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罗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宣言》(MANIFESTO)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由13个同步播放的视频构成的影像装置作品,另一个则是剪辑过的电影长片版本。
朱利安·罗斯菲德以50多个20世纪里程碑式的宣言为蓝本,重新拼接出13段兼具戏剧冲击和文学之美的诗意独白。
作品在向宣言致敬的同时,对宣言本身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以及艺术家在当代社会中的身份提出了质疑。
在罗斯菲德设计的13个场景中,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塑造了送葬人、主播、朋克女、流浪汉、垃圾焚烧厂工人和家庭主妇等反差巨大的人物形象。
其中,家庭主妇的场景,是由布兰切特和家人(丈夫,儿子们)共同完成的。
《宣言》影像装置作品对展馆和设备的要求比较高,13个屏幕位置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要达到艺术家“十三个单屏互不阻挡”的需求,展览场馆现场需花费不少功夫布置。
《宣言》装置作品最震撼的就是13个高清屏幕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凯特·布兰切特会在每个屏幕上同步开始宣读各个时代的不同艺术家宣言,你可以体验现场13个屏幕“共同发声”的壮观景象,每一次的体验会随着你置身于不同的屏幕位置而有不同感受。
这种有近远有层次有空间感的观赏体验,是和《宣言》电影长片版本最大的区别。
《宣言》影像装置作品屏幕上是没有字幕的,朱利安·罗斯菲德不希望让文字来干扰他的画面构图,图像上有一行字幕和没有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也不一样。
总的来说你可以从装置里面体会到很多从文本生发出去的东西。
《宣言》,美国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展览现场,2016
《宣言》,上海昊美术馆展览现场,2017
Park Avenue Armory, New York电影散场后尝试想象其前身装置作品的可能观感。
偌大展厅内十三面屏幕错落而立,观者穿梭其间,彼此迥异的场景在四周明暗显隐,背景乐与独白起伏涨落。
行走本身即是剪辑, 言语交响而成对话。
单独场景情节的淡化与宣言自身的讲演性质使得各元素得以自由组合,也决定了作品相较于线性呈现,似乎更适于打乱,此消彼长,时而共鸣,将嵌套在内的联结与对立充分展开。
作品的声名一定程度上因凯特而起,单是“一人分饰十二角”的演技与化妆术卖点就足以让人看罢预告片立即将其收入待看清单。
然而也正是这卓越的化妆术与驾驭力使得那些跨越性别、国籍、社会阶层的个体都顺利消解于他们的表述,成为纯粹的言语的载体。
如果抛开话语的内容不看,这些形象都是极端刻板庸常的:潦倒的流浪汉、精进的金融业者、臃肿的女工、中产家庭的女主人、玩世不恭的朋克青年,诸如此类,扁平而又使人信服。
他们置身于同样庸常而典型的生活情境中,以恰切的口音、语气和精神状态说出多数角色本身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到的词句。
而这才是作品的主人公——不是切换各种角色游刃有余的凯特·布兰切特,而是借她之口嵌入日常情境又跳脱而出的话语本身。
生活在此而言及它物,有时荒谬,有时恰如其分。
片中宣言分布在一个半世纪的时延内,涉及艺术理念、政治与文化纲领等各领域,经过艺术家的拆解重组构成旁白、自语或呼告。
而言语和情境各执一词的割裂恰是作品的张力所在。
葬礼上的吊唁人几度哽咽,宣告着达达主义摒弃意义的愤世嫉俗;俄罗斯编舞师对台上动作散乱的银色头颅们高呼着艺术与反艺术;美术教师郑重写下Nothing is original,鼓励孩子们将任何启发灵感、触发想象的内容为己所用;新闻节目的凯特主播远程连线人造暴雨中的凯特记者探讨概念艺术。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有些情境中作为指导语的宣言与接受指导的具体艺术实践几乎完全错位,说者与听者却也都以常态参与其中;有些宣言作为画外音呈现,倒也成为场景的解释,为视觉信息赋予了新意。
影片或许为观者提供了前述自由组合中最接近创作者初衷的一种,但给人的感觉仍是无心插柳,冲突与交融皆为自发,也无需刻意调和。
2014年,圣彼得堡承办了第十届欧洲当代艺术宣言展(MANIFESTA 10)。
印象颇深的是博伊斯的装置作品《经济价值》。
作品极具生活气息,巨大的金属架上摆满了购自东德的白糖、面粉等生活消耗品,放置于冬宫风俗绘画展区1818-1883年间创作的画作面前,以呼应卡尔·马克思的生卒。
这些物品年代久远,在展厅里散发着酸腐的气息,却并不惹人讨厌。
两年后冬宫与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当代艺术家让·法布尔合作,将其作品大规模安置在馆内各处。
法布尔的选材与主题显然更具挑衅性,那些密集排布的甲虫、情态诡异的动物标本、难辨内容的黑色画幅,于我个人毫无审美快感可言,更像是种无礼的入侵。
当然任何评判只是一家之言,往往骂声并不阻碍艺术家声名远扬,他们被争议也被盛赞。
而对于当代艺术的警惕,是我的立场,也是我的局限。
以片末引自情境主义(1957-1972)的喊话作结: The situationists of which you believe yourselves perhaps to be the judges, will one day judge you.
