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冲着“孙中山”去看的这部电影,没想到最后发现他并不是主角。
主角是血已在影片里相继冰冷的贩夫走卒们。
孙中山是否曾在当时到过香港本是野史上一段无头公案的争议,陈德森就拿它来演绎了一节传奇。
影片讲的是孙中山如何在三教九流的帮助下避开刺杀召开同盟会然后离港,情节故事在屏幕上惊心动魄,总结起来无非是这样干巴巴的句子。
哪怕那个“帮助”是以性命为代价。
即使除了一个被选为替身的李重光,他们甚至谁也不能真正明白他们以命相护的男人有多重要。
萍水相逢的落魄和尚,听说要“打坏人”就巴巴的赶来。
潦倒为乞丐的昔日公子,心知肚明的去赴一场生死会。
家养的奴仆希望他的少爷脱离危险,茫然的女儿承继着父亲的遗志,一事无成的赌棍只为了女儿长大以后可以知道她真正的父亲是谁……去死的理由可能有上千百种,但他们的几乎都不是伟大的一种。
并没有什么足以拿来在灵堂上缅怀敬仰供凭吊的理由,于是当他们倒在地上时,打出的字幕也只有冷冰冰的姓名籍贯与生卒年。
李玉堂勉励着手下的员工,谁也看不出他在背诵前阵还在对朋友哧之以鼻的话。
陈少白捂着伤口跌下屋檐,他的晕血症眼下已无关轻重。
曾志伟的警察听说只是临时起意,却在我眼里成了神来之笔。
轻言弃命太难为,在夹缝间成全着自己的良心才是绝大多数人能做出的艰难选择。
甚至充当最大反派和坏人的杀手头子阎孝武的偏执与愚忠,也并不讨厌。
当他执拗的吐出“已报国恩”这句遗言时,一路的鲜血也都成了不苟责他的注脚与理由。
这本也无关对错,只是各人信念的争夺,为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倾其全部未尝不是求仁得仁——腐朽与气节本来也只是一线之隔。
李重光在一片黑暗里迎来天光与自己的死亡,他笑了。
时代,家国,这些词都太沉重。
留名青史的永远只是伟人们。
哪怕有“闭上眼睛,我看到的是中国的明天”这样煸情的台词,十月围城,仍然只是一轴小人物的悲歌。
我看到阿四笑得淳朴灿烂,为即将迎娶的新娘。
我看到方红号啕大哭,为已不能对父亲说出的道歉。
我看到王复明在惦念他的花草,我看到沈重阳蹲在屋脊上注视着他不能相认的女儿。
我看到刘郁白提襟转身,衣袂带起微光一片,公子世无双。
但这些对历史来说无关紧要。
历史甚至不会记载他们做过什么事,当然更不会记载他们爱过或恨过什么人。
我不想谈李宇春的演技,也不想谈谢霆锋的突破,甄子丹的打斗与王学圻的戏骨都很有看头。
但这都不是重要的。
我只看到了影片的结尾:孙中山抬起了头,面前是暮色沉沉,中国的黎明将近了。
明知道这不过是演绎的可能不曾存在的历史。
我仍希望着。
希望着一百年前的皇后大道上,曾经在某个早晨响彻了哀乐。
为我渺小的英雄们,奏一曲镇魂歌。
1980年8月29日,自从谢霆锋出生的那刻起,他就注定是个话题性人物。
而后数十载,谢霆锋顶着“名门之后,天之骄子”这个光环接连不断的受到各界的关注,承受着各界的猜测和质疑,年仅16岁的他第一次登台演唱便遭受到半场观众的嘘声,大家会认为这样子承父业,即使成名也只是在挥霍他父亲从艺时攒下的基业,他只是个年少轻狂的太子爷,没什么实质内涵,而谢霆锋这样的身世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作为一个有梦想,有坚持的人,他如果想洗脱这样一个声名,就必须努力,再努力。
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谢霆锋走上了属于他自己的从艺道路,这看似起点颇高却处处危机四伏的演艺道路在别人眼里是一条光芒万丈的星光大道,在他自己眼里却是一条只身对抗勾心斗角和栽赃非议的漫长旅程。
对于谢霆锋这些年的成长,大家可以借鉴百度百科,我就不详细说明了,一直对音乐偏爱有加的谢霆锋同时从未放弃从影之梦,而星途不平坦的他影途也并不平坦,烂片、烂角色接了一个又一个,但这都无可厚非,任何人都是这样的,黄秋生老辣的演技也是靠一次又一次配角经验逐渐磨练出来的,现在回头看去,谢霆锋的电影之路大概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大概是从98年的《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开始,主要影片包括《特警新人类》《半支烟》《顺流逆流》《我的野蛮同学》等等,这些电影里的谢霆锋,大多扮演小混混或者不修边幅的社会青年和警察,很多角色像是专门为其设计的,不需要太多的演技,只需要留个长发穿身痞气的衣服去耍帅即可,那个阶段谢霆锋的演艺事业以音乐为主,电影只是予以辅助,可以轻易看出他在演技方面的青涩,哭戏非常假……谢霆锋不是一个天生的演员,缺少天赋,不像黄渤那样即使没受过专业训练也能浑身是戏。
第二个阶段大概是从《新警察故事》开始的,作为谢贤的挚友,成龙对于谢霆锋的提携自然不在话下,也非常重要,在这部电影里谢霆锋同样饰演了个小混混,却不再只是肤浅的耍帅,演技怎样先放在一边,他的敬业精神开始在这部片里显现,片尾一幕从摩天楼上滑下的戏,他在拍片时甚至险些被绳索勒到窒息,看来成龙对其的影响不只是演戏,还有玩儿命。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与其说是演戏,不如说是演人生,只有不断的提升自我的历练和修行,戏路才能逐渐丰富,演戏时才能更加投入心无杂念。
相信2002年的遭遇带给了谢霆锋我们永远想象不到的成长,从那之后我们欣喜的看到谢霆锋由内而外焕然一新的变化,那个勇往直前的愣头小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仍旧勇往直前却更加成熟大度的谢霆锋,这时他需要担起的,不只是自己的未来,还有更重要的家庭。
