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卡
Eureka,鹳看蓬莱(港),魔幻尤里卡(台)
导演:利桑德罗·阿隆索
主演:维果·莫腾森,齐雅拉·马斯楚安尼,阿莱娜·克利福德,莎迪·拉伯因特,阿达尼洛·雷斯,马西奥·马兰特,维比约克·莫林·阿格尔,拉菲·皮特斯,路易莎·克鲁兹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法国,葡萄牙,墨西哥,德国语言:英语,葡萄牙语,拉科塔语,查蒂诺语年份:2023
简介:阿莱娜厌倦了自己在松树岭保留地的警员工作,于是她决定不再回应无线电呼叫。她的侄女萨迪白白苦等了她一整个晚上。受伤后,她在祖父的帮助下开始了奇幻旅程:她穿越时间和空间,飞往南美洲。最终,她不再观看那些无法让她产生认同的黑白西部片,当她听到那些生活在森林里的人的梦想时,她感到一切都变了。然而,所有这些都不会有定论……..详细 >
+,能感觉到文本上西部片开头赋予之后地景的荒芜属性,但是对所谓"真实时间"的追求反而放大了对白中的刻意。极其僵化的视听,不像是漫游更像是贫穷图景的罗列, 对了解地景的兴趣已经在正反打中被消磨了。只有最后一段稍微观感好点,但某些走向还是刻意...
真心没看懂
鹳不错看
四星半。非常精彩的开头,原住民在山顶的吟唱转而成为一部4:3的黑白西部片,然而又让人想到《安乐乡》的父亲寻女故事。第二部分女警的段落回到当下现实,人成为编号,事件被归类,暴雪是外部世界的隐喻,暗夜里枪声弥漫的游乐场/旅馆终究让人失语,最后回到南美的爱情/淘金故事,人变成鸟,物件(羽毛/小刀)在不同时空里流转。利桑德罗·阿隆索还是一贯的缓慢、松散(松弛)、自由,比《安乐乡》进了一步。(映前录像里,导演说这是一部要作为「绘画」看的电影)
不如安乐乡,印象中看安乐乡没这么沉闷,尤其还对那一段配乐突起印象极深。这部做的更极致更实验,无配乐,匀速时间,呈现了相当多人物在等待接下来某件事物发生的情节,这些日常生活中被忽视却不可或缺的时刻,同样值得记录,而电影正是试图借由这样漫长的无聊的等待去铺垫出那么几个足够引人惊奇的“尤里卡时刻”,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片的确称得上一次影像探索实验。
再次印证主竞赛外出神片。这部片不在打分系统的游戏规则里没法横向对比,但比起浪费时间的怪物和小行星城,我宁愿把它再看两遍。同样是俗套的三段式和黑白戏中戏,至少能享受一下优秀的视听技巧。第一段干净利落余音绕梁,第二段大家都喜欢,暴风雪中窗内那一刻的宁静很容易引起共情。第三段不好评价,高等文明拍落后文明的时候总带着些不可避免的高姿态傲慢
很有意思,它带有鲜明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原本不该发生剪辑、转场的时刻偏偏就会发生剪辑、转场,影像神秘、陌生,却又松散、无聊,整个观看过程就是一场梦幻般的漫游。
A quiet life requires a little birdsong, as a signifier and pleasure to return to nature.(是不是跟维克多艾里斯偷师了,和闭上眼睛有些地方气质挺像,刚好还是同一届戛纳)
由巴西原著民开篇,不过很快消失在“西部叙事”中了,阿隆索反对整个西部片电影史,反对《搜索者》;现实和电影的区别在于,遍地的犯罪,警员不是超人,只能在警车上无奈地忍受时间的流逝,这里的罪恶也无关于性别,女性也是犯罪者,来自欧洲的白人自然也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可是当重返丛林,重返梦境之后,人类的争斗和欲望仍然不会停止,最后又回到了西部片——金钱与欲望交织的土地,那是所有的人类文明的起点和归宿
平遥第一部,看不懂但挺有意思。三段转化的好自然,一直在想这是三个故事还是一个故事。
第1场。过于艺术了,导致人昏昏欲睡。本来是冲着黑白片来看的,结果只有开头部分,但却是看得最认真的,后面的表达都有些晦涩难懂,而且要素过多了,意象和隐喻都很抽象。但是一些镜头真的太美了,导演拍摄技巧很成熟,不过这种片子可能也只有在影展上才会让很多观众走进影院吧。
第一部分是导演前作《安乐乡》的某种衍生作品,在保留个人风格的基础上多了一丝命运的捉弄感;第二部分是最好的,以大量空镜与白噪音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美国偏远小镇的绝对孤独感,被困在其中的和想逃离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拼命挣扎;第三部分转入了类似于《佩佩》的感受,讲述了热带雨林的“实”与“梦”,处理得过于云里雾里。而整个故事串联起来最大的问题就是融合性几乎为零,虽然在两处转场(故事内容突然转为电影节目、饮下茶水变为大鸟飞走)上的设计很有韵味,但也成为了唯一的粘连处,配合上一直萦绕着全片但依旧显得脱节的“原住民”主题,实在是散得让人有些无法接受,仅凭借着所谓的艺术气息在做着苦苦而意义不大的支撑。
影院陆续走了七八个人。创意是有的,没有任何配乐是可以的:就是可能看一遍还看不明白。
要是黑色电影再长一点就好了
延续了上校的孤独,对不同代原住民的关注都停在了人停止的状态,第一部分的西部片似乎是想像安乐乡父亲找到女儿的情景,缺憾的另一种是无法播放的观看。两次画幅变换像两次梦境的交叠。萨迪说话的声音充满了忧伤迷茫又平静清晰,每段里人的脱离中停滞欠缺的精神和疲惫无力的身体,那些时间不存在,人在空间中浮现灵魂的画面。与上一部骑马走近又走远对应的是汽车由远及近开过出现另一辆车。呈现的后代的居住空间,原始的自然文明的画面充满质感,伴随着设计丰富的声音溢出。脱离了原始生活的生命状态和化作鸟儿的自由“梦境”,意识到生存之意义的忧伤,命运的昭示无比平静又神圣。
精彩的开场片中片。三段结构看似分立,但正是这散落的节奏,使得影片整体浑然天成(最后一段略放飞不过也能自洽。殖民地历史/语言/生态经由第二部分的日常体现出来,对讲机的电流声与警灯的光影变换交织,一个普通夜晚的漫长沉默。齐雅拉·马斯楚安尼惊喜客串!
脑子不好使 欣赏不了
也是一部睡睡更健康的片子。第一段颇有兴趣的看完,第二段强撑着兴趣看完,当女孩变成白鸟飞离,突然清醒并被击中;第三段就在逃离部落中缓缓睡去~~
小城之春里酣畅昏睡的一个下午。十分典型且标致的影展电影,是一部不能去理解,只能去感受的作品。很喜欢导演的镜头设计与调度,很扎实的导演功底。全片无配乐但却充分利用了声音元素,很复古的拍摄手法,总觉着导演对光影的感悟与处理是种天赋。
灵魂的迁徙与肉体的归宿,人类的困苦之源或在于二者间的症结——哪一方都无法给予另一方真正的自由,我们从未能够如自然界那般实现某种统一与和谐,一种枕于梦境又生于梦境的超然,如同身心合一融化在风中,阿隆索描绘出了所谓的至高或复杂的所在于时空规则之中的无为无靠,当放下执念般的经验、记忆和判断力,整个宇宙或都会为你敞开怀抱,久久等候了六年的作品,终未辜负期待,却也不经意间成为了其所怜悯的渺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