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4日,立春。
武汉肺炎疫情感染人数每天仍然在增加。
虽然2月3日,我所在的城市就可以灵活开工上班了,但几乎所有人都还是把自己封锁在家里,窗外,是自我搬进这个小区十几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安静。
平时大爷大妈们喜欢制造出的各种鼎沸的声音,已经快两星期没有听见了。
在这个大城市了,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被真正的寂静所笼罩。
家里面也是安静得出奇。
只有偶尔谁走路的脚步声,会把人吓一跳。
在家里关闭了十几天,该说的话似乎也都说完了,每个人都把自己埋在手机或者ipad屏幕中,默默的打发时间。
在这样的静悄悄的环境下,我看了这一部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也是一部展现安静的力量的电影。
虽然中间也有激烈的战斗,但那些子弹穿过树林的声音,似乎只是在宁静中偶尔撕破了一道缝隙,而这道缝隙,又以最快的速度,被寂静湮灭。
当你突然发现,你面对的敌人,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他们的装备远远好过你的那杆破枪,他们的力量远远大于你的力量的时候,你会做怎样的选择呢?
是什么勇气,让瓦斯柯夫准尉选择在劣势的情况下,继续义无反顾的进攻,而不是退却去保存实力呢?
那些女兵,在战场上的牺牲,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当战争结束以后,后人会怎样看待甚至评价这样战争。
会不会有人,仍然记住那些牺牲在密密的森里里,被厚厚的落叶所覆盖,或者被无底的沼泽所吞噬的普通的、卑微的士兵呢?
二战中,列林格勒在德军的围困中,坚守了两年半。
2020年,武汉在这次肺炎疫情中,几乎可以算成了一座被围困的孤城。
这座城市,亦是如此的悲壮。
每天都有人新增感染、每天都有人离开、每天都有人治愈离开医院。
每天都有新闻中所报道的激动人心的成绩,也有那些不被人知的普通人的悲欢。
而且,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具体的敌人,而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病毒。
因此,这次武汉围城,甚至比列林格勒更悲壮。
而很多年后,我们会怎样来回忆这段封城的冬春之交呢?
有没有会有人,也拿起笔,来记录下当年武汉封城中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故事?
我们会不会依然能想起那些在疫情中消失的渺小的生命呢?
愿一切都好!
这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
72版的色彩单调,实在看不下去。
所以15版就是我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第一感受了。
15版不管是不是翻拍的72版,我都觉得拍的很好。
伟大的卫国战争的侧面战场,牺牲了5个女兵,粉碎了16个党卫军精英的渗透计划。
这些女兵最开始都是新兵蛋子,但是在这短短两天阻击的任务中,他们都证明了自己的赤胆忠心,为了保卫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故事,放到现代银幕上会比在书中更有震撼力。
有趣的是,这个故事里也提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看上去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
然而,“我们所建成的,与我们为之奋斗的,完全两样”,苏联的解体让这句话的含金量又上升了一大截。
如今,疫情过后这个时代,我也不禁想问,我们所建成的与我们所奋斗的是不是一个样呢?
总的来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描写苏德战争侧面战场的艺术作品。
最近我也在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信我也会有更多启发。
五人小组,要么应该找战斗经验丰富的,要么应该找熟悉地形的,结果队伍里有俩新兵蛋子,一个最漂亮却最胆小的,一个暗恋准尉有点路盲的,结果前者战绩为0还喊着妈妈被打死,后者迷失在沼泽迷宫(话说你棍子上捆一堆衣服是要标明自己葬身之处吗?
)另外始终觉得第一次战斗后,如果团小组狠狠批判了第一个美女新兵,可能对她后面的战斗有好处。
少女之鲜血,史诗之静美!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破坏给人看——金黄色的头发,一双双美丽的蓝色眼睛,永远的殒落在这片白桦林中……这部用少女的鲜血浇铸而成的史诗,它以一种让最美丽的生命破碎的形式,来展现战争的残酷,让人在回望时感慨生命之轻盈与沉重。
五月的晨曦,男人高喊着胜利,女人哭泣着说着和平……整个影片贯穿着战斗民族的浪漫诗意!