在之后的《玉观音》《无极》和《情癫大圣》中,谢霆锋开始对自己以往的角色进行彻底的颠覆,开始塑造性格各异的人物,《无极》中的无欢是我在这部电影中唯一肯定的角色,谢霆锋对其阴柔且矛盾的心理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又同时不失英俊帅气,虽仍可见“演”的痕迹,但相比之前已经进步太多,这几部电影逐渐让观众接受了那个“演员”谢霆锋,也让挑剔的媒体和影评人开始对其刮目相看。
之后就是最重要的第三阶段,结婚后的谢霆锋肩负了更重的责任,昔日男孩已经成为男人,要开始为奶粉钱打拼,崎岖的演艺道路抑或可以说是人生道路被谢霆锋一次又一次的克服并原谅着,《男儿本色》和《证人》是迄今为止谢霆锋最好的两部电影,无论是戏里成熟而自然的小警察刻画还是疯狂到不顾一切的卖命演出,都足以看出谢霆锋强迫自己突破自我的决心,人都是逼出来的,谢霆锋把自己放在了命悬一线的绝境,不断的试探着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的极限,证明着自己除了血统外的其它价值,拼命三郎的形象深入人心,掌声和赞誉也比比皆是,更是成为颁奖典礼的常客。
谢霆锋对自己的定位非常好,他没有周润发那样的英雄气质,没有甄子丹那么好的身手,也没有张震那样沉默也是戏的气场,只好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细心的观众可以注意到谢霆锋在电影里总是被打的最多的那个,但以前看他被打的时候会觉得皮痒肉不痒,现在则能切身感受戏里那个男人所承受的疼痛,这就是谢霆锋的进步。
做为今年国产贺岁片的重头戏,我很高兴能在《十月围城》里面看到谢霆锋的身影,要知道这样一部汇集了胡军、梁家辉、王学圻等老戏骨的电影是非常考验演技道行的,而谢霆锋果然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非常完美的完成了任务。
在这部电影里,谢霆锋可以说是完全抛弃了以往英俊的形象,情愿让自己戴着化妆胶膜连续三天不卸妆,饰演了一个接近“面瘫”的年轻车夫阿四。
在封建思想牢固,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清末民初香港,车夫阿四的存在就像是黑夜里的一抹纯白的阳光,努力的发着光,他那颗赤诚的心和明朗无邪的笑容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
谢霆锋继续着自己的小人物戏路,阿四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20出头的男孩,有着单纯的不能再单纯的读书梦想,暗恋照相馆的漂亮女孩阿纯,对主人鞠躬尽瘁,对伙伴真诚仗义。
而就在他得到了读书的机会,又成功的赢得阿纯芳心并提亲成功的时刻,“革命”到来了,他义无反顾的让自己瘦弱的身躯站在了革命的第一线,也许他还不能明白这次“革命”背后的重大意义,但对他来说,“革命”就是保护好自己的主人,哪怕是用生命去换。
这部戏里谢霆锋所饰演的阿四带给我们的感动不是大喜大悲,纯朴的他不会功夫,没有慷慨陈词的口才,也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可他还是让很多人深深的记住了。
那种感动,是他看着一瘸一拐的阿纯时那发自内心的微笑,是他用所会的为数不多的汉字写给阿纯的情书,是他把衣服与三轮车系在一起时的坚决,是他最后纠缠住敌人时的撕心裂肺,“爱”的力量是强大的,即使阿四最后死了,这股强大的感染力依然存在,这不仅仅是阿四这个人物的成功,更是谢霆锋的成功。
《十月围城》比我想象的还要好看,文戏的铺垫少有的精彩,一点不觉拖沓,非常恰当的介绍了每个人物的背景和性格,这就像一个拉弓的过程,在逐渐剑拔弩张的过程中,高潮一触即发。
而后面长达60分钟的打戏可谓是拳拳到肉,使人的神经始终处在紧绷的状态,每个人物的消亡都足以带给我们良久的震撼,甚至在春哥死的时候我都曾真心希望她能原地满血复活……在这个唯利是图的年代,用心演戏用心拍戏的人少之又少,我尊敬那些还在坚持的人们,这样的少数派最值得我们赞扬和歌颂。
这是篇不是影评的影评,用来表达我对谢霆锋这些年在电影方面的肯定。
作为一个看春光灿烂猪八戒都能哭的人,作为一个看电影会特价值观单一的为正面人物死不死这个问题焦虑全场的人,看《十面围城》的时候不仅没哭,还笑场了,并且还邪恶的希望所有的正面人物死光光。
情节上的bug多到数不清,每个人编排得过于粗糙的过去,这些暂且都不说了,这只是“不好”或者“平庸”,但用上“恶心”二字,还是因为里面的价值观让人难以忍受。
我不是讨厌主旋律,《英雄》我不讨厌,《集结号》看得我痛哭流涕,但《十面围城》里面,为什么那些“义士”们连这件事是什么事,这件事会丢命的都不知道,就被骗上了街头。
革命是要流血的,但流血的人至少应该有知情权吧,否则要这样的革命有什么意义?
我只能看得见他们的上街,但看不见他们的决心,只能看得见他们的死,但看不见他们死的意义,只能看见被仰拍的孙文,看不见“义士”们死之后能换来什么样的中国。
太假了,看见每个人倒下的时候,那伪装纪录片风格的生平介绍字幕,就忍不住抽笑起来。
不是因为真的可笑,而是,怎样都不能接受这么戏说的历史,你们却还要拼命逼我相信这是真的。
简直怀疑这部片子有某种反讽意味。
领袖眼里只有政权,没有贫民,贫民眼里只有偶像,没有自己。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拍,把胡军当作正面人物,一群胡军,欲诛孙贼,却一个一个被残忍的诛杀在野。
大概会更有意义一些吧。
从投身的出发点来看,两方都旗鼓相当的看不到任何必须如此的正义性。
把港片的那些小技巧来拍这样一个主题,内核虚弱到可笑。
并且因为不能投入,不仅怀疑电影本身,还怀疑革命这件事本身的正义性。
革命必然要坑蒙拐骗,必然要卷入众多不愿意被卷入的人,必然要开空头支票。
革命者都知道要发动群众,但有多少人在当初就确定,自己开的这张药方一定正确,一定能治病救人?
