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必須穿襪子,戴頭巾,戴手套。
講馬里語的人不許抽菸,不許聽音樂......禁止隨意,禁止坐在家門口,禁止聚集交談......廷巴克圖,這個陷入宗教極端分子控制的地方。
廣播裡隔三差五傳來所謂“真主的新規定”。
這是在廷巴克圖,人們注重自律和修行。
“真主的規定”不寬容,不自由......有人開始懷疑,懷疑這是不是真主,是不是先知。
儘管懷疑,但大多數人都選擇遵從“真主的旨意”。
他們遵守“吉哈德”,也不遵守。
——取決於對它的理解。
事實上,這是伊斯蘭宗教學概念。
語出《古蘭經 》啓示,是阿拉伯語“جهاد”的音譯,中文有時又譯“傑哈德”。
其字面意思是:努力奮鬥,盡心盡力,克服困難,努力多做好事。
伊斯蘭教法學家認為,穆斯林為學業、生計、事業的成功努力奮鬥也屬吉哈德。
在伊斯蘭語境中,吉哈德可以是個人的行為和責任,也可以是社會集體的行為和責任。
因此其詞義的解釋一般包含兩層含義:同個人私欲作鬥爭屬於重大吉哈德,反抗侵略和暴政屬於微小吉哈德。
吉哈德的法學定義是:以言語,財產和生命為主道奮鬥;為捍衛宗教信仰、生命財產、擴張侵略而努力奮鬥。
回到廷巴克圖,這裡的一切事情以伊斯蘭教法審判和定奪。
遠離廷巴克圖的沙丘上,住著基達內,薩蒂姆,托婭一家。
他們是虔誠的教徒,他們選擇留下來。
Why stay?
① 那種遙無止境的逃亡,又有什麽意義?
② 既然仁慈的真主在這裡,他一定會主持正義。
一次意外,基達內知道“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了。
”“不能再繼續忍氣吞聲了。
”他對妻子說:“有些話我沒有說,但我知道你知道。
”他錯手殺了一個人,不得不接受真主的審判。
他在審判前的那個夜晚流著淚說的話,擊中了我。
他對妻女的愛,尤其是女兒托婭。
這部影片的大部分鏡頭是緩慢的,像在平鋪直敘一個無關痛癢的故事。
但是平靜也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我突然想到了一首詩。
『我愛你,但是我不敢說,我怕我說了我馬上就會死去。
我不怕死,我怕我死了以後再沒有人像我一樣愛你。
』很簡練直白,很深刻動人。
除了基達內,還有踢球的孩子們,戴著手套賣魚的女人,在屋子裡歡快地彈琴唱歌的一家人......但,他們對自由的堅守換來的卻是殘酷的懲罰。
在廷巴克圖,沒人能逃過。
電影的開頭和結尾,都是一只鹿在狂奔。
無所畏懼的樣子。
End,托婭一路狂奔,嘴裡念着什麽。
萬分堅定的樣子。
這在世界邊緣發生的事情,實在不足爲奇。
有人反抗,但力量不足以抗衡。
好像沒有實質的意義。
但,這樣的地方,這個地方的人群,這個地方的生活,應該被獲知。
我想,或許這就是導演拍攝此片的目的。
这是一个不能自主的世界,一切赤裸裸的暴力都被所谓神圣,伪装的如此肃穆,每个残暴的人都是神的代言人!
人之所以是人,首先他要有一定的自由,自由和民主是全人类努力的目标!
但是在这个压抑的世界,大家都装逼到了一定境界,就变的非常不自由!
男主人本是个善良而本分的人,但是非要装逼带着枪去为家人出面,不然也不会失去一切!
恐怖分子小头目为了抽烟这件事都要装逼,实在是悲哀!
每个人都装逼装冷酷装神的代言人却各有各的目的!!
而女人在这个世界里连装逼的资格都没有!
因为女人的社会地位是零!!
看这样的片子让人压抑的透不过气,你却找不出任何的出口!
因为那个世界人们都在压抑中生活,似乎不压抑你的天性你就不正常似的!!
有人质疑这个片子的真实性,我想对这些人说,真实的东西你想看吗?
