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碎片

Pieces of a Woman,心碎的女人(港),女人碎片(台)

主演:凡妮莎·柯比,希亚·拉博夫,艾伦·伯斯汀,埃莱扎·施莱辛格,本·萨弗迪,莎拉·斯努克,莫莉·帕克,史蒂文·麦卡锡,蒂龙·本斯金,弗兰克·萧宾,哈里·斯坦德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匈牙利,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女人的碎片》剧照

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2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3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4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5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6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3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4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5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6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7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8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9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20

《女人的碎片》剧情介绍

女人的碎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西恩(希亚·拉博夫 Shia LaBeouf 饰)和玛莎(凡妮莎·柯比 Vanessa Kirby 饰)正在充满期待的等待着两人爱情结晶的诞生,根据玛莎的要求,他们决定将助产士请到家里来,在家中分娩。然而,当玛莎开始了分娩过程后,她原先选中的助产士却因事无法前来,换成了另一个名叫艾娃(莫莉·帕克 Molly Parker 饰)助产士来接生。悲剧就这样发生了,玛莎的孩子在出世短短几分钟后便因为窒息而死亡了。 当命运的重锤砸下时,人们只能选择咬紧牙关默默承受,为了替自己死去的孩子讨回一个公道,玛莎的母亲找来了律师苏姗妮(莎拉·斯努克 Sarah Snook 饰),将艾娃告上法庭。在面对自己支离破碎的内心的同时,玛莎还必须处理她和西恩之间濒临崩溃的夫妻关系,而控制欲极强的母亲的步步紧逼,更是夺走了玛莎得以呼吸的最后一丝空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雏逻辑:来自幸运逻辑摩纳哥女孩卡戴珊家族第二季天堂走一遭成长不容易第三季猪头逛大街2晨海的海鸥连接终止怎么就结婚了武林秘案之美人图鉴家庭聚会第一季迷失之城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燃烧吧!篮朋友联合抵制沙哈达恶魔的糖果新推销员之死鸡毛蒜皮没小事杀戮游戏藏起你的笑脸噬亡村第一季成人级爱情新白蛇传恋者多喜欢幸福里九号邪神与厨二病少女第二季我在中国做电影少年忍师—司徒家2北海食神

《女人的碎片》长篇影评

 1 ) 凡妮莎·柯比的每一帧表演都击中了我!

《女人的碎片》。

8分。

卡塔·韦伯编剧,凯内尔·穆德卢佐导演,凡妮莎·柯比、希亚·拉博夫主演作品。

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喜欢凡妮莎·柯比的表演,此前她的片即便尺度不小,在就表演而言,依然没有到质变的程度,但这一部,她像一个没有经验的母亲,更像一个心碎的女人。

说像,其实就是发自肺腑的真诚。

凡妮莎饰演的玛莎即将临盆,她和希亚饰演的丈夫西恩决定在家分娩,只是令她略感不适的是,原计划前来的助产士有事,艾娃替代她而来。

生产的过程不算顺利,似乎有点手忙脚乱。

好不容易孩子生下来,很快就呼吸困难,遗憾夭折了。

这令玛莎和西恩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

玛莎的母亲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及时的安排了律师介入,起诉了艾娃,认为她在助产过程中犯了严重错误,应该负刑事责任。

雪上加霜。

一方面痛失爱女,一方面和丈夫转入冷战,而另一方面,玛莎的母亲着手安排各项善后事宜频频施压。

真是一个并不复杂,但足够让人伤心的故事。

画面构图非常绝美凄清,不间断出现的修桥的画面预示着关系的断裂与修复,而马萨诸塞州的河水从冰凉到冰冻的变化,在故事的最后也终于迎来了清澈。

原创音乐更是迷人好听得令人陶醉。

果真如此吧, 亲情击碎女人的时候,每一块碎片都将是第二次伤害。

 2 ) View 视角 | 看完它,我恐婚了。

2021年刚刚到来,网飞就为观众送上了凯内尔·穆德卢佐初入好莱坞后的第一部力作《女人的碎片》(Pieces of Woman)。

这位早已在各大电影节小有名气的匈牙利导演一向以技术流著称,他的上一部作品《木星之卫》(Jupiter Holdja)还获得了第70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提名,在这部《木星之卫》中,凯内尔·穆德卢佐将科幻类型元素与充满神迹的宗教隐喻融合在一起,并全程贯之以导演一向擅长的移动长镜头,使得整部电影具备了一种神幻气质。

图 | 《木星之卫》(2017)海报

图 | 《女人的碎片》(2020)海报而在1月7日于网飞上映的《女人的碎片》中,凯内尔·穆德卢佐则初次尝试了与前作《木星之卫》、《白色上帝》风格都全然不同的女性题材,用相对私人化的、沉稳的镜头视角探讨了关于婚姻、丧子、女性伤痛的问题。

除此之外,这部影片大咖云集,马丁·斯科塞斯监制,“白寡妇”凡妮莎·柯比细腻出演,更有被丑闻八卦常年缠身的演技派希亚·拉博夫加盟本片出演丈夫一角。

总之,《女人的碎片》戏里戏外的看点都足以令观众怀揣着极大的好奇和期望去观看这部电影。

图 | 凡妮莎·柯比(Vanessa Kirby)

图 | 希亚·拉博夫(Shia LaBeouf )薄雾被伤痛弥漫的阴影影片刚开始,阴郁灰暗的色调便弥漫在充斥着薄雾的波士顿城市中的河流之上,负责建桥的肖恩期盼着即将降生的女儿可以第一个走上这座即将建成的塔桥。

图 | 影片初始便呈现出阴郁灰暗的基调,为玛莎产女之痛做着铺垫。

另一边,妻子玛莎则疲于应付着人们对即将产子的自己亲切的“慰问”,显然玛莎并非已然为产子做好了“健康”的身心准备,而是深陷在母亲的控制和周围社会的眼色之下。

这种与他人深深的距离感令玛莎倾向于内化地生活,即将降生的女儿便成为她潜意识里最深爱且期盼的内心依靠。

因此,属于玛莎的伤痛和自我执着从一开始便是如同无法消散的阴影般与她共同存在着的,这也使得女儿的死亡成为偶然中的某种必然性。

图 | 疲于社交的玛莎独自一人摒除这些伤痛阴影,我们无法忘怀整部影片最美妙的时间,那便是玛莎在家中的产女之夜。

尽管外在压力始终存在,但是孩子成为了玛莎和丈夫肖恩最大的憧憬,他们相爱的同时怀揣着这份憧憬,但是他们的心情又是极其复杂的,他们对彼此以及孩子愈是向往和深爱,便愈是恐惧,恐惧着新生降临的一切可能性的意外。

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巧妙地运用了长镜头来呈现玛莎产女的全过程,细腻的镜头运动捕捉着每一个瞬间,长镜头之下有着肖恩担忧的眼神和玛莎癫狂般的期待和恐惧,有着玛莎和肖恩彼此身体的缠绕和抚慰。