不能以事后的成功而假装看不见,当初那一刻发生时,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他人,并还沾沾自得的认为,这是他人的义务,是何等的狂妄与可怕。
昨晚去看了《十月围城》。
去之前看了太多好评,所以会稍微觉得:“其实也没有那么好吧!
”在我看来,不着痕迹,无法学习的好,是神品;有痕迹,可学习,可分析的好,是佳作。
《十月围城》是后者。
陈国富跟我说过,电影就是西班牙旅店,没有食物,只有自带便当,电影的意义是什么,全看你吃的是什么。
看《十月围城》,我没太看出民主啊家国啊这些伟大的字眼和历程,我是一个写东西的,我就老老实实的看编剧怎么讲故事去了。
《十月围城》就剧作来讲,属于精巧而复杂那种。
人物众多,线索自然就多,就像有许多珍珠,要巧妙的编织在几条丝线上。
所以故事里有几个穿针引线的人物,前半部写筹备,这个人物是李玉堂,下半部写保护,这个人物换成了陈少白。
有两个人物是贯彻始终的,一个是拉车的车夫,上半部跟李玉堂,下半部跟陈少白,这个人物是阿四。
还有一个是沈重阳,为了也让这个巨贵的明星戏份跟满,给了他不同的任务,一开始是跟踪告密,后半部是保护李玉堂。
有了两个穿针引线的人物,他们的戏份虽然不是多么重要,但是由于有他们作为主线,观众看戏的时候,绝对不会乱。
他们的行动,就是故事的主线。
次要的人物,全部和“针线”人物发生关系,确保穿在这根主线上。
比如说,方红在父亲死后,去找李玉堂,理由是“我要见你的朋友陈少白”,就让她和李玉堂发生了人物关系,穿在了主线上。
其实,编剧完全可以写,方红到处找陈少白,结果找到了逃出的陈少白,陈少白恳求她,完成父亲的事业。
这样写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乱了,另外伸出来一条线。
“臭豆腐”也是如此,李玉堂——阿四——臭豆腐,通过这样的人物关系,他穿在了主线上。
此外,“臭豆腐”拿过李玉堂的白米,听过他的演讲,把这层关系敲得更紧实细密。
每一个小人物都这么做下来,搭建细密可靠的人物关系。
李玉堂——警察局局长史密夫。
李玉堂——四奶奶——沈重阳。
李玉堂——乞丐。
……虽然写的是革命,是国家大事,但是每个人物的动机,都是个人感情,是“小事”。
阿四一心想帮助少爷和老爷,他的梦想是和阿纯结婚;沈重阳想得到女儿和前妻的认可,找回尊严;李玉堂是为了帮助失踪的老友;方红是为了死去的父亲;“臭豆腐”是为了证明自己;乞丐是为了了断,为了一个女人……这么多的感情和动机,为了直接而简单的传达出来,每个人物都有一件道具:阿四是绣着“纯”字的围巾,沈重阳是女儿的布娃娃,李玉堂是那支陈少白的钢笔,方红是那件被撕破又补好的外衣,“臭豆腐”是头顶的戒疤,重光摔坏了又补好的父亲的怀表……虽然简单,但是有效。
然后就是,让这些人物,在他们应该在的地方“引爆”,让他们每个人都发出自己微不足道但是光芒万丈的光亮。
其实,单独拎出每一场戏,每一个人物,都谈不上多么精彩,但是巧妙的编织在一起,就不是加法的效果,是乘法。
这个故事,是被反复揣摩,反复试验,反复搭配,想得清清楚楚,被焐在心里,焐得透透的,热热的,熟极而流,写成的故事。
坦白说,看中国电影,经常我也会怀疑自问:这么烂的电影,也有口碑和票房吗?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有标准吗?
《十月围城》让我欣慰,让我明确:在这个世上,好电影是有标准的,只要你诚心去做,终于会不一样。
对于原生香港电影来说,“大中华电影时代”未必是个好东西,它令那些才华横溢、如野草般野蛮生长、一贯被称为“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小香港电影”越发找不到出路,但从另一面而言,它也给那些率先懂得利用空间的香港导演以拍真正大片的机会。
你知道,香港导演理应是最会在规则内做文章的,即便这规则专横跋扈、不讲道理、相当混账。
而自有“大中华电影”这种东西以来,在这名头之下,做得最好的香港导演恐怕就是陈可辛。
从《投名状》到《十月围城》,将花里胡哨又不得要领的内地电影甩开了九条街,唯一的副作用是,他总在年前大家想开心一把的时候,教众人带着沉重心情走出戏院,仿佛其他人在说“年终了,耍两把”,陈可辛却板着脸说“年终,大家来做工作总结吧”。
《十月围城》真的好,从故事、叙事手法到表现都难以挑剔,情绪更是到位,动荡大环境下小人物的悲壮,泪点颇多。
人物不少,但脉络清晰,铺垫充分,人人都有故事,并且讲的完整,张力十足。
也因此后半段动作戏大多不显突兀,情绪得以始终饱满。
说到香港导演的守规矩与突破,陈可辛与陈德森在保护孙文这一主题下,并未走入“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这一俗套,相反提供了更多空间,不同的人可能看到不同的东西。
电影中小人物的“义”,似乎可与前年的《投名状》形成有趣的比照。
《投》的三兄弟,为了各自的“义”执着纠缠,天下人不可负,天下人却又皆可杀,《十月围城》的革命党、商贾、市井小民,却能够为各自心中之义慷慨牺牲。
这帮人未必根正苗红,未必信仰深固,也未必生来就是铮铮铁汉,甚至可能对革命是何物一头雾水,但不妨碍他们心中各自存有不同之义,当然这义也未必是天下大同之类大而无当的理念,而可能看上去相当卑微,或是朋友义气,或是忠、孝,或是爱情,或是自我救赎,总之绝非所谓的同一个梦想。
而革命在此,也未必是一呼百应群情激昂,亦可能是个人命运之抉择。
没有拔高入圣的神,只有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看上去也更符合那个纷乱的年代。
也因此,似乎又能够引用那句老生常谈,“能筑者筑,能实者实之,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为义亦如是”。
而几部香港导演操刀的“大中华电影”,从《投名状》到《叶问》再到《十月围城》,多多少少都有些类似的价值观,难得的是均给予不错的中国式表达,而非只是将好莱坞的老汤重新煮过。
