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场看的这个电影。
心潮澎湃,影片中瞿秋白才华横溢,那些年轻的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30几岁正是人生好年华,无私的奉献了青春和生命。
很是感慨。
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有才华的人的仰慕。
中午11点半,崇文门的搜秀影城,最小的放映厅,三排共17个座位,我和另外七个人在看电影《秋之白华》,一共八个观众……此片公映之前,小儿子在单位内部放映时看了此片,回来说了说,萌发了我看这部电影的愿望。
也许是对过去党内“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厌恶,对瞿秋白命运的同情,对瞿秋白这位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著名才子纯洁和美好人格的崇敬,对主演窦骁和董洁的好感,我就一直渴望观看此片。
但无奈此片一直未在昌平上演,我多次去昌平镇的影城都未上演,甚至前几天到永旺商城的影院,也是上午只放了一场(我没赶上),别的电影《雪花密扇》《假装情侣》《功夫熊猫》《动物总动员》等昌平每天都上映多场,唯独《秋之白华》不上映,问工作人员就说没人看。
昨晚是小儿子从网上为我查出崇文门的搜秀影城上映此片,于是我辗转乘车几十里,专门从昌平乘车到崇文门的搜秀影城看这个片子;而这里的工作人员也说,此片没什么人看,所以放在小放映厅;其它电影也是看的人较多,票好卖(也许和此片宣传不够有关系吧,许多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瞿秋白是谁,当然不会看这部片子了)。
坐在座位上,影片把我带到那动荡的年代,著名才子瞿秋白光辉而短暂的传奇人生浮现在我的面前,《秋之白华》并没有着重以常规主旋律的议题去刻画革命者的光辉事迹,而是以唯美影像加上绵密的爱情,娓娓道来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感情生活,从而带出他们的革命情操和光辉精神。
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之旅是在上海大学开始的,瞿秋白是社会学系主任,而杨之华则是他的学生,杨之华是从家乡来到上海寻求民主救国的新女性,老师的才华和风度深深打动了杨之华,更让她羡慕的是瞿秋白与妻子王剑虹的举案齐眉,因为人生理想的差异,她对丈夫沈剑龙感到失望。
于是,她把全部的热情和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革命中,最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一员。
瞿秋白因住处遭到敌人的搜查而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杨之华受组织负责与瞿秋白联系,师生加战友的情谊,渐渐升华。
片中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是浓烈且隐忍的,他们的结合是曲折的。
1924年,瞿秋白的前妻王剑虹病逝,而杨之华与丈夫的分歧和裂痕越来越大,后来也多亏沈剑龙的退让和成全,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和她是在革命斗争中结合的,同志战友加夫妻,因而志同道合,心心相印,铭心刻骨,他们一心想救国救民,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因而不惧风险,并肩战斗,瞿秋白送给杨之华一枚图章,他当时的表白是:“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之后他为革命牺牲,杨之华终身未再嫁。
瞿秋白牺牲的情节也表现得挺悲壮,漫山遍野都是绿色,开着许多花,而瞿秋白穿着杨之华为他亲手缝制的衣服,从容地用俄文唱着《国际歌》,说,“此地甚好”,倒在花丛中绿色中……先辈们奋斗不容易啊,探索,牺牲,尤其是这些革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把自己的才华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有意思的是,因为瞿秋白和杨志华是南方人,这部电影的对白是用南方普通话说的,南方人看了一定很亲切吧!
