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郎启波在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去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里,中国2012年的流动人口达2.61亿人之多,数量逐渐上涨。
在这一群体里,“北漂”一族更是早负盛名,作为中国首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独一无二,加之资源集中使得这里成为追梦者们机会最多也是失意最多的城市。
余治林导演的电影作品《北漂鱼》将故事主角锁定选择北漂群体,全景呈现了追梦者一路走来艰辛的历程,还有在追梦过程中的坚守、拷问和自省,作为流动群体里特殊的一群,北漂一族的履历无疑早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并极具标本意义,无论你身处何方,这故事里你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些曾经的不堪的回首又或者是闪耀的瞬间荣光。
我不想也不会去试图论证本片是否多么精彩与好看否,但我很清楚这部电影已经触动了自己,和我一起观影的人们在影片结束时的掌声,足够说明这部电影的情绪击中了不少人的心坎。
我一直在想,这样一部电影里,是否就是导演自身亲历或见证的故事,创作和表达的诚意绝对真实存在着,尤其在各种商业大片的包围中,《北漂鱼》给人的感觉如果一股迎面扑来的芳草清香,独特且倔强地出现在你的视野里,让你痛并快乐着。
这是一部投资不大的电影,没有一线的明星和偶像,更没有庞大的叙事和虚无,但也恰恰因此是一部以小见大的电影,这其中蕴含的情绪更是当下中国漂一族的影像写照。
要强调一点的是,尽管很打动人和励志,这也绝非是一部煽情和催泪的电影,相信导演的出发点也不是这样,我更愿意理解为这部电影其实是导演为自己和更多追梦的人代言的电影,是从另一种角度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文学和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的“第二历史”,便是要提供给他人从被粉饰过的“正史”之外找到厘清时代的真相和本来的通道,电影这种体例的艺术形式同样承载了这样的功能作用,即便是那些华丽丽的主旋律电影,也都在见证属于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他们的丰富恰好是无论他们多么正面、反面及中立和无为,都在其作品里标记了时代的特征,那些不可能抹去的烙印和蛛丝马迹最终成为流逝的时间里最有力的佐证。
像《北漂鱼》和我此前极为喜欢的王竞导演的《我是植物人》等等现实题材的电影作为第二历史的记录更为有效和有力。
不得不说的是,《北漂鱼》在技术处理上的瑕疵多少让人感觉有些缺憾,惟愿导演今后的作品能继续脚踏实地,继续让梦想照进现实吧。
标准的北漂生活应该是怎样?
感觉这个问题就像问标准的感情生活应该是怎样一样。
如果有一个标准就好啦,就可以权衡一下自己生活的处境,幸福与否。
因为发自内心地感觉不到幸福与希望,所以需要一个参照物,告诉自己一直有。
如果以电影《北漂鱼》中所描写的北漂生活以基准的话,至少我们应该感叹这个城市对我们的厚爱。
原本我是这样想的,至少与北京土著没有什么区别,朝九晚六打工而已。
但再仔细一想,其实影片中的角色同样生活在我们周围,是我们的朋友或者我们自己。
剧照师并不是多么糟糕的职业,剧组总务也不是,老板、明星更不是……如果将观众所处的状况与环境放到电影中也会是灰色调的,沉闷慌张的,尽管为着所谓的梦想努力却不见希望的,对“家里人”来讲拿不出手。
总之,搞笑喜剧的《北漂鱼》拍出了黑色的泥土味道的绝望。
《北漂鱼》故事并不复杂,围绕大龄北漂剧照师余小宝的女儿突然要来北京看看爸爸的“大导演”生活为主线,打破寻常生活展开一系列故事冲突。
如何在女儿到来时,为她展现自己完美的大导演生活,身为区区剧照师的小宝只好求助各路朋友。
我们都清楚,患难是验证日常情感真伪的标准。
真情禁得起考验,假情则一触即散。
求人办事儿永远比想象中还困难。