真实的东西也许比这个还要残酷而无不及!!
你能随便拍吗!!
别的国家不说,中国真实的东西敢拍吗?
能够映射人们在那个世界的无奈!
压抑!
绝望!
这还不够吗?
如果这个片子你觉得还不够赞!
那么还是去看你的小时代4吧!!
永远活在你的小时代吧!
二货们!!
下载这部电影的时候瞄到是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好奇这么没听说,看完之后再搜索一下,才发现是最佳外语片提名,最终是颁给Ida,这部电影也看过。
里面有一个镜头很精彩,绝望的年轻人对着空气踢足球,因为当局不允许踢足球,不允许唱歌等一系列娱乐,我不清楚是不是为了抵制西方文化,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太走极端了,人们已经享受过这种快乐,你再把它拿开太困难了。
西方文化的入侵也是伴随着西方经济军事力量发达而产生的,而有些倔强的民族选择了抵制,有些选择了包容并蓄。
导演的镜头是平铺直叙的,没有很多震撼人心的镜头,很简单的讲述了ISIS(?
)接管一个小镇之后发生的事情。
看完电影《廷巴克图》,我想谈一些感受时,突然觉得打开的思路四面受阻。
用画面影像传递出的现实,它在虚幻的故事与实景情境中,是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的,令身置地角天涯处的人感觉失灵。
特别是对这类伸出求助之手的电影,想要与其感同身受那份重压的苦痛,它实际的分量是轻如鸿毛的。
可是能感知它的范围会没来由地扩大再扩大,好似被摧残得千疮百孔了,不知哪一处是致命的要害。
索性表现“堕甑不顾”的高深吧,无言吧!
可是内心是不情愿的,因为就连替古人惋惜、流泪这种排毒养颜的行为,它最深处仍隐含着一定的善意。
无言,可能只是在等待适当的机会去表达。
所以,我决定撇开更深刻更有意义的杂念,给《廷巴克图》简单概括出这么一个故事:这片土地是在古兰经的诵读声中安眠的,原来安居乐业的小城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颤栗在恐怖集权下的睡城。
有一牧民家庭,一家三口,索居在偏离城镇的沙漠中,家里有八头牛,游牧为生,父亲仁爱宽厚,母亲贤淑睿智,女儿聪明伶俐。
他们念念不忘于昔日的生活,守护着幸福重现的愿景,小心翼翼地继续生活在故土上。
不料,某一日,牧民家的母牛到河岸边喝水,进而闯入渔夫撒网的领地,渔夫用鱼枪射杀了牧民家最宝贵的母牛。
牧民得知详情,不听妻子的劝告,携枪前往渔夫处。
由此,邻里之争引发了不可挽回的灾难。
讨回“尊严”的争执决斗最终导致渔夫被枪杀(误杀),牧民成为杀人的罪犯,前一秒的平安与幸福已覆水难收。
从这里,悲剧继续深化。
杀人者没有申诉的权利,集权恐怖组织的意志与决定便是法律。
而这法律在示人时,它是穿着宗教与道德的外衣的。
伊斯兰教义里规定,杀人者若求得被害家属的谅解,法律便不再追究其杀人的责任。
渔夫的父母拒绝宽恕,牧民只有一条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宣判牧民死期将近时,牧民与统治者(恐怖头目)之间有段长长的对话,牧民沙眼里流露的情与理,在统治者的“法眼”里毫无意义,最多回馈一个冷冰冰的叹息。
原始的文明便如此,生命不值一文,暴力永远是最行之有效的统治手段,平民对平民,统治者对平民,无一例外。
最终,牧民家庭赖以生存的4头牛被充公,牧民被剥夺了被探视的权利。
直到被处决的那一天,夫妻相聚,真正的生离死别上演,这让整部电影在彻底惨烈的血腥中从“平庸”跳级到了它应该拥有的高度。
如是,你大概以为这部电影讲的便是一个家庭的不幸遭遇了。
其实不然,这就是《廷巴克图》以小见大的立意手法。
要醒目地映衬出疆土国界的纷争,揭示捕食者与强盗的罪恶,那么用“小家”来举例说明吧。
为争夺“资源”,为一时的“尊严”,为忍气吞声的“积怨”,邻里之争引发的惨剧,难道不是这个世界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它们之间的矛盾与战争嘛!
