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的烟火场面并没有带来多大冲击,我已经准备接受平淡收场了,可当镜头重新对准被七美盖过印章的春柳的脸时,眼泪突然涌了上来,这出真叫做忠于原著的戏还是打动了我。
才读完小说就看了电影,趁热打铁的程度如同在对台词儿。
读原著时就觉得这简直是现成儿的剧本儿,导演果然毫不客气地拿来就用,每一步进展都太可预见,所以难免挑剔。
这是我第二次看伊坂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很遗憾,和死神的精度一样,金色梦乡也没拍出小说营造的气氛。
我一共只读过四本儿伊坂,印象未必全面,不过的确一本儿比一本儿加强,使自己确信如此。
印象最深也最喜欢的还是第一次接触的死神,因为没有先例所以倍觉清新;第二本儿是沙漠,算是第一次读他的长篇,十二分相信作者是个宅男,好似温情版成田良悟;接下来问题来了,终末的愚者开始看出死神的短篇套路,金色时不时穿越沙漠的小团体。
也就是说,短篇的话,故事有共同的线索,人物有微妙的联系,但终末就不如死神来得自然;长篇有冒险小说的气质,大概都可以叫xx历险记,友情是永恒的主题,以几个好友的不同视角,打乱时间顺序讲述同一件事儿,所以把金色的几位好友当成是毕业后的沙漠主人公也未尝不可。
也就是说,似曾相识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另一个让我总觉得差一口气的是我搞不清自己的预期。
可能一开始他是作为推理小说家出现在我的视野里的,但显然这是个误会,虽然从死神我就意识到了,却改不了阅读中对悬念的执著,所以每次到最后发现他根本没隐藏悬念因为压根儿就没有悬念时,总有一种希望落空的无力感,产生后程平淡的错觉。
这不是作者的问题,是我的问题……但是当我在心里反刍时,一些细节便会慢慢沁入——天马行空的思路和青春浪漫的气氛,哪怕是雷同,也很美好。
我猜作者应该是个超级影迷,小说不仅画面感强(有时候我觉得他根本就是在写剧本儿……),而且总有关于电影的话题,可电影版怎么就还原不出那种灵气儿呢?
要我说,伊坂其实是个童话家,写的是成人世界的童话。
在他的作品里,有着各种怪癖的好人们总能在需要时做出帮助他人的决定,正因为现实往往不是如此,他创造的世界才有吸引力。
所以,即使你看到天上有一只猪飞过,也没什么好惊讶的,更不用去追究猪为什么会飞,只要相信猪如果想飞,偶尔也是能飞的就好了。
人总得有点儿向往不是吗?
较真儿你就输了。
http://wp.me/p15Gdo-c8
总统街头巡游遇刺身亡,青柳被迫卷入一场巨大的政治阴谋,他无奈走上逃亡之旅···这一段简短的介绍已经在你脑海中勾勒出一部美国大片了了是不是?
阴谋一定要复杂线索得环环相扣,以便勾勒出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与背后势力的阴狠毒辣,这样的对比下男主的伟光正形象便已成功一半,接下来便是各种炫酷特效下轰轰烈烈的逃亡···很可惜,你以为会看到的这些,片子里都没有。
这是一部出乎我意外的电影。
阴谋被简单带过,重点描述的逃亡之旅,用他的话来讲,“唯一的武器便是信任了”。
一句话,似乎就把自己置于了一种四面楚歌的境地里。
不过他的逃亡之旅遇到的是什么?
