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侯大师,也不是贾科长,金棕榈给了并不算最热门的《迪潘》。
今年参赛的法国片多达五部,《迪潘》勉强算矬子里的将军,就导演雅克欧迪亚本人作品横向比较,《迪潘》也难说是他最好的电影;但时机就是一切,在一届略显平庸的戛纳,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迪潘》胜出,似乎也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安全的选择。
《聂隐娘》略嫌老辣、《索尔之子》过于青葱,《龙虾》失之机巧,《卡罗尔》又显太工整——和今年戛纳其他几部热门比起来,《迪潘》的故事通俗晓畅易于接受(评委会那么多美国人……),同时又抓住了移民融合、战争创伤、底层挣扎等多个得分话题点。
有意思的是,过去十年中,法国电影三次把金棕榈留下,从《墙壁之间》到《阿戴尔的生活》再到《迪潘》,无一例外地都是移民背景的故事。
这显然是法国时政的映射,也成了法国电影索取话题深度的一条捷径。
电影《迪潘》的片名来自于影片主人公名字,迪潘是斯里兰卡泰米尔么猛虎组织反政府武装军一员,在战争中失去妻儿后借用他人身份偷渡来到法国,和他一起来法国的,还有因借用身份走在一起的临时妻子雅丽尼和临时女儿伊拉雅。
在巴黎远郊街区,迪潘以街区看门收信清洁为业,逃离战火的他寄希望能将这个临时家庭运转下去,但事与愿违,迪潘一家无可避免地卷入帮派斗争。
影片不紧不慢从迪潘忍辱偷生展开故事,却以结尾商业感十足的“以暴制暴”迎来高潮。
曾是战争英雄的迪潘试图融入新生活,忘记自己丧妻失子的过去,影片人物细节刻画生动,在获取移民身份时迪潘编造理由“曾是记者的最政府寻求政治避难”,同族的翻译没有翻成法文而是直接对他说:“这个理由被用烂了,换一个”。
因为微博薪水不足以支撑全家生活,迪潘在劝雅丽尼也去找份工作同时,自己也兼职走街小贩,把荧光猫耳朵饰物戴在头上也毫不介意,这质感十足的细节,正来自导演雅克欧迪亚亲身见闻,“生活中没有人会去关注这些人背后发生了什么故事,而我非常有兴趣去探索”。
虽然是以迪潘名字命名影片,但电影几乎以迪潘和妻子双线视角展开,和迪潘全片爆发前的隐忍比起来,“妻子”雅丽尼的情绪要丰富得多,她被打发去做社区保姆,没想到服务的是黑帮小头目的父亲,她和黑帮小头目之间的互动是推动影片进程的趣味点所在。
两者身份背景相差悬殊,却因某种微妙共通的“身不由己”感而彼此牵连,雅丽尼在过去生活文化中,很难体会到来自男性世界的尊重和肯定,这些竟然在这个危险分子身上得到满足。
与此同时,她和迪潘间又从临时夫妻发展出某种相濡以沫相爱相杀的情感。
全片情感浓烈、细节丰富,在移民新生活的日常中呈现巴黎远郊社区的全景,故事推进缓慢却张力十足,全程保持了某种“危险即将发生”的压迫感。
雅克欧迪亚的影片离不开“暴力”与“爱”两个主题:讲述爱的时候,伴随的永远是不知如何表达的粗鲁蛮横,而呈现暴力的时候,又满满皆是温情。
迪潘不安的梦境里,反复出现故乡大象的特写,透光阳光树叶的大象目光柔和安逸,应和影片“流浪奔波”的主题,而最后一场绝地反击的暴力戏,迪潘在一片烟雾中提枪上楼,雅克欧迪亚用俯角近景把这段危险的复仇拍得诗意十足。
剧本扎实、表演细腻、影像冷峻、南亚风情的音乐也让人耳目一新,雅克欧迪亚在一个讨巧的题材里做了稳定的发挥:事实上,这不是他第一次关注移民话题:《我心遗忘的节奏》女主角是亚裔(背景是中国人,说的却是越南话…),《预言者》是北非裔的监狱风云,到了《迪潘》,雅克欧迪亚的视角则转向泰米尔人。
和同样着力移民题材,拍摄《阿戴尔的生活》的阿布戴·柯西胥不同,雅克欧迪亚家庭没有鲜明的移民背景,这让他作品保持了某种客观的冷静,视角平稳而不滥情,但也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出身,让他每部作品都以皆大欢喜作为结束,《我心》双宿双飞、《预言者》出狱就是出头,《迪潘》的故事同样收束在略显梦幻的家和人兴一片祥和中。
