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不多说了,影片可看性还是比较强的。
米拉大姐的表演相当出彩,结尾也非常唯美,当雨水将男主的脸随血迹一起冲走的那一瞬间,安娜的痛苦、孤独与无助感染给了银幕前的每一名观众,让我不禁想起天使之城:凯奇大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下定决心来到人间打算和心爱的人共同生老病死结果,女主出车祸了……好了,这不是影评的重点,重点是中间的剧情。
失脸症是个很好的素材,取材很新颖,很有创意,剧情设置得跌宕起伏一点,就是部很好的悬疑片,走温情路线,着重刻画安娜内心深处的彷徨、无助的话也能拍成一部不错的心理片,但结果,悬疑上虎头蛇尾,温情上的铺垫又不足:1、开头每次醒来,安娜男友的那句“我们在哪儿见过么?
”,如此重要的一个线索却变成了全剧最没用的一句台词;2、警察对安娜的感情这个线索没好好利用3、安娜手机被杀人犯偷走后是否换号,如果没换号,怎么做到同一个号自己打自己的?
如果换号了,安娜男友怎么可能不知道是凶手发的短信?
4、凶手暴露后,为什么不杀没了枪的警察而是先去追安娜?
要知道最大的威胁正是那个警察呀5、警察和女主的感情发展的太快太过生硬,是想表现安娜彷徨无助中急于抓住救命稻草么?
6、1条短信就让安娜男友迅速完成了从生气到求婚的转变,并且连机票戒指都买好了,太快了吧。
……总之剧情的硬伤多的不胜枚举,真是感觉有点不伦不类哦。
人群中的脸,官方翻译为“幻影追凶”,也许是希望听起来更来劲一点,其实纵观全片,我更喜欢前者。
原本是幼儿园老师的安娜过着平静地生活,有闺蜜,有男友,不喜欢喝香槟,喜欢在酒吧观察男人的臀部;一个偶然的晚上她无意间目睹了一场凶杀并被杀手发现,幸运的是她在杀手的“灭口”中死里逃生,不幸的是她却患上了一种十分罕见的脸盲症,从此她无法分辨任何人的脸,包括镜子中自己的映像也变得陌生。
其实这应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片子——“人群中的脸”,众所周知,脸是人类最熟悉、最生动的生物特征,它几乎是一个人区别于他者的主要标志;而人脸作为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对象,不仅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还具有丰富的符号意义。
所谓符号意义,就是说一张脸是一个能指,它所指的就是一个与这张脸相对应的人。
它就像是我们的名片,被社会化,存入别人的大脑仓库,成为独一无二的符号标志;我之所以是我,他之所以是他,就是因为那张权威的脸,从这个角度讲,人脸就是社会角色、社会身份的主要承载。
影片设想了一种符号学架构的可能,就是如果有一天突然抽离或者模糊了人脸这个标志,我们会怎么样?
我想安娜的恐慌就是来自于此,她无法识别自己最熟悉的人;人脸,这一典型的能指符号,从它的所指处滑脱,甚至是镜中的自己也变得陌生,这个时候自己的身份、主体感与自我的能指就丧失了它独一无二的确定性,整个社会和生活在她的面前突然坍塌。
基于这个角度,影片的前十几分钟还是相当精彩的。
首先是开场镜头,摄影机不规则地在男女主人公的脸上移动,淡入淡出,交叉着两人酣睡的脸部特写,最后停在安娜的眼睛上,这时闹铃把两人叫醒;很有意思的是两人朦胧中的对话,像是第一次见面一样互相问“嗨”,布莱斯说“我们之前在哪见过吗?