因为过去一起谈了场恋爱看了个烟花组了个社团就以友谊和我搞不懂的情感(这里不断闪过各种小清新回忆杀什么一起在烟花厂打工啊一起看烟火啦什么在树林的车上避雨一边擦着湿漉漉的头发一边说笑啦而他前女友跟他分手的导火索竟然是因为他掰的巧克力两边大小不一样完了以后跟他说我们可能处得太好了太习惯彼此了还是分手吧WTF原谅我耿直的脑回路真的搞不懂这是什么情感)之名对他报以无条件信任一路施加助攻的朋友和前女友,助攻到可以在下水道炸出夜空最美的烟火。
总之,看到这里,我以为我在看日式小清新。
半路撞见的(疑似)杀人放火不知道犯过多少事但仍然逍遥法外的兜帽少年守护神附体,为了他拿把刀飞来飞去勇斗武警,最后为了帮他找到真正疑犯更是不惜牺牲性命。
“啊,对不起,我没什么时间了。
”“一时兴起想做点好事来着,结果看来我运数已尽。
”“是青柳桑的错。
”又总之,看到这里,我以为我在看中二轻小说or少年漫。
看到青柳桑的父亲对儿子无条件支持就毅然倒戈的巡夜警察(是的,他丫还是警察)。
连医院的npc大叔都站在他这一边。
对付他的各路警察士兵又都是辣鸡,只会黑着脸拿着一把我也不知道叫什么的大枪轰轰轰,打不中青柳就算了毕竟他有主角光环,可他们居然连一个毫无战斗力的女人都搞不定,说好的国家的本质是暴力机构呢喂,连几个非武装分子都斗不过是不是过了一点整个观影过程中,我脑海中的弹幕不断。
我觉得影片中的无论影片中的仙台市,还是里面的种种人物,都像是浮在半空中,让我察觉不到落地感。
简单来说,就是它不接地气。
它用了这样大的事件来开头,可全片着力描绘的,却尽是青柳和他前女友的种种小事。
我总觉得他们对青柳的信任来得荒谬,这些人似乎不带怀疑不讲原则,在总统遇刺这么大的事件下,一个回忆杀或者几句交谈之后就几乎全倒向青柳一边,可以说是毫无大局下的是非观和正义感。
而讲述无辜主角挣脱阴谋(or冤屈)的故事里,营造正义感有多重要,详见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我几乎以为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
直到我发现,片子里无论是主角还是路人们都记得青柳两年前救过一个女偶像,却并不太不关注当下他们的总统遇刺身亡了。
无论大局乱成什么样,依旧不影响我生活的平静。
比起什么大局势,我更在意我的前男友,我的旧日好友,我自己的小清新小确幸。
这是这部电影的基调,也是日本的现状,就如它的片名,一个昏昏欲睡的金色梦乡。
早前,在翻看朱天文的《最好的时光》时,看到过某一章节用了《金沙的日子》这个标题。
说来也奇怪,光只看了这标题眼前就好似做梦一般进入了一个朦胧的世界,那里有故人,更有故事。
各种眼泪各种欢笑都如细细的金沙一般从指缝间溜走,逃也似的,怎么都抓不住,空余满眼闪亮的金黄。
现在,伊坂幸太郎告诉我,那种感觉其实可以有一个很美妙的名字——金色梦乡。
电影《金色梦乡》讲述的是一个凭借信赖成功逃亡的故事。
说是成功逃亡或许不够准确,毕竟男主人公青柳本就是被陷害的“冤大头”,但如若没有成功逃脱,而是被“堂堂正正”地“绳之以法”了,那又该做怎样的解释?
总之,我们姑且还是将错就错,来看看青柳和他的老同学以及其他“路人”们是如何上演的这一出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吧。
其实,一开始把青柳拉进圈套的老同学在最后时刻也还是帮了他的,毕竟他告诉了青柳基本的“实情”,而且要他快些逃跑:“活着就是最大的反击。
”老同学见面很自然地会问问家长里短,早早结婚的同学苦于老婆沉迷“柏青科”,为还债不得出此下策,懦弱畏缩的外表下是一个男人最基本也最难得的对家庭的责任感。
他陶醉地哼着《金色梦乡》的曲子,第一次把青柳带回了美好的学生时代,为后面断续的回忆开了个好头。
片名出来的时候,我已经隐约感到这会是一部催泪的片子,至少是对于像我这样对“美好回忆”这种事没有抵抗力的人来说。
不得已迈开逃亡第一步后,青柳碰到了当年“四人组”的另一位成员。
这位“沉迷女色”的老同学虽然在他进门后第一句就是关心青柳跟那位被他拯救的女明星有没有“做过”,后来“逼”青柳赶紧逃跑的借口也是自己的女朋友要来,甚至当年他的黄色卡罗拉也是“别有用途”,但在紧要关头,他还是不失作为死党的男儿义气,在权利机关的暴力下始终没有屈服。
然后,简单“善良”的连续杀人魔出场了。
“吓了一跳吧?