影片细节描写出“求”的过程,透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演出着一幕幕百态人生,也让观众了解到电影华丽的背后剧组的日常生活。
秃顶的暴发户对电影一窍不通却干着指手划脚企图染指女演员的勾当;狗仔记者一心想着从剧照师那里套到一些大明星挖鼻屎抠脚丫的照片,当然最好还是女演员和男导演有染,哪怕只是照片上看似有染;片方永远在拖欠工作人员的劳务费,借口永远是未来好多活儿还能介绍给你;而群众演员,被明知不着调的人忽悠着干着明知不靠谱的工作,一面混口饭吃一面期盼着有天或许能成为真正的演员挣点儿大钱。
《北漂鱼》演绎着剧组周边“活着”的故事,难能可贵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妥协亦有坚守。
虽然全部如此,这不现实。
女演员可以使美人计却绝不是要失身于暴发户;剧照师可卖工作照但绝不是会危害当事人利益的;片方拖欠工作,或许真的只是无奈之举;那群众演员的包工头,虽然是个二流子,但也是个有着一腔热血对漂友的纯爷们儿。
整体来讲,影片热热闹闹,有故事有真情有煽情更有个圆满的结局。
虽然在节奏的处理上还有加强的空间,但在观影过程中某个不经意或许还能够触碰到你内心的某个敏感点,毕竟都是生活。
而对于影片的整体基调呢,我个人认为人无论做哪行哪业,首先不能够自己瞧不起自己,如果有理想就向着理想努力,哪怕曲线实现,也不要有太多抱怨。
就像《中国合伙人》中两个出国的人,我个人欣赏苏梅比孟晓骏更多。
文|苏筱兀。
到2012年底北京已拥有两千多万常住人口,其中将近一半为外来人口,他们在这个城市寻梦、造梦,拼搏着,有失败也有成功,凭着个人的努力不断试图拉近现实与梦想的距离,他们是北漂者,他们原本不属于这个城市,却又跟这个城市紧密相连,难分难割。
即将上映的电影《北漂鱼》,通过对几个北漂人漂在北京生活的追踪和放大,在嬉笑眼泪中完成千万北漂人对曾经艰辛生活的集体回忆。
剧中导演并没有将“北漂”概念化、笼统化,而是以40岁北漂寻梦人余小宝(姜峰饰)毅然离开家乡来到北京闯荡作为起始点,通过女儿突然要来北京看已自成自己是著名导演的余小宝为矛盾焦点,余小宝寻求身边北漂朋友的帮助,如何有惊无险的完成女儿看爸爸拍电影心愿,成为故事的核心,电影从这里徐徐展开的是诸多北漂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有情感纠葛,有喜怒哀乐。
电影笑点密集却又毫不刻意,余小宝追债时跑坏了鞋,帮人看地摊时被城管抓,卖明星照时和娱记动手,看似是趣味十足的各色笑料,真正尝过漂泊苦楚的北漂人泪腺定然会被触动。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余小宝坐在狭小的合租屋里梦想着导演梦实现时的喜悦,被现实中房东催逼着讨要为数不多的房租而击的粉碎。
在他身边同样为着理想而饱受现实摧残的北漂族大有人在,他们住地下室,吃最便宜盒饭,期望某一日能跃过龙门,所有的疲惫和艰辛落在身上,无处诉说,只有坚持。
细节永远是故事的生命线,本片许多细节都细腻真实又感人心怀,导演必是对此下足了功夫,在此不详述,观众且可在观影中细致体味。
诸多配角的北漂轨迹用黑白片段闪回的手法,简洁明了的道出人物之间关系及相识的缘由,角色们所有摊开的生活经历,会有更多后继者不断重复,像鱼一样密集的北漂人都在找属于自己的龙门。
多少人曾站在这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里困惑,城市很大,大到让人迷路,城市很小,小到无处安家。
无疑余小宝的质朴、纯真、善良又执着不屈感动了戏里戏外的很多人,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情味和良好品质给这部原本话题沉重的电影带来了更多色彩。
窃以为本片也以质朴写实风格见长,见惯华丽花哨,这反而更使人沉寂回味。
很多北漂人选择了北漂这条路,坚持是主动力,就算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就算路途艰辛前路未明,仍一步步从现实跨向梦想,当曾经在地下通道里唱歌的旭日阳刚和西单女孩走入大众视野,发生在他们的不是传奇,是漫长坚持之后的梦想成真。
对于北漂的你我来说,现实距离梦想究竟有多远,《北漂鱼》并未也无法给出答案,它给的是淡淡又暖暖的力量,给的是一束柔光,表达的是一种理念:北京就在这里,舞台就在这里,梦想在手心,现实在脚下!