广袤森林无言的苍茫,雾霭沉沉,笼罩着静谧的树丛和沼泽,营造出近乎神圣的氛围,却残酷的把五个如此美好的生命一个个撕碎给我们看,手法的让人心痛的窒息。
原著中的五个女主角,有的魅力逼人,有的相貌平平,她们个性迥异,有血有肉,真实活脱得像身边的每一个姑娘。
可惜,战争无情地葬送了她们的爱情和梦想,让这鲜花般的生命一个个消逝在白桦林,让悲可以如此美丽。
“这里没有妈妈,只有战争,谁能挺过战争时就有妈妈。
”——瓦斯科夫准尉,硬汉的外表,柔软的内心。
面对着这些年轻的姑娘在自己面前一个个倒下,需要多大的心里支撑?
是他的指挥失误亦或是战争的无情?
总之,最后活下去的人更需要巨大的勇气来面对内心的煎熬和求赎心里……最后,个人认为这是史上最悲美的战争片!
现在那些有闲心看电影的小伙伴们,你们看的都是什么电影呀?
男的,大概都在看加州老州长吧,女的,大概是新娘大撕逼?
还是聂什么的?
而我,作为一个高逼格人士,是断断不能碰这些的。
要知道,我们看的不是电影,是……是……情怀,情怀!
情怀!
(因为重要所以说三遍)你懂咩?
我今天说的这个情怀,叫做《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你们这群人应该依稀听过这个名字,不错,它原本是苏联时期的小说,作为苏维埃祖国和慈父斯大林同志的坚定拥护者,我可以跟你们讲,这本小说我两年前就看过,如今虽然细节记得不清,但具体框架尚且耳熟能详。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我知道你们都不会看的所以我就剧透啦)是一个男人和5个女人一起和对方16个男人在水边打野战(误)……呃,我是说,伟大的苏维埃工农红军这边一个男的准尉(不是政委差评)带着5个女兵去拦截穷凶极恶的法西斯一支16人小分队,然后5个女的都死了,最后政委(咦?
)---准尉,怒气值爆棚之后获得“无产阶级的怒火”超级Buff,一个人把剩下的敌人全部俘虏了。
故事就这么个事。
至于电影怎么拍,那又是一回事。
不得不说,就“忠实原著”这一点,这片子绝对可以得满分,从开头的准尉误入女生宿舍到中间女兵唱起《喀秋莎》,到女兵要求共产党员主持共青团会议,全部和原著严丝合缝,丝毫不差,搞得我想开喷都找不到理由。
最后那个女兵班的班长临死之前说她还有最后一个要求,我还以为她要交党费。
还好并没有。
在我进影院之前,我本以为,像这种情怀片,我应该可以在放映厅里睡个好觉,但是没想到观众居然还坐满了,估计他们也都是文艺青年。
并且令我无比震惊的是,我居然还发现了一个身穿红军军服的哥们。
就冲这个,我这一趟是赚翻了。
电影的枪声比较真实,至少比国产抗日剧好。
爆炸的镜头很少,因为原著里就没几次爆炸。
大约导演同志觉得正剧缺少大场面,有点不太好,于是就穿插了大量的人物回忆的片段,在片段里弄了些坦克之类的大家伙,并把这些镜头扔进了预告片里。
·不过这些镜头加起来没超过十分钟,而且女兵们在瀑布下面赤身裸体洗澡的镜头被剪掉了,如果你不是情怀党,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预告片骗啦。
今年是什么日子,大家也都知道。
所以,这电影的目的,我就不多言了。
说实话,我觉得他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日瓦戈医生》。
比起反法西斯来,这个更有现实意义。
前半部描写细腻铺垫到位,值5分,从1h20m起急转直下,恍然间一下子穿越到了横店的手撕鬼子。
没读过原著,感觉剧情此处是硬伤。
黑德国鬼子黑得真到位,伤员一律打死;一窝蜂似的冲锋;没有任何战术。
这是这种军事文艺片的硬伤,战争场面描写太片面追求刺激或者场面,缺乏真实感。
最后感慨一下,俄罗斯可以为白俄罗斯抗德拍电影,为什么我们只有台儿庄?
