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医生诊室里那把特殊的椅子,有人觉得影片最后医生坐上去响了一下就代表医生也爱女主,我不这么认为。
第一,按照常理,一把椅子会响,无非就是因为某些部位松动了,当遇到外力时自然会有响动,跟坐椅子的人喜不喜欢谁没关系。
第二,如果说跟喜欢有那么点儿关系,那姑且可以理解为椅子虽不牢固但还不至于太松,会在外力大时才会响,女主第一次坐上椅子时是无准备且失神的状态,比较大力,所以它响了。
而医生为什么说他自己坐上去不会响呢,因为他知道椅子不稳,所以每一次坐都会轻轻的,自然不响。
那为什么影片最后医生坐上去响了呢,估计他也有片刻的失神,因为女主说喜欢他,这种话说给任何人听都会造成对方的不淡定,何况是相识了一段时间的人。
也或许医生确实有点喜欢女主,但仅限于喜欢,友谊的那种,不至于上升到两性感情的那种,毕竟医生也是人,和患者交心那么久,离别时总会有不舍和惋惜,他对女主的喜欢程度绝对是有限的,这一点可以从他坐上椅子发出声响后表情和动作迅速回复到淡定状态而看出来。
影片设置这么个情节也是为了让电影更有吸引力,毕竟如果从头到尾医生与患者之间没有一点情感交织会让观众有些失望,尤其是魅力无边的沙沙演的医生。
与其说这是部是爱情系列,还不如说它是成长题材。
(也有人说是鸡汤,但其实我对鸡汤理解不深,也不反感鸡汤,能给我启发化为我用我即表示感谢)从职业,爱情,原谅过去,到自我认同,讲述了女主的成长故事。
对我来说,比较有代入感。
首先,关于职业:我很喜欢潇洒姐说的能进能退时,选择进,但这部电影也让我知道,进的前提是做好了准备,不是“毫无准备的登峰探险”,不是“白白送死”。
自己能承受多大压力,自己知道。
其次,关于爱情:随着时间流逝,突然到了这个尴尬的年纪,家人、朋友、同事都关心你结没结婚,有没有对象,没有对象似乎就是无能的表现,要低人一等,甚至有罪,女主则被要求必须搬出公寓。
有段时间我都被逼的或者说被洗脑的“魔怔”了,急着找个对象证明自己。
而电影中幽默的心理医生告诉我们:人生中的重要关系有很多,爱自己就非常重要,亲情,友情不必多说,就连一起喝咖啡,一起练英语,一起打卡的交情也很美好呀。
爱情固然美好,值得向往,但不能顾此失彼,照顾好其他感情同样重要!
更何况,恋爱不是真的买把椅子这么容易的,慎重!
第三,原谅过去:我也有童年阴影,而且这么多年,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走出,似乎原谅了,每次看到类似场景记忆都会重现,噩梦做过无数回,日记也写了无数遍,心理成长的书也看了,真的就差看心理医生了,但是有些事情怎么能让别人知道呢。
就让我再次尝试接受曾经发生的痛苦,尝试原谅,不求忘却,但求心安,原谅过去,原谅别人,也是与自己和解。
“我已看到并接受那个记忆带给我的痛苦,发现我在寻求不被爱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全意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最后,自我认同:和我正在读的古典老师的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中有同样的观点:物质和外界认同是不可避免的,但更很重要的是自我认同,自我成长,外界的认同和物质是手段和过程,而自我认同和成长是目标和终点。
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别人的认同、评价左右,知道该在哪里花时间和精力!
所以我们需要关注自我认同,满足内在需要,把生命的重心放在成长上!
片尾和插曲很活泼、动感,要和美好的人生说嗨,以后写日记多和自己聊聊吧。
生而为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个话题如此宏大,我们暂且放下。
今天,我想聊聊的是,生而为女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美貌与青春吗?
是才华和财富吗?
还是爱情或家庭?
不,都不是!
是认识自我,完成自我!
《美好的人生》:认识自己,完成自我
印度电影《美好的人生》:卡伊拉是演艺圈少见的女摄影师,自由独立,在一次国外拍摄过程中,她喜欢上了制片人拉古文迪拉,当她以为对方也喜欢自己时,却传来了拉古文迪拉订婚的消息,殊不知是自己对待感情的冷淡态度让对方打了退堂鼓。
伤心不已的卡伊拉搬回了父母居住的城市——美丽的果阿。
面对工作、爱情、父母,卡伊拉感觉越来越难以适从,她情绪失控,失眠已久,决定去看心理医生,在那里她遇到了幽默的心理医生贾汉吉尔·汗,故事由此真正展开……影片从职业选择、恋爱与婚姻、原生家庭三个方面入手,带着女主角卡伊拉一步一步地认识自己,完成自我。
关于职业道路的选择很多人之所以能成功,就是选择了那条更难走的路?
