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西藏

回西藏,老孔和久美,孔繁森前传,Kong and Jigme

主演:宋洋,金巴,索朗旺姆,丹曲,陶海,益西旦增,次仁旺姆,索南曲扎,卓玛木,旦增多杰,巴桑,旦志,达杰丁增,刘胜,玄忠一,扎西达杰,尼玛洛桑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回西藏》剧照

回西藏 剧照 NO.1回西藏 剧照 NO.2回西藏 剧照 NO.3回西藏 剧照 NO.4回西藏 剧照 NO.5回西藏 剧照 NO.6回西藏 剧照 NO.13回西藏 剧照 NO.14回西藏 剧照 NO.15回西藏 剧照 NO.16回西藏 剧照 NO.17回西藏 剧照 NO.18回西藏 剧照 NO.19回西藏 剧照 NO.20

《回西藏》长篇影评

 1 ) 转山是一种信仰,为人民服务也是

换票时被问,你背着八部半的包拿着好几张安哲的票根,怎么会来刷这部片子?

嗯,我原本想该问题的底层逻辑是这部片子就提升空间巨大了?

又一想算了……我说我刷过万玛才旦在资料馆放映的所有片子,穿越大半个北京带亲朋好友刷塔洛,羊和气球(排片太少了),我知道藏语片上线难,我努力支持每一部藏族相关电影。

电影开篇,老孔因为高反呼吸困难吸氧。

演员状态很真实,特别像我在纳根拉山口上看到的那些男生高反。

高原反应,当地人有欺男不欺女,欺老不欺少的说法。

可能没太多科学依据,但是我观察到的在海拔3500米以上很多男生高反严重,大多数女生的状态会好很多。

而酥油茶其实对缓解高反有神奇功效,但大多数汉族同胞可能觉得味道古怪喝不下去。

此处可以参照很多人到北京第一次喝豆汁的反应……其实最好喝的酥油茶,不在那些网红店,也不在街边小店,而在藏民家里。

糌粑同理。

看到藏民去拉萨在大巴车上唱歌,我瞬间回到10年前,泪目。

嗯,能歌善舞的藏族同胞啊!

2012年8月底,从拉萨回北京火车上(Z22)偶遇很多藏族学生,过了那曲还没到格尔木,大晚上她们不睡觉,拉歌……我被吵醒,然后反正也睡不着,索性加入他们的行列。

一个女生起头,大伙儿一起唱,随着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同学的加入,他们从藏语歌切换到汉语歌,从beyond到李宗盛……没有技巧,全是感情,纯用嗓子在火车上喊着唱,喊了多半宿,我生命中最疯狂的晚上。

转山,当地人说马年转山,羊年转湖。

可以积更多功德。

我们可以不信,但是请尊重他们的信仰。

刷了3遍《冈仁波齐》后,我冲向了冈仁波齐,嗯,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卓玛拉山口,体力不支加高反,好在有靠谱队友带着氧气和药救了我。

大多数藏民都转山,不登山。

珠峰,冈仁波齐等在她们心中无比神圣,她们希望与神山和平相处,而不是征服……去过冈仁波齐后,才真的理解她们说的。

人在自然面前有时候真的很渺小。

我们总说人定胜天,这句话太绝对了……藏民一路磕长头过来的转山路,我徒步都觉得累。

也许她们物质上并不富有,但她们的精神财富我永远比不上。

曲珍奶奶逝世,画面我感觉是天葬,也是藏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希望灵魂不灭……其实可以感觉到导演有很多想表达的藏地文化和信仰,以及两种文化间的融合,但是为了上线做出很多牺牲和调整,比如那个莫名其妙的结尾,比如很多欲言又止的点……简介上羞答答写着老孔,男主写出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时,我以为接下来就要唱《说句心里话》了,还好还好,导演有他的想法,努力让剧情往藏地文化方向发展但不煽情,嗯这点特别打动我。

 2 ) 贴地的藏地生活,空心的主角形象,回避的信仰碰撞

反叛统一的境语体系缝合,承认不同族群间的差异,才能让独特标识脱离“奇观”,让真实的生活细节得以在时间长河上缓慢地流淌,抚过心灵。

病羊的争端、盗马的贼、割肉的刀、朝圣的冈仁波齐、汽车上的藏歌合唱、对天鸣枪的巨响、水坝的土、现实和梦境的仪式、墙上的壁画和藏诗……众多的意象汇聚成更贴地的藏地现实,放大的文化差异造就了鲜明的艺术效果,然而主旋律的根基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片的表意维度。

尤其是主角老孔的人物形象,难以抽离原型的光环,导致人物在饱满度上的欠缺,人物的根本行为动机不明晰,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符号的能指,推动构造影片潜在的寓言体系。

影片大篇幅展现了藏地的信仰文化,但对于老孔这位“闯入者”所代表的另一种信仰文化却几乎未涉及,这固然有现实的种种限制,但创作者对这一方面的认知缺乏可能是根本原因,这一创作缺陷,极大削弱了影片的意义延展功能,不同信仰文化间的碰撞被消解成了“鸣枪”、“吉普车”、“测量仪器”等具象符号。

