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四星就总觉得差了点什么,立意很好、主题很好、摄影很美,演员很到位,但是就是差了点什么。
整片很浓厚的日系家庭剧的风格,摄影是台湾特有的淳朴小清新,接地气而亲切,另外就是犹如是枝裕和电影般的细腻笔触,不同的是台湾的家庭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跟日本的拘束内敛比较起就更加的落落大方和热情亲近。
全片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台中一个乡里里,隔着屏幕都能感受那份乡间的淳朴,影片的主角就是这个乡里里一家极其old school、不起眼的理发店和她的女老板为核心开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每一个老顾客尽心尽力剪了四十多年头发的老板娘,本片的内核恰恰还不是亲情,我以为是讲的这种坚持,后面发现讲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在一个小老百姓的视角、以一个非常低姿态的镜头呈现,他们的平凡,可能就像我们每天经过的一家便利店、面馆铺、五金店的小店主一般不起眼而又组成了这个地方独有的风景,我们的女主人公阿蕊,正如她的人生宗旨一般,用心坚持、诚以待人,专业备至,这是匠人的精神,我能记住每一个客人的头型是圆是方,能记住每一个顾客习以为常的发型,能记住他们每一个理发的周期和特别日子,我的用心换来顾客的一份满意而获取我的一份报酬,而不是我精心设计的时间付出与收入比例的计算,也不是我潜心研究权衡利弊的A、B、C、D套餐,这是初衷也是初心。
另外影片还引出了亲情的分支,却没有给出亲情的其乐融融,就像一家人找不到妈妈的时候,大儿子却抱怨没有跟前女婿比较的亲近,这家人的状态是若即若离的,父母抱怨年轻人坏了就换、不合就离、挣快钱不坚守专业 ,但是同样他们理解不了现在的内卷,每一个初生牛犊都有着同样的初心,但是在大城市的快消经济和资本压榨下,初心会丢淡、动作会变形、良知会下沉。
所以我觉得结局给的开放性结局,好像说了一整个故事,但是又好像啥也没说。
这么回想,理发这个小事儿在我头二十多年居然是一道道分水岭……从剃胎毛到小学毕业,一直是爷爷诊所隔壁修鞋家隔壁五金店隔壁卖花生米家隔壁的理发店的那个爷爷。
印象中,那家店原来是国营的,店很大一直很热闹,统一白色制服,那家店的座椅是白色的能360度旋转的,总夸我理发不哭……后来爷爷的诊所关了,那个理发的爷爷好像也不在了……再一直到高中毕业,反正都是毛寸,为了省事,都是在公园门口那种野摊剪的,除了学校门口的小吃,在那儿也硬生生地见证了通货膨胀,从一块涨到了三块。
不过我只认那位大娘,之后她索性让我去她家小院里剪,赶上周末,就是两桌麻将,听着她们叽叽喳喳家长里短……后来她们好像搬家了,偶尔路过也听不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再一直到硕士毕业,都在我住的小区后面小街那家温州人开的理发店。
可能在住宅区?
那条四百米不到的小街鼎盛的时候好像有七八家理发店。
成年了注意形象了,除了没染过,尝试了墙上图样中各种各样的发型。
那家店十平不到,来得基本上都是街坊邻居,用现在的话主打的就是一个性价比,只要快过年,就得排队。
店里除了老板娘就是一个姐们儿一样的助手,后来就推荐给我妈了。
老板娘知道我们是母子后还经常通过我妈问我去哪了干什么呢?
这样的店我记得很多:那家南方的卤味店;那家路边的馅饼店;那家烟酒店;那家玩具店;那家文具店……我有很多关于它们的故事,它们的故事里可能也有我
我妈妈兄弟姐妹五人,小姨就是理发的。
看这部电影简直像在提醒我不要忽略了小姨的一生。
如今的理发师有很多时尚的叫法,与我的小姨,也与影片中的阿蕊无关。
她们关心的是自己的手艺能不能留住客人,让他们愿意一辈子都把自己的头发交给她打理。
我的祖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时,小姨也曾像阿蕊那样上门服务,为老人家收拾得清清爽爽;像阿蕊那样的连家店,我小姨也有一家,直至今日依然在营业,虽然她也六十多岁了;和阿蕊一样,小姨每天也把自己收拾得整洁精神,甚至连她们烫的发型都差不多;和阿蕊一样,小姨也热情爽朗,擅长与客人聊天,与老客熟络得仿佛一家人;和阿蕊一样,每次见到我们,小姨总会热心地提醒我们,头发该剪或该烫了,虽然我们已经很长时间不到她店里去……老一代的人,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不愿意人生就只剩下挣钱。
阿蕊的理发店,是她与外界联络的据点,在这里她感受到自己被人需要,也真真切切地看到自己的劳动会令客人焕然一新。
她愿意为那些老客一直理发,直到自己老得拿不起剪刀。
也许,我的小姨也是这么打算的吧?