看完电影从放映厅出来,我觉得今天没白来,虽然路途稍远一点儿,值得看。
我这人就是“小资味”浓,年轻时代直至现在还是如此,这类片子很合我的口味。
我不明白,这么好看的片子,为何问津的人极少,这也是部浪漫史诗爱情片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片,年轻人也应当爱看啊……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勉强不得的。
“乱,不一定不好看”很多人说里面的故事太假,瞿秋白居然会说豆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太假了。
其实是这些人根本就不了解历史。
历史的本质其实是很个性化的。
建议大家简单读读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再做评论。
哪怕只是为了这么一个悲剧性的文人
看着海报上出了“纯爱史诗,唯美传奇”八个字,明显是着意于“抒情”的,但“抒情”又是遭到压抑和改写的。
王德威说,抒情可与“五四”以来的启蒙、政治并列,即使遭到压制,但仍有压不住的勃勃生机。
如开头小轩一首诗“我的玛丽安睡在河边树丛中,请你们不要惊醒他的梦”,除却两人的不同价值取向外,其中抒情的元素确实遭到了救亡(李泽厚语)的掩杀,变得越来越微乎其微,而至不受重视。
但即使这样,影片仍然动用了各种外在风景镜头来表现浪漫和抒情的情感,人与人的关系在这里却达到了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严苛程度。
“革命”失去了原先的激情而纯化到个人的情感历程中去,“革命”一词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而转化为了另一种“浪漫”。
秋之白华 (2011)6.82011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传记 历史 / 霍建起 / 窦骁 董洁
避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For I am one sensible and unreserved man, And for she is one special and invaluable woman, More for you are one profound and trustworthy man, Here you have my blessing to take her love.常恨言语浅,不及人意深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No word is expressive enough to describe my appreciation, Your kindness is giving complete love, For what your heart gives away, shall be treasured in mine.秋白之华,秋之白华Qiu's Hua, Hua's Qiu你中有我,我中有你You live through me and I live through you.
關於頸椎側彎的全程診斷,來自百度。
是以警惕,而後放任。
春寒料峭,夢裏花落知多少。
若不為董潔,本沒有那麼好奇。
也先入為主,主旋律題材,悶到慌張。
評論有雲另辟蹊徑是贊許。
卻盛大背景小人物的命途,歸根結底是泯然。
那人只是從中笑,百花深處杜鵑啼。
是單薄的書生氣,略顯青澀,而無從提煉的厚重。
怪不得竇驍,無論歸屬與閱歷,都像紙上談兵。
很好奇屏中雀選的周折,搭戲董潔的“姐弟戀”,使得成就更似“一個女人的史詩”,反客為主的獨角戲。
可這樣歷史上活生生存在過的鮮活,除開陳坤,又誰能試煉那不長,卻深遠的一生?
脫穎而出的路徑,不免有些雷同。
她是最低調的“謀女郎”,而他大概是最幸運的“謀男郎”。
該是那年最幸運的女孩兒,無論春晚還是張藝謀的垂青,值得上演是“麻雀變鳳凰”的傳奇,鎂光燈下的焦點。
卻結果人淡如菊,簽約更文藝的澤東,挑揀的作品,愛惜的羽毛。
她是最民國的冷清秋,最清新的祝英臺,然後大概最婉約的宋慶齡?
她一貫淡淡的,淡淡只做自己該做的事兒,然後遇到合適的人,該結婚結婚,該當媽當媽,轉眼一輪生肖,什麼都不耽擱,仍舊那鏡頭裏清淺地笑。
是得要多麼難能可貴,浮華中的赤子之心。
演那樣一個時代裏頗有個人自主的名女人,她只是照本宣科,算不上如何入木三分。
可她本無心爭芳,卻結果耀了整整一季。
她擅長那樣本色的小倔強,無欲則剛,被隱藏如水溫柔的清淺之下。
是產後複出的聲明,頗具爭議是漸長年歲,可誰能不老,又誰老了老了還有那樣宛若少女的清新?
