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后得到尊敬曾经在故事会上看过一个故事,一个无恶不作的富人,死前用一部分财产收买了很多人为他送葬帮他说好话,吸引了媒体的目光,一采访,才发现此地原来有这么一个大善人,于是对他善行的宣传报道不断,当地贫苦的受过他压榨的人民,则苦不堪言,可是微弱的声音对整个大局面却起不到丝毫的作用。
圣诞颂歌说的故事,则是一个富翁在死前被感化,用生命最后一日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然后得到尊敬。
心理学上有一条定理,一个很坏的人突然变好,会让人们异常喜爱他。
反之,一个好了一辈子的人,突然有了恶行,人们则异常痛恨他。
关于命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先天命运,写在基因里的性格和不能选择的幼年环境,多多少少决定了我们一生的轨迹,体现在思维模式、人生观、世界观……的指导下。
片中的主角,年轻时很贫穷,那时候他努力而快乐。
而获得了老板的财产以后,他身体里吝啬的基因开始疯狂表达,他为了守护财产以及让自己更富有,没有了朋友没有了妻子没有了被尊敬的感觉。
他所有的一切,偏执而极端,眼中除了钱别无他物。
人的行为开始退化成了一种原始的收集行为,就像森林里的小松鼠,为了越冬会收集很多松果,还会把松果分散放进几个树洞里,最后它只记得一个树洞的果实,其他的果实则全部浪费掉了。
如果森林里松果资源丰富,尚且没有什么大碍。
如果松果资源紧张,那么就会有其他的动物因为收集能力不如松鼠而在冬季饿死。
其实每个松鼠需要的松果不多,只是它们没有安全感,所以拼命收集,造成了松果资源的浪费。
人也是如此,一个人需要的金钱其实不多,可是人们总是担心明天,那个到不了的明天,所以会拼命去挣钱,牺牲掉所有的幸福,去挣钱。
当然这个跟他幼年经历有关,一个人在幼年被饿过穷过,长大以后对这些物质的欲望就会没有理智地无限膨胀,来满足童年在心里就空白的缺口。
关于改过我想电脑的撤销功能和橡皮擦的功能一样,是极其伟大的,因为它能让人发现后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揭露我们的弱点。
一个人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过,这种精神是极其伟大的,特别是在有关自己的面子和尊严的时候,能放下自己,为了维护心中那个真理的完整。
电影中的主角无比幸运,因为三个精灵给了他最后一天来修正错误,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免去了像他朋友那样的镣铐酷刑。
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可能都不会得到过去、现在、将来三位大神的提示。
如果能可视化某个行为的后果,我想没有几个人还会固执自己错误的念头,然而,平凡的人们啊,只能在不断犯错中觉醒或者继续沦丧。
我们不是神,也得不到神的帮助,我们只是平凡的人类,需要在古人的提醒下不断纠正自己,还需要勇敢地去实践我们不确定后果的行为,来获得经验。
我最近在是否改帮助某一个人的问题上想了很久,到底该不该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忙,怎么帮,什么程度?
