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群书的电影履历中,有几部电影是值得被称为代表作的,一是与陈国富联合执导的谍战悬疑片《风声》,另外则是风格独特的《千钧一发》和《神探亨特张》。
今年,高导演接连两部压箱底作品上映,《刀尖》算是终结了《风声》的神话,给当年的陈、高主导之争定了案。
《三叉戟》也像《千钧一发》和《神探亨特张》的结合,无论镜头还是三个主角的表演,都带有浓郁的仿纪录片感,力求写实。
但电影又不全写实,还有相当戏剧化的夸张剧情,和年轻演员们的夸张表演,所以缝合感极强,一半写实,另一半又很像癫狂过火的香港警匪片,两种风格互相影响,结果就是异常分裂。
分裂中演员的表演也越发为难,开始还好,大家能够踏实地演绎人物,后来就被赶着只能去表达情绪硬凑剧情了。
《三叉戟》本来是人物带剧情的电影,角色个性很突出,但最后电影人物全没了,只剩符号,连带着大量文戏也成了拖累。
黄志忠、姜武、郭涛都是很好的演员,用成这样,实在可惜。
电影前半部分还是不错的,气氛节奏都算对,几个演员把老警察的味道演出来了,自然,细节也有。
路子很正,让人有代入感。
但另一边,欧豪演的反派又是漫画化的,邪魅娟狂那种,有几年台湾黑帮电影喜欢拍这种人物,《艋舺》、《角头2》里都有,韩日犯罪片里也是一堆一堆,不讲道义规矩又嗜血暴力的新一代。
这种角色一般带点神经质的变态,也容易演出存在感,可以秀演技,只是放在一部试图写实的电影里就很奇怪,格格不入。
也不是表演的问题,事实上欧豪演得还不错(当然没法跟三个男主角比),整个角色设计就是跑偏的,他的凶狠是设定先行,而且毫无逻辑。
耿小青浮夸到什么程度,出门就得带个摩托特技车队,跟个马戏团长一样。
真正需要展现实力的描写都用蒙太奇一笔带过,所以他的“厉害”是天赐的,没怎么费劲就控制了局面,很形象地诠释了什么叫“你是我的神”。
欧豪如此,会演戏的老戏骨也跟着跑偏,金士杰的演出也是高八度,声嘶力竭挤眉弄眼,像把《绣春刀》的魏忠贤又演了一遍。
反而是邢佳栋演得正常些,有点真狠人的意思。
反派抽象化,直接也导致主角们难有作为,因为对峙的格局并不成立,主演们折腾半天,最后还得靠反派内斗,高潮戏只能化成毫无看点的蹩脚追车与打斗,看得人情绪一泻千里。
你要拍动作戏可以找谢苗啊,折腾几个老戏骨干嘛呢?
主线虎头蛇尾,摇摇欲坠,偏偏旁枝末节还不少,剪辑也稀碎,好多戏都没头没尾。
四十多集电视剧的内容,感觉导演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几个主角家庭也要拍一拍,凡人英雄嘛;苦命小情侣的故事也要拍一拍,视角多元嘛;内部还要打老虎,韩庚和魏晨battle演技简直天雷勾动地火,堪称影史名场面。
然后还要拉一大堆熟脸演员和文化名人,都要几个镜头照顾到,这是《神探亨特张》的经验,一堆文化大V赶堂会,但那部电影冲突不大,认熟脸算是种调剂,也有行为艺术的乐趣。
可《三叉戟》是有紧凑剧情和完整人物的,这些无用而突兀的露脸就显得非常刻意且多余(尤其张尕怂那段唱的),就是基本叙事还没理顺,还玩起花活儿了。
高导演的作品总是有些让人一言难尽,想法有,亮点有,商业中还透着点作者性(当然不多),但很少能交出规整完整的作品,他的风格似乎更适合电视剧,观众没那么挑剔,也逻辑上的瑕疵更包容,而被话题和尺度所吸引。
好在导演似乎不缺投资,手头的本子很多,大多也都是他擅长的警匪题材,有的是为自己证名的机会,这部拍砸就拍砸吧。
三叉戟讲的是三个志同道合的警界老炮合力破获一件巨额金融大案的故事,在这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幕后黑帮要挟、下套、暗害亲人等遭遇,同时面临着局里不同势力的阻碍,即便中间有利用、有信任危机,但最终他们还是因为心中坚持的正义而摒弃前嫌,合力将这背后盘根错节的势力挖了出来。
客观来说这是部推崇江湖道义的片子,但整体叙事太粗浅,没有将这破案过程中的细节体现出来。
角色演绎也有用力过猛的感觉。
之前老谋子同样类型的电影《坚如磐石》在审核条件艰难的情况下,依然能把故事中的跌宕起伏呈现的很生动,这一部就没有这种感觉。
🎉 整体感受:叙事较为普通 🎑喜欢的场景:海底的集装箱 🕴️演员表现:演习用力过猛 🎬导演水准:套路太老了
是谁让高群书出院的,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都有责任!