比背景更平易近人是愛情。
那時的人事物,時至今日仍令人咂舌。
一樣米養百樣人,各安天命各司其職。
婦女解放喊了多少年,仍舊被當成了救世主般的姻緣,“脫胎換骨”。
“剩女”的社會命題,嫁或不嫁,不再一家之言。
爭得面紅耳赤,長輩親友,鄰里街坊。
一己之力還手無力。
再悲催不過,平生沒有大志向,惟願現世安穩的姑娘至今待字閨中,而那當年爽利乾脆,好似看低全天下男人的妞,儼然兩歲半孩子的媽。
被選擇的婚姻,人說那是既定的往後的路,殊途同歸的不得不。
委實還是遇了“良人”,才能那般任性妄為。
是自由戀愛,青梅竹馬。
沒有誰逼著誰非誰不可,記得當時年紀小,輕易便認了一輩子。
不是不曾愛過,只是走的路多了,眼界寬了,展開的羽翼再無法忍受屋簷底下一時的安寧。
而那個人卻是不願意變的,唾手可得的溫飽,世代承繼的家業,很冒險那些夢。
有過爭執,彼此冷戰,卻因著一顆初心,盡釋前嫌。
甚至由著女兒遂了後來的姓。
這樣的大愛,比起金岳霖與林徽因那坊間的種種美好,私自以為更甚,是人性裏至高的溫柔。
相識微時,各自有著自己的伴。
從景仰渴慕,並肩作戰,到日久生情。
導演的處置,在曖昧未明時實在有夠高明。
沉吟婉轉至不可說,正是時代裏最真實的印記,奮不顧身的勇氣,是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歉疚。
傳為佳話,是公開的戀情,解除的婚約,訂立的盟誓。
浪漫至深是昭告天下。
秋之白華,烽火連篇歲月裏,那抵過萬金的家書。
起名獨伊,便無二。
有幸得密友相助,成我心愿,今日午后于海淀剧院观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暨《秋之白华》献映首场。
去时尚早,场内除会务人员之外别无其他,布景简朴,光影柔和。
因占据二层最佳位置,见领导及主创人员座签赫然。
未时四刻,嘉宾入场。
窦、董二人皆着黑,坐立举止有节。
开幕式无非各种致辞讲话,稍显冗长,至演员等上台,略起高潮。
窦俊朗干净,谦恭礼让,董身材甚佳,落落大方。
本片英文名为The Seal of Love。
正片开始便可见霍导之文艺范。
认真镜头,淡化结构,非瞿秋白深粉难免哂笑个别细节。
有人言窦太过年轻,殊不知瞿牺牲时方36;有人笑沈瞿斗诗带腐,却未解其中知己气度;片中两次引用瞿对豆腐之称赞,无不全场哄堂,却未知乃人终之言,留恋意深……私以为亮点有三:一乃杨瞿大桥诉衷,皆以第三人称代之;二乃杨手心之印章,画龙点睛;三乃瞿就义时,绿林山野,逆光而立。
当今舆论之制,题材受缚之多,可以估见。
历史之本原,恕难细数。
本片可将私情寄托于旋律之中,于叙述中塑人物,于异己中写人性,于格调中显情怀,于精致中见诚心,实属不易。
幼时读瞿遗作《多余的话》,费解甚多,一度怀疑之。
至成年重读,乃知悲歌痛切。
澄明与忧心,瞿一生概括也。
激情之宁静,奉献之彻底,自我弃绝之残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瞿之性格,不善争斗,故难处上位,游于边缘;瞿之文风,去物离人,含虚思辨;瞿之信仰,从未动摇,因其探求纯粹,而非狂热。
正如片中瞿言其革命之目的:想给自己一个在这个不堪的世界生存的意义……吾辈对于先辈之革命,总以群体概念先入为主,个体生疏阻塞领悟之通衢。
窃以为惟有立足人性故土,抽离主义之狂妄,方能领悟先辈以吾辈美好为最高价值之通感,方能看淡具体时间之恶意,抛弃无谓之欲念,承统守义,开创未见之域。
作为霍导粉丝应有的忠诚,对于影片中的各种细节就不做过多赘述了,只说观影后自身最直观的感受.在《秋之白华》中,霍建起导演一如既往地用情绪与美感推动故事,我更愿意将他的作品看作是诗,虽然从剧情的角度去看足以诟病,因为每次看完之后你没办法说他具体讲了一个多么生动的故事,可每次看完他的影片后,依旧会原谅他的剧情,因为只要开启他的影片,你就会沉浸进去,这是一种审美的享受,画面和氛围感是他毋庸置疑的优势,影片结束后,留给你的不是具体的故事情节,不是多么立体血性的人物形象,而是一种情绪,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就像迷醉中的香烟,不好闻,却总是美得引人沉醉.随意截图几张感受一下