去年在上海昊美术馆看过艺术装置,今天才看的电影版。
老实说这个不适合以电影作为载体,太不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了因为没有故事情节。
但是作为艺术装置就出色得多,每个独立视频都是一个艺术流派,这在剪成电影后就不太能看出来并且打断了连贯性。
特别喜欢进行到某个节点时所有屏幕上的kate都操着一口机械的英文但是不同调子(也就是电影最后一段)在大厅里混响成奇妙的音乐,黑暗中被各种kate四面八方包围着,效果很震撼。
以下根据参观手册整理:1.序言:燃烧的导火索2.情境主义——流浪汉3.未来主义——股票经纪人4.建筑——垃圾焚烧厂工人5.漩涡主义/青骑士/抽象表现主义——私人派对上的首席执行官6.强硬主义/神创说——纹身的摇滚乐迷7.至上主义/构成主义——科学家8.达达主义——葬礼演讲者9.超现实主义/空间主义——木偶师10.波普艺术——保守的母亲与家人11.激浪派/梅尔茨/行为艺术——编舞家12.观念艺术/极少主义——新闻主播和记者13.电影/尾声——教师
在北影节的第一天来看这一部。
影片本身并不算是通常意义上的电影,而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
翻了翻评论发现始于博物馆的装置艺术,怪不得。
从cate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口中说所代表的每个流派的观念。
职业、场合、行为,都是表达的媒介或载体。
她借助这些,叙述出激烈又平和的宣言。
各种主义各执一词,却又在其中蕴涵了某种共通。
作为cate粉,她的演绎无疑是最大的看点。
所有角色各有特色,细节里张力十足,直视镜头的时候那些犀利的东西就迸发出来。
这整部电影其实正如她新闻主播/现场记者的口说出的,作品公开的那一刻,作者就失去了对作品的控制,如何解读全看观众。
你看见了谁,听见了什么,它就是什么。
最后表达一下对我女神的爱,屏幕上聚集了12张她的脸时,还是很有震撼效果的。
为此多给一星。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周末爆肝了整整四十八个小时之后,我要来看这么一部探寻后资本主义世界艺术的电影。
一个半小时里不断涌现的种种概念符号,我勉强算有所了解的只有第一个长镜头的trading desk, 里面貌似thomson reuters的系统,和墙上闪现的VOW3. 一人分饰十二角固然是很有趣,不过对艺术思潮毫无了解的文盲如我,可能确实食髓而无法知味吧…就起始和末尾的流浪汉的高呼而论,我是不大同意的。
宣判资本主义死亡的应当也只能是资本自身。
旧系统的崩塌和新系统的塑立是经济社会的每一个参与者,流浪汉、交易主管、产业工人、戏剧导演、酒鬼烟枪、商人,共同推动的。
艺术家,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家,都没有能力来宣判一个时代的终止。
他们的在社会的diffusion中的身份都和其他每一个人一样。
唯一的区别在于,产业工人用双手表现自己的力量,艺术家利用作品制造呼声表现自己的力量。
仅此而已。
撇开艺术论点,十二个角色剪影式地展现了现代中产生活的众生相,和艺术观点对于每个人人生态度和日常生活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作用。
快速而精彩。
大部分的内容还是似懂非懂。
有机会二刷吧。
http://filmrise.com/Manifesto-Press/MANIFESTO%20Notes%203.28.17.pdf
我一直很好奇本片导演罗斯菲德与辛迪·舍曼的关系,因为他的太多想法和立意与舍曼最著名的作品系列太过相似。
综合看来,与一众艺术家型电影相比,这部作品十分中性,甚至通俗,他试图将他反宣言的综合体重新艺术化为一部“电影”,从而使作品和“宣言”本身孤立成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录像。
选角对于本片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请世界上演技最上乘的大咖来坐台,是个“好想法”,但它的弊端也同样因为这个选角上的“想当然”而流于轻佻。
身为凯特的铁粉,单看着她的表演就足够津津有味,那真是表演的上乘艺术品,以至于我频频忘了幕后那个他究竟要干什么。
这是这个作品立意最佳的处理方案吗——拍成一部电影?