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就摆在眼前,可必须和前男友拉古文迪拉以及他的未婚妻一起共事。
卡伊拉陷入了两难境地,情感上告诉她放弃这次难得的工作机会,不要为难自己;理智却又和自己说要抓住这大好机会坚持下去。
为此,卡伊拉夜夜不能安眠。
当她向贾汉吉尔•汗医生倾诉后,贾汉吉尔•汗医生讲述的一个故事和一番话让她意识到困难重重的道路并不是唯一的道路。
于是,卡伊拉当面向拉古文迪拉拒绝了这次机会,放过了自己。
她终于能入睡了。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抵达理想彼岸的方式也不止一条。
在我们能力还不足的时候,可以选择先修炼内功和技能,当自己的心说可以了的时候再出发。
那样,我们才能较淡定从容地走在目标的路上,少了内心的忐忑与不安,路途也就变得简单些了。
关于恋爱与婚姻的坚持在印度,恋爱观、婚姻观念相当的保守、狭隘,社会舆论要求女性从一而终,一生应该只有过一个男人。
但卡伊拉是个喜爱自由,独立自主的女子,她先后有过两个男朋友。
她亦因此被社会眼光所影响,噩梦连连。
她来找贾汉吉尔·汗医生解梦,贾汉吉尔.汗医生宽慰她,即使是去店里买一张椅子,我们也要试坐几张椅子,以挑选适合自己的,更何况是选择一生的伴侣,更应该慢慢来,直至找到适合的为止。
卡伊拉听后感叹不已,表示希望全世界都能听到这个椅子理论,如果他们理解椅子理论,他们就不会再对他人品头论足,那世界该多么美好啊!
这时,贾汉吉尔·汗医生的回应是全片的点晴之笔,道出了生而为人(不只是女人),终其一生,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
是啊,只有当我们认识了自己,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才会真正懂得自己在坚持什么,执着什么,追寻什么。
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做到真正爱自己,也才做到不活在别人的言语和眼光里。
因为做自己是一件很快乐美好的事情。
要知道,我们的美好和价值,从不活在别人的话语里,也不被旁人所左右。
经过贾汉吉尔·汗医生的疏解,卡伊拉不再对旁人的说三道四感到彷徨和不安,对自己的信心也慢慢增长,对爱情又燃起了热情。
在一次聚会上,卡伊拉被一名才华横溢的歌手吸引,两人一见钟情,开始交往。
但很快,卡伊拉发觉彼此性情不合。
相处的时候,卡伊拉喜欢两个人静静地呆在一起,聊聊天,而鲁米却在不停地播放音乐CD或歌唱。
一开始卡伊拉选择了沉默,但贾汉吉尔.汗医生却告诉她不必忍受,应直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卡伊拉担心这样做反而会影响感情。
贾汉吉尔.汗医生反问一句:“一昧地忍受有什么意义呢?
”
一昧地忍受,忍受到最后,我已不再是我,而是他眼中的我。
活在别人的期待和要求里,是痛苦的,压抑的,犹如笼中鸟,失去了自由,亦丢掉了自我。
这样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我想起了印度电影《女王旅途》的女主角,她原本是一位可爱的阳光少女,却在爱情里渐渐失去自我,还在结婚前几天惨遭抛弃……痛苦绝望的她,踏上了一段向往已久的旅程,最终找回了自我。
影片充满了异国情调,女主角起初为爱迷失和后来的自我觉醒都刻画得非常真实到位,我在观影中好几次被触动落泪。
最让人愉悦的当然是结尾,当她的未婚夫找到她,表示后悔要求重新开始,哇,那一段看得实在过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女主角的回应和选择真是棒呆了!