刀尖上的时候就该把他轰回去的,也不至于再拿出一个三叉子再把大伙儿恶心一遍,虽然是早就拍完的,千刀万剐也得顶着上,能圈点是点,但是挣这个钱还没有挨骂的觉悟,跪着要饭还闲路人给的少,就很下头。
就最近几年这种电影,扫黑啊,除恶啊,石头啊什么的,就很拧巴,别管导演的咖位大小,就看着很想拍进去很多东西,很有想法,很想深挖,又小心翼翼,又不敢把东西拍全,总在颤巍巍的试探,或者我再说直白点,剿匪的胆子没有,但是借着剿匪的名义敛财的胆子有,而且很大!
所有的什么真实啊尺度啊都放宣传片了,正片就剧情稀碎,结尾草率,靠着几个戏骨硬撑出一部剧。
被骂了就拿光腚出来背锅,再放出几段删减版片段证明,至于剧本有没有精心打磨,谁知道呢,你说有就有呗!
再一说,你们这些个老油子这么多年不知道哪些玩意儿播不了?
你们比屏幕前的普通观众清楚的很哩!
又想不被毙掉,又想凸显自己的高度,又想敢为天下先,又想站着把钱挣了,又想得观众的口碑,又想不得罪大人物,反正这么多年我只看到《子弹》做到了,别人拍的么,恕我直言,都是垃圾!
『三叉戟』改编自同名小说,按原著众多的角色和事件,影版最佳选择应该是拍成几部曲,硬压缩成一部的结果就是主线不明、支线杂乱,主角团黄志忠、郭涛、姜武、欧豪的前世今生都没能交代清,就更别提金士杰、韩庚、魏晨、邢佳栋这些配角了,每一场戏都给人一种很“赶”的感觉,加上几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外号,更加让人看的一团迷糊,相比下来还不如重刷一遍2020年的剧版了。
【5或6分】
就在5月24日当天,我们国内院线共计有近10部国内外电影上映,其中国产电影中最令人期待的是《三叉戟》。
国外电影方面《盟军敢死队》和《母亲的直觉》是《三叉戟》需要直面的竞争对手,不过最终《三叉戟》凭借绝对的优势获得了上映首日的票房冠军,但票房也仅有可怜的500万。
说到《三叉戟》这部影片,其实还是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的,2020年的剧集版就收获了不错的收视率和口碑。
其实著名导演高群书早就想要把这部刑侦同名小说拍成电影,所以在剧集版上映之前,他就已经完成了电影版的前期拍摄工作。
历时4年的时间,这部电影版《三叉戟》终于登上了大银幕,与广大观众们见面,但往往失望大过期望。
不过为了保证影片的质量,高群书亲自参与编剧工作,黄志忠、姜武和郭涛担任主演,韩庚、董勇、金士杰、欧豪和魏晨等人客串出演。
总体来看影片的台前幕后的搭配都是不错的,那么影片实际的表现怎么样呢?