结尾超自然梦境的内容有些冗杂,以老孔面对壁画或抚摸藏诗作为终场画面或许更佳。

片名《回西藏》也显得有些不契合,或许以老孔回西藏回忆往事结构影片更佳。

同时,对于老孔所代表的信仰文化也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展现,以跳脱出传统的政治性认知与营造。

 3 ) 很好很浪漫的电影

终于看了陈国星以孔繁森为题材的的第二部片子,好感动。

镜头语言一如继往的好。

和陈国星九十年代拍的孔繁森可以对比。

西藏的辽阔美丽展现得很细腻。

以前的片子镜头比较粗糙。

这部片子更侧重于孔繁森的情感描写。

描写他记工作日记;他对于死亡和藏族人的不同理解;他和藏族翻译以及小司机的友谊。

在情感表达上比较充分。

宋洋还是生活历练少,演得像个大学生。

没有高明演的版本的成熟老练。

总感觉他洋气有余。

这是我看的第三部金巴,雪豹中的彪悍、本片中的智慧、一个和四个中的傻呆呆。

他真是藏族演员的头牌。

修水坝、买种子也很浪漫。

 4 ) 第一次写影评,献给《回西藏》,求别吐槽我絮叨

《回西藏》首先,因为我买的《年会不能停》是在20:12结束,《回到西藏》是在20:10开始,导致“年会场”看完立刻冲进“西藏场”时,还沉浸在“年会场”的幽默与感慨中。

但落座没几分钟就被电影《回西藏》的摄影吸引到了(爱摄影的同志们一定要看)先从故事内容讲起:电影主线是歌颂老孔修水坝的伟大壮举,克服了百般困难造福于老百姓。

老孔的故事最早在中小学课本里有所提及(PS:不装,我是真的不记得这篇课文,是和我同行的学霸紫郢同学在开场出现主人公时跟我说在中小学课本学过)可能很多人也都知道,如果是忘记了的学渣建议和我一样去百度复习啦~本片最让我动容的地方就是老孔对人民的热爱和藏民对信仰的虔诚。

抛开主线,第一个让我有所感触的地方,偷马。

(看过的朋友可以忽略我对剧情片段的表述)有藏民盗窃了久美的马而不承认,久美和他们动手,老孔制止了久美,老孔认为久美没有证据不可以随意污蔑别人。

久美直接拽着他们到了寺庙面前,说:你敢对着寺庙发誓吗?你说出来我就信。

窃者低头久久不语。

久美对老孔说:这就是证据。

我想,信仰大概就是比道德更能约束人的东西。

小偷有了信仰,也会敬畏神明。

突然想到了我对佛教敬畏之心的起源,发个牢骚(在文末)。

针对故事本身,窃贼有了信仰(不只代表宗教),那这个人可能也真的坏不到哪里去。

电影中还刻画了主人公与久美的最大矛盾点,来自于曲珍奶奶病逝,我觉得也是两个民族间思想的碰撞。

藏族老人希望安静的离开,也是他们想要的方式,久美认为顺从也是一种孝顺,而老孔的观念是一定要送曲珍奶奶就医,这也是全片老孔与久美的最大矛盾点,导演拍的也并没有偏向,真诚而平等。

还有一幕,很多人花了几年时间三拜九叩去朝圣,让我瞬间想到了去五台山时,数不清的人三步一跪拜走上了黛螺顶,我为之震撼,第一次亲眼见到如此多虔诚的信徒,当时那一刻,只愿他们所求皆所愿。

“我不想把自己的照片留在世上”来源于久美对于家庭的自卑,最终,还是在老孔的再三邀请下,拍下了久美的唯一一张照片。

每个人都有自卑的地方,内心底的自卑大多都是对自己的心理暗示:我不配。

真诚的友谊真的是可以化解自身的很多不足,就像老孔和久美。

当然我也希望我和我朋友都可以一直真诚下去(但是,看完了《年会不能停》,我对里面的Magic的情商大为赞叹,我现在,此刻,即将的23:00,我也想学一些人情世故了,所以刚刚的这个“一直”先待定哈哈哈哈)电影的结尾,我觉得非常“浪漫”,久美与老孔相遇,寺庙的钟声响起,终究是自己的梦,是隐喻,是结局,也是遗憾。

我个人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对电影的喜欢起源自19年,以往的看电影可能就是一个闲暇时的去处,开始真正喜欢了看电影,还要感谢张京墨同学的带领。

关于这部电影,无论你是电影爱好者还是电影人,还是摄影爱好者,又或是信徒,或是喜欢文艺片的陌生人等等,我非常推荐!