如果说,以上借喻所表达的怒其惨无人道、怒其虚伪、不作为,怒其不争,里面含有各种讽刺揶揄的意味,那么就任智者各种猜想与解读吧,其实谁都脱不了干系,恐怖分子、掠夺者、殖民者、投机者包括当地受苦受难的民众自身。
为此,电影还是选择了一个目标对象,宗教极端分子也就是“圣战恐怖分子”。
虽然落脚之地踩得没那么坚实,但在蜻蜓点水似的点面勾勒里,还是看到了战地记者回馈过来的恐怖信息。
大概没人能忘记2015年年初震惊世界的新闻图片,人的灵魂在火海里屹立不倒,“伊斯兰国”以凶残的“火刑”处决了被俘的约旦飞行员,并以他们极端的恶反衬出了恶灵摧毁不了的正义。
回到电影《廷巴克图》,观者也能感受到极端分子的血腥,无视教门之别,只要那些恐怖分子喜欢,他们随时随地可以制定规则与法律,违者必究,轻则鞭刑体罚,重则石刑处死。
不能站在街上闲聊;女人不仅要穿长袍戴头巾还要戴手套穿袜子;男人的裤管要卷起来,孩子们不允许踢足球;不能自由恋爱;不许弹琴唱歌表达愉快的心情。
在这些“不”的禁区内人们看到:飞沙肆虐的沉默之城;生不如死,逃又无处可逃的生命;提心吊胆顺从苟活的平民;踢空气足球的孩子们;威逼利诱的婚嫁等等。
这些还不够,终于可以玩一次以儆效尤的游戏了。
对所谓“通奸”的不服从者,石刑处置,把人埋入沙子里只露出头部,男人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女人的头被石头砸烂,随后他亦厄运难逃。
生灵涂炭如地狱的人间,似乎还有一丝希望。
阿訇找来恐怖分子的头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后看一看成效,结果极端分子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方式统治着那里的一切。
阿訇继续引领教徒劝善戒恶,集权的恐怖分子继续实行着“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暴力统治术。
平民不能抽烟,极端分子可以偷偷地抽。
平民不能舞蹈歌唱,极端分子还是可以偷偷地跳。
即便被禁止,他们可以谈论齐达内,还可以偷偷地拥有唱Rap的梦想。
总之,没有公正没有民主,枪炮就是无上的权威。
亲历过战争的人,会倍加珍惜和平。
看过别人遭受不公与苦难,解析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更要捍卫公正与人道。
听过一个有关“圣战分子”的段子,是说那些ISIS的恐怖分子通过看《天线宝宝》来减轻屠杀生灵的罪恶感,试图缓释崩溃的情绪。
这样说来,便可以证明一件事。
再强大的怪物猛兽,他们也有噩梦。
我看闲书,多少瞟过几眼有关西非的文字,那片土地的人文风貌也时常亮相于国家地理杂志。
看到廷巴克图四个字,混沌的脑子里已出现了一张张泛着金光的黝黑色面孔,他们敲着非洲手鼓,脸上铺满了笑容。
珍珠贝齿、橄榄绿色的瞳孔,艳丽多彩的服饰,就像西山处的火烧云,是映照在尼日尔河上的美,也是垂落在非洲沙漠上的光影。
没错,这是文字里记载的美好人间。
后来,特别是近些年从互联网上知道的真相是这样的,头上顶着装满全部家当的洗衣盆,一家老小徒步走在逃亡的路上。
饥荒,战乱,人、畜横尸遍野。
出现在镜头里的依然是黝黑的面庞,但他们的眼睛不再明亮,嘴角流露的是欲言又止的绝望。
我想,来自毛里塔尼亚的导演希萨柯想要传达的便是同族人的这种痛苦的生存状态。
单单就电影的故事类型而言,《廷巴克图》还是更适合戛纳的一种关注。
但就执导风格来说,希萨柯的“企图与野心”显然是放在奥斯卡上的。
他追求艺术化的拍摄意境,克制又圆滑的叙事方式也有其独到之处。