乍看海报上的“老炮儿热血番,不服就干”几个醒目的大字,本以为影片会是畅快淋漓的热血之作,不料却哑炮了。
140分钟的时长,向观众们讲述了一个支离破碎,不伦不类的故事,打着写实噱头的高群书似乎想要表达很多想法,可惜的是他的一腔热血变成了一锅粥。
片中黄志忠、姜武和郭涛出演的三位精英老警察,从头至尾除了打架斗殴,并未显示出有什么过硬的本领,倒是满身的痞气和城府痕迹严重。
而在反派们的塑造上,似乎又回到了香港电影多年前的古惑仔时代,低智商的互殴和斗狠,完全没有跟随时代的步伐。
并且片中每个段落之间的衔接脱节严重,没有做好铺垫,即展开故事,导致故事情节交代不清。
往往第一波观众们的口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本片来说自然是烂俗口碑占了主流,所以即便是这部影片至今在院线挂了近一个月,累计票房也仅有惨淡的2890万。
这般票房数据是完全对不起高群书的名号和三位主演实力的。
很不友好的是,高群书在去年执导的电影《刀尖》和今年推出的电视剧《猎冰》口碑皆是烂俗占了主流,如此下去这位名导的影视之路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END】
首先,我是因为关注黄志忠所以得知此电影的。
此文是我作为电影艺术爱好者第一篇影评,没啥章法,诸位见笑。
首先是这个引入啊——在公安局门口那波聊天算是尴尬的。
相比之下,挟持者观感好于姜武好于黄志忠(黄的服装也拖后腿),虽然那位演的是一个失控的傻子,但呈现出来就是更平实,更生活。
当然,台词的问题。
那几个蹦来蹦去的昵称,有点太不口语,我说的是自然化的口语,听着别扭。
一上来镜头像橡皮糖一样贴着主角,主角光环这就焊上了,实际上,这个时候不需要突出他们。
焦点是局长,是匪徒,甚至是群众(顺提∶狙击手就位了群众离那么近,闹呢?
),这才是生活。
细节特别重要,尤其是纪实题材(小说改编也一样,主体依旧是纪实,比较好的案例是《烈日灼心》,军警一家,老段身上士兵突击的底子让他真的能塑造出伊,也真的像个武职,当年三黄蛋含金量是够的,反正郝蕾女士颁奖的时候应该是并没有为难,实至名归)。
不过郭涛的状态倒是延续了同烈日一致的合适,是一个体制内那个位置,那个家庭状态下的中年人形象,很稳地立着,带几分松弛。
韩庚出场并没有让我感到节奏跳脱真实,适度。
年轻的警员,表演合适,几场戏让我眼前一亮。
说说服化道。
看不出时代的造型是虚浮的,虚浮在近三十年的历史中,开场十分钟后完全不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哪片地方,也不知道发生在什么年代,不是说一定要明确这一点,但是如果不明确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那就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自设的时空观——显然没有。
就比如黄志忠身上的印度风衣领的衬衫,小混混的衣着和发型是这三四年的感觉,而剧情又像是二十年前。
主角们穿着看起来是十年以内的人,而酒店前台女服务员穿得像是九十年代,穿着当代衣服的人说方言,服务员普通话标准得可以去播音,这就很不协调,至少我有此感。
电影可以有一点时间性暗示的镜头,让观众有个概念,虚构但明确的概念,比如车挡风玻璃上车检的标,可惜没有见到。
服化道的无力和失焦会使这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在带入性和真实感上天然失去一条臂膀。
镜头逻辑——乱。
单拆开来中规中矩,但是关键不在于三秒好,十秒好,一分钟好(蹦迪女孩和被搭讪那里的一分钟,妥妥的坏节奏废镜头),而是为什么它们被这样设计,连缀成十分钟,连缀成上半场,是怎样一个组织?
逻辑是怎样的?
想让观众怎么体验?
