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果然没让我失望。
观后感:1、男主真是扛打。
2、印度破案手段太原始了,如果在我天朝,监控+指纹+血迹,哪还有破不了的案。
3、女主在结婚前就没碰到过人渣,自己生活的也挺好的,结婚后咋就这么倒霉。
4、编剧脑洞挺大,想法很特别,好看。
5、电影节奏真好。
6、总是联想到调音师是怎么回事。
7、不该在晚上10点看,现在1点多睡不着。
《无所不能》很容易让人想起《未知死亡》,同样是前半段爱情,后半段复仇,前半段有多甜蜜,后半段就有多揪心。
《无所不能》的女主喜欢的明星是《未知死亡》的男主阿米尔·汗,前者是否在用这种方式向后者致敬呢?
《无所不能》还能让人想起《误杀瞒天记》《一个母亲的复仇》,同样是强奸受害者无处申冤,司法腐败,于是受侵害的小人物只能依靠自己去复仇。
多部电影都反映这样的社会,那么这恐怕也是现实了,一个警察黑暗、司法不公的“强奸国度”,真让人为印度女性扼腕叹息。
也因此,《无所不能》并没让我觉得大快人心,直接施害者受到了惩罚,可是为虎作伥的警察却没付出任何代价。
然而,如果不是警察包庇,贪赃枉法,跟施害者沆瀣一气,施害者也不敢那么嚣张,不至于随意为非作歹,更不致在被轻易放出后愈加肆无忌惮,直接造成受害者死亡。
比起某个施害者的个人恶行,法制不昌的社会风气才更叫人绝望。
法律当然不倡导以暴制暴,但在普通百姓朴素的观念中,以暴制暴天经地义,并且也是最解气的。
印度能让这样的电影上映,看起来好像挺开放,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或许是让民众借电影宣泄情绪,跟让人通过宗教信仰获得精神慰藉,从而捱过今生的悲苦,指望来生差不多。
看到一句评论:“这种复仇电影可以让民众在影院得到一次情感的宣泄,但现实却远无法达到如意甚至最基本的公正。
”深以为然。
就像很多人感慨韩国电影的黑暗程度,等知道近年来震惊世界的一些大瓜之后,才发现原来现实比电影更黑暗。
当然,电影没那么黑暗,并不代表现实就不黑暗。
能把问题坦露出来也是进步,才有可能引起重视和设法解决。
《无所不能》中的权势方也担心被媒体知晓,可见曝光和监督是有意义的。
有点不太喜欢后面一半的复仇情节,虽然设计得很精彩。
但是我在想男主是怎么到那个酒吧以及那个小黑屋的,他怎么知道位置以及怎么去的。
还有就是电影给我一种渲染男主复仇之后的那种成就感,比如火烧活人的那个镜头。
然后印度电影,emmm一贯的歌舞部分,我在想没有这些片段时长可以短好多,虽然它有些是为人物的心情以及推动电影发展服务的,但是那段夜店的真的无法理解。
前半部分挺喜欢的,开头描写男主盲人生活的镜头也拍的很好,男主的演技挺好的,不知道男女主是不是真瞎,如果是睁眼演盲人的话,那真的很强了,但是女主总给我一种不是盲人的感觉,个人感觉。
然后男主积极乐观,头脑聪明挺厉害的,尤其是他还是个盲人。
不得不说,印度的美女也是好看的,就是皮肤被太阳晒得黑了点。
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强的两分的感觉,前一半描写男女主,后一半就是复仇,最后还没绳之以法,虽然他是盲人,但他也违法了啊,这电影要是在中国估计得闪或者改。
还有就是台词以及隐含的对社会的揭露不错,以及对盲人的欺辱。
1.不少影迷评价《无所不能》是“《调音师》与《一位母亲的复仇》的结合版”,恰如其分。
整个故事简单地讲,就是盲人复仇的故事。
导演用了不少类型片的叙事模式,来让电影变得好看。
一开始,观众可能以为电影讲盲人相爱的故事,甜蜜、温馨,因盲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设定变得更加动人。
但紧接着,剧情急转直下。
浪漫的爱情故事遭受磨难,女主角被反派力量奸污至自杀,男主角踏上了艰难的复仇之路。
电影类型迅速切换到充满暴力和血腥的犯罪复仇片,与前面温情感人的爱情片形成对比。
这不正是印度电影的特点?