马修·巴尼此刻的大气、神秘与适度,充分凸显出来,他利用“电影”对“动作”的决定性优势极为恰当地将其转化为他“行为艺术”的升级优势。
而《宣言》却并没有将语言和文字重组为比行为艺术、声音艺术、文字艺术或者芭芭拉·克鲁格似的广告招贴艺术更为充满能量的阐述形态。
作为一位建筑出身的影像制作者他煞费苦心,也曾令我期待万分(音乐很赞),然而,从马克思说到道格玛95,如果说影片展现出了唯一具有凝固力的实体,那就是,艺术是做作。
7分/10
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让艺术成为我们抵抗世界的武器。
北影节放映《宣言》,片尾黑屏到结束时,现场出现了几秒钟的沉默,然后观众很犹豫地抬起手,稀稀拉拉断断续续鼓掌,不像别的电影散场时可以听到干脆整齐的掌声。
多少能看出一些不情愿的成分。
可以理解,纵然全程是凯特女神的独角戏,但是依然无法排解此片的晦涩难懂。
先锋的戏剧结构让很多人都云蒸雾罩不知所云,大段大段的让人费解的艺术宣言,以及歇斯底里的梦幻独白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说文德斯的电影太文艺晦涩,那么好吧,看看《宣言》,这部电影会告诉你,究竟什么才是充斥着哲学性独白的实验电影,或者先锋艺术。
北影节上,有两部奇怪的电影看的让人有些懵圈,一部是阿巴斯的《24帧》,此片由24张照片特效合成一部电影,放映现场一大部分人对着会动的照片昏昏欲睡;另一部大概就是这部《宣言》,我想主创也许并没有打算让所有人看懂,只要你能听懂只言片语,或者无意间被某句宣言击中从而引发精神世界的山洪海啸,那么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下面是我看完后的一些凌乱总结,算不上宣言,因为不成系统,斗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艺术不必全部真实,但是应该讲真话,应该揭露真相。
艺术反对逻辑、理性、限制,崇尚抽象、感性、自由。
艺术不是剽窃、复制、模仿,而是发现、孕育、原创。
艺术应该关照敏感灵动的柔软内心,而不是物欲横流的冰冷外界。
艺术是个人自我革命的武器,而不是被社会政党或者某个集体利用的工具。
艺术家不光是某个具体领域的匠人,更应该成为那个更好世界发生的先知。
艺术不是死去的过去,或者被过度想象的虚幻未来,而是现在的每一个存在瞬间。
艺术不是某个阶层的专属,不是达官贵人的庸俗消遣,艺术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创造,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不是绘画音乐某个领域独有的边界性概念,而是一种无限的流动的不断生长的生存状态,一种激越的毁灭的又创造的存在瞬间。
艺术需要剥离芜杂世界的无聊表象,凿开一成不变的坚硬外壳,直接深入事物最初的本质,让本真的灵魂成为艺术源源不断的源泉。
艺术应该蔑视权威反对体制,反对一切冠冕堂皇的口号或者束缚教条。
艺术不应该有任何界限,无论是政治压迫、经济封锁,或者是僵化的文化体制束缚。
艺术纯粹又不纯粹,艺术伟大又不伟大,艺术存在于在社会人群之中,并且,艺术塑造着人的性格更引领社会发展。
艺术不是金钱的奴隶,不是速度的人质,让利欲熏心的商人和研制脑残发明的科学家去死吧。
艺术应该倡导一种新的价值观引领人类的未来,而不是在小圈子里自说自话孤芳自赏。
艺术不是好莱坞商人的赚钱工具,而是惊世骇俗的法国新浪潮电影。
艺术是酣畅淋漓的做爱,但艺术不仅仅是做爱。
艺术不是冷漠狭隘,不是恐同直男癌,不是铜臭的金钱,不是歧视弱势群体,不是耍酷搞婚外恋,不是装逼的学院派,不是法西斯统治,不是花边新闻明星八卦,不是学者名人胡说八道,不是被强奸的网络,不是犬儒主义,不是带着镣铐舞蹈……艺术只是艺术。
艺术没有程式化的标准,也没有商业与文艺之分,可以流行,可以风趣,可以性感,也可以恶搞,说是一坨光鲜亮丽的屎也行。