影片像一支轻轻吟唱的歌,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温柔,亲切,清澈,美好。
阿蕊的三个孩子,大女儿阿玲离婚了,因为她忍受不了丈夫太好心肠,为了朋友宁愿家人吃苦受累;儿子一直在创业,一直在失败,也许还一直在啃老;小女儿被男友劈腿,妈妈冲到台北想要告诉她,却又怕伤了她的心;前女婿阿川常来光顾,陪伴她的时间也许比两个女儿还要多。
她期望阿玲能和阿川复婚,然而他们各自有了自己的归宿;她盼望儿子能争点气,然而他多半一辈子都这么平庸了;她希望小女儿能过得幸福,然而谁又知道幸福这条路到底在何方。
她真正能做好的,也只有自己了——服务好每个顾客,不论老的小的,力争让他们满意。
为离世的许医生理最后一次发,将他最好的形象留给家人;为忙于种田的青年理发,让他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父母;为春心萌动的高中生剪出他想要的发型,又心疼他被迫失去这发型而流下的泪水;为满百天的宝宝剃去胎发,笑称她已为这家人理了三代的头发……如阿蕊这样的老一代手艺人,将渐渐退出时代的舞台,但他们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与人为善的处世准则,更看重感情的价值理念,值得代代传承。
突然想看电影了 在2023冷门电影榜找到的哈哈哈哈片里的台湾闽南话太可爱了哈哈哈 听得懂真的很搞笑哈哈哈哈很有味 真的特别是和我们家泉州闽南话太像了 基本都一模一样 好多台词出来我都噗嗤一笑 这不就是我们家吗最好的一段 就是阿嫲从许医生家里回去 在夕阳下努力奔跑的那一段 感觉看到了对时间对岁月的恐惧和无力 想要跑赢时间 跑赢夕阳 跑赢我们人生的注定“年轻人不爱听我们老人讲 还好有你们这些老客户可以聊天 这样日子 才会好过”在最后一面的病床前看起来简单 实际上很人生 就是这么平平淡淡 但是又蕴含智慧 蕴含人与人之间的情不要只谈功利只谈钱 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 就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和情“人生的账 不是这样算的”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那句太杀人了 “现在大家好像都喜欢买新的不喜欢买旧的噢”“不会啊 如果有喜欢的 二手有什关系”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太杀了哈哈哈我傻笑哈哈哈哈哈哈哈真好整片 缓缓流淌 在心尖上 很暖 很淡 但很浓郁 从阿嫲的主视角来讲真好 一切道理和人生的问题都变得那么无足轻重 好像在说 一辈子都过去了 年轻人呀 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呀虽然风格和节奏比较旧时 但还是有很多现在社会的问题反映其中真好 真好 淡淡的真的一辈子剪无数人的头 看透了人生的百态呀看得想哭 但是哭不出来 因为好温暖 好平实听着主题曲《同款》洪佩瑜写出来的感想看完 安宁 像回到了温暖的理想中的家从电影角度而言4-星 但是感觉可以给到4星 温暖(以后还是得去资料馆看电影呀 真的更沉浸 而且手机贴着眼睛看 真的太小看不清而且太太太伤眼睛)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作为台湾电影,《本日公休》好也不好。
好,在于扑面而来的亲切、真挚、流畅与细腻。