《回西藏》整片主线虽然在歌颂老孔援藏的伟大壮举,但结尾表达的是老孔对久美的情谊,也是对剧情的升华,大家所看到的英雄,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有血有肉的人,这也是我觉得导演精妙的地方。

音乐,也是我不得不称赞的地方,那种特色民俗音乐一起,感觉燃起了我逝去的炙热的灵魂,文化有限,大家可以进院细品。

最后说一下主角,宋洋,第一次看宋洋的影视作品是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因为我家离学校比较远,大概要走二十分钟的路程,每天早晨五六点就要起床,起不来,自从我的母亲发现,每天早上打开内蒙古卫视,看儿女传奇,成了我瞬间可以起床的开关,并且,小时候不知道真名,只觉得他好帅哈哈哈哈。

后来也相继看过宋洋老师的一些影视作品,但跟身边人提起时,宋洋这个名字依旧并未被很多人熟知,但,我相信,无论从演技,形象,我觉得就是下一个刘德华。

近一两个月看的很多电影,我觉得无论是《涉过愤怒的海》《三大队》《一闪一闪亮星星》《非诚勿扰三》《前任四》《动物园里有什么》,看完都没什么感觉(仅代表个人意见),但《年会不能停》和《回西藏》五星推荐,期待陌生的朋友进院观影~Ending……第一次写影评,写完后自觉像一个流水账般的分享,便想找一个文笔不错的朋友,想让他帮我修色修色,他看后:你这一点都不是影评,这简直就是一篇观后感。

哈哈哈哈哈哈哈,他继续说:观后感也蛮好的,我觉得你写的很真诚,这一直都是你最能让人动容的地方。

so,没有修色,现在我就准备发出去了,后面的牢骚是他建议我放在最后,所以我剪切到后面啦。

不忙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的牢骚,也是唤起了我的一段记忆。

在2022.7.17我的师父,释演相师父给我赐名“妙”,在市井中,可能修佛中老年人群偏多,我可能算是当时我的师父接触到了解佛学较小的女性,师父赐名“妙”有2个寓意。

第一个寓意便是“妙”字拆开的字面意思:女少。

第二个寓意是取了“观世音菩萨”在之前俗家的名字,取“妙”,大概师父是希望我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慈悲。

可惜,我还做不到“慈悲”二字,目前我依然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俗人,希望我在未来可以成为师父所希望的样子。

但在师父赐名时,我还没有真正的了解、接触过佛学,只是单纯的对佛家的一些理论表示认同和感兴趣,真正的到敬畏、信仰,是在我曾经在寺庙许下的三个愿望,直到第三个愿望实现之时。

这里,我并不是在宣传迷信,也许有科学解释,可能我的认知有限,我的解释就是:心诚则灵。

还愿,寺庙的香客排成了长队,有的来往虔诚,也有的欲望满身,我踏入殿门,我心里无比平静,三拜后,我向佛菩萨发出了我的祷告。

我好像跪了很久,身后的人也没有提醒,谢谢陌生人的慈悲,起身时低头的刹那,眼泪像珠子似的掉在了地上,我怕别人看到,走到旁边摆放的“挂饰”(可能不太礼貌,但我确实不知道如何称呼),假装欣赏,快速的擦掉眼泪,扭身走出了殿门,写到这儿,眼泪又止不住的掉了下来。

分享这段经历的缘故,可能是首次看到有涉及宗教的电影,让我有所感触,还有一方面原因,是来源于我为什么会对佛学产生如此的敬畏,当然,这里一定要感谢智定居士一路以来的指导。

另一方面,如果有人能因为我的这段经历而对佛学、寺庙产生了敬畏或想接触的心,也算功德一件了嘿嘿嘿,好了,不嬉皮笑脸,各位球友们(Earthman),希望大家快乐,这是我最诚挚的祝福。

我是大宝耶✌好了,雨露均沾,顺便去写一下“年会场”吧~

 5 ) 浙青周《回西藏》

在浙青电影周看的,算是主旋律电影里还不错的片子,主旋律色彩不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主旋律,映后主创说了才知道)。

电影讲的是从山东来的援藏干部老孔与藏地翻译久美,两人从陌生到默契熟悉,成为一生挚友的故事。

片中他俩的一些情节也很好地展现了汉藏两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

电影色调是我喜欢的风格,漆黑的夜晚,俩人坐在篝火旁取暖,久美清唱Danny Boy的画面很美。

热评说是藏地版call me by your name,我不觉得,我觉得有点像断背山,只不过断背山换成了藏地。

关于两男主的关系,映后交流时有观众隐晦地问了导演,导演说这俩只是朋友,不存在那方面的感情。

fine…不过男主一口蹩脚的山东话,作为观众我也很难嗑到。

 6 ) 《回西藏》:新时代的颂歌就该这么写

昨晚我去影院看了开年后的第一部好片《回西藏》,刚看完时只觉得温情踏实,但事后回忆起来,却越想越觉得好。

因为直到看见片尾字幕时,我才发现主角老孔的人物原型是孔繁森,他与另一位主角久美之间的友情也是真实存在的——换句话说,它首先让我看到的是一部专注于生活、工作和情谊的故事片,其次才是一曲展现援藏干部精神风貌与高贵品格的颂歌。