文武戏结合得好,应此似乎不应割裂来说,但董伟老师的部分实在弱了些,除了鹰犬从天而降那一瞬与巴特尔力拔牌楼印象深刻外,其他的较为平庸,也足够凌乱,子弹同学的跑酷和单挑与之相比,高下立判——但那段单挑,似乎又与剧情之结合不够紧密,倒像是子弹的加料。
而黎明同学又实在太惨了些,分明已经牺牲不小,却没得什么好,华英雄的造型教人无语——叫人怀疑是不是刘伟强的点子,动作又偏要设计得飘逸写意,难免有些不伦不类。
演员几无可挑剔,从谢霆锋到巴特尔、李宇春居然都不失亮点。
任达华出场很短,但气势极佳。
子弹亦有突破,颓丧、失落、彷徨到找回希望奋起一搏,淋漓尽致。
王学圻与王柏杰颇有父子相,与前者镇场的气质相比,后者的表现更值得称道。
至于胡军,的确颇像计春华,数落梁家辉时又颇有气场。
又得说两句黎明,与王学圻街头醉酒那段,台词念得阴阳怪气。
在等待《十月围城》的时间里,几个哥们都觉得这应当是今年华语第一片,今天看来,似无意外,而在这烂片围剿的山寨之年,以此片的质素与诚意,实在已不需再谈其他。
电影也对得住陈德森十年的煎熬与念想,他念念不忘的那座城,在海面上看去是如此真实。
(《最体育》12期稿件,商业媒体请勿转载)
看政治思想史的时候,麦克米兰告诉我,巴黎革命的重要,是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开展的革命活动,,,,用人类的语言来说,就是,,,人类们从这一天开始,不再为了抢钱抢地抢女人而打架了,,,他们连看不见摸不找的东西也可以打起来了,,,,所以这个日子就有了跨时代的意义我觉得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似乎更高贵一点(比如英雄们杀坏人时总喜欢大叫我代表人民收拾你),,,但多少也带有一些危险性,,,,比如说,,,你真的明白你是为什么死的么?所以从一开场的杨老师解释民主就是人民,来自于古希腊语,代表着人人参政的时候(这就已经和古希腊人的原意开始偏差了),,,我就开始担心这个电影里有多少人是死得其所的,又有人多少人只是死在自己的幻觉里于是我就开始数这个片子里究竟有几个人是为了"革命"死的,,,谢霆锋肯定不是,小子心里只有老板和少爷这种封建余毒,,,甄子丹是为了女儿死的,,,巴特尔和黎明都是雇佣兵性质,,,春哥是为了任达华(这对父女很诡异,,,很诡异,,,很诡异,,,,)死的,任达华则因为憎恨满清政府死的(恨政府和革命者还是有一点微妙的差别的)结果算来算去好像真的为了革命去死的只有少爷一个人而已于是这部电影就变得很奇怪导演原本想拍的应该是一群普通群众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为了国家壮烈牺牲的故事,,,,,结果却一不小心拍成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因为种种一己私欲(为了老板,为了报恩,为了亲情,为了义气,为了忏悔),卷入历史事件而死的轰轰烈烈的故事,,,,我承认他们每一个都死的挺惨挺感人的,,,,但要说他们是革命烈士,,,似乎并不比说我下班去会女朋友不小心跌断了腿属于工伤,,,来的更有说服力些我不知道这是电影呈现角度的偏差还是我对烈士这个词含义理解的偏差但总之,,,原本都准备好了纸巾打算大哭一场的,,,却只是干嚎了两下就结束了,,,非常不过瘾来着
拉着朋友去貌似广受好评的十月围城,不置可否,我到豆瓣上给了两星,朋友一星,加标签时候竟看到有类似年末最佳电影的,顿时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急急如律令,令人汗颜。
从电影本身讲,这部片子作为纯属虚构类,编剧简直把自己和观众都当傻瓜,反而我看大多评论却“盛赞”这个剧本。
我向来讨厌无法自圆其说的电影,即使波嫣也要编的合理,令人信服。
最简单的道理,假使中山先生是赴港讨论起义事宜,势必处于秘密状态,那么为何弄得大张旗鼓得全港人人尽知,还有所谓革/命报纸连篇累牍此地有银三百两广而告之。
傻瓜都知道,这样跟送死没有区别。
中山先生大大方方地把他赴港的时间、目的、登陆地点公之于众,搞得国事访问一般,不知是编剧弱智还是谁弱智。
即使所谓行程不是主动透露的,是被清廷和港英当局通过其他途径得知的,那么再得知有危险的情况下,更改行程或者路线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更令人不解的是中山先生只为了一个小时的会到香港,我想这大可不必如此吧,派人从中书信往来都会比这里的稳妥许多。
就算非要当面沟通,那么如果知晓香港危险,是否可以找到更为安全的地点?
外海找艘船么。
当牺牲的前提变得缺乏逻辑,就算是惨烈的过程和结果也无法让我动容。
再虚构的剧情也不能虚幻到弱智,而此片中的革/命者或是清廷都成了武侠中那种脸谱化、莽夫式的江湖人物。
我不否认一些演员的卖力出演以及电影本身在一些场面、画面上的所下的功夫,但如果基于一个失败的逻辑,那还是烂片一部。
就像去年此时看叶问,虽然打得精彩,但我无法容忍六岁智商一般的前提、基础以及结局,好似冠以爱国的名号什么都可以变得合理一样。
如今的编剧真是懒得可以,倒推十几年,李连杰的精武英雄那样的片子其实都自圆其说得很。
这不是阿凡达般纯粹炫耀技术的电影,且人家在外星,随便乱说都能圆谎。
我并不清楚作为投资者的韩三平们和作为拍摄者的陈可辛们想要通过这部片子传达怎样的意涵。
大概就是某种主旋律吧:忠于主义,忠于领袖,忠于革/命,为了新中国,向我开炮。
这是一部披着革/命和民/主外衣的功夫片和家庭伦理片。
除了影片开始张学友同志说了几句其实并不准确的民/主的意义,整部片子其实看起来跟民/主、革/命没有多大关系。
如果把孙文的名字换成陈近南、陈家洛或是洪秀全,把同盟会一众换成天地会,红花会或是拜上帝教,我想剧情照样可以展开,并且那样反而望之更加合理。
这部电影宣扬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忠诚、气节。
主仆的忠诚,师生的忠诚,夫妻的忠诚,兄弟的忠诚,对朝廷的忠诚,以及所谓作为男人的气节。
那些被牺牲的绝大多数的人,并不知道他们保卫的是什么,他们仅仅是一味地相信,那是好人,就似在电影院里我后排那个聒噪的小孩一直问他妈的:谁是好人?