与原生家庭的和解是与自己的和解经过心理辅导,卡伊拉的情绪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贾汉吉尔.汗医生却感觉到卡伊拉内心深处的恐惧。
表面看来,卡伊拉的选择是自由自主的,但实质上,这份选择却是被恐惧所控制的。
由于小时候被父母伤害过,为了不再次感觉被抛弃,卡伊拉在爱情上一直不敢付诸真心,感情也就停滞不前。
与此同时,对于父母对自己选择的职业的不认可,卡伊拉表现得固执已见,而这恰恰是她内心极度脆弱敏感的流露。
在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饰演夜华的赵又廷曾在微博中如此表达:能够如此轻松地作出一生的选择,是我向往的价值观。
其实,面对生命中的重大关口和抉择,我们怎样才能轻松作出选择?
这就取决于我们对自己生命的探索有多深了。
父母是孩子生命的源头,不管我们承认与否,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们要想轻松作出恰当的选择,就必须与父母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关系。
对父母的憎恨,其实是对自己的惩罚。
因为父母是我的源头,与父母和解就是与自己和解,放下父母的过错就是放过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该影片的导演和编剧是GauriShinde,她的电影侧重关注现代女性在文明社会下的生存环境和成长。
《印式英语》也是她的作品,讲述了女主角在妻子、母亲的身份之外,如何找寻自我的价值,很值得一看哦!
《印式英语》女主角最终,卡伊拉实现了最初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导演。
她导演的精彩影片赢得了亲朋好友热烈的掌声和极大的肯定,也遇见了真正懂得她的王子……美妙的人生,始于认识自己,终于完成自我!
(原发平台简书,作者:会飞的绵羊11)
我不是专业影评人,反正我觉得让我受到启发的电影,我就觉得是好电影。
自己长大后也发现,无论你出生在什么环境中,都会有相应的问题出现,怪不得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生活中充满问题,唯一能拯救我们的,就是让自己心里充满爱,不是每个人的父母都懂得心理学,但是他们也尽自己的能力想给我们最好的。
好多心理学上的道理我的父母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学会,但是我有机会了解到哪怕一点皮毛,可以稍微审视问题原因的时候,我要学着像片中的心理医生所说“将我的父母当成普通人。
”他们也不是万能的,化解我们之间的矛盾,从我开始吧——像女主角一样送妈妈一束花,陪爸爸看看相册一起回忆我们的过去。
当我好了,全世界都好了。
爱你,生活。
谢谢你,生活。
片长两个半小时,前一个半小时基本上看不懂到底在干嘛,只知道一个脾气暴躁无论父母说什么都会原地爆炸的火辣女主,不听更换男友的事。
但是却让人想要把它看完,因为……女主未免也太好看了,穿的每一件衣服都好看! 女主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漂亮女摄影师,拍过一些电影、MV、短片,觉得自己可以做独立导演,想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但却一直没有遇到欣赏她的人,一直作为一个替补摄影的角色。
片子讲了她5段感情。
第一个男友是一个高富帅,一家餐厅的老板。
但女主却在一次摄影工作中与另一个同事上床一夜情了。
回国后直接亲口给她男友说:我和拉古力上床了。
结果当然是分手了,印度是一个婚前有性行为都不能接受的国家,任哪个男人听到这样的话当然是选择……不原谅她啦。
女主和这个一夜情互相都喜欢,一夜情也像她表白了,但却没有选择和他在一起,因为没有安全感。
后来这个男友和他前女友订婚了。
从此脾气就变得更加暴躁,看不惯任何cp,甚至是路边偶然遇到的情侣都要骂他们一顿才觉得舒心。
因为在孟买的房东以必须是结婚或有家庭的人才能租他的房子为由把她赶了出去。
女主更加郁闷了,在印度,单身甚至都变成一种最后。
无奈之下女主回到了老家父母住的地方。
印度的父母和中国一样,非常操心儿女结婚的事,整天计划着怎么把他们的女儿嫁出去,说:必须在25岁之前结婚,这样离婚率会低50%。
女主的回答非常的赞:有一种方法能让离婚率低到100%,那就是不结婚。
因为女儿不结婚不找男朋友的态度他们甚至怀疑的问她是不是蕾丝边。
和大多数传统的中国父母一样,印度的父母也总是希望儿女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最好是坐办公室的那种。
也总是用所谓我是你爸妈,我这一生都是为了你好的道德绑架孩子就应该顺着他们。
最近看欢乐颂,里面安迪那种对于父母关系的西式看法让我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了重新的审视。
我们是不是应该突破传统的禁锢,好好的自由的为自己活一次呢?