”这调皮的口头禅怎么听都不像是出自一个杀人魔之口。
幸好,他的每一次“惊人”出场都给青柳带来了福音。
也许对于他来说,杀人不需要理由,帮助一个通缉犯也不需要理由,一切都只是为了“吓你一跳”。
不知是该怪世界太小,还是青柳名气太大,前女友随便看个新闻,都能获得的“最新消息”。
这似乎是我见过的最干净最简单的ex关系,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
当年绚丽烟花下笨拙的举动和朋友汽车里的打打闹闹都是若即若离的最美好状态,即便是多年后非常状态下的再“见面”也没有一丝负面情绪在里面。
青柳着实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不是每个前女友都会拼死地去引爆下水道里的烟花的,她也有可能会想要引爆若干吨TNT炸药。
一路上还有很多形形色色的帮助。
同事,家人,但凡跟他站在同一战线的,都是对他抱有一百分信任的人。
不过,我更认同青柳父亲的说法:我不是想要相信他,而是太了解他。
可不是,从他呱呱坠地到成为谋杀总理大臣的“逃犯”,为人父母的哪一步没有看到。
而正是基于这种了解,才生出了坚不可摧的信任,才会有青柳父亲爽快地一挥手,丢出一句:努力逃跑吧!
虽然有时,被人太过了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基于这种了解产生出来的信任却会在某些时刻成为你继续生存下去的最大支柱和力量。
整个片子下来,有多处重复呼应的细节。
如学生时代练舞时的摔人动作的重复出现(虽然单纯的前女友灵光一闪想到这招后还是很惨烈地失败了),老友吃薯条的习惯和青柳按电梯按钮的习惯呼应“习惯和信赖是人类最后的武器”。
青柳逃亡成功后写给父母报平安的“痴汉去死!
”的字条呼应他对父亲的回忆等等。
看似不经意的设计,却有着让人恍然大悟、会心一笑的效果。
导演中村义洋可以称得上是“伊坂专业户”了。
从07年的《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自动存放柜》,到09年的《fish story》(《一首庞克救地球》),再到今年的《金色梦乡》,伊坂小说的映画化作品中几乎有一半都是中村义洋的作品。
细细比较下,不难找出几部电影中相似的元素。
不仅是导演如此,演员方面,似乎也有所偏好。
近两年人气急升的堺雅人自不必说,外型“特殊”的滨田岳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传说中伊坂幸太郎是个连仙台都不愿出的标准宅男,但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他对当前社会的敏锐感知,这在《金色梦乡》中显得尤为突出。
拿大活人当棋子的政客们的嘴脸,为了生计劳碌奔波的工薪层,童言童语早熟又无忌的孩童,还有女艺人的等价交换与“报恩”。
也许伊坂是很“宅”,不过他宅出了境界,套用一句老话,可谓是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虽然之前被剧透了烟花的桥段,但真的看到的时候还是热泪了。
从某些角度来讲,这烟花是不是和月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管是“人间万姓仰头看”,抑或是“千里共婵娟”,表达的都是对故人的怀念和千里共此明月清辉之感叹。
黑暗中的绚丽总归是浪漫的,浪漫过后漫延在硫磺味中的孤寂和冷清却很少有人能抵挡得住。
就好像,安眠药的药效终会过去,迷糊醒来之际,如果眼角有泪,只得自己默默拭去,就像你的妈妈或是爱人之前对你做过的那样。
金色的梦乡总会有个温暖的结尾,请相信前面的路不会太难,请相信了解你的人永在身旁。
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构陷,影片却另类的用羁绊,借用主人公被人陷害为刺杀首相凶手一路的奇遇,将电影置身于一场对过往友谊的怀旧之中,纯真质朴情愫的酝酿升华,使那金色的梦乡正是用欢笑与泪水凝集的回望。
不知不觉,我们大家都上了年纪,那里便成了回不去的地方,那里是金色梦乡。
反抗或英雄主义最终像片子里这样的结果,也许是最高的治愈。
人类最大的武器,就是习惯和信赖。
虽然还是有一些细节有些不明白,不过真的很感动。
《金色梦乡》披头士歌曲其实已经暗示了影片主题:剧情高超的技巧设计这里不再悉数,只提几个暗藏了信息,如:一开始的爆炸案是有关部门经过几个月的筹划,而主角也早就被设计成小棋子炮灰了,所以他的朋友被胁迫骗他来到即将的事发地,并且车下埋藏炸药,这是要将他俩都炸死灭口的计划,造成犯人畏罪自杀,爆炸案即可顺利结案。
但意外是他的朋友没有完全妥协,他并不甘心被这样窝囊的灭口,在最后关头鼓励他快跑,只要活着就是回击,而自己被迫选择死亡。
真正的凶手影片没有明示,其实心照不宣才是影片更加有力的讽刺,那就是直到最后也不能说出口的事实,影片中所有普通人,和他所有朋友,美女明星,杀人通缉犯不惜为他杀人也要帮他逃脱,医院里一个假装骨折的流里流气的老头即使和自己毫无关系,包括自己的爸爸,妈妈,面对媒体镜头,公然鼓励孩子努力快逃。
显示了几乎每个人本能的对强权的不服和反抗。
不要被抓,加油,逃跑。
而他拼尽全力,永不妥协的努力逃跑,这份坚持的信念同样来自所有人对他的鼓励与信任,你是被冤枉的,但没办法,你能做的只有不被他们抓住,不要他们顺利得逞,努力逃跑,加油,故事的结尾虽然正义始终没有战胜邪恶,但永远不妥协,不屈服,终有一天,就像那无数冲开下水道井盖的礼花,绽放在黑暗的夜空中。
看完电影后有一大堆疑惑,于是来豆瓣看有没有人和我同样的困惑。
结果一看评分吓一跳——8.4分!