不能只有局部没有整体啊,散乱,散乱,还是散乱。
散乱的整体框架会导致单个镜头的破碎。
无序的暴力,无因无果无牵涉,并不是观众的期待,也不是电影的运作逻辑。
我是边看边写的,上面那段刚看到镜头从ktv出来,邢佳栋再次出场。
首先,能让我边打字边写那么大段,可见方才那段叙事的苍白无聊。
说会儿邢佳栋,鬼哥。
性格很鲜明,一出场就立住了,不展开讲了,但是提一句,不喜欢电影把警察执法描写得那么不规范(好几个角色都是),作为警察子女,我的生活经验里可不是这样,他们身上是有煞气,但不是匪气。
对比欧豪,其实我一直认为欧豪直到今天都没有真正入门,入演员或者说表演的门,至少,我认为不如韩庚、魏晨。
开会那段,其实我觉得不得不说,魏晨衬托得黄志忠有些许油腻,而相比之下,郭涛可谓依旧清澈,姜武可谓依旧俏皮。
黄志忠无疑是很优秀的演员,但很遗憾,此处我不能护短,我实话实说,太多习惯性的设计了,就显得演,而且,看出演就会拉低表演水准,大屏幕上尤其是。
至少,我感受不到对这个角色本身有什么加成。
他优秀的部分我不在此提及了,欣赏一个演员必然是被他的表演和塑造的角色打动过,但并不代表,对他的每一个角色我都要叫好。
姜武和邢佳栋,棍和鬼的巷会。
鬼的前据而后恭,此角色设计出厚度。
这电影缺乏一点儿节奏感和美感。
有时候,节奏产生美,有时候美张开节奏。
纪实不排除美感,不然要镜头干什么的?
有些过激,有感而发。
不是说这电影没有美感,但是当下让我感觉不够美了。
还有,人物太多了,没必要。
这不是系列电影,不是漫威,不是哈利波特,不是三体,没有基础世界观和群众认知托底,枝叶太多了,就像没有修剪枝丫的果树,主次不分,争夺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散漫了结构的电影,长不出甜果子。
谍影重重把故事讲得环环紧扣不需要多少个角色,不是吗?
看到半场,情节散乱,没有高潮也没有节奏上的推进,至此已经可以归结一句话,本作讲故事的方式并不引人入胜。
现在镜头是刚抬了一分钟的四大天王,金士杰出场。
老爷子确实是天然反派圣体,角色越文明,反角加成越高。
明明本该是天然悬疑圣体的电影,却没有一点儿悬念,人物正反阵营一开始就能分个七七八八,剧情的推动那样平淡,编剧的处理反正没让我尽兴。
意味不明的暴力冲突不少,补全关键剧情却要靠口述,这不能说是好的电影表达。
这不能区别于文本载体,让人感受到电影艺术的五感齐鸣,这种操作属于是自拍杆架无人机了,根本没飞起来。
一句话,没有发挥好工具或者说电影作为传媒介质的作用。
关注的是故事,是人, 不是情绪,情绪是被前者张拉出来的,情节到了,冲突到了,情绪自然能够打破第四面墙。
全片无意义且无力的暴力、哭泣、晃动、跟随太多了。
最后,讲讲高潮部分,最后半小时的观感。
从……热血高校式械斗算起吧(并不存在拔高的意思,就算单看这段,也从各方面比不了)。
韩庚和魏晨的对手戏那里不行,比前面差,当然,主要是剧本问题。
郭涛又和反派吃饭,让我发问:除了吃饭,不能是别的一点儿场景吗?
泡个脚,或者看个海之类的,让画面和观众不那么无聊也许也没那么难吧?
吃饭,很生活,可是电影,不是还原生活。
吊诡吗?
我们得承认,电影艺术是艺术,艺术也是术,毕竟需要设计。
多言无益,如果结尾没有惊喜值得一叙,我就到此为止了。
剧情已不重要,因为观感就是让我作为观众来说,不重要。
欧豪,黄,姜三人械斗。
反正不是我想看的东西。
不是我不喜欢暴力,纯纯是没意思。
打啥呀,特警呢?
组织呢?
不知道,反正不是我们国家办事儿的方式。
信服不了一点。
我期待的经侦,至少有点儿卢麒元探讨的问题的含金量吧,不知怎么的,成了和改开后我们真实的经济生活没啥关系的走向了。
至于打斗戏,不管是两个人三个人还是一群人,从李小龙到昆汀甚至三池崇史,都告诉我们,美很重要。
当然,熟能生巧,巧也是美,比如跑酷祖师成龙老爷子。
该艺术不艺术,该生活不生活,这个帽子不单扣在这部电影上,通病罢了。
《三叉戟》已阅,无惊无喜,平平之作,7分都是挽尊了,在五星评价体系里,真的够不上四星,因为四星就至少是“良好”了。
总的来说,硬伤在剧本,服装,演员们的表演总的来说只是不加分,并没有明显拉胯的。
当然,导演总是最终责任人。
最后,非常欣赏黄志忠老师这样爱岗敬业不休假的工作精神和工作状态。
老黄现在五十几岁,正是闯的年纪,请继续进组吧,我也继续期待下一部。
高群书导演的新作《三叉戟》刚上映了,这回讲的是三位即将退休的警察的故事。
他在16年前导演的《千钧。
一发》,也是讲即将退休警察的。
然而,16年过去了,高导讲故事的水平咋还不升反降了呢?
