痛哭我的职业是固定的固定地坐坐一千年来学习那种最富有的笑容还要微妙的伸出手去好象把什么交给了人类我不能知道能给什么甚至也不想得到什么我只想保存我的泪水保存到工作结束深绿色的檀香全部枯萎干燥的红星星全部脱落他说的是佛,说的是自己,说的也是我们,当有一天我们被世界同化,只能固定的坐着,机械的微笑,连流泪的能力也丧失,我们还有什么呢?
记得小时候看漫画的故事吗?
我记得《史努比》中周身粘满灰尘的乒乓。
这个可以吸引宇宙间一切尘埃的男孩,在他人指责他邋遢不堪时,会大声的回敬:“但我的思想是干净的。
”“我有一颗毫无污点的良心。
”是呀,思想的纯净。
而我们又有多少人可以不加愧色的说:“我的思想是干净的”呢?
正如原本平整的凳子,为了适应不平的地面,不断的磨损自己的棱角,最后“变态”成了无法适应平整地面的次品。
环境带个我们的影响,超乎你的想象。
政治,丑闻,背叛,歧视,暴力,犯罪,战争,危机……这个世界是不是仍值得我们为之努力,为之骄傲。
对于如此污秽的社会,我们如何保持纯洁?
还是只能沉默。
科曼•西尔尼是一所大学种族主义系主任,由于一次用语不当,激怒了黑人学生,而不得不引咎辞职。
而就在他离开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教育事业时,他的妻子也不幸离开了他。
“他们杀死了她,就如拿着手枪杀死她一样。
”言语是可以致命的,这一点我们并不陌生。
鲁迅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学校用偏颇的甚至莫须有的借口毁掉了科曼•西尔尼的教育生涯,甚至带走了她妻子的生命。
随后的日子里,老科曼的生活变的了无生趣,他暴躁,易怒。
直到在湖边小筑中他认识了作家祖可曼。
祖可曼曾经名噪一时,后来因为身患重病而隐居于此。
生活的不堪好象早已磨平了他的锐气,老科曼的到来给他平静如水的生活注入了活力,从此在这个宁静的小屋,两个男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一日,科曼向祖可曼坦白了他与一位34岁的清洁女工的婚外恋。
他们的故事开始于寂寞,从他们的话语中你似乎看不见应有的温情和缠绵。
但当老科曼说:你必须承认我和那个女人之间的确发生了很重要的东西。
我们是否能相信他们之间有的不仅是性还有爱呢?
但无论是什么,这个世界不能让他们快乐的在一起。
人们开始不断的诋毁老教授和女人的关系,好象他们是肮脏的,而自己是高尚的。
更可怕的是女人的前夫,一个退役的美军士兵,残酷的越战和孩子的意外死亡,让这个男人堕落,暴力,疯狂。
得知妻子和一个老犹太男人在一起时,他屡次出面打扰。
并在最后将他们送入了坟墓……如果这只是一个关于流言,歧视,和性丑闻的故事,这样的叙述未免与他的题目不符。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里隐藏着的真相才是真正让人无法释怀的。
痛苦,绝望,怎么样的污点,在我们周遭膨胀,变形,最后让我们的人性泯灭!