具备了这两种设计感十足的条件,无形中削弱了这类“纪实性”影片的粗粒质感。
同样是反应非洲的非正常态生活,它在表现毒害儿童的代价时,不会比讲述娃娃兵的《疯狗强尼》凛冽疯狂;表现女人的生存状态时,不会比讲述女人割礼陋俗的《穆拉戴》赤裸直白;表现捕食者的血腥时,不会比《末代独裁》《上帝忘了乌干达》这类令人不寒而栗。
的确,这次的独特之处是把视角放到了“极端恐怖分子”身上,可以引起关注,但笔墨清淡,印迹仿佛转瞬即逝。
但值得肯定的是,电影的名称为《廷巴克图》。
但在表现城市“廷巴克图”时,你会发现这座赫赫有名的西非历史古城,它仅仅成了一个符号。
城市的具体样貌是模糊不见的。
电影的画面里出现的是无地标性建筑的西非一角。
你甚至可以认为它消失了,你看不到建于14世纪末西非最著名科兰尼克·桑科雷大学,看不到津加里贝尔清真寺,看不到藏有几千卷珍贵历史手稿的图书馆(已被极端势力烧毁)。
廷巴克图其实不再代表具象的地域名称,电影里的廷巴克图被“象征化”。
可以是西非任一处被控制被摧毁的家园。
也可能是导演自己的家乡,位于非洲南部撒哈拉沙漠和中部苏丹草原地区之间的萨赫勒地带。
总之这样的意图再明显不过,《廷巴克图》讲述的故事是西非人正在遭受着的悲剧。
《廷巴克图》廷巴克图是来自马里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非洲的古城,是伊斯兰教的一座名城,电影故事以此城市为背景,讲述了伊斯兰的圣战组织,控制了该地区,采用了严格近乎苛刻的伊斯兰管制条例,比如不能唱歌,弹吉他,踢足球,不能抽烟喝酒,女人要披面纱,需带手套。
然后,问题呈现了,孩童只能在足球场上无球游戏,卖鱼的女人不愿意带手套干活,热爱音乐的男女夜里偷偷弹吉他歌唱,年轻男女私通,结果,不同程度遭到鞭刑,私通男女被埋在沙土里,露出两个人,被人们扔石头砸死。
影片没有急风骤雨的哭泣呐喊,只有平静的悲沧,导演用冷漠的镜头,带出了背后的冷残忍。
这种政治意味浓厚的电影,肯定受到西方国家的首肯与支持,影片的导演也确实呈现出另一个世界的面目,在撒哈拉沙漠的小城市里,上演了一出近乎压抑的血色场景,使人心情沉重,思绪万千。
起初我对这部电影并没有报什么企图心,只是因为刚好有时间,同事又刚好给我了一张票,反正多看片子总是好的,然后就去了。
去的那天是一个什么法国交流活动的开幕式,去了好多法语系国家的大使,法国的参赞说法语好性感啊!
导演本人看着也很有风度,风度翩翩,感觉很舒服,翻译小姐也非常专业,很让人羡慕。
好了,blabla了一大堆致辞终于开始看片子了。
开场第一组镜头就是一只小鹿(或者是一只羚羊?
)在奔跑,然后拿着枪的人们开着车在追赶,时不时地开枪,有的打到了枯树上,树上有很多弹孔。
导演给有着弹孔的枯树很长的一段镜头,凄惨又绝望的安静,我想这就是导演对这部片子定的一个基调,因为整个片子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看完一部法语电影,而且是关于非洲的,所以抱着很大的好奇心,幸好有这样的好奇心,因为片子的调调不是那么紧张,不像好莱坞大片那样紧张刺激故事充满了跌宕起伏。
这个片子更像是纪录片,给我们展现了在恐怖气氛下廷巴克图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有所谓的男女主人公,但更多的像是群像,通过各个方面去表达一种无言的反抗。
主人公一家在沙漠里的安逸生活算是一种铺垫,这种安逸相对于城里的恐怖气氛是截然相反的,也预示着这种平静一定会被打破,只是你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城里的人们呢?