01人物塑造单薄——为了英雄而英雄《三叉戟》中的三,指的是三位即将退休的警察——“大背头”崔铁军(黄志忠饰)、“大棍子”徐国柱(姜武饰)和“大喷子”潘江海(郭涛饰),这三人因各自的专业能力和经验,被合称为“三叉戟”,三人在即将退休之际,被卷入一桩涉及数百亿巨额的洗钱大案。
影片中三人的设定为惩恶扬善的英雄,但是在人物塑造方面,这“三叉戟”加起来,还比不上《千钧。
一发》中的老鱼一人丰满。
“大背头”沉稳,“大棍子”耿直,“大喷子”机智,但这老哥仨,都是一张标签贴到黑,自始至终,都看不出来心理上有什么层次和变化。
特点突出,不代表就非得标签化。
三人经常重复的一句话就是“干就完了!
”这当然符合了他们嫉恶如仇的警察身份,但是人物塑造不能靠堆数量,再多纸片人,也堆不出一个丰满形象。
是人就有软肋,影片也表现了三人的软肋,反派打伤了“大背头”的父亲、“大棍子”的相好的、“大喷子”的老婆,这三次手法基本一致,只是演了三遍。
而且都是在“三叉戟”没料到的情况下,反派就动了手,那老哥仨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啊。
这样的处理不仅过于雷同,也展现不出更深层次的复杂性。
对比而言,《千钧。
一发》中的片警老鱼,却拥有比“三叉戟”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工作上兢兢业业,但生活颇多坎坷,上有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下有复员待业的儿子,老婆也下岗在家,全家的生计都靠老鱼一人支撑,生活的拮据逼得他还得去凿冰捕鱼补贴家用。
因为略懂点炸药知识,常被临阵点将去处理炸弹(由于该市当年曾是日据城市之一,因此解放后当地有大量未引爆的地雷和炸弹残留)。
《千钧。
一发》中老鱼刚排完一颗雷在老鱼的警服下面,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普通的儿子,一个普通的丈夫,一个普通的父亲,一个普通的片警,他有充分的理由不往炸弹前面凑,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去剪断引线,直至最后一次被炸成重伤。
让老鱼成为英雄的,不是他排掉的嘀嗒作响的炸弹,而是他每一次向着炸弹靠近时,心里的恐惧和矛盾,这样的英雄才是真实的英雄。
02 矛盾失焦——说好去屠龙,怎么变成了踹狗?
除了人物单薄,情节也略显幼稚。
在反派的设置上,也找不到重心。
按照电影情节,最后的大反派,应该是政委楚冬阳(魏晨饰)的岳父——因为后面“大背头”说这个案子“通了天了”。
但最后的高潮部分,却是“三叉戟”大战耿小青(欧豪饰)。
耿小青再厉害,不过是一个小弟众多的、挺能打的小混混,而且他伤害的也都是其他小混混,当然伤害其他小混混也不对,但是相对于“通了天”的政委的岳父来说,危害性可是小太多了。
这就好比,电影告诉观众,山里有一条危害四方的恶龙,口喷烈焰、刀枪不入。
“三叉戟”说:“幕后水深,就干他们!
”然后本以为三位老哥上山去打恶龙了,没想到他们却在村头踹黄狗,回来扔给观众一条死狗,然后说“恶龙已被干死了”……最后的高潮,竟然是让观众看了场武松踢狗。
03 情节漏洞、剧情尴尬剧情方面的漏洞,“大棍子”的特点设定就是人头熟,可是他却不认识黄毛和耿小青,要是这两人是新来的也就罢了,可是耿小青最后说了他一直潜伏在黄友发身边好多年了,这么久了,“大棍子”还不认识,属实说不过去了。
除了漏洞,有些剧情也很尴尬和冗余,似乎是为了展示而展示。
黄友发惩罚手下的女助手,故意把开水倒到她手上,就是为了体现黄的残忍吗?