”安娜回答“嗯,貌似没有。
”个人认为这是全片最精彩的段落了,首先它十分干脆地切入了人脸这一贯穿始终的特殊符号,形式感极强的非正常拍摄和意味深长的对话为影片打下了足够悬疑的色彩。
人脸富有形式感地第二次出现应该是在幼儿园的美术课上,安娜的学生画的就是人脸的涂鸦,这无疑是对开场镜头中人脸的一种片内呼应,更是一种主题的强调;其中有一个颇有意味的细节,是一个小女孩的水杯打翻,水渍诡异地模糊了人脸画像的眼睛,安娜注视着,心里掠过一丝不祥之兆;也就是当天晚上,安娜从酒吧出来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惨案,从此就真的模糊了眼睛。
不得不说,影片进行到这里时还完全是一个好片子的做派,镜头特别,叙述流畅,让人很快抓住片子的感觉;出租车窗外飘出来的鲜红的围巾,安娜夜色中血红的皮包,干净简练,都是形式感极强的表达;而且最难得是导演舍得在十分钟的时候就呈现出片子的高潮,就是安娜遇害,丧失对人脸的识别功能。
因为如果说整个电影是一个叙述整体的话,那么这样的安排就是在一开始打破了叙述的符号系统,安娜从一开始就是“模糊”的,影片的后八十分钟都是一种“恢复”或“重建”。
在电影的叙述模式中这被称为是“模糊叙事”或“破坏叙事”。
就是在影片一开始打破一种原本稳定的东西,然后整个影片都在回溯和重构;这种“开场即破坏”的方式为电影留下了很大的叙述空间和叙述可能;在这样的叙述中重要的已经不再是事件本身,而在于无情节的表现。
例如表现安娜的丧失功能后的恐慌,凶手近在咫尺的紧张,身边人面孔变化的诡异等等,都会是很好的方向。
然而很遗憾,在后面大段的时间里,导演没能很好的驾驭。
硬伤之一:缺乏力度首先是关于人脸符号被打破以后能指和所指的错乱,在表现上太缺乏力度。
例如安娜在医院醒来的场景,镜头从模糊到清晰,然后安娜对面前的几个人显得很疑惑。
这个镜头就很容易被人误读,因为这完全可以是一个很普通的病人清醒镜头,并没有很明显的表示安娜已经患上人脸模糊症。
我认为这种误读在于缺乏一种丰富的符号显现,就是说缺乏一些不变的参照标志。
例如可以给男友布莱斯加上一些身体标志,耳朵上的痣,手上的伤疤,都是不错的选择;或者布莱斯可以重复一些固定的话语,比如开场中的“嗨,我们之前在哪里见过吗?
”相信如果有这些固定不变的标记做铺垫的话,安娜就会更慌乱,而这种慌乱会显得更真实。
力度的缺乏几乎是影片最大的硬伤,其实电影中很多段落都是很好的想法,可是在观影中总是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似乎只是点了一下,并没有发挥到极致。
例如安娜从噩梦中惊醒,照镜子不认识自己的场景,都过于平铺直叙;梦本来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东西,尤其是这种影片中的噩梦,起着回放故事,揭示恐怖根源的作用,不妨采取交叉表现的方法,反复在现实和梦境中跳跃,模糊它们的界限,而影片仅仅是一段规范的闪回。
再有就是安娜照镜子,镜子也是电影中一个经典的比喻,用来表示主人公对本我的一种观察和认同,或者说是外表和内心的一种对照;对于这个片子来说,这里显然应该出现一种错乱;外表和内心不再吻合,那么就应该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如果这时候镜子能被卫生间的水汽模糊,或者安娜慌乱的用布蒙上镜子,蒙上一切能反光的东西相信都会更好;而电影中安娜只是久久的凝视镜子,然后平静地叹了口气。
另一个被浪费的想法就是凶手出现在安娜所在的酒吧,这也是全片最重要的转折点。