因《那山那人那狗》认识他,因《暖》喜欢他,却因为《大唐玄奘》和之后的一部部作品对他的故事性感到失望,但他影片的韵味与每一帧都无可挑剔的画面质感依旧让我无法将他的名字打上“烂片或者厌恶”导演的名号,抛除一切准则,只是作为一个观众,他的影片能够带来的美的感受,我的由衷的佩服,看完之后是舒服的,隽永的,对于他,或许“虽然无法热衷但永远无法讨厌”应该他的审美给我下的魔咒吧.不过剧情的锅不能一味苛责导演,这部电影的故事十分写意且有些教条,能看出来要将一个禁锢在“英雄”标签里的人物写活,将一对文艺的革命工作者的爱情写得生动又不落俗套确实不容易,但这种故事对于想看故事的观众来说是不够有诚意的,“秋之白华”,让我们看到了由两个刻板人物演绎的一段爱情的象征,而不是两个人的爱情.这之间的区别,或许就是故事被舍弃的原因吧.虽然影片整体记忆点不多,但其中有几段台词还是十分出彩的.例如:天桥(没错,就是依萍跳下去的那个地方)交心戏杨:我有好多话想要对你说.(主动)
瞿:还是不要说.(逃避)
杨:我想离婚.(勇敢地坚持表达)
瞿秋白欲言又止最终沉默,掏出烟.(不接话,依旧逃避)
杨:我离自己的丈夫越来越远,离他越来越近,我不想欺骗任何人,包括我自己.(敞开了说,逼迫面对)
瞿: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好.(无奈)
杨:他知道我爱他吗?(换个方式再次逼近)
瞿:知道.(避无可避)
杨:他喜欢我吗?(直击灵魂的叩问,也是杨最想问的)
瞿:他不敢.(依旧无奈,逃避)
两人都不再言语
风吹来,吹皱了一池江水,也吹乱了两人的心.
杨止不住整理自己被吹乱的头发,瞿转身看到了.瞿:乱不一定不好看.(正面面对)
还有“撩妹巨匠”瞿先生贡献的经典台词:“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足够了,其实你也不用这么智慧,有你的勇敢就足够了.”
还有两人最后一次别离也是永别时的台词,既美又忧伤.
整个影片从后半段就是以临刑前的瞿秋白视角讲述,片中摘录了不少他在狱中写就的《多余的话》中的文字,影片时艺术处理的,可文字是真实的,每次看到瞿秋白真实的文字,就让我忍不住想要去了解这位生存在那个动荡时代带着革命+文艺标签的男人真实的样貌.——即便是在跟这个世界告别,他的眼里依旧是对美的向往.
当他身着之华手制的上衣,吸着烟,如闲庭漫步般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结,伴随着俄罗斯的歌曲,择一处纯白盛开的靡荼地,只说一句“此地甚好”,便微笑着跟这个世界永别了.
看了《秋之白华》,没有抱着很大的期望,因为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而作。
但是看看革命家的爱情以及背后裹挟的历史也是一种期许吧。
之华离开萧山老家,留下丈夫女儿只身来到上海读书,在这里邂逅了瞿秋白。
当时的瞿秋白还有妻子,不过患病许久。
他们通过课堂相识,通过蔡和森家的聚会相知。
一个抛家弃子的女人,必定会遭遇丈夫的种种吐槽,即使他们是自由恋爱,沈建龙对杨之华的意见越来越大。
杨之华又因为和丈夫在革命问题上的冲突愈行愈远,在瞿秋白妻子逝世后也觉得靠近其的机会来了。
就这样,瞿秋白送杨之华回去与沈建龙离婚,却意外的与沈建龙成为朋友。
在震惊上海滩的同时也可谓是成就了一段美谈和佳话。
其实在这场爱情中,最值得同情的算是沈建龙了。
自己深爱的妻子跟着别的男人走了,而他又很欣赏前妻未来的丈夫。
其实原因有二,第一沈建龙心胸广阔,第二,瞿秋白干净纯洁。
两个原因皆二有之。
不过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沈建龙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秋瑾的丈夫也可谓与沈同命相怜。
秋瑾也是抛夫弃子去日本留学,为了革命起义一直伸手向夫家要钱。
只能说爱上了革命的女人的男人伤不起啊。
还有一点,以现在的眼光来评价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感情,我们都会说最可怜的是沈建龙,瞿秋白和杨之华太自私了。
人家沈建龙要求一点都不过分,女人相夫教子挺好的,现代女人多想做全职太太啊。
话说到这里,各位朋友们,请问我们的标准为什么又回到以前了?