毫无必要。
还有老鬼拔光黄毛的门牙,就是因为黄毛打了“大棍子”吗?
也是毫无必要。
我在《毛姆笔下的月亮:何为生活的意义?
》中提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深海冰山,作者写出来的文字,只是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另外还有大量的信息在水面之下,需要读者去体会。
电影文本也一样,有些信息是需要摁入水下的,在叙事的过程中再逐渐释放。
上面几个场面为了展示残忍而展示残忍,生生拖慢了叙事。
总之,有看《三叉戟》的时间,不如翻出16年前同样是高群书执导的《千钧。
一发》,那里面才是真正的警察,片警老鱼才是真实的英雄。
姜武粉丝,冲着姜武去看的,没看过原著和剧版,只看了影版。
本就没报什么期待,看之前的预期跟之前姜武老师的《扫黑决战》水平差不多,觉得这种老套的主旋律故事能正常呈现出来就行。
可尽管我对这电影预期是六点几,看的时候还是被这电影烂到了。
估计评分最终五点几四点几那样吧。
电影本身两颗星,因为它起码是主旋律三观正常。
还有就是粉丝滤镜多给了分,见谅。
姜武老师说这电影有劲儿,确实有劲儿!
这电影大棍子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在《永不回头》里演的王朝东,一个黑道大哥,没进监狱而是成了快退休的老刑警版本的王朝东。
我是特别吃姜武的颜值的,特别喜欢王朝东跟李保田老师演的老头,那部剧刷了很多遍还是能让我落泪,推荐大家去看。
跑题了,说回姜武这电影里的演技。
姜武老师演技不用多说,是极好的。
但是导演把戏剪得稀碎稀碎的毁了这电影。
以大棍子女朋友重伤住院,大棍子坐在地上伤心痛哭的戏来举例,总共放出了两个大棍子痛哭的镜头,加起来总共也就五秒左右,留的时间实在太少,根本来不及让观众沉浸在这种悲伤里面。
五秒之后就镜头一切,继续推进情节,继续向观众输出密密麻麻的信息点。
这种情况充斥在整个电影里。
这电影节奏太烂了,剪辑也稀碎,作为观众我看这电影的感觉就是很累,信息一个接一个特别密集,可这些信息很多都没用,可以直接删掉的那种无用信息无用戏码。
导演根本没有在电影中给留出观众休息的时间,一股脑地灌一堆信息给观众。
这电影多的不只是信息,还有多余的角色。
作为编剧跟导演,将角色精简合并是基本功吧?
正派反派都有好几个无用的多余角色,直接删掉都行,比如那个黄毛混混和他女朋友、包贝尔那个角色、韩庚演的那个角色、那个反派老头的女秘书啥的,统统都可以合并或者删掉。
电影中角色过多,每个演员都想露脸,导致了节奏稀烂。
无用剧情过多,可能也是想尽量保留书或者剧的一些情节和设定吧,但在电影中因为时长就该删掉一些才合理。
既然是电影三叉戟,讲的是三个老警察的故事,就该用一个多小时两个小时着力塑造三个老警察和两三个反派角色,不能既要又要还要,那最后结果就是什么都没有。
最后,期待姜武老师几个月后上映的《731》,我觉得这电影都有可能超越姜武老师之前的《天注定》等优秀作品。
片名:《三叉戟》演员:黄志忠、姜武、郭涛、欧豪、韩庚、董勇、金士杰在线播放平台:🐧剧情: 1.不符合逻辑。
一个黑帮老大,在某市盘踞二十多年,涉及洗钱金额几百亿。
就这样的一个组织,藏匿的几十亿现金随随便便全程没人看管,就被三个要退休老警察不费吹灰之力全找到了。
就这样一个老大,手下小弟折磨人手段狠辣,不眨眼,一听说三个要退休老警察一查就害怕?