当那些武装分子接管城市后,对居民们的那些着装、音乐要求,也是埋下了伏笔,这是反抗开始的源头。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是反抗不能只用语言,要有具体的细节支撑,所以导演选取了一些具体的细节和情节去表现,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按照我自己的感受深浅来写吧,一个是女巫,她的鸡,她的裙摆,她的肆意,在那座城里像是一个另类,特别的绽开着。
后来导演解释说她是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女人,她的存在就想表达女人应该是这样的感觉。
还有就是唱歌,武装分子禁止唱歌,但还是有人在晚上唱歌,那种热情让人觉得生活本该是这样,却被禁止了,这还不算什么,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女人被鞭刑,她在受刑的时候没有屈服,一边挨打一边流着泪唱歌,那种震撼,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那种不屈,我想才是导演想表达的意思。
还有就是两个人被活埋,只留出一个脑袋在外面,然后人们往他们的头上扔石头,两个人就那样死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方式,简直觉得没有一点人性,这是谁想出来的方法,根本没有一点还击之力,只能去承受,真的十分愤怒。
还有一个就是孩子们踢足球,踢足球也是被禁止的,所以孩子们只能凭借想象去踢足球,看着他们踢得那么认真,心里很酸,会觉得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也要被禁止。
正如导演所说,这些细节一个一个被呈现出来,哪怕他不用表达自己的观点,你也能够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
好的片子一定是要有细节支撑的,如果没有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我想这个片子会大打折扣。
至于男主人公的杀人和被判刑,我觉得由头有点勉强,虽然故事有铺垫说他们对GPS那头牛的喜爱,但是在我看来一头牛不足以让人失控到去拔枪杀人,所以关于这一家最后的命运转折,我觉得反而不如前面的片段来的震撼。
但不得不说这个片子的摄影特别赞,我想写影评也是因为镜头太美了!
给女主人公还有她女儿的镜头,表现了女性的美和坚定。
最让我震撼的是主人公杀掉渔夫的时候那一组镜头。
用了一个很大的景别,渔夫倒在水里,男人一步一步趟过河走向对岸,那个时候是夕阳,男人在岸边喘气的时候,渔夫挣扎着起来又倒下,这全部是在同一个镜头里完成的,再加上配乐,那种美和悲伤直达心底。
之前我从未看过这样的表述方式(也跟我看片子少有关系),这一个镜头足以让我记住这部片子很久很久。
我还喜欢结尾的那一组镜头,女人去找男人,两个人死在了一起,女孩在跑,男孩在跑,骑摩托车的男人在跑,黄色的沙漠起起伏伏,这个时候开头的那一只小鹿又出现了,它也在跑,镜头结束于女孩的奔跑。
结尾虽然我觉得好像有点突兀,却也没有想到更合适的表达,这样的结束或许更能让人去回想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像导演回答问题时说的那样,小鹿,小孩都很可爱,也都很脆弱,但是他们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他们弱小却又很强大,也许这就是导演本身对于宗教问题的一种看法。
整个片子看起来真的很像一个纪录片,那种真实让人揪心。
这次通过大家跟导演的交流,通过观众提出的几个问题,能够看出来虽然世界扁平化了,都说地球村了,可就像美国人看我们是想象中的一样,我们对于非洲的很多印象都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好兄弟。
从心理上和地理上,我们对于那块大陆上的人们和生活都了解的太少了,因为未知才觉得恐惧,电影之外,也许我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其他文化里的东西。
在芝加哥彻骨寒冷的冬夜,去看毛里塔尼亚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Abderrahmane Sissako)导演的电影《廷巴克图》(Timbuktu,2014) 。
廷巴克图在西非马里共和国,撒哈拉沙漠南端。
2012年,极端伊斯兰武装组织占领此城数月;2013年,法国军队与马里政府军将叛军赶出城。
影片讲述的,正是廷巴克图在极端伊斯兰组织统治下的情形。
很多居民已逃走(尤其基督徒)。
无处可去的人们,被规定不能吸烟、不能听音乐和踢足球,女性要戴面纱和手套,穿袜子。
唱歌的人,遭受鞭刑;“通奸”的情侣则要受“石刑”惩罚。
孩子们踢没有足球的球赛场景,很有力。
总有驴子若无其事穿街过巷,给人幻觉似乎动物生活得更自由。
影片摄影、剪辑、音乐等都熟练精妙。
对人物也有足够理解,细腻节制,从容平和。
导演希萨柯曾在莫斯科的电影学院学过数年电影,后又在法国工作。
此片为法国和毛里塔尼亚合拍片,在法国做后期制作,在戛纳电影节得了一个基督教评委会大奖。
凡此种种,都侧面暗示为何影片将事实代替原因,将极端主义之前的生活理想化,强调极端穆斯林武装分子的反人性压迫及平民的默默反抗,而殖民历史扮演的角色与极端势力产生的原因都忽略不计。
这注定是符合西方预期的影片,对于“圣战者”的交待(有些从法国去加入,故片中语言除了阿拉伯语和当地语言,也有法语和英语),则含混不清。
但是,谁有资格去呈现一个比较全面深刻及相对公正的图景?