科曼•西尔尼,一个出生在黑人家庭中的“白种人”。
因为肤色白皙而谎称自己是犹太人,欺世盗名50年。
“你的皮肤像雪一样白,但思想却像个奴隶。
”他放弃了自己的种族信仰,放弃了自己的家庭,甚至在最后放弃了自己的人格。
“你必须为你的种族感到自豪,”他的母亲说。
但他选择“为什么我不能为自己自豪。
”从此,我们没有看见他笑,没有看见他为自己而骄傲。
有些东西从出生开始就是确定的,比如父母,比如你流的血。
当我们不能为自己的种族自豪时,我们同时失去了为自己骄傲的能力。
也许我们可以理解科曼•西尔尼,在那个年代里他只能选择欺骗,欺骗自己,欺骗世人,来保全自己,即使他知道结果可能会让人心痛,但自己懦弱得无力承担。
芬妮,粗俗的女工,悲惨的女人。
她的生父很富有,但他在她幼年时便和母亲离异。
不久,母亲改嫁。
继父是个卑鄙的男人,在她14岁那年,那个男人强暴了她。
她向母亲求助,却没有人相信她。
她不堪屈辱逃到了佛罗里达。
女人,被社会欺压的低层,每个人都可以作践她而自己却无力抵抗。
她工作,结婚,然后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
可是天堂和地狱仅一步之遥,一场大火夺去了孩子幼小的生命。
而前夫指控她说那天她在和别的男人作爱。
我们不知道那天发生了什么,但我们知道她首先是个母亲,她爱她的孩子,并为此深深的自责。
“我有遗产的,是我孩子留下的。
”当面对孩子单薄的骨灰,通过芬妮颤抖的双肩,我们看见了一个母亲的悲哀,她失去了自己挚爱的孩子。
“我给她打过电话。
在孩子出槟的那天,我说:‘妈妈,我是芬妮呀。
’她说不认识就挂断了。
”她没有哭,平静的让人悲哀。
这个被社会吹打摧残的女人,让我们变的无助。
祖可曼,一个道貌岸然的绅士,窥视人性的小偷,用爱与信任杀人的凶手,故事的叙述者。
在影片结束之前我对他一直抱有极大的好感。
这看似对友谊的忠诚,为朋友处处着想的好人,让我被他华丽的语言借口蒙蔽。
为了最后完成小说,他和芬妮的前夫合谋杀死了他们。
死亡让真相大白,成就了科曼和芬妮的爱情故事,成就了前夫的报仇行动,成就了小说的畅销,以及祖可曼的再次功成名就。
如果这一切都必须用鲜血来促成,我们还留下了什么。
是淡淡的血滓和微末的悲哀。
总的来讲,故事包含了太多的谎言和太多的痛苦,这些东西不是我可以理解的。
政治丑闻,种族歧视,对女性的不公待遇,婚外恋,战争伤害,谋杀,流言诽谤……他们让人恐惧。
我只是一个幼稚的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我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些黑暗的人生。
我们还可以面对自己懂得灵魂吗?
我们不会像学校里的那只乌鸦一般(因为和人类待的太久而忘记了如何做一个乌鸦)忘记了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安东尼奥尼曾在《云上的日子》中告戒我们,不要走的太快而丢掉了自己的灵魂。
如果,我现在停下,是否还来的及。
生活污浊,人性丑陋,我们根本没有资格批评别人,这个社会不过是肮脏如我。
2021.11.09
一部种族歧视的电影,科尔曼·西尔克是个黑人家庭出身的孩子,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是黑人,偏偏他长大一点也不像黑人,报名参加美国海军时,一念之差,添了白人。
从此以后科尔曼都是以犹太人的身份示人,第一个女朋友是个金发碧眼的白人美女斯蒂娜,尽管餐桌上谈笑风生,没有一丝隔阂,但是上了火车斯蒂娜就泪流满面的提出了分手。
和第二个女友交往,科尔曼不仅没有带她来家里,还谎称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并从此和亲人断绝了来往,母亲去世时已经精神错乱。
晚年,功成名就的科尔曼就因为授课时使用了一个含有种族歧视词义“黑鬼”的词“幽灵”而被迫辞职。
中国一直被西方国家抨击没有言论自由,其实美国的所谓“政治正确”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一个莫名其妙的多义词就可以让一个古典文学教授、院长丢饭碗,荒唐可笑至极。