经典电影的待遇啊!
再一看影评清一色5颗星,66篇影评里只有1篇三颗星!
这是一致好评啊。
我大致看了一下大家的评价,发现许多人好评的原因在于被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和感情所感动了——我明白了!
原来是观影习惯和侧重点的不一样导致的观影体验差异。
我开始真是当做一部好莱坞式的小人物大战国家阴谋片来看的,想着片子的重点一定在于展现政府中的阴暗势力和公权滥用现象,最后以小人物揭穿大阴谋为结局。
但谁知全片重点根本不在于反派或者在于国家阴谋,而是通过表现小人物被各种小人物搭救,展现友谊、亲情、市民正义感的可贵,从而告诉观众一个道理——人间自有真情在!
所以看到后面心理落差太大也是自然了。
如果仅止于此也就算了,是我的预设不对,因此影响了观影体验。
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此片硬伤不少,而且太硬!
把印象比较深刻的罗列一下。
1.影片开始不久,首相被刺,男主被警察追,夺命狂奔……当男主终于逃到往日的死党小野一夫家里,他并没有跟朋友寻求帮助或商量对策,而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开始正常交往。
试想一个普通人在经历了被栽赃陷害刺杀首相、死党惨死车中、被警察和黑衣人围追堵截之后一头雾水的情况下如何能够镇定自若,甚至不用试着去梳理事件线索?
跑到好友家中却又不寻求帮助?
自己竟然还能大摇大摆去餐厅吃饭?
2.帮男主逃跑的快递同事为什么突然打开快递车货门,装模做样来一段文艺腔,说什么摇滚就是要简单,所以我要把你交给警察。
紧接着就是那段莫名其妙的快递小哥假作人质为男主挡枪的戏。
把人送入虎口又帮人逃出——这是有病的节奏吗?
这段戏的合理性在哪?
男主在这种地型毫不复杂的地方如何靠双腿逃出警察追捕?
好莱坞好歹还来个跳河跳瀑布什么的,这里直接就在那么多警察眼皮子底下“跑”掉了。
3.最最最大的硬伤当属惊天神车再启动,陈年废车开上路那段!
这段戏是编剧在侮辱自己的智商吗?
那辆车为什么放在那里?
为什么能放那么多年没人管?
为什么有了蓄电池就能启动?
汽油哪来的?
轮胎的气呢?
零件不会老化……只能解释为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在维修保养这辆车,一直在等待有人能买块蓄电池来给车装上,然后把维护了多年的车开走。
还有,女主为何能想到男主会去开那辆记忆里的车?
难道……原来这么多年是女主一直在维护,早就知道这车今天能派上用场呢!
唉,其他的不说了。
一部有严重硬伤又莫名鸡汤一碗碗的电影竟能得如此高分,真是无处话凄凉啊。
请问懂日语人士,1,那个樋口在车上给青柳留的字条写的是什么?
2,青柳给父母写的信的内容是什么?
3,最后小女孩儿给青柳手上盖的章,上面写的是什么?