不好,则在于一眼看去,它似乎还是台湾影人拍得比较娴熟、杂多的家庭类型片,很难挤出新鲜感,更不用说突破性。
它要是脱离台湾电影的序列,也许没有那么「平凡」,但要是脱离了,电影依存的空间又会坍塌大半。
被日本电影施加不少影响的台湾电影,弥足珍贵地积淀出一个特殊语境,能把市井生活的烟火闹热与清简疏淡兼收并治,哪怕是再寻常不过的生活流,也可以有感人至深的魅力。
《本日公休》就是这种土壤结出的又一枚果子,但这与工业流水线上的作业,在温度上有天壤之别,所以就算不能赋予醍醐灌顶或眼前一亮的感知,我也更愿意惦记它相对出众的好。
提及温度,必然关涉人情。
电影选择加热的场所,是一家便利街坊的男士理发店,开了四十年,就由母亲阿蕊一人看顾。
主角这样的身份,指向电影会通过小家庭、小商铺的人情与世故,折射代际关系和人情社会早在进行的变化。
在家庭层面,失去丈夫的阿蕊有一儿两女,关系都处在半亲不亲的地步。
没有工作的大儿子阿男离家最近,但除了借钱,没有对母亲生活有太多介入。
小女儿阿玲也在台中,离异后儿子安安给前夫阿川带,后者跟丈母娘倒有比她更勤快的走动。
大女儿阿欣最远,独在台北忙活,跟男友合租,很少跟母亲联系。
这是相当普遍的家庭现状,因为教育机会、工作能力而有更多抱负的,或者想要摆脱管束、自我开路的子女,会在不具备呼风唤雨能力的家长之外,找哪怕是窄得不能再窄的一条路。
很多电影容易在这种情形里,轻飘飘地销售两代急速和解的虚幻。
《本日公休》不是没有这样的意愿,但是好在没有信马由缰。
它在片头抛出的冲突是常年营业的理发店挂上了「本日公休」的牌子,凑巧从台北归家的阿欣联系不上母亲,追问兄妹,最终有了一家团圆的场面,但场面是有了,却没有「要求」所有人必须乐也融融,甚至抵达彼此灵魂深处。
即便如此,电影非但没有剥夺传递得出的暖意,反而更实诚地呈现当下或许更舒适圆融的一类亲子关系甚或人际关系,即彼此有更大的包容倾向,但是侧重个体的自我实现。
子女在广义上的轮替,以及子女意义的重新书写,往往需要发生在密集的增广见闻里。
《本日公休》颇为自然的安排,是让阿蕊独自开车去给老客户理发。
这一路她先是遇到陈柏霖客串的农夫,对方因为放弃大好的办公室工作而去捣鼓农业,与父母产生冲突,三年没有对话。
再者是在老客户家里,她说出沉默寡言的老先生曾为孩子发表文章自豪无比,本与父亲无甚交心甚或龃龉尚在的儿子被拆开了一个心结。
参照组是平素店里的高中生顾客,为了喜欢的女孩子,想要留刘海,在平等得仿若交心的沟通中,她做出了满意的发型,却被对方母亲前来兴师问罪,甚至表达穷人不具备这种奢侈的观点,把家族苦难通过最不堪的方式浇灌给儿子,也抹煞了双方的情分。
道理总没见闻来得奏效,尤其是陌生人之间不设心防的沟通,往往更容易推己及人,《本日公休》虽然不乏努力藏在静流微澜里的巧合,但是对阿蕊本人的触动与改变,没有滑向急功近利的耸动。
有一个细节很好。
阿蕊本以为老客户只是行动不便,没想到已经死去,她在现场闲话家常,一切从淡,离开后独自一人走到来时葱绿的田边,脚步越来越快,情绪也随着动作踉跄起来,很多改变其实就已经发生了。
这引出了比较特别的走向,即稍反高潮地在一家四口团圆时,不做明白的揭底,只是回到平素闹腾到几乎自说自话的局面,但镜头再切,每个人就都有了些并未脱离逻辑的改变,都在以更轻松自得的姿态,完成自我真正的迭代。
我们甚至能从亲疏远近的关系里,细味到反倒是同样把别人看得比自己还重的阿川,更像她儿子,更能在突出层面,显示两代人关系的理想状态。
从这里回溯往昔,阿蕊与姐妹们出游,大家那种「退休」心态油然的快乐,很集约也很典型地突出照拂丈夫、拉扯孙辈的疲倦,在表现女性操劳半生的不公之余,不乏诙谐地突出女性某些半新不新的觉悟。
再看「本日公休」这字,也就体现得出妻子、母亲等身份意味着的「年中无休」,那在对个体的更多关注里,拆解的也是传统家庭的压力,尤其是对所谓贤妻良母的压力。