只要科尔曼说出实话,他本可以轻松的驳回种族歧视的指控,可是他没有,科尔曼将自己的一生建立在谎言之上。
如果说当初科尔曼是逼不得已,如今在美国人人都做,并引以为荣,“政治正确”已然成为美国社会的共识。
反种族歧视让崇尚自由的美国人反而成了“政治正确”的囚徒。
这又是一部描写忘年恋的电影,科尔曼和只有一半年龄的女人法乌尼亚·法利邂逅交往,这个女人经历坎坷,命运多舛,两个孩子葬身火海,自己也死过一回,浑身充满戾气,被亲人抛弃,一无所有,居无定所,还时不时被前夫莱斯特·法利纠缠,在困苦的生活边缘挣扎。
科尔曼由于和她交往而引来更多的非议和麻烦,正像他的作家朋友内森·朱克曼规劝他的那样“男人每个错误通常都有性在驱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是他痴心不改,去意已决“她不是我的初恋,也不是我的挚爱,但她确是我最后的爱人”。
一番话说的内森哑口无言,乖乖的闭嘴。
科尔曼的关爱让她渴望而又抗拒,以至于喜怒无常,其实她心底里是个善良而善解人意的女人,平静下来后终于接受了科尔曼的爱。
就在两人准备携手走过未来的时候,一场车祸夺去了他们的生命,肇事者是她的前夫莱斯特·法利,经鉴定他有个妄想症患者。
如果说法乌尼亚的不幸遭遇更多的是个人悲剧,那么科尔克被迫隐藏的人生就是整个美国社会的悲剧。
所以,与其说科尔曼的悲剧是人性的污点,不如说是美国社会的污点。
2004年的电影,2021年拿出来看第二遍,观感会如此不同。
有的女人,在非正常和朦胧的环境里会是风情万种,在居家或者正常的环境就会格格不入。
没有比现在结局更好的结果了,两个人终得解脱,2005年时我觉得他们在zuo。
安东尼霍普金斯2021年凭借“父亲”又得影帝,很早之前就有人说过他的面相不高级,是一张苦大仇深的脸,多年的英式舞台剧浸淫,让他变得高级。
我对人面像的判断,深受《格调》一书的影响,那可是一本好书啊,而且特别社会达尔文。
仔细想想,尼科尔基德曼这些年选片的品味真的不俗,属于靠自己把身上花瓶标签撕掉的,即使她现在往脸上泼尿泼得脸都硬了,也还是得给她点个赞。
一直说前面的一百年美国没有大作家,《人性的污秽》里面瓦尔克隐瞒种族的懦弱和福尔娜的家破人亡相比不值一提,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柬埔寨在有波布的三年半死掉四分之一人口其中包括全国百分之九十五的医生相比不值一提。
必须承认美国偏居一隅,物产丰富,好的文学文艺作品一定是生长在苦难土壤里的。
即便如此,菲利普罗斯作为美国知识分子的一座灯塔,绝对是实至名归。
是时候重读他了。
飞机上看完的电影。
看完的那一瞬间,五味杂陈,最想说的就是,不要妄图逃避任何事情,因为最终,所逃避的都会以另一种形式降临到自己身上,甚至代价更为巨大。
教授一辈子都在逃离自己是有色人种这件事,可是,在本可以光荣退休的年龄,却因为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就被曾经在改革中得罪过的同僚们冠以歧视有色人种的罪名。
而此时,只要他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一切自然就迎刃而解,可是,他终究没有,他的妻子也间接的因为这件事引发心脏病去世。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遗憾,所以,在遇到一个身份地位与其都及其不符的女人是,他才会不顾及周遭人的看法,尽全力的去爱,即使最终双双葬于事故之中。
或许,他的结局,他母亲早就有了定论,你只是肤色白皙,内心却似奴隶一般
1. 这部电影最成功之处在于选角。
三个主角——Anthony Hopkins老戏骨,Nicole Kidman美丽的金发和神秘气质、禁欲与性感的结合体非常符合原著人物形象,最棒的选角是Wentworth Miller出演年轻的Coleman Silk,不论从外形还是种族背景来看都无懈可击,可能没有比他更适合这个角色的演员了。
其他的角色也不错,但有两个角色有点令人失望,Delphine看上去太禁欲了,只表现了intelligentsia的形象没有原著中petite belle的感觉,而且她作为半主角的戏份被完全删去,太可惜了,其实是个很有故事的女人;Coleman的母亲看上去太冷酷了,没有原著中慈爱的感觉。