如果这部片子宣扬的是为了某个看似美好的目标,可以将不明真相的、实际上无辜的人当作炮灰,那么这部电影是异常邪恶的。
这样的牺牲与后来各种内战里的所谓为了自由解放而让同胞自相残杀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一样地残忍。
陈德森浪费了“十月围城”这个片名,它应该留给48年10月的那个长春城。
这部电影另一个吊诡的地方在于,虽然他开头结尾都明确标志了它拥护革/命的倾向,但它其实根本是没有立场的,拍得好似纪录片。
每个人都终于该忠于的东西,即使清廷的暗杀者也算是精忠报国,之于道德并无不妥。
所谓革/命的正当性仅是通过片头秀两句英文和片尾孙文的两句话体现,十分单薄。
如果你假设看电影的人都明白这些,所以直接略去,那么我觉得确实是过于高看我国人民的素养了。
其实我一直怀疑革/命的理由,即使这样的理由是成立的,但是是否足够采取那样革/命的方式去支持,特别是对于除了领袖和直接参与者之外的绝大多数“不明真相的群众”。
那些群众大多基于上述若干“忠诚”而参与到那样的血雨腥风中去,而不知他们卖命的目的。
孙文或许骨子里是要推行西方式民/主共和,但他最初的口号确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而这之中除了“创立民国”外,看起来与之前的农民起义或是之后的共/产农民起义并无二致。
可能这是他为了达成目的而采取的某种妥协,便于凝聚各种反清势力。
实际上,在武昌前历次起义的主力正是会党,说明白点就是黑社会,而孙中山本人也入过洪门。
于是,好似“十月围城”所述,三教九流的只要是反清的,或只是反洋人的、反坏人的都仅仅围绕在孙文的周围。
但实际上这些人并不如后来想象中的那么多,绝大多数的百姓的状态至多是和阿Q一样,“以为革/命便是造反”,只是后来“投降了革/命党”而已。
所以到最后,辛亥的意义只是,建立民国,这个民国并不是民/主之国,只是一个没有皇帝的国家而已。
很不容易,我觉得社会/主义史观对辛亥革命的“不完全成功”的判断算是正确的,但理由并不完全相投。
之于其实中山先生最看中的“平均地权”,并未达成。
后来自称中山先生真正继承者的某党,也以土地作为诱惑使得成百上千万的农民将士用命,以民/主使一众文人一心来归,等到坐上大位,却背信弃义,尊起隐藏的主义,一大二公起来,将土地和权力一并集中于己。
中国自古一众革/命的共性在于,被利用的、被牺牲的人永远不知道真相,或是知道真相又为时已晚,他们永远无法了解他们被牺牲、被利用的真正理由。
所谓领导者永远用最质朴的语言来煽动群众,均贫富一类的幌子被打了几千年也屡试不爽,而最终胜利后,最初目标的承诺基本都成空。
辛亥后的不实现是因为不现实,而49后的不实现是因为不诚实。
反观西方的近世的革/命,最终成功的大多是参与者为了自身的权利真正去抗争的,而不是为了一个空洞的大饼,这样获得的胜利的成果基本是不太会偏离革命的初衷。
于是我在想,能够成功的变革好像都不是以虚幻的人间天国为目标的,都是为了确实可以得到的利益而作的奋斗,即使有理想,也是基于现实利益的,一步一步递进的,而那种看似完美,但一步登天似甚至脱离现实的革/命理想即是群众无法理解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于是这样的革/命的大多会与初衷相去甚远。
好些的,达成部分,如推翻帝制的辛亥;坏些的,如49后的中国。
我不是想说什么别人已经说烂的“告别革/命”,只是觉得任何事情都应该冷静下来,了解清楚,看看你要为之努力的是否是你值得为之努力的,或者你是否作被动地作了别人地棋子。
无论再伟大的事业,都不能让对这个事业一无所知的人牺牲,即是你认为这个所谓伟大的事业是为他而努力的。
任何人都没有让别人当炮灰的权力,炮灰看似是自愿充当炮灰的,但实际确实被愚弄的。
这是距离辛亥100年后的今天,除了要记念那样的壮烈之外我们应该了解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被尊重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别人掌控。
如果这点我们体悟不到,那么这一百年我们就没有进步。
我自己都有点不知道自己在扯些什么,越扯越远,也不容推敲。
但有一点我很清晰:虽然十月围城仅仅是电影,好似不应上纲上线,但如果他宣扬的是为了一个目标就可以不择手段地而牺牲实际上并不知情的人,那这部电影就不是一个好电影,无论目标对错、善恶。
PS: 一个月后回头想想这部电影,我发现或许有点误解作者的意思,好像作者是否有意无意地就是在质疑我上面所质疑的东西,但是因为尺度所限又用一些情节和表述拉回到了主旋律,又骑墙了一把。
我不知道背后的故事,只是猜想了。
年末的那些天,我密集的會見了姐妹A\B\C,從她們的口中也知道了好多人的近況,沒有一個完美,多多少少都充滿了缺憾。
我們在一起不禁感慨,為什么生活會有那么多惱人的小事情?