个人很是喜欢那个切蛋糕的细节:依然是片头开场一样的大特写,锋利的刀子迅速地切下,雪白的奶油蛋糕上沾上鲜红鲜红的果酱,这几乎是全片最精彩的象征镜头,微妙地模拟着凶手划破女人脖子的瞬间;然而这样的镜头却没有引出更精彩的叙述,安娜突然明白杀手就在酒吧时只是大喊大叫,然后随着人们惊慌地逃出来;看到这里很容易让人想起另外一部关于脸的电影——《香草天空》。
《香草天空》中也有一段类似的酒吧场景,影片中的男主因为朋友不认识不接受自己的脸而愤怒,在酒吧里慌乱地寻找,那个电影里用了一个很好的俯拍镜头,画面上男主掀到头顶的面具在人头攒动中无助的摇摆,可谓意味深长。
而换到这部电影里,反而引出了关于凶手是男友布莱斯的猜想,真让人遗憾。
硬伤之二:剧情拖沓前面已经说过,这种“开场即破坏”的电影里,事件发生了什么转变和情节并不重要,因为故事已经在前面达到高潮了,重要的是主人公“回溯”和“重建”的过程。
以这部影片为例,个人认为应该围绕安娜重建识别符号这一命题,而不是过多的展开新的故事。
影片中安娜和警察的恋爱就有点突兀,其实在这个重建的过程中,安娜从那个警察身上,或者说从那个世外桃源般的小镇上寻求安全感都说得过去,可是如果说安娜最后爱上警察就有点偏离,因为对于安娜来说,要做的是如何在符号缺失身份缺失的情况下找到一个依然坚持爱下去的理由,而不是另外找一个新的身份,这显然和“重构符号”南辕北辙。
另外的一处拖沓就是那个老太太医生的出现。
在电影中每一个人物的背后都应该牵引出一条清晰的情节线,这样人物才是有作用的;但是片中的老太太医生显得很多余,如果说她仅仅起到治疗安娜的作用而安娜又从她那里得到一些帮助的话,这无可厚非;可是在影片最紧张的关键环节,安娜和扮成男友的杀手并肩走在路上,此时安娜内心响起的独白竟然是老太太说过的“任何时候都不要让你心里的节奏停下来”。
在这样关键的时刻,能够让安娜记起并使用的,无疑是最为主要的强大力量,无疑是安娜所有勇气的来源,难道最能给安娜力量的是那个毫无来由的老太太吗?
如果是这样,那警察给安娜的安全感和信任又有什么用?
安娜自己面对混乱生活的勇气又将置之何地?
我认为这里产生了叙述分裂。
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安娜自己,是因为安娜不愿失去布莱斯以及自己重拾生活的勇气。
而老太太医生和警察恋爱则削弱了这种张力。
如果一定要有一个人来参照的话,我觉得布莱斯就是最好的选择,布莱斯完全可以充当另一面“镜子”,他本身就是安娜最好的回溯者,也是安娜最不愿意丢失的生命符号,否则安娜就不会用画领带的方式努力记住他了。
硬伤之三:“变脸”的矫枉过正纵观全片,导演还是很有诚意的,或者说很想努力把这个想法拍好;可是在具体演绎上显然有点得其形而不具其神。
例如影片为了配合安娜丧失脸部识别功能,光男友这个角色就用了三十多个人,用一群不同的人脸来表达“混乱”这一结果显然有点笨拙,因为这样真的很混乱,以至于观众分不清角色或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区分角色上;说到这里不能不再说《香草天空》,片中也多次出现“变脸”这一意象,但只是两个女主的脸技巧性切换,闭眼睛吻下去时是A,睁开眼睛时成了B,镜头打过来的时候是A,反打过去就成了B;反而增加了影片的惊悚感。
在这一点上,《人群中的脸》就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感觉,所以很多时候,艺术的表达很需要一点计白当黑的智慧。
如此种种,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分析体会的,看到第三遍的时候,脑海中才蹦出这篇影评的名字——千人一面。
我想,很多人都是一样的面孔和一个人不停变幻面孔其实一样可怕,因为它们都昭示着一种认同和存在的坍塌,那么如何在缺失的情况下寻找自我?
