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立意很不错,拍的也很真诚,但这并不能掩盖电影剧本上的硬伤。
通过集体饲养小猪,大家都得到了什么呢?
如果能够回答好这个问题,这部剧本会有更大的张力。
结果是,编剧跑偏了。
如何修改剧本会更有张力?
需要考虑主角,主线,主题三点。
小猪作为第一主角得到了好的照顾和舒适的生活。
完全是身体方面考量,这个层次太浅了。
除了最后是否会被吃掉这个威胁,小猪本身并没有经历任何挫折,主要任务只需卖萌耍宝。
它需要更大的危机,以及和孩子们间更加多的互动,不然对于观众来说,小猪就仅仅是个宠物而已,很难有更深层的情感连接。
老师作为第一配角成功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感,包括一起照顾小猪和决定它的最终命运。
这两个目标都很不错(尤其是电影花了整整30分钟来描绘孩子们如何照顾小猪,这样的投入才能让之后的抉择更加真实)。
但老师最初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
好像是为了给孩子上一堂“生命教育”课?
这个“生命教育”指的究竟是什么?
电影里没有着重讲,或者是没有讲清楚,发展到后半部分借着两位家长的口提出1. 一位家长小时候也对肉猪产生过感情,但还是觉得煮好的猪肉很香 2. 另一位家长对老师表示感谢,说自己的孩子本来不爱吃鱼,但总从养了小猪,现在会把鱼肉吃的干干净净。
这似乎是在说明孩子们对小猪的照顾,让他们懂得了食物的珍贵?
但好像也有别的解释空间?
你可以说剧本没有框死主题,让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孩子能够体悟到一谢东西即可;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没有扣紧主题的结果。
那么“生命教育”仅仅是作为麦高芬出现可以吗?
我认为,不可以。
因为首先有这个前提,学校领导才会同意老师开设这门课程。
如果只是为了孩子能够照顾好小猪,拥有一段美好经历,或是能够民主投票决定一些事情,那压根犯不着养小猪。
电影存在的前提就被架空了;其次,学生会对所养的动物产生感情,甚至是不想吃的情绪老师应该是预料到的,那么老师还要继续坚持的目的,应该就是真的教会学生这一课,这样的话之后如何引导这种感情去完成“吃掉小猪”这目标才该是电影的重点。
而不是回避了最重要的问题。
总结一下,这位老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最后,孩子们收获了什么呢?
首先,大家学会了一起团结友爱照顾小猪,电影花了30分钟认真拍摄了这一过程。
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从认真照顾小动物中学会了劳动和责任的价值。
此外,大家学会了自由表达观点一起解决问题,这部分也很好,不过在电影中的呈现似乎是水到渠成的,那么这一值得赞扬的形式就“隐形”了,讨论的内容成了核心。
那么讨论的重点是什么?
讨论的重点基本围绕着已经和“把小猪留下给下一届学生照顾”VS“把小猪送去肉类加工厂”,换句话说,大家都没有想吃小猪的意愿,所以主要矛盾被转变成“自己不能照顾小猪的话,是托给别人照顾,还是托给别人杀掉”,也就是要不要杀猪(电影后半段反复在这个问题上绕圈,完全拖垮了节奏)完美回避了要不要吃猪的问题。
也就是说孩子没有触碰到问题的核心,如何面对:动物为了人类的口腹而被杀了吃掉这个残酷的现实。
我因为人物的目标设定出了问题,导致故事的主线跑偏,都是因为没有搞清主题到底要说什么。
不是说写剧本应该主题先行,而是至少在剧情片中,有了人物故事,写成剧本之后,最好能够提炼出一个主题,并以此倒推,这样剧本才会环环相扣。
对于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这里推荐一部纪录片。
是枝裕和导演在纪录片时期拍摄的《另一种教育》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64559/
又是小猪。
从麦兜,到小P,最近看的电影里,猪似乎成了反省的最佳宠物。
我喜欢那个老师和那个校长。
他们是真正的教育家,哪怕前者只是一个刚上任的教师。
他们懂得,亲身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而非什么教科书什么多余的说辞。
那些条条杠杠是可以让人们记住“生命诚可贵”这样的道理,但那只是教,而不是育。
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重要,珍惜,谁不懂?
可是为何,重要的结果,是不断爆出的醉酒驾驶撞死多人?
为何,珍惜的结果,是一个又一个年轻脆弱的心灵为了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的离开,为了一场不起眼的考试成绩而放弃父母给予的生命?