后来偶然女主遇见一个心理医生。
在印度那个时候,心理医生这个职业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而且觉得看心理医生是一件很羞耻的事,脑子有毛病的人才会去。
这个社会对心理治疗这件事的抵触真的太大,我本人是一个大学生,在学校接管心理保健部。
每当有人听见我部门的名字的时候,总会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还总说是“大保健”。
虽然说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但从内心接受这些的其实并不多。
剧中说,我们感冒发烧肺炎癌症生病的时候去看那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觉得是理所当然,难道我们的大脑内心就不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了吗?
心理有问题时看医生也应当是理所当然的事。
女主整天因为前男友的事情失眠,于是去接受心理治疗。
在治疗期间,女主遇见了她的第三个男友,一个歌手,无时无刻都活在音乐里的高富帅,甚至他们日常的对话都是用音乐去表达。
当然在恋爱的初期会让女主感到新鲜快乐,有一个男生整天在你身边拿着吉他为你写歌,想想就觉得浪漫。
但时间长了总会让人觉得厌烦,甚至到了听到音乐声就想爆炸的地步。
所以他们俩也over了。
再后来,心理医生一步步的开导她,带她走出童年的阴影,消除恐惧,重新对生活say hi。
她处理好了父母的关系,重新拿起相机,一切都慢慢恢复成美好的样子。
很快就迎来了最后一次治疗时间,女主发现自己已经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心理医生并向他表白。
其实医生也爱上了这个特别的女孩,可他还是拒绝了她,这是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后来女主把她和心理医生的故事改编成了一个电影,而且拍得很成功。
在放映party上,遇到了自己的第五个男友,整部剧也终于结束了。
在我看来,这部所谓治愈系电影确实很治愈。
但剧情情节的发展有些尴尬。
比如每次都是听了医生的几句毒鸡汤,女主就豁然开朗,然后突然顺利解决了自己困扰了自己n多年的问题。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道理我都懂,但臣妾做不到啊。
还有整个片子两个半小时,实在显得昂长拖沓,要不是看在女主这么美,我是看不完的。
不过比起那些莫名其妙就尴舞唱歌的印度电影,美好的人生也实在算得上一股清流。
印度电影中的女性特点是,拥有英语系特性,工作生活有欧美背景,生活独立自主,人生中主要的困难来源于落后的印度宗教和家庭。
而电影阐述都过程就是这些美丽坚强的女孩克服家庭宗教的困难,寻找到真爱的过程。
很难说这样的主题不好,但和实际生活总有很大的落差。
追求真爱和自我很重要,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填饱肚子的面包而已。
《Dear Zindaji》(美好的人生)影片大部分取景地,都在南印的果阿,嬉皮士的天堂,女主曾经在海滩边和心理医生(沙鲁克.汗)聊有关童年最快乐的经历是什么的话题,医生也分享他童年经历,两个人在海边,迎着海浪玩耍,增进了感情。
女主后面才自然而然地,和医生分享她的童年故事,才知道原来她每次将要和一个人确定关系的时候就要迅速结束这段,是因为童年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和父母分开,一直给他们写信,确从来得不到回应……所以,她害怕被抛弃,被孤立,为了得到安全感,她在别人抛弃她之前先抛弃别人,在别人说拜拜之前早已说了拜拜,她一直带着这些包袱活在恐惧当中,害怕再次去承受这些痛苦。
而心理医生的建议是,为什么不在抛弃别人,和别人说拜拜的时候,先赶走这种恐惧本身!
为什么不对人生重新say Hi,重新认识人生。
就一次撤掉他们父母的身份,以两个普通人的身份好好看看,就像那些总会犯错的普通人。
这些童年的时候很难理解,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们至少可以试一试不要让你的过去勒索你的未来和现在。
于是,女主就和家人和解,打开心扉地表达她对身边的人的爱意,改变对生活的态度~片尾,最后一节心理课的时候,女主鼓起勇气,向医生表白,医生也对他有好感,可以还是拒绝了她,因为心理医生和患者交往是有违反职业道德的。
女主转身离开诊室的时候,医生坐上了,那张只有当你喜欢某个人,但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才会响的椅子,结果,椅子真的响了~两个半小时的印度电影,没有很多宝莱坞一贯的歌舞片段,没有脏乱差的街道,相反地,有浪漫的海滩,有刚好可以传情达意的BGM,有文艺复古的室内设计~
女主最后一次治疗离开的时候,医生坐在那把椅子上,“只有遇到你的真爱椅子才会想”,果然,医生喜欢上了他。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一天的治疗被cancel,医生也不解释,为什么除了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他们不可以成为朋友,我想,是因为医生知道她的一切,而她却并没有在同一时间去了解他吧,不过世界本来就不是公平的。
剧中除了女主其他所有人都不知道在干什么,尤其是她的闺蜜,感觉都很温暖但她们每天都在干嘛?
who knows童年的心里阴影会伴随一个人的成长?