图 | 玛莎和肖恩共同为迎接新生命而努力着而这一切随着孩子的死亡,戛然而止。

我们看到了是因为玛莎坚持拒绝去医院产子而令孩子最终死亡,更看到了这对夫妇残忍地将无辜的助产士告上法庭,一时间助产士成为了这对夫妇乃至整个社会为了摆脱伤痛推卸责任的替罪羔羊,任何伤口的存在总是需要有需要怪罪的对象,人们最不愿意怪罪的就是自己。

图 | 被状告法庭的助产士我们深深地明白玛莎拒绝去医院的潜在原因是她将孩子彻底内化成自己的产物,她将母亲、朋友以及外在社会的一切拒之门外,是玛莎的这种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执着导致了女儿的死亡。

而女儿的死亡又彻底地将玛莎隐藏内心的无形伤疤撕裂开,伤痛从她的身体开始。

孩子已经死去,乳汁却还在分泌,从她的衣服中渗透出来。

飒气的职场装扮之下是庇护着撕裂阴道的尿不湿。

身体的伤痛时刻地提醒着玛莎女儿曾经降生过却又死亡的事实。

图 | 职场装扮下隐藏的身体伤痛碎冰暗流之下的摧毁凛冬将至,肖恩负责的那座桥已然建成些许,河流上漂浮着无数的碎冰,随着时间的流逝,碎冰演变成更大更密集的冰块聚集在河流表面,表层的河水已然无法流动,路边则积聚着厚重而僵硬的积雪。

导演用形态不停演变的自然事物来展现时间的流动,同时又象征着玛莎内心不仅无法消解反而更加坚固的伤痛之感。

图 | 河流的碎冰演变成更密集的冰块聚集在河流表面丧女之痛令玛莎选择了彻底封闭内心,她精神紧张地对抗着母亲和其他人,她选择捐献孩子的器官供给医院做医学研究,一切的摧毁都是为了逃避伤痛。

就连曾经深爱的丈夫也被她拒之门外,其实,整部影片最脆弱的、令人伤感的莫过于她和丈夫肖恩的关系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摧毁的。

家中空间早已不如初始般温馨,堆积在洗碗池的碗盘和花盆中死去的花草都作为一些细节来暗示着这个家庭的走向。

图 | 影片中玛莎和肖恩的恩爱照片

图 | 玛莎和肖恩如今荒败的家,暗示着二人感情走向尽头二人在车内空间的戏份也惹人寻味,窗玻璃内是玛莎和肖恩相处的窒息感,窗玻璃外映照着城市的轮廓和人群,这样的镜头设置暗示着处于夫妻二人之间的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图 | 车窗外的城市倒影在肖恩这一角色身上可以看出导演和编剧试图将一些显著的男性社会问题考虑其中。

肖恩因为学历和出身一直被玛莎的富裕母亲看不起,他并不具备男性“本该拥有”的优越的社会地位,在这一层面上不仅涉及到阶层矛盾更有男性面对的社会偏见。

只不过,影片并没有将这一矛盾详细刻画,而纵观整部影片,其实涉及到玛莎这一角色身上的女性社会问题也并没有被过于重视,因此说它也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影片。

影片呈现更多关注的是个人伤痛如何遗忘和化解的问题。

图 |伤心的肖恩独自一人个人的伤痛又牵连至各式各样的关系之中,呈现出某种伤痛的侵犯和传递。

如果说玛莎的伤痛是潜伏已久的内心崩裂,那么丈夫肖恩的伤痛更多源于玛莎的传递。

肖恩的泪水和挽回都无法令玛莎回到重新的关系之中,无奈的他一步一步地被带入深渊。

他重新捡起了酗酒抽烟的恶习,变卖车辆,脾气暴躁。

在肖恩试图和玛莎通过性爱来找回往日情谊之时,移动镜头下的二人的身体接触更像是两个不相容的个体的相互冒犯。

肖恩最后的挽回,失败了。

二人的关系随着最终肖恩流着泪水去往机场而彻底结束。

图 | 一场失败的性爱

图 | 玛莎目送肖恩离开细雪重新面对记忆中的伤痛在影片的第三阶段,叙事悄然地从玛莎和丈夫之间的关系中转移至玛莎与母亲的关系之中。

母女关系这里便不再赘叙,在最后母亲令玛莎回到审判法庭面对那段记忆。

在法庭之中,玛莎依旧欺骗着自己和大家,说着谎言,将孩子死亡的责任推究至助产士身上。

但是,这一阶段,玛莎的心境已然发生了些许改变。

图 | 玛莎在法庭上回忆着产女之夜的痛苦丈夫离开后,细雪取代了坚硬的冰,降临至玛莎身边,她的内心逐渐柔软,直至她将丈夫拍摄自己刚生下女儿之时的照片拿去冲洗后,她才第一次地去面对那个曾经活过一分钟的女儿,照片留下了她和女儿的永恒瞬间。

冰封的记忆终于得以逐渐融化,最终,她将女儿的骨灰洒向了河流之中,她与自己达成了某种和解。

图 | 玛莎冲洗照片后看到自己和女儿的永恒瞬间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细节安排,以及抽象概念的隐喻,比如那座逐渐建成的桥梁,以及玛莎将对女儿的思念转化到对苹果树的生根发芽的呵护之上。

这些细节的安排都在有意地衬托着玛莎的伤痛记忆。

图 | 结局中玛莎的苹果树上爬着一个小女孩但是,稍显刻意的细节却使得玛莎的伤痛附带上了些故意的矫情之感,因此,在电影意象的选择和设置上,凯内尔·穆德卢佐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在情节上,似乎所有情节都在玛莎的伤痛而服务着,虽然,从贯穿影片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关系上来看,能看出导演有意地在通过一些情节来隐射出一些隐藏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困境关系,但是却都只是浮在表面的浅尝辄止,这也令玛莎的伤痛过于单薄和私人化。

图 | 玛莎的痛苦表情贯穿在整部电影之中*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 ) 女人的碎片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让人看过之后情绪复杂。

失去孩子的痛苦令人难以想象。

男主和女主在女儿到来之前虽然有着由于经济实力和阶级差距带来的隐忧,但两人一心期待着女儿的到来,似乎一切充满希望。

可女儿的意外离世令所有的美好分崩离析。

在悲剧发生过后,每个人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

女主一边面临生产过后的身体变化诸如漏尿、溢奶,一边要承受女儿夭折的打击和外界的眼光。

她变得安静、寡言和封闭。

她的伴侣要求沟通,她的母亲要求正义,她却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被动地去面对这伤痛。

她闻着超市里的苹果,看着地铁里欢声笑语的孩子,一个人在夜店买醉,到书店里去寻找催芽的书。

男主在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去处理难以愈合的失去。

他要求沟通却得不到回应;他要求性爱却在女主不同意他撕扯自己的裤子后埋怨她令他兴致全无;他开始重拾恶习,酗酒吸毒;他变现女主母亲赠送的汽车;他在身体上背叛自己的伴侣,和女主的堂姐也是负责案件的律师做爱。