极尽夸张之能事,怎么直接怎么来。
这些看起来过度、夸张、逾越生活常识的桥段之所以能被人接受,原因在于印度独特文化背景的加持。
就如前半程数次出现的歌舞段落,冗长而无必要,却早已成为印度电影的标配。
如果一部印度电影没有载歌载舞的段落,简直让人疑惑这还是不是一部印度电影了。
印度电影正是运用类型片行之有效的叙事模式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如果说早年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煽动性极强的表达方式仍有隔阂,那么经过近几年院线的轮番洗礼,接受早已没有难度。
甚至于,这种情感表达正在成为主流,现实生活隐藏的秘密法则在影像中不再有效,最好把表达的东西直接抛予观众。
2.《无所不能》之所以“好看”,还有另一层原因。
整个故事其实是典型的“好人受难”,这不只是《圣经》中《约伯记》的叙事模式,同样也是古希腊悲剧的叙事套路。
尤其是后者,影响深远。
在某种程度上说,《无所不能》是一出现代悲剧,人物和故事都能在古希腊悲剧中找到原型。
古希腊悲剧讲的是人在不公命运下遭受苦难,主人公为了显示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抗争命运的故事。
即便这种抗争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主人公仍然不会放弃。
正是在自觉选择走向陨灭的意志中,“悲”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出来。
现代的悲剧不可再讲什么命运,因为这是众神退去的时代。
现代悲剧之所以还能称为悲剧,原因在于人继续捍卫他的尊严。
如果说希腊悲剧中的角色面对的是不可知的命运,那么现代悲剧中的人面对的则是不可见的权力。
后者是由官僚体系密密结织,对于普通人同样起到“决定命运”的作用。
《无所不能》的男主角罗汉,善良温情,有着美满婚姻,除了眼睛看不见外没有任何缺点。
甚至由于眼瞎,他额外发展了自己的听觉能力,从而比常人更能判断危险和适应现代生活。
这虽然是电影创作者一厢情愿的设定,但不可否认罗汉自一开始便是十足的好人,而且被当做潜在的英雄塑造。
3.罗汉缘何要遭受苦难(妻子被奸污至自杀),这是无法探问的。
俄狄浦斯为何跌入“杀父娶母”的厄运,同样没有解释。
这只能认定为是“好人受难”的逻辑使然,来引发观众身上的悲悯与恐惧,从而让他们的精神得到净化(悲剧的目的)。
罗汉面对的不再是命运,而是强大的权力。
是议员与警长的勾结,如同密密织就的天网,将他隔身在外。
权力有其运作逻辑,这是作为普通人的罗汉无法探问也无法知道的。
最开始,罗汉尝试通过法律手段来寻求正义,但很快,他便发现权力之间互有勾结的关系。
在正义无法通过合法手段得到伸张的情况下,罗汉只能逾越过法律,依靠自己的力量与仇人单打独斗。
罗汉的复仇一方面是为妻子雪耻,另一方面也是显示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电影中数次出现了罗汉受辱的场景,不是没有原因的——尊严对于盲人来说更加珍贵。
这是悲剧的逻辑,也是英雄诞生的法则。
不同的是,悲剧中的命运抗争不过,主人公知道并毅然选择走向毁灭。
这种主动姿势捍卫了人的尊严,像是对命运的无情嘲讽。
现代悲剧因为众神不再,外界的强力成为不可抗拒之物。
如《无所不能》所显示的,罗汉最后击败反派力量,成为一名英雄。
4.片名“无所不能”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指男主角罗汉行动力上的“无所不能”,虽然眼睛看不见,但通过听觉训练,他可以比常人更为敏锐地发现新事物,注意到危险,完成日常家务和工作。
虽然有夸张嫌疑,但这是罗汉在电影后半部分一路开挂的必要铺垫。
第二层意思是议员和警长互相勾结、联合形成的官僚体系的“无所不能”。
罗汉几次诉求于法律都无果,说明看不见的权力非常强大,远远超越于个人力量之上。
罗汉要反抗不能通过体系内部留出的假性权利,而要在法律之外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积极地抗争。
这是个体与集体、个人与体系之间的差别,人既然无法直接对抗官僚,那么通过诡计让官僚内部产生质变,从而崩溃,便是可行的。
通过拟声,罗汉成功地在权力体系内部形成裂缝,再借助个人的聪明进行一对一的对决,慢慢将庞大的体系瓦解。
罗汉找到的正是这样的办法:在无法依靠体系内部的法律行使自己权利的情况下,罗汉借助自己的聪明绝技(配音能力)让体系形成内斗,令其奔溃瓦解。
最后他复仇成功了,显示了自己作为(盲)人的尊严,英雄由此诞生。
当然,“悲”的原初意义是徒劳和失败,这是后话了。
复仇电影《无所不能》是一部复仇类的影片。
什么叫复仇电影?