2. Les的故事被删去一半,电影中几乎可以说完全没有表现出他作为越战退伍军人所遭受的Post-war trauma syndrome的痛苦与心理折磨,原著中我非常喜欢的Chinese restaurant和the Wall两段完全被删去,导致电影中Les人物形象立不起来,就是一个朦朦胧胧的maniac。
但是电影中私自加入的警察局审问和警察的分析那一段似乎在暗示Les并不是凶手,这和我的理解相同,Coleman & Faunia的死是全书最大的一个ambiguity,他们到底怎么死的,每个读者与观众都有自己的答案,或者根本就没有答案,如果有一个正确答案,就没意思了。
3. 由于textual & cinematic narration的差别,有些书中很细腻的描绘和人物独白只能作为台词被说出来,还有一些可能是考虑到电影时长而做的删改,个人来说都不讨喜,没有原著好。
但是有一个改编很好,电影中的Coleman因为害怕自己的秘密暴露而选择没有生孩子,这比原著中的四个孩子显得更有张力,更能表现Coleman内心的恐惧与无奈。
4. Coleman本身作为一个黑人,因为放弃了自己的黑人身份伪装成犹太人,结果在课堂上因为说错一个词而被诬陷为歧视黑人的racist,晚年凄凉,本身是一个很巧妙的irony。
有一个问题在看书的时候我没想到,看电影的时候突然发现,也许Coleman没有被冤枉,他也许真的算是一个racist吧,对种族身份的抛弃,对自己身为一个黑人所感受到的深深桎梏与痛苦,其实他所恨的并不是黑人,而是整个社会强加在黑人身上的不公与歧视所导致的他所承受的痛苦。
但是时代变了一切都变了,阴错阳差得一个“spook”就将他精心打造的生活都毁了。
Philip Roth真是一个反讽大师。
5. 总结,电影没有原著好,但是选角真的赞,还有两处改编很好。
种族歧视,忘年恋似乎是the human stain,但真正的污点是什么?
是深藏在他心里的秘密。
从一开始就没有正视自己,必然会导致之后的坍塌,不管是心理上还是其他方面。
让他们在一起的可能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发现相似的自己后顾影自怜吧。
前夫是凡人看起来最有精神问题的一个,但结尾时他说的话却似乎点破了一些道理。
只是一些细言碎语,毕竟是在飞机上看的 走马观花罢了。
开头校园里几个人在八卦克林顿莱温斯基,本来以为只是时代点缀,却原来也包含用意。
一方面说克总统用律师的方式来处理这段桃色新闻,于是把自己架上火堆,如果是之前的老油条们,早就用政治手段把事情摆平。
这是横轴线的两端。
另一次出现克莱二人,是霍跟基早餐闲聊,用他熟悉的语汇聊他熟悉的内容,没想到遭到基强烈的反应,她不关心莱,因为莱也不会关心她,而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才是真切的苦难,才是她在意的苦难。
人们容易对外部的是非如数家珍,显得睿智而公允,却对身边的具体个体熟视无睹。
这同样是线的两端。
至于作为标题的人性污点究竟是什么?
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不尽相同,对霍自己来说,是他本为黑人的事实以及为此撒谎带来的代价,而在他人看来,他可被拿来评说的事他设计种族主义的言论(用词),以及与劣等女子的不伦恋情。
而对基来说,她最深的苦痛来源于童年家庭的不幸,而别人却更多地在用她失去两个孩子而不断折磨她。
这种错位偏差非常难以被纠正,更有甚者,可能会带来加倍的苦难。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自我内心的认定最靠谱也最沉重。
正如基对出逃受伤的笼中乌鸦说,它忘了如何做一只真正的乌鸦,而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做真正的自己。
这才是真正的污点。
然而,躲开这些并不会解决问题,也许直面所谓污点或者成为乌鸦也无法达成内心的安然,但毫无疑问的事逃避只会让事情更糟。
我多希望我在10年之前就看过这部电影。
相比起来,西方社会相对独立的个体状况让有些社会和家庭纠葛发展得不那么惨烈,年轻时的霍用“不要用黑人或白人的标签来定义他的人格,为什么我不能只是成为我?