不出意外,一半的夫妻/伴侣选择在失去孩子过后离婚或结束关系。

两人在处理失去的不同步就如同男主对出轨对象解释大桥共振的不同步。

他和女主的关系最终也如大桥一样坍塌。

无论过程多么痛苦,时间还是会让人平静。

在孩子离去的半年后,女主同意出庭作证。

最终看到女儿照片的时候决定不对助产士继续追诉。

影片最后,女主带着男主留下的帽子将女儿的骨灰撒在了建成的大桥,一切似乎也像波澜无漪的水面一样趋于平静。

最终的镜头里,全片第一次出现了阳光和绿草,女主迎来了自己的孩子,生活似乎也如茂盛的苹果树一样有了新的希望。

 4 ) 《女人的碎片》:她们走过的不为人知的旅程

看Pieces of a Woman(《女人的碎片》)之前,就听人说,看这部片的时候会想起《海边的曼彻斯特》,我已经知道这是部悲伤的电影。

开头是长达三十分钟惊心动魄的在家分娩镜头,在经历了孩子心率太低后,孩子终于出生了,夫妇两人抱着孩子欣喜无比的时候,我跟助产士一起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以为只是虚惊一场。

结果急转直下,孩子短暂地来到世间,身体迅速发青,猝不及防又走了。

虽然有心理准备,我还是咯噔吓了一跳。

面对猝不及防的丧失,本来相爱的夫妇两人渐行渐远。

女主玛莎悲痛但也克制,没有撕心裂肺的镜头,冷酷的脸上写满疲倦和心碎。

她第一次激烈表达情绪是在给女儿选墓碑样式,在女儿名字的拼法上跟丈夫出现了分歧,她说墓碑上写的不是她女儿的名字,应该用美国拼法,她丈夫认为应该用匈牙利拼法,并轻描淡写说这只是小细节。

玛莎听了很生气,与其说是生气,更多的是失望,她马上拿起衣服掉头就走,说小细节,你说得对,这只是小细节,反正也不会有丧礼,纠结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真是浪费时间,反正我已经决定了要把女儿的遗体捐赠给大学作医学研究。

她极其孤独,没有人可以帮她,就连曾经彼此深爱的丈夫,在这样的苦难面前,也没有和她站在一起。

他不同意捐赠女儿的遗体,他不管玛莎的反对,听从她母亲的指示去起诉助产士,顺势还跟负责这个案子的检察官睡了。

他也是悲伤的,他跑去海边哭着问,你为什么不愿意活下来,他对着结冰的海边大吼“为什么”。

但他的悲伤很快被出轨、酗酒所稀释,他也无法感同身受玛莎怀着孩子的每个月的身体的变化、生完孩子又失去孩子后身体的反应和内心的悲恸,他邀玛莎跟他一起出去旅游散心,被拒绝后他逼迫玛莎跟她上床,连让玛莎自己拉下拉链的几秒钟都不给,暴烈地撕扯她的裤子,后来他恼怒地甩下一句“我完全没有兴致了”,留下掩面啜泣的玛莎就走。

面对失去的痛苦,玛莎独自缓慢、安静又坚定地调整自己,她回去上班,然后又辞了职,在超市轻轻抚摸着仔细闻红苹果的香气,在浴室淋浴发很久呆,在雪地里抽烟,深蓝色的指甲油剥落,给皑皑白雪染了色,在雪地里跑步,去处理女儿的遗体,决定捐赠遗体给医学研究,跟母亲和丈夫对抗,去书店找书,回家把苹果核一个个切下来,按着书上教的方式一步步做好,等待苹果核发芽......

这是她面对的方式。

而她母亲认为她在逃避,她母亲是个专横的中产,希望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她认为正确的面对方式是起诉助产士,让她赔偿,伸张正义;她母亲动情地说我不希望别人评论你,然后不知道第几次给她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讲她小时候在父亲被拉去奥斯维辛集中营后,如何幸存,如何抬起头,捍卫自己,希望玛莎也像自己一样,去法庭对质,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否则永远无法面对伤痛,走出阴霾。

玛莎第二次激烈表达情绪是在这时候,她愤怒地大声告诉她母亲,我有在面对,伸张正义是你想要的方式,是你需要的,不是我的方式,不是我想要的;你觉得我很羞耻,你担心的不是别人怎么评论我,你只是想要我符合他们的价值观;我不在意别人怎么议论我,他们的感受不重要,我怎么想才重要,这是关于我的身体!

前几天刚好看了一个女权主义者博主Alex在死产后发的一个视频,她在怀孕六个月后发生了胎停,经历了死产,在视频里她忍不住泪流不止,说希望在经历过这次苦难后能够变得更强大,朋友告诉她,你不一定要强大,这个时候你怎么做都可以,可以任性可以无理取闹,你可以用很多时间来哀悼,你不一定要有正能量。

我觉得很感动,这种时候能够给予的不多,但可以给予受到伤害的人足够的时间,让她去悲伤,去流泪,去倒下,然后让她用自己的方式慢慢站起来。

被强行灌输正能量和被告知怎么做才正确,只会令人窒息。

Alex说,她丈夫一直陪在她身边,她一直都记得她丈夫跟她说,他觉得最难过的地方是,有些地方我帮不到你,只能你自己一个人去调整。

听到这句话我眼泪也跟着掉下来。

如果玛莎的丈夫也给予她很多的陪伴,跟她说最真诚体己的话,告诉她,我一直会在你身边,但是有些东西是我体会不到的,是我帮不到你的,需要你自己来拉自己一把,他们大概就不会越走越远,最后分崩离析,玛莎也会少很多孤独和寒冷。

有个印象很深的细节,失去女儿后,玛莎回到公司上班,有个男同事占用了她的办公室,理直气壮地一点没怂地要回了自己的办公室后,她去厕所,从门最下端看到她脱下内裤和纸尿裤;后来她去商场,静静看着橱窗里小女孩的衣服,怔怔看着店里的小女孩挪不开眼,女孩也怔怔看着她因为漏奶湿掉的衣服,她尴尬地赶紧走开。

没有了孩子,但身体反应依然跟其他生完孩子的妈妈一样,其中隐秘的难过、孤独、尴尬、屈辱,只有自己知道。

Alex也在视频里说到,最痛苦的时候是,她的身体知道她生下了一个孩子,但不知道TA是死的,所以身体会分泌催产素,乳腺会分泌乳汁,还是会涨奶、漏奶,更难受的是会非常非常想有个孩子抱在怀里,感觉想去偷个孩子抱着喂奶,想立刻马上领养一个婴儿抱着。