那合着之前黑道盘踞二十年都没人查过呗。
手段通天能影响到公安市局副局任命的老大,紧接着就被小弟抹脖子了……前面一直在渲染老大有多牛逼,包贝尔被抓了也不敢说,只告诫警察水深,背景通天。
结果这黑帮老大,最后被欧豪饰演的耿小青拿刀架脖子时候,那畏畏缩缩样子差点儿给小弟跪下……这里真的是看的极度心理不适。
2.情剪辑稀巴烂。
这个剧情左一截右一块儿的我根本连不上。
陈都灵饰演那个女生,一开始以为是好人被小混混调戏,还很有血性上手给人一巴掌,紧跟着小混混找到包厢两方头头儿对打。
以为陈是陪酒女没想到是黄毛女朋友,后面又一闪被黄毛老大劝告趁早分手。
再就一个镜头似乎她是专职帮助黑帮勾引官员和她上床,然后拍视频用来威胁官员的。
紧跟着就视频网络曝光,她割腕自杀。
整个就很割裂搞不明白。
3.人物形象刻板化。
全剧里坏人就差在脑门子上贴四个大字:我是坏人!
生怕一出场观众不知道他是坏人。
欧豪演的小混混说自己二十年隐忍潜伏在老大这儿当牛做马,可他嚣张的不行整个人像精神病一样。
摩托车拉人分尸,最后还整一个冷兵器五十刀决斗。
二十年前就说一枪击毙二冬子了,二十年后还在这儿拿刀决斗。
咋滴,要退休的刑侦警察不配枪呗。
通天的背景,结果抓了个小混混.....推荐理由:这个电影给我感觉特别像三个中间男人幻想焕发新春,找回年轻时候的激情。
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没别的就为了那口气儿。
所有东西都自动降级降智。
但是整体反应了当时e租宝的原型,也算是揭露真相了吧。
文/梦里诗书 三个老警察的宝刀未老是《三叉戟》最为核心的部分,然而从电视剧到电影,作为导演的高群书却并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怎样去取舍,以至于只能用快节奏去压缩原本的故事,然而这样的压缩使电影既失去了焦点,也没有铺垫好人物群像,凌乱的剪辑,苍白的人物,毫无逻辑可言的展开,都令观众如坐针毡。
《三叉戟》的故事本身并不逊色,这一点在电视剧中已经得到了印证,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曾经在《东京审判》和《风声》中对如何塑造群像人物有着一定水准的高群书,这次居然拍出了这样一部在人物塑造上完全失控的作品。
从成片来看,电影仿若就是将原本的电视剧选取了关键情节后的压缩剪辑,过多的支线被生硬的加塞到了电影中,而这些支线能看出是想让整个故事变得足够跌宕起伏,但实际上对电影根本没有多少帮助,只是使故事变得凌乱不堪。
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三叉戟”组合之间深厚的情感关系,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默契和出生入死的情谊,是电影情感的基石,然而因为繁杂的支线与角色,分散了电影的焦点,以至于电影过半,反而让人不禁疑惑于这个所谓的“三叉戟”组合,他们之间是否真的有感情存在?
电影完全没有建立起兄弟间那种长久形成的信任和对警察职业的信仰。
走马观花的角色,核心人物铺垫的空洞,使观众根本无法感知到角色之间的情感纽带。
除了人物上的诟病,将电视剧生硬压缩成电影后,《三叉戟》剧情有一种明显在“赶”的感觉,一条线索尚没有展开,便匆匆了事,这导致电影越到后面,其所做的不是引人入胜,而是在看导演完成一个个作业,草草了事的剧情,几乎没有逻辑可言,这样赶工所完成的东西,自然完全经不起推敲,既感染不了观众,也使电影在伊始塑造的权钱交易,在后段越发显得如同儿戏般,失去了真实。
《三叉戟》的败笔归根结底莫过于,电影不是请客吃饭,不是说来了多少演员参演,晒出了导演在影视圈的深厚人脉,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相反,对于一部本该聚焦于情感、以故事为核心取胜的影片来说,所谓的客串也好,友情出演也罢,都只是锦上添花,而当导演本身水平不在,不仅浪费了众多优秀演员的精湛表演,更使得电影剧情变得如同乱麻一般,毫无章法可言。