艺术从来不介意自己是不是一坨屎,就算它是一坨无人问津的臭狗屎,我们也应该把这坨屎变成一坨五彩缤纷的充满希望的屎。
艺术是一次次潜意识活动的结果,艺术应该改造人的灵魂塑造美的心灵。
每件艺术品都是一场伟大的人类创造,在心灵掀起天翻地覆的革命。
艺术是夜空的星星,不是地上的高楼大厦;艺术是孩子手中的蜡笔,不是商人赚不完的钞票;艺术是情人间的低声细语,不是无止境的工作上不完的班。
艺术是对抗黑暗现实的武器,是治愈世道人心的良药。
艺术不能没有想象力,正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突破现实界限御风飞行,抵达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艺术属于每个新生儿,在孩子的眼里,世界尚未被物质侵蚀,所以美丽如彩虹,天空没有被残暴污染,所以永远湛蓝动人。
艺术终将带我们穿越现实的束缚,突破生命的界限,走过死亡的深渊,直抵自由之境。
自由,我们永远向往的天堂。
生活中处处是艺术,一切都是艺术,艺术没有边界,宇宙即艺术,所有可以拿来用的,你用心创造出的,都可以称之为艺术。
世界已然无可救药,但是幸好还有艺术。
过去的一切已经死去,过去的艺术限制着艺术的前进,需要抛弃所有虚伪的僵死的束缚的旧艺术,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美学,让新的艺术诞生于世,多样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
艺术要进步,必须抛弃一切愚蠢的腐朽的教条,义无反顾地向着人类心灵大胆进军。
同时,要敢于破旧立新冒犯权威,哪怕贝多芬、歌德、莎士比亚、波莱德尔、马尔克斯,也不是永远正确永远不可冒犯,大胆踩着他们过去,去创造一种全新的现代感艺术。
艺术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由内而外,从形式到内容,从精神到肉体。
艺术应该革命,因为艺术已经堕落腐朽沉沦,已经到了改变的时候了。
否则,艺术将死无葬身之地,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拥有这么多改变的无限可能,也从来没有一段历史像现在这样,艺术贬值得如此厉害,在物质和强权面前一文不值。
艺术错位如此严重,所以需要让艺术回到正轨,让艺术重新获得新生。
因此,艺术需要一纸宣言,去正视艺术的尊严与价值。
波普主义、达达主义、激浪主义、未来主义……都是一次次人类艺术史上的伟大尝试,他们不拘一格天马行空,勇敢地踏过人类精神的废墟,在新的战场上插上艺术革新的大旗,即使失败也虽败犹荣。
而现在这个时代,看起来物质丰沛资讯发达,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资本化,处处都是所谓冠冕堂皇的发展进步。
但实际上只是资本的进步强权的进步,这样的时代不需要完整独立强大的个人,不需要标新立异的精神,以及天马行空超然物外的艺术,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个廉价劳动力,螺丝钉电灯泡一般可有可无,一生被无聊的重复耗尽,鲜活的生命最终沦为毫无存在感的劳动力。
而碎片化的网络时代究竟是在解放个体成全艺术,还是在限制个体毁灭艺术,尚且是一个待解之谜。
所谓艺术宣言,就是破旧立新的先声,开启一场自发的精神革命。
就像《宣言》里说的那样,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艺术家,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浪迹他乡居无定所,用自己的艺术抵抗世界的剥削,从自己身上努力克服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傻B时代做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从自己的身上开启自我革命模式,让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自己,让艺术成为最原初的样子,就像我们儿时想象的那样。