也许最重要的就只是你是否认识一张脸,一张唯一的脸,这张脸抑或就是自己的心,即使它也许很容易被淹没在千千万万的人群当中。
之于电影,之于人生,这也许是下一个话题和硬伤。
感觉这个故事还是非常有特点的,丧失人脸记忆识别的能力并不是非常多见的情节,但是正如哪位耳聋心理医生所说,生活是多元的,你总能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答案。
女主一开始用领带的颜色,发型来记忆,但是始终都有纰漏,最后当警察和凶手相互搏斗的同事她终于用心灵认出了凶手...只觉得非常可惜,好朋友被杀了,好好的男朋友谈不下去了,正义凛然的警察也牺牲了...但也许只有一切彻底结束才可以彻底重新开始!
生活就是这样无情和悲哀,只有坚强的人才能够以新的方式超越自己,不然就只有在过去中沉沦
幼师给人的印象就是贤淑。
怎么会跟一些骚货一起泡夜店勾引男人呢?
这一切噩梦皆因此而来。
那个警官警告下属不要和被保护的当事人搞暧昧,结果自己和女主好上了,命也丢了。
人性的荒唐就在于此。
老夫也愈发欣赏自己的个性签名了:荒唐世界里的利与欲。
刚好前几天看了奇葩说。
李诞战队的那位没脖子的金句:深夜买醉,魔鬼开会。
正好可作标题。
哈哈。
该片应该也想提醒观众,不要放着安稳日子不过,去找刺激。
找刺激就有风险。
相当于美帝版的《警世恒言》吧。
哈哈。
打僵尸的女英雄,变身柔弱女幼师,看着有点不习惯。
她有菱角的长相就不适合演柔弱的角色。
电影的标签上打的是恐怖,悬疑,惊可我却看到了感动,看到了爱。
anna在目睹了一场残忍的凶杀案之后被凶手袭击,掉落河里,虽然幸运被救,但却患上了人脸失认症,“准确来说,这不是得了某种病,而是失去一种功能”。
没有了这功能,anna的生活陷入混乱,她认不出自己的爸爸,爱人,朋友,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就是深深的恐惧,因为她不知道犯人什么时候会对她造成威胁。
在这时,女医生教会她要学会用别的方式代替,虽然结果还是不如愿,但至少对anna有所帮助,如果说女医生为anna阴暗的生活打开了一道缝,那么警察卡特斯就是为anna打开了一扇窗。
因为出人意料的是,anna记住了警察卡特斯的脸,(这当然也为他两的感情发展而设定),怎么说,应该是卡特斯的真诚感动了anna,让她又感觉生活的美好吧,故事的结尾,anna这样说“就在我觉得我失去一切时,我看到一张脸,从这张脸中,我看到了爱。
”唉,电影总是这样,令人难过的是,卡特斯最后还是离她远去了,但没关系,因为anna说她总是会在下一秒又看到他,所以不会把他忘记。
或许这是她没有认人脸功能后最大的幸运吧,可以一直看到自己爱的人。
说来这个电影,虽然色调有点恐怖,但我觉得这或许更映衬anna真实的内心吧,试想,如果当有一天,你失去了一个你习以为常的功能,你会觉得怎么什么都不对,世界好像不是你的世界,应该就是那种阴森黑暗恐怖绝望的感觉吧。
但那又怎样,那只是一种功能,生活依然可以继续,只要有爱。
我到最后都不知道anna的人脸失认症好了没有,但无所谓了,因为她已经找到更好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一开始被海报吸引,后来看这片子的评分并不高,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评分也就是个参考,看了简介觉得想法不错,很新颖,决定一看。
前半段有点拖沓,剧情方面,就算不记得脸,人的声音和体型什么的也应该记得吧,更何况是自己爸爸和老公的,还有那个警察一开始对女主角完全不来电,后来却又爱上他把命都豁出去了这点让我莫名其妙。
而且不只是怎么的,除了女主角我也分不太清剧中的各个男演员了。
演到快结尾的时候,女主角分不清哪个是警察哪个是杀手时,探长用血弄成胡子状那段还挺感人的。
还有探长和女主角的对话也让我有所思考。
当我们的爱人面目全非时,即使他还是原来那个人,我们依然会一如既往的爱他么?