那种女性身体和激素的反应,只有经历过的女性自己才能够体会。

Alex流产后非常难过和自责,觉得为什么别人都能平平安安把孩子生下来,自己却不能。

后来她去google后才发现,她不是少数,很多人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只是很少有人说出来,她说希望录这个视频把这件事说出来,可以帮助到也在遭受同样经历的人,告诉她们,这不是一件羞耻的事。

去年Meghan也公开了她曾经流产的消息,她在New York Times里有一篇文章The Losses We Share里写,失去孩子的悲伤是巨大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女性都经历过流产,但说出来的人很少,因为这是禁忌,伴随着羞耻。

但当有人开始勇敢地讲述自己的流产故事的时候,打破沉默,其他经历过同样悲剧的人像是被得到了许可,才敢敞开心扉,开始述说。

Meghan在和Harry结婚成为王妃之前就说过,她希望能为女性发出更多的声音,讲述更多女性的经历,她也是这么做的。

有人说,流产是这个社会的禁忌,像Meghan这样的女性分享自己的经历是去污名和分解耻辱的重要一步,也给同样失去孩子的女性发送信号:你会感到无比孤独,但你不是独自一人。

谈论死产、流产不仅是社会的禁忌,在很多失去孩子的夫妻之间也是。

在一次采访中,编剧Kata Wéber提到,《女人的碎片》的灵感来源于她和她丈夫、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导演Kornél Mundruczó的孩子流产的经历,Wéber说她在怀孕的时候失去了他们的孩子,但他们不谈论这件事,即便在夫妻关系中,这也是禁忌。

这部电影想要打破沉默。

在面对失去的痛苦,Wéber独自搬到柏林一段时间,试图把这段经历写出来。

她说,我必须离开一段时间来表达自己,我感到我的身体被剥夺了,不是我自己的了,我必须离开,通过写作来重获我的身体,这是我的疗愈方式。

后来,Mundruczó看了Wéber在笔记本上记下的关于流产的笔记,鼓励她写成一个故事,后来他们基于此拍成了《女人的碎片》。

尽管悲伤,但玛莎没有彻底放弃过希望,她依然穿绯红色的大衣,或穿红色靴子、背红色包,表情冷酷,拿着红通通的苹果,把核保存下来,等待它发芽那一天。

后来丈夫在玛莎母亲的金钱诱惑下,在漫天细雪中头也不不回地离开了。

玛莎独自生活,她挣扎着后来也同意了出庭。

玛莎作为证人出庭,她说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散发着苹果的香气。

她从镇定地回答到回忆起生产那晚后开始流泪,申请休庭休息,后来她去冲洗照片,看到自己抱着刚出生的女儿的照片后,泪流满面。

新生命给她带来了新的启示和笃定。

回到法庭上,她对着助产士说,这个女士并没有故意伤害我的女儿,那天晚上她只是想接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我觉得这件事不是你的错,我要谢谢你,发生这种事肯定是有原因的,但原因不在法庭里。

后来她看着旁听庭审的母亲说,如果我站在这里要求补偿,那我就是在说我失去的是可以补偿的,但它是补偿不了的,我没法让她复活,任何金钱、判决或者刑罚都不能让她复活。

我怎么能让自己的痛苦施加给其他人?

我女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短暂瞬间不是为了让我那么做,我知道她不会希望我那么做的。

她完成了对母亲的对抗,也在给这个悲剧收尾,而后她将女儿的骨灰撒向大海。

仿佛在告诉母亲,她用自己的方式也可以走出来,可以慢慢move on。

她跟很多女性一样,独自走过了一段幽暗的、漫长的、不为人知的旅程,捡起了散了一地的碎片,再竭力拼凑完整。

她在慢慢治愈自己,但我们都知道,有一些碎片会一直一直埋在内心深处,陪着她走更长的旅程。

 5 ) 做你认为对的事

该影评已发布于公众号:仲夏酒馆(warm-wine)做你认为对的事|仲夏酒馆 老板娘不喝酒,但有许多故事可下酒。

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解读母女关系的电影。

但还是那句:「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

」主人公玛莎(Martha)和男友同住在一间小公寓,她怀孕已足月,决定请助产师在家帮她接生孩子。

很不幸,孩子生出来几分钟便因发育不良窒息,夭折了。

这对小情侣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迷茫中,玛莎她妈站了出来,要状告助产师,誓将其投入大牢。

因为她妈早就建议:呆在医院,安全生产。

而玛莎不听,坚持己见。

现在孩子没了,她妈只得出面,挡在女儿的前面说:我当初的劝告你不听,现在我们必须让她(助产师)也付出代价。

“这才是对的事情。

”让我感兴趣的,正是这句话:“That’s right thing.”对的事。

这辈子,一定有人在你耳边耐心地重复着这句话:“你要做对的事情。

”这个人,大概率,是你妈。

玛莎她妈倒不是那种典型的「强势」母亲,但她很“难搞”。

她是个有钱的老太太,对玛莎那个一没文化二没钱,在修大桥的包工头男友,很瞧不上眼。

孩子出生前,她在小女儿男朋友的车行,给待产的玛莎买了辆新车,签约时当大家面儿明说:“是我付了钱,而他(小女儿男友)只是提取了佣金。

”玛莎的叛逆应该是基于优渥的原生家庭条件和高傲的母亲,将她塑造成一个特立独行的新时代女性。

但痛失爱女的打击,也令她茫然无措。

在她还没准备好,如何重新面对生活时——她妈已经振作起来,并着手介入,开始解决她的问题了。

在一场家庭聚会中,玛莎和她妈就“是否出庭指控助产师失职”发生分歧,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玛莎她妈让她必须“面对问题”、“争取结果”,被玛莎则一语道破:“不。

这是你需要的、你想要的、你的处理方式,不是我的想法。

其实,你是觉得丢脸,你为我感到羞耻。

你觉得我很失败,是我丢光了你的脸。

”她失控地冲母亲嘶吼,她妈也泪如雨下,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当年,她的妈妈(玛莎外婆)并未能像现在的自己一样,勇敢地为女儿争取保护和权益。

又一个,好“坚强”的母亲。

你看,所有坚强的母亲,下面好像都有个“不咋样”(至少没她坚强)的孩子。

这是命吗?

是教育啊!

朋友们,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我必须在此声明:「坚强」,从来不是什么天赋,它一定是人经历挫折后,锻炼出来的一种品格而已。

可是苦难,怎么能让人去歌颂或感恩呢?

苦难就像是老天,是不可控的阴晴雨雪,任凭你咒骂或祈求,「苦难」就是「苦难」本身啊!

可你将这种品质,以错误的方式灌输在孩子身上——母亲就成了苦难。

但我承认,这世上几乎所有妈妈都自认是为了孩子“好”。

为什么出发点是「爱」,最后却演变成对彼此的「伤害」呢?

那什么是对的方式呢?

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她一生接收到的「爱」,就是这样啊。

在以上所提及影片中,母女对峙,不论输赢、无人幸免。

有的是「全员恶人」;有的是「悲苦相连」。

有意思的是,那场不欢而散的聚会,只留下玛莎男友和她妈聊天。

她妈问玛莎男友:“你想要什么?