只有我们的努力坚持,这个世界才不会永远是一坨狗屎,而会变成一片“精神至上”“艺术至上”的人间乐土。
你的宣言,你的选择。
你可以的。
(一些零散的感想,难免有不成熟之处,欢迎补充交流)
从戏院的走出来重新回归繁华的城市的那一刻,我不禁有些不习惯。
看完这部电影好似我又去了一趟欧洲(不确定电影的全部取景地,但是我很肯定有一幕是在Berlin前西德山上的那个观察台上拍的)。
电影叫Manifesto,本身就是对宣言的一种“宣言“。
作者对于各种art movement的理解和看法,我并不是非常认同,但是对于立场我和他的看法还是一致的:导演认为这个时代是被资本主义、工业化等过渡侵蚀的时代,处处渗透着腐朽颓败的气息:自然这就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基础,它不再因“模仿“而存在,从而脱胎于古典艺术(academy art)。
我之所以说不太认同导演的理解,并不是认为它说得不正确,而是我更倾向于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来去理解一段艺术运动的宣言;而不是片面主观的将个人情绪添加到每一个艺术词汇上,如此我认为导演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肤浅的(literally)。
比如,葬礼上反社会反人性的致辞,导演认为是Dada,但是我个人认为是Neo-Dada;以及家庭晚饭前的祷告词这一段,有人说是Pop art(的确也说得通但不明显,我的认为pop art更应强调消费主义),然而我认为这段来表达conceptual art 也说得通(因为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啊)。
此外,我觉得其实逻辑和间接上可以做得更好(我就当这部电影是Video art的集结,但是“策展“不怎样)。
以上仅个人观点。
如果你问我从“艺术的角度“给电影打分的话,3星半(not a masterpiece)。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因为这电影没有剧情。
它更接近展览上的一个影像作品,12个不相关的分格里,13个角色用不同的艺术主义的宣言演绎了12段影片。
这部片子爱的人应该会爱的,不爱的大概看的要睡觉了。
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影响实验作品。
首先它的视效非常吸引人,可以说各种场景的设定和装置感都很厉害。
因为没有剧情,于是很显然视觉就是片子非常主要的一个部分。
我最爱代表建筑的工人和化工员的建构主义,当然本来我自己也很喜欢这个艺术风格。
整体的安排,镜头,就是艺术作品就对了。
除了艺术就是表演。
凯特布兰切特不愧是大魔王本王,13个角色,就是13个人,不跳戏,不突兀,配合服化简直牛逼!
如果你仔细听,每个角色的语调,口音,节奏都会略有不同,就是一个炸裂。
结尾12个人一起说话的镜头头皮发麻,很难不佩服这个演员,也很难想象还有没有人能这样展现这些角色,毕竟没有剧情,台词全是晦涩的宣言!
这部片子在我的片单里有一段时间了,加入的时候是准备当教科书看的,也确实有效果。
现当代艺术进入了一个“定义艺术”的时代,任何一种新想法都可以称为一个新流派,只要你有名字有作品。
万物皆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
于是信息爆炸,流派满天飞。
不断的提出的疑问就是,什么是艺术?
而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就像是开篇导演就说的“一个人怎么能将无尽无形的混沌秩序化,就凭人?
”那么人又凭什么去定义统一艺术观点或者审美呢?