做电影的,有这么几种人:电影是工作,混口饭吃而已;电影是生意,投投资,赚赚钱;电影是艺术,是美术、音乐、文学等的集合体,电影人即艺术家;电影是工具,主创用它来表达自己的理念、观点;电影是梦想,主创自由翱翔,任意畅想,除了他自己,没人知道他在搞什么;电影是游戏,是玩票,主创随意发挥,任意挥洒,没有条条框框,更不会规规矩矩。
5月15号看的点映,电影之后主创见面会上,导演余治林和大家交流时,透露片中主人公的原形可能就是他自己。
他是北漂一族,在各种剧组混过饭,做过制片人,拿过电影奖项,做过专题、栏目,然后,拍了这部《北漂鱼》。
发现没有?
他把上边提到的各种类型的电影人占全了。
在电影中,画面、音乐、文学等各种元素相互穿插叠加、闪回交织,,非资深影迷,理解起来可能稍有难度,再加上这是点映版,导演把素材都剪进去,显得线索较多,织体复杂。
现场一些观众就提出类似问题,导演回答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提出意见,听听大家真实的反映和想法。
看得出导演还是很有诚意的,现场提问不厌其烦。
片子的质量确实算不错,这么少的预算拍出这种效果,比一般所谓大片不知强了多少里地。
电影的主题相对简单,一不小心就会拍成脑残片,而这部片子就很尊重观众,没有把观众当弱智,而且导演也不故弄玄虚,没有让观众云里雾里。
大家随着剧情哭,跟着人物笑,一部电影看下来,尝遍了人生五味,最后升华到所谓“中国梦”的中国典型价值观,现在全国“做梦”,这个主旨立意还是很合时宜的。
我给打了四星,一星给编剧、一星给导演、一星给“梦想”,一星给不坑爹的诚意。
还有一星为什么没有给?
因为投资太少了,少到连宣传经费都没有,可以预见本片票房不可能大卖。
希望正式上映版可以减掉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枝节,导演野心大可以,但炫技稀释掉主旨就划不来了。
最后严正声明,本人不是五毛党,本来打算严词诅咒我非五毛党,但后来一想,五毛党和小姐一样,只是职业的一种,职业不分贵贱,没有必要对他们恶语相向。
再者说,这五毛钱大爷还真看不上。
所以爱信不信。
那为什么有人非得写影评?
非得图个钱么?
献给“梦想”,致“我们没有成功的导演梦和电影梦”!
“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失去”,每当听到汪峰的《北京北京》,都会在北漂者的心湖激起惆怅的涟漪。
在人流车流不息的中国首都,北漂一族追逐形形色色的梦想,经历着命运的坎坷风霜,品尝着人生的五味杂陈,生活造就了这一族群特有的情感。
而《北漂鱼》这个小成本喜剧之作,堪称是一部送给北漂人的心灵鸡汤,温暖着那些梦在北京屋檐下的外来客,治愈那些受伤的北漂灵魂。
很久以来,北漂题材的影视剧,不是贩卖白领男女感情那点事儿,就是兜售金领创业者的成功之路,完全体现不出北漂人生活具有的艰辛困苦。
但《北漂鱼》把镜头瞄准北漂群众演员这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真实的生存状态,显得接地气又充满人情味,很容易引起北漂一族的共鸣。
影片讲述了一个谎言引发的北漂人的集体互助事件。
无钱无地位的大龄北漂余小宝对女儿慌称自己是电影导演,面对女儿要来京看望的突发情况,当着剧照师的他想方设法求助众多北漂友人,绞尽脑汁要把自己装扮成“导演”,不使谎言被戳穿。
而在此过程中,意外的搞笑事件接二连三出现,弄得他焦头烂额、叫苦不迭……影片虽然没有大腕明星,但演员都表演的十分到位。
影片还胜在镜头语言独特、故事真诚感人,那些丰富的细节也令人赞叹。
而且,片中的笑点十分密集,搞笑的场景连绵不断地出现,观影时乐得人前仰后合。
尽管《北漂鱼》充满生活化的笑料妙趣多多,但影片最打动人的却不是幽默的台词和滑稽的肢体动作,而是对北漂生活非喜剧的诠释。