你想做的是什么?

”她耐心地听完这个男人的心声,然后给了一张支票。

让他离开自己的女儿,再也不要回来。

曾有一瞬间,我觉得她妈终于是个“好”妈妈了……果然,还是“那个”好妈妈。

这片子的结局,我还蛮喜欢的,至少符合我本人的价值观。

玛莎站上法庭,当着母亲和众人的面,对法官陈述出那晚的真相,并认为:助产士在接生过程中 没有失职,女儿的死和她并无直接关系。

她说:“如果我站在这里,要求补偿或赔付,那意味着:我所失去的,是可以被弥补或衡量的——但它不是。

我女儿来到这个世界的短暂瞬间,并不是让我把痛苦带给别人的。

这并非,她的本意。

”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生活做主。

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是对自己真的“好”。

如若无法周知,至少,你自己要明白。

 6 ) 把碎片重新拼成一颗苹果树,但没有的话也可以

在看完《碎片》之后看的电影,讲述的是选择在家助产士生产的女性,经历痛苦的生育过程婴儿出生后死去,女性如何面对失女的痛苦、丈夫离开的痛苦、身边无人理解的痛苦,又如何在法庭上与助产士和解的故事。

看之前听说了前三十分钟的痛苦生育戏,可能是因为做好了心理准备没有觉得很震惊,现实中的痛苦只能更痛苦一万倍吧。

有几个点挺戳我的:Marsha回去工作时大家都在看她,而她只是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告诉那个占领她办公室的男性,这是我的办公室,请你出去;被漏奶浸湿的衣服、女孩的注视和Marsha的仓皇,既是耻感也是身体的变化时刻提醒她失去了一个孩子;最痛苦时堆叠着脏盘子的洗手池和生活重建时洗手池内装水的杯子,痛苦时和生活重建时都靠她自己;女性是在用一生学会和母亲相处,母亲告诉Marsha要直面痛苦时说她自己出生时“lift her head”,于是在法庭上Marsha自己和Eva和解时是对着母亲流泪微笑,于是是在餐厅吃饭时Marsha和母亲紧握着的手,于是是最后苹果树下Marsha和Lucy的对话,Marsha还是有了一个smells like an apple的女儿。

相反,丈夫的角色却是典型的男性角色:会和大家说Marsha is always fine,但总是迟到、缺席、逃避;自尊心过于强于是接受了Marsha母亲的车,又和Marsha抱怨她看不起自己;想要逼迫Marsha唯一的方法就是强迫她发生sex,在Marsha拒绝后摔门而去(然后找了Marsha的表姐?

)。

男性在通常观念里是强壮、负责、面对生活的重击迎头之上。

于是这种气质被塑造为男性气质。

于是电影塑造了一个这样的女性形象,面对痛苦她用自己去感受,生活成为了一些日子里的碎片、但生活一直在继续,于是在最后她终于把碎片拼好了,是和母亲、姐妹的日常聊天,是自己的跑步独处,也是一颗苹果树。

但我相信,就算没有拼成那颗苹果树,也很好。

 7 ) 和解是出路

前半小时几乎都在快进,作为一个经历过分娩的又早知道半小时以后结果是什么的女性观众来说,过程的痛苦和结果的残忍,绝对不是你半个小时可以拍出来的,所以,如果想讲后面的故事不必在此之前大费周章。

有人把政治隐喻和女性独立跟这部电影捆绑消费,我到没看出来…每个人都经历一些不能承受之痛,每个人都会用不一样的方式去面对,并没有没有好坏之分,而凡妮莎真的就是在伤痛中无法自拔表现出来的偏执和自我封锁,跟独立扯不上关系。

有些伤痛不仅仅是子宫的,其实也是跟这个子宫这条生命关联的整个家庭的,如果是痛苦和愤怒,每一个人都有。

不少关于脖子的镜头我总是等着演员咽口水…也不知道导演想等什么…习惯看完一部电影之后去豆瓣看别人的短评,盛赞之下我只给3分,一分给艾伦伯斯丁的精彩演出,一分给拉博夫的全裸下身并且是非勃起状态,还有一分给…凡妮莎永远的睫毛液以及作为跟她演绎的跟我一样的某一种类似河蚌的性格——痛苦就要“把自己一个人关起来”。

 8 ) 这个女人的演技,足以再多拿几个影后

当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现代女人,非要在家中由稳婆接生,可事后由于未知原因,婴儿诞下不久便遭夭折。

这位孕妇到底是该遭受非议,还是该备受同情?

国内很多观众在观看《女人的碎片》时,最大的争议和情绪点基本都集中于此。

2020《女人的碎片》可事实上,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在拍摄此片时,并非旨在探讨女主角的伦理过错,而是由这样一桩悲惨事件延伸出她作为女性的身份焦虑、人格独立等一系列问题。

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女主角玛莎在一家大公司上班,衣着光鲜,谈吐优雅。

母亲虽然曾于二战时期在集中营中有过非人的遭遇,但如今生活优渥富足。

而玛莎的丈夫肖恩,则是一位在桥梁建筑工地的蓝领阶层,留着彪悍的络腮胡子,脾气暴躁强硬,对颐指气使的丈母娘时有不满,可好在对玛莎百依百顺。

而此时,玛莎和肖恩正面临着他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两人的女儿即将诞生。

可玛莎选择了和大多数孕妇不一样的分娩方式,不在医院里得到周到安全的接生照顾;而是提前预约了一位助产士(接生婆),在分娩的当天,由助产士直接在家中接生。

与他人不同的接生方式,自然暗藏着不确定的危险因素。

在分娩当天,当玛莎的羊水破掉之后,肖恩立即联系了助产士芭芭拉。

可好巧不巧的是,后者正在帮别的孕妇接生,因此只能委托另外一位助产士伍德沃德代劳。

起初,伍德沃德通过检测胎儿的心率,断言一切正常。

因此随后便安排玛莎开始分娩。

然而在此后的心率检测中,伍德沃德发现,情况不太对劲,便嘱咐肖恩立即联系医院。

然而,助产士伍德沃德并没有中断玛莎的分娩,而是鼓励她继续用力,试图做最后的努力,将胎儿顺利生出。

在玛莎的努力下,女儿终于诞生。

本以为危险就此打住,可婴儿的皮肤却渐渐变成紫色,且失去了呼吸。

当救护车到达家门口时,已然错过了抢救良机。

此后,影片便在玛莎漫长的心灵恢复中逐步展开。

将近一个月后,玛莎身穿呢子大衣,脚踩高跟鞋,看似若无其事地到公司去上班。

对于助产士的失判,导致女儿的死亡,她没有心情追究其刑事责任,而是将女儿的遗体捐献给科研机构做研究。

对于这一切,丈夫肖恩,与玛莎的母亲都极力反对。

在母亲看来,玛莎必须得起诉伍德沃德,将所有因失去孩儿的愤怒和悲伤发泄到这位失职的助产士身上。

同样,对于肖恩来说,他接受不了爱女成为手术刀下的解剖对象,更无法忍受不将其妥善下葬的结果。

在众人看来,玛莎貌似一意孤行,对肖恩和母亲的劝告置若罔闻;甚至还因自己看似“冷冰冰”的态度,没有迎合肖恩的性欲;加之母亲的推波助澜,最终与丈夫分道扬镳。

影片最后,玛莎还是走到控诉伍德沃德的法庭上成为证人,她会当庭指证伍德沃德,从而将其送入大牢,并索要巨额赔偿吗?