........ ........ ........ ........ ........ ........ ........发出这帖子9年后 俺已经来到日本一年多 颇有些感慨
总体而言是一部悬疑片,但又充满了黑色幽默,不乏浪漫的元素,张弛有度,可以一网打尽相当多层面的观众。
相当的引人入胜。
不是惊悚片, 却通过恰到好处的节奏、颇具匠心的摄像角度,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保持了全片的紧张感。
影片的剪接相当妙,回闪和平行叙述的穿插,完全不是出于要挑战观众智商的目的的故弄玄虚,唯一目的是把这个故事说的精彩。
没有一个人物、一个细节、一句对白是多余的。
2小时又20分的长度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演员们都贡献了相当不错的表演。
我相当喜爱的堺雅人(《笃姬》、《放课后》、《新选组!
》、《不被原谅的搜查官》)和竹内桔子搭档主演,实在是我等影迷们的福气。
虽然不熟悉那首贯穿全片的Beetles的"Golden Slumbers",但这首歌相当符合片中的意境,制造了一种怀旧的情绪。
成也信任,败也信任。
成也朋友,败也朋友。
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经历了一切,你会相信“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呢?
评分:10 out of 10
仙台一声爆响,炸出了一个金色梦乡。
当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一边看一边心里嘀咕:这片名坑爹啊?
一部有着如此浓重阴谋论气质的影片怎么能取个这么温润的名字?
直到看到快一个小时,主人公沉沉睡去后穿插的回忆一出,我才醒悟。
原来如此。
这算是导演和观众之间的一种心领神会。
什么阴谋论,什么幕后黑手,甚至主人公是否成功逃脱,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被这个不可思议的事件重新串联起来的那些过去的人和事,那些泛着金光的回忆,那些你以为你遗忘已久却能轻易记起的往事,和那些欢笑与泪水。
这是一场不惜拉上首相作为陪葬的盛大回忆。
在日复一日办公室和家钟摆般的生活中,在上下班拥挤的地铁上,你是否有过一阵恍惚,那些曾经一起谈笑的好友,现在都在做什么?
那些无忧无虑开玩笑看烟火的日子,是否确实存在过?
那个被戏称为“嬉皮士”的过去的自己,去了哪里?
遥控飞机轻巧地一炸,主人公的人生被看不见的命运更改了方向,但他得到的却是之前人生的一次总结——自己的挚友、爱过自己的人、自己帮助过的人、在老家的父母……这些在平时的生活中散落在各地的人,为了同一个人,或付诸行动,或发出声音。
他们的光芒平时隐藏太深,此时却亮得刺眼,让小岛警官为之痛哭,让整个仙台为之抬头。
不管是老婆欠下巨债的森田,到三十岁依旧屌丝的一夫,婚后育女家庭和美的晴子,还是平凡的快递员主人公,不管他们后来的人生如何,他们在快餐店说笑的镜头是永恒的。
然后,我们还要抛下回忆,顽强地生活下去。
Once there was a way,To get back homeward. Once there was a wayTo get back home. Sleep, pretty darling, Do not cry And I will sing a lullaby. Golden slumbers, Fill your eyes Smiles await you when you rise Sleep pretty darling Do not cry And I will sing a lullaby.
靠着日文字幕和我那半吊子的听力连蒙带猜地把《金色梦乡》看了下来,还一口气看了三遍。
真是喜欢。
这个夏天见证了我对堺雅人大叔的花痴由量到质的重大转变。
这位学生时代曾被唤为“早稻田王子”,爱读书爱做饭,动不动就笑成眯眯眼的大叔一次次用他的优质震撼了我。
前些天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堺さん二十代的旧照,怎么看当年都算得上是标准日系帅哥一名。
可大叔到了三十后半才算真正红起来,剧场上年复一年积累下的舞台感顺手一迁移就成了镜头前的游刃有余。
经过时间洗练而愈发闪亮——用在大叔身上虽然肉麻却也倒贴切。