作为一部金棕榈的作品,还真是有点儿温暖得不像话。
可是呢,管他像话不像话,这就是今年,第68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电影了。
在大热的《预言者》屈居评委会大奖、上部口碑不错的《锈与骨》一无所获、空手而归之后,惊喜不足的《迪潘》爆冷登顶,这枚金棕榈算是授予雅克欧迪亚半个“终身成就奖”吧。
因着政治避难的由头,迪潘终于逃到了法国。
但是,这名为“田园”的郊区,隐藏着毒品交易的暴力与混乱。
迪潘真的能逃离故土的战争与枪炮,开始新的生活吗?
魅蓝色的光从黑暗中浮现,兜售着廉价的儿童玩具,巴黎市区街头,迪潘躲避着警察的追捕,艰难谋生。
看门人的工作看似安全,可是对面大楼中进行的毒品交易,如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他们的生活。
突发的枪战,吓坏了雅丽妮,她决定离开。
此刻,迪潘不得不做出行动,守护自己的生活和“家人”。
那条白线,正是迪潘最后的底线。
车库中,鬼魅的暗红的灯光之下,迪潘独自坐着,似乎又被昔日屠杀的噩梦萦绕纠缠。
他唱着家乡的歌谣,奋力而迷醉。
远在异乡,怎不思念故国?
可是,我的爱也仅止于此。
曾经的战友找到迪潘,希望他能在法国募资,购买武器,运回祖国。
但是迪潘拒绝了,于他而言,战争已然终结。
面对战友的殴打,迪潘只是忍受。
那首歌谣,悲怆的曲调,亦寄托着迪潘对故乡的思念和再也回不去的悲哀。
时常,梦中会出现一头行走在雨林中的大象,那是故乡的象征,也是流浪者的精神皈依。
不论走多远,看到它就会心安。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甚至血腥。
为了解救深陷包围的雅丽妮,迪潘重新拿起短刀,砍杀冲锋,回到战场。
只是,此时的战场不再是分裂混乱的祖国,而是和平欧洲大陆上的巴黎近郊。
最后,导演还是用明媚的阳光和完美的结局抚去了流浪的不安与战争的创伤。
迪潘抱着同雅丽妮的孩子坐在草坪之上,享受着质朴真切的家庭之乐。
但愿如此吧!
但愿流落异乡的流浪者真的能重拾幸福,寻回梦中的白象。
影片可以从两个符号和一个转折来剖析。
两个符号分别是大象和手枪,而转折恰恰处于影片放到一半时,大象也分别在男主角到法国和男主角下杀心的时候分别出现。
这让整个片子的结构显得非常工整。
大象影片里用女主祈祷的场景来表达大象这个意象的含义:象神。
神在欠文明社会一直都是人们用来对抗现实世界的随机、混乱和痛苦的唯一办法,同时,神也是绝对的、上位的、超越的存在。
人类只能用蝼蚁般的态度来面对神,这也导致了神的至高无上的不可思辨性:无论我的命令是什么,无论我说的是什么,那都是真理本身。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象神就像指挥亚伯拉罕屠杀自己儿子的上帝一样,是一种无可反驳的、不讲道理的至高存在。
理解了这一点后,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来象神在影片出现两次的作用:第一次出现,代表着男主还没有被文明世界感化,依然保留着斯里兰卡战争时的野蛮和坚定信念——这里的野蛮和坚定信念并不是贬义词,而是指男主内心对于战争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绝对信任:就像相信象神一样,我的杀戮,我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更伟大的目标,都是为了我的绝对信仰。
而第二次出现,是在男主陷入帮派火拼,以及遇到“上校”时。
上校的巴掌让男主陷入了犹豫——这是任何流浪到欧洲的落后国家的人都会面对的挣扎,那就是究竟要彻底对自己的过往进行扬弃,拥抱西方世界的所谓“文明”,还是返回自己的家乡,只当这种“文明”是一种令人颓废的“温柔乡”?