亦或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

其实,玛莎对伍德沃德的态度并非是本片重点,伍德沃德到底是否为婴儿夭折的罪魁祸首也非关键所在。

实际上,《女人的碎片》中所呈现最多的桥段,乃是玛莎与她周围一切之间的矛盾、差异和反抗。

尤其是在婴儿去世之后,这种异样的不适感越发明显。

比如在她产后首次回到公司的时候,所有同事都对她侧目相待,有种看到怪物一般的异样。

最明显的便是那位坐在她工位的黑人小哥,在面对玛莎让其腾位置时,他宛若看到鬼一样。

亦或是玛莎在超市购物时,碰到的一位自称母亲牌友的陌生老太太,她不由玛莎分说半句,走上来便对玛莎安慰同情,甚至别扭地用拥抱表示自己的哀悼。

这其中,最过分的则是来自母亲的诸般干涉。

玛莎本来希望将女儿的遗体捐赠给科研机构做研究,对于助产士一事也选择息事宁人。

但母亲却总是不由分说地强迫玛莎走上法庭,用愤怒和公正将心中的痛苦翻篇;同样,母亲也和玛莎的丈夫一起逼迫玛莎让女儿遗体入土安葬。

因为在母亲看来,苦难和痛苦必须得用血泪和强硬态度才能做到彻底翻篇,她特地以“自己的母亲在二战时期为了生养自己,所做出的努力”向玛莎举例。

而在此,母亲无意间道出,如果玛莎一开始按照她的意思在医院里安稳待产,便不会出现这样的惨剧。

由此不难看出,玛莎所反抗的根源到底为何。

如果当我们细致分析肖恩和玛莎的差异,以及玛莎为什么会选择肖恩作为丈夫,对这一疑问可能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肖恩显然有着非常明显的暴力倾向,对待连襟克里斯,他会用拳头猛击车门表示震慑;在和医生咨询女儿死因时,也更是粗口连篇,丝毫不能克制自己的暴躁情绪。

最为代表性的一处桥段,便是他在情绪不稳定时半强迫式地要求玛莎和他做爱,甚至粗鲁地撕扯玛莎的衣裤。

而当玛莎稍有反抗,打算自行脱下衣服时,他立马负气出走。

虽然将肖恩和玛莎的婚姻描述为阶级之间的不对等,或有对爱情纯洁性的玷污。

然而,当我们看到如此之多有关肖恩那无端暴怒、且克制不住的性格时,很难不让人怀疑玛莎爱上他到底图的是什么?

其实在影片一开始,从肖恩面对丈母娘为其一家买车时的言行就不难看出缘由。

肖恩虽然一边接受,却一边骂骂咧咧,对丈母娘非议不止,而玛莎在一旁却没有丝毫的不满和难堪。

因此,《女人的碎片》中最根本的矛盾,不是发生在玛莎和肖恩之间,也并非是玛莎和伍德沃德之间,而是聚焦于玛莎和母亲之间。

玛莎选择一位粗鲁底层的男人做自己丈夫,才会让母亲屡屡受气;而选择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分娩时,以家中自由待产的方式,或许便是对母亲的反抗。

所以,导演穆德卢佐在影片开头,用那段引人入胜的23分钟长镜头全面展现玛莎生育过程,将玛莎的无畏和坚韧作为视觉层面最重要的情绪牵引力,乃是埋下了对母亲反抗的草蛇灰线。

因为,只有在自己分娩下一代时,把握住肉体的控制权,才能摆脱掉与上一代的精神连接,这或许是玛莎如此坚持在家中分娩的最关键的心理动因。

当然,全片在表现玛莎和母亲的这一矛盾时,同样将这种疏离感和抵抗感,遍布在每一处画面中。

在处理外景时,很明显能看出本片和相似题材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部都是有关主角在失去子女以后如何治愈内心的影片,同样也都用室外的阴郁天气、冰雪场景来营造一种伤感的氛围。

可一旦到室内场景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心不在焉的龃龉又会立即溢出银幕之外。

比如开头那段分娩长镜头,三人之间看似平衡,实则波涛汹涌的紧张感。

而当玛莎携肖恩到母亲家中拜访时,肖恩和克里斯那饶有兴致的攀谈声,萦绕在玛莎的四周;而镜头的运动轨迹却始终和玛莎如影随形,以一种优雅却疏离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紧接着,便是玛莎和母亲之间的矛盾爆发。

进一步来说,影片前半段让玛莎一直以“行走”的方式出现,同样是在暗合玛莎那忐忑不安的心态。

她少言寡语,尤其是在失去孩子之后,更是与肖恩交流甚少,唯有心里却潜藏着巨大的波涛;只因周围所有声音都在训诫她应该“如何做”,而从不问她自己“想要怎么做”。

对于这一心理层面的暗示,《女人的碎片》所运用的更多是象征手段。

比如片中多次出现“苹果”这一关键意像,当玛莎在超市挑选苹果时,她会细致地嗅着苹果的味道;而当她和肖恩发生矛盾时,又会无意识地收拾起桌面上剩下的苹果核;甚至于,玛莎会特地去书店购买有关苹果催芽的植物学方面的书籍,用来在家中培育苹果树种子。

显然,苹果的不同状态,以及苹果本身的寓意,乃是导演附着在玛莎身上的言外之意。

这一巧妙的象征在影片高潮部分的庭审戏上,曾有过明确的解答:那已逝的女婴身上有着苹果的味道,这是玛莎有关这个孩子的最敏感也是最直接的气味记忆。

然而,进一步说,苹果、苹果核、苹果催芽培育等影像和桥段的设计,更是在暗喻玛莎希望借用它“再现怀孕”的状态。

因为有关女儿最甜美的记忆,不是来源于女儿的“在世”记忆,而是她的“诞生之前”。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的片尾会添上玛莎的女儿爬上枝繁叶茂的苹果树这一笔了。

而片中另一极富象征意味的,便是肖恩原本修建的那座桥。

导演穆德卢佐在此,既用它的修建进度作为篇章画面,直接打上日期,表示时间的流逝;同样也用它作为伤口缝合的程度,即玛莎失去孩子之后,心中悲伤的治愈程度。

无论是苹果还是桥梁,穆德卢佐显然将其处理的非常巧妙而肃穆,同时又不失灵动的精彩。

当然,本片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自然是演员凡妮莎·柯比的出色演技了。

为了将玛莎这一复杂的、且主要靠内心戏和微妙表情演绎的角色能够完美呈现,凡妮莎·柯比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