他們從不會一棒子把你打入絕望的深淵,卻會一步步把你拖入痛苦的泥沼。
而如果不是《十月圍城》的出現,不知道這種情緒會停留在心間多久。
它讓我們跳出自己生活的這個小圈子,去審視這個國家,這個世界,這種安穩生活的來源。
『只要為你活過,我就不是粉末』*王復明:為了去打壞人* (巴特爾飾)他應該是劇中目的最為單純的一個人,從少林寺只身來到維港,在街邊擺攤賣臭豆腐,平日的愛好就是種綠植。
但是他卻有著最為淳樸堅定的信念,李少堂的一句話“一起去打壞人”,就把他的命運卷入了歷史的洪流。
他雖有著一身好功夫,但是之前連一場正經的打架都沒有經歷過。
他雖然高大粗莽,但是卻有著一顆珍愛植物的敏感之心。
他雖然是人流中極普通的那一個,但是當有人向他發出召喚,他會立刻投身其中。
他也許不懂得陳少白口中的“人人皆平等的自由國度”,他也許沒有其他人那么強烈的革命意愿,但他卻是最敢于挺身而出的那一個。
當最后他拖著滿身鮮血的身軀,來到受困的人群前,揮舞著那雙大手,費力地說出“走、走、快走”的時候,當他竭力說出自己的姓名時,當他最終重重地倒在地上時,所有的人都會對他肅然起敬。
*方紅:我爹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李宇春飾)她是一個多年漂泊在外,骨子里沒有安全感的姑娘。
她是一個表面叛逆假小子,實則內心敏感細膩的姑娘。
她是一個打女,也是個孝女。
不知道為什么,方紅的第一次的出場大部分人的反應就是笑場,也許是因為李宇春來飾演的緣故。
她雖然已經在努力慢慢改變自己的形象,但是有些東西確實需要時間的洗滌。
隨著電影的推進,人們漸漸開始忘了她的歌手身份和那些漫天的傳言,她現在只是一個演員,一個雖然生澀但是認真無比的演員。
我相信當她最后用力鎖住那扇門,鎖住那一桶桶被點燃的炸藥,她也贏得人們內心的尊重,擦掉了那一片片的有色眼鏡,讓人看到另一個自己。
*劉郁白:愛上一個女人有錯嗎?
* (黎明飾)一個為了跟老爸搶女人而家破人亡的乞丐,一個只懂抽煙槍渾渾噩噩度日的已亡之人,也是一個在緊要關頭讓你為之肅然起敬的人。
也許你從那身扮相上看,的確看不出這是昔日風流倜儻的黎大官人,但是當他開始念白,口里始終喃喃自語,說出“難道愛上一個女人有錯嗎?
”時,你就瞬間明白了陳可辛找他來演的原因。
有人說黎明是這里面演的最差的一個,開始我也這么認為,但是當看到最后一幕,看到李嘉欣那絕美的一幕,看到劉公子終于滿足的閉上了雙眼,我不禁在內心里為他流淚鼓掌。
人是多種多樣的,也許有些人天生就是情種,他們為情所生,為情而死,他們活得純粹無比,活在自己精神的世界中。
*沈重陽:給念慈,給念慈……* (甑子丹飾)一個混混,一個賭徒,一個為了錢可以做昧著良心的事,一個已經喪失基本尊嚴的人,但幸好他沒有喪失掉內心最深處那點最溫柔的地方,他仍可以被喚醒,仍可以被感動。
看慣了他在《葉問》里扮演的堂堂正正的英雄形象,猛然間看到這個有些地痞有些流氓酷愛賭博為了錢可以拋家棄子的設定,還是有些些的不適應。
還但是演得好,打戲就不用說了,最重要的是文戲也好,尤其是最后已經腫脹不堪血肉模糊的那張臉,竟然看到了自己與家人重聚,在街頭歡快地蹬著腳踏車的一幕,幸福與生死就在一線牽,唏噓痛心,無法言說。
*阿四:明天后嫁給我* (謝霆鋒飾)阿四是個下人,一個拉車的腳夫,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在路過《大友記照相館》時看看里面的阿純。
他的生活重心就是能好好干活,能讓老板開心,最后能討得阿純成親,好好過平淡的生活。
謝霆鋒能把這樣一個角色演的絲絲入扣,幾乎讓人忘了他一貫的帥哥作風。
婚后的他收斂了很多,成熟了很多,也讓人看到了努力過后的結果,一個真正的演員功力。
最迷人的就是阿四每次看阿純的那種眼神,透著歡喜,帶著羞澀,欲說還休,盡在不言中。
當他在海邊把那張用不同大小字塊粘成的喜帖交給阿純時,幸福傳遞給了每個人,同時帶著擔心與不安,不知道這幸福能否真正來到,能夠持續多久。
*李重光:我閉上眼,就是中國的明天* (王柏杰飾)他是個熱血青年,受著西方教育,信仰人人平等的社會,高呼“不做亡國奴”,革命似乎是他生而由來的使命,他要用自己的生命來捍衛革命的勝利。
但幾乎所有人都忘記了他只是個孩子,一個未成人的十七歲的孩子,他會恐懼,他會害怕,他也需要人來保護,他也需要躲在某人的背后。
但命運偏偏選中了他,作為孫先生的替身,他變成了子彈靶子。
永遠記得那一幕,他們一行人躲在孫先生母親家的閣樓里,他因為害怕不自知的開始發抖,孫母只是輕輕的握著他的手,說道:“我替我兒子謝謝你,也謝謝你的父親。
”“革命不是只有發發傳單、印印報紙,革命是來真格的,是要有人流血犧牲,是要拿命換來的。
”——陳少白我們八零后的這一代,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創傷,沒有經歷過建國的艱苦,沒有經歷過文革的磨難,生活在被人稱之為“蜜糖般的生活”中。
而我們也會有自己的煩惱,物質生活極大的豐富起來之后,精神的荒原也隨之出現。
失去了精神上寄托,像是迷失在茫茫大海上的小船。
而如果你至今還迷惘在自己生活中的那些瑣事,那么去看看《十月圍城》吧!
重新開始審視生活中的點滴,重新找到生命的信仰,珍惜這平淡如水的日子,那真的是無數人拿熱血換來的生活,他們沒有享受到的生活,我們絕沒有理由不去珍惜。
最后,向所有這部電影的工作者致敬!
