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推荐的导演,来看了这部。
在课堂上,是因为一个学生作业,老师说那是一种简约和克制,参考的是考里斯马基的风格。
现在看来,他只尝试了一点点,本尊的作品让我非常喜欢。
不过,我很难想象这种风格如何实现,在剧作上是现实主义下的极致的想象力,加上幽默和诗意;在表演上,如何让演员们理解并达到统一;在影调上,也需要配合。
我关注了影片在一些从景物到人的剪辑方式,还有在人物对话时的处理,我觉得很有想法,手艺高明。
音乐的使用,现场乐队的实时插入,完全增色,又不会觉得多。
看了其他的评论说这是导演一贯的喜用,我觉得真好。
我相信绝大部分导演都喜欢音乐,但是怎么用好,成为你的语汇,这需要审美和手法。
故事和情怀,这很重要,对于导演来说。
乡情、时代的惆怅、人性善恶的描画、感情的离合与命运的起伏。
所有的故事都离不开这些,只是导演选择如何讲述,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述。
腾讯视频,97分钟,2002年上映,豆瓣8.5分“失忆”这样梗,本来都已经被韩剧、穿越剧用烂了。
但是,用在这部片子里面,竟然一点都不违和,哈哈,好神奇,可能因为男主是被打失忆的吧。
片子的内容,我个人觉得,没有一处多余的,故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
有2个情节设计非常棒:一是男主和前妻碰面,前妻的男友突然出现,这两个男人竟然没有发生任何争执和不愉快,就简短交流了一下,然后就愉快讨论出了结果——“你对我前妻好就行,我去开始新生活了”。
这才是情绪冷静、处事稳妥的成年男性在处理感情时,最棒的态度了。
二是男主和前妻碰面结束后,男主跟前妻的男友提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要求——“你送我去车站吧”,哈哈,没钱是真的没钱,直接让人载他了。
爱现女友,也是真的爱,处理完前妻的事情,就只想见到现女友。
我忍不住去想如果我有一天突然失忆了,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醒来,我会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慌张 无所适从 大概是我的标签。
但是这里的男主好像从骨子里散发着一种高贵和诗意,如果我没有过去,那我的未来是无穷多的可能性,懂音乐,呆呆的却又充满了浪漫情怀。
哦,真是该死的理想主义啊,没有缘由的善意是抵抗这世界冷色调的最好武器吧。
男主第二次回到被敲晕的地方的时候,保安和手持工具的人们的突然出现我竟然还生出了很大的暖意。
还有男主和前妻告别的拥抱也是悠长又珍重的样子。
你过去赌博,唱片都输光了 但我现在没有过去了,从一无所有开始,渐渐有了爱有了光有了音乐,还有这该死的浪漫和理想。
哦对了,还有一件红衬衣。
要我说这个片子真的好温暖。
不知道是不是像有的评论说的芬兰人民也这么呆萌又善意hhh
没有过去的男人不是没有过去,而是没有那些阻碍人向前的记忆,没有过去,才能过去。
我还没有死,人生就可以从此刻正式开始。
不管我处于世界镜头的边缘还是中心,我都可以成为我自己生活中的主角。
人这一生短短几十年,或许本就不应该有太多的追求。
绝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由所处的大环境决定的,某些东西从出生那刻似乎就已经决定了归属,有的人苦苦追求一生而不得的东西是别人生来就有的,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在为了适应整个大的环境。
几十年的时间真的很短,当我们发现再怎么努力也突破不了某个鸿沟时,或许可以改变自身的心态,世界那么大,人生有无限的可能,这个破沟也没必要跨过去,沟的那边很好,但沟的这边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他持枪抢劫银行将自己的钱取出来……在自己的工厂和挖土机旁边开枪了结了自己那些干活的芬兰人拿到了工资……土豆也长出来了他穿着领来的红衬衣准备给爱玛做一顿晚餐……………………………………………………………………………………………………………………………………………………………………………………………………………………………………………………………………………………………………………………………………………………………………………………………………………………………………………………………………………………………………
原来,没有过去也是可以的。
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失去记忆的人,即使再也找不回过去,也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芬兰的电影有种独特的淡淡忧伤感,不激烈、不做作。
大概是北欧的气候使然,人们的性格都很内敛,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刻板得有点可爱。