”的观念来为自己脱困,很好的辩词,然而理念终究要与现实相调谐,这个过程中需要当事人强大的心灵能量,也要做好为坚持自我(即意味着拒绝成为被现实修理掉棱角的社会日用品)付出代价的准备。
相比霍的特异性,基更多的生命都陷在现实生活的泥淖里,她跨越年龄和阶层(甚至人种)在人海里看到了霍,她的人物设定在开始就明确,她对他的感觉不是出于sympathy,而后在他的身上找到了共振之点,也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左向的平衡,而霍也相应地在她那寻得了现实的(而不仅仅是文学的或哲学的)的补充,虽然他说他不是他的初恋,甚者也可能不是最爱,但却是他最后一个爱人。
而实际上,她是他唯一与之倾吐自身真相(污点)的对象,这时的他已经是虽老迈却全新的他了。
最终两人的新生命被疯丈夫拦腰斩断。
据说原作里丈夫并不完全是神经病,而是有战争创伤综合症等更复杂的人物内核,但就这样因丧子而癫的设定也挺好,平衡的世界需要也只可以被意外的状况打破。
一段舒缓略带阴暗的音乐慢慢流淌进你的耳朵,然后你看到美国乡间的冬日清晨,一辆并不眨眼的汽车在雪地上留下浅浅的印迹。
镜头不时转向坐在车里的人,一个卷发的女子靠在一个皮肤褶皱的老人肩上沉睡,镜头再一次随着跌宕并不明显的音乐移到车窗外的景色。
直到这辆车遇到另一辆在雪地里显得颇为突兀的红色越野车,一个急刹车,老人和女子随车跌入冰湖。
老人的名字是科尔曼,被学术界认为是一个著名的犹太裔古典文学教授,在雅典娜大学任教。
在那场压抑的开头之后,是科尔曼的课堂,他在讲述《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把重点放在了爱情上。
提问时,他发现两个学生再度旷课,他称呼他们为spook,因为似乎“根本从来没有存在过”。
但是就因为这个单词,他丢了在大学的工作。
Spook,英文一般解释为“幽灵,鬼”,然而正如学院开会时,旁人所指出的,这个单词还有一个意思,在俚语中表示“黑鬼”,碰巧他指责的学生正是非裔,因此他被指责为种族主义者。
他把这个糟糕的消息带给他妻子之后,他的妻子在悲愤慌乱之余,引发大面积脑血栓身亡。
科尔曼感觉他的整个人生因为这个不成立的指控毁于一旦,然后找到了隐居乡间的作家祖克曼,希望后者能以此为原形写一部小说以告诉公众。
虽然祖克曼在第一时间并没有答应这个请求,但是随着之后故事的发展却成就了一部伟大的让人无法释手的小说。
有影评认为,故事的最高潮,即揭露真相的地方在影片的最后,但是我却觉得导演并不觉得有必要故弄玄虚,故事本身足够精彩,所以在科尔曼少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得到答案。
他年轻的时候善于拳击,百战不胜,他的教练为他争取到机会可以获得体育奖学金,但是要求他隐瞒他是“colored”,这并不难理解。
科尔曼的父亲是一个在餐桌上表现得极为绅士而高贵的黑人,却在火车餐车上做服务生。
他的母亲是护士,哥哥是军人。
父亲曾要求他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但是他最终选择在填写加入海军的表格上将自己设定为白人。
他遇到了他险些结婚的女人,但是这个女人在见到他的黑人母亲之后选择离开。
这让科尔曼坚定了要将自己设定为白人的决心,甚至不惜和他的家人再也不往来,以换取作为一个白人可以得到的自由。
而事实上,他为此背负一辈子的谎言,不能生孩子,唯恐他们不像自己一样天生白皙,也不能为自己种族主义的荒谬指控辩护。
这是整部影片最为值得回味的一条主线,相比之下,他和佛尼娅的恋情要逊色很多。
佛尼娅是个四十左右的粗俗而美丽的女人,在邮局、牧场和学校同时工作。
她的丈夫是个可怕的可能患有精神病的人,她的孩子因为一场火灾而丧生,她一直带着他们的骨灰生活,她的父亲富有却从来没有给过她什么,她甚至曾经被她的继父强奸。
一个过于糟糕的人生,让佛尼娅即使伤心欲绝仍然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脆弱,她看着孩子们的骨灰对科尔曼说“leave me”的时候,所有人都能读懂她内心的声音。