不懂得尊重别人和自己生命的人有那么多。
每次开学,媒体也好,学校也好,都在不断地重复生命教育。
可是生命教育,究竟教育了什么?
那些看起来懂道理的人们,又是否真正配得上这堂课的毕业证?
电影里,孩子们坐在一起讨论怎么解决小P的问题。
小花问老师:“究竟谁能决定生死?
”我的第一反应,是自己。
病重的患者要想延续生命,很多时候,意念是唯一的药。
当自己内心放弃了活着的想法,再好的医师也无力回天。
可那个老师却回答:“没有谁可以决定。
”好多剧里都会有这样的情节,叛逆的青年冲着前来规劝自己的人大喊:“命是我自己的,爱怎么糟蹋管你们P事?!
”他们把自己做主生命看成了太过轻易的事,忘记了什么是感恩,以为这不平庸的态度绚烂而值得。
想到这些,突然觉得老师说的是对的。
六年二班的孩子们好多次落泪,为了不忍心葬送小P的生命。
因为那是真心喜欢,细心豢养的“孩子”,更因为,那是一条生命。
有人觉得这样的课,对于一个小学生太残忍。
我倒觉得不然。
为什么教人珍惜生命就必须回避生命结束?
当人们可以在对待生命终结时,不再用“不吉利”“太沉重”这样的理由来拒绝面对,人们或许能比现在更懂得珍惜生命的意义,它牵扯太多。
电影结尾,孩子们一个个上台领毕业证书。
他们恭敬地行礼鞠躬,郑重其事。
他们是配得上这张毕业证的学生们,他们曾如此激烈地思考并讨论关于生命的议题。
他们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想起自己在这样的年纪,从未有过如此讨论哪怕一次。
最激烈的时候,就是打架。
很多人都喜欢小学的时光,说那时候纯真啦童心啦什么的。
难道这些长大了就没资格拥有了?
明明是自己割舍掉的东西,偏要找出什么社会什么无奈这样的原因。
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悲情那么身不由己。
我不喜欢自己的小学时代,周围人的交往里充斥着心计,满天飞的真的假的的眼泪,有着电视剧看太多太早熟的我喜欢你我爱你我要娶你。
这真是惊悚的事情。
六年二班毕业的时候,学会思考深刻的问题。
我学会了什么?
微笑,坚强,不要像以前别人伤害自己那样伤害别人,要对朋友好,学会原谅。
也许我应该感谢那段灰色的时光,伤害让人成长。
这些学会,是比那一张纸更好的毕业证。
我想忘记那些过往,带着真正收获的这些,高飞远走。
就像孩子们在毕业礼上唱的那支歌——【有些东西 要越过困难 才能看到 那时候 你一定会比今天 更加优秀】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年轻的帅哥老师抱了一只粉红小猪到课堂上,阳光灿烂地微笑着说:“我们一起养一只猪吧,养大了就把它吃掉。
”虽然也有有老师认为这个活动十分无稽,有孩子嫌猪的脏臭,有班级投诉猪的吵闹和贪食,有家长不满孩子对猪的热情……但在校长的支持和孩子们的爱护下,这只叫小P的猪得以住在彩色的猪圈里,每天吃好喝好,冬天还能享用温暖的围巾和棉被,有时还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它健康成长,很快成为一只精力旺盛的大猪。
人怕出名,猪怕壮。
小P不知道有什么在等着它,但人类知道。
随着毕业日期的临近,已经和小P培养起不俗感情的孩子们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讨论:该怎么处置它?两个小时的电影,没什么特别的高潮,大部分对话就是人们在讨论小P的命运——从一开始的该不该养,到后来的该不该吃。
可却不会令人感到乏味。
这是因为电影的调子一直在一种轻快的节奏中行进,柔和丰富的色彩、欢快天真的童音与生动幽默的细节交替出轻盈的质感。
更重要的是电影触发了观者的许多思考,它所讨论的主题是举重若轻的——那些作为人类的食物的生命,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
通过孩子们的口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些是很尖锐的,比如:因为亲手养育了小P而不吃它,这种善待某一头猪而吃掉其他更多的猪的所谓区别对待是没有意义的;把小P送给低年级的学生去抚养,而可能造成那些孩子们日后送小P去屠宰场的结果,这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任;广义上说,蔬菜水果也是生命,为什么人们就可以坦然地吃掉它们呢?