就像M和Irma表达感情的时候一样,虽然生硬,但却真真切切地体现了芬兰人的性格特征。
默默付出却不求回报,不强求,不强迫,Irma是个好女人。
慈善有爱心,仿佛是M生命里的守护神。
Irma组建的慈善机构,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发放衣物、食物,而后又在M的提一下为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提供精神食粮。
当看到他们随乐起舞,又或是聚精会神地陶醉在歌者动人的音色中,我居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向往之情,因为在那里,即使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也仍然拥有享受音乐的权利,这其实是每个活在世界上的人都应该有的权利。
再来说M先生。
他的人生被过了两遍,不,准确地说,他拥有两个人生。
一切始于火车,飞来横祸使他险些丧了命。
也许,顽强的生命力正是他今后生活希望不灭的暗示。
上帝不仅给了他继续生活下去的权利,还赋予了他另一种生活。
所以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还是幸福的。
虽然也有过对于过去无法确认的恐惧感,然而神奇的他还是很快走出了阴霾,开始了该有的新生活。
和警察、小狗、垃圾箱里的‘近邻’、Iram、慈善机构帮助的人们的相处,让他有了另一种对生活的感悟。
从起初地对过去的追寻,慢慢地,变成了对当下的感悟,一个人的生命力就这样得以延续。
他也许明白了,即使再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再也不知道自己过去的一切,生活也可以被过得多姿多彩。
所以当被告知自己的过去,自己拥有一个妻子,终于找回自己的过去时,M似乎并没有想象中应有的喜悦,他有的,却是对现在生活的不舍。
他匆忙回家,了结了自己过去的一切,再次乘上同一班列车,然而不同的是,这次下了车的他,是一个全新的他。
电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无法精确地说出。
但我开始明白,过去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坛陈年老酒。
酒是我们的财富,是我们喜欢时不时拿出来玩味一下,提醒自己:我曾经拥有。
然而,即使气味再怎么浓郁甘甜,充其量也只能让你醉上一宿。
没有了这坛酒,也许拥有感就当然无存,也再也没有沉溺其中的权利,但这又如何呢?
我们全当从来没有拥有过,摊开双手,抓住现在,创造未来,岂不是一种更好的态度。
最后,让我留连不已的,是片中略带有俄罗斯风情的芬兰乐曲,每一首都百转千回、馥郁芬芳。
歌声中,可以感受到这个冷冷国度中,暖暖的心。
86之前写《女友的男友》的时候我说这是我理想的轻巧的被随便地爱一下的爱情,那这部《没有过去的男人》就是硬硬的理想爱情。
女友色调清新,氛围像阳光下少女脸上软软的绒毛,让人心里痒痒的,《过去》室外的色调冷硬,让人想到很多个冬天寒冷寂寥的清晨和傍晚,你不想多说话只想赶紧经过(但室内装修很可爱,小小的半截窗帘,小小的锅,温柔的沙发)。
女友色彩干净是无人城的白天,这部肃穆,冷冽,拥有无人城夜晚的美。
想来想去还是只能说这是部奇妙的电影,好几个地方有让人笑出声的冷幽默,有一种荒诞的不合时宜的搞笑,劫匪说数清楚我一分都不多要,柜员回答你放心我业务很好,被锁在钱库里两个人甚至不对视面无表情说哦那就是说我们要死在这里。
男主是个像北野武一样看上去严肃,粗犷,暴躁,做起事来却荒诞又浪漫的人,被混混群殴醒来失忆了。
男主丢了记忆却没有丢失好好生活和爱人的能力,执意要修一个破烂留声机,建议年轻的乐队改革听摇滚乐,在陌生的地方爱上了救助站一丝不苟的“老处女”,说自己怕黑能不能跟她一起回家,用老套的但在他身上显得可爱的“你眼睛里进东西了”这种借口骗走了女主的初吻然后说抱歉我不是个绅士。
女友是青少年的爱情状态,直接反复因为搞不清楚而难过,这部虽然男女主都是中年人但却像小孩一样真诚完全不加顾忌地爱着,第一次约会煮了难吃的菜但都吃光了,挑了喜欢的音乐一起听在氛围好的时候接吻,第二次去森林采蘑菇,采了一堆但一半有毒,心满意足收集起另外一半当晚餐,离别的时候说“我不会忘记你,你是我的初恋”,再相见说“你没有离开多久呀”。
最后在警察的帮助下确定了男主的身份,男主有妻子,于是只能和女友分手回到自己家里,回去之后发现已经离婚,问了几句“我喝酒吗”“我们以前打架吗”,“不喝”“打过很多很多次”,前妻的男友提议决斗,男主说没有必要也许你能带我去火车站(回去找女友)。
希望感情里的任何一方都不要抱着决斗的斗志,不用头破血流视死如归,不是有你没我,不是除了赢就是输,大家都轻巧的“随便的”爱着吧。
“我想我们不需要决斗。
”
这是对生命最美好的想象如果你已倦怠了此生那天我头缠绷带倒在冷冷的水边也就在这里苏醒了我的第二次生命有马铃薯、艾尔玛、汉尼拔和音乐会的世界
“这里,又一次,记忆压着我的嘴唇,我无与伦比,却又与你相似。
/我就是那紧张的敏感:一个灵魂。
我固执地接近欢乐,也固执地偏爱痛苦。
我已渡过重洋。
/我踏上过许多块土地;见过一个女人和两三个男人。