文化历史的断层永远没有办法弥补。
就这么一部电影在国内上映还能搞出删节版来,这是服了
电影放毕,潸然泪下。
这是一个关于战争与牺牲的故事。
一个准尉和5个女兵下士的故事。
年轻的准尉因不满男士兵的脏乱与酗酒,于是,村子里来了一群女兵。
她们热情天真乐观,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德国兵来了,只要越过这片森林,他们就可以轻易破坏俄罗斯腹地的军事设备。
准尉带着五个女兵进入了森林,计划拖延德国兵进军的步伐,等待援军的到来。
可是,那些德国兵并不是草包,个个都是行军有素,身体健硕的军人,16个德国兵对5个没有战斗经验的女兵。
于是,这场战斗开始了。
“在战场上,只要你活着,就意味着敌人的死亡。
”丽莎是丛林长大的孩子,她聪明冷静。
当她在看到那片回家的白桦林时,她激动了,硬生生的被沼泽地吞没,只留下一根系了她衣服的棍子,杵在沼泽田……索妮亚是学校的高材生,在回去帮准尉取烟袋的时候被杀害,胸前还有她最爱的那本诗集,那位杀害她的德国兵就是在大学时和她互生情愫的男子……迦尔卡年纪小,她时常说谎,渴望着母亲的爱,可她却没有母亲。
在她被德国兵击中的那一刻,她叫着自己的妈妈……热妮亚热情勇敢,为了帮队友获得救援时间,只身一人跑入丛林,引开所有的德国兵。
她无畏并快乐的唱着祖国的歌谣,死也不会跪下……丽达稳重成熟,勇敢的和德国兵进行周旋、激战,最后倒在了血泊中,她只是放不下自己一岁半的儿子……5个青春活力的美丽姑娘,为了保卫自己脚下的土地,为了俄罗斯人民…牺牲了。
命中注定没有选中她们去牺牲,但是,她们的勇敢无畏让人动容……准尉说:“你们都是俄罗斯的好姑娘,是你们支撑起了俄罗斯湛蓝的天空。
”影毕,照着俄罗斯境内一望无垠的森林,五位女兵青春的面容,谁也不会想到,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这么生动壮烈的故事………谁也没有选中去承担一段岁月,她们本可以快乐幸福的生活,只因生在那个动荡时代,可她们没有丝毫的退缩,无畏勇敢的用自己的躯体保卫自己的祖国。
我们身处和平岁月,却从没付起这个时代应有的责任感……一个真实的故事,推荐给大家。
(15年上映的那会儿看完写的,现在发出来和大家交流~) 观影地址:
很棒。
比起《拯救大兵》、《黑鹰坠落》等史诗级大片,这里没有地面部队大规模推进的宏大场景,也没有强悍的男主以一当十的畅快,所有一切都是在静谧中发生的。
雾霭沉沉,笼罩着广袤的森林、湖泊、沼泽,宁静而美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5条鲜活的生命被MP40吐出的火舌逐个撕碎,与其说是导演的残酷,不如说这是战争本来的面目。
有情怀、有细节,更有让人为之动容的情感。
经典再现。
老版没看过,但这个版本非常喜欢。
有的时候,在家下高清或蓝光版来看,是比电影院看要有优势,除了可以快进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18X的东西。
那个高个姑娘还真是一绝了,相貌身材都是完美的,那乳晕都好大圈啊。
不过片子的内涵实在远大于露点,虽然只是小分队小规模作战,但小人物也是伟大的。
喜欢72年版的老片,它可能是唯一一部看完让人痛恨战争的战争电影。
越战的反战电影虽然多,但都是屠夫的角度,像进了精神病院,无法感同身受。