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是一个自私而且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的人。
这种情况在我上初中开始有所缓解,最近又开始随着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开始波动。
有很多文章说我凭什么帮你,我帮你我能得到什么诸如此类的话,让我受到了一些影响,开始重新审视找我帮忙的人。
其实,网络上的很多文章有好有坏,我们要学会在信息的浪潮中坚持自我,不要轻易因为别人的言论而随波逐流。
最近我也在想,如果我死后我希望别人怎么评价我,我希望做一个对这个社会有贡献的人,而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我希望我死后至少有人可以记得我,怀念我,而不是就此被这个世界遗忘。
看了圣诞颂歌之后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毕竟人的一生很短暂,要找寻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意义,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因为要死很久呢。
我要尽我所能的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所有人。
当然,我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斤斤计较我到底付出了多少这种无意义的小事上,助人为乐其实不仅仅只是付出,更是回报,因为帮助别人可以为你带来快乐与幸福,这就是付出得到的最好的回报。
罗伯特·赞米基斯的圣诞情结又一次作祟,这次他不走《极地特快》里童真纯美的圣诞路线,而是捣鼓出这样一部阴冷怪诞的《圣诞颂歌》,继续编制他的银幕圣诞梦。
和《极》里可爱俏皮的孩子们与憨厚善良的列车长搭戏不同,《圣》里他选择鹰钩鼻守财奴为主角,讲述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影片始终弥漫在伦敦阴暗的色调之中,绝大多数剧情都在恐怖片的氛围中进展。
《极》请的配音演员是赞米基斯的老搭档汤姆·汉克斯,他声音和他本人一样踏实可信;而《圣》则启用金·凯瑞和加里·奥德曼搭戏,一个怪诞无边,一个反派经典,完全和前者走相反的路线,一种有别于《极》的成人化。
导演应该清楚:“只有足够的冷酷阴暗才能衬托出最暖人心的温情。
”很高兴赞米基斯这次没有继续走向犬儒的极端,虽然这仍然是一部不掉血肉不痛不痒的圣诞季商业片,但至少不专属小孩了。
这部根据狄更斯小说改编的动画电影似乎给我们提出两个终极问题:1.是否经历过死亡或大难,才能懂得珍惜生活的幸福?
2.回顾一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究竟什么才是你人生中最想要的?
当我还是中学生时,罗伯特·赞米基斯的圣诞前作《极地特快》中仅仅一首“when christmas come to town”就把我感动得流了泪,如今读研的我看过《圣诞颂歌》依然有那种触动,却不那么深了。
2010.3.25没看影片前以为是挺欢乐的一部电影,因为是圣诞题材的嘛但看后,前半部分挺沉重,有点恐怖片的意味。
但可能就是因为要把情绪压到最低在升华吧!
最后主人公重拾起心底温柔善良童真的一面,看的我也有点小激动。
是啊,人与人之间不就是应该充满温暖友爱嘛这样的生活会多么的高兴!
狄更斯的小说确实棒,不过我好像就看过雾都孤儿,还有没看完的远大前程!
这就去看远大前程!!!
《圣诞颂歌》这部动画改编自狄更斯创作于1843年的同名小说。
动画所表现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翁艾柏纳泽•斯克鲁奇是一个吝啬到可以拿走放在死去合伙人眼睛上的两便士的讨厌家伙,他的身边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只有很多很多很多的钱。
平安夜到来,孤独的斯克鲁奇碰到了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个圣诞鬼魂。
在鬼魂的带领下,斯克鲁奇看到了年轻时曾经快乐、单纯的自己,看到了因为自己的冷酷与刻薄给其它人带来了怎样的伤害,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自己孤独到死的未来。
惭愧、悔恨过后,圣诞精神让斯克鲁奇还有改正的机会,他可以从现在开始与人分享,与人为善,从而在天使的带领下走进天堂。
圣诞节,这个纪念耶稣出生宗教节日早已成为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在中国,这一节日更是已经脱离了原有的宗教意味而成为走出家门狂欢的一种理由。
面对着热闹得有些疯狂的狂欢人群,听着春节不再有年味的抱怨声,不禁自问:我们真的理解什么是圣诞精神吗?
其实不仅仅只有迪士尼,几乎所有的卖座动画或动画系列剧都会拥有至少一部圣诞特别版,这些动画短片无一例外地在对外宣扬着圣诞精神:博爱、饶恕与奉献,扶老助弱、与人分享……当然,我们可以将这种对于宗教文化的宣传视为一种文化侵略,不过反观一下中国电影(特指中国大陆电影),直接反映春节的作品想来想去似乎真没几部,就算是已经拍到了第六部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大电影》好像也与春节没有多大的直接关系。
难道大家真的已经开始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不是那么重要了?
或者年味已经有些变味了?
中国的春节精神究竟是什么?
团圆祝福祥和感恩憧憬?