《回西藏》不像平时那些空洞干瘪的赞歌和泪文,它把重心更多放在了以小见大的梦想和友情上,让大家看到一个不远万里来到祖国边疆的扶贫干部是如何努力把事做成的,老孔和久美之间的关系,是这种精神落地生根后的开花结果,无论你怎样理解都不影响它的伟大。

真没想到,居然还能看到一部符合当下时代审美的《孔繁森》和《焦裕禄》,着实难得,必须夸一夸。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由于《回西藏》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关于它所表达的积极价值取向,因此下文我会围绕这一部分展开,影片中展现的藏地文化等内容就不多探讨了。

我首先要发一个牢骚:为什么这些年我们的许多报道文件和主旋律文艺作品,往往显得假大空和脱离群众?

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思路还停留在过去,也因为几十年几代人下来,社会主流思潮已经慢慢变了。

以前宣扬的那些先进事迹,总是习惯性地突出英雄人物的苦难和无私,然后再加几句口号,多数人可以接受,因为当时大家基本都信这个,况且那时候的人普遍穷困,不多强调一点牺牲精神,确实不容易把逻辑捋平。

可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已经好几十年了,再过分强调单纯的牺牲精神已经不足以令大众信服,必须得有与时俱进的语言、手法、价值观和获得感才行……说句不好听的,就算再拍出当年那样板正的《焦裕禄》和《孔繁森》来,现在的观众们也不会买账了。

这也是我想夸奖《回西藏》的最主要原因,影片讲述的是1979年援藏干部老孔来到边境县乡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却能够让人看进去。

片子里不是没有苦难,刚开场老孔就因为下错车差点死在野外,他还长期经受着缺氧、呕吐等水土不服;也不是没有无私,老孔给乡亲们买种子时发现钱不够了,就用自己的钱垫付……但这些细节都被简单处理一笔带过了,影片把更多篇幅放在了老孔怎样学习融入新环境,以及他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上面。

比如老孔学起了藏语,学会了骑马和用小刀片肉吃,久美抓到小偷时,他觉得没有人赃并获的证据,治不了对方,可久美把对方拉到寺庙前让人起誓——即便是偷鸡摸狗之徒,也不敢忤逆神明和信仰,这是老孔所欠缺的经验和常识。

老孔并没有那种救世主的优越感,他把自己放在了与普通藏民同样的地位上,把藏区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相互学习、不断融入,这才是整个故事能够成立的前提。

所以,老孔注定会喜欢面冷心热又有想法的久美,不仅仅因为对方能担任翻译,更因为他是个上过学、有文化且熟悉风俗的本地人:久美在帮助传递话语之余,还能够理解自己的意图,并想方设法把事情办成。

比如羊群里出现了瘟疫,要把死羊和病羊都处理掉,否则羊群会死光,老孔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还承诺会有政府补贴,可村民们都不听,坚持认为这有悖于常理和自然法则,最后是久美说服了村里德高望重的曲珍奶奶,问题才得以解决。

也难怪县里真正的翻译罗布回来替换久美时,老孔会闷闷不乐了——老孔提出要为遭遇干旱的乡亲们修个水坝,一些年长的保守老人纷纷反对,况且市里水利局的支持也不容易得到,罗布直接就一边翻译一边劝老孔别折腾了,同样的,县长听到老孔的想法后也觉得不好办,建议老孔别太想一出是一出。

懂得知难而退的罗布和县长没有错,他们尽到了自己的本分,修水坝这种需要上上下下协同配合的大工程,本来就不是几个人拍脑袋就能轻易决定的……然而,仅仅靠尽职和本分,是做不出成绩的,只有那种敢于迎难而上并相信事在人为的干部,才有可能在最艰难的战场上建功立业。

老孔没被困难吓倒,他注意到村里有一部分年轻人和开明的乡亲是同意建水坝的,这说明争取群众支持的工作可以做,至于说缺少上级部门的支持,那就亲自坐车去市里跑一趟,求领导办事,请领导吃肉喝酒,让领导相信可以去“条件不理想”的地方勘测试试。

最终,老孔解决了下游和上游的障碍,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按时上班且习惯出门坐车的罗布当然是个合格的翻译,但比起擅长骑马下乡、愿意陪老孔“不守规矩”出远门、打破僵局主动给领导献肉敬酒的久美,老孔肯定更愿意让后者担任自己的助手。

当然,老孔对久美的依赖并不是纯功利性的,久美救过他一命,他有报恩之心,而且随着接触时间日益增长,老孔更是对久美有了一种源于内心的亲近感。

这里不得不提久美的身份了,他原本家庭条件很好,去成都上过学,会讲普通话和英语,可因为“出身问题”,在特殊时期失去了一切,还成了不少人厌恶的对象,他也因此离群索居,很少与人交流——因为老孔主观与客观上的需要,久美长年尘封的心扉也被打开了。