赶在下线之前去看了这部高科技3D俄罗斯大片,感觉非常不好。
开始以为是因为事先已经知道情节,回来把72年的老片又翻出来拖着过了一遍,发现老版确实好得多,完全是导演水平问题。
翻拍基本上忠于原著(也许是他们都忠于小说原著),很多台词都一样。
最大的区别在于表现手法。
老版里面五个女兵的遭遇都是个人回忆,而且几乎都是甜蜜的回忆。
彩色的回忆无一例外因为战争嘎然而止,利用留白来表现她们的遭遇,没有具体的灾难场景。
新版则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亲人们的死亡,连古德维奇的犹太老妈在集中营里被杀都通过话外音插入进来,生怕弱智的观众们不知道这几位姑娘苦大仇深。
老版中对于准尉的过去处理尤其巧妙,只有短短的几句台词,太经典了。
先是热尼亚和丽塔耳语嘀咕了几句,热尼亚挑逗的问中尉:“准尉同志,可以问你个问题么?
”“问吧”"你有妻子么?
”“有老婆,战士科尔梅科娃”“你的妻子在哪里?
”“当然是在家里”“有孩子么?
”“孩子”(痛苦沉思)“有过,儿子”丽塔:(同情)“为什么是有过”“奶奶没有照顾好”“为什么会这样”(苦笑)“老婆把我们抛弃了”由活泼可爱的女兵反衬准尉的落魄,简洁动人。
新版则啰嗦的讲述准尉如何在苏芬战争中受伤,护士老婆有了外遇,孩子病死,完全是肥皂剧的手法。
以后再也不看翻拍的电影了。
如果翻拍的好片,后来者为了证明自己绝非饭桶,势必强行改编。
这些改编往往是破坏性的。
如果是烂片,谁又会翻拍烂片呢。
最后再次强烈推荐72年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也是我如此废话的目的,希望有天能在大屏幕上看到。
音效挺震撼,BGM也很宏大。作为一个没看过老版的小年轻人,并不觉得有很大精神冲击力。就当做一部主旋律电影看就好,苏军粉还是可以考虑的。至少没有抗德神剧狂挫那么离谱
看不起跪舔老毛子的任何中国人!!!这片子放的太久了吧!垃圾!
五个女孩的塑造有点傻傻分不清楚
男猪脚是个文艺男青年,太具有情怀,又太自私,害死了五位大胸女猪脚。
对人物背景的交代过于流水账
好看的两段被删掉了 去油管看原版。
原著和电视剧我都是看哭了的啊,电影是怎么回事!差评!
战争摧毁了美丽,但是却让美丽更加美丽,能体现如此的残酷和壮美,正是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之处....
有枪有肉,有血有情!
没啥意思
本来我们都将拥有幸福的一生,战争带走了一切,却也把我们聚在一起。女性在战争中仍然娇艳如花~想起了大学合唱的《啊,朋友再见》
虽然也是视效大片,可是总比变形金刚强多了吧
很一般
失望。相当一般。
过于主旋律,歌功颂德的东西太多了。不过个人还挺喜欢的,导演在被钉死的框架里,从人物入手,使角色性格更为鲜明,加上又是女性占据了主导地位,搁在二战这个大环境下更加突出战争给小人物们的冲击。硬删的两段很明显,也很遗憾,特别是第二段,相信保留下来之后与其主题相对应,余味更浓。三星半。
苏联版的手撕鬼子。可能吗,5个女孩VS12个德国特种兵。也只有横店才敢有的剧情
洗澡删减
太普通了
半集采用闪回方式逐一介绍美女战士,有些跳脱,战斗不真实,后面跳过悲惨情节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