整个过程相对轻巧、润泽,没有刀光剑影、分崩离析,这是寻常家庭电影的突破点,也是它安全回落到温暖动人程度的减压带。
阿蕊的原型是导演傅天余的母亲,同样在台中开这样的理发店,一做就是几十年,女儿也曾在得知母亲要去遥远的彰化帮客人剪头发后表示不解,却在母亲的淡然中,「发现太习惯用CP值、金钱衡量事情,当下决定写一部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故事」。
由此生发的电影,与其说是控诉,不如说是在回望母亲,还原母亲,谅解母亲,也在一个远近有度的范围里,看懂亲子关系,看懂自己。
相对应地,这一家人对应的,是整个人情社会在哪怕「最美的风景是人」的台湾,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时间带来的冲击,不只是在经营店铺几十年的跨度里,曾经的黑头人已经变成了白头人,爱吃的大面羹要结业了,老客户打趣阿蕊不许退休,不然大家的头都没人管了。
它更关乎作别的机缘、动作以及叹谓。
阿玲也是美发师,想要合伙开办百元理发店,主打一个快字,跟阿蕊慢工出细活、稳住老顾客的街坊生意形成鲜明对比,而阿欣作为发型师,也在高强度工作中听命他人审美,不像阿蕊那样自主。
传统与摩登,从容与迅疾,年轻与衰老,从心与从众,是职业、社区的更迭,自然也是城市、社会的变化。
而人情作为更古旧的交际产物,也在这样的速度、趋向里成为再也无法复兴的旧物,或者说,依然存在,但虚拟的、便捷的取代了现实的、缠绕的,人情变成了可切割的等价物,很难像过往那样缝合到生活里。
电影戏剧化地放大二者差异,但依然是在和风细雨地体察,只是更多时候,因为阿蕊是主视角,电影更多地体现出她对太阳能、百元理发店、离婚、再婚等概念的吸纳,诠释「人情」本身活泛的基础。
需要这样的人,才能一边对社会间接但精准地感知,一边实现自身的过渡与解放,也需要这样的人,在习惯性的郑重告别里,代替导演,代替大多数人,在认真地挥别后视镜里的人情社会,或者说,任何时空都会存在的「过往」。
电影浓重的缅怀气息,也在于请回了陆小芬出演看尽人情往来、参透生死轮回的阿蕊。
相当巧合的一点是,四十年前,戏里的阿蕊开了理发店,戏外的陆小芬凭借王童《看海的日子》当了金马影后。
那时她二十七岁,由歌手出道六年,历经过「胸前一刀」等轰动争议,红极一时,也有本事靠表演上的野性与拼劲技惊四座。
很多影迷对她最深的印象,在于许鞍华《客途秋恨》里的日本女人葵子。
因为战争来华,因为爱情留港,兼具娇花与野草双重属性的矛盾女人,被她捏准了卑与傲的尺度,里头有她《看海的日子》妓女和《桂花巷》《晚春情事》寡妇的劲儿,也有更多对身份、际遇的复杂把控,最终与出演女儿的张曼玉对出了一代经典。
《客途秋恨》奈何这部电影之后,读书,修佛,结婚,经商,陆小芬淡出大银幕二十四年,才以一种既是回归又在作别的姿态回到影坛,阿蕊一角,有风情也有义气,有厚度也有锐度,本身就有大于话题性的情感参照,而金马对这部电影的青睐,除却对其故事、表演、音乐的器重,也在放大人情、人文、人性的价值。
早前,台北电影节予以她最佳女主角的嘉奖,盛赞的便是这种「岁月的淬炼」,尽管她调侃自己这些年,每天都在认真检讨,认真学习,这个奖是「最佳新人奖」。
对我们而言,尤为宝贵的就是这种淬炼,这种态度,毕竟很不争的一个现状是,恐怕很难在台湾之外的华语电影里,径直享用到这样的「良善与憨直」,这样的「温润细致」。
台湾电影我看的不多,随便找了一部,居然是我的菜,简直太是我的菜了。
里面没有很多很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看似平平淡淡,实际却无比温情!