男主陷入了纠结与彷徨。
与此同时,象神再次出现,男主选择了自己的信仰,放弃了所谓的“文明”,再度回到了野蛮。
可以看出,象神的两次出现分别暗示着男主尚未脱离野蛮,和男主重新回归野蛮。
手枪手枪是暴力的典型符号,并且通过每一次扳机的扣动,完成了对每一个人的异化:无论是在斯里兰卡的内战,还是在法国的帮派火拼,每个人都通过手枪把自己的敌人人格化,从而造成了生灵涂炭的局面。
但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是,一个人内心真正的痛苦和不可能性根本没办法通过符号化——击碎这样的方式来得到解决,手枪看似提供了一个解决通道,但这个通道最终通向的依然是虚无和缺失的骗局,因为你用手枪杀死的并不是你内心真正的敌人,而是你活生生的同胞,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灵魂。
男主看似在支配手枪,实则在火拼中是在被手枪支配,训练有素的他依然会在杀人后觉得后悔——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和上校的对话里表达了他并不想继续战争了——因为他保有人性,但手枪,暴力的符号却一直困扰着他,遏制着他渴望和平的无意识主体。
虽然最后男主通过女主和孩子保留了良知,得到了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但影片所起到的警示依然很多: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象神和手枪,到了张力爆发时,我们又该怎么做?
在过去十年内,雅克·欧迪亚成功跃升为当代最广为人知也最出色的法国导演之一。
2001年他凭借《唇语惊魂》获得国际关注,2005年又拍摄了可圈可点的《我心遗忘的节奏》。
但还是2009年的监狱史诗《预言者》令他真正享誉全球,该片不仅被奥斯卡提名,还荣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风头一时无两。
2012年的《锈与骨》依然好评如潮、拿奖拿到手软,并且由于当红巨星玛丽昂·歌迪亚加盟,他获得了更广泛的受众群。
然而导演这次的新作却有些追本溯源的意味:一部小成本电影,一帮十八线演员,和一个全新的主题。
如此说来它的成功可能也并非偶然,这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杰作,也是欧迪亚迄今为止最有力的作品之一,保持了他一贯的高水准却少了以往的缺陷。
也许片尾最后几分钟要另当别论,但我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本片由雅克·欧迪亚、Noé Debré以及托马斯·柏戈恩联合编剧,后者还曾与导演合作过《预言家》和《锈与骨》。
故事始于斯里兰卡,一个叫雅丽妮的女人(Kalieaswari Srinivasan饰)要为年轻孤女伊莱娅(Claudine Vinasithamby饰)寻找容身之处。
她们找到一个几乎素昧平生的男人拿到了新护照,三人一同乘船前往法国。
他们都是泰米尔人,是居住在斯里兰卡的少数派民族,过去一直为独立而抗争,然而他们的抗争在2009年惨遭战败。
而这个现在叫做迪潘(Antonythasan Jesuthasa饰)的男人,则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退役军人,从前受任于泰米尔猛虎组织。