……诸如此类。
让人不由得随着电影中的讨论陷入沉思。
最后的结局,也许不那么“大团圆”,但很合情理。
小P就是一只猪,它最好的归宿,就是人们的餐桌——尽管这样说会让人感觉粗暴。
(人吃不吃猪,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主观问题)我想表达的是,电影中给了我一个关于“珍惜”的启示。
那些作为人类食物的生命们,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由着某种机缘成为了人类食谱上的重要内容,冥冥中它们担负了如此神圣的使命,那么努力地长出鲜美而营养丰富躯体,为人们提供不可缺失的热量与口腹的享受,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此多一分虔敬与感激之心呢?
如同电影中某个孩子的父亲说的,要干净地把食物吃掉,才能对得起它们生前的努力。
浪费粮食就是犯罪。
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每次动餐前,都会祷告几句:感激那让食物顺利生长的年景,感激那些为我们制造食物的人与那些为我们购买食物的人……并感激那些食物的本身——也就是,感激这养育了人类在内的世间万物的“天地”。
这是一种感恩。
“感恩”不是同情,不是怜悯,不是高高在上的施与。
恰恰相反,感恩是由下而上的。
感恩,能衍生出“敬畏”。
我赞同这样的看法:正因为人类丧失了敬畏,欲望才如洪水般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肆意蔓延,不知边界。
重拾敬畏,才能重新找到边界和底线。
于是,饮食间不妨怀一份感恩之心,推及到对自己消耗各种生活资源的时候多一份思考,那自然会增多一分对生命的敬畏,就会对那些由消耗了大量天地精华地得来的人的生命力多一分珍惜,从而减少我们放纵欲望、虚度光阴、挥霍青春的可能吧。
世界潮流非我能主,国是鸿图非我能参,惟有一羹一饭间尚容己身。
以上所感,宜于约己,非使律人。
以此鉴之。
看到最后一幕,虽然之前已经被孩子们的辩论和为p酱流的眼泪而感动过了。
虽然在开始看这部电影之前就在电影频道看到了对它的介绍也知道了结局是送到肉食厂。
可是,看到那些镜头架在装着p酱远去的车上,看着那些朝着这只小猪奔跑的孩子们,我还是忍不住哭了。
这真是,真是一个很温情但是很胡椒粉的催泪弹。
曾经想要做一个老师,很想。
但是这个梦想大概是在三个月前强烈地出现,又在一个月前慢慢地消灭。
我想做一个语文老师,可是不是照本宣读的那种,而是会在课上给孩子们讲屈原,讲李白。
说诗经楚歌,还把我大学里所学的仅有的一些戏剧知识,一起告诉他们。
如果有孩子早恋,我想给他们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或者是一个自然老师,在幼儿园里,给他们一颗黄豆或者绿豆或者任何别的什么种子。
在一个小小的自然角里,让他们自己种花,自己除草,自己浇水,自己施肥,或许那些植物会长大,或许会枯萎,可是我想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生命的伟大和神奇……不过,因为没去考教师资格证。
因为几乎没怎么看复习资料,因为觉得那些资料里的,和谐精神,为社会输出优秀人才。。
实在不是我喜欢的。
我妈又给我挑了一大堆毛病。
你太矮了,你字不好看,学生看到不怕你,没有威慑力……好吧。
我放弃了要做那样一个,本来也就不现实的老师。
本来,很多被社会固定化的职业,就是应该,本本分分地上课而已吧。
可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传道,什么道呢?
星老师想要传的,是生命的意义。
是生命的珍贵。
是生命的价值。
是如何去感恩那些为人类生存而贡献生命的动物。
我想说,他做到了。
完全的做到了。
和前几天看的《入殓师》一样,如今的日本电影,果然是越来越具有人性的光环了。。。
真应该在所有学校,统一播放啊。。
可是那样的话,中国的学生,会炒老师鱿鱼么?
班主任对一群六年级的孩子说:我们一起养这头小猪吧,把它养大了然后吃掉。
我觉得都有黑线从额头上挂下来。
这真是跟糖果屋的老婆婆有得一拼的想法,然后就是觉得这个老师会不会太理想主义了。
不过因为觉得“妻夫木聪好像还没有选过什么烂片子演”,所以坚强的看下去。
小孩子真的不可思议。
在我印象里面,猪是多脏多臭的动物哦,他们把它当好朋友一样的对待。
打扫卫生、喂食、一起玩,给它洗澡,居然还起了名字叫小P(P酱)。
我预感后面将很难结尾:你都给人家起了名字,难道还能吃掉它?