你們是扇在所有愚弄觀眾粗制濫造者臉上的響亮耳光。
我是个崇洋媚外的人。
这是我对自己的评语。
对于电影,尤甚。
所以我在大多数的时候,都在费劲巴拉的看着字幕电影,却不愿意听听银幕里亲切的母语。
09年度的华语电影,谁才是最佳?这是我没有资格去讨论的话题,因为即便算上这部电影,我也仅仅看了两部。
但我却可以说,这两部,我还算选的可以。
起初对于这部电影很是不屑,把港式功夫片换了件较为别致的马甲又招摇过市的角儿。
但不得不说,人总是对自己在意的某一个方面有着强于其他事物的更强烈的注意力。
某豆友说了一句“要今日怎样的幸福,才能对得起他们昨天的牺牲”。
说者有心,听者亦有意。
因为这句话,我还是决定看这部电影。
电影也许什么都没有说,但看电影的人却未必什么都不想。
你可以把它当镜子找出自己,你也可以把当做寻找某种理解的途径。
中山先生说“欲求文明之幸福,必先经受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革命”。
少白先生说“革命就是用我们这一代人的牺牲,换得重光他们的幸福”。
这可能是比那些惨烈的厮杀更能震撼观众的内心。
我很奇怪的是,为什么在中国文化版图和地理版图上均属弹丸之地的香港,却总能有一种内地无法比拟的气度?
那气度不是千金一掷的钞票,不是老谋子喜好的团体操大表演。
就像之前的83射雕 96神雕 98天龙 一样,故事发生在内地,但拍得总是人家的才经典。
内地很多“砖家叫兽”心里那点文化优越感真是崇高的打飞机活动。
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让人们在看到革命志士牺牲的画面或是听到列位仁人对理想的憧憬之语时,可以感动。
多久没有感动了,这感动不是爱情戏里海誓山盟花前月下的眼泪,不是伦理剧里狗血雷人七八角恋的眼泪,更不是恐怖片里被鬼哭神嚎吓得和屎尿一起出来的眼泪,是实实在在的, 为了一种我们似乎只能从字典里小号铅字里解读的信仰,而感动。
我们早就麻木了,这能怪谁呢?
怪在零下几十度孤军一人战斗到死肚子里只有棉絮的杨靖宇?
怪在前进路上已经快把血流干却还是扑机枪口的黄继光?
怪临死之前还要写“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
还是怪瞿秋白气定神闲说“此地甚好”,而后饮弹就义?
就像我看到的某个豆友愤愤“难道主角举起双手大叫freedom的都是好片!
”我确确实实为这部片子感动了,那感动也许不强烈,但足够我自己惊奇,因为这样为革命杀身成仁几乎大陆每天都要以各种渠道进行填鸭似的教唆。
然而当重光说“我一闭上眼,就是中国的明天”,不是像那些样板戏里高喊“光产党万岁”头仰四十五度角,身体造型硬的像雕塑的那样的主角,而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文文弱弱懵懵懂懂 只为了心中所信仰的图腾,甘愿将生命献祭的震撼。
所以,即便这片子的卖点是生猛的春哥救了中国,是巴特的功夫是拿起冬瓜大灌篮,是甄子丹一如既往的拳脚,它还是令人感动。
一个甘愿为了理想而奔走呼号的年代,一群并不多么崇高却真诚的为着他们并不理解的信仰付出的小人物,这比所有照本宣科的航天英雄们,所有的感动中国里除了鸡皮疙瘩什么也带不来的做作眼泪,都更值得我们去感动。
我并不待见孔子,我鄙视《孔子》,但读到“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是能对那些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的人们感到震撼。
为信仰而洒热血,为革命而赴黄泉,在任何时候,都值得尊敬。
他们的事业可能只是历史洪流的一朵小浪花,而他们却满腔热血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浩荡长河里,自由民主,从来都没有错,语文课本里的《勇气》当那个伞兵敲开了刚刚经历家破人亡的农家院门,那个主妇却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仍然收留掩护了这个伞兵,因为她信仰自由,而自由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就能换来的幸福,而是用鲜血与魔鬼搏杀后才能换来的明天。
电影本身,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极好的佳作,同中国此类题材的文艺作品一样,更多的时候,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所宣扬的理想都具化成为了某个领袖。
肉体终将毁灭,而超越肉体存在的思想却可以生生不息。
中山先生的伟大,在于他的思想,当中山先生离开我们,那些思想才是比任何雕塑都更具魅力的偶像。
水晶棺里千年不朽,但你能留下什么?
信仰永远比肉体崇高纯粹,但却终是要靠人去执行, 我们应该痛恨 应该怀疑的,也许,就是那些肮脏的人。
就像我们审视着,然后问自己,要今天怎样的幸福,能对得起他们昨日的牺牲。
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很好,我却仍然推荐你去看看,它至少比《建国大业》实在得多,因为或许,你能找回一种感动,你会发现书本上的“自由”“民主”“革命”“牺牲”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张张年轻却饱含希望的脸,一腔喷涌的热血绘就的画面。
尽管我们和他们一样也未曾见到所希冀的幸福,但那些,是珍贵的,是值得追求的,只可惜,我们未曾见到,然而我始终希冀着有那么一天,就像中山先生那样的理想。
《南方周末》采访陈德森的时候他曾经说到过,本来预想过最绝的结局,是让孙中山直到离开香港都不知道这一个小时有多少人为他而死。
“知道革命是什么的人,不知道有那么多人牺牲,这个可能就是最不‘主旋律’的了。
”其实我们都明白,这才是最可能真实的结局。
一直断断续续读龙应台的“那本书”,也并非完美或客观,但她一直在努力提供另一种视角,与《十月围城》一样,小人物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其实并不一定因为信仰,也完全可以因为其他的种种缱绻的情感——家仇,亲恩,友情,爱恋,自尊,甚至不那么“先进”的护主之心。
对他们来说,成全了谁的平安谁的信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成全了自己,所以他们不在乎会不会被写进历史,说白了,他们也根本不在乎什么孙先生是不是知道他们,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为他而死。
有勇气将这样的人与那些抱持坚定信仰的人放在同等高度上,不得不说是一种成功。
故事把历史浓缩在短短的一小时中,让这些人像接力一样跑完全程。
或者说,这些人像是理想的分身,从杨教授到沈重阳,每个人都死不瞑目,只有重光,满脸血污躺在父亲怀里的时候,眼睛闭的安详,不知可有看到中国的明天?
之前看到有文章嘲笑信仰如同新时代的春药,只要一点就足够使文艺青年前仆后继血脉喷张,作者问,可是你有没有真正思考过你的信仰?