那要看到底是哪一个瞬间留下个不可磨灭的印象吧,或欢喜或悲伤他说我最大的毛病就是太能说,什么都想说,我觉得有道理哎,可以试着改变一下?
奔着沙沙来,看完、感动惊喜愉悦。
结尾女主和心理医生没有在一起是一个回味无穷的处理,是的,人生道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女主的一个个男朋友也都是“非渣男”,让女主逐渐成长,其实都是女主自己的原因。
剧情繁简得当,人物饱满丰富,值得一提或者相当出彩的是片中的插曲,契合剧情,非常喜欢。
会二刷三刷四五刷……
电影女主卡伊拉是个女摄影师,她本身很自由独立,在一次去国外拍摄过程中她喜欢上了制片人拉古文迪拉,就感觉像一见钟情似的,但她本身是有男朋友的,但是她还是对制片人不可自拨了,反正当她回国后就跟男朋友白了并分手。
但她没有后悔,但是娱乐圈的演员生活并不是像她想的那么的简单,所以在听到制片人要和他以前的女友拍电影的事情后,女主很是不开心,正在这时她被房东赶出去了,所以她就搬回了父母居住的城市——美丽的果阿。
虽然是个美丽的城市,但是因为她之前面对的困难太多,她觉得很是迷茫了,所以她决定去看心理医生,来缓解自己现在的心情,而就在去看的过程里她遇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心理医生。
在他的帮助下,她慢慢的走出来了,也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典型的治愈系感觉啊!
太鸡汤了,营养过剩!女主真美!
沙鲁克汗甘当绿叶、陪衬宝莱坞新一代星N代。结局Aditya友情客串,是为了圆他和Alia俩人在《Kalank》未尽的缘分吗哈哈哈。印度版的《美食,祈祷和恋爱》,不痛不痒的主题和没什么起伏的剧本,宝莱坞式励志还是要撒点鸡血才够劲啊。
哎
需要一点治愈的电影,温暖一下。
冗长无趣沙鲁克汗的腹肌还有椅子的两次“吱”算是一点点小闪光吧
无颜则撑不住。
女主很幼稚,很自我,无论何时总是心事重重,细看女主长相一般而且有点丑,真的很讨厌,一群大男孩哄一个小学生?女主演技0败笔
掐头去尾还有140多分钟 分了两次看完 真业界良心。故事主题很简单 姑娘因为小时候的心结关上心门 也造成她常常情绪难自控 跟家人的关系很差 恋人间更是难以长久 去看心理医生然后释怀。心理医生冒出的金句 不仅是患者 戏外的我都能有所思考 需要做一做笔记 我觉得挺好(看)的。170718想看 171014看过
阿三拍电影都是把自己放在童话里。
虽然跟其实经典印度电影不能比 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宝莱坞年轻和年老一代的对手戏,总觉得有点无病呻吟,但是果阿的风景还是挺不错的
剧情好慢
不知是不是剪过,开头挺莫名其妙的,童年创伤真的需要重视,并不会长大自然就理解和自愈,正视问题是开始。最后二人没有在一起比伦太郎好!
我想这一定是导演自身成长经历的电影化表达吧~原生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与其它人的相处模式,电影中女主很幸运地遇到了心理医生,可是大部分人永远都走不出这种童年的创伤,或者被生存压力折磨一生~ 没有那么幸运就努力去自我治愈~然后怀抱期待,拥抱幸福!^_^
很美的电影,观点也很有意思,不唱也不跳有点不习惯
有點長 但是審美不錯 印度女導演作品 沒有寶萊塢氣質也加分!
女主超美的,医生说的话值得记录,摄影也很美,光线的运用值得点赞
女主的超美mv,get不到点。
前面就是呈现一个很作的女主,后头开始由心理治疗师引导慢慢展现女主的童年。鸡汤适当听听也没什么不好,整部下来我把女主当做了一个案例,童年究竟是怎么影响人的一生的。这个因为童年被抛弃而严重缺乏安全感的案例很大众,想起《东邪西毒》里类似“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自己先拒绝”的台词。有空写长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