就是反派会伤害甚至杀死主角身边重要的人或者其他东西,之后被主角复仇的故事。
因为属于先压抑后爆发的类型片,所以复仇电影一般被定义为爽片,就是能让观众看完以后有一种出了口气的感觉。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比老牌的复仇电影如《我唾弃你的坟墓》等,如今不少复仇片或多或少都会在里面添加一些隐喻社会问题的剧情。
比如韩国电影《蚯蚓》《别哭妈妈》隐喻的是校园欺凌,上个月在天朝上映的《一个母亲的复仇》则是印度社会的女性地位等问题。
而《无所不能》,也是这么一类的复仇片。
老弱病“残”社会的弱势群体,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老弱病残里面,往往残疾人是最容易被大众忽略的。
没办法,单纯是“扶不扶”这个问题就足以让老人们频频得到社会的关注,更何况还有不少国家都出现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情况。
校园欺凌、女性被侵害的新闻在如今这个社会也是屡见不鲜。
病人们的话,医患关系的问题历来都是最热切的关注点。
只有残疾人,很少人会去关注他们,甚至社会上对这个群体的歧视也是屡见不鲜,而这种情况,在阶级观念非常强烈的印度社会更加常见。
《无所不能》的男女主角,就是双目失明的残疾人。
身体有缺陷的男女主角,虽然凭着自己的努力,也能找到工作并自力更生地活下去,然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却并不一样。
女主角苏一直都因为自己是残疾人而自卑,而男主角罗汉则一直都坚持着自己的尊严,并且一直带领着苏,让她也慢慢走向自信的道路。
电影的前半段是很美好的,讲述两个盲人从认识到相恋,从自卑到自信,从“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到“我想有一个家”,可以说对气氛的渲染相当好,这也与后来的不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盲人眼中的世界罗汉与苏在一起不久之后,就被“权贵子弟”阿密特盯上。
阿密特之后趁机强暴了苏两次,并声称以后会经常来侵犯她,罗汉与苏去报案,但阿密特后台强硬,警察们早就收取了好处,结果不了了之。
之后苏上吊自杀,诉讼无门的罗汉决心要以自己的一切向阿密特等人复仇。
阿密特其实就是印度的“社会人”的缩影。
他有权有势有背景,因此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
残疾人是否就不配享有正常人的权利?
在这些阶级观念很强的人眼里答案是肯定的。
他们觉得,你残疾,就意味着你离正常人的标准线都还差一点,那么你自然就没有权利去享受正常人才能拥有的东西。
具体到本部电影,阿密特的态度就是:“连我们这种正常人都没能跟漂亮的女孩儿上床,你这瞎子又有什么资格了?
”当然,苏在他眼里也只是一个很漂亮随时可以侵犯的女人,因为她也只是个盲人,在阿密特眼里,苏这种“离正常人还差一线”的残疾人根本不配得到什么美好的生活,只配让成为他的发泄物品。
在不幸发生之后,苏选择了自杀,这也是可以预见到的---她没有其他路可走。
如果是认识罗汉之前那个自卑的苏,或许她就会逆来顺受,那个时候的她,自卑到不敢相亲,不敢结婚。
但在于罗汉在一起之后,她明白到其实根本无需为自己身体上的缺陷而烦恼,他们盲人也可以拥有正常人的生活,像普通人那样成家立室,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
在被侵犯之后,在警察不受理的情况下,面对阿密特“以后想搞就来搞你”的威胁,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只能选择自杀。
至于男主角罗汉,在苏自杀之后决心向权贵们复仇,其实也是电影对现实的一种美好寄托。
因为现实里的印度社会,并没有罗汉这种“盲侠”。
大多数残疾人面对欺凌,要么只能苟且地活下去,要么只能选择以死明志。
毕竟印度的律师等高材生都认为“女性被强暴是她们的错”,连普通女性的权益都无法得到保障,更何况是残疾人呢?