然后小孩子们马上要毕业了,小猪也长大了。
他们面临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到底是按照原计划把小猪杀掉,还是把小猪送给别班的孩子照顾?
老师的处理方法让我印象深刻:他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选择,然后搬个板凳坐下来,说:现在大家可以发言讨论了。
是真的讨论哦,每个人都很认真的思考,很认真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的人说,P酱是我们养大的,我们把它当朋友,我不能接受把它杀掉;有的人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它已经长大了,我们不能说毕业了就甩手不管它了,但是怎么可能天天回来照顾它呢;那么“给3年级的同学照顾就好啦,我们用最后的几天时间一定能教会他们”;但是“3年级的同学太小了,根本没法照顾那么大的小猪。
而且他们5年级会分班,6年级会毕业,那个时候他们也会面临这个问题,那我们不是推卸责任吗”;还有“你难道可以吃掉小P吗?
实在是太残忍了”;对应的是“那你可以吃别的猪肉,却不能吃小P,小P和别的猪有什么不同吗?
不都一样是生命吗?
你这样的做法不是太虚伪了吗”。
等等等等。
班会讨论一共前前后后3次,每次都有很长的时间、每个人的镜头、每个人的发言。
老师一直都只是一个主持者,不表达观点,纵容孩子们畅所欲言。
这些孩子的发言让我非常的震撼。
他们已经这么成熟了,已经在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责任、从现实和可行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而他们居然只有6年级而已。
不管小猪最后的去留怎样,但是这段经历至少让他们知道了对生命抱有敬畏之情、知道了人要维持生命必须要吃东西而食物不是生而就是食物的所以要珍惜、知道了每个人应该勇敢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等等等等。
真的是很宝贵的一课。
影片的最后,大家站在礼堂里参加毕业典礼,每个人都上台非常恭敬有礼的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他们正式从这个学校、从小猪教室毕业了。
我们一边看,一边真的是感慨万千。
因为我一直相信只有思考和经历能真正让一个人成长。
如果不经历,永远没有真切的体会,而如果不思考,你永远没有自己的观点。
很多很多很多东西,都不是书本上学来的。
如果这是日本教育的常态,真的是让人感到很恐惧了。
尤其是再想到中国教育的时候。
吃猪肉是残酷的吗?
直面生命,就是残酷的吗?
在晴朗舒适的四月,某小学六年2班的孩子们迎来了新班主任星老师和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
星老师为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计划,那就是在接下来的一年,六年2班的各位将共同饲养、照料小猪,等它长大后再一同把它吃掉。
小猪小P一天天长大,孩子们也即将毕业,而吃掉小P的决断时刻也一天天临近…… 观毕电影,不由想起了一则笑话:女生们看到可爱的小鸡、小猪等小动物就会情不自禁地大呼“可爱、可爱”,但吃的时候最起劲的也是她们。
现代人,尤其是大都市里的人,似乎不太会把超市里处理得整整齐齐的各类肉块和现实中会吵会闹的鲜活生命联系在一起,故而有的人无法直视杀鸡、杀猪、杀羊等现场,甚至认为剥夺动物的生命实在太过残酷。
但这种“眼不见为净”的割裂,对深切地理解生命的宝贵实在无甚益处。
因为没有亲眼见证屠宰现场,假借他人之手,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吃下肉了吗?