而这些来自不断冲击艺术边界,刷新艺术定义,提出新的艺术风格的人们,就正好在试图秩序化的时候丰富了艺术本身的无序,多有趣又多有哲理呢。
“现代艺术都是假的”我想这就是导演最大的中心思想,给你看看,到底什么是现代艺术。
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从文本出发,为文本和视觉安排了一个落脚点,我们不讨论艺术家,不讨论流派作品,我们就讨论这宣言从谁的嘴里在哪里说出来最具讽刺。
我强烈建议大家进行搜索后再观看一次,有趣的很!
如果艺术没有边界,电影也没有,所以这部片子也是电影,也是艺术。
人性的自由与艺术的反抗《宣言》(Manifesto 2015)好像是有关艺术(哲学)史的电影。
它涉及到不少哲学概念,比如自然主义、无政府主义、存在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反智主义等,也涉及到许多艺术名词,比如文艺复兴、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先锋派、激浪派、概念艺术等。
重要的是,它还提到人性、本能和潜意识。
然而,它似乎又意不在艺术史或艺术哲学,因为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它在不断地进行价值判断,分明是在引导观影者认同它对艺术的看法和态度。
据说影片是由本来组成“装置艺术”的12个短片经导演打乱顺序重新剪辑而成的。
既然定名为“宣言”,那就是想向这个世界宣告点什么;既然组成了一部电影,那就应当有个统一的主题。
我不知道导演藉以串起整部片子的确切主题是什么,但我看出这个主题应当与人性有关。
不妨解释如下:影片一开始有段前言,似乎是要说明,本片名虽是“宣言”,但它却是非常“个人性的”。
然后分别对艺术和人性给予整体性看法:艺术应当是“自由”的;人性从来都有点“自大”。
贫富分化往往孕育着变革,而变革期间,艺术家们又往往是时代的急先锋。
虽然革命能够清除那些空洞恶心的美学余孽,但在革命的废墟上依然需要重建,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激发人的潜意识中蛰伏着的“创造本能”。
当神权之外的世俗力量被人认识时,人的思想便开始解放。
人们在束缚中争取自由,打倒中寻求解放,速度或效率成为时代的关键词;人们热爱危险,崇尚消费,勇于挑战,鼓吹战争,愿为理想捐躯,集体主义至上。
人们相信打倒对过往的崇拜,才能从所谓的“伟大”中解放出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近代文明的统治,“为青春、暴力和胆量留出空间”。
艺术的旭日正待破晓!
人是有意志的动物,这必然会带来变革。
在变革中,在打倒的传统主义的废墟上,崛起的也只是“机器”:一切只为了生活的方便。
而这正是那个时代艺术的标签。
(极简主义?
)“方便”是以“人”为中心的,不考虑“自然”。
“方便”不会带来人与自然的和谐。
“方便”可能会牺牲环境;“方便”会让人愿意留在方便的空间里;“方便”的另一代名词是“简化”或“单调”。
所以,当方便的空间成了艺术家的桎梏,当“方便”成了艺术指导思想,那也正是艺术有待进化之时。
文艺复兴让人文精神发扬光大,但过分崇尚“自然”,注重单纯描摹,让艺术的创造无异于对大自然财产的“查抄”;极力地追求真实,排斥浪漫,那种逼真也往往徒具其形而丧失神韵。
(未来主义?
)“死亡”其实没有什么好哀悼的,它为新生命让出了空间,这也是“死亡”的道德意义所在。
对死亡的“恐惧”,人们追求世俗“名利”和寻求精神“依附”,然而这一切不过是“虚无”和“无意义”。
终结一切没什么值得难过的,“破坏有时就是创造”。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从所谓的“主流”中解脱出来。
(达达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艺术最终还是为人服务。
艺术应当来源于人,用于人、满足人性的需要。
理性是人认知的前提,不合理性会带来恐惧。
所以,不合理性或不合常规的东西会遭到排斥。
然而,艺术的发展有时需要“绝圣弃智”。
在理性和逻辑的范围内,任何作品都是可以预期的,而可预期的东西无论如何也难以让人震撼的。
然而,也是令人奇怪的:“未知”虽然能带来恐惧,但这正是人们好奇和兴趣的来源:能够引导人们去了解它的正是它令人震撼的“未知”。
所以,是“真相”而非“真诚”才是艺术的本质需要。
(表现主义?