给这么高分完全是出于想法和结尾的地方。
构思和创意可以,但选角和剪辑令人恼怒,最后看得一肚子火,果断1星用示泄愤。
梗概是:贱婢受袭后认不出人脸,男友陪她就医和面警。
甲警请乙警一起办案,甲警胡须,乙警较帅。
她认不清人,男友离开,她和甲警好上。
凶手用短信诳贱婢和男友出来在酒吧见面,见后男友被杀,贱婢识破。
枪战,甲警发现凶手是乙警。
问题是:其男友长相一直在变,案发后和遇害前明显俩个人,刚案发陪她就医面警的男友是庸俗中年男,颌部微胖。
酒吧遇害前的不会打领带的男友是瘦脸,须根明显。
害我以为乙警一开始在案发后曾冒充其男友陪其就医,但乙警不可能陪其面警啊!
倒带回去仔细看,乙警与就医男友又似乎不是一个人。
况且从剧情分析,乙警没有第一时间冒充其男友的可能性。
另外,贱婢没出事前初次露面的男友1,打着红蓝领带去参加会议、以为贱婢能认出他而高兴的男友2,和俩骚婆在舞厅切蛋糕的男友3,角色是同一人,都似乎不是一个人演的。
——1的下颌较有棱角,2的脸型瘦长下颌较尖,3的面容苍老。
这个畜生导演,在这部强调脸部特征的戏里,却赫然用不同演员扮演一个角色,根本不是剧情需要却制造障碍,无耻地让人混淆,不是明摆着耍人吗??
加上甲警中途又剃须,跟神经病一样,明知贱婢不会认人还要死活装嫩,剃掉脸上这点仅剩的标志物。
贱婢那副神经兮兮的样子,得病也不老实呆着,又舞厅又寻欢,在街上枪战后莫名其妙跑去桥上找死。
这两杂碎被弄死,我看了真是高兴。
我很明白剧情,就是看不明白这帮逼演员,操!
1、之前看时光和豆瓣上评价不高,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了这张碟。
毕竟这年头有想法的悬疑惊悚片儿不多,为了“不能识别人脸”这个比较有意思的创意,看下也无妨。
2、影片质量出乎我的意料,居然十分好看。
3、首先,女主角的病症设置很有创意,而后衍生出来的惊悚故事也基本入情入理。
一句话,希区柯克当年如果有这个剧本,估计他也会拍的。
4、其次,影片叙事流畅,故事讲得清晰,节奏感好。
前半部分,导演并没有一直纠缠于凶杀案本身,而是非常清楚的为我们展现了女主角患病后的生活困扰,及她在为逐渐适应病症做出的种种努力。
一切交待清楚后,才开始着力描写凶杀故事,感觉非常的扎实。
5、整体故事虽然有诸如忽视了听觉、体形分辨力等bug,但总体来看还好。
除了最后女主难辨两位男主一节,其他的部分其实还好,基本上说得通。
6、女主的病症仔细想想当真是十分的令人苦恼,要是我恐怕真的就没法生活了。
尤其是当人们穿上一样的服装,就都变成一副模样这一设定,真是非常的恐怖。
尤其是幼儿园的小盆友全是一个样子,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
(不过,做爱时眼一睁一闭就换一个人还是蛮爽的。
哈哈)7、米拉.乔沃维奇表现的很卖力,成片效果很不错,几乎令人联系不到《生化危机》中的打女形象,难得!
8、为这个不俗套的创意鼓掌吧,当下的悬疑片出新真的很难。
那些小bug,还是睁一眼闭一眼吧,尽量别太较真了,痛痛快快的看得了,何必和自己的观影心情过不去呢?