现实是,普通人为了活下去,是避免不了要食用其他生物的。
撇开别的不说,电影中的星老师试图通过让孩子们亲手养大小猪,切身体会过程中付出的种种艰辛与不易,从而懂得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的宝贵,学会对来之不易的盘中餐报以敬畏和感恩之心。
想起片中有一段小胖墩的父亲对星老师说:“那孩子不爱吃鱼,每次都剩下,但是最近吃的很干净。
我说鱼努力活着,才有了紧实的肉,不能辜负了它顽强的精神。
以前和他说都当耳边风,多亏老师养了这头猪。
” 在日本餐前必言“いただきます”,也正是表达了对食物的感谢(动植物成了我们身体、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承接了它的生命)。
而饭后的“ご馳走様でした”也对为这餐饭食在背后奔波、付出的人们表示了感激。
尽管片中的孩子们最终面临是否要吃掉倾注大家情感和心力共同养大的小P这一抉择,但在争论不休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渐渐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这堂“生命教育”课也一定会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闪闪发光。
当然,从人本位的角度出发,也可以说这样做是为了心安理得地吃掉别的生物,毕竟猪啊羊啊等小动物肯定也是不愿被人类吃掉的。
但在不得不吃的情境下,直面生命,想明白了吃总比稀里糊涂地吃要好。
では、いただきます。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不止一次红了眼眶。
看着那些为了猪奔走的小孩,我突然回到了我的小时候。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曾经带回一条鱼,说养几天去了泥沙就宰了吃掉。
而我却为此大哭了一场,结果可想而知。
我留下了那条鱼的鱼鳞,放在柜子里一个夏天。
结果发臭了,被妈妈发现给扔掉。
长大后偶尔想起,只是当做当时的幼稚一笑而过。
不过是一条鱼罢了。
不过是一只猪罢了。
用不着在它们身上浪费感情。
但是在那些孩子的眼泪中,我终于明白。
我不是在哭那些剧情。
而是,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渐渐丢失掉的单纯。
他们爱的那么单纯,不管是猪还是其他,都很尽力的去爱。
这些我也曾经拥有。
可是,已经失去。
2008年东京电影节开幕,一部本土电影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它就是妻夫木聪主演的《小猪闯教室》。
首映礼上妻夫木聪真的抱着一头小猪笑眯眯的面对镜头。
P酱真的是超级超级萌啊!!!
一扭一扭的小屁股,见什么都要啃一啃的憨样,吭哧吭哧爬楼梯……啊啊啊啊啊啊我对小动物最没抵抗力了MUAMUAMUA看得出来小盆友们都很爱P酱。
可是我无法理解那群赞成吃掉P酱的孩子们的理由:养它就是为了吃的;与其因为其他人养不了把它送到肉食中心,还不如我们自己送过去;吃掉P酱,它就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也是它生命的延续;它们顽强的活下去,变成食物,我们应该怀有感恩的心;……总之,爱它就要吃掉它。
有时候,日本人的心态真的非常匪夷所思。
这部电影又加深了我这个观点。
家长教育孩子不要浪费食物,中国人强调做这些食物的人的辛勤劳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而日本人则强调事物的原料,也就是猪牛羊鸡鸭鱼,“鱼儿们顽强的活下去,变成食物摆上餐桌,我们就要怀着感恩的心把它们吃干净。
”这种观点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我觉得还是怪异得很。
因为你们为了让人类吃掉而“顽强的活着”,所以我们人类一边感谢你们,一边把你们吃得一干二净。
“我们有权决定其他生命的长短吗?
”“猪生下来就是为了被我们吃掉的吗?
”脑海中浮现出在日本“科学”捕鲸船上被开膛破肚的鲸鱼;被赶到海湾里遭集体屠杀的海豚,他们的惨叫声和鲜血染红的海水,深深的刺激到了我。
日本人说:“谢谢你们啊,为了变成食物顽强的活着,我们会吃得一干二净的。
”各位看官,你们不觉得很不舒服吗?
影片最后,孩子们边哭边追赶肉食中心卡车的样子颇为心酸。
爱你就要吃掉你。
CLAMP《圣传》里深爱阿修罗的帝释天在战场上把爱人吃掉了。
我还记得当时看到这段情节心中的恶寒。
天哪!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思维?
反正我和爸妈说死也不会吃掉我家狗笨的。
我认为要分情况分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以及它提出的问题。
首先,讨论一下猪的命运的问题。
这只猪是一种普通的猪,它并不是有灵性的宠物猪。
普通的猪,它的命运,如果不是病死,那最终还是会被人类吃掉。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弱者一定会被强者征服,人类是很强大的,如果人类弱小,也会有像猪一样被更强大的对手吃掉的命运。
而电影中的这只猪,是普通的猪。
它并不像宠物猪一样通人性,可以做人类的朋友,我想,真正通人性的宠物猪也很少很少吧。
电影里的孩子对猪很有感情,因为是他们付出了很多,猪才慢慢长大的。
可是电影里并没我说猪对他们有多少感情,猪非常的喜爱他们。
我认为这只猪并不像狗,狗通人性,狗对人类有深厚的感情,但电影里的猪,或者生活中的大多数猪,都没有。
因此,对于大多数普通的猪的命运,就是被强者吃掉。
可是,有人会说。
这只猪和别的猪不一样,因为养过它,我们人类对它有了感情。
因此,它不应该被自己吃掉。
是的,这种感情可惜理解。
就像是自己养的宠物,我们爱它保护它它还来不及,怎么舍得吃掉它呢?