)应当为“美”而欢呼!
那些令我们神清气爽的优美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象征。
当然,之所以优美,是因为它们满足了我们不同的感官需要。
我们也会为“永恒的建筑”欢呼!
能称之为“永恒”者,是因为那是让人感觉到“生气”之所在:“没有生气,便是死亡”。
色情通常受道德规则约束,但艺术中的色情部分往往最让人心旌荡漾;色情可以说是人性之永恒需求,当色情与建筑结合,那便是建筑之生气所在,震撼力之源头。
(波普艺术?
)人性是崇尚自由的,即便有规则,人也经常会越轨而行,由人组成的世界当然也就不总能协调一致地运作。
正因为人性的如此特点,艺术世界既有体制和规则是可笑的,所谓的“艺术自律”更与人性背道而驰。
艺术需要创造。
虽说艺术也提倡“真诚”,但艺术家若为情感和欲望所累,他的真诚就不过是一种“取悦”。
眷恋过去,难免模仿,大脑不易形成新的物象,惧怕未来,我们更无法追求“真相”,这就是先锋派为何提倡“革故鼎新”、“活在当下”的原因了。
“我们唯已,压倒一切;自信,坚定不移;独特的自我照亮我孤独前行。
”这是那些反传统、反规则的先锋派的自画像。
由此,我们似乎也能看出,“随性而行”有时并不是为了快乐。
(先锋派)生活可以属于过去或未来,但艺术只能在当下,“当下”才是活力之源。
“活在当下”是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自性的解放,意味着对自我真情实感的关注。
那些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我们尚未意识到的,那些在梦中才能显现的,在通常情况下被称为愚昧和兽性的东西,可能反映了我们真正的需要。
然而,虽然原始,但它们正是艺术的本能。
(涡旋艺术)即便如此,艺术仍然反映了我们的生活,或者艺术本身即是生活。
有人对此深信不疑,一如对宗教般虔诚。
艺术有时是需要通过“离经叛道”的方式来发展。
通常,人们在打倒中树立,但激浪派是把打倒本身当作“树立”,这种行为确实令人瞠目结舌。
然而,这未尝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或者说,条件合适人人都可能是激浪派。
激浪派除了“化有为无”,因为它否定一切,也能“无中生有”,打倒了一切,推翻了全部,剩下的就是它认可的。
虽然它未免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但它多少掀起了艺术改革的洪流,它的反艺术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与艺术的独特性要求正相契合。
(激浪派)超现实主义也是人性自由的反映,因为它同样在谋求反抗一切束缚,只不过是借助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和幻想作为创作背景来实现。
所以,它礼赞“想象”,崇尚“思想自由”;批判“逻辑”,抵制“实证”,视“理智”如大敌,认为“梦”也能用于解决人生基本问题。
那些幻想中的、潜意识中的东西同样能够塑造人,塑造人的艺术个性。
如果它们仍受理性约束,心之自由将无法实现,人也无法感受到“纯粹的愉悦”;“梦”是介于人“活着”和“死去”的中间状态,只有在梦中,人才能真正放飞想象的翅膀,这些才是超现实主义反抗传统束缚的真正原因。
(超现实主义)激浪派打倒一切艺术元素后,会将一切“日常”都视为创作素材,它当然要求对这些素材一视同仁,但当这种“意识”当中的素材无法满足激浪派的艺术追求时,呼唤潜意识中的原始冲动(水下巨人)便成为必然。
生活就是艺术,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成为艺术的素材,虽然有时一种巧妙的组合、改造,会展现出不一样的艺术形态,但到底会调动观者什么样的情感还得由观者自己去感受。
比如那满屋子的动物标本,恐怕动人心者也就那只还能吆喝一两声的乌鸦吧!
(环境艺术?