这样的年纪真是好啊,胸怀经过漫长焦虑期而凝炼出的心平气和与自知之明,没有年轻人的刻意取巧和各种“try too hard”,就这么静静往那里一站都是一道风景。
甚至连那小肚腩、厚眼袋,和笑起来眼角密布的鱼尾纹都是加分点。
都那么合时宜,分寸掐得刚刚好。
说回电影。
感性如我,判断是否喜欢一部电影的首要标准自然是看它能否充分调动我的情绪。
最好是让我笑了又哭,哭了又笑,末了在屏幕暗下字幕升起时边收拾桌上的一堆纸巾边吸着鼻涕感叹:这世上有这样的电影存在真是太好了! 能好好活到今天和这部电影相遇真是太好了! 看《金色梦乡》的时候,我就觉着自己的大脑好几次process着process着就傻了,好像一头撞进了个两难怪圈,吃不准究竟该将电影里的情节转化成什么样的情绪指令,于是只能叫我的脸整上个似笑非哭的表情,且这一整就是一百来分钟。
豆瓣上有同学总结得好:这电影的笑点和泪点是一致的。
《金色梦乡》的本子架在伊坂幸太郎的同名小说上,核心骨架是复杂缜密的人间关系,故事的全部起承转合都由此中生起。
若真要一本正经地拿把现实的尺子量这量那,很多情节其实都经不起细究,可我偏偏就自愿忽略电影里所有的不合实际,心甘情愿地被那日式无厘头忽悠着走。
只因说故事的人把这故事讲得太好了,每一步推进都铺垫得那么妥当,简直没有一个无用的镜头或一句多余的台词。
甚至都没有一刻冷场,从始至终都是闹哄哄乱糟糟的一团——回忆与现实,感动与无奈,笑与泪,一个人的命运与另一个人的命运。
最后等到的结局并非皆大欢喜,旧友没有重聚,亲人没有团圆,正义也始终没有战胜邪恶,可心里却分明觉得畅快。
想来是因为这电影达成了我想看到的另一种完满。
它借黑色幽默嘲弄了我长久以来所厌恶的:国家机器和大众媒体对个体生命的专横介入与轻视;然后用摇滚般的投入尽情赞美了我一直深深热爱着的:自由,友情,青春,还有Beatles的歌,夏夜烟花映亮整片天空的瞬间,日后成为你我间密码般的存在而当年却只是有的没的随便说着的小事。
当然还有,在全世界都好像已转身弃我而去时,有人还能给我无条件的信赖,看着我的眼睛说,我知道。
看完觉得挺吓人的,无论在什么国家,哪怕日本,上面的人都会为了达到目的而欺骗。
[金色梦乡],经典之作!★★★★
最后他放弃了原来姓名甚至自己的脸,默默地藏匿在了生活之中。她在他深厚观望时,他颤抖着不敢让她发现了自己。小人物在崩塌的世界面前显得那样无力,也只有卑微地生活下去。太精彩的电影。颤抖着按下电梯按键的部分,就是我所说的真正用了力的镜头。
一部失去节奏的电影,再好的编剧也会显得臃肿拖沓
为神马评分那么高啊?花了三个晚上才看完。哪里看出来逻辑严密了啊??这明明是一座空城!!如果"人类最大的武器“真的”是信赖",那请问它怎么会成为罪犯呢??
没读过原著看这电影会感觉差很多,,,逃的机灵点,,,变态都去死,,,这是森林的声音。。。但是,节奏太慢,动作太假,,,好莱坞翻拍请找囧瑟夫,老爹找布鲁斯·威利斯,快递岩崎找斯坦森,黄车找大黄蜂。。。
下水道烟火很酷,但导演如果打算完全抛弃“真凶是谁”这条线还不如干脆就不要扯什么直升机女,这片子不需要悬念,看朋友间的信赖就够了~
人性的点点光辉都闪耀在金色的旅程中
堺雅人,堺雅人 Whats the word Im looking for? Hmm, CUTE.
すごい!!!!!!!
始终看不进去
有点失望
结子姐姐好美丽。细节呼应的真好,“回忆这个东西,是通过同样的细节复活的”。
一头一尾构成的重逢,全然被温情感染。被千夫所指时的幸运,带着心爱的人们的信任,逃出生天吧,堺雅人演得不凡
笑死了 說惡搞JFK和TTM是其次 我想說的是 這泥馬不就是半沢直樹被大和田怒追十萬哩最後實在逃不過就易容成近藤麽 呵呵 可惜這出冷笑話既不冷也不夠好笑而且又臭又長 看著看著就不知所雲了
天啦!看看人家的青春片!居然用一个这么宏大的背景事件,来串联起整个青春回忆!太牛了!为啥我们的青春片只有堕胎呢?
单看细节都很有趣,但整体节奏非常奇怪。
烟花之美不在于绽放时的绚烂,烟花的美好在于无论它在哪里绽放,看到的人总是能勾起共同的回忆。
不能对情节安排太过苛刻,不严谨的地方不少,只是最后都不告诉我答案,还是有点不爽
我勒个去,到底想说明神马呀!日本政府真有这么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么?特警们真的这么喜欢看烟花么?整容真的从韩国普及到日本了么?无语凝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