这个临时拼凑的家庭在法国被批准进入避难所。
深受战争和妻儿之死折磨的迪潘,住进一个受毒贩控制的破旧住宅区,并做起了看门人。
雅丽妮也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她负责照顾当地的帮派大佬卜拉欣(樊尚·罗蒂埃饰)的残疾叔叔并为他做饭,而伊莱娅则必须要适应在异国新学校的学习生活。
他们都努力想往前看,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但当纷争再起时,迪潘决定不再忍让。
欧迪亚从不吝于在影片中刻画多元文化,但《流浪的迪潘》是他第一次直面殖民体验,而这也为影片赋予了新的元素。
斯里兰卡在电影中出现得很少,但推动全片发展的却正是主角们对它的思念与对新生活的希冀,而在描绘这一场背井离乡的旅途时,影片也表达得极为详尽又情真意切。
片名其实有些不准确,因为电影关注的是主角三人,而非只有迪潘(遗憾的是,尽管饰演伊莱娅的新人演员表现非常好,她在后半部分戏份比较少),但由于背负着最沉痛的过去,迪潘是最渴望能融入法国文化的。
而雅丽妮则不那么情愿了,毕竟她只有26岁,却突然摊上了年长的假丈夫和孩子,还要磕磕碰碰地学一门新外语。
两位主演都非常优秀,而且相对来说都算是荧幕新人:饰演迪潘的Jesuthasan是位小有名气的作家,而饰演雅丽妮的Srinivasan则是首次进军大荧幕的话剧演员。
他们略显青涩的演出却仿佛一个轻描淡写又浓墨重彩的姿态,让电影仿佛也拥有了鲜活的心跳声。
假戏成真这个桥段容易让人想到《美国谍梦》,但片中描绘的爱情甚至远比《锈与骨》更加真实可信。
电影既保持着欧迪亚式原始的生命力,又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为悲悯和有人情味儿的一部。
首映后的轩然大波表明影片最后一段尚存争议,也就是迪潘为保护家人奋起反抗的一部分,导演选择了一种自己更为习惯和更加保守的拍法。
我对此倒没有太大异议,毕竟这个转折出现得也不算太突兀。
随着电影渐趋尾声,那种覆水难收的紧张氛围越来越浓,而迪潘奋起保护这个临时家庭(即使她们可能并不需要帮助)的决定也并非毫无道理,因为他曾痛失妻儿却无能无力。
也许是欧迪亚拍摄的手法有些太极端了,所以才会引起这些争议,但这对于电影和角色本身依然是妥帖的:迪潘逃出一个战场,转身却又踏入了另一个;而增强这一幕的视觉冲击,也使得观众对此举能更加感同身受。
当然,尽管如此,我也承认结尾部分是全片最大败笔,它太过整齐,看起来一点都不走心。
此外,本片在视觉和声效上无不俱佳。
新锐摄影师Eponine Momenceau贡献了几个本届戛纳最有纪念意义的电影画面,电子音乐人Nicolas Jaar的配乐也同样可圈可点。
这就是欧迪亚的鼎盛之作,他摒弃了《锈与骨》中为求深挖人物内心而用力过猛的矫揉造作,而选择了一种极为人性化、甚至显得温情脉脉的世界观,于是,我们就迎来了这部今年在戛纳大放异彩的作品。
众生皆苦,何以为家 《流浪的潘迪》2015年金棕榈最佳影片,当时还想不明白为什么这部影片会力压《刺客聂隐娘》夺魁,现在看完这部影片后,或许能够服气。
这部影片故事通顺流畅,又抓住了法国包括整个欧洲的命门热点——战争难民,加上其他影片较以往戛纳电影都略显平庸,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潘迪》在这一届平庸的戛纳似乎理所当然的胜出了。