影片对北漂者生活中的无奈与纠结,迷失与坚苦,都有着细腻的刻画。
本是剧团台柱的大圣,假扮猩猩之母来赢得收入;龙套小演员李晶晶为拍戏,时常被钢丝绳高高吊起;还有那个卖着成人用品的美眉被当做风尘女,遭受着人们的误解。
片中闪回镜头不断的穿插出现,在忽高忽低、或激情或忧伤的背景音乐陪衬下,写实般地展现着北漂人的生活群像,表现着他们生活中的曾经品尝辛酸与喜怒哀乐。
最让难忘的是一组镜头,当属余晓宝回忆过去的往事,以及很多北漂者男男女女在居所的四处搬离和工作的四处奔波:蜗居的阴暗地下室,春节前给家人打电话,站在北影厂前等待剧组招工,大排档的吆喝喝酒,大桥下的彷徨走动。
笔者也是北漂者,这些历历在目的镜头,让我感同身受。
影片没有刻意催泪,也不是坦露出北漂者的伤疤,来博得同情分数,而是带有极强的励志色彩。
片中的余晓宝片虽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在漂泊中品尝苦涩与辛酸,但依然不放弃追逐电影的梦想。
片中的所有北漂者,也都同他一样,虽走得艰辛,但依然行讲在通往梦想的路途上。
就像这刘欢歌里唱的那样:心若在,梦就在。
影片所要表明的,正是北漂是能够装满调味瓶的酸甜苦辣,北漂人就在酸甜苦辣的漂中痛并快乐着,对梦想执着追求。
笔者自认为,影片的片名创意或许来自于《庄子•大宗师》的一句话“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
其意思是两只鱼搁浅,互以唾液湿润彼此。
剧中的众多北漂者的行为绝对是这句话的最佳注解。
这些北漂男女们,不管地位尊卑贵贱,还是贫穷与富有,都齐心合力地帮助余晓宝,使之成为冒牌导演,编造一个善意的假想,使他的谎言不再女儿面前露馅。
而影片显现的,那种北漂人在困难面前相互温暖的生存真谛和相互搀扶的真心情感,令人心中充满了暖意。
6月18日在标放看的首映。
首映式搞得热热闹闹,又是武龙又是跃龙门的。
导演的片前阐述也颇有诚意。
但有诚意并不代表这就是好片子——一部落魄北漂青年要骗她的女儿自己的导演的故事本身是挺好的,但故事从始至终都没怎么表现骗女儿的过程。
而是把大量的笔墨分散在六七个配角身上。
而导演又试图让每个人的前史都讲清楚,不时就运用闪回、慢动作、变调色这样的技法来抽取配角们的前史,这让人分不清故事的主次。
每一场戏都拍得不错,但场与场之间的联系则实在是太弱了。
于是观众只看到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在瞎忙活,主角自身在整个片子里根本就没起什么作用,全是他的朋友作为外部力量推动故事的前进。
甚至到最后主角找不到女儿,居然也啥事情没干,就被那女的拉上车直接拉走了。
而前面苦苦营造的骗小女孩的坏人瞬间又变成了老好人,顿时失去了戏剧张力。
至于笑料方面则更是乏善可陈了。
这种沉重的话题要配上合适的喜剧元素确实不太容易。
但导演营造的笑点还停留在上世纪的闹剧的水平,让人踩遥控车滑到,骑自行车掉进下水道,拍戏掉进水里这种所谓的疼痛喜剧元素通篇都是。
这让片子沉重不起来,又轻松不出去。
而片尾更是全面崩坏的节奏。
导演剪到最后估计是兴奋了,忘记了他要讲的是一个爸爸要伪装自己是导演的故事,最后大伙儿来到片场——然后就一块吃饭了——说好的拍戏没了影。
然后突然又插入了一个跟剧情毫无关系的长镜头,斯坦尼康倒是玩得很溜,充满了恶搞的成分,可这种氛围和前面辛苦营造的感觉完全不搭,让人不明所以。
估计是现场突发奇想想拍的,然后又不舍得剪,就给剪辑进去了。
可另一方面片子又用两个镜头告诉观众,小女孩已经在一张纸上知道了爸爸不是导演的秘密,然后小女孩在火车上若有所思。
可小女孩知道爸爸的秘密这是剧作上一个很关键的点啊,怎么能在片尾区区用两个镜头就交代过去了呢?