《本日公休》这部电影通过细腻的剧情展现了家庭、情感、责任与人生价值的复杂交织。
该片由傅天余执导并编剧,陆小芬、傅孟柏等主演,也有陈柏霖的友情客串,我还挺喜欢陈柏霖的,他在里面饰演一位回归乡村种田的年轻人。
影片于2023年3月在中国台湾上映,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女配奖和最佳原创歌曲奖。
剧情方面,主要讲述了一位经营了四十多年男士家庭理发店的老板娘阿蕊的故事。
阿蕊是一个坚强而慈爱的女性,她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平日就她一个人在理发店里忙活,她和她的理发店见证了人间的生老病死、聚散离合。
比如,来店里理发的有刚出生的新生儿,新生儿的爸爸小时候也是在这里理的发,有即将参加婚礼的新郎,有送女儿出嫁的父亲,每一种人生都通过这家理发店向大家娓娓道来他们的故事。
某天,她接到了一通来自远方老顾客的电话,得知对方因生病无法出门剪发,阿蕊决定挂上“本日公休”的牌子,驱车前往客户家中提供服务。
她的儿女们不知道她去了哪,在家很是着急,而她却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感动的旅程。
这一路的乡村风景还是很不错的!
影片通过阿蕊的公路旅行,展现了台湾的人文风情和生活气息,感觉很接底气,不得不说台湾人真的太会拍了。
我很爱这一段。
阿蕊因为没带水,一路上有些渴了,遇到种田的陈柏霖,陈柏霖请他喝茶,她给陈柏霖理了发。
在这段旅程的最后,阿蕊不仅为老顾客提供了理发服务,更与他的家人分享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人情冷暖。
就是这段,给我看哭了,阿蕊一边理发修容一边对着已到生命最后时刻的老人说话。
她的絮絮叨叨打动了老人的子女,也打动了我。
阿蕊回到家,儿女们都非常不解地批评她,跑了那么远,车子还撞坏了,挣的钱还不够修车,值得吗?
然而,就像影片里说的那样:人跟人之间,一定要有什么关系,才能彼此关心吗?
阿蕊说她的老顾客在她这剪头发一剪就是一辈子,要是她不做了,这些老客户要去哪里剪头发呢?
一个人,一间店,一台电话,一块白板,一本记事本,几十年如一日的做着同一件事。
其实影片里还有很多片段和细节,都是平平淡淡的,却又显得无比温情,比如阿蕊的大女儿和女婿离婚了,但是女婿对阿蕊特别好,比儿子还贴心,而阿蕊对女婿也如同对儿子一般关爱。
当女婿告知阿蕊要另娶时,看得出来阿蕊眼睛有点湿,她是有些不舍的,她跑到里屋,拿了红包给女婿,并对女婿说一定要幸福哦。
还有阿蕊与子女之间,他们的关系真的像极了千千万万的子女和父母,儿女们因为工作而忽略了父母,父母保持着老观念,而儿女们是跟着时代走的,不好说哪种好,哪种不好。
阿蕊坚持自己,也尊重儿女。
充满烟火气的弄堂小巷,一个老式的理发店,慵懒的猫咪,屋顶上晒干的柠檬片,还有绿油油的稻田......一部满满人情味的田园风光公路片,这一部我力荐!
电影:《本日公休》国家:中国台湾上映:2023导演:傅天余主演:陆小芬、傅孟柏豆瓣:8.1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109部:《本日公休》-over-
真是一部适合淡人看的电影啊。
看到片头显示“监制 吴念真”时,心想这片子应该不会差。
大学时读他的《这些人,那些事》,他用最质朴的文字,写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和生老病死,平静且温暖。
去年读过一本印象挺深的《老派少女购物路线》,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有种正经的俏皮劲,读起来很舒服的一本小书,文字温润典雅,老派的用语表达,很温暖细腻,写饮食和家人的连接,和童年的连接……尤其是和妈妈的感情,看得眼泪汪汪。
翻开第一章内容发现,哦,作者果然是台湾人。
“果然”是因为我发现,我并不是有意去看的台湾文学,但反复会被它的气质吸引,那种细腻,淡淡的阴郁,灵动与温柔的气质。
回到电影,台湾的电影也是如此,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小人物之家的亲情羁绊,小人物邻里之间的人情暖意,在城市居住久了,人人习惯行色匆匆,习惯按规则办事,自然就少了很多人情味,于是会被这部电影感动,被这些年年月月在小岛生活的淳朴善良的人,他们彼此温情的连接而感动。