我爱过一位高傲的白人姑娘,她有着西班牙的宁静。
/我看到过一望无际的郊野,那里落日未完成的永恒已经完成。
我看到过一些田野,那里,吉他,粗糙的肉体充满痛苦。
/我调用过数不清的词汇。
我深信那就是一切,而我也将在看到在做不出任何新鲜的事情。
我相信我贫困和富足中的日夜与上帝和所有人的日夜相等。
” ——博尔赫斯《我的一生》 面对名利声色与道义美德的十字路口,大力神海格力斯选择了重重磨难、沉重的责任,那十二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故事为后来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留下了无限的阐释空间。
当这样的经历映射到人间,它震撼人心的程度不逊于此。
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在02年拍过一部影片叫“没有过去的人”(L´HOMME SANSPASSÉ),是继“浮云”之后当代芬兰三部曲的第二部,继承了他黑色古怪,同时又充满了现实主义批判的风格。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到赫尔辛基找工作,没想到刚一到那里就被当地的小混混殴打致“死”,在他奇迹般地又活过来之后,他发现自己已经记不起一切。
当地一些善良的人和慈善机构帮助了他,让他有了重新生活了下去的动力。
影片的最后,男人虽然找回了以前的家庭,但是他仍旧没有记起什么,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那一切已经是另外一个人的过往了,他又回到了赫尔辛基,回到了他真正的家——那里有他全新的生活和他爱的人。
影片中的男人原本是一个电焊工,极其嗜赌,输掉了很多钱;与妻子感情不和,经常吵架。
对生活的绝望让他离开了家庭。
失掉记忆后,他却可以积极地生活着,即使经历了没钱交房租、遭遇抢劫、被警察关押等许多困境,他却总是能看到希望,不断奋斗。
并且,他还以最诚挚的心爱着着那个帮助他的女人。
同一个人,只不过失去了记忆,却可以拥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与生活。
人们总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人们很多时候并不是靠本性来判断是非对错的。
杀戮、弱肉强食都不过是自然界的规律,动物可以为了捕食而不择手段,对于他们而言是没有任何伦理道德而言的。
人也是动物进化而来的,不同的只是多了心智和伦理道德来压制自己的本性。
毕竟,做崇高的人太累了,要有太多的束缚与取舍,担负太多的责任、失去太多的乐趣,很多时候崇高的人更多的是活在别人的期望中——活在一个充满伦理道德的世界中。
所以有些人说,做一个卑微的人更加容易做自己。
这里所说的自己是不加任何限制的本性,包括自私、残忍、懒惰。
在我看来,影片中的男人原本的生活更加贴近他的本性。
他只是个普通的电焊工,他不用以身作则、不用担负任何表率作用,所以他可以放任自流。
以一般人的道德标准来看,嗜赌绝对是堕落的行为,但是赌博确实可以让人从中得到刺激的乐趣,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沉溺其中,可是这种毫无节制的本性的放纵与肉体的享乐又常常让人厌恶生活。
因为人的本性是阴暗的,所以当人们用阴暗的双眼来看、用阴郁的神经来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切就都是肮脏而喧哗、没有梦想与希望的,即使快乐也只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快感。
如果说人生是场无休止的激烈搏斗,那么那个男人的前半生就是输了这场战争。
与其说是那次殴打使他失去了记忆,毋宁说是他毁灭了自己。
面对那次殴打他没有任何反击的力量,也没有机会反击。
既然他背弃了生活,生活就从背后无情的给了他致命的一击。
当他再次醒来时,他已经被生活抛弃在了世界上的某个角落,他再一次面临了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初都会面临的问题,即“我来这世上做什么”。
善与恶在他的意识里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义,世界观与人生观也得到了重塑。
当他身无分文的时候,一个当地人帮助他接通了电线,修理了机器,当他问需要为此付多少钱时,那个人只是淡淡地说:“如果我哪天掉进了沟里就拉我起来吧”;当他因为记不起自己的名字而被警察欲以违抗警察执行公务罪关押时,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律师以高超的业务技巧使他得到了释放,当他问是谁请他来时,律师只是说:“慈善机构”,然后转身就走了;当他对生活已经绝望的时候,一个女人适时地出现并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爱情再一次充当了拯救灵魂的角色,她让他从绝望中又看到了生活的曙光,有了想要重新生活下去的希望,他想要为她变成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柏拉图的“人性论”。