既然女孩都知道了,那前面九十分钟大家辛辛苦苦营造的东西不都是白费了么?
到底女孩是知道了但是原谅她爸爸了呢?
还是会觉得很失望呢?
导演通通都没有交代。
最后一组琐碎的镜头让人看着很迷糊,拍得像恶搞花絮,但又作为 正片的结尾出现,这让片子看起来没有结尾。
全片倒是最后出片尾字幕时旁边那些真实的北漂最为感动我,毕竟那是真实的我们身边的人,而不是生编硬造的故事。
(文/小义大道)当北京唐家岭的那些刚毕业的学生开始以“蚁族”自居时,其实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才叫真正的艰辛。
因为他们至少有澡冲,有网上,有电脑玩,甚至还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如果没有去过北影厂的门口,没见过那浩浩荡荡的等戏的长龙,那就根本不会懂什么才是真正的“北漂”。
而电影《北漂鱼》,讲述的就是那些在或者曾经在北影厂门口蹲戏的群众演员的真实生存状况,刻画的也正是这些“蹲戏人”的群像谱!
对于《北漂鱼》这部电影,其实就像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逃离德黑兰》一样,是一部讲给电影人自己的电影!
所以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未必会有太多共鸣——他们没有站过北影厂门口的大街,自然不能体会那种辛酸凄凉。
何况这部电影中也没有明星大腕,导演余治林就是用一群普普通通的演员去演自己和曾经的自己。
虽然可能很不自然,但却贵在真实!
比如在这部电影中,有爱吹牛逼自封导演的剧照师;有胡编八卦毫无职业道德底线的小报记者;有怀揣梦想不甘被潜规则的小明星;也有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剧头”;还有将演员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经纪人;更有不甘被控制生活在挣扎和纠结之中的大腕明星……这些情状,其实都是这个圈子中真实存在的现象。
无论赚钱多少,地位如何,“北漂”们共同的感受就是缺乏归属感!
像剧中的“大圣”,在北京漂泊了多年之后终于厌倦了,漂不动了。
即便是在动物园装猩猩,他也觉得比在北影厂门口等戏要有意义得多。
而这还是他们在北京漂了多年已经算是小有成就了之后。
对于那些刚到北影厂门口蹲戏的外地人来说,显然要更苦难的多。
他们有的租住在地下室,有的睡10块一晚的通铺,还有不少人睡过地下通道和“蓝天宾馆”,甚至有年青人为了省钱,每天在麦当劳和网吧过夜——一分钱不花,找个空位倚着就睡!
和这些真正的北漂比起来,蚁族简直是生活在蜜罐里!
当然,《北漂鱼》这部电影并不是纪念苦痛而拍的,它主要体现的内涵是梦想——鲤鱼跃龙门的梦想!
就好像曾经在北影厂门口站街的王宝强,对于北影厂门口这些蹲戏人来说,无疑是最励志的传说。
也是支撑他们能够在艰辛的逆境中能够走下去的源动力。
而片中的主角剧照师“宝哥”也是一样,在一群同行和曾经一起蹲戏的兄弟们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导演梦”,没有让自己的女儿失望和丢面子。
虽然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戏,但是对于所有的北漂演员们来说,这何尝不是一出美丽的成人童话呢?
只有身为父母的人,才能明白剧中“宝哥”的苦衷,才能了解他为什么会骗自己的女儿并且不惜代价来演这样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戏。
而对于每一个漂过或者仍旧漂着的人来说,《北漂鱼》中的情节可能有些夸张,但是相信谁都会在这中间找到自己的身影。
特别是在影片最后那些北漂白领和来京务工人员的对白,虽然有借鉴《失恋33天》之嫌,但是却更加感人至深,不矫情,不做作,就像那首歌中所写的一样:我们在这活着也在这死去,北京,北京……所以,不看《北漂鱼》,你就不会懂什么才叫真正的北漂!