有色眼镜已侵入各方,有些历史真相注定会被淹没或扭曲。
Any high-profile film from the land of Africa is at a premium, TIMBUKTU, the fourth narrative feature from Mauritanian-born Malian film director Abderrahmane Sissako, is a Cannes main competition entry, César Awards top recipient (7 wins including Best Film and Best Director, it is a Mauritanian-French co-production), and Oscar-nominee (the first eve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submission from Mauritania), in short, it is a big deal.The story is presently set in the titular city of Mali and its environs, where its denizens are governed by extremist jihadis whose draconian execution of Sharia law clashes with their quotidian existence, barely 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 (a mix-bag of Arabic, French and English versus the local’s Bambara, Tamasheq and Songhai), only their akin Islamic religions can seemly appease the Jihadists’ aggression, but Sissako also foreground the danger that any holy doctrine can be subjugated to high-handed appropriation to one party’s own agenda without rousing much fuss.Herdsman Kidane (Ahmed) lives in the outskirt with his wife Satima (Kiki) and pre-teen daughter Toya (Layla Walet Mohamed), among their livestock, nine cows are ministered by shepherd boy Issan (Mehdi A.G. Mohamed). But one incident (thankfully, the cow isn’t harmed in the shooting, but where is the neighborly love in that shallow ford?) and its ensuing bust-up stems the relative idyll the family enjoys. Kidane is trialed under Sharia law for his manslaughter, if he cannot be blessed with a pardon from the victim’s family, his fate will be sealed.If the drama here is death-dealing, TIMBUKTU is a tension-free practice, escorted by Amin Bouhafa’s euphoniously lyrical, folksy, sometimes lugubrious score, its narrative episodes is too haphazardly scattered to cohere to an arresting aggregate (there are intriguing episodes to be dwell on, like the summary punishment of adultery, or the indigenous spirit of Kettly Noel's Zabou, an oracle or a flamboyant soul goes doolally? We would never know). Violence (lashing and stoning) is presented with calm and solemnity, guns are ubiquitous, but their pestilent actions are shown minimally in a blink. In this forsaken land afflicted by iniquity, poverty and cruelty, Sissako is bent on finding humanity and dignity against oppression, even if it takes away the biting realism out of the land’s breathtaking, sandy exoticism.A ball-less football match is poetic but a too blunt metaphor, an act of defiance of music-playing is in default of any context. Sissako is a proficient, morally upstanding filmmaker but somewhat for want of tact, encumbered by the