他认定人是由“灵魂”和“肉体”构成的。
灵魂来自天界,而肉体来自地界,由此肯定了人那种“顶天立地”的性格。
他那著名的理想国的计划,就是要把天界的真善美落实到尘世中来。
人的使命在他眼中就是在“代天行道”,这是人的“个别性”的定位;至于人的“群体性”,柏拉图认为“人”在天界本来是唯一的个体,在灵魂降临到尘世与肉体结合时,就被剖成了两半,一半成男,另一半成女,而这两半会终其一生的不断“追求另一半”。
于是,所有的事都被归到一个单纯的元素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它自身的存在中找到元素,即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它自身的存在中找到的元素——爱的能力。
这个元素在灵魂中成长,成长成为决定人一生生活意义最重要的原因。
男人的肉体在那次殴打中死去了,所谓死亡在生理的意义上讲就是他的心跳停止了,我们也可以说他的灵魂也死去了。
按理说,死亡是时间的标志,人往往都会经历的有两种死亡:出生之前和生命结束以后。
而圣保罗说:“我天天死亡。
”是的,如果真的把灵与肉分开讲的话,那么,一个人总在死亡。
在博尔赫斯看来,每一次我们不能有所感受,不能有所发现,而只能机械地重复什么的时候,就是死亡的时刻。
如果单独拿某一天看看,就会发现这一天里有许多次死亡。
当然了,与死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便是诞生。
我认为任何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就像花开是为了凋谢,果实的成熟是为了坠落与腐烂,出生也是为了死亡。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在有生之年一直寻求死的方法,这样就太过悲观了,这也决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
我只是想,既然死亡是生存的终点站,自然就当它是出生的目的地了,可我们的问题不在于为了什么,而是在于如何完美的完成这次的旅程。
在我看来,最好的死亡,是当你死的时候可以无怨无悔,而不会在中途就被某种乱人心智的力量引得走向堕落和毁灭的歧途。
自然,我们也可以说死亡是为了诞生,这样似乎显得更有希望。
如何才能生活的充满希望呢?
当我们因为分离而黯然神伤不知如何将生活继续下去时,那么就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而活;当我们因为生活的重压而抬不起头时,就让我们为了梦中那些漂泊在云上的日子而活;当我们终于承受不了心中巨大的痛苦时,就让我们为了心中所爱人的微笑而活。
这样一切能激发生机的思想都是美好的,有些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理由就能产生惊人的动力。
我一直认为,只要人们心中有爱,无论多么巨大的苦痛都可以承受。
就像那个失去记忆的男人一样,他的灵魂在那一次流浪中终于觉醒了,感受到了他对爱的需要,知道了如何付出他的爱,听到了生命中的美好对他的召唤。
他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还成为了当地的公众人物,所以对于他来说那个他找到爱的地方才是他真正的“家”。
这种爱就像那照亮黑暗的一点烛光一样,只是那一点点的光亮却会散发出最深邃、最神秘、最丰富的光芒,而这种看似微弱的光芒却往往最不容易熄灭,因为它已经永远闪耀在了人们的心中。
所以说,只要你爱过,就不会忘记爱曾赐予你的温暖。
也许这一切也再次验证了那句话:“没有对生活的绝望就没有对生活的挚爱”。
人们心中有爱便衍生出了伦理道德中的作为善良的准则。
在这里,我比较倾向于亚里士多德的区分。
他将善分为“正善”(Bonum onestum)、“娱善”(Bonum delectabile)和“益善”(Bonum utile)。
“正善”是正直的善良,人们顺着良知去做事,行所当行,避所当避,成为头顶天、脚立地的正人君子。
“娱善”则会引起人们的快感、享受和满足;就像行善之后的欣喜。
而“益善”是讲从善事中获得益处,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尤其使人心安理得。
另一种分类是“主观善”(Bonum subjectivum)和“客观善”(Bonum objectivum),前者是做事的人认为的善;后者则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最后,善的最高层次是“至善”(Bonum supermum),即十全十美,圆满无缺,也称为“绝对善”(Bonum absolutum),与“相对善”(Bonum relativum)相对。
对大多数人来说,对知识的探求与获得,可以更好的把握生命中的那些真理;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素养的完善则使人趋向“至善”;心灵对艺术的渴求,则使人用美好的眼光描绘出生命中那些细微的感动与美好的存在;最后,许多人追求的宗教信仰生活,则会使我们摆脱俗气,进入神圣的领域。