看《北漂鱼》,小成本的电影,也没什么大牌明星,但却让人非常有感触,特别是对于北漂一族来说,每个人都有一大堆自己的辛酸故事可以诉说。
记得2000年的时候,那年我刚结束高考,大学的第一个学期。
号称中国最新锐杂志的《新周刊》做过一期叫“飘一代”的专题策划,封面就是艺术家米丘的“飘一代”雕塑,一个用张开的翅膀替代了双手的人形。
在杂志中还列举了飘一代的50个细节,包括“不订报只买报;只租房不买房,只打的不买车;宁肯煲电话粥也不写信;睡过床垫”等细节...,很多条看起来都特别有个性,对当时的我来说“飘一代”真是一个酷毙了的词,选择飘的人都是有决心有胆量的人。
事实上《新周刊》的“飘一代”也确实是在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与生存状态,但是“飘一代”背后的那些辛酸却在自己真的成为从南漂到北之后才深刻体会到。
所以,“漂”这个字显然比“飘”这个字更显得生动贴切。
在农耕社会的中国,除了学子和行商,很少有人离开自己的故乡,因为赖以生存的土地是固定的。
之后虽然有户籍制度,但也无法控制人口向汇聚大量资源的一二线城市流动,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城市,漂在这些城市中的不仅仅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工,也包括在大城市中寻找机会的知识青年。
电影《北漂鱼》对准的不是那种已经混成伪中产的北漂一族,没有那么多光鲜,只有更多形形色色的北漂人群,在地铁车厢中,在公交汽车上,在地下通道里,在北京高大或低矮的建筑中,在熙来攘往的人潮中。
他们是剧照师、小演员、街头歌手、马戏团小丑、娱乐记者、街头小贩,清洁工,或者破产之后再次创业的落魄大款,他们汇集在一起,现实鲜活,充满笑话与泪水,他们怀揣梦想让这个城市更丰满立体,却又最容易被忽视。
其实,就算混成伪中产了又如何呢,对于北京来说,大多数北漂一族虽然在这里工作生活,却总也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即便成了一个有车有房,但只有没有户口,这个城市就有无数的规章条款让你无法和北京土著一样去享受这个你也出力建设的城市的许多福利。
对于家乡的亲戚朋友来说,“混在首都”的你也早就不属于家乡,他们可以用无数夸张的表情与语言来表达你与他们直接的距离并非地理上的长短距离而是阶梯似的高低比较。
“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这是很多北漂族的真实写照。
余治林导演的《北漂鱼》大概也想表达部分这样的情绪,但始终还是显得不够犀利,北漂是我们这一代人无可奈何的爱与痛,《北漂鱼》则是给人希望的喜剧式悲剧,再少点温情脉脉,多点残酷的现实或许影片会更深刻。
文 / 赤叶青枫2013上半年的华语影坛,是梦想的主舞台,有横渡西雅图的梦想,有致青春时的梦想,也有合伙拼搏的梦想,而好似忽略了小人物的梦想——比如,北漂一族们,卑微却坚韧的梦想,他们流浪在梦想的路上,是一条条《北漂鱼》。
这部都市励志新喜剧电影《北漂鱼》,由新人导演余治林执导,优秀演员姜峰、香港喜剧明星林子聪、网络当红主持人大鹏、新人演员尼玛颂宋及中国众多老中青三代演员联袂打造。
从片名就能看出,《北漂鱼》锁定的是一群北漂族的故事,以男主角“余小宝”为主的一群怀揣大梦想的小人物,演绎入木三分。
北影厂门口等待机会的群众演员,在街头和地铁上的说唱歌手,挤着大通铺的进城民工们,当然还有那些一个个为了梦想而离开故土,前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寻找梦想和机会的各行各业中人。
他们住在廉价的群租房,依旧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收入,依旧是大雪纷纷中的苦力,依旧是难以企及的成功,但毕竟是青春,毕竟是热血,毕竟是梦想。
他们在最热血的年纪里,为梦想骄傲着奋斗着。
大龄北漂余小宝,在北京追逐自己电影梦的故事,但不仅仅是讲述他一个人的故事。
电影是以这位大龄北漂为视角,描述了一个北漂的群体形象,以及这些人在繁华的大都市中艰难奋斗的故事。
这其中包括卖场的街头歌手,群众演员,马戏团小丑,娱乐记者,街头小贩,扫大街的清洁工,甚至还包括了破产之后二次创业的前大款,很有贺岁片群像的味道。
《北漂鱼》很细腻真实地讲述了“北漂”一族的酸甜苦辣,笑中有泪,北漂们那仍在坚持的梦想引起多少共鸣。
并不是所有的“背井离乡”都能换得一个”衣锦还乡”,可是他们对梦想的坚持与付出,以及在路上闪耀过的光辉,都值得颂扬。