在有着一个好故事和演员阵容的情况下,电影却拍成了如此俗套烂片,这无疑是导演应负的重大责任。
正如一把锋利的长戟,若其锋芒尽失,即便拥有十叉,也不过是徒有其表,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好几年之后影版居然上映了,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过审有补拍,最后决战喷子直接缺席,但是也没说有啥事,感觉是不是原本要走书里那个结局。其他的最大问题就是剪辑太碎,要不是看过电视剧想理清楚这个发展的太快交代的不细的故事估计有点难。谁能想到原本担心的韩庚尤其何杜鹃基本没拖后腿(戏份少),拉胯在了平常表现还行的魏晨身上。。。三星半。
剧版挺喜欢的,但这拍的真不行啊,昏昏欲睡
我的天哪,这也能叫电影吗
怎么评分这么低,会不会品呀
警察办案讲究公正严明,这种公正是大公无私的公正,也是对己对友的公正。洗钱案最终牵扯出幕后大鬼,是三叉戟为老友报仇的初心促使,同时也是健全的法治社会的必然结果,论迹不论心,心迹终归一。
头回见到给刀附魔的黑社会
案情关联出场人物特别多,还都有外号和本名,弄得特别复杂,如果化繁为简一些观感会更好。动作打戏都是剧烈镜头晃动+快速剪辑,看不太清具体动作,总之是一片混乱大打一顿。纯爷们戏,几位主演我还都挺喜欢的,可感觉性格塑造都雷同,尽管外号不同,行动和思维方式都差不多。“三叉戟”总冲在第一线,专案组其他支援不见踪影。有些台词配音可能是后期追加的,比如强调多次的“全程开执法记录仪”,可没见到谁戴着。影片最后结尾彩蛋在三叉戟的合影里又加了个年轻警察,可真没看出年轻警察起到什么作用。
终于看到了这部同名改编电影,首尾剧情神还原,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尾。
哈哈,反派全靠内部斗争,宝剑突然显出利锋,人人走路带风,以及这真的不是抹黑吗?
比预想中的要好看太多,三个老戏骨把场面稳住了,前面相互配合联手破案的过程观感不错,但从中间开始节奏就有些莫名其妙的开跳,欧豪饰演角色本该更加出彩的,可是却在情感爆发的转折点上十分潦草,当然更多的是剪辑问题,黑恶势力里邢佳栋的气质很不错,除了给棍哥下跪那一段,虽说只是个小头目但比金士杰饰演的幕后老板有说服力的多,结尾棍哥兄弟团大战欧豪机车队的部分像极了老炮儿。
当黄有发被宣告死亡的那一刻,这个电影的主题就从扫黑除恶降级到报私仇了。所谓的体制黑幕,深层大佬再怎么挖也没有了意义了。过度的给一个打手剧情,基本上就是给人耍帅,而忘记了这个电影主体是三个老而弥坚,坚持正义的普通中年人而已。尚且不提过度混乱的剧情,三个男主几次互相说着豪言壮语,坚持自己的话语,我感觉不像是真情流露,更像是互相吹捧。 只能说最近的一些高导演的作品,有一点拖拉群众基础,不切合实际了
其实还不错,就是为了突出主角,然后有的地方就有点扯,尤其是结尾的打戏,嗯,就是难以理解。但是我愿意给这些熟悉的老面孔打高点,毕竟演技是没问题的。尤其是给老鬼多一星,天知道我多久没看到他的戏了,真的好久不见了“伍六一”,甚是想念你呀!
好看的剧版为什么影版这么难看?就问你!高导,三百亿你拿了多少?
在喝个饮料就40块钱的深圳看了场10多块钱的电影。看完就知道票价为什么卖10多块了。
黄有发老伴道出真相的时候才是最破防的。
还行吧,没那么差。
看完电影《三叉戟》:还是没讲透,大概率是因为不敢讲下去了,经侦剧,人狠话不多、社会乱、延续下来的仇恨、复仇,因为钱、为了义,老炮合体,天下无敌,一个20年的局。
剪辑吧,还是很有腔调,但是我怎么都没有想到最后是肉搏,也浪费了这么好的演员,不得劲
其实倒也没有那么烂,继续日记标记该片小小的挽救了一下我的电影院生涯。倒也没有那么电视剧感。很难不联想到三大队。自己真的是太贪心,太忙。没有那么强的组织能力。
好看,好看,特别好看,主要是主题曲特别好听,我喜欢看,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