盲侠《无所不能》始终是一部爽片,因此对社会与残疾人关系的探讨也就到此为止,电影的第三幕是罗汉对权贵们的复仇。
虽说是爽片,但鉴于罗汉始终是个盲人,让他像普通复仇片那样拿着把刀一个一个把权贵们杀死是不靠谱的,所以电影里采用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做法---挑拨离间。
因为影片设定罗汉的工作就是配音员,他具有模仿各种不同声音的技巧,并最终通过变声成功挑拨了权贵们之间的关系,先让他们自相残杀一波。
但或许是考虑到通过这种计策来复仇不够刺激,电影后面还是陷入了俗套的搏斗模式。
罗汉一个盲人跟四肢健全的大汉战斗又屡屡获胜,最后阿密特的哥哥谢拉尔已经用枪指着他的头却不下杀手非要继续肉搏,虽然观众们看得是很爽,但却也进一步增加了失实性。
不过影片最戏剧性的是结局,在中段腐败警察们以“盲人不能作为证人”为理由拒绝了罗汉与苏的报案,结局警察自以为找到了罗汉用电话离间权贵的线索,谁知道电话亭的亭主也是一个盲人。
虽然复仇戏段看的是很爽,但然而不禁让人深思。
让一个残疾人去“无所不能”,这对社会而言是多么的讽刺。
就以电影本身来说,倘若没有官官相结的勾当,能给罗汉与苏还一个公道,罗汉又何至于要让自己双手沾满鲜血?
要知道他可是什么都看不见的盲人,他的复仇之路比正常人更加困难,这是把人逼到什么地步,他才会以残缺之躯去行险恶之事?
严格来说,因为影片后半段的失实感略微严重,因此《无所不能》并不能算是一部非常精良的电影。
但不管怎么说,这部影片还是可以一看的。
男主和女主虽然都是盲人,但男女主都是很独立、自信的人。
男主是配音演员,女主是社会组织的钢琴教师,真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谈了40分钟的恋爱后终于结婚了,才过了新婚之夜没多久,美丽的新娘被两个小混混盯上了。
趁男主上班不在家,小混混光天下日潜入小夫妻家里qj了女主。
男主回到家发现狼狈的妻子,痛不欲生。
原以为警察的介入会让真相浮出水面、将坏人绳之以法,谁知小混混A的哥哥是地区的参议员,用金钱、权利和警察局长一起掩盖了弟弟的罪行。
谁知没过多久,小混混再一次将女主qj了,女主不堪忍受,最终含恨上吊自尽。
男主从此走上了为妻子复仇的道路,高智商的男主精心策划,利用自己模仿声音的才华和出奇制胜的听觉,先后将小混混b、小混混a、小混混a的哥哥引入一个又一个圈套,最终为女主报了仇。
而警察局长始终找不到男主杀人的证据,连最后一个证人也是盲人,无法进行指证。
故事就这结束了,男主将女主的骨灰撒向了大海,表示一切都已释怀。
第一,这女主真的好美!
第二,两个男帅女靓的盲人主人公好不容易找到爱情,两个该死的混蛋结束了这一切。
第三,印度电影可以一如既往可以抨击时政,与我们中国风格大不相同。
像电影中的私刑,我们的结尾一定是得到严惩。
其实拍拍电影,批评下时政也无妨,说不定会推动时代进步,不一定就会教坏人。
电影拍得很美,特别是男女主人公,以及主人公决然复仇的决心!
无所不能 (2017)7.02017 / 印度 / 动作 悬疑 犯罪 / 桑吉·古普塔 / 赫里尼克·罗斯汉 亚米·高塔姆这世界多完美,众生皆盲!
其实哪有这么多完美犯罪,只不过你我都被某种无形力量“遮蔽”了双眼......比起眼盲之人,迷失人性的心盲之人,才更可悲!
切勿以为罪恶在道义面前无所不能!
切勿以为软弱在黑暗面前一无所能!
P.S.:印度电影是有多厉害,每一次都能直击人类灵魂深处,一层层剥开人性的罪恶与阴暗面,袒露出最血腥恶臭的肉体,用暴力手法,挑战法律与公正,拷问正义与道德......以暴制暴,以眼还眼!
也许有时,复仇与怨恨,是压抑痛苦、脱离绝境、苟延残喘的唯一动力和出路!
让我想起阿米尔汗另外一部经典《未知死亡》开篇也是美好 可是随着剧情深入 慢慢的把一个好人变成恶魔🦹♀️本部影片男主开始复仇阶段 真没想到靠声音 感觉有点夸张 我一直以为会不会失明之后眼睛好了才能复仇 看来我还是并没有达到脑洞大开 而且影片在男主配音阶段给予那些提示映射的官官相卫 百姓阶层如何保护自己 又有点像误杀瞒天记 普通人犯罪如何不在场证明很棒的一部影片
(豆瓣er的双标:如果这是一部中国电影,是绝对不能有7.1分的,换成印度/美国/日本/韩国则不然) 我就不说这情节有多少bug、所谓的完美犯罪有多少漏洞了,这是复仇电影?