是我们的思想退步了吗?
那是否说瞿秋白和杨之华为之奋斗的目标实质上根本就没有实现过呢?
当然,或者有别的解释,求指正。
至于在爱情后面的革命,不想多谈也不能多谈。
不想多谈是不了解瞿秋白这个人,不能多谈是这个电影的制片人在豆瓣上说其实电影能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因为他们也是戴着镣铐在舞蹈的。
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还有有二的,第一个,瞿秋白其实不愿意和杨之华分开的,最后也向组织申请两个人一起工作,可是组织就是不同意,怎么这么不近人情。
人家两个也算是党内高级干部了,在革命时期的非执政党可能就是一个威权解构吧。
我们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也这么做过的。
第二个,其实国民党也在积极的说服瞿秋白,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把其置之死地的。
国民党虽然抓了他,可是也没有过分难为他,反而好好照顾了他。
想想今天,要是有个异议人士,能有此般礼遇吗?
当然又查了一些资料,瞿秋白在临终前写的《最后的话》一直在吐槽自己随风摆动,不喜欢革命偏偏让去革命,想做个写写文章上上课的小资也挺好,天不遂人愿啊。
在维基百科上,杨之华在文革中受到批斗,于1973年去世,令人唏嘘啊。
倒是杨之华和沈剑龙的女儿,在新华社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并从新华社的岗位上离休。
想想新华社还真是卧虎藏龙之地。
不过想着要是那位同事如果还健在,每年也是可以领取过年的“人头费”的。
画面唯美,故事动人,超级喜欢!
本是消遣时间无意打开的视频,没想到直击心底,很喜欢那个年代的事和人,平和温润安静却有力量。
秋之白华这样的爱情可遇不可得,桥上告白的片段,情感蓬勃却又克制,美好至极;秋白陪之华回家离婚,秋白的责任与担当,剑龙的成全与理解,这样的爱情被很多人归结为出轨真是可笑至极,现代人用上帝视角看问题真是比比皆是,只感慨现代的圣人真多。
电影的另一部分,瞿秋白和革命先烈们为党和祖国奉献牺牲也令人敬佩,以前看书本这些人都是一个个名字,看完电影才觉得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人,在很多人的心中和生活中走过,革命革命可能先革的就是自己的命,感谢他们!
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口音问题了,一会儿有地方音,一会儿普通话,不过,这些无伤大雅,好的电影会让你忘掉这些的。
看的心裡特別難受
我蛋疼啊,我为啥子不去看财神客栈嘛。还有那双新潮的11cm高跟鞋特写镜头啊,闪花我的狗眼啊!
电影本身也就三星,因为这段故事,多加一个星
窦骁你演起来觉得怎么样?我看的都累。
摄影不错,演的有点温吞水
不痛不痒
淡淡的叙事和配乐、南方口音、董洁好看的旗袍、前夫与第二任丈夫对诗然后把妻子托付给出去、离婚结婚结交为朋友的启示。喜欢这类片子,就是看时看完心情小压抑。
大陆土生的导演多少还是有情怀的
窦骁的演技永远是新鲜的。
窦骁太嫩,董洁太老,最浪漫的就是电影名了。
唯美够了,感动不够。不过我发现民国时候人们的思想比现在开放多了
瞿秋白这样的,太干净了,革命这种事情不是他能干来的。选男主败笔了,一点点的革命范都没,所以最后死刑场的那幕就沉重不起来了。不过片子可以。
太好看了!学生时代向往的知己般的男女关系,也只有那个年代才有了!
受不了。
很美的主旋律~~~
读史,认识自己。他们倘若一直在莫斯科。。。
摄影还是很不错的,很唯美。冲着董洁去看的
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
去死的时候非要穿这么潮么
党国文艺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