所以,《北漂鱼》里这些看似前途失意的“失败者”,他们并不可悲,他们的人生却比其他人精彩得多。
这些不愿意放弃的鱼儿们,即便到了人生和事业最艰难,最困扰,离绝望都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都依然用诙谐的反应和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这些困境。
如同旧话说,成功不是取决于成果,而是取决于过程,以及这一路,曾种过的花。
北漂的故事并不是影坛先例,但相对《如果爱》里北漂少女孙纳的浪漫文艺,《北漂鱼》里小人物的人生更显得真实而接地气。
电影中对于北漂族“梦想”的刻画与解读更是得到了强大的共鸣,每个人物都非常鲜活,现实让他们低到泥土里,而心中可贵的梦想以及为梦想而不懈追求的努力又让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光环。
当影片结束时,荧幕上出现了一群现实中的北漂族,他们用自己的现实经历讲述着自己的北漂心情,这一“彩蛋式”结尾再一次虏获了现场观众的眼泪和掌声。
《北漂鱼》有鲜明的悲喜剧风格,悲剧意味蕴含其内,诙谐幽默贯穿始终,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味,追逐梦想的小人物在辛酸泪中求生存,彰显了影片对“追梦”的尊重。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当你我人在他乡,在忙碌的繁华中,困惑迷惘时,如果你觉得最初的梦想经已遥不可及,如果你在这个高楼林立的城市觉得孤独,也许,《北漂鱼》给你一抹笑中带泪的温情慰藉。
北漂五年,冲着题目进的电影院一颗星给结尾冒出来的北漂采访,那个真的有打动我。。。
一颗星给说“我妈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小胖妞,每次看见她我就想乐。。。
不知道那孩子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那表情一颗星给“旭日阳刚”中的王旭演唱的主题曲。。。
电影,怎么说呢,还成,没有想象中好,闪回闪得我脖子都快断了。。
但也能感觉出导演的用心和诚意。
《屌丝男士》里的大鹏在里面挺逗得还有那个余小妮是不是就是《温州一家人》里面的小姑娘啊?
结尾忽然发现女一号居然叫尼玛颂宋。。。
乐死我了,查了下才知道人家是藏族人我也不经常进电影院,看了题目想着这些年的打拼才进去的,本来想好好大笑一场,“笑”果一般,最后的采访有哭点。。。
不过,我的确想多看到这样的一些题材。
现在不是古装就是警匪,还是希望有人关注现实的题材。
拍出好故事。
看在大鹏的脸子才看的,后悔了!
有过经历,有种共鸣
片尾采访和片尾曲才是正片
山寨‘’钢的琴‘’。也就‘北漂’这个词值得关注。
挺真诚的。不管怎么样,冲着这点真诚,支持。
虽然没有北漂过,但这部电影还是打动了我,它并没有过分得渲染青春、梦想,而是实打实地通过各种事件来让我们感知,这给我一种真实的感觉。另外人物刻画也比较丰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电影剪辑也很有才气,跳跃但不凌乱,我很喜欢!
真是什么样的剧本都可以拍电影
没去过北京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表现这种北漂的群体可以去拍纪录片嘛 拍啥子电影嘛。。那么烂
没几个镜头和台词是合格的 竟然也能排上档期!
姜峰
所有在异地他乡漂泊的人,你们辛苦了!虽然电影展现的只是北漂人的一个侧面,但生活的艰辛,毋庸置疑,只会更加残酷。
挺不错的,演得很好,感情也很真,让人感受到了北漂一族艰辛又温情的一面
这不算我看过的最难看的电影。
给北漂~
题材不错
开始以为这片子在豆瓣的评分应该不低才对 结果页面里满满的都是一星两星。可能我太容易被小市民的朴实打动。
讲北漂就北漂呗,乱七八糟的,就最后20分钟能看
清理硬盘所看。说实在的片子真心粗糙,基本没有什么优点,甚至如此粗糙的片子还用黄段子做笑点。叙事剪辑都很凌乱,导演能力太差,不过至少主线故事简简单单的算是说明白了。有过北漂的人看片尾应该感触很深。但是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导演诚意有了,能力不足。
泥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