inexpressiveness of the cast (save Ahmed, whose soulful eyes and heartfelt plea are the grace notes), TIMBUKTU is a mild-tempered apologue with simple-minded characters in its center, but that doesn’t mean their inner thoughts should be expressed repeatedly in concise, tired wording. If anything, TIMBUKTU suffers from a competent script to connect its strewn vignettes altogether and inject more verve into its sluggish momentum and poised denunciation to Islamic fundamentalism, it is an estimable enterprise, but not a chef-d’œuvre.referential entries: Ousmane Sembene’s BLACK GIRL (1966, 7.3/10); Cary Joji Fukunaga’s BEASTS OF NO NATION (2015, 7.9/10).Title: TimbuktuYear: 2014Country: Mauritania, France, QatarLanguage: French, Arabic, Bambara, English, Tamashek, SonghaiGenre: Drama, WarDirector: Abderrahmane SissakoScreenwriters: Abderrahmane Sissako, Kessen TallMusic: Amin BouhafaCinematography: Sofian El FaniEditing: Nadia Ben RachidCast:Ibrahim AhmedToulou KikiLayla Walet MohamedMehdi A.G. MohamedAbel JafriAdel Mahmoud CherifSalem DendouCheik A.G. EmakniKettly NoëlOmar HaidaraFatoumata DiawaraHichem YacoubiDamien NdjieRating: 7.4/10
女孩在惊恐地奔跑着,脚下的沙漠将她的能量一点点吞噬,与此同时,牧牛童也在跑,开摩托车的抵抗者在逃⋯⋯《廷巴克图》至此Ending,黑暗里响起掌声,我却无法为这部作品鼓掌,那一刻我想起了那幅1994年获得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的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奄奄一息的瘦小身影仿佛是荒野中野兔的尸体,身后赫然立着贪婪的秃鹫。
我们就是这幅残酷作品的围观者,我们沉默着,庆幸着,我们没有出生在非洲。
饥荒曾是留在记忆中最深的非洲印象,如今因为《廷巴克图》这部电影,又抹上了ISlS组织一般的恐怖色彩。
作为西非曾经让欧洲殖民者垂涎的梦幻商城廷巴克图在2012年被圣战组织占领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尽管一年后,法国联合马里政府的军事行动终止了他们的统治。
这也是巴黎成为暴恐目标的原因之一。
)马里长大,莫斯科学戏,欧洲拍片的导演希萨柯非常明白廷巴克图在欧洲人和非洲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去年瑞士一家机构评选"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廷巴克图荣幸入围决选。
这颗撒哈拉沙漠明珠的命运牵动人心。
廷巴克图的命运最终落在了一家三口的牧民身上。
游牧民是廷巴克图最早也是最古老的原住民,这种代表了人类童年的完美生活方式,正如片中一开始变成靶子的非洲古老图腾,被现代文明遗弃,更被极端组织肆意践踏。
即使是牧民,如今也用上了手机,分分钟离不开GPS(男主最心爱的奶牛居然用这个名字)。
而且在小小的廷巴克图几乎就是一个联合国,什么语言都有,同住一个小城市却要转换好几种语言,这像是圣经创世纪里的巴别塔,每个人都自说自话。
但是,希萨柯不准备拍一部我们看不懂的抽象的电影,他只想说一个简单的人想过简单的生活却得不到的故事。
男主不愿因为圣战组织而避走他乡,他的妻子不幸被圣战组织的某个头头看上了。
因为GPS误闯渔网被杀,他找渔夫理论,渔夫莫名被枪杀,牧民被抓入狱⋯⋯那一枪谁开的?
根据本片点到即止的风格,我觉得有可能是那个组织头目开的,他曾经在途中遇到男主时对着他消失的那堆草丛乱枪扫射,他有夺人之妻的欲望。
而且这一枪其实击中任何一方对他都是有利的。
男主爬起来逃离渔夫的一幕大全景的视角正是一个枪手的位置。
又或者导演只想让一个看上去平静祥和的人充满了暴戾,在一个极度没有安全感的环境里,人会变得让自己都觉得不可理喻?
导演想告诉我们什么?
一个犯了罪的善良的普通人和一群以圣战名义拘禁人的自由的人面对的都是同一个上帝,人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我们都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施害者。
就像那个年轻的圣战者,他以前是个Rap歌手,如今却要因为有人唱歌弹琴就去抓他们,鞭打他们。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上帝视角,片中圣战者们除了巡更,抓人,很少正面施暴,小城的居民们的反抗也是温和淡定,没有激烈抗争的,整部电影的色调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但是,这是真实的吗?