可是,电影里的猪,它不被养者吃掉,难道非要被别人吃掉吗?
非得要送往肉食中心,任别的工作人员宰割吗?
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不喜欢电影里的结局。
我认为,既然老师和孩子们,以及全校师生们很爱很舍不得这只猪,为什么不把它放回野外,放回安全的大自然?
让它自然而然的“寿终正寝”?
我相信,世界这么大,一定有块地方,它可以在那里健康自然地自由地活着。
放它自由,这不也是对待生命的大爱吗?
这部电影演得很好,确实题材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是啊,人类有人类的命运,而且每个人的命运都不一样,不同历史时间段任务的命运也各不一样。
而且,换句话来说,我们的出生,都只是一个偶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就像我们不能决定自己是否出生。
但是,命运强大的地方在于它能让人有希望德地活着,能让我们控制未来的命运,让未来有可能性。
对于动物,每种动物也有自己的命运。
就比如大部分鸡鸭鱼肉的命运,都是被人类当做食物吃掉。
有一些动物可以做人类的宠物,它们的命运相对就好,而有些动物就成为国家的保护动物,比如大熊猫,大象等等。
其实动物的命运,也是由人类决定的,因为人类强大,他们在某种意义来说能征服大自然,征服所有的其他生物。
只是,这部电影结局太过狭隘,让电影中的孩子老师们都很无奈、伤心。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懂得,在我们人类能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善待任何动物,善待大自然。
毕竟,其实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很偶然的一种产物。
1、观影现场。
观影至后1/3部分,耳畔传来小伙伴们掩饰眼泪吸鼻子的声音。
随着情节推进,这种声音渐甚。
此起彼伏感受大家纷纷跌落泪海,唯我独醒(置身事外侧耳倾听,脑补出他她们泪花妆/猫洗脸囧样,有点忍俊不禁。
当然了,绝对善意那种)。
对于一个饲养过家畜/家禽的人如我而言,无论如何无法跨越自己少小时代认知,对这些牲畜生发出类似朋友的感情甚至不惜为此一洒热泪。
2、思考的价值。
在我们所经历的学生时代,伴随高考而至的,一直都是以应试目的为核心的各种功利性教育。
估计大家和我一样,难得见识片中这样几乎完全是实践式/体验式/开放式的教育尝试。
那些10几岁孩子就他们自己饲养长大小猪猪如何处理畅所欲言的各种观点,把我惊到有如遭遇雷击。
比如那个在6年级2班里几乎没有存在感的插班生提问“生命的长度由谁来决定”,那个老爸是“屠夫”的小男孩说“选择吃掉,即便残忍。
是不是也算是负责到底了”以及“因为自己要毕业,而把小P推给低年级同学是不是正确”,还有“小P和其他同类有什么不一样么”等等。
几乎可以上升到生命/哲学层面追问了有木有。
总结一下就是:生活/生命/生存没有正确答案,唯有思想/思考永在。
给好评,7.8/10分吧。
麻麻..
@日本使馆新闻文化中心 竟然是胶片版太业界良心了,果然质感很不同。能看到胶片版日本映画窝都要哭惹!但一部有P酱和结衣的映画实在令我穿越的不能正视,所有分都给小7,颜实在太是我的泰普太治愈,美哭!
的确是儿童电影
愚蠢的人类 谁能决定生命的长短?
根据十八年前大阪某小学真实事件改编。小孩子们都很努力,但因为太刻意了,反而感觉有些假,所以不能打动人。
额……
有点过
我泪点低。。。。
人不吃猪,还是人吗?
主題太過殘忍了吧...我不能理解..
讨论部分过长了这个故事一个小时足以
还是杀了可怜的猪~
相伴的意义并不仅是记忆而已
正视残忍,懂得感恩
立意好的...
殘忍的一課。
什麽是生命呢?什麽又是責任呢?告別的方式有多少種?哪一種才能決定才是最好的?我們早就知道,有很多事情都是兩難。但是在和你一齊共度這段歲月后才真切感受到。如果最後你仍然要被送走,那麼就由我們親自目送你離開。這樣才叫做真正的告別吧。一齊從這間學校畢業吧。
我在想养猪的意义,虽然被吃掉是最后的选择,孩子们最后学到的是一种责任,作为人类和食物链上层的责任。
引人深思。到底怎样才算是对小P的生命有了个了结呢?到底怎样才算是对小P的生命负责任呢?感动又纠结着。
日本人真是什么都能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