老孔从未停下过学习,而久美正是他来到西藏后遇到的最有深度也最值得学习的人,他们俩在人格、思想、利益等各方面一直都是平等且一致的,这也为他们的情谊注入了更多养分。

我看到有不少人说,老孔和久美存在同性间的爱慕之情,这个就看观众自己的理解和眼光了,我觉得算是一个开放式的表现,影片后半段确实给他们俩加了不少戏,比如老孔送久美墨镜、拉着他一起合影等等……但我还是认为这属于珍贵友情的表现。

就说老孔教久美玩打手心那场戏吧,游戏考验的是反应力和“机灵度”,生性鲁钝的久美肯定吃亏,但老孔显然也不是为了赢才玩的,而是想通过这种“调性”差异较大的交流方式,来增进两人之间的关系,达成更多沟通与共振。

当久美那一首《Danny Boy》在青藏高原的星空下唱响时,广阔天地之间,任何猜疑、顾虑与隔阂都是苍白多余的。

在这个遥远的第二故乡,老孔扶弱济贫的个人梦想和援藏支边的家国使命是高度统一的,他即实现了崇高的自我价值,也收获了足以铭记一生的情谊。

希望所有文艺创作者都能够看到,符合新时代审美的英雄颂歌应该这样去书写。

 7 ) 我们说走就走的西藏行,是前人用血汗和生命开拓出来的了。

去岁九月在西藏,今朝梦回《回西藏》。

上一次藏区电影给我的极大惊喜还是《冈仁波齐》,区别是他更像是纪录片的味道、藏民的视角,而《回西藏》是汉族的视角。

1.不同信仰的碰撞,不同文化的包容和融合。

用两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与信仰的人物进行碰撞,先冲突再到认可然后惺惺相惜,宋洋的山东腔和金巴的藏语碰撞的真的很有味道。

①用金钱补贴藏民因yi情而死的羊,若在内地好像很平常,但是藏民却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

初用这次矛盾,是援藏干部/汉族文化和藏民文化信仰的碰撞。

然后矛盾又很容易的因为曲珍奶奶解决了,就像老孔最后总结的一样“大家目的一样,只是处理方式不同”,需要一些变通,需要一些理解和包容。

如果用自己原本的思维认知和信仰去粗暴处理那就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恶化冲突、加深沟壑,就像是拿金钱力挑战信仰力,就像不明诉求而强行干预。

②久美用寺庙前的角斗、鉴定偷羊贼真假证明了内地人/老孔及过客的我们不懂藏民的信仰。

就如《冈仁波齐》里的酒鬼仁青晋美,不管是蟊贼还是屠夫,藏民心中有着天然的信仰与神性的敬畏,初来乍到的老孔和我们理解不了那些人做错事心中的罪责感和救赎。

久美那句“这就是证据”,是信仰的点睛之笔。

③修水坝事件中老年人和年轻人存在着分歧, 老年人认为破坏自然生态,亵渎信仰, 年轻人则认为一本万利、需适当变通。

这时候的地理勘测、埋宝瓶就是老孔对地方信仰的一次尊重和包容,用理解而融入的真心就能共同解决问题、办好事情,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争吵。

*总结:去冈仁波齐朝圣是一种信仰,为人民服务也是。

2.隐晦表达的情感与信仰 简约风格的电影,用艺术性非常隐晦的表达他所想表达,又很容易被略过的。

①久美对片中一藏女有着不明的情愫,只两次凝视楼梯台阶,藏民的信仰大如天,而情感却很含蓄。

久美抢过她手中的木板帮她削手板,也未进行只言片语。

为什么这位女子一定要去朝圣?

还有救赎?

怎么结尾两人又突然结婚?

就很突兀。

我当时不懂,现在懂了。

②电影临近结尾时火堆旁的两人手心手背的游戏用的恰到好处,既是体现两人不同的性格,也有一层深远的寓意。

可以说是“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民族包容,也是同胞情谊。

③结尾处老孔出发路上做了个梦,是要前往阿里,这是隐喻老孔也用另一种方式在朝圣,他和藏民们并行着信仰,阿里是哪?

冈仁波齐,圣地,也是原型孔繁森二次援藏的地方。

③镜头语言和画面结构的暗喻曲珍奶奶天葬时,为什么老孔是特意站在崖下仰视的角度,这里可以说是有些不理解或文化差异但却保持敬畏的寓意。

而老孔初入拉萨,布达拉宫却没有一个宏伟的甚至正面的画面,这思路在其他平常作品里是无法理解的,影片里的布达拉宫只出现在他们的山路上的远方边缘处。

结合结尾字幕处的小画面,你可以理解为映照的是神秘和开放,包容与进步。

电影里的用镜头里人物视角和一些画面色调细腻的含蓄的表达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愫,有凝视、有仰视、有远眺、有平视等等。

④藏语中“曲”为佛法之义,“珍”为度母之义。

“曲珍”合起来就是法之度母。

曲珍”也被赋予了一些美好的寓意,象征着珍贵和高贵优雅,预示着生活的安宁和吉祥。

久美则是永恒或不变的意思。

3.梦境为何如此真实?