儿时的年味似乎很简单,能够穿着新衣揣着压岁钱与小伙伴们一起逛逛街边的小摊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与快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为了权力、金钱、地位等等能够被别人所认同的某些东西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每天戴着一个冷漠封闭虚情假意的面具行走各处。
成天说着压力大、工作忙而早已经忘记了自己甚至拥偷吃一颗糖就能开心大半天的快乐童年;面对美食不再有啧啧的赞叹,而是如顶礼膜拜般举起手机;面对美景不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如“到此一游”搬拍照了事;即使是家人团聚共看春节晚会也不忘记刷一下微博顺带吐个槽啥的?
2014年的春节气温高得有些不太正常,坐在人来人往的公园边,晒着接近30度的早春阳光,手里端着本不应该属于这个季节的凉粉,思考着一个有些严肃的问题。
想着想着还真的有些头痛。
然后,我决定不想这个问题了。
很久之前从圣诞夜必看影片单子里知道的这部电影 可是看海报觉得和我心里的圣诞磁场不合 所以一直没有选择它 这次是为了考试 才知道原来是狄更斯的书改编的 片子的前五分之四都很压抑 在看的时候一边觉得这剧情发展太大文豪风格了 一边心里不以为然 这种片子怎么会适合圣诞夜看 谁会愿意在那么珍贵的的几小时里 花一个多小时看这种黑暗的片子 圣诞应该是在烛光温暖和正能量的包围里度过的 可是 可能也正是因为压抑了太久 在看面那一小段转折之后的剧情时 心情竟然出乎意料的好 再配上激昂的交响 明亮的画风 嘴角上扬压不住吖 最后给了四星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也没有那么喜欢哈哈哈
恐怖而治愈,在这个冷清而热闹的圣诞节,冬天看真的别有一般风味。
我也希望有精灵带我回顾我的一生,但希望精灵可爱些,这里面的太恐怖了。
回顾一生,四顾周围,你会更珍惜当下,心怀感恩的与每个人相处。
没错就如第二个精灵脚下的两个小孩,人的一生有太多的无知和欲望,这是一部有生命意义的启迪片。
失而复得的快乐——我一定会倾其所有的款待你们,因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对吗!
God bless us,everyone!
悄悄话说捐款额,这个处理方法不错,因为这种改过自新是无价的,不能用一个价格去衡量。
“my dear Mr.scrooge,are u serious?
”“一文不少,以前没捐的也在里面了,我保证”“my dear sir,我都不知道说什么了”“don't say anything,我很感激你”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过“富起来怎么办?
”。
狄更斯站在19世纪的英国,看着工厂主、银行家越来越有钱,穷人越来越承受不了养育孩子、治疗病痛的负担,也在思考为什么富人和穷人都不快乐,为什么生产了这么多东西,还有这么多人饿死、冻死,这么多孩子成为孤儿。
下午看梁文道先生在《一千零一夜》讲解《圣诞颂歌》,梁文道先生被粉丝戏称为道长,他也确实在节目里讲些有点深的道理。
偶尔会介绍书中故事,读读书中片段。
大部分时间是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介绍为什么会由这个人在这个时间地点写下这本书。
工业生产崛起,圣诞节气氛淡薄,人与人的关系也越发冷漠。
狄更斯眼见这一切,想起耶稣是神的儿子,却生在穷人的马厩里;耶稣承受很多苦难,却心向光明,号召人们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用天堂般的内心,激发人们勇敢生活的决心。
狄更斯生活也很紧张,写《圣诞颂歌》时,老婆刚怀第五个孩子,他想赶紧写完,拿到稿税,养活家人。
写着写着,忘记了其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地赶在圣诞节前把故事讲完。
讲了有钱人斯克鲁奇先生晚年的故事,斯克鲁奇先生的生意拍档马利先生七年前去世,死后在地狱被生前的钱箱子束缚,不得安息。
斯克鲁奇先生为人也很吝啬,看到店里的伙计鲍勃、侄子弗莱德、家里的女仆、街上的合唱队、乞讨的孩子还是募捐的人都冷脸相对,瞧不起赚不到钱的人,病人、穷人和孩子,在他看来都是无用的人,死了还能节省资源。
如此刻薄之人,在圣诞前夜孤身回到家,遇到了老朋友马利先生的幽灵,告诉他有三个精灵会来找他。
被幽灵吓坏的斯克鲁奇先生躺在床上,三个精灵依次前来,分别是过去之灵、现在之灵、未来之灵。
过去之灵带他回到童年,父亲待他不善,妹妹却总是牵挂着他;工厂生活疲惫,师父却快乐又热情;在一个圣诞夜,他遇到了同样生活艰难、乐观积极的女孩。
时光流转,斯克鲁奇先生坐在办公室和未婚妻争吵,未婚妻说他变了,他说自己变聪明了,但依然爱着她。
未婚妻说如果我们没有婚约在身,你还会爱那个父母双亡、没钱没房的孤女吗?