当然,这里的宗教信仰不一定是普遍意义上的那些宗教,它可以就是每一个人心中对于生活信仰。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而那种独一无二的信仰就成为了人们自己的宗教。
就像爱也是一种信仰——一种人世间最美丽的宗教。
对于信仰,许多文学家、思想家都有自己的见解。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若无信仰,人随时会因现时的遭际背弃一切,然后苟且与他曾经诅咒的世界里”。
培根也说过:“真正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
在《圣经》(诗篇23章3-4节)中也有这样一段描述:“他使我的灵魂猛醒,为自己引导我走的路。
我虽然行过死阴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我想,正确、美好的信仰才是激励人们更好生活下去的最好的理由。
在阴沉、忧伤的夜晚,他用微笑为你守候;在堕落的世界中,他用真诚洗刷着罪恶;他灿烂的笑颜将一切虚伪驱逐得荡然无存,在你的灵魂醒觉的时候,他便踏出迷雾,邀你与生命共舞。
最后,我还想说说影片结尾处的一个场景,尤其让人记忆深刻——那个男人与以前的妻子离婚之后,又回到了赫尔辛基,这一次他又遇到了当初将他打 “死”的那三个人。
这一回他与他们正面而视,没有任何逃避与闪躲,他默默拾起了地上的木棒准备随时还击。
虽然最后不经他动手,就将那三个人抓了起来,但是这个男人拾起木棒与坏人对峙的画面却让人看到了一个灵魂面对生活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的两种生活。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最主要就在于自己如何去把握、经营。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408416/
影片生造出一个“不能被定义”的新浪潮式的人物,他因为创伤丧失了全部记忆,随后他在生活中寻找自己、定义自己。
最后发现自己的现在与失忆前的过去是如此不同。
影片在剧本上对存在主义的刻意生造。
反而让存在主义没那么主义了。
观众从剧情上就接受了这样一个“没有过去的人”而并不是在接受一种“人不能被定义”的主义的输出。
这实在是新浪潮末世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影片语言尴尴尬尬,抱抱朴朴。
所有的人物冷冷漠漠,可可爱爱。
芬兰人疏离和亲切,残酷与温暖都平平淡淡地表达了出来。
芬兰人好像太原人
看了个爱情故事?
太无表情无台词的冷了。
啊?看完了还是觉得有点懵。没啥跌宕剧情,重活一次是另一个人。原来还是个家暴男……劫财的歹徒打得好……
或许有些人的过去就只是一种负累,没有过去,重新来过,既是更好的新生。
Kati Outinen(1961-, 天堂孤影、火柴廠女工、坐穩車,泰欣娜、浮雲世事)
被名字和评分吸引过来的,看完了看不明白,前半小时昏昏欲睡,爱情线也莫名其妙,他们亲嘴之前甚至都基本没有交集。
原谅我,实在看不懂。一个失去所有记忆的流浪汉、伤患,可以得到那么多人的善意。救命,什么天方夜谭。
我要打爆仁科的狗头
突然失去过去是上天的一种恩赐,会让你更关注当下
怪里怪气 假荒诞
男猪脚随遇而安的生活
最出色显眼的,感觉是那几个配角
北方人从不欠债。北方的土地就是为左派而生,3个土豆留着过冬。
很高明的冷面笑匠,板着脸不动声色的把一个有着很丧的开头的故事讲得笑点百出,有种经历了一切之后的淡定和从容,尤其看惯了安东尼奥尼式的疏离与冷漠,这部电影透漏的温暖真让人熨帖,另外配乐选的也很妙,明明感觉很不搭,效果却又奇好无比,有机会一定把郭利斯马基跟库斯图里卡的电影看全~~睡觉~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没有记忆,就没有人生。全芬兰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一起歌颂这伟大的爱情吧!像这样全程面瘫的表演风格,也没啥复杂的调度,阿基拍片速度应该很快吧?
克制。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所有的不温不火的克制沉缓,些许冷幽默,不得不一直联想到罗伊安德森,北欧的格调。假如是部温情暖暖、铺满张扬情绪、滥调配乐,很可能会哈欠连连细挑逻辑的不切实际;一切全在“过分”地克制,冷峻风格下的温情一点也不少,节奏不急不躁的音乐适时响起,带来的感动甚至不仅是心头一暖了,片刻竟有眼角一湿。
we can start from anywhere
简洁舒缓,又纯又丧,神奇的风格
忧郁,庄重,而美好。
传递穷人之间真善美给人以正能量的电影。如果每个不快乐的人都能失去记忆后重新开始,那也忒幸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