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信仰孰轻孰重?

①电影结尾承接开头, 到底是谁救了老孔?

也许是神山,也许就是那些藏民的信仰。

最后的寓意,是预示他的死亡(这里应该是原型孔繁森第三次援藏前往阿里),见证久美的婚礼或是他的一场梦境,镜头一转到了久美房间床边墙上的诗词藏诗,诗意是生死观,是天葬台。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

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这里能表达不有同信仰的老孔被藏民信仰感染到的一分,看待生死的启发。

②还有之前和久美夜里徒步惧怕狼,心里有着一份信仰,可以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自然就没有了恐惧,而多了一分勇敢。

③老孔梦境可真可假,寓意我们前面看到的故事也可能都是一场梦,老孔并未相遇相识久美,但又无比真实的是因为曾相遇相识过某个人,和久美很像,只是没有参加婚礼,只是“久美”因为和他一起修水坝没有和喜爱的女子去朝圣,而错过。

也可能老孔的久美就是梦后的这个司机,是进藏的感受和信仰力孕育了那场梦……4.新鲜的主旋律,以小见大。

①神性和人性当藏民老百姓感受到了县官老孔的平视,为民服务的精神,老孔得到了他们的敬重和喜爱,在百姓的眼中,老孔/官多了一丝神性。

久珍认可务实的老孔是个好人,更是为村民谋福祉、无私利的官。

那是看到了老孔在平视大家、个人随和朴素、工作无私奉献,是这里面的人性。

久美也是有才学和个性的,出身不好的他得到了老孔的尊重和认可,所以能报之以李,两人情谊长存。

所以两人的不同的神性和人性能得到足够的理解包容,才能让久美帮助老孔架上与藏民沟通交流的桥梁,完成自己神性的工作。

②平视的主旋律电影是平视的,导演是平视的,老孔也是平视的,这故事既平视神性,亦平视人性,与之前很多主旋律不同,没有唱高调、眼高于顶、包装大人物等等。

他告诉我们,需平视去看待这样一个“异域文化”,去融入其他民族的同胞。

尊重当地民族信仰、尊重当地文化,有容乃大。

③原型-孔繁森这电影还不去宣发是真实改编,原型是孔繁森, 还故意隐化大人物色彩, 这点属实可贵。

用“老孔”小人物以小见大, 这格局和《我本是高山》截然不同。

如果《高山》也这么拍, 也一定很棒。

《高山》总有脱口而出的一些空洞干瘪的口号和鸡血,而《回西藏》还原于生活中的故事本身, 回归了真实,这种真实不是说1:1还原真实故事,而是真实于本土文化、乡土人情、精神面貌、人性本身。

*你去西藏之前没有信仰, 但去了之后就有了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结尾字幕滚动时的花絮是《回西藏》片名真正的意义和结局,是今非昔比;是蓬勃发展;是日新月异,都来自于老孔那些先们辈的栽树,都来自于汉藏一家、多民族一家共同的耕耘和努力,家和万事兴。

4.我观《回西藏》的收获①音乐 每一首歌曲和配乐都很好听。

有插曲:《白珍姑娘》西藏拉孜民歌,来自日喀则的民歌。

抒发爱意的。

有讲亲情和感恩的插曲:“人生第一顿饭是母亲做的;人生第一件礼服是父亲给的”,虽然听不懂但让坐公车的老孔思念远方家乡的老母亲。

有世界名曲《Danny Boy》/丹尼男孩,稀有的在藏区电影听到英文歌,这首歌本来是抒发父子间的诀别的,然后又像是情人分别,在电影里、深夜的篝火前,让久美唱出了告别之情,像是与老孔告别。

②让我认识了根敦群培和他的诗③我和西藏去岁九月时,我也还在阿里地区的路上。

看电影时让我想起那一晚车子到达日喀则时的印象:焕然一新、眼前一亮、烟火气、祖国建设,是蹦出我脑中第一批的词。

因为到了日喀则,我看到了道路宽阔又清洁,路灯杆上全都挂着国旗,街道两边超市和各种商店鳞次栉比。

和之前路过的荒凉、人烟稀少截然不同,这里显得很繁华、处处是建设。

这让我认识到了我们从拉萨到达日喀则的路、前往阿里的路所承载的非凡寻常的意义。

老孔/孔繁森曾归纳了阿里发展的六大优势:畜产品优势、矿产品优势、旅游优势、边贸优势、政策优势、人口少的优势。

如今,我们可能就只是因为抖音的一个短视频就买上车票直达了西藏,从拉萨到阿里都可以走最新的国道,可以开最好的私家车、也可以包舒适的旅游团,交通住宿餐饮都是如此便捷。