你还会爱和你出身一样的人吗?
斯克鲁奇先生勃然大怒,双手锤着桌子叫嚣。
未婚妻绝望地说出“I release you.”意思是我让你自由。
未婚妻接着说,如果你和我追求不同,那就给你自由。
过去之灵带着斯克鲁奇先生看着过去,不堪回首,他想掩盖,却被现在之灵带着看看自己的侄子和伙计鲍勃。
鲍勃生活拮据,老婆和孩子们穿着陋衣,激动地迎接圣诞,鲍勃背着最小的儿子回到家,小儿子腿部残疾,靠拐杖走路,却微笑着高呼“每个人圣诞快乐”。
斯克鲁奇先生问精灵,小儿子是否早夭。
现在之灵带他看到不久后,小儿子离世,全家人聚在一起,伤心怀念这个残疾又乐观,给人微笑和温暖的孩子。
至此斯克鲁奇先生内心感动,他对着未来之灵说,带我去看吧,可是来的却是死神。
被恐惧追赶的一生,无人怀念和悼念,穿着最好的衣服办葬礼,下葬前女仆却把衣服剥下换钱。
死神推他下地狱,他挣扎着喊出,不再冷漠,不再吝啬,从梦中坠落。
推开窗,迎接圣诞节,他买上火鸡、给鲍勃加薪、给合唱团义款、支持募捐、到侄子家一起过圣诞,最重要的是,他放下架子,穿着睡衣在街上像穷人一样享受滑冰的乐趣;他像孩子一样接纳和发现每个人的可爱。
是的,电影和小说的最后一句都是,每个人圣诞快乐。
这本书一上市就畅销,小孩子听到狄更斯先生去世,问爸爸,圣诞老人不会来了吗?
一个畅销故事,大概是作者用简单的笔法写下心里最深的道理。
回到费孝通先生的问题,富起来怎么办。
费老负责任地引导我们追求美好价值,追求多元包容,追求与自然和平共处、追求文化自觉,也是他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Ref.《赵旭东: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北京日报2019年03月11日 第16版转载自人大新闻网https://news.ruc.edu.cn/archives/236531优酷视频·看理想频道·《一千零一夜》之《圣诞颂歌》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QyNzQ2NTc1Mg==.html
应景,看了下。
小说很久以前看过,记得很薄。
除了记得是个治愈系的故事,其余好像都忘了,当然这样也不是坏事。
第一个朋友的鬼魂出来的时候,本能地觉得这个太诡异恐怖了,似乎不适合小孩子看。
第三个出来的现在之神坐那边唠唠叨叨时,越发地觉得即使是青少年也根本没耐心慢慢接受这里面的信息吧,说到底是给一个人回顾自己的机会。
灿烂如花的激扬年代,怎么会理解佝偻的背影。
但最后改变了想法,即使是再小的孩子(前提是能看懂),只要能抵抗住半透明的衰脸和暗影黑马的压力,跟着斯克鲁奇一个个小故事走下来,到最后这个相貌奇怪的老头子真的开开心心地帮助别人时,怎么也会笑逐颜开吧。
说到底这跟蒂姆伯顿玩的那一套雅痞似的恐怖图腾不一样,他的怪诞就是那个世界存在的价值。
而这里所有的恐怖元素展示,是为了告诉你,幸福的真谛在它手指的那一方。
赞米基斯醉心于研究这个动态捕捉系统好多年了,倒一直没讨着什么好。
《贝奥武夫》玩血腥暴力结果还是拉不来人气,干脆这次回来。
做自己喜欢的事总不坏,何况背后自然还有极大的市场空间。
这点请参考卡梅隆大神培养出的那个3D团队。
当然我个人觉得,人通过那个感应点传达的动作逼真到一定程度以后,是应该往回收敛下的。
脸上抖动的肌肉,在更多时候反而有些干扰看戏。
包括人物全身动作时,牵动各方面部分的计算似乎有顺序差别,总会导致些许的“跟不上”。
慢起来还算好,但一快就有问题了。
除非是在夸张性的画面里。
日式CG在这点上很明白,做的依然是动画片,不是真人片,一切依然从审美出发。
最终幻想即时演算的画面里人面瘫多了,但看着就还是舒服。
动画的最大好处,是镜头和转场可以尽可能放进各种各样的想象力,而不用受太多实际条件的限制。