本片是息影多年的陸小芬的回歸新作,以剪頭髮的阿嬤為主題,以其視角看她所在的家庭、事業及人際關係。
是一部溫馨可人的感動電影。
整部片所有演員尤其陸小芬的演技相當自然,舉手投足都沒有表演的痕跡,感覺真的就是家附近的巷口開理髮廳的阿嬤,從她的角度去看她的周遭關係,一些她的人生道理以及為人處世,光是對白就能讓人感動、感到共鳴,她的存在也代表了某種台灣價值,那種珍貴的、日漸消逝的人情味。
關於這部片的情感我認為是很細膩的,傅天余導演也採用很多近景來表現細膩的部分。
故事方面是有點流水線式的敘事風格,平平淡淡的,重點完全擺在人物的刻畫上,也讓角色們的性格變得非常立體且突出,就算只是小配角個性也很鮮明,這是我非常喜歡的地方。
還有整部幾乎是以台語為主,帶老人家來看也很適合,雖然年輕一輩的演員台語都蠻「青」的,不過某種程度上跟在都市生活,台語已經忘記或不是那麼流利的我們很相似。
但語言真的才是表「情」最厲害的武器,導演要求演員們講台語我覺得是有道理的。
而此電影的重點除了紀錄片式的紀錄阿蕊,還有探討新興商業化的理髮店以及媽媽傳統理髮店那種時代間的鴻溝以及觀念的不同,更代指了子女及父母之間的價值觀差異,關於親子的互動及和解,導演有把一些現實面表現出來。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我認為是導演兼編劇的傅天余導演以及監製吳念真。
這部電影是從導演的人生故事出發,所以故事很真實不刻意;而吳念真本身就是偏本土派的作家,這次也主導了主題曲《同款》的作詞。
這部電影因為這樣的劇組人員背景而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
唯一的缺點我認為是結尾收得不夠俐落,彩蛋也比較不是那麼必要。
我覺得收在陸小芬閉上眼倚在理髮店的座椅上回想過去結束就好,因為陸小芬所飾演的阿蕊才是本片唯一主角,不需要為了給配角圓滿的結局而去增加片長,有點捨本逐末了。
不過總歸來說是部療癒冷漠人心的好電影。
蠻推薦去看的。
“直直开,就像人生一样,就顺了”感觉有源源不断的温水在温暖我冰凉的身体,被一点点治愈,又被一点点感动,所有的感受是淡淡的,直到阿姨终于来到老客户家里,看到躺在病床的老客户,我的眼泪也止不住了。
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交集的机会和方式越来越多,却不如一个本子一个电话连接人心。
在现在这个人人讲求平等回报,没有一丝耐心,总在针锋相对的环境下,《本日公休》好像乌托邦的理想故事,因为剪头发相识,彼此互相惦记,互相帮忙,搬去再远也要回来剪发,剪头发是女主唯一的事业,有事做总是好的,老客户们的来往让日子更好过。
母亲的老式理发店和女儿的新式发型店,也是新时代和旧时代的对照女主从老客户那里回来以后的内容可以删掉很多事情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哪怕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感动,现实生活里我还是会一分钱一分货,毕竟我干的是策划……
告别很无奈有时候一不小心可能就是永别衰老很无奈有时候焦虑到唯有长久的发呆短暂又漫长的人生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无奈甚至会让人怀疑自己只是平行世界的旁观者身不由己无能为力干着急而已好在还有一些真挚的情感可以沉淀还有一些珍贵的记忆可以唤醒才能拿出勇气好好的告别过去勇敢的走出下一步尚有岁月可回首或许才是我们能平平淡淡从容自然地走下去的主要原因
一定要幸福呀——不知不觉人已老梦里花落知多少——本日公休不私休家庭发屋似茶楼暖风情谊三春暖时光人生可停留——终会老去总有一别有聚有散都是缘分
情感外溢而真诚,让我忽略了故事的些许空洞。ps:陈柏霖一出场我以为我看见了山顶洞人=.=
導演端碗矯情雞湯說乾了。
既真挚,又笨拙,我反而愈发想到了是枝裕和的好。同样是讲述人世流变,是枝裕和处理得轻盈流畅,让观众浸润其中,不知不觉中就深受感动了。而这部电影,到后面刻意地回闪,只能显得笨重刻意。还好有主演陆小芬自然真实的演技托着这部电影。