资料显示,圣战者们烧毁了几座建筑,包括藏有几千卷珍贵历史手稿的一座图书馆。
这让人想起多年前塔利班摧毁的巴比扬大佛像。
好在一年后,法国联合马里政府的军事行动终止了圣战组织的统治。
这也是巴黎成为暴恐目标的原因之一。
尽管不尽完美,甚至有令人存疑的硬伤,但这部像纪录片一样平淡得接近真实的电影让我们看到了类似lSlS这种极端宗教组织治下的社会现状,这就是一种胜利,也是这部电影无可替代之处。
《饥饿的苏丹》摄影师凯文卡特在获奖两个月后自杀,临终遗言: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拖了很久没写,其实不太喜欢这种风格……廷巴克图曾是非洲历史上的贸易和文化中心,是古代西非和北非骆驼商队的必经之地,也是伊斯兰文化向非洲传播的中心,是马里历史上最悠久的古城之一,现也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但《廷巴克图》开片便是极端分子以文物为枪靶练枪,由此拉开了这座城市在极端分子掌控下的不幸生活。
在极端分子的要求下,女性不得不裹紧面纱、戴上手套,若私自与男子联系则会被处以石刑。
城市里不能奏乐,不能舞蹈,不能踢球,稍有违反则鞭刑伺候。
极端分子之所以制订这些要求,法理来源是伊斯兰教法。
但当阿訇劝极端分子要尊重人的自由和幸福时,极端分子却一切以自身的需求为解释。
原教旨主义的背后不一定是教旨,因为一切宗教要生存便要尊重人的自由和幸福。
原教旨的背后是利益与权力。
在这样的氛围下,出现了男人原本有和谐的家庭,但因放牧纠纷,最终被极端分子以不合时宜的教法为由处死,甚至在男人妻子赶赴刑场时也被射杀,只留下孤儿小女孩在沙漠中拼命奔跑……如果把男人视作主角,那廷巴克图的氛围表现便有些冗余。
但如若把极端分子的控制和人民的日常抵抗作为主题,将男人的故事视作个案,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或许可以更高……
整片零散,细碎节奏慢,中间睡过去一会儿~~ 异教徒的残暴路人皆知,遗憾的是多线程的进行并未能呈现出毛里塔尼亚的命运。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看的是什么?
配乐整这么好听干啥 堆砌得有点生硬,细节无法流畅回想,算是剪得不太好。那年奥外五强都还不错,虽然还是最喜欢ida,怨念冬眠
3.5
#Berlinale 74th 补课【D+】
这种题材的剧情,结合非洲大陆的荒芜,不被吃惯了大餐的评委选中才怪。
艺术上的美轮美奂 救不了故事本身和讲故事技巧的薄弱
沙漠逐鹿、射击人像、模拟踢球(空气)、石刑 3017-01-30
这种题材很少看到,反映伊斯兰极端分子控制下的人民生活,和某种形态的社会蛮像的,给你一定的秩序,但你要交出全部的自由。剧情上过于平淡,但是从画面上、音乐上是有不少亮点。
节奏太慢,看不动。
中东电影课第三节 无声的暴力 沉默的承受 摄影不错 但是太沉闷了
印象最深的也只有摄影
画面很美,剧情很空洞
B
节奏缓慢,家庭之感人联结也比较刻意,包含主线家庭与军人的矛盾。景色和音乐都是加分项。
乱七八糟的展现了不同宗教压抑场景,伪纪录片,没什么主旨。
悠长和缓的镜头,(惊喜的)带着文化印刻的演技,这部片子拥有通透心灵外壳的能量。虽然散,没有凝聚,却是难得的一次历史的展示,片头片尾尤其震撼。能够以哲学视角观察并拍摄,而非主流价值观的流水线制作,真是难得。8
爱足球的孩子们伴随着节奏强烈的音乐下在沙场上扬起漫天风沙,脚下有的却只是假象的足球在滚动⋯⋯片中的那些画面,和故事里那些可爱的非洲人,一旦进入脑海就深深镶嵌。这个讲述宗教悲剧的故事,力量其实来自全世界共通的人性。
压抑。无聊。政治色彩太浓。不适合欣赏。
影像水墨画,白描叙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