这里有好多个漂亮的长镜头,有兴趣还可以再回味下。
开场在航拍部分还算常规,但是从偷窥厨房开始,调度就尽显优势了。
其实不管是圣诞还是元旦,不管是感恩还是春节,只是在人机械疲惫的生活中强行做一个截断。
用一些仪式化的东西来告诉你,有些事你该注意了。
斯克鲁奇只相信金钱能带来一切,这个故事简单否定了这些,让他变成个乐善好施的人。
但他至少得先有钱才能这样,当然如果他一直这样,他很快就没钱了。
当然这不是这个故事应该负责任要解读的部分。
我们不可能天天都是圣诞,我们不可能天天跟亲戚在一起说着客套话喝着剑南春,跟同学朋友出去唱K打麻将。
除了餐饮业等相关行当,没人可能愿意这样。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圣诞总会来。
你必须必须放下手头的琐碎,因为其他人都不想忙了。
生活在继续是因为我们在坚持。
而圣诞这样的节日,会提醒我们偶尔想一想,我们在为什么坚持。
想完之后,可能还是得继续。
但你至少换了个心情不是吗?
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最后,感谢狄更斯,圣诞快乐,俺德,新年好。
与《圣诞发明家》基本上是一回事,《圣诞颂歌》是讲狄更斯笔下的这个故事,《圣诞发明家》是围绕作家笔下的这个故事讲作家生平。
看下来,二者得分也应该差不多。
我就从狄更斯及其畅销作品中跳出来吧,聊些圣诞题材迷们喜闻乐见的趣事。
January是从Janus演化而来,而Janus(雅努斯)是有着两张脸的罗马人的保护神,也就是后来“投胎”到伯利恒的Jesus(耶稣)。
当然“投胎”是我的戏谑,西教中不存轮回一说。
公元纪年,也叫基督纪年,以圣子降生奥迹基督诞生之日为原点,加上耶和华造万物所历一个礼拜,正式定为了元年元日。
公元纪年传入我国,始于辛亥革命废除帝制以后,沿用至今。
基督教之天主教的圣诞日是12月25日,放假7天至新年第一天。
而我国比较务实,只取用国际通行历法而不信奉西教,因而假日办需要绞尽脑汁在元旦左右凑出个尴里不尴尬的小长假来意思意思,顺手拉动一下GDP。
有别于基督教之天主教,基督教之东正教的圣诞日是1月7日。
而犹太教、伊斯兰教,因为只认神与摩西订立的旧约,不承认新约以及耶稣在基督教中基督、圣子以及弥赛亚的地位而不过圣诞节。
尽管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共同信奉耶稣,都过圣诞节,但历史上也曾互相残杀。
天主教一直是老大,曾在十字军东征时顺手撸了一把拜占庭东正教。
法兰西太后卡特琳借政治联姻诱杀纳瓦拉国王亨利及其新教势力,制造了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开启了胡格诺战争。
这在电影《玛戈王后》中有精彩的呈现。
基督新教中也有个别分支是不过圣诞节的,而传入我国的西教中,基督新教规模远大于天主教。
据我观察,我国的新教徒异常热衷于张罗圣诞节,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把这个节日过出了中国特色,按“枣生桂子”的熟悉配方,研发出平安夜吃苹果的新习俗、新风尚。
而信徒以外的广大群众则根据民间传统习俗,在圣诞这天北方包饺子南方吃汤圆,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要吃剩下一只蛋,正应了那句成语:年年有剩蛋,人人阿武乱。
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富足生活的热切企盼。
有钱没钱,回家过圣诞。
相互陪伴是最简单也最大的幸福,被家人需要是人生最容易忽视却特别了不起的成就。
又是一年圣诞季,最后要套用我国很接地气的民间语汇,跟大家道一声:圣诞吉祥!