不再像老孔和久美那样坐公车会抛锚熄火、只能徒步前行。

那都是很多的他们和很多《回西藏》这样的故事,成就了我们如今幸福的一天。

*不敢想象,没有公路的旧西藏,那时的藏民如何翻山越岭、如何磕长头,前人又是怎样修路和生产的。

如今,天堑变通途,朝圣之地亦是旅游圣地,是我们这代人莫大的幸运与幸福,得来不易,感慨万千。

我走过你走过的路,但没吃过你吃的苦。

真的很羡慕那些一生中有在某处抛洒过热血、挥发出人生价值的人。

*老孔,永垂不朽。

 8 ) 回西藏,这片土地上的情感润物有声

西藏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是独特的,语言文字是独特的,宗教信仰是独特的,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海拔5000米高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一开始,我也会和老孔发出一样的疑问,得了瘟疫的羊为什么不埋葬,老人生病为什么不去看医生,冈仁波齐那么远为什么要磕着头去,影片没有对这些做具体的解释,而我看到后面也不在乎这些为什么了。

这片土地上蕴藏的丰厚感情已经完完全全打动了我,正如制片人说的,这部影片更想表达的是,这片土地是什么让老孔产生了如此深厚的感情,让他一次又一次回到西藏。

我想,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这回离音响坐得近所以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声音环绕在我身边,风缠绕着沙子,马蹄踩着溪水。

人群聚居在一处,感情藏在歌声中,流传于群众之间的曲子,在一山又一山之间回荡。

看过这部电影就一定会对这六字诗印象深刻,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

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结合这六字诗的片尾曲响起的时候,再一次体会到那来自遥远的最接近天空的地方的声音,与我的灵魂的共振。

 9 ) 尽管是主旋律影片,但润物无声

从电影的海报上看到了党政的宣传口的支持,从西藏山东省级层面的、到日喀则聊成,当“老孔老孔”的称呼,就忽然明白了这还是一部主旋律的主题影片,看过不少西藏主题的影片,大部分都是以汉族导演、藏族导演视角去看待这片神秘的土地,这部影片中汉族的融入确实为点睛之笔,另外一种角度,汉族导演、藏族导演本身也是线下的珠联璧合,与影片内的两位主人公形成呼应。

把西藏喻成家乡,主旋律影片,随着观众们对于文艺叙事片的口味越来越高,以两个人非常微观的角度去讲述汉藏两个民族的友谊。

文艺影片,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值得品味,都是导演和编剧埋下的伏笔,甚至是电影中配角的水利厅赵老师,酒前酒后的对比都让人称道,电影中有几处地点采用了重复利用的手法,同一处环境,但前后形成对比,一处是在长途电话厅、另一处是在餐厅,都是前一幕熙攘热闹,到了后一幕变得安静祥和,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多方面展露着主人公的性格,粗中带细,通过一点一滴在刻画人物。

西藏人有着传统信仰,在老奶奶逝去和久美勇抓小偷的那个章节在那个年代,并不一定只是愚昧,只有慢慢迁移的过程,自己扪心无愧,无关于钱财无关于富贵;那时的藏族兄弟还处在力量角逐的原始阶段。

看到了西藏地区的风土人情,老奶奶逝去时的天葬,西藏的国家级非遗藏戏、西藏人民载歌载舞的锅庄、去冈仁波齐磕长头、香喷喷的糌粑与酥油、思想家根敦群培的诗句;影片中偶尔穿插着土味的笑点,没有过多的道具、没有复杂的置景,基于原生态生存环境的包袱。

电影最后的短短几分钟时间,将主旋律影片的主旨进行点到,将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原型讲解出来,新时期西藏的建设成果,少部分以日喀则入镜,山东在日喀则的援建情况。

 10 ) 《回西藏》——写给藏地生活的散文诗

这部片子和传统主旋律不一样,没有说教,没有刻意煽情,没有故意制造矛盾,就像缓缓流淌的小溪,向大家娓娓道来藏地文化与汉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生的琐事、趣事。

服道化讲究,剧情不悬浮,配乐很感人,可解读的空间也蛮大。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感谢导演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一部特殊的、优秀的主旋律藏地电影。

PS:映后的分享会,导演表达欲非常强,蛮有意思的。

《回西藏》映后见面会

导演认真回答影迷的问题

和导演、制片人合影

团队小伙伴和导演合影 好开心

《回西藏》短评

金巴演的藏族电影还真有点味道,感觉有特色的演员又多了一个。虽然这部片子有万玛才旦的艺术指导,但是整体节奏还是差了点。

5分钟前
  • 玩儿少
  • 还行

任务片。

9分钟前
  • 樊小烦
  • 较差

主旋律代表现代意识和藏族原始信仰的融合有点拧巴,但作为任务片还是好看的,就是有点可惜。

12分钟前
  • 土豆会开花
  • 推荐

冲着金巴老师去的,演得太棒了,但是电影报看

16分钟前
  • nimbuee
  • 还行

你要说是一部90年代电影 我也就信了

19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中国版主旋律藏地CMBYN,英文片名就已透露一切,真挚的情感让人动容。两人在崇高事业的惺惺相惜中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隔阂,荒漠里的歌、朦胧中的梦,简单的勾勒却让这友情摄人心魄。从微小处切入,让这“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的主旋律显得落地与信服。宋洋与金巴的表演也值得称赞!