这部影片并没有刻意的渲染压抑悲伤的格调,甚至还有一点温情的氛围,但是这却是我看过的最让我感到压抑的电影之一,那种感同身受的压抑让我有点喘不过气来。
男主人公是斯里兰卡内战中失败的一方,女主和小女孩是因为战争流离失所,失去亲人的难民,三个人为了得到政治庇护假装组成了假的家庭,尽管破绽重重,但办理手续的公职人员还是见怪不怪的默许了他们的谎言,仿佛在这个大地上每天都发生着这样的事情。
他们终于辗转颠簸到了法国,这个离家万里的地方,成为了难民寄居在法国。
对在法国贫民区的三人的各方面不惜笔墨的刻画,表现,是这部电影最让人难受的地方,流离失所,远渡他乡的无所适从,无法融入,被当做异类排挤的自卑以及战争留下的难以抹去的心理创伤,都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三个人可以说是整个中东难民在欧洲寄人篱下的缩影,也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如果没有战乱,哪怕有一点点的希望,谁愿意离开故土,谁愿意来到异国他乡,寄人篱下,受尽白眼和屈辱,人们都看到了难民疯了一般的涌入欧洲,但是谁又能看到难民潮背后的无奈与辛酸。
纵使电影刻意地减少这些负面的表现手法,纵使他们一家人再怎么其乐融融,我还是能窥见他们心中的悲哀与痛苦,那是时间无法冲淡,笑容无法掩盖的悲哀,最让人难受的是这些事情真实存在,甚至比电影中刻画的要悲哀数十倍,这让我想到了《1942》中河南逃荒难民的那种绝望,那种让人无力的悲哀,这是导演再怎么刻意美化,刻意掩饰,都无法抹去的,人类的共情能力尤其是对悲剧的共情,是难以想象的强大。
再回到影片,与《小偷家族》家庭结构类似的组建家庭,本就应该是各取所需,毫无感情可言的,但是与众多母爱泛滥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先动情的竟然是男主,这个杀人不眨眼,对烧毁几座学校觉得不值一提的军队机器。
事实证明,战争创伤最严重的其实是军人,最容易对战争进行反思的也还是军人,他也曾有过美好的家庭,但是他的家庭却在战火中支离破碎,而造成这一切的,在男主看来,是他一手造成的,失去了才愈加珍惜,所以当他死里逃生的时候,当他再一次有机会得到家庭的时候,他想好好守护家庭,他想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去他妈的战争,去他妈的政治信仰,老子只想好好活着,所以当军队再次找到他希望卷土重来的时候,昔日狂热的战争分子的他拒绝了,所以当黑帮的存在威胁到他的家人时,他选择了与黑帮决斗来守护自己的家。
结尾突然的黑帮决斗让整个电影到达了所谓的高潮也在教父式的开头中戛然而止,或许说,整部电影都是性冷谈,在极其理智的视角下让我们感受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最后的戛然而止,或许只是对难民们无尽的苦难的一种理想化的解脱。
战争一旦从潘多拉魔盒中被释放,带来的永远是平民的无尽的苦难,终生皆苦,无数个潘迪都在流浪着,或许也早已倒在了途中,他们是谁的父亲,谁的丈夫,又是谁的儿子?
他们何以为家?
他们只能流浪。
(中东难民问题是欧洲人自食其果,他们挑拨战争,也吃到了战争的恶果,难民把欧洲搞成什么鬼样子大家都有目共睹,所以不要再装圣母说什么要收留难民,难道你想让中国的某个城市变成巴黎?
变成柏林那样?