她在编剧卡塔·韦伯的帮助下,了解到很多失去孩子的妇女真实的心态。

片中那段助产士被指控有罪的桥段,其实就来自匈牙利一桩真实的案件。

一位接生婆因为在家中为孕妇分娩造成事故,最终被判刑五年监禁。

演员凡妮莎更是对美国本地的助产士行业做了进一步了解。

纪录片《新生儿产业》的一位家庭自然分娩专家,甚至做了她的顾问。

从该专家口中得知,在美国的家庭自然分娩现状中,这其实是相当禁忌的话题,助产士经常会被歧视和仇视。

可一旦要询问孕妇们真正的分娩需求,却鲜有人问津。

毕竟在其丈夫和整个社会眼中,医院才是唯一稳妥的地方。

凡妮莎也正是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方能将玛莎这一角色演绎得更加到位;不但在台词表现上让我们体会到她的愤怒和被孤立感,更是从她的眼神和举止中看到与角色熨帖的悲剧底色。

因此,她能凭借本片擒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也就在预料之内了。

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预测,在今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中,她或许能跟“科恩嫂”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一样,成为影后的热门人选。

而《女人的碎片》这部影片,也让我们看到罕见的有关孕妇选择在家分娩失败后,如何面对周遭质疑并进而反抗的故事。

更进一步来说,它其实是让我们去反思,当一件不确定的事情变成悲剧之后,我们是否该将箭头指向一位女人?

作者| 花无宴;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9 ) 丧失界限感的亲密关系,是伤口上狠狠撒下的那把盐

玛莎执意在家生产,为的是与母亲强势控制的生活划清界限。

但是她失败了,她的孩子生下来就死在了她怀中。

那一抹浴缸中的鲜血,成了她胸口永远的“红字”,她被卡在了“生门”中不得而出。

玛莎打定主意在家生孩子再站起身来,一袭红衣包裹,她已是残缺的人。

她不顾家人极力阻挠,把孩子尸体送至医学研究机构,希望赋予她那短暂生命以一点微不足道的价值。

两次签字,一次迎来新生,一次送走亡灵,可两者只相隔短短几天,却仿佛用尽了她的余生。

那是她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血色自此成为玛莎的人生底色她在工作中变得刻薄,在家人面前变得敏感、阴翳、孤兀。

任何一个亲人、朋友跳出来以关心为名提起那件事,都让她觉得自己像被一遍遍扒光了一般被审判、被羞辱。

她拒绝了母亲苦口婆心的说教和干涉,冷漠对待丈夫想要出游和亲昵(侵犯)的邀约……她与周遭人的关系断崖式地下沉。

孩子意外死亡,让夫妻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她的孩子死了。

在这场横亘在她眼前的变故面前,他们的悲伤和需索是如此不对等。

她需要时间去化解这排山倒海的痛,而这恰恰是周围的人不愿给她的。

每个人都在敦促她要“move on”,他们表现得殷勤而全能,他们轻描淡写甚至绝口不提那场事故。

他们甚至将孩子之死归咎于助产士,企图从中获得某种责任转嫁后的解脱。

母亲的强势干涉让玛莎觉得更加窒息但是此时此刻,这种“安慰”显得如此廉价、蛮横而面目可憎。

它们如同她受伤后在其伤口上狠狠撒下的那把盐,以为是在杀菌消毒,实际却增加了她痛苦的尖锐性——她更加无法与自己、与任何人和解。

只有时间,才能慢慢疗愈人生的伤痛中间那段冰冷的河,她是如何泅渡上岸的,这里不再赘述。

最终的结果有点像童话。

助产士被玛莎当庭原谅。

雪停了,大桥修好了,腐烂的苹果核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新的果实。

玛莎把孩子的骨灰撒向大海,又当上了妈妈。

将孩子的骨灰洒向大海,是玛莎准备“放下”的重要仪式感只不过这一次,孩子与新一轮的亲密关系,能否弥合她支离破碎的生命?

一个童话般的结尾不想多说生育或孩子之于女性意味着什么。

几乎所有赞颂母爱伟大者皆是对女性的道德绑架和对女性独立人格的亵渎。

这个电影讲的不是母亲失去孩子所罹受的痛,而是悲剧发生后,人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带来的二次伤害。

坍塌后又被重建的大桥是时间线中明显的隐喻一直认同萨特的理论“他人即地狱”。

处在困境关系里的人,尤其是女人,永远是破碎而不自由的。

某种程度上,他人是其自我发展、自我完成的羁绊与负累。

她们似乎永远活在各种家庭、社会角色扮演里,而在自我世界中缺席;永远被裹挟在他人的评价、期待、界定和目光中不得扯脱;永远被捆绑在社会秩序的乌合之众里迷失自我、随波逐流……所以最终,让玛莎分崩离析的不是那个死掉的孩子,而是她身上背负的母亲之名、妻子之名、女儿之名、姐妹之名……那些无形却沉重的标签、责任、道义、“正能量”紧紧缠绕着她、撕扯着她的伤口,成为一次次“加害”于她的理由。

微妙的亲情关系成为“加害”于玛莎的二次伤害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伦理悲剧都来自于这类亲密关系的塌陷,尤其是在中国这种以传统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中。

两代之间以“都是为你好”为名过多地插手对方的生活,又以“都是你的错”来洗脱自己人生的失败;夫妻甚至朋友之间没有任何隐私空间,谁都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他人的一切指手画脚、品头论足……

婚姻关系的变化在该片中值得玩味这些纠缠胶着又矛盾对抗的联结,带来的不是启示、滋养与帮扶,而是无止尽的博弈、挤占和损耗。

说到底,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丧失界限感的亲密关系是危险而有悖人性的。

能与生命中重要的人保持舒适的距离,不试图去占有、控制和支配,将他当成独立的灵魂去尊重和理解,让他自己去面对和处理他遭遇的种种,恰如其分地陪他走完某一段人生路,是种多么宝贵的成全。

被当庭原谅的助产士玛莎最终选择了原谅,是因为她清醒地意识到唯一能为孩子亡故负责的人是自己,唯一能让她走出这段阴霾的人,也只有她自己。

玛莎看到这张照片的瞬间,选择了放下和宽恕我们又何尝不是。

毕竟每个人都是带着他毕生要完成的课业而来,理应放开手让他去主导、去决定、去经历、去担负、去清算、去了结。

我们则退回来去完成我们自己。

这不是生而为人,最大的善意么?