就是普通的台灣鄉土鄰里溫情片,不過也很奇怪好像只有台灣和日本拍這種片可以不婆媽又有治愈感有的時候還會有點小清新
观感很像日本电影,也带点公路片的味道。一生一份职业,维持的不是家业,而是一种情感,一份操守。子女们对老妈的不理解,跟老妈走得近的则是已经离异的女婿,后者也是经营着一份到处被赊账、入不敷出的修理店。故事相对比较散,但并不说教,最喜欢长途跋涉去给老人理发的段落。电影也没有一味的怀旧,结尾女儿们对这份职业的态度,以及离异女婿找到新的伴侣都是例子,生活还是要相互融合、且向前看的。陆小芬好久不见了,一直觉得她像张艾嘉,陈柏霖胖了,林柏宏越来越帅
3.5 “人老了 说什么 孩子们才不想听”,头发生长人也变老,于是日日站在理发店里能继续做些事就好。近乡情怯,形形色色的顾客,几段小故事穿插得都很好。想剪个漂亮刘海,但被妈妈按在椅子上呵斥、心里委屈得很的男生,这场景真的很像小时候
慢慢的.平淡的
用日式的方式,拍台湾的生活,依然脱离不了华人家庭生活的语境,对岸政治氛围或许极力想要抹去身上华人的色彩,但是文化上的底色是脱不掉的。某种程度上,这部作品有从李安的《饮食男女》,到几年前也是讲一位妈妈和几位女儿的《孤味》以来一脉相承的脉络,有平淡就是真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从理发室见各色人等的人情世态,是一种小而美的温情,但格局也就即止于此了。
闽南语版《天伦之旅》+《入殓师》
4/5 没什么起伏但温情味十足。最戳我的是关于母女关系的描写,我也曾想过,我妈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都在做些什么呢,如果某天我不打招呼的前提下突然回家却发现妈妈不在,我能知道她去哪里了吗?也许不能,也许我也只会和影片里面的女儿一样,埋怨身边人,而从没发现不够关心妈妈的其实是自己。关心不需要建立在关系的联结上,但有时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却没有用足够的关心去维系,只有妈妈单向的维护。人越大越想离家,人越老却越想回家。但无论如何,不要忽视身边人。
很难讲插叙倒叙是优点还是缺点,因为剧本过于单薄所以在叙事方式上增加了复杂性,片中哭点、笑点设计还是很出色,但是远没有到触及灵魂深处的程度,煽情点我可以体会到,但是由于铺垫太少,还是感觉刻意了!
受日本电影影响较深的公路电影,结合导演自身故事,只是子女的线与母亲的出行几乎脱节,后面部分比较拖沓,好在台中风光与极具人情味的戏码能弥补一二,另外暌违已久的陆小芬带来精湛的演出绝对是撑起本片的一大因素,三星半。
台灣真的是這樣的人情社會嘛?不敢相信。but that explains so much....我要對台語也traumatised了TuT。原來看電影也可以bad trip。雖然這兩首台語歌還是不錯。和誰先愛上他的屬於同一類型,不過沒那麼好看。陳柏霖怎麼開始走小田切讓路線,真是笑鼠人。感覺他這個角色的出現就很像在酒局上碰到然後約好你下部電影分我個角色呀這種情況才會有的後續。。
看到了侯孝贤的影子。一生只做一件事,非岁月不可。那个后脑勺呈现的年龄变化和生命的明灭,实在太揪心了。
人味很浓 反观这边…钱味很重
莫名其妙的怀旧
现在的台湾片在新与旧、生与死的题材总是恰如其分,情感部分和故事本身好像实力极不平均。挺感人,但在看完最大感觉,其实是部枯燥无味的公式电影。
充满人文关怀、平静舒缓的闽南语电影。通过一个小小理发店,和真心对待生活中人和事的阿姨理发师,展现人间的生老病死、聚散离合,让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本日公休”,驱车为患癌的老顾客做上门理发。儿女们的戏份跟理发主线没那么紧密。陈柏霖惊喜客串,演三女儿的方志友意外拿下了金马女配
还是陆小芬这条线好看 中老年女性的公路桥段总是有种大开窗户的快感 她们似乎永远困在世界的某一小小角落 专心致志日复一日做自己的事情 而某天突然手握方向盘一脚油门出去 经历立刻丰富起来//台湾在做这种小世界和小细节时总有些特别的敏锐//说真的陈立川这种外强中干的男的到底是什么人在喜欢啦 死看不过这种自己都快揭不开锅还不找欠债的同学朋友还钱 念叨几句就开始凶 凶个鬼自己喝西北风别拉着别人一起喝(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