今天我唯一的大泪点在于,重光对阿四说,你说你每天晚上闭上眼睛,就是阿纯,而我,每天晚上闭上眼睛,就是中国的明天。
——太幸福了不是么?
他们闭上眼睛,都能有清晰看到的让自己觉得幸福觉得光明觉得生活不是一团乱麻的熹微光亮,不管这光亮是女人是兄弟是雪耻是报仇还是别的什么,他们肯为这点光亮付出一切,我们何曾有过这种孤注一掷的豪迈?
是以我们哪怕没有信仰,也能在电影中为这样的话热血沸腾。
不过话又说回来,谁说信仰就非得是主义?
重光那一句“整个中国都卷进来了,我还能不卷进来吗?!
”微言大义,说到底,所谓信仰,无非家国,而家国,就是人心所在。
所以说,或许这样的时代也不差,我宁愿相信高手隐于红尘中,一旦大难当头,蜘蛛侠蝙蝠侠X战警都各自有变身。
再说说演员吧。
王学圻演的太好了,整个人都绷得紧紧的,眼神跟极细微的肢体语言是一切感情的出口,叹一口气看向人一个眼神都是他妈的千回百转。
说起来他最让人心酸,不仅因为他牺牲了唯一的儿子,更是因为他替陈少白背负了所有秘密,他无法体会到一丝一毫过程前的激昂,也不会有一点一滴成功后的畅快,他知道是自己骗的所有人去做诱饵白白送死,可他无能为力,不是他也会是别人,在这一小时里,所有人的命运都已写就,他只能颤巍巍的在后面追着跑,他看到重光坐进黄包车的那一跤让人心都碎开,你觉得他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戏,可是丝毫没有做作。
李玉堂就是他,他就是李玉堂,这绝对是最高境界。
甄子丹贡献了他有史以来最好的文戏演出,打戏就更不用赘述。
他在潮湿的夜晚追着小女儿的黄包车,慢慢在旁边跑,连手都不敢伸上去碰一碰那个小天使的脸蛋。
小姑娘黑漆漆的眼珠滴溜溜转,浑然不知的笑起来,那个瞬间甄子丹的表情无法言说,痛苦欣悦惊诧疼爱追悔,什么都有。
从头到尾他都是个小人物,还是个正邪难辨的复杂的小人物,而这个演惯了大侠的家伙还偏生就演好了这个小人物,自始至终他都算不得多豪迈,哪怕最后被打得像猪头一样满脸血污推着李玉堂说走啊走啊的时候也丝毫没有义薄云天的悲壮感。
他就是个普通人,滥赌贪财,猥琐平庸,可是普通人拿生命成全身为父亲的尊严,一样煽惑人心。
小谢童鞋很迷人,迷人在一片赤诚。
每次他看向阿纯的时候眼睛里都是痴迷的光芒,微扬着头,仿佛看到女神看到未来看到梦想看到一切崇高美好,哪怕阿纯笃笃一跛一跛的走过来,他的眼神都没有丝毫动摇。
所以即便从最开始所有人都知道他永不可能与阿纯厮守,但当他在拍照时在海边时笑的毫无牵念的傻样子一出现,我们还是本能的想替他祈祷,希望“明天”永不到来。
李宇春同学。
(请我看电影的是个玉米姑娘,所以我一直很努力不让自己笑喷。
好吧虽然最后我还是忍不住捶天捶地了但是我真的是努力过……姑娘我对不起你T.T)我今天一直在想为什么她一出现就让我出戏,最后终于明白了。
大概是她之前扮过花旦受了影响,演戏中一举一动都有京剧亮相之感,跟任达华先生一拉一扯的过程里我总不自觉想到京剧里两把花枪打来打去,外加投向她爹和杀父仇人还有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都没变化的仇恨眼神以及打不打架都咬牙切齿的台词……咳我不厚道了。
要说也是第一次,打戏已经很不错了,想来她这几场打戏也该是吃了点苦头的,新人以鼓励为主,鼓励鼓励可能之前太多人给了我太高的期望值,这部片子并没有如我预料的那么精致深刻,带去的一包纸巾也基本没有派上用场,更别说还有些不可忽略的bug。
比如把革命简化到等同于保卫孙中山,颇有古怪之感。
但是如开头所说,我喜欢它所呈现的某种“不和谐”,还有它虽不透彻但一直努力表现的乱世情怀。
为小人物立言,总是对假大空的无声回击吧?
虽则历史总有偏颇与主观,但总算有更多的方向可以让我们去了解,我们何以在此,我们何以为我。
这便是价值所在。
所以李玉堂问刘郁白,为一个女人,你值得吗?
刘郁白轻轻一笑回他,为明天,你值得吗?
一时皆无语,而身边暮霭沉沉。
你知道没有值得不值得,只有做与不做,哪怕走的是弯路,也要去做,因为我们终将迎来明天,而不管怎样,一把搏命,有希望就有不同。
这希望,便是唯一的力量。
谢霆锋的表演挺不错的
居然能拍出这么差的电影,佩服佩服!
王伯杰小可爱喔
有女人得死。比如谢霆锋,一开始就猜到他这婚结不了。比如甄子丹,被范冰冰拿个孩子一忽悠,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自己亲生的闺女,就拼尽全力了。比如黎明,看了演职员表死也没猜到他是演谁,后来才悟出来他是演nb铁扇大侠的。李嘉欣也只露了一面。没女人也得死。比如和尚巴特尔和春哥。信春哥救中国!
相信我———这片子枪手很多很多~~~PS:预告片做的很精彩!!!
从中间开始就被泪水模糊了双眼;“闭上眼,想的都是中国的明天!”
董存瑞和黄飞鸿的奇妙混合。
历史剧也能有商业元素
春哥请你不要凑热闹好吗? 3星半
敬愛的國父,您看得到我們的今天么。btw,我曾經偷偷喜歡小謝。現在王柏杰也不錯啊。
技术上相对成熟,与之搭配的是主题的媚俗。
垃圾
剧情粉烂粉烂,动作场面还不错。
托儿太多了 我很悲愤
说教片
原来爆点不是春哥而是黎明。。。。。
这才是电影!!!
太恶心的台词了,太恶心的伪自由民主信仰了,艹
催泪弹
真诚,认真,技术,杂糅,重复,混乱,瑜不掩瑕?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