21分钟前
  • SpyLiu
  • 推荐

加一星鼓励。不知道是因为资本不再进入主旋律大片,还是政治性要求深入到中小成本文艺片的缘故,近半年的明显带有地方宣传任务的影片都落到很小很小的个人上,且都是根据真人改编(《我本是高山》同样),但显然本片的改编更为成功,因为其选择的人物有着充足的改编材料(日记),最重要的是人物已经定型。本片套着的壳是山东人孔繁森援藏的背景(电影频道、山东电影制片厂出品),但影片却有着反宏观叙事的手法(尤其是开头的主观镜头以及最后的梦境表现),甚至在两位男性角色之间增加的情愫使其越过了友谊(在双人坐于篝火前的手掌游戏以及Danny boy到达极点)。

22分钟前
  • 三岛
  • 推荐

对于真人真事改编的主旋律来说确实令人意外。如果在毫无预期的情况下听到那首Danny boy我一定会惊讶万分,当然星空下那场戏依然很好看。除去翻译这个角色背景所承载的不可言说的重量之外,影片主旋律的基础不是歌功颂德,而是人最纯粹的善良与大爱。突然想到这就是跑电影节的意义,完全未知没有期待的情况下,一部电影带给你的最直接原始的情感触动与惊喜。 3.5

27分钟前
  • 张小晗
  • 推荐

藏地文化奇观化,汉人中心的思想在这个援疆干部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作呕…语言障碍为代表背后的文化差异在片子里轻易地被两人的结交而消解,看似汉人理解了藏地文化,但骨子里还是傲慢的改造论。桑巴这个藏人也被浪漫化了,一个干部,一个被民主改革而被迫害的藏人,明显两人有更深刻的矛盾和戏剧性,当然一切都被浅薄地掩埋。

32分钟前
  • jacky
  • 较差

在主旋律电影中算是不错的作品,至少剔除了高高在上的“援藏”视角,也不强求所谓的民族融合。正如片中老人死前仪式被拒之门外的老孔,对于少数民族政策,远观与陪伴或许是比加入更好的选择。两位导演的配合或许能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新范式,相较于已拍出《横空出世》的陈国星,拉华加是成功的关键,双向的视角才能形成真正的对话。当然,这与近年来藏地新浪潮的崛起有至关重要的关系,我们对于藏地叙事越来越熟悉,不再以异域眼光来看待,一种平等的关系才得以呈现。影片自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某些众所周知的限制让故事的完整性大打折扣。

35分钟前
  • 电车
  • 推荐

看完更能get到cmbyn的“伟大”

40分钟前
  • forgive forget
  • 较差

很一般

41分钟前
  • 工作吐槽版bot
  • 较差

異色藏地刻板印象大雜燴 漢人筆下的劇本不免俗地充斥著居高臨下的天龍人心態 矛盾衝突刻意被掩埋 某男真是當之無愧的院線藏地片毒瘤

46分钟前
  • 释年
  • 很差

“孔”没有应有的“光环”身份的约束,他可以与“久美”走得更近。这是我看着整部电影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淡化或者完全去除化“身份”的塑造,毕竟30分钟之前熟悉的观众已经知道他是谁了,到西藏来自老家山东的孔书记,日记里他原创的句子。他们两者之间的友谊代表的是两个民族、两个文明、两个信仰之前的理解、包容、共赢。电影整体还是比较平淡的,宋洋操着方言留着胡子,怎么有种黄晓明的错觉!

47分钟前
  • 残花
  • 还行

非常好《回西藏》,爱来自同志🌹(开玩笑的啊啊啊正经的都写在长评里了)

50分钟前
  • Eurus
  • 推荐

稍微能接受的主旋律电影,记录意义比教育意义大一些。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都是一句话带过,但这不是最大的矛盾吗...感觉一整部电影除了拍俩人的友谊也没拍什么...(喜欢宋洋和金巴)

53分钟前
  • 加不加糖
  • 较差

能在主旋律电影的list上看到如此轻盈,又布满“春秋笔法”或者说“阴阳怪气”的存在,实在是太难得了,缺点是“把拍出来的又给说出来”的独白,再就是结构过于散了,但这是一体两面的,是在“戴着镣铐跳舞”这个大前提下不可避免的,几乎是能给“命题作文”交出的最好答卷了。

56分钟前
  • Patrickk
  • 推荐

太平了,真的太平了。人物 情节 调度 剪辑 画面 音乐,全是平的。110分钟的白开水,温吞吞,看完仿佛啥也没看。

60分钟前
  • 罗洁艾尔
  • 较差

黄女士觉得不行🙂‍↔️

1小时前
  • 李不言
  • 较差

叙事还是挺舒服的 只是最后有点冗长 另外景色拍的很有味道

1小时前
  • 刹那。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