我是同情难民,但是我坚决反对像欧洲那样无条件的收留他们。
) —— 观《流浪的潘迪》有感 2020 3 26 张浅止
为什么说生命宝贵。
假若发现了火星上有生命存在,且不说这生命是人。
火星上有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
没错,这世界很多问题根本不必我们个人去思考,欧洲难民在战火和逃离的路上,每天都有生命消失。
但思考,便是死之前可以做的一些事。
在我们构造出的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复杂世界,似乎任何一处都可以成为我们生命消耗的发力点。
表演各种发疯的神态,做出极致好吃的蛋炒饭,说出很多地道方言的脏话看到所谓的文化,研究一个当时并无实用的数学公式。
当时只是被吸引,而后他死了。
可能是死在逃离的路上或是其他一万种死法之一。
我们在死前做一些事,或是别人已经做过可依之模仿改善的事,或是去走似乎没人走过的路。
只是为了证明我们存在过,感受过这个世界的一些。
迪潘从猛虎战士的全队覆灭,到逃离斯里兰卡的求生之路,在法国做一个毒品交易楼的隔壁做看门人时,他爱上了这位一起逃难的假妻子。
爱情,激发出他身体的力量,如同小马哥,在最后的枪战中让观众惊叹。
留得一个暖暖的ending。
既然来到这里,似乎你总得做点什么。
那些why why why,就像抛到了外太空寻找生命的检测器,未必都有回应
我,名叫迪潘(Dheepan),出生在斯里兰卡。
青年时代参加泰米尔反政府武装军,致力于建立泰米尔人的独立国家。
一次与政府军的武装斗争,家人均被杀害。
我因此流离失所,在斯里兰卡无处容身,只得流亡法国。
我找到一个同样无处栖身的女人和孩子,假扮成一个业已“消失”的家庭,引渡到了法国。
我一定要开始新生活,远离那个罪恶世界。
一开始,我在巴黎街头卖小饰品,因为收入不够生活,我托朋友物色新工作,在巴黎郊外的黑帮区当一名看门人。
一家人艰难度日。
“妻子”,(就是与我一起来到法国的女人,在法国我得这样称呼她),一开始抗拒陌生环境,躲在家里不愿外出。
在我引导下,才开始慢慢融进异国现实,在一位残疾老人家里当保姆。
却不曾想到,这个老人正是该区黑帮头目的叔叔。
因此,我将再次卷进枪械争斗中,这与我的初愿相悖。
女儿(我也得这么称呼了)上了一所巴黎的移民学校,一边学习新语言,一边融入新生活。
但我发现,妻子的抗拒比女儿来得尤甚。
在外面,我们是假扮夫妻;在家里,也是:她不让我碰触。
一开始,我对她没甚感觉。
之所以需要她,是因为我要逃离家园,我对她没有肉体上的欲望。
但渐渐地,我对她开始产生爱意。
爱妻的离世让我倍感孤独,也许这就是部分的原因:她可以成为爱妻的替代。
但她对我没有感觉,这是事实,几次示意都吃了闭门羹。
直到有一天,做完保姆工作回来,她像丢了魂魄一样。
晚上,我们第一次睡在了一起,这让我感到满足,多日的殷勤终于结出了果实。
(在这儿,我得先插一句,这件事背后的原因虽然我至死也未知悉,但在生前如果我能知道,我也会理解的。
她把我当成是黑帮头目的代替,正如我把她当作爱妻的替代一样,两不相欠。
)因为这份爱,我更加积极地投身新生活。
我们是一家人,我爱我的妻子,也爱我的女儿;我要给她们幸福。
看门人的工作虽然辛苦,但能换来一家人的幸福,因而也是值得的。
虽然我居住的这片区域,黑帮纷争严重,枪战时有发生,但谁能想到,会被妻子直接撞上。
那一天,妻子带女儿购物回家,遭遇到交火事件。
可能是故国的战争记忆再次浮现于妻子脑海,等我第二天下班回家,发现女士衣物被收拾一空,立马就明白,她大概是走人了。
还好我跑得快,不然她就真的就坐上去英国的火车,“逃之夭夭”了。
为了留住她,我用白面粉在家门外的开阔平地划出了一块停火区,让这帮混蛋们少来骚扰我们。
会来骚扰的不只这些,曾经的从军经历也不断令我陷于失常状态。