恭喜发财!
一夜暴富!
数钱数到手抽筋!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2015.12.24平安夜 pm9.00,圣诞电影系列,本以为金凯瑞配音,影片肯定是萌卖傻卖笑的影片,殊不知是一个腹黑系列,同时包裹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人生价值观。与我当下想看的类型有点出入,再看看首映日期09.11.06,还离大节日一段距离,好吧。只好认为,用这部片来陪伴过圣诞节,是不适合的
小孩看了害怕,老人看了忏悔,有钱人看了捐钱。
活脱脱一部恐怖片啊,有木有!
狄更斯为赚稿费的应景之作,一不小心成了名著,又被搬上荧幕;在圣诞夜观看,也是十分应景的。本片的主题并不难理解:在西方人看来是基督教所倡导的爱,在中国人看来则是“钱财乃身外之物”云云。本片的时代背景是英国工业化初期,那时的社会心理还真的是与当今中国相像。商品经济裹挟人们,拜金主义是理所当然,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和孜孜以求的目的,推动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人的内心也被掏空,反异化成了金钱的奴隶。其实想想,活着-赚钱-死去,这样的人生模式又有什么意思?男主的合伙人死了,不是连眼睛上的两枚硬币都带不进棺材吗?如果我们能跟随精灵看到自己死后的景况,真的还会那么在意死前能否多赚点钱吗?关于人生与金钱的讨论已经太多,道理都懂,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如果看不懂生,不妨用死作为对照或反证,也许就理解了
im not in the mood...
作為一步步走向技術狂人的Robert Zemeckis導演來說,他似乎已經把動作捕捉技術當做其餘下電影生涯的終生事業來做了,癲狂到已經把動作捕捉技術搞臭了名聲。作為一部定位在闔家觀賞的影片,本片卻足以用詭異人設和如驚悚片的氣氛嚇到小朋友,Charles Dickens在天之靈情何以堪。
原来这个3D技术叫“人物动作捕捉”。嗯……狄更斯的作品是很好有社会性,但是拍成电影很一般。只能说Disney的动画技术很赞而已。
一流效果 二流故事
制作很废功夫,金凯瑞的配音还是很精彩,可惜原著照搬,实在不出彩。ps胆小者别看,小盆友别看,里面有些场景实在吓到我了。
还不如原来那个2D的动画好看
无聊到看不下去...
fair talea little scare
头好晕好晕好晕,情节好烂好烂好烂,不过动画还是很好看的,他们的口音好重啊——不喜欢
说实话,书已经一般般了,电影更加的讲不清楚。
看起来并不出众的片子愣是让我感觉到其中深意十足,求各种过度解释之前先为这点哲思加一星
应该改名叫《葛朗台的救赎》。迪斯尼的制作加上金凯瑞等一众明星的表情表演加盟成功上演了一部小小惊悚、小小神奇的儿童电影。
不是我的菜.可能年纪大了吧,没有觉得最后的自我救赎有任何感人和共情.可能只有主要角色是根据演员本身真实相貌建模算是个亮点吧
是部有剧情的片子
沒看3D的話就沒什麼好看的,我沒看3D..............
一个关于真善美的温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