)没有观念、理念支撑的艺术品无异于赝品;能给带来震撼和冲击的东西一定蕴含作品中的观念和创意。
后现代的世界,速度和效率是关键词。
人们痴迷高速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今日就是昨天,记忆已经湮灭。
网络时代的到来,那些曾让人类保持原真性(原创力和真实性)的基本官能和情感已被剥夺殆尽,传统的艺术对此也已无能为力。
不过,概念艺术,虽被人指责为寡情少欲,但在“好的”创意支持下,不仅可以展示创作者的观念,还可以在不经意间撩起观者的经验和情绪,促使他们去思考。
艺术的目的有时并不于艺术之本身!
(概念艺术)不要以为艺术的存在只是为了艺术的目的,艺术家可以远离历史斗争。
艺术从来都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
的确,艺术的发展需要无拘无束,不仅在观念的世界里,也在现实的环境中。
艺术教育应当强调艺术的原真性,而非原创性。
原真性能带来共鸣,激发想象,造成心灵的巨大冲击,但原创可能是独特唯一却无灵魂,因而强调原创性并无多大意义。
以电影创作为例,我们应当有的态度是什么:反智,反规则,反个人品味,还是干脆,反一切电影课上提到的“我们应当……”?
真谛带来启迪!
电影的“真谛”离不开虚构、想象和风格化。
“我一无所有,我在和一切战斗,我不知所终,我向一切宣战!
”不知这能否概括历史上艺术反抗者的风骨,但它确是是我们应秉守的宣言。
(文/石板栽花 2017年10月14日星期六)p.s.感谢 凯特·布兰切特吧翻译的中文字幕!
作为影片装置,每部影片约8分钟时女主角用不同声调同时宣读独白,置身其中莫名有在教堂内被天顶画包围同时响起合唱的催眠感,这是单作为各自影片所无法感受到的。55段宣言配合细致的表演、柏林的建筑的、微妙的化妆与情景,编织了一个13维度的诗意却滑稽、混乱却优雅、腐化却新生的世界
no more Cate_Blanchett
2024-3-3 电影资料馆。太先锋,看不懂一点
导演本身学过建筑,所以场景的设置和对摄影的安排都比较合理。但是这件作品作为电影本身价值不是很高,所谓的不要靠说教结果全在靠说教也很是打脸。凯布演技很撑场子,不过化妆更是神来之笔。居然和卡罗尔是一位化妆师,想说我爱你!
不解就反艺术宣言
美术馆看完扶墙出来
太文艺了~
装逼过度,用力过猛
如果作为实验话剧或者最早的装置艺术来进行观赏会很不一样。就电影来说我可能更希望看到一个有叙事有引导的过程,而非赤裸裸地反叛以及dada, dada, dada……
艺术论文演诵时刻
靠独白撑起的 形式大于内容的 艺术的反艺术宣传片 凯特有几个look的妆挺好看的(重点误
是影像艺术而非电影,是古典而非先锋,是呼唤而非宣言。#和@mr_tree 看#
就算是凯特“大魔王”跟你叨叨一整部电影,你也看不下去。导演,不好意思,我看电影就喜欢看肤浅的情节。我完全是数着凯特演了多少个角色给坚持完的。#凯特也是不容易,演13个人的演技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么多不是人话的台词是怎么记住的?#
三星半。简单直接,追求形式,很达达
一人饰13角代表艺术不同流派呼喊艺术宣言 everlasting changes~
园子温通过《反情色》以及《真实魔鬼游戏》来寻觅艺术出口的精神在罗斯菲德严肃的《宣言》里得到了延续。这部先锋的实验狂欢以跳跃式的语言结构最大程度的致敬了戈达尔的艺术观点:重要的不是取自何处,而是用之何方。它强调语言的自反性与创新意识,并在临近结束的时刻显露出它无政府主义的左倾立场。
Film installation with 13 short film perfectly timed together to create a bigger story and looping simultaneously infinitely. Each short film draws inspiration from a manifesto in history and explores a theme about arts and society. The general idea is compellingly conveyed.
泰伦斯·马力克真害人,一人多角真害人,Manifesto真害人
『当代MOMA』拜托这种大水漫灌式的无病呻吟放过电影
对卡壳故事有启发