在梦中,我经常看见一头大象,还有斯里兰卡美丽的丛林景象。
我没有想到梦中的这些故国画面其实是一个预兆,几天后,我就被叫去见当年从军时的上司,他也流亡到了法国,正组织募捐购买武器的欠款,再次发动政变。
我因为向其表明弃战的决心,而讨了一顿猛打。
在我的杂货室,我再次陷入疯癫中,故国的音乐麻痹了我。
如果没有她,我真的很有可能再次卷入战争。
但为了她,为了我们这个家庭,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会有更好的生活等着我。
所以那天,当我接到她的电话,说工作的地方发生了枪击事件,让我赶紧过去。
我的本能被焕发了,我要去救她。
我单枪匹马地进入那片硝烟弥漫的战场,事先引燃汽车后座,等到我进到建筑里,汽车就会爆炸,到时着火产生的烟雾将弥漫整座住宅楼。
我在烟雾的遮掩下孤军奋战,救出了妻子。
也救回了她失落的心。
现在,我们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英国。
如果有任何想了解斯里兰卡现状的西方人士,以及看完电影后想与我交流的朋友,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我会随时查看,并择要回答。
三个陌生人走到了一起,为了生活下去,成立了一个家庭。
没有复杂的剧情,没有猛烈的情感,仅仅是在这个生生不息的人间下,相互扶持着走下去。
影片从死亡开始,以希望结束。
虽没有到目的地伦敦,在命运的拉扯下,在法国街头开始了新的生活。
以斯里兰卡战乱背景、移民融合话题,与黑帮类型混合,在走向阳光的慢镜头和象鼻神的梦境中具有象征意义。
影片的核心冲突真实,而结局梦幻,给社会以讽刺。
家庭梦的苦涩让他们自饮冷暖。
使得颤抖而孤独的灵魂用力相拥。
影片讲述三个互不相识的斯里兰卡难民为移民法国伪装成临时的家庭,电影细腻的表现了移民的文化隔阂,社区暴力的泛滥,尤以颇重的笔墨刻画三位角色由利益凝聚亲情的情感转折,高潮时的黑帮火拼更是如嗑猛药般迷幻而诗性,合家欢式的多余结尾拉低整体质量,且将复杂的移民矛盾归罪于社区暴力免显得流于形式,顶着戛纳金棕榈的王冠,实在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在豆瓣上看了些许长短评,其中夹杂着许多对电影肯定之中的失望,昨天看完电影之后感觉也是如此,而《流浪的迪潘》作为去年的金棕榈,难怪很多人认为去年的戛纳金棕榈是近十年来最平庸的一次。
《流浪的迪潘》是一部关于难民逃往巴黎避难的故事,电影因此怎么也也绕不开讨论社会对难民的态度问题,导演欧迪亚很讨巧地为它包装上了厚实的社会关怀的外皮,不巧的是这恰恰成为了电影最大的问题所在---俗套,猜透了社会的态度,电影能够呈现出来的深度瞬间跌入谷底。
撇开这一层外包装,我尤其欣赏欧迪亚在刻画一个流浪者内心恐惧的细腻和用心,也许这与一个内心敏感,立场等同的人相关联,透过电影能够窥探到一个人在新环境中的恐惧。
相由心生,这是我在电影《东北偏北》认识的一个新词,迪潘一家由于来到新环境的所有遭遇产生的恐惧流露于表面。
迪潘代表的是好奇的恐惧,两栋对立而时的楼房,之间仅隔了一条马路,迪潘接到的提示是不得随意进入自己对面的楼房,这一禁令让恐惧得到释放,他会选择在夜里窥视对面,当好奇的他看到对面车人络绎不绝时,恐怕有一种惶恐的不安。
妻子Yalini代表的是怕生的恐惧,她竟会以为弄错了信箱的顺序而哭泣,可见恐惧给她带来的伤害,这样一个娇弱怕生的形象,当她背带往工作时,连一条恶狗还在欺负她。
与迪潘不同的是,Yalini真的来到了对面的楼房,她的工作让她顺心了不少,后来她还产生了久违的幽默,投入到性体验之中。