 10 ) 河流解冻,树木生长,伤口终将愈合

#雪碧看电影# 凯内尔·穆德卢佐 《女人的碎片》2020:🌟🌟🌟🌟比起其他强情节的电影,影片没有刻意营造失去孩子的悲痛欲绝,其中的省略、克制和距离感难得可贵。

影片用台词点出重点:这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关于玛莎。

开头长达20分钟的长镜头段落结束之后,故事进入新的段落和节奏,意外发生后的女主角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她身穿红色大衣走在去上班的路上,一脸坚强。

不断重复出现的大桥一点点重建,玛莎买苹果、闻苹果、吃苹果、去书店买种植的书以及亲自种苹果籽的一系列行为都是关于“如何从丧子之痛走出”这件事的隐喻和外化表达,她最后也是站在这座桥上把女儿的骨灰撒向大海。

莎拉培育的苹果籽发芽,似乎代表着女儿的生命换了种方式延续,也证明,她并不是没有能力“孕育”生命;电影最后小女孩爬上苹果树,也与片中多次出现的苹果前后呼应。

女高管和建筑工人的爱情失去了双方的努力维系,肖恩被玛莎母亲的一张支票收买,闭口不提爱情,自此消失不见。

莎拉趁庭审间隙去照相馆取照片,红色的暗房里泪流满面的宣泄可能是她全片为数不多的外在流露。

影片前半段让同为女性的我感受到皮肤之下都在发麻的窒息和绝望,直到随着时间推移,河流解冻、树木生长,我才感受到,原来不管生活里有怎样的苦痛,时间不会停下脚步,生活照样继续,但在被裹挟着不断奔涌向前的路上,伤口总会慢慢愈合,人只会变得更加强大。

《女人的碎片》短评

开头分娩的长镜头还可以,场景渲染到位,泪目。但整个片子看得无语,特别是结尾庭审的段落。女主的笑容令我难以信服,前面大部分在铺垫母亲的失意、无助与落寞,反倒看完丈夫拍的照片后,突然释怀原谅一切,强行上价值。男主的设计太过刻意,为渣而渣,丧女后抽烟喝酒吸毒出轨约炮,离去也是戛然而止,这个人物大可不必,裸露镜头更没必要。男女主的关系断裂只抓住阶层差异,如片子呈现主题一样,浅薄而无力。

6分钟前
  • 小橘子xxx🍊
  • 较差

分娩本身就是伤口婴儿闯入世界,撕裂母体,而孩子幼小的头骨得以保持柔软和脆弱孩子是愈合,也是割裂是失去与寻回的地方

1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所谓竞赛电影就是全程端着干着不像人类行为的事情故而显得格外高大上的意思吗?简直难以忍受,通篇都不知道想要鬼扯什么

13分钟前
  • 我为猫狂
  • 很差

不作不死,白左要作找个角落偷偷去死,不要祸害无辜的人。

16分钟前
  • bkwoeur13
  • 很差

前半个小时是丁克家庭的入党宣言,看得人五脏六腑都开始疼了。后面很平庸,尤其是苹果,觉得没啥想法,很没必要

18分钟前
  • 绿小野马
  • 还行

各方面都不太好

23分钟前
  • Nathaniel
  • 较差

我说为啥这么不好看呢,原来是加拿大出品的电影。剧本不行,没迅速进入一个冲突,让人看不下去。13分钟弃剧。

28分钟前
  • Ben笨熊
  • 较差

很文艺,但是看不下去。

32分钟前
  • 晓东
  • 还行

He sucks

35分钟前
  • 自由之丘
  • 还行

总觉得应该拍得更好一点,很多地方应该更有张力,但是很可惜,没有。当然女主还是演得挺好,我觉得是剧本问题。希亚同学演这种没用窝囊粗糙劳工男人似乎越发得心应手了。

39分钟前
  • 老郑卖茶🌈
  • 还行

在声嘶力竭的痛苦面貌中外化出无止境的温柔和爱意。封存后的心跳如坚硬的冰河般渐渐融化,破碎了所有固化的板块,连接了共振断裂的桥梁,悲伤、脆弱、令人动容,充满着即便刻意渲染也无法动摇的纯粹力量,坚定、细腻、宛若新生,一种极具张力的天然流动形式。谁又能决定他人能够怎么活呢?谁又能决定自己真正的意志呢?谁又能替你发出感受的声音呢?这是我的身体、意志与感知,没人能够左右。不止是“孕育”的含义,更是“生命”的含义。长镜头的机能体验固然深刻,可令人无法忘怀的是那些太多值得深思的细节隐喻,一个苹果、一张照片、抑或是一个回望。坐在法庭控诉席时的她又重新将自己带入开场煎熬难忘的生产过程,但这一次,迎来的却是滞后却无比崭新的体验,看着那个一扫阴霾的她,终于想起了完整存在并继续的原因——那块丢失的碎片,即寻得自己。

41分钟前
  • 低级趣味
  • 力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既无远虑也无近忧,那就找点不自在!

43分钟前
  • 咫尺天涯
  • 很差

看你们痛苦的样子实在令人发笑

45分钟前
  • qf-w-fq
  • 较差

Martha培育了苹果种子,原来是她夭折的女儿闻起来像苹果。片尾她的家门口长有一棵茁壮的苹果树,真是动人。配乐极佳

48分钟前
  • 水麦仑
  • 还行

凡妮莎侧颜真的很美,表演的代入感还是挺强的,但是法庭原谅那部分还是有些别扭。

49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很不错,开场分娩长镜头以巨大的临场感使得紧张疼痛的情绪让观众的视觉和心理震颤。随之安静克制,看似有序实则紊乱的生活便如窗外的飞雪一般纷乱碎裂。那场长达十个月期待的梦想只留下了女儿身上短暂的苹果香。这个气味永远难忘。如果可以,“我”一人仍可继续生活。对女性的尊重和同理心很温暖柔和。演员们的表演,镜头的运用和细节上的体现都很沉稳而有力。

51分钟前
  • 邢育森
  • 推荐

一种意料之中的不太喜欢。镜头炉火纯青,开篇半小时分娩戏其实调度得比演得更好;但除此之外不知道还能夸什么,干瘪的、政治的、也同样是“碎片”的意味贯穿始终,每一步都踩在功能性上,每一句话都落在你可以想象的范围里。全部最喜欢的一处是涂完口红盯着陌生小女孩看,被报之以奇怪目光时发现自己溢乳的情节。

53分钟前
  • 岕川
  • 还行

#77Venise主竞赛第五场#截至目前最精彩的一部,开篇半小时的分娩场面触目惊心,全场观众目瞪口呆的看着屏幕中的女子呻吟喘息嘶吼咆哮,之后女主的演技依然碾压众人,把女人的痛苦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希亚拉博夫在女主面前顿时沦为花瓶男,全程只有不停大哭

57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随意又精准的镜头调度太有水平了 就是想讨论的有点多 篇幅不够 有点不过瘾 但是目标是达到了 给女主最大空间去挑大梁

1小时前
  • 解决不了主理人
  • 还行

比《海边的曼彻斯特》更好。

1小时前
  • 冰山的阴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