害死他妻子的真正凶手应该是剧中的坏警察,正是警察的错位、助纣为虐、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最终导致了悲剧的无法挽回,而两个坏警察最后一点惩罚都没有。
这算啥?
还有,被强奸之后痛苦都是男主的?
女主为不让男主继续痛苦而自杀?
我一个男的都看不下去,充满了偏见与傲慢。
就这一部电影,居然7.1分。
满足你对所有不公的反抗和审判
满足你对所有不公的反抗和审判
满足你对所有不公的反抗和审判
满足你对所有不公的反抗和审判
满足你对所有不公的反抗和审判
满足你对所有不公的反抗和审判只想看完电影,发个想法,但是系统说我的评论太短。
印度电影,在剧情设计上还是值得学习的,也是比较细腻的。
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也有道理,这很像欧亨利的小说。
这个故事,其实没有什么很特殊或者新奇的地方。
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受到不公正想法后想做的事情,但是不是像主人公一样可以实现的。
也正是这样才是电影所要表达的,这个世界不完美,还需要努力,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从电影本身来看,用了很大的篇幅去描述复仇手段,也就是说很符合它的主题,就是为了复仇。
没有用很多的画面去展示两个人的甜蜜,那样估计复仇的基调会平淡很多。
但是,前面不长的篇幅,可以看出两个人的恩爱和幸福,也就知道为什么他有那么大的仇恨。
相亲时的幽默,让人很舒服;跳舞的场景让人很向往;一不留神就开唱,当然是印度的特色;商场购物,失而复得的新喜;看房子流露出对未来的憧憬和幸福。
很多很多这些小事情让人觉得很亲和,不是那种高不可攀的恋爱。
电影前半部分告诉我们,要幽默可以帮你增加闪光点,随带解决单身问题;后半部分告诉你,no duo no die。
系统,你再不让我通过,我可要剧透了。
爱你我就无所不能
出发点是好的,但复仇过程太想当然了,加上歌舞乱入,直接崩成神剧;而且阿三电影有个特点,所有的坏人都不真实,说白了就是像演戏一样,难道这就是高于生活?
我觉得前面谈恋爱的部分还是值五星的,罗斯汉太帅了,女主也是越看越好看,不过后面的低智商犯罪我真是无力吐槽,但凡有个智商正常的角色也不至于被男主这么虐吧?还有这里的歌舞是推动剧情的手段,没有不必要吧,我觉得很赞呐
这是一部疼痛片啊!感觉打得好疼啊
《一个丈夫的复仇》,契合印度片一贯的浮夸与刻意,以暴制暴,图个解气,也挺热闹欢快的,就不细究个什么了。以及男主的神级帅脸,足矣让直男癌变弯了。
据影片上映时间,应该是调音师和母亲的复仇灵感来自于本片。就是喜欢看快意恩仇的印度影片。
总有一些人想无所不能
郎心似铁,无所不能
电影中是无所不能,恐怕在现实中只能是一无是处,除非上帝赐给你主角光环。
印度电影真的是无所不能啊!
真的遗憾他们是盲人看不见彼此美丽的脸。
当个神话故事看挺好
昨天看的,大银幕感受男主角到底有多帅,跳起舞来不得了。剧情存疑。
盲人的复仇。不过歌舞时长快要半个小时了……
想起经常挂在嘴边的一种病:被迫害妄想症,然后又幻想自己超牛逼的去复了仇。 可里面的社会戾气太重了,为啥端午节上这儿片?
拿调音师对比真是辱调音师了,节奏拖沓bug巨多,唯一能稍微让人精神点的还是开场没多久的歌舞.
前面也太冗长了
复仇爽片!把警察和立法委黑了一遍,没一个好东西。太长了,印度片都是可以榨出30-40%的水分的
第一:卧槽男主好帅好对我审美!第二:这真的不是声临其境的软广??第三:其实我是真的很好奇那个警官到底在想啥,说实话如果不是男主最后埋了个电话亭主人的伏笔,那这个警官几乎可以说是全片赢家了:钱拿了,官有了,看不顺眼的敌人死了,某种程度上还不太违背良心——当然即使是现在的情况,于他而言也不是最坏的结局,本质上除了男主外就数他还有点脑子了
创意挺好的。。。就是盲人杀人挺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