女儿lllayaal代表的是胆怯的恐惧,她会在校门口要求Yalini能不能像其他母亲一样亲她一下,会害怕陌生的课堂而躲入父母的怀抱,还会因为枪战而几乎崩溃,lllayaal代表的这种恐惧在学生群体中最普遍,所以不奇怪有人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当然,迪潘这一家代表的好奇,怕生,胆怯的恐惧,对于所有人都会有很强的体会。
电影名为《流浪的迪潘》,有人认为这一片名不是十分准确,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只要我们将迪潘一家细心对比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家中被给予社会关怀最少的就是迪潘,女儿毋需多说,接受教育的福利肯定会改变她的身份,而妻子就如我上面提到的,她或多或少都在其工作中收获了快乐,即使她后来失去了工作,但她已经有能力跨出流浪者的身份。
迪潘似乎还活在流浪者的世界里,他时常会关注斯里兰卡的内乱,他甚至还没摆脱反对军的控制,更无法在工作中找到出路。
迪潘,是电影里与流浪关系最深的人,他就是一流浪的迪潘。
不是要以难民的身份寄居在外国才是一名流浪者,流浪者也绝非仅指某些失去可以依偎的家园的人,我们在成长的每一个进程都扮演着流浪者,新环境,新语言,还有那流浪者该有的恐惧,《流浪的迪潘》,是真的拍出了这样的一种恐惧。
戛纳还是喜欢踩热点
确实比去年金棕榈弱了一个档次。
异国军人,伪装的家庭,本以为来到了天堂,无异于换了一个浅层的地狱。黑夜给了你们黑色的皮肤,你们为何不沉溺于黑夜。白日给了白人更多的白粉,他们却更加黑暗,于是,黑夜不再黯淡,将白日斩落,通往另一片黑夜
前半段夫妻二人关系表现的微妙并有层次,但是后半段非得要上升到战争,冲突,家与国,显得力不从心
政治性远大于艺术性。戛纳变成了柏林。
难民新移民面对文化冲突,语言,寂寞各种不适应,镜头摆位拍摄手法前面一直都很稳,到结局风云突变虚幻无比,很讨厌不实在的结局。
虽有悲悯,但很别扭。三人空有关系而无真情,导致男女主的火花还没有女主和法国男来得激烈。导演以一个再次搭建的家庭如何融入法国文化社群为引,结果只让人了解到法国青年多么不良,难民们如何发奋图强,噗。
金棕榈的口味,不知所谓
类型片,电影节定制片,nothing new but well directed.
普通。
那个英国移民广告的结局是怎么回事
想拍类型片就别藏着掖着了
操你妈的能不能好好讲一件事
【2.5】前半段想书写难民题材没什么意思,连动力都没搞清楚吧。反倒后半段转往类型片上靠拢,烟雾中前行,实在是有劲。但话又说回来了,拍这片到底是想说什么?
回不去的故土,说不完的乡愁…没有导演的其他作品好,也受不起金棕榈,相比之下还是心疼了侯导和海因斯…#first西宁镜像流动的故土
三星半。拿金棕榈是理所应当,不是因为它最好,是因为它很适合拿奖,题材占优,剧作工整,叙事得当,节奏流畅。人物塑造稍微弱掉了,故事包裹了人。在各方面都不错的情况下,还是少了点戳心窝的点,以及最后结尾的处理莫名其妙。
单调到可怕,无聊到发指。故事转折太生硬,人物塑造太刻板。前半段家庭日常琐碎不断想要突出情感却只像个傀儡,后半段的蜜汁黑帮突然火并更显平庸。结尾甚至直接把法国当斯里兰卡一样拍,毫无征兆和明确原因的乱打一通,玩大了不知道如何收尾就随意结束。最水金棕榈之一无疑。
不知道怎么评价这样的电影,有难民的主题,有战争有家庭,最后讲述的是一个异乡人在他乡的窘境。有很多的镜头语言,就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真正有感触的地方其实没有。 20171211
印度裔不配移民!
戛纳电影节啥时办成柏林电影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