剧情略显拖沓,不过人脸失忆症这个剧情设定还是挺有新意的,很多人都可能会想到为什么不通过声音来辨别,这个也可以说是剧情合理性的一个不小漏洞吧。
电影镜头对人脸的描写做足了功夫,在Anna遇袭患上人脸失忆症之后,荧幕前的我们也难以辨别电影中的人物,各种面孔的变幻,就仿佛用Anna的视觉视物一般。
电影中有一幕:Anna在幼儿园上课,课堂中坐着十几位面孔一摸一样的小朋友,这实在是一个很诡异的一幕。
然而这里有一个不合逻辑之处,来接女儿的母亲发现女儿被前夫接走的事情,既然Anna得的是prosop-agnosia人脸失忆症,而不是Amnesia失忆症,那么就不可能发生记不清事情的一幕啊,电影的逻辑也做不到那么严谨。
回到电影的主线,连环凶杀案的凶手是谁? 很简单,在电影一半的时候,从那个小男孩的表现,我就已经猜到了,而后的剧情却是有些拖沓,从去Koel岛,到Anna接受催眠等,电影的重心却像是从凶杀案转到了人脸失忆症的病状本身,就像是小火慢慢加热的温水,长时间的等待,却失去了那种如同沸腾一般的惊奇。
Milla Jovovich的演绎还是很到位的,或惊惧恐慌,或迷茫,相比较她的动作片,这类比较“女性”的电影比较少,或许是习惯了她双手持枪的彪悍形象,颇有些不适应啊。
我只想知道影片最后片尾曲叫什么,那有资源下载。
有人知道么。
最后一女的唱的closer,i can see you closer wanna see you closer,tome a thousand faces,looking in all directionslead me to something,i can never seewhy do you think icome here,why do you think i come round打了一部分歌词,有知道这歌叫什么的么,求助,多谢。
创意不错 但拍的剧情很俗套。。。感觉很粗糙
烂片儿,不过每晚换一个男人这梗简直太搞笑了!!!哈哈哈
听不出声音这点还是挺雷的...
脸盲症这种病,对于识别陌生人会产生困难不假,但对于自己朝夕相处的朋友,即便是闭上眼睛听声音也该能区分出来了,何至于就跟白痴一样完全无法辨识?所以此片的立论基础就完全弱爆了。。。刨去这个致命缺陷,故事本身的悬疑节奏还是不错滴
好喜欢这个idea 但是拍得有点逊 演员演得也有点逊 都不认真 相比较in time idea就弱了 但是拍得好 看着享受
情结除了那个面部失忆症以外都很老套。。。
很好的故事,可惜在配角的细节处理上不够完整,比如跟警探的感情线处理的不够圆滑,像是为了配合剧情生搬硬套的。
经常想不起来心心念念的人到底长什么样,即使坐在他面前也觉得很陌生
正中轻度脸盲症患者
其实只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本片就会十分出色
如果换个小鸟依人的女主会更好吧。可以听声音啊,可以看体型啊。不过这种病症还真没见过,挺有意思的。让我想到另一部没什么关系的影片《盲流感》。
最后结尾警察脸上的血被冲掉后又变成陌声人的绝望与讽刺很出彩...你如何认识一个人,视觉是最容易骗人的.
不错的题材啊,可以拍得很特别的,后半部怎么忽然偶像起来了。
好几次混淆了剧中各种男的的脸
讲真,除了mila其他的几个角色我也分不出来。。
有点过于戏剧化了,感觉女打手在这个电影里做弱女子状一直抖啊抖啊抖。。。好不习惯啊不过后来演开枪戏的时候熟练工还是暴露了木哈哈哈哈
人脸失认症,这个点子比较新颖,杀手不难猜,米拉演得还好
题材挺新颖的,可是节奏也太慢了,Milla演得也太差了吧?除了生化危机里我不想看到她啊
人脸失忆症还蛮新颖 可惜整部电影看下来 蛮失望
终于有人关注我们认脸盲的弱势群体了,正常人无法理解只见过一次面的亲戚领导或者朋友的朋友下次见面不知道叫什么的尴尬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