他们是彼此的避难所,并最终一起离开了让他们不得志的人生。
影片的第三条线是祖克曼,科尔曼后来成了他的朋友,教他跳舞、玩牌。
他充当佛尼娅不能胜任的角色,理性地生活在科尔曼身边,聆听他的故事,并最终因为在墓地遇到了科尔曼的黑人妹妹而揭晓谜底。
他原先曾经因为一部小说得到过非常具有权威的文学奖,随后的才思枯竭让他甘于隐居乡间,科尔曼的出现和消失却给了他全新的写作动力。
这部电影取材于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丝出版了新作《人性的污点》,曾经在2002年初夏刚出版时在美国引起轰动。
但是其中的种族色彩和一些对性爱的描写被外界认为是这本书最终错过诺贝尔奖的原因。
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携手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主演影片,《越狱》的男主角米勒扮演科尔曼的少年时期,而影片的导演是奥斯卡的常客罗伯特·本顿。
明星光环、演技,挑剔的导演眼光和出色的剧本,所有的融合注定了这部电影的成功。
最为让人玩味的可能是片名。
特地去查了一下字典,其实污点在英文当中有很多中翻译的方法,但是stain却包含了一层直指影片内涵额意思,“名誉的污点”。
是的,一生被称赞的科尔曼不为人知的污点。
这个污点同时也在影片中的其他人身上表现,那些道貌岸然的指控科尔曼的人,和那些得到过他的帮助却最终没有帮助他,只能在葬礼上忏悔的黑人教授。
片子看到一半才意识到主角的真相,我也算是智商低了……对于电影里的老头子,我总是摆脱不了他是汉尼拔的错觉。
老当益壮的家伙还能和妮可·基德曼大战一宿,也算是艺术家之一种。
妮可的身材一如既往的好,她抽烟的样子很风尘。
电影原作是纯文学作品,电影很难达到其高度,但是最后留给人们的深思还是触动了更深层次的忧患。
喜欢老人和作家朋友深夜在一起的场景。
最后一幕,作家和妮可的前夫在冰面上的对话意味深长,电影经常闪回,闪回过去又闪回回来。
记住了片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你有一层白人的皮肤,心却依然是黑奴的。
end
糟糕透了!
这么棒的演员阵容,这么棒的表演,但全被一个糟糕的剧本给毁了。两星。
节奏完全不对,垃圾
放在现在能被冲死
最后一刻来个犯罪悬疑式的反转,痛恨这种不尊重观众的表现,和全片鞭笞道德至上的基调极为不搭。
除了那3个主演有点意思之外,这个电影实在是无聊
风格怎么别扭,女主演技做作矫情,男主年轻、年老时气质差别大。
普通人物的传记片
因有污点从而一直在逃避 只不过方式和程度不同罢了
种族主义+代际创伤(社会文化)、儿童性虐待(家庭问题)、越战老兵(政治军事暴力),三个不同方向的受害者,两两互相吸引,互相依赖上瘾。最后刚出现一点开放、诚实、正向依恋和支持,刚出现一丝两个角色为自己负责并互相支持的可能,就在漫无尽头的雪路上停止了,但也许这就是他们这一次能到的位置。雪洞下很黑,只要有一丁点儿光鱼儿们就会游过来。然而这并不一个人的问题,“I was part of that community”。
给演员们。对电影用来表现各种意外事故不以为然。
人性污点在谁的身上都是存在的,影片中的教授看似正义无比,哪知他自己的一生都是建立在自己是犹太人这个谎言之上的,为此他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家庭,甚至在最后放弃为自己辩护的理由。
spook几乎也指主角自己 一层涵义是非正式指称的游魂 一层是蔑称的黑鬼//整部电影似乎为了契合教授漫长折磨的一生 也处理得相对漫长和折磨 即便有很好看的卡司 还是看着难受
有点说不出的小失望...
Miller果然是演技派。不過看慣了越獄裏的Michael再來看這個電影裏的髮型實在是很不習慣。
霍普金斯是本片最大的败笔
原来那个就是我亲爱的WENT啊。
我躺在暗地里,让岁月把我忘记.
其实我不太能接受妮可演不高贵的角色, 米